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这十人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这十人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在中国封建王朝中,要说对功臣最好的,唐太宗李世民绝对排的上前三,跟随他在玄武门之变中出死力的十大功臣,大多得以善终。

公元626年7月4日,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玩命死磕的时刻,在这场决定了唐朝乃至中国千年历史走向的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依靠杀戮和铁血,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对于这场权力争夺战,后世的评价从未停止过,对李世民的在这场政变中的所作所为,也是看法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自此,开启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贞观之治”,让大唐威名,万国朝拜。

而在这场政变中,跟随李世民的十大“从龙之臣”,他们的结局和下场,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十大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旧唐书》

李世民对这十个协助他夺得大位的“从龙之臣”自然是毫不吝啬,封官嘉爵,大行赏赐,一时间,这几位风头无两。

与其他帝王不同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对于功臣而言,还是相当不错的,太宗一朝,基本上没有出现“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这些功臣们在后期的结局,大多数还是以善终为主。

但其中一位,却在太宗一朝,被抄家斩首,究其原因只能说不作不死。

功臣之首: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皇后正是长孙无忌的亲妹妹,他不仅和太宗是亲戚,更重要的是,他是整个事件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太子李建成向唐高祖李渊进言,将秦王李世民府中的幕僚房玄龄、杜如晦逐出,李世民身边的幕僚因此仅剩长孙无忌一人。

在这种情况下,长孙无忌依然坚定的支持李世民发动政变,让原本十分犹豫的李世民有了信心。

在政变中,长孙无忌组织策划以及部署,为李世民能够成功,奠定了后方稳固的基础,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玄武门之变的成功,长孙无忌居首功毫不过分。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称帝,对功臣进行表彰,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进封齐国公。并在设立凌烟阁后,将长孙无忌位列二十四功臣首位。

长孙无忌除了在玄武门之变中出谋划策之外,还在贞观一朝,多次展露出其非凡的军事才能。

征讨高丽时,长孙无忌亲率万名精兵负责断后,将高句丽援军归路切断,并迫降敌军主帅,为大军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终贞观一朝,长孙无忌可谓是位极人臣,不仅是国戚,更是李世民最为依仗的谋臣,要文能文,要武能武,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是长孙无忌在贞观一朝地位的真实写照。

但月盈则亏,物极必反,长孙无忌的位高权重,让他变得逐渐自私自利,变得睚眦必报,这也为他日后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临终前,李世民遗命长孙无忌辅佐太子李治,李治继位后,拜长孙无忌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时兼任扬州都督。

李治登基初期,长孙无忌是以元舅的身份辅政,只要是他的进言,李治一概优先采纳,对于他这个舅舅,李治是极为信任,甚至有人向李治状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审问都不用,直接以诬告之罪将其斩首。

两朝元老,皇亲国戚,位高权重,极受信任,这一切,都让长孙无忌愈发的目中无人,在打击异己上不遗余力。

永徽四年,唐高宗命长孙无忌主审房遗爱谋反一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与他在储位之争中有旧怨吴王李恪牵涉进来,诬告其参与了谋反,最终,房遗爱被处斩,吴王李恪也被赐死。

不仅如此,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因看不惯长孙无忌的所作所为,向来与他不和,同样也被长孙无忌安了个罪名,流放岭南。

对于长孙无忌这种打击异己、公报私仇的行为,唐高宗李治并非不知晓,但牵涉到长孙无忌位高权重,并在很多事上做的极为高明,因此,李治对这个舅舅也无可奈何。

真正让长孙无忌和唐高宗决裂的,是源于高宗李治改立皇后一事。

永徽五年,李治想废黜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也就是武则天为皇后,但武则天的身份让这件事比较难办。毕竟他曾经是李治他爹李世民的妃子,立她为皇后,大臣们肯定是反对的。

为了达到目的,李治就把目光投向了百官之首,他的舅舅长孙无忌身上,只要他同意,下面的大臣也就不能说什么了。

于是,李治与武则天,带着礼物亲自到长孙无忌的府上登门造访,期间将这个意思说了后,长孙无忌却“顾左右而言他”,李治最终怏怏而归,也因此,武则天对长孙无忌怀恨在心。

不久后,李治不顾反对,强行将武则天立为皇后,同时,借助这个机会,武则天的宠臣许敬宗弹劾长孙无忌意图谋反,在李治的授意和武则天的运作下,长孙无忌最终被定罪,流放岭南,最终被逼自缢而亡,其子孙亲属也被流放岭南为奴。

长孙无忌在贞观一朝,可谓是位极人臣,但长期的位高权重后,让他滋生出目无一切的狂妄自大,尤其在打击异己上,是长孙无忌一生的污点,本该能成为两朝元老的他,却最终落了个被逼自缢、子孙流放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叹息。

功臣第二:尉迟恭

尉迟恭是一员猛将,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就是被尉迟恭杀死的,并且,逼迫李渊退位,正是尉迟恭拎着李建成的人头进行的。

尉迟恭本名尉迟融,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归顺李唐,赐名尉迟敬德,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跟随他四处征讨,包括平定王世充、窦建德等战役中,尉迟恭勇冠三军,立下了不少功勋。

而对于李世民的知遇之恩,尉迟恭也是誓死效忠,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尉迟恭在混乱之中,截杀了准备逃跑的李元吉,并提着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前去“保护”唐高祖李渊,并迫使李渊写下了立李世民为太子的诏书。

李世民登基后,将尉迟恭和长孙无忌列为首功,授予尉迟敬德右武侯大将军头衔,赐予吴国公爵位。还将李元吉的齐王府赏赐给了他,可以说,除长孙无忌外,李元吉是功劳最大的人。

尉迟恭有个缺点,就是性格鲁莽,并且看到不如意的事情,必须要说出来,曾经他看到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过失,就会不讲情面直言指责,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这种鲁莽的性格,差一点要了尉迟恭的命。

贞观六年,李世民设宴款待大臣,其中就有尉迟恭,尉迟恭在入座后,发现他的座位比较靠后,大为不满,坐在他身后的任城王李道宗劝解他,反而被尉迟恭一拳打在眼睛上,差点将眼睛打瞎。

唐太宗李世民当即发火,对尉迟恭十分不满意,并指责他“负功自傲”,要求他严格约束自己。

一番话让尉迟恭收敛很多,从此再也不敢狂妄,但仍旧让李世民对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信任。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召见尉迟恭,询问有人状告他谋反一事,尉迟恭愤慨的脱掉上衣,将满是伤痕的上身露给李世民看,言语间极为悲伤,李世民因此大为感动,不再怀疑尉迟恭有反意。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设凌烟阁,尉迟恭位列第七位,与长孙无忌等人的画像,一同被悬挂在凌烟阁中。

尉迟恭老年时期,十分迷恋金石之术,曾为此长期居家不出,不与外人来往。

显德三年(公元658),尉迟恭病逝在家中,享年七十四岁,算是善终而老。

尉迟恭是李世民麾下一员不得多得的猛将,不管是为李唐江山,还是为李世民登基,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能征善战的同时,尉迟恭的鲁莽,也是性格缺陷之一,这种低情商的行为,让他差点丢了性命,不过,在他后期,懂得了低调行事,晚年时痴迷金石,也是为了远离朝堂,避免招惹是非,这也是他能够善终的主要原因之一。

功臣第三:侯君集

侯君集是十大功臣中,唯一一个在贞观一朝被李世民诛杀的功臣,他被杀的原因,就是太作。

侯君集很早就跟随了李世民,在征讨四方时,也立下了不少战功,玄武门之变中,侯君集率军控制了外围,让李世民免除了后顾之忧。

让侯君集真正的扬名立万的,是在贞观年间的讨吐谷浑之役和征高昌之战。

但在征讨高昌国时,侯君集未经请示,私自流放了一些囚犯,并将高昌国皇宫中的宝物据为己有,因此,在归来后,被李世民问罪下狱。

出狱后的侯君集,认为唐太宗此举是在侮辱他,因此心生不满,与太子李承乾密谋谋反,但很快事情败露,侯君集也因此被诛杀。

临刑前,侯君集请求唐太宗赦免他的妻儿,李世民念在其曾经劳苦功高,答应了他的请求,将原本诛杀其家人的诏令改为流放岭南,为侯君集留下了血脉。

侯君集是一个极为自大的人,尤其是在其取得征讨高昌国升级后,更为狂妄,李世民曾多次容忍他的错误,但他依旧不知悔改,反而更加狂妄,甚至公然和李承乾谋反,因此,李世民忍无可忍,最终将其处斩,可以说,侯君集的结局,完全是自找的。

功臣第四:张公瑾

张公瑾原是王世充部下,后归顺李唐,成为秦王府的幕僚之一,并在夺位之事上,给了李世民很多建议,逐渐被李世民信任。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扔在犹豫不决,并要占卜该事成功与否,张公瑾听闻,将占卜用的龟壳扔在地上,大声对李世民说:“无论占卜吉凶与否,难道就能够因此停止行动吗?”,这才让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政变。

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其部下薛万刃等人欲冲破玄武门为李建成报仇,张公瑾凭借一人之力,及时关住了大门,将敌军阻挡在门外,最终敌军不得不溃散,保证了李世民的成功,在当年七月,因功被李世民封为左武侯将军,拜定远郡公。

张公瑾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不仅在玄武门之变中出谋划策,还在东征突厥时,作为随行幕僚,为统帅李靖提供了不少宝贵建议。

本应前途一片光明的张公瑾,却在贞观六年,病逝于任上,享年39岁。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追思张公谨旧功,追封他为郯国公。

张公瑾是十大功臣中同样得到善终的人,他的英年早逝,十分惋惜,如果他能多活些年,可能贞观之治会更加昌盛。

功臣第五:刘师立

刘师立与张公瑾一样,原本都是王世充的部下,王世充兵败后,刘师立按罪应杀,李世民欣赏他的才干,赦免了刘师立,并收为左亲卫。

除了参与玄武门之变外,刘师立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了罗艺叛乱,刘师立与罗艺本是好友,因罗艺叛乱,刘师立亲自带兵将其平定。

但在叛乱平定后,朝中有人弹劾刘师立为罗艺党羽,因此他被剥去官职,不久后,刘师立上表请求参与讨吐谷浑,并立下降服大功。

贞观十四年(640年),刘师立病逝,唐太宗李世民特赐谥号肃,并追赠豫州都督,凌烟阁建立后,续图于阁内,算是善终。

功臣六:公孙武达

公孙武达是隋朝旧官,李渊起兵后,公孙武达主动前去拜见李渊,并加入秦王李世民的麾下。

公孙武达一生都与突厥打交道,玄武门之变只是他的功绩之一,他曾多次将突厥入侵打退,斩杀突厥人无数,保障了边疆的稳定。

永徽年间,公孙武达病逝在任上,此时他仍在带兵攻打突厥,可谓死得其所。

公孙武达死后,唐高宗李治追赠其为荆州都督,并恩赐可陪葬在昭陵,谥号壮,也是十大功臣中善终之人。

功臣七:独孤彦云

独孤彦云是隋朝右卫大将军独孤楷之子,同样也是玄武门之变中的功臣之一。

李世民登基后,独孤彦云出任幽州都督、被封历阳郡公,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也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将星。

但在不久后,独孤彦云攻打东突厥颉利可汗时,在战场上不幸被敌军击杀,英年早逝。

李世民念独孤彦云之功,将其选入昭陵陪葬,并续图于凌烟阁,也算得上是善终了。

功臣八:杜君绰

杜君绰在玄武门之变后,被晋升为怀宁县开国公,李治登基后,在征讨高句丽的战役中,杜君绰出任辽东道经略大使,并协助苏定方大败高句丽军,战后,以功拜左领军大将军。

杜君绰是猝死在任上的,公元662年12月11日,杜君绰在上朝时,应该是突发疾病,死于禁庑之中。

在他死后,唐高宗下诏追赠其为荆州刺史,谥曰襄公,并陪葬于昭陵。杜君绰的儿子杜延基,封上柱国。

功臣九:郑仁泰

郑仁泰也是在早期就跟随李世民,是秦王府的心腹之一,唐初的几场重要战役,郑仁泰基本上都有参与。

玄武门之变后,郑仁泰可谓是一路高升,李世民几乎是隔着一段时间,就对他大加赏赐,官职达到了一年一变。

当然,这个郑仁泰的能力也分不开,不仅跟随李世民征讨过高句丽,还曾亲自平定了铁勒四部的叛乱,是讨平铁勒这场著名的战役的直接指挥官。

龙朔三年(663年),郑仁泰去世于凉州,享年六十三岁,朝廷追赠其代州都督,陪葬昭陵,这也是善终之一。

功臣十:李孟尝

李孟尝原本在隋末跟随王君廓起兵,在经人游说下,李孟尝加入秦王府,同样也在前期的战争中立下不少功劳。

玄武门之变后,李孟尝因功封武水县开国公,并在贞观四年,跟随李世勣在啧北阴山大破突厥,受到李世民的赏赐。

唐高宗时期,七十四岁的李孟尝在乾封元年五月,暴病死于长安静安坊的府第,死后被唐高宗李治下诏追赠使荆州刺史,赐谥号襄,陪葬昭陵,同样也是善终之人。

玄武门之变中,除了上述十位功臣之外,还有部分如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高士廉等人的参与,不过并没有亲临现场,而是在幕后出谋划策。

这十位“从龙之臣”在政变后,都获得了应有的嘉奖和赏赐,除了长孙无忌被唐高宗李治赐死,以及侯君集因谋反被杀外,其余的几人都得以善终,这也说明了在大唐初期,尤其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对于功臣,是非常之好,同时,得以善终的几位,在玄武门之变后,都参与了讨吐谷浑、平吐蕃以及征高句丽、突厥等重要战役,更加显示,大唐初期,李世民和李治,对于这些“从龙之臣”,是信任至极。

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这十人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当中,最为凶险的一刻,就是历史上那一场著名而血腥的宫廷政变:玄武门之变。

成王败寇,鹿死谁手。李世民凭借一场惊险的权力博弈,打破了继位伦理,以杀戮铁血上位,一举完成了从藩王到君王的华丽逆袭。

那么,当年追随秦王李世民的10位“从龙功臣”,最后都下场如何?且听峰子哥一一讲来。

代号“长安斩首”行动

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10人骨干,在大唐王朝的“大脑”首都长安,发动了宫廷政变。

诛杀了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逼宫父亲唐高祖李渊,随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不久后,李世民当上了皇帝,史称唐太宗。

这就是历史上骇人听闻、大名鼎鼎的“玄武门之变”。(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

10位“从龙功臣”最终下场如何?

1、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李世民最为信任的心腹,玄武门事件的重要幕后谋划人,官至右仆射,爵至赵国公。同时,他也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妹妹是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公元649年,唐太宗逝世,遗旨令长孙无忌、褚遂良辅政。长孙无忌是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皇亲国戚,位高权重,长孙势力在朝中举足轻重。

后因唐高宗李治,执意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朝中反对声四起。反对立武为后的长孙无忌势力,成为武则天的心腹大患。后来,长孙无忌因与武后多番争斗,失势,被罢官流放。

公元659年,武则天党羽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最终,在武则天的枕边风下,李治令赐死,长孙无忌于家中自缢而死。不得善终!

2、尉迟恭(尉迟敬德)

尉迟恭(尉迟敬德),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一心腹猛将,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在“玄武门之变”中,表现最为卖力,曾亲手拎着太子李建成血淋淋的人头,逼宫唐高祖李渊。

公元643年,尉迟敬德请求告老,唐太宗不舍,命其开府,仪同三司,可五天一上朝。公元645年,尉迟敬德随李世民出征高句丽,回朝后,不问政事,在家养老,晚年迷信仙丹。公元658年,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谥号忠武。善终!

据说,尉迟敬德是个十分“奇特”的人,他面如黑炭,擅使铁鞭,骑乌骓马,与秦琼(秦叔宝)被后世奉为年画上的两大门神。又因尉迟恭年少时是个打铁的铁匠,所以还被后世铁匠行业 尊奉为职业守护神。

3、侯君集

侯君集,唐朝名将,封陈国公。早年不学无术,好勇斗狠。曾随李靖学习兵法,却诬告李靖有造反之心。

侯君集是鼓动李世民政变的积极分子,在参与“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委以重任,任兵部尚书。

唐太宗在位期间,侯君集随李靖讨平突厥,后又领大军灭高昌国。功勋卓著,战功赫赫,慢慢居功自傲起来。因讨灭高昌的过程中,私取宝物而被下狱,释放后心生怨恨。

后来,参与“夺嫡之争”,企图煽动大将张亮和太子李承乾造反夺位,最后被李世民赐死,妻儿流放岭南。不过后来,侯君集也被破格加入到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欢迎关注:峰子奇观,更多趣史!)

4、张公谨

“玄武门之变”中,张公谨独守城门立下大功,后作为副将同李靖平定东突,进入“凌烟阁二十四臣”之列。善终。

5、刘师立

刘师立,被唐太宗先后任命为:检校右武候大将军、检校岐州都督、始州刺史,一生功绩:讨伐罗艺叛乱,在边疆打败党项和吐谷浑。公元640年去世,善终。

6、公孙武达

公孙武达,多次征讨突厥,担任首都长安城守卫官,唐高宗李治永徽年间去世,善终。

7、独孤彦云

“玄武门之变”后,突厥兵临城下,独孤彦云战死,死太早,未享受到入凌烟阁的待遇。

8、杜君绰

“玄武门之变”后,担任玄武门守卫官,善终。后李治继位下诏追封殊荣,陪葬昭陵。

9、郑仁泰

“玄武门之变”后,随李世民征讨高句丽,高宗李治期间与薛仁贵征讨铁勒失利,不久病死。

10、李孟尝

“玄武门之变”后,随李勣征讨突厥,唐高宗李治时期担任长安城守卫,后病死长安,74岁。

从当年追随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10位功臣结局来看,除了谋反的侯君集不得不杀,其他9位“玄武功臣”在唐太宗活着时,基本都得到了善终。

而长孙无忌,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才被打压而死的,跟已死的唐太宗关系不大。

以上,本期回答。更多趣史更新中.....咱们下期见!

【欢迎关注:峰子奇观;下期不错过,更多趣史等你!作者/峰子哥】

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这十人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绝地反击,这一步棋其实很冒险,没有胜利的把握,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跟着他,帮助他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并逼迫唐高祖李渊禅位给他。

这些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他们有的出谋划策,有的身先士卒,拼死卖命,都有很大的功劳,所以李世民后来对他们还都不错。但是,这些人也不是都有好下场,有一些人得以善终,还有一些人则死得很惨。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十人入朝,暗中埋伏在玄武门,等待李建成和李元吉到来。

在此前一天,有人密告李渊说,太白金星出现在西南方位秦王府上空,预示着李世民将拥有天下。很显然,这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搞的鬼,他们在陷害李世民谋反。关乎到大唐江山稳固,李渊自然不敢马虎,于是把李世民叫到宫中质问他。

古人对天文星象十分迷信,对于这种事,李世民自然无法辩白,所以他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

李世民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跟李渊的妃子走得很近,给了很多贿赂让她们在李渊身边吹枕边风,以此陷害李世民。李世民便借机向李渊告状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

李世民的话极大触动了李渊,他很慌张,所以就不再提什么太白金星的事情了,而是告诉李世民说,明天他会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叫来对质。李世民计谋成功,他为自己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也争取到了为政变做准备的时间。

不过,张婕妤得知了李渊和李世民谈话的内容,就派人警告李建成,要他小心谨慎行事。

李元吉得知此事之后,也建议李建成不要入宫,但是李建成却觉得,秦王李世民的左右羽翼已经被铲除了,而且宫中禁卫都是他的人,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他决定去宫中见李渊,也好亲自打探一下情况。

但李建成不知道的是,时任玄武门禁卫军首领名义上是李建成的人,实际上早就被李世民给收买了,这是李世民能够取得玄武门之变胜利的最关键的一点。

六月初九,李建成和李元吉不知道玄武门有埋伏,于是骑着马大摇大摆进入玄武门。当二人来到临湖殿的时候,李元吉察觉到了有埋伏,于是准备调转马头去东宫。

这个时候,李世民杀将而出,紧追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放。李元吉心里紧张,他连续向李世民射了三四箭,但都没有命中。李世民拿起弓箭反击,一箭就射中了李建成,他坠马而下,当场死亡。

就在李世民继续追赶李元吉的过程中,尉迟恭带了六七十人赶到了,他身边的一个士兵一箭射中了李元吉,但没有射中要害,他只是跌下马去了。当好那时候李世民的马受到了惊吓,李世民也跌下了马,李元吉就过去跟他一对一作战。

李元吉其实也很厉害,他跟李世民打了几个回合,李世民竟然打不过他,还被李元吉用弓勒住了脖子 。眼看李世民就要一命呜呼了,摆脱了敌兵纠缠的尉迟恭及时赶到,大声喝住了李元吉。

李元吉知道不是尉迟恭敌手,于是放开李世民,快步向武德殿奔去,准备找父亲李渊寻求保护。尉迟恭是何许人也,他怎能放过李元吉,于是骑马过去一箭就射死了李元吉。

李建成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李建成身死的消息,决定为他报仇,于是跟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一起,率领东宫和齐王府兵丁二千余人朝宣武门杀去。

那时候李世民手下的人只有几百,而且还在跟李元吉及其手下作战。眼看冯立的大队人马就要来到宣武门了,宣武门守卫云麾将军敬君弘等人不固守城门,坚持率兵出战,结果全部战死。

就在形势万分危急的时刻,张公谨挺身而出,他臂力惊人,一个人竟然将宣武门的两扇大门都给关上了,成功阻止了冯立率兵进入,保住了李世民等人的性命。

等尉迟恭将李元吉杀死之后,他得知冯立率领二千余人在宣武门叫嚣,于是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然后来到宣武门城墙上,向城下的将士战事二人首级,城下的士卒见事已至此,于是作鸟兽散,冯立和薛万彻也都逃走,李世民因此获得了最终胜利。

紧接着,尉迟恭又带人去向李渊禀告李建成和李元吉身死的消息,李渊见事已至此,于是开始装糊涂,将罪过都推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头上,然后接见了李世民,父子二人痛哭流涕,上演了一出父子情深的戏码。

三天之后,李渊封李世民为太子,并让其代为处理朝政。

三个月之后的9月3日,李渊正式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上皇位,成为唐朝历史上第二个皇帝,即唐太宗。

那么,李世民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参与政变的十人的,他们的最终结局又如何呢?

一、长孙无忌,凌烟阁功臣排名第一(按官职排序,并非你功劳,下同)。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布衣之交,后来还将妹妹嫁给李世民,也就是长孙皇后。李世民起兵之后,长孙无忌前往投靠,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李世民重要的谋臣,唐朝建立之后被封为上党县公。

玄武门之变之所以发生,长孙无忌的劝说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他后来还亲自参加了政变的整个过程,被李世民认为是功臣之首。李世民继位之后,立即册封他的妹妹长孙氏为皇后,封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

在整个贞观时期,长孙无忌作为功勋之臣和外戚,长期担任宰相,是李世民的好帮手和好朋友,因此还被李世民封为赵国公,司徒,世袭刺史。

李世民去世之后,长孙无忌和诸遂良成为辅臣大臣。在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的权势依然非常大,他每有进言,高宗无不从,但他也得罪了不少人,比如说因为诬告吴王李恪谋反,等等,许多人都十分厌恶他。

还有江夏王李道宗和驸马都尉执失思力,也长期跟长孙无忌不和。特别是在武则天争取皇后之位这件事上,长孙无忌因为支持王皇后,开始逐渐被李治所厌恶。许多大臣们嗅到了政治风向的改变,便开始站在武则天一边,与长孙无忌作对。

再后来,武则天致使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便借机将长孙无忌流放黔州,他的儿子们也都被革去官职,流放岭南。659年7月,长孙无忌被赐死在黔州,他死后家产被全部没收,家人也都成为奴婢。

一直到674年,唐高宗才让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并给与他陪葬昭陵的荣耀。

二,尉迟恭,凌烟阁功臣排名第七。

尉迟恭可谓是李世民的铁杆亲信了,他从武德三年开始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宣武门之变中,尉迟恭是个十分关键的人物,他不但救了李世民一命,还杀死了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之后,尉迟恭被封为右武侯大将军,吴国公,实封一千三白户,是受赏赐最后的功臣之一。

不过尉迟恭这个人人品不算太好,他自恃功高,对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不服,常常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致使很多人都不喜欢他。

有一次李世民举行宴席,他觉得自己功劳最大,应该坐在最前面,但排座位的人却将他排在第二,他十分不满,就指责那个人,还在那儿大骂别人。坐在尉迟恭下面的江夏王李道宗劝诫了他几句,他就一拳打在李道宗脸上,差点没把他眼珠子打出来。

李世民对此很不高兴,但又碍于尉迟恭救过自己的命,所以不好发作,只是在宴席之后找他谈话,希望他戒骄戒躁,不要自恃功高,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尉迟恭由此开始稍微收敛,但他后来到外地担任都督的时候,依然是一副天下唯我独尊的样子,结果很多人都密告李世民说他谋反。

尉迟恭知道自己玩大了,于是找到李世民,把自己的上衣脱掉,漏出伤口,还说这就是自己四处征战时留下的。李世民见状,也不忍心再说什么了,于是再次选择信任他。

不过尉迟恭晚年的时候倒也学聪明了,他知道自己得罪了不少人,所以急流勇退,辞职回家养老去了,而且开始迷信长生不老,沉迷于炼丹,修建豪华宅邸,十六年间都不曾与外人有所接触。

658年,尉迟恭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唐高宗追封他为司徒,并州都督,并让他陪葬昭陵。

三,侯君集,凌烟阁功臣排名第十七。

侯君集早隋朝末年就开始跟随李世民了,后来在战争中立了了不小的功劳。在玄武门之变中,史书记载说“君集之策居多”,可见侯君集也是政变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率兵控制李渊和朝臣的关键人物之一。

玄武门之变之后,侯君集被封为潞国公,右卫大将军。

贞观四年,侯君集担任兵部尚书并参议朝政,成为宰相之一。

贞观九年,侯君集跟随李靖平定吐谷浑,在战争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在军中的威信也因此得到很大提升。

侯君集其实是个不错的将才,他早年不曾读书,后来出将入相了才开始学习,终于有所成绩,赢得了大臣们的赞誉。不过侯君集也有个毛病,那就是贪得无厌,他在贞观十三年攻灭高昌之战中,私吞了大量的战利品,因此被弹劾,受到李世民的处罚,因此常常怀恨在心。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因为担心自己被废,所以就找到心怀不满的侯君集,跟他约定谋反。但李承乾谋划不当,最后事情败露,侯君集因此被牵连,被李世民处死,他的妻儿老小全部流放岭南。

四,张公谨,凌烟阁功臣排名第十八。

张公谨原本是王世充的手下,偷来投降唐朝,到秦王府担任幕僚,因为他建议李世民采取自保之策,因此逐渐受到重用。

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在犹豫要不要杀死亲兄弟,还让人拿出龟壳占卜,张公谨从外面进去,将龟壳摔在地上,还说这些都是骗人的玩意儿,难道结果不好,就不去坐这件事吗?

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纵卜之不吉,势不可已,愿大王思之。

李世民由此决心发动政变,张公瑾在政变中以一人之力关闭宣武门,因此救了李世民的性命,后来被封为定远郡公,左武侯大将军。

贞观元年,张公谨担任定州都督,经常针砭时政,还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得到了李世民的极高评价。

后来,张公谨有建议消灭东突厥,并提出了六条必须这么做的理由,李世民觉得非常有道理,就任命李靖为行军大总管,张公谨为行军副总管,历时一年消灭了东突厥,他因此被封为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

仅仅在消灭东突厥二年之后,张公谨就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8岁。

五,刘师立。

刘师立原本是王世充的手下,后来被俘虏,原本是要被杀的,但是李世民十分赏识他的才干,所以就留下了他,他因此对李世民死心塌地,在宣武门之变中献计献策,立有功劳,被封为左骁卫将军、襄武郡公。

罗艺叛乱之后,他曾参与平叛,但因为他跟罗艺关系很好,所以被人弹劾,但李世民念及他是秦王府旧臣,所以重新任命他官职。

后来李世民准备攻打吐谷浑,唐朝兵还没出发,刘师立就派遣了大量细作去吐谷浑说服了大量部落投降,因此被封为岐州都督。后来唐朝在攻打吐谷浑的过程中,刘师立有勇有谋,大败吐谷浑军队,因此被封为始州刺史。

刘师立其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李世民看人还是很准的,只不过刘师立寿命短,贞观十四年就去世了,死时只有四十多岁。

六,公孙武达。

公孙武达为人豪爽,有狭义,早年曾在隋朝任职,后来投到李渊手下,跟随李世民参与了平定刘武周,窦建德和王世充的战斗,在玄武门之变中也立有战功,因此被封为肃州刺史。

公孙武达的特点是打仗不怕死,敢冲在最前面,但他同时也是个有脑子的人。在随军与东突厥作战的时候,一千余东突厥骑兵抢掠了大量物资准备渡过张掖河回去,公孙武达命人偷偷绕到河对面埋伏起来,等突厥骑兵渡过一般之后,就下令发起攻击,结果突厥骑兵全部被杀死或者淹死,他因此被封为东莱郡公。

公孙武达在高宗时期去世,时任右武卫大将军,高宗追封他为荆州都督,陪葬昭陵。

七,独孤彦云。

独孤彦云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是隋朝的右卫大将军独孤楷。玄武门之变中,独孤彦云主要负责参与控制武德殿和东宫,立有功劳,因此被封为历阳郡公,幽州都督。

贞观年间,独孤彦云的儿子独孤谋娶了李世民十四女安康公主为妻,他因此成为皇亲国戚。但独孤彦云没福气,在攻打东突厥的时候战死,死后获得陪葬昭陵的待遇,后来他还成为续图的凌烟阁五十三功臣之一。

八、杜君绰。

杜君绰其实只是个小人物,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用也不是太明显,但是他依然被李世民封为怀宁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属于是第三等的功臣。

不过,李世民似乎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尤其重用,杜君绰得到了他的信赖,长期担任宫廷禁卫军将领,后来又被提拔为右军领军将军。

高宗时期,杜君绰成为洛阳留守,升任上柱国。

661年,唐朝东征高句丽,杜君绰担任辽东道经略大使,在与高句丽大将泉男生的战争中杀敌三万,因此被封为左领军大将军,他的人生因此也到达巅峰。

662年,杜君绰在上朝的时候,意外死在了等待上朝的禁庑之中,被高宗追封为荆州刺史,陪葬昭陵。

九,郑仁泰。

郑仁泰的资格很老,早在晋阳起兵的时候,他就追随李世民了,并逐渐成为李世民的心腹之臣。宣武门之变中,郑仁泰也是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功臣之一,因此被封为游击将军,赐爵归政县侯。

贞观年间,郑仁泰长期担任宫廷宿卫,后来外放到外地担任行军副总管,防范突厥。

高宗时期,郑仁泰参与了攻打高句丽的战争,因功被封为上柱国,左屯卫大将军,同安郡公。

后来,郑仁泰作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率领薛仁贵攻打铁勒九姓部落,在天山大败铁勒九姓十余万部落,因功被封为凉州刺史,都督凉甘肃伊瓜沙六州诸军事。

663年,郑仁泰在凉州刺史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被高宗追封代州都督,陪葬昭陵。

十,李孟尝。

李孟尝是赵郡李氏,官宦世家,他在隋朝末年起兵,后来投奔到李世民麾下,参与过虎牢之战,被封为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所以说,在宣武门之变之前,李孟尝已经是朝廷大员了。

玄武门之变之后,李孟尝因功被封为水县开国公,开始长期在宫中担任宿卫。李孟尝于贞观三年参与攻打突厥之战,因功获得突厥奴婢一百,封汉东郡开国公,食邑也增加到二千户。

高宗时期,李孟尝担任右威卫大将军,经常作为长安留守,在高宗巡游外地的时候,保护长安的安全。

666年,李孟尝在长安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被高宗追封为荆州刺史,陪葬昭陵。

除以上十人之外,也有记载说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和张士贵也参与了宣武门之变。我们也简单说说这几个人吧。

十一,程知节,凌烟阁功臣排名第十七。

程知节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已经是战绩彪炳的大功臣了,玄武门之变之后,程知节深得李世民信任,一路升迁到了左屯卫大将军的高位,还在拥立李治登基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因此也受到了李治的重用。

656年,程知节担任行军总管,率军攻打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因为王文度嫉妒苏定方的功劳,所以假传圣旨,劝说程知节让正在追击突厥的苏定方回来,结果影响了唐军将战果扩大。

在回军途中,王文度又劝说程知节将所占的城池里的突厥人全部杀害,然后抢走全部财产,程知节都听从了他的意见。等班师回朝后,事情败露,王文度被杀,程知节则被免去职务,之后以刺史的待遇回家养老,七十四岁的时候去世。

十二,秦琼。

秦琼也是早已成名,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他已经是翼国公了,玄武门之变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因为他身上伤病经常复发,所以他长期担任李世民的宫廷宿卫,据说李世民没他站岗都睡不着觉,因此被人们称为门神。

贞观十二年,秦琼病死,李世民追封他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十三,段志玄,凌烟阁功臣排名第十。

段志玄绝对是个猛人,晋阳起兵之后,他经常带着几十人冲进敌人阵营,在万军之中取敌人首级,还曾俘虏屈突通,让唐朝得一良将。

玄武门之变之前,段志玄在秦王府担任护军,李建成曾重金贿赂他,他拒不接受,还将此事告诉李世民,这加速了李世民发动着政变的步伐。宣武门之变之后,段玄志被封为左骁卫大将军,樊国公。

贞观八年,段玄志作为行军总管,率军消灭了吐谷浑,功劳卓著,因此获得了世袭刺史的荣耀,但他在贞观十四年就去世了,享年四十五岁,李世民追封他为镇国大将军,扬州都督,陪葬昭陵。

十四,屈突通,凌烟阁功臣排名第十二。

屈突通曾经是隋朝高官,是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他在隋文帝时期就是大将,隋炀帝时期还平定了杨玄感的叛乱,后来与唐军作战,屡建战功,是李渊一生之死敌。不过屈突通后来被段玄志俘虏,因此成为唐朝大将,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在玄武门之变中,屈突通选择支持李世民,后来在取得政变成功之后,被李世民派到洛阳去稳定局势,因功获得六百户(屈突通已经是高官了,没有什么好封赏的了,只能多给点食邑了)。

贞观二年,七十二岁的屈突通去世,李世民十分伤心,追封他为果毅都尉,让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公爵爵位,还赏赐他的家人大量钱财。不过比较奇怪的是,李世民并没有让屈突通陪葬昭陵,只是让他登上凌烟阁功臣榜,后来又让他的牌位配享太庙。

十五,张士贵。

张士贵是个草根阶级,从小就练习武术,善于骑射,臂力过人。隋朝末年,张士贵投奔到李渊麾下,南征北战,唐朝建国后被封为左领军大将军、虢国公,完成了人生逆袭。

玄武门之变之后,张士贵成为禁卫军首领,从这一点来看,他在玄武门之变的功劳不可谓不大。后来,张士贵先后参与了西南叛乱和平定薛延陀的战争,战绩卓著,深受李世民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薛仁贵就是张士贵随军东征高句丽的时候召入军中的,他对薛仁贵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高宗时期,张士贵退休,接替他担任禁军首领的就是他的好徒弟薛仁贵。

657年,张士贵去世,享年七十二岁,陪葬昭陵。

总结一下:

李世民对于功臣还真是不错,只要是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人,基本上都得到了重用。但话说回来,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每一个人都很有才干,他们在玄武门之变之后的表现总体还是不错的,所以李世民任用他们其实也没什么错。

至于说这些功臣的下场,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都是好的,只有少数人因为自身的原因导致不好的下场,其余人基本上都是正常死亡,而且不少人都活了很久,也都受到了皇帝的优待。而陪葬昭陵,也很显然成为了这些功臣的标配,可见李世民对功臣们的感情有多深。

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这十人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旧唐书》里有详细的记载:“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政变成功后,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秦王李世民得到了太子之位,不久在李渊的禅让下,又顺利地登基继位。那么,参与政变的10个人,他们的下场又是怎样的呢?

(长孙无忌)

一、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和李世民的关系很不一般,一是他自幼便和李世民要好,二是他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他是李世民的郎舅。这也是为何在发动玄武门政变之前,他便一直极力鼓动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的原因。可以说,在李世民的身边,没有谁能比长孙无忌更懂他了。

长孙无忌不仅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还亲自率兵把守玄武门。最重要的是,他还拉上妹妹长孙氏为政变的士兵鼓劲。可以说他是铁了心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了李世民身上的。

李世民政变成功后,当然忘不了长孙无忌为他做的这一切。所以将长孙无忌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其封邑多达1300户,并有具有出入李世民寝宫的特权。至于官位嘛,由于他是功臣,又是国戚,再加上他能力卓越,在朝中自然位高权重。

李世民去世前,又任命长孙无忌为托孤大臣,辅佐李治。

李治能成为皇帝,脱不了长孙无忌的扶持之功,所以李治对长孙无忌尊崇有加,在许多事情上都听从他的建议。这样一来,长孙无忌不像过去那么谦逊了,反而指手画脚,独断朝纲。

然而,长孙无忌却因为废立皇后的事情,得罪了武则天,最终落了个“谋反”的罪名。有意思的是,李治也不与他对质,便把他革职削爵,流放黔州。

不久,长孙无忌在武则天的逼迫下自尽,他的家产悉数被抄没,家人充为奴婢。

(尉迟敬德)

二、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是降将。他作战勇猛,数次救李世民性命,尤以“忠直”的特性,被李世民器重。

当年李世民势大,太子李建成想要瓦解他的势力,第一个策反的,就是尉迟敬德。只是面对满车的金银珠宝,尉迟敬德拒绝了李建成的拉拢。

在鼓动李世民发动政变这件事上,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一样积极。

在政变中,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在杀齐王李元吉时,不小心跌下马来,被李元吉反杀。就在危急时刻,尉迟敬德赶到,一箭射死了李元吉,再救李世民一命。

随后又是尉迟敬德阻止了攻打玄武门的东宫和齐王府的精兵,并提着武器找到李渊。不光告之实情,还美其名曰,是李世民安排他来护驾。其实就是来控制李渊,“逼迫”他封李世民做太子。

李渊见大势已去,知道李世民已得势,若是再不能审时度势,那父子之间想必也就难堪了。所以,先封李世民为太子,随后又将帝位禅让给他,从此做起了太上皇。

尉迟敬德在政变中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李世民把他和长孙无忌并列首功,进封他为鄂国公,食邑1300户,另外还把整个齐王府都赐给了他。

尉迟敬德自负功高,不光对长孙无忌等人多有嘲讽,还因在宴会上有人坐在他上位而不服,把人家差点打瞎了一只眼。

种种行为,让李世民好生不满,给他敲了敲边鼓。

尉迟敬德何等聪明,马上就收敛起行为,并辞了官。从此做起了不问世事的逍遥翁,直到74岁平安去世。死后尽享哀荣,荫泽子孙。

(侯君集)

三、侯君集。

草根出身的侯君集也是李世民麾下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他一生干过几件可圈可点的大事,其中之一就是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侯君集和尉迟敬德一样,在鼓动李世民发动政变这事,没少磨嘴皮子。

政变过程中,他一直不离李世民左右,替李世民除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身边不多的随从,为李世民的政变,节省了不少时间。

所以李世民继位后,他被进封为潞国公,并被封为右卫大将军。后来,又被提升为兵部尚书,参与朝廷议事。

可以说,一个草根混成这样,理当知足。但侯君集本是草根里的混混出身,他身上的毛病很多,比如他在攻灭高昌后,不光把没有罪的人流放,还心生贪念把高昌国的宝物据为己有。

所以,他虽然立了战功,却被李世民囚禁起来。后来有人为他说情,李世民顺势才把他释放了出来。

但侯君集自恃功高,不光认识不到错误,反而还对李世民心生满,在朝中拉帮结派,四处鼓动人谋反,太子李成乾受他蛊惑和他共谋造反之事。

事泄后,李世民想着侯君集有定国安邦的功劳,所以迟迟下不了杀他的决心。还是在群臣的谏言下,才诛杀了侯君集,于是侯君集成了第一个被诛杀的功臣。

(张公谨)

四、张公谨。

张公谨在玄武门之变中有功:一是李世民在举事前磨磨叽叽,搞什么龟壳占卜问吉凶,他把龟壳一把扔了,并坚定了李世民政变的信心;二是在政变时,东宫和齐王府的精兵冲到玄武门时,他把玄武门大门给关上了,这样阻断了精兵的进攻,为李世民政变成功创造了条件。

所以,李世民继位后把他进封为定远郡公,并升为左武侯将军。

后来,张公谨在平定东突厥的战争中屡有表现。

公元632年,张公谨因病死在任上,卒年39岁。

五、刘师立。

刘师立本是李世民身边的侍卫,由于他在政变中协助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有功,因此进封为襄武郡公,并被封为大将军。

在李世民执政时,曾被怀疑谋反,查实纯属子虚乌有后,对刘师立更为信任。

刘师立一直做守卫京城的工作,也曾参与过攻打吐谷浑和小莫门川的战斗。

后寿终正寝。

(公孙武达)

六、公孙武达。

公孙武达颇有豪侠之名,早在李渊起兵时,便投靠了李世民。

在数次征战中,立下战功无数,因此深得李世民器重。

玄武门政变成功后,被封为监门将军,随后出任肃州刺史。

在平定突厥的战争中,公孙武达有不凡表现。后来他死在任上,死后陪葬昭陵。

七、独孤彦云。

独孤彦云是鲜卑人,早年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玄武门政变后,封为幽州都督,进封历阳郡公。后在平定突厥时战死,死后陪葬昭陵。

八、杜君绰。

杜君绰曾参加过农民起义,李渊父子起兵后,追随李世民,在讨伐刘武周等军阀时立过大功。

玄武门政变后,杜君绰被进封开国县侯,食邑400户。

后来率35万大军攻打高句丽,斩首3万班师回朝。

戎马一生的杜君绰,死后陪葬昭陵。

(杜君绰)

九、郑仁泰。

作为玄武门政变先锋之一的郑仁泰,由于地位不高,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记录。

李世民登基后封他为游击将军,食邑200户。

郑仁泰在讨平铁勒的过程中,由于出师不利,他率领的一万四千人在还京时,只剩800人,因此被人弹劾降职。

后来,郑仁泰二次讨伐铁勒叛乱。虽说洗刷了第一次的耻辱,但在当年他便病逝了,陪葬昭陵。

十、李孟尝。

李孟尝早年为盗匪,在他归附李渊后,被李世民收为麾下为将。

玄武门之变后,进封县侯,后因平定突厥有功,进封郡公。

高宗年间,74岁的李孟尝暴死在府中,陪葬昭陵。

看完这10个参与政变的人最后的结局,我觉得李世民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还是非常温情的。

(参考史料:《新唐书》《旧唐书》)

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这十人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公元626年六月,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十人,埋伏在玄武门,成功击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接着把他们的所有儿子全部杀光。

一个多月后心灰意冷的李渊禅位于李世民,从此当上了太上皇。李世民顺利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开创了“贞观之治”,大唐从此走上了兴盛之路。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政变之一。

而跟随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十个人中,只有侯君集因为谋反死在了李世民手里,其他九人至少在李世民在位期间都得到了很好的优待,这在皇帝与功臣的关系中是不多见的。

一、长孙无忌死于武则天之手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在少年时便是好友,长大后妹妹又嫁给了李世民,两人成了郎舅亲戚。所谓“至亲莫如郎舅”,所以无论是晋阳起兵之前,还是李渊登基称帝之后,长孙无忌都是李世民最为信任的人,没有之一。

长孙无忌是劝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最积极者,日夜劝李世民及早对太子一党动手。而在整个玄武门之变过程中,长孙无忌也一直跟在李世民身边,是这次政变的最大功臣。

李世民登基之后,很快就封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当年又封为尚书右仆射。吏部尚书为“六部之首”,尚书右仆射在当时为宰相之一,如此任命,可谓将长孙无忌推到了荣耀的顶点。当时就有人劝谏,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李世民为了表示君臣无间,竟然将密奏给长孙无忌看。

之后,长孙无忌先后被拜为司空、司徒,位列“三公”,位极人臣。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长孙无忌则位列第一。同年立李治为太子,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

可以说终李世民一朝,长孙无忌都受到了无以复加的优待和荣耀,甚至在李世民临死之前,还特意嘱咐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政高宗李治。

李治继位的前五年,对亲舅舅长孙无忌好的那也没话说。但在永徽五年时,李治想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此事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虽然一年后武则天仍旧顺利登上了后位,但却因此事十分痛恨长孙无忌。

659年,武则天指使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并表示如果不果断处理,一旦长孙无忌听到风声就来不及了。因此,李治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直接下旨削去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

同年七月,李治又让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长孙无忌,结果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二、尉迟恭辞官归隐,得以善终

尉迟恭也叫尉迟敬德,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员猛将,他最早跟随刘武周,后来兵败投降了李世民,从此对李世民死心塌地的效力,在战场上曾多次救过李世民的命。而李世民对他也非常的信任。

在李世民与李建成斗得最激烈时,李建成曾写信拉拢尉迟恭,并送去了一车金银财宝,结果被尉迟恭坚决拒绝了。李元吉知道此事后,大为不忿,派人去刺杀尉迟恭。尉迟恭知道此事后,并没有躲起来,反而将家中门户层层打开,端坐房中,刺客多次窥探,却始终不敢进入院中行刺。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犹豫不决,尉迟恭说道,“我建议先下手杀掉太子他们,您如果不采纳我的意见,就请让我逃走,我不能坐等别人来杀。”又说,“您现在办事犹犹豫豫,不算明智;面对危难不能果决,不算英勇。您既然不采纳我的意见,就请您自己考虑,到底怎样保全国家社稷?到底怎样保全身家性命?”

玄武门之变中,在李世民射杀李建成的时候,李元吉三次箭射李世民,只是因为紧张而没有射中。之后李元吉骑马逃跑,李世民紧追不舍。在跑入一片小树林时,不料李世民的马突然受惊,将其掀下马来。李元吉见状,立刻回身下马,用弓弦勒住李世民的脖子,打算反杀李世民。

就在这危急时刻,尉迟恭赶到,一声大喝,吓的李元吉急忙放开李世民逃跑,但尚未跑上几步远,便被尉迟恭一箭穿心,射死了。

之后,尉迟恭更是手提宝剑,直闯皇宫,见到李渊后,大声说道,“太子和齐王谋反,已经被秦王所杀,我是受秦王之命,特意来保护皇上安全的。”接着,尉迟恭“请”李渊亲笔写了道诏令,命令各部人马一并听从秦王处置。

如此一名满身血迹、杀气腾腾的武将,手提宝剑站在身边,李渊动也不敢动,任由外面喊打喊杀,直到政变全部结束。

尉迟恭成功的控制住了当时的皇帝李渊,确保了玄武门之变的成功。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论功行赏,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定为头等,每人赏赐了一万匹绢,齐王府的钱财器物,连同整个府第,都赏给了尉迟恭。

李世民登基后,授予尉迟恭右武侯大将军头衔,赐予吴国公爵位,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一齐实封一千三百户。

但随后,尉迟恭自恃功高,开始放荡不羁,经常打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的小报告。而且,在一次酒宴上,因为有人坐在了他的前面,而大发雷霆。当时坐在他下首位的恰好是任城王李道宗,于是便好心给他解释,不料暴怒的尉迟恭竟然一拳打在了李道宗的眼睛上,差一点打瞎了。更重要的是,这件事从头到尾都在当着李世民的面做的。

后来有人诬告尉迟恭谋反,李世民便趁机敲打他几句。尉迟恭脱下衣服,露出满身的伤疤,说道,“我当年跟随陛下征战四方,满身都是伤疤,如今天下安定了,您就要怀疑我谋反吗?”李世民流着泪说道,“我就是因为不怀疑你,才跟你说这件事的,你何必如此恼怒呢?”

贞观十七年,五十九岁的尉迟恭请求回家养老,李世民赐他开府仪同三司。同年,进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七。

658年,尉迟恭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应该说,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恭是有些飞扬跋扈的,也为太宗李世民所不喜,但是李世民仍然包容了他,甚至连重话也不肯说上一句,让尉迟恭得以安享晚年,这在古代皇帝之中是十分难得的。

三、侯君集自己作死,因谋反被杀

侯君集也是劝李世民发动政变的积极分子之一,在玄武门之变中,他率军控制住了高祖李渊和群臣,使得无人可以干预政变,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之后,侯君集被封左卫将军,潞国公,后来又被拜为兵部尚书,参与议事。

侯君集最大的功劳是攻灭高昌国,当时高昌在投靠唐朝和突厥之间游移不定,首鼠两端,太宗于贞观十四年,派侯君集出兵讨伐。最后的结果是,侯君集灭高昌,刻石记功而回。

但在攻灭高昌后,侯君集私自将高昌国宝据为己有,导致士兵们大肆抢夺金银财宝。回国后,司法官将侯君集下狱,李世民念其功大,下旨将其放出,但侯君集仍愤愤不平。

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入凌烟阁,位列第十七名。

同年,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情败露,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将他参与此事的情况和盘托出,被捕入狱。

但即使这样,李世民因其功劳,仍然不想杀了侯君集,但是在群臣的劝谏下,说不杀侯君集,那以后大家就都去谋反了,反正不是死罪。李世民无奈,下旨将侯君集处死。

谋反乃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本应株连九族,但李世民还是下旨放过了侯君集的妻儿,只判了个流放。

侯君集是唯一一个被杀的功臣,但其被杀的原因却是自己作死,跟着太子李承乾谋反,到最后李世民虽然想放过他也做不到了。

四、其他人的下场都不错

张公瑾,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犹豫不决,于是命人占卜,这时张公瑾从外面闯进来,将占卜用的龟壳扔在地上,说道,“占卜是为决定疑难之事,现在事情并无疑难,还占卜什么?如果占卜的结果不吉,难道能够停止行动吗?”

李建成、李元吉死后,其党羽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人率军赶到玄武门,欲为太子和齐王报仇。张公谨勇力过人,独自关闭大门,将冯立等人挡在门外,冯立等人最终溃散。

事后,张公谨升为左武侯将军,封定远郡公。贞观六年(632年),张公谨病逝于任上,年仅三十九岁。

刘师立,升任左骁卫将军、襄武郡公,赐绢五千匹。贞观十四年(640年),病逝。

公孙武达,任肃州刺史,高宗时死在右武卫大将军任上,善终。

独孤彦云,出任幽州都督、历阳郡公,在攻打东突厥颉利可汗时,不幸战死,入昭陵陪葬。

杜君绰,晋升为怀宁县开国公,任忠武将军,行左监门中郎将,加护军,担任玄武北门、翠微宫、玉华宫等宫殿的守将。之后,仕途顺利,高宗时曾率35万大军攻打高句丽,斩首3万班师回朝,以功拜左领军大将军。662年病逝,善终。

郑仁泰,迁左卫翊一府中郎将,宿卫宫城安全。高宗时为右武卫大将军,带领薛仁贵讨平铁勒九部。663年病逝于家中,时年六十三岁,陪葬昭陵。

李孟尝,封武水县开国公。贞观年间,因破东突厥有功,升汉东郡开国公。高宗年间,拜为右监门卫将军,迁右威卫大将军。666年,暴病死于家中,时年七十四岁,陪葬昭陵。

综上所述,当年跟在李世民身边,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十个人,大都下场不错,只有侯君集一人因为对太宗皇帝不满而心生怨恨,进而参与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事件,被李世民含泪所杀。其他九人在太宗一朝都受到了极大的优待和信任。

长孙无忌虽然最后死的很惨,但那是因为他与武则天的斗争中落败所致,这场政治斗争非常复杂,长孙无忌代表了关陇贵族集团,但武则天也代表新兴了贵族势力,谁胜谁败也并非哪一个人就能左右得了的。长孙无忌的下场,至少与李世民无关。

其他八人,甚至包括有些飞扬跋扈的尉迟恭,都没有受到任何打击和报复,反而极尽优待。与之相比较,历史上发动政变的功臣中,极少有得善终的。比如帮助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三人,都是不得好死;康熙死后,帮助雍正继位的隆科多和年羹尧,下场同样十分凄惨。

纵然李世民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在对待功臣上,没有哪一个皇帝比得上他。

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这十人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玄武门之变是大唐政治格局的重要转折,开创了唐朝皇位继承人以武装政变夺权的先例。当时随李世民起事的是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十人,最后将李建成一箭穿心,逼李渊退位,李世民当了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那么这十个人事变之后都是什么下场呢?

长孙无忌,李世民儿时伙伴亲密战友兼大舅哥,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玄武门之变后当了宰相,李世民临终托孤,把李治和朝政大权交给他打理,后被李治和武则天联合李勣许敬宗李义府联合绞杀,流放后投缳自尽。

尉迟恭,开始跟刘武周干,后投降李世民,在李世民推心置腹的招抚后成为李世民忠心干将,随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玄武门之变后位高权重,晚年闭门自守,善终。

侯君集,入秦王府随李世民征战,立下战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后与尉迟恭力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唐统一后,官位越来越高,却居功自傲。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

张公谨,早年跟随王世充,后在尉迟恭的推荐下加入秦王府,玄武门之变后,跟着李靖平定东突厥,后来进了二十四臣,并得以善终。

刘师立,事成后,官升至左骁卫将军,封襄武郡公,后来有人告其谋反,李世民未信, 贞观十四年去世。善终。

公孙武达,栎阳人,以侠名闻世,当时在秦王府当右三军骠骑,随李世民入玄武门,玄武门事变后升任检校右监门将军,肃州刺史等职,封东莱俊公,活到李治永徽年间方才去世,善终。

独孤彦云,秦王府嫡系(隋汝阳郡公益州总管独孤楷的儿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还将安康公主嫁给了他。后来他在与突厥的战斗中死去,没有享受到后来的凌烟阁待遇和各种封赏。

杜君绰,玄武门之变后封开国县侯,任忠武将军,在初唐战争中很骁勇,高宗时期征战高句丽,斩首三万,归国封左领军大将军。上朝时猝死于禁庑之中。

郑仁泰,秦王府嫡系,玄武门之变后实封二百户,贞观十三年升迁中郎将,贞观二十一年,郑仁泰为右屯卫大将军,成为大唐官职最高的武将之,死后陪葬昭陵。

孟尝,玄武门事变杀死建成、元吉的就是他,事后论功被授为右监门副率,在贞观时期,官最高做到右屯卫将军,黔州刺史,高宗时期右监门大将军,七十四岁逝世,陪葬昭陵。

可以看出,除了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被诛杀外,其他人不论是仕途还是财富,都是很不错的。君王能做到同甘苦,共患难,真不多。不得不说李世民的确可以称得上一代明君。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