为什么十年过去了,有些人还是无法接受国产车?

为什么十年过去了,有些人还是无法接受国产车?

谢邀·汽车品牌文化的形成与转变需要时间

为何十几年过去了,中国制造强大了,可是还有很多人无法接受国产汽车?

这个问题从很多角度解释过,咱们今天从流行品牌文化来解读吧;20年前流行港台音乐和电影,什么古惑仔和流星花园还历历在目,之后流行的是“韩流”,各种整形明星和劲歌热舞冲击了人们的大脑,随后则是“非主流”,你能想象到的和不能想象到的发型都能闪瞎你的钛合金大眼……最后又变成了美剧和好莱坞大片,而近几年终于变成了国潮。

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变化呢?

这是个很有趣的规律,从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各种西方文化的输入让那时候确实没有怎么“见过世面”的我们有些冲动,但根源还是猎奇心态使然;对于没有见过的东西总是会好奇的,而这些东西只要进行一种“高大上”的包装就能够被接受,说白了就像是在白纸上写字、在你不认识字的时候说它是很高深那你就会认为它很高深,这一阶段是西方文化入侵最严重的时候。

日韩文化更容易被接受,因其文化基因本就源自中国,在我们一度认为自己的文化不够先进的时候,日韩文化综合西方文化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与包装,“改头换面”的变成了高大上;所以初期日韩文化流行了起来,而同步流行的就是日韩系品牌的汽车,其以闽粤琼和港台为中心辐射内地,伴随文化植入开始了第一轮的汽车文化入侵。

可是日韩的文化底蕴毕竟不够深厚,在汽车技术水平上也着实是一般;真正的西方指的是欧罗巴人种,是以欧美为中心的文化体系,所以日韩汽车品牌的流行注定是短暂的,看似还比较火的日系汽车也只是在部分区域尚可维持高热度。

紧接着来的就是欧美文化和汽车品牌的热潮,具体就不赘述了,如果你会注意近一二十年各领域热门品牌是哪些,又能看到在欧美文化领域出现了多少公知的话,你就会发现这都是在给西方品牌赋魅。任何一个热门品牌都要有文化底蕴,这个文化指的不仅是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再如何也就那么回事;其基础一定是其民族的和国家的文化体系,用各种因素来衬托出品牌的形象、来打造出品牌的人设。

比如“工匠德系”“狂野美系”,有了这两个人设,门外汉就会认为德系车品质高、美系车能越野,虽然这大多数都是扯淡,但是架不住某些小圈子的意见领袖、包括汽车行业里的某些所谓的大咖都是公知,这些ID放个屁可能都会被一些不具备理性逻辑分析能力的消费者当成这里。

讲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说“救你懂车、人家都不懂”,不知道多少ID这样留言说过。

  • 0.8×0.5等于多少?

这是个挺有意思的梗,它的答案是0.4,而当说出这个正确答案还会被喷的时候,你就不要尝试与其辩论了,因为有些时候确实是智商的问题。当沉迷于某个观点或者品牌文化中的时候,此时是不具备分析能力的,能做到的只是一味地接受各种垃圾资讯的输入,这是勒庞的《乌合之众》的理论。

西方企业曾经的技术研发能力着实强悍,但近几十年却充分体现出其制度的弊端,开始从研究技术变成研究心理;品牌赋魅无非是通过消费心理学和大众心理学来制造一种假象或错觉,一旦被这种错觉迷惑就会深陷其中,此时会认为欧美或日韩的一切都是好的,包括汽车品牌、汉堡披萨、辣白菜和纳豆,甚至拿纳粹和军国主义都有人想要洗白。这就是外国品牌的汽车(包括合资打造的外国车)仍旧能够热销的原因,哪怕这些车的品质大多数都是一塌糊涂了,观念已经形成信仰,想要颠覆其品牌信仰等于要摧毁其精神世界。

中国汽车品牌如何才能振兴?单纯讨论技术水平和供应链体系的完善程度的话,国产汽车现在已经有实力反超,即便是在起步较晚的内燃机领域,在电驱领域是领先欧美日韩的;但是还是有些人不能接受中国品牌,究其原因不在于其不知道中国制造的强大,而是其不愿意承认其强大,不愿意承认的原因是入侵而来的西方文化已经成为其精神信仰,想要让一个人承认自己坚持的是错误的,这太难了。

除非是整个大的文化氛围都变了,此时再坚持会显得奇怪,基于从众如流的心态则会选择接受变化。也就是说中国汽车品牌与其他中国品牌想要崛起,依托的一定是文化复兴!而近几年正是文化复兴最关键的几年,在所有年龄段的人都重新认识到中国文化原来是四大古文明里唯一还在传承着的文化,是有深厚底蕴的、先进的、开放的、包容的文化的时候,中国品牌就真的崛起了。

中国品牌的崛起需要文化复兴从城市逐步深入到农村,现在的国潮文化中不论是礼仪、国学、剑术、弓道、服饰、餐饮等等领域,都是先在城市中成长,在一二级市场中形成风潮,随后才能引领三四级市场去效仿;所以中国汽车品牌其实是从大城市开始成为热门,尤其是中高端国潮汽车,反而是曾经的“高级合资车”在逐渐往三四级市场下探,这一阶段中还会有很多品牌拥护者。

只有等待文化复兴全面覆盖,国产汽车才会全面开花,文化复兴推动中国品牌崛起,中国品牌最终会是文化复兴的风向标,会占据文化复兴的高地。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为什么十年过去了,有些人还是无法接受国产车?

有一个心理学名词,叫做刻板偏见。就是你可能从未见过某人,但是初次见面你就觉得看他就是不舒服,不顺眼。从宏观上来说,汽车是进口来的,很多人在骨子里就认定进口的肯定就是代表着高科技,质量精,更重要的是品牌大。这些人已然对国产车形成了无意识的刻板偏见。所以哪怕现在国产车在外观和性能、技术方面可以和合资车搏一搏,但还是改变不了这些人已经形成的观念!

为什么十年过去了,有些人还是无法接受国产车?

跪下去的膝盖,又跪习惯了,不是那么容易站起来的!要么跪下去的人死绝了,要么跪拜的信仰坍塌了才能彻底的醒悟!

为什么十年过去了,有些人还是无法接受国产车?

首先定义什么是国产车?举个例子来自MG算不算国产车?领克算不算国产车?沃尔沃算不算国产车?另外国内生产的车算不算国产车?像上汽可以生产奥迪A7L和凯迪拉克CT6都属于品牌顶级车型了,后者更是出口到米国市场。这个问题首先范围太大。

其实汽车市场已经这么多年,一分钱一分货,红旗也可以卖到50万以上。买车是大件,考虑的综合因素很多,没人会拿着自己真金白银在开玩笑。什么接不接受,都是说辞,产品力才是关键。

如果按照文中理解,我相信应该是自主品牌,这十年最大进步是外观设计和内饰上去了,不比国际一线品牌差了。机械上三大件前驱横置平台,双离合小排量涡轮是主流,车型以外观大气空间大的SUV为主。这些结合确实符合国内胃口,毕竟大部分第一次买车又是家庭唯一用车。

没有什么好车坏车,符合市场需求的车才是王道。所以这根本就是伪命题。

为什么十年过去了,有些人还是无法接受国产车?

这个问题很多人从很多角度都解读过,十多年来,国产车做的越来越好的。国产车的进步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事实。那感觉非常像中国电影。票房在节节攀升,投资在加大,场景,服化道都越来越精致。场面上,很多已经不输好莱坞了。然而好电影多吗?说实话,目前还是不多的。从电影本身来说,甚至都比不上韩国电影。

现在的国产车,尺寸越做越大。15万的车配置丰富程度直逼50万的合资车。造型也越来越好看。做工精致程度,可以说已经不输日韩车了。即使是这些,你依然没法说这是一辆好车。因为一个车的本质没有做好。好开,省油,可靠,虽然对比十年前,进步很大了。但是企业用来研究车的时间远远小于研究消费者。国产车目前大都愿意把力气用在消费者看得见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也是短期最容易见效的地方。而那些消费者看不见的,一个车本质的东西,几乎没有国产厂商愿意花大力气攻破。

现在的国产汽车的稳定性还有所欠缺。基本上五年之内与合资汽车没什么太大的差距,但是五年之后小毛病就会多一点,这不仅仅是汽车工业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国家高精度制造业水平的差距,国产化的产品使用周期上都存在故障率高,精准度不够的问题,但随着我们国家整体制造工艺的进步,这个问题应该会逐步缓解。

还有就是目前国产汽车的品牌溢价能力不够。这是国产汽车最难解决的问题,品牌的价值还有认可需要时间的积累,与国外品牌近百年的积累时间相比,国产汽车的历史还很短,而且国产汽车早些年的水平确实不高,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国人对自主品牌的定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靠国产汽车厂商日积月累的做出好的产品逐渐提高市场的认可。

现在,国人对国产汽车的品牌认可大概与十五年之前国人对国产家电品牌的认可程度差不多,如果未来的自主品牌能够持续的改进自己的产品,预计再经过十年的市场洗礼,国人对国产汽车的品牌认可程度应该会与合资车的认可程度差不多了!

为什么十年过去了,有些人还是无法接受国产车?

看了某一个人的评论我才谎言大悟。是这样的,我的一亲戚在一二手店买了一辆奇瑞二手车。当时试车很好,买回来第二天出了问题。只好到修理店维修。维修师傅说我亲戚使用不当烧坏了离合器片子,需要更换。我就想我买回来的一辆二手合资车已经6年了,自己无论怎么糟蹋机子始终没出过问题,每年的维修费只花在保养上。我看到一个评论说奇瑞车离合器容易坏我确实相信他说的话。

十年 分类:其它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