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孩子有必要学习下一个学期的知识吗?

一年级的孩子有必要学习下一个学期的知识吗?

我是一年级的老师,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先不谈有没有必要的这个问题,我们先说说您孩子的老师给孩子留了预习的作业了吗?我认识的很多孩子的老师,都会给孩子留下学期的预习作业。基本都是留下册书的前三个单元,多的留到书的一半内容。还有的老师要求学生买资料做题,那么像这种情况,你就不能说有没有必要了,老师留的作业,不管怎么地,你也得叫学生完成作业吧。

如果是家长自由选择的话,那么我的个人意见是没有必要学习下一个学期的知识的,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真的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是高年级的孩子,像小学五六年级,或者初中高中之类的孩子, 是建议预习的,因为初高中知识多了很多,如果提前有了预习,对于自己看不懂的东西,做下标记,在上课的时候专心听取这部分内容,真的挺不错的。

为什么一年级的孩子我不建议学习下学期的东西,还是跟孩子的年龄的特点有关系,一年级的小孩子注意力很短暂,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学过的东西,听过的故事,他就会感觉乏味,不再全身心地去听讲。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一般10分钟以后,就会想办法调动下孩子们的注意力,不然的话就会有一部分的孩子开小差了。如果在假期里把这些东西都学了,以一年级的小孩子的心性来说,他们就会觉得好简单呀,我都会,我班里就有这样的孩子,父母提前在家里教孩子,可是你不知道是,当老师讲的时候,他们根本不好好听,反而在那里玩耍,最后这样的孩子的成绩,并不高。那么家长提前给孩子预习新知识的意义在哪里呢?

万事不能一刀切,有一些孩子提前预习还是有好处的,那就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第一遍根本就学不会,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学会的孩子,是可以提前预习的。对于一年级的数学来说,家长可以找一些课本以外的练习题给孩子做,课本内题还是留着开学的时候,在老师统一要求下在做吧。

那么有的家长会问孩子寒假干什么呢?我的建议是先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学习和生活的计划。这个计划要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制定,孩子必须认可,然后告诉孩子一定要遵守。很多的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假期无限制的玩手机,所以要制定计划,什么时间段干什么,必须严格遵守。手机不能说一点不给玩,给一定时间玩,但到了时间必须停止,不然下次玩手机的时间就会作废。

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玩耍,都要一一列出来,严格执行,一旦一天终止妥协,那么后面就很难执行了。

那么假期里孩子们到底要干什么呢?

一是阅读,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书籍都可以拿来给孩子阅读,不要限定太多,适合儿童看的任何书籍都可以,叫孩子大量的阅读,提高孩子的识字量,慢慢地也就提高了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了。

二是干家务,帮着家里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洗碗、打扫自己卧室的卫生、收拾衣物等等。人的一生中,上学不是一辈子的事情,但是生活却是一辈子的事情,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其实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也无形地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了。动手即动脑。

三是出去运动,不管是什么运动,每天都要进行必要的体育活动。可以强身健体,磨练人的意志,促进孩子的性格健康发育,一个喜欢运动的孩子,还少会抑郁,一般都特别的阳光。一个健康阳光快乐的孩子,才是我们最希望得到的。

四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看看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平常没有时间,假期正好有时间,就可以培养下。这个兴趣爱好最好不要功利性,要孩子真正喜欢才可以。多玩一些益智游戏其实也挺好的。

总之,一年级的小孩子在假期里不要过度地玩耍,家长要帮助孩子合理的管理自己,管理时间,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才是最为重要的。其实你说如果连一年级的那点东西你都学得那么费劲,这孩子还真不是块学习的料。所以家长不必为孩子是否学习下学期的知识苦恼,学不学的看实际情况吧。老师没要求学不学可以自由安排。

大家觉得呢?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一年级的孩子有必要学习下一个学期的知识吗?

寒假很快就到了,虽然这个假期时间并不长,但是对于家长来说,却想把孩子的学习时间利用好。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年级孩子有必要学习下学期的知识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有不少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寒石冷月给家长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从一年级开始,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尽管一年级所学新知识不多,难度也不大,但是如果只这么想就错了,因为你把最重要的事给忽略了,即一年级是培养孩子好学习习惯的最佳开始,谁抓住了这个关键点,谁便会让孩子今后在学业方面有好的开始。学习习惯培养,都包括哪些内容呢?主要有: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在寒假里,如果家长把这几项内容融入到孩子一日生活之中,反而更容易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安排孩子在寒假进行预习性学习,可以避免孩子过度玩耍。

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才进入儿童期,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尤其寒假中有春节要过,这就更让孩子的寒假生活有大量的玩耍时间。为了避免孩子过度玩耍而导致生活秩序混乱,尤其是开学后收不了心,家长就必须要考虑安排孩子在寒假里进行预习性学习。预习性学习重点自然要围绕下学期课程进行,但是还必须要考虑到学习时间和内容的安排,毕竟寒假时间较短,在这里我建议家长可以安排下学期新课前两个单元做为预习的内容。

三、预习性学习旨在让孩子保持有规律的学习习惯,增强孩子学习自信。

对于孩子们来说,在对待假期学习态度上,大都以只要完成寒假作业即可的想法,因此会有不愿意接受父母给安排的额外学习现象。针对这种情形,家长需要正面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假期预习两个单元,可以下学期开学后轻松学习,反而可以在放学后很快完成作业,有更多课外玩耍时间。当你这样引导孩子时,会容易让孩子接受,接下来便是与孩子一起保持有规律的学习习惯养成节奏。当孩子生活与学习习惯建立起规律时,家长会发现孩子在学习方面更加自信。

结束语:尽管一年级孩子所学知识很简单,但是懂家庭教育的家长却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的假期学习,尤其是格外重视学习习惯培养,让孩子既能有适当玩耍时间,同时还能进行预习性学习,从而让孩子过有生活秩序感的寒假。从长远来看,孩子从一年级开始便开始养成好习惯,会让孩子爱上学习,端正学习态度,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纵观很多学霸孩子,他们大都有这样的经历。

一年级的孩子有必要学习下一个学期的知识吗?

在教育行业工作多年,也亲子陪伴孩子幼小过来,谈谈我的经验:

1、预习是要适度的。孩子的学习是多维度的,学校学习重要,但只是教育的一环,不能把孩子时间重度花开“提前学”这个层面上。一直这么提前学,会让孩子的学习进入一种恶性循环,是学习实践的浪费。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老师要求预习多少,预习多少,适度的预习即可。

2、家长要明确家庭教育的定位。学校学习是扎实的学好语数外等学科,而家庭的学习是是让孩子见识更大的世界,跟孩子有更多不同于学校的学习体验。带孩子锻炼、旅游等等,有的家庭有更目标的培养孩子的目标,跟孩子会有区隔于学校的拓展学习,目标出国的孩子会强化英语学习(学校的那点根本不够),理科有天赋的孩子适当拓展数学是必须的,一大部分家庭重视阅读跟孩子阅读名著、背诵古诗文等。家庭也要有家庭的学习规划,不能全家都花在学校的学习上。

3、保持对新知的好奇心和兴趣,家庭帮孩子拓展性学习比聚焦在课本上重要。就拿语文来说,可以跟孩子诵读古诗,亲子阅读历史故事书、童话书,一年级的孩子鼓励自主阅读一些拼音故事书等等,当孩子打开了一个大的视野,学校的课本的内容其实难度也不大。提前学课本+课堂学课本+针对期中期末再复习,低年级的孩子大可不必被重复的知识磨灭新知的热情。

对于绝大部分普通的孩子而言,可以预习但不能过度超前,不管是预习的时间点还是预习的量,家长都要把我尺度。这个话题下很多老师的回答都很好,希望给各位宝妈宝妈做决策予以参考。

一年级的孩子有必要学习下一个学期的知识吗?

作为一个中学老师,也是一个小学生的家长,教过的优秀学生遍布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和普林斯顿、剑桥等国外名校,对优秀学生的必备品质有过深入研究,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发言权。

开门见山的先说结论:一年级的孩子有必要提前学习下一个学期的知识,而且是很有必要,但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基础,讲究方式方法,不然会有严重的后果。

下面详细阐明一下。

一.教育内卷化加剧,预习不预习身不由己。“内卷化”是最近很火的经济学名词,原本是指的是农民们都多想种点粮食卖钱,结果粮食产量增加了,但是市场中粮食多了,于是价格就降低,而那些努力种植粮食的农民,白白忙活了一场,却没有挣到多少钱。

下面我说一下亲身经历的一个教训。

我的孩子在上小学之前没有预习过任何小学的内容,结果上了一年级后写字慢、拼音认读也不熟练。关键是老师默认大多数学生已经预习过一年级的内容,所以讲解上不够细致,导致我们在一年级的孩子学习中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但是成效好像也不明显。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我的同事的孩子,他们从幼儿园就已经完成了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给了我们很大压力,在追赶了三四年后,直到五年级才算基本持平。

“一群人争夺有限的资源,资源不变,当每个人都付出更多成本去争夺资源,内卷就会更严重!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现在升学压力这么大,小学学不好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考不上好高中,更甭提好大学了。

网上有很多超前学习家长群,幼儿园就掌握英语词汇量1500个,甚至有的孩子小学就开始学初中的数理化,这些无疑都增加了我们的家长的焦虑。

二.超前学习一定好吗?考上好的大学是最终的目的吗?答案都是否定的。

1.超前学习一定好吗?

不符合认知规律的超前学习都是拔苗助长,很可能会让孩子后续的学习动力不足造成厌学的后果,极端情况是放弃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见过很多这样的孩子,家长说小学的时候非常优秀,为什么到了初中不愿意学习了呢?

一问才知道,原来孩子从幼儿园就被家长逼着各种超前学习,从来没有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小时候不敢反抗父母,到了中学,青春期叛逆,从此放弃学习,家长欲哭无泪,悔不当初!

另外,研究表明,超前学习很多时候是弊大于利的,那么怎么判断学生具有超前学习的能力呢?

以一个家长的私信为例说明小学生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学习物理。

(一)儿童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

瑞士心理学家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大家一定要了解孩子智力发展的这四个阶段,要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切不可拔苗助长。

(二)这四个阶段分别有什么特点

1.感知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

这时婴儿只具有“感知运动性智慧”,开始协调感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还没出现表象和思维;婴儿开始能区分自己和物体,并进一步了解到动作与效果的关系等。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时表象和语言的信号性功能出现,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来描述外部世界,这大大扩展了儿童的智慧活动能力。但这个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守恒”和“可逆性”,且自我中心比较突出。

这里有几个实验非常的著名,我来介绍一下。

第一个,水或牛奶的守恒实验。

看到下面的图片,开始在两个大杯子里面倒入相同体积的牛奶,然后把其中一杯倒入细高的杯子里面。

这时候问孩子:哪杯牛奶更多?

在7岁之前的孩子大多会回答说:这个细高的杯子里牛奶更多。

这就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守恒”的概念。

这里要明确一点,孩子答不对这种问题不是孩子智力的问题,这只是孩子的思维还没发展到这一步而已,每个孩子都有这个过程,只是有早有晚罢了。

这时候贸然学习物理也是很危险的,因为思维能力不够,容易有挫败感。

千万不要给孩子冠以智商不够的说法,不然可真的是造成这种心理暗示,抱憾终身了。

第二个,三山实验。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另一个一个著名的实验。

三山实验

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很多儿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这说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这时候也是不能全面学习物理的,不然也会受到很多打击。

具体运内算阶段(7~12岁)

这时儿童有了具体运算能力,出现了“守恒”和“可逆性”。“运算”(operation) 是皮亚杰的智力成长理论的核心概念。所谓运算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变换信息的一种特殊的智力程序,而且它是可逆的。但这个时期儿童的运算还不能离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这时的青少年已有形式运算能力,其心理水平已接近成人。所谓“形式运算”,是“使形式从内容解放出来”,思维超出了所感知的事实或事物的具体内容,而朝着非直接感知的或未来的事物的方向发展。如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推理,解决问题等。

这里也有一个证明孩子达到这一阶段的实验—皮亚杰的钟摆实验

该实验中要求儿童得出影响钟摆速率的因素。

被试者中包括幼儿、小学生和中学生。 演示钟摆运动后,向被试者提供几种条件,如上图。

形式运算阶段的少年儿童,面对问题,经过思考,先提出几种可能影响钟摆运动速率的因素:一是摆锤的重量,二是吊绳的长度,三是钟摆下落点的高度,四是最初起动力的大小。

然后通过实验一一验证了这4个因素各自的影响作用(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不变),结果得出了只有绳长改变才能影响钟摆运动的正确结论。

相比之下,幼儿或随机摆弄,或用力推动钟摆;小学儿童虽然能够提出少许可能的因素,但尚缺乏运用假设演绎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的结果是: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抽象逻辑推理能力,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推论出问题的结论。

结论是:只有达到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才可以学习物理,不然只会事倍功半。

2.考上好的大学是最终的目的吗?

清北,似乎是很多爸妈的终极目标,但是调查发现: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

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现在的大学生自杀等极端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特别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什么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和苍白?

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所以我们回到一个非常终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要有创造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而这些都不是单纯地考上好大学能达到的。

三.如何避免被”内卷化“?我们到底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是:不管我们多么努力,不管我们如何逼孩子学习,我们的孩子大概率还是一生平凡,长大后是一个普通人,而且从小被逼学习没有主动性的孩子还可能有心理问题。

只有我们做家长的心态平和,不再逼孩子去学习,反而孩子脱颖而出的机会会增大。

这就是一个悖论。管是为了不管,逼着学不如不学。

这是我前期做的学习的正向循环和负向循环的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来主动和被动的巨大差别。

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培养出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呢?

1.与其逼着孩子学习,不如自己先补一补做家长的功课。

在全社会各种职业都需要考证上岗的时候,唯独家长不用考资格证就能上岗,谁都应该知道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作为一个中学老师和中学班主任,见过太多太多优秀的孩子,当然也有很多不优秀的孩子。就像大家说的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两个优秀的家长,而熊孩子背后一定有两个熊家长,几乎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会出现什么样的孩子。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多学习一些家庭教育和加强配合的内容,只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上来了,孩子才会越来越优秀。

2.我们把目光放得远点,想象孩子18岁后,你希望他身上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你希望他成长成什么样子?

很多家长都有未完成的心愿,但千万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寄予希望于孩子身上,很多孩子就是因为背负不住家长沉重的梦想而堕入深渊。

下面的一组数据显示,很多家长眼中非常优秀的孩子抑郁、自杀等极端的事情。

2015年,山东大学自杀预防研究中心调查武汉近6千名大学生,发现有16.39%的学生有自杀念头,甚至0.57%的学生经常考虑自杀。

即便去了国外——

2013年4月,加州的一名中国女留学生跳桥自杀。

2014年10月,约翰霍普金斯一名大二中国留学生因失眠焦虑压力大,服药自杀

……

3.不要太在意其他家长和孩子的提前学习优势,以自己孩子为主,根据自己孩子情况安排学习任务

不要让自己孩子跟别人比,孩子只要有进步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不要被“内卷化”。有些学生小学成绩很一般,但是到了初中迅速达到了年级前列,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

什么样的孩子才能逆袭成功呢?

小学里面不太追求学科成绩,但是爱读书、爱思考、爱运动、爱动手动脑的这部分孩子。

这些孩子虽然学科成绩不是很优秀,但是爱读书、爱思考给他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他们的家长因为没有给他们太大压力,所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保持的很好,这给他们中学逆袭提供了动力。

每一个来到世上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宝,给孩子尊重,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爱。孩子创造奇迹的能力,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最后总结一下,提前预习下学期的知识很有必要,但是要有度,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讲究方式方法,以孩子能接受和不反感为标准。不管预习多少内容,一定要以保护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为重中之重!如果为了预习而打击了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和自驱力,那还不如不学!

前期我发布过很多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查看。

我是苏林老师,专注数理思维能力培养和认知升级,后面会陆续发布关于小学数学总复习的视频课和关于初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关注我,让我们和孩子共同进步!

幸福ぃ终点站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