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作为初唐四大家,为什么会和唐太宗结怨?

欧阳询作为初唐四大家,为什么会和唐太宗结怨?

欧阳询本人并没有与唐太宗结怨,但他确实站错了队,加入了李建成集团。

说到欧阳询,必须要提虞世南,此二人与后来的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都以书法闻名于世。

但是,同时代并几度同朝为官的欧阳询与虞世南,官运却迥异,后者深受李世民器重,而前者的仕途却并不顺利,一直被排斥在核心集团之外,这是为何呢?

其实,原因无非两个:

一、出身不同。

欧阳询与虞世南的人生轨迹大致相同:二人都出身南陈朝,父亲均为南陈高官;南陈亡后,二人都在隋朝为官;隋亡后,二人又都投靠窦建德的东夏王朝;窦建德死后,二人又都降唐,在唐朝为官。

但是,二人的父亲的人生经历却不同:

欧阳询的祖父欧阳琯以军功出任广州刺史,后又晋升征南将军,封爵山阳郡公。他死后欧阳询之父欧阳纥继承爵位,坐镇广州,成一方诸侯。当时的皇帝陈宣帝陈顼怕他又贰心,要召他入朝去当一个虚职左将军。欧阳纥明白陈宣帝要拿自己开刀了,于是起兵反叛。后来兵败,全家被杀,而当时14岁的欧阳询因为躲在外面,独免于难。

而虞世南的父亲虞荔,也是东南名门望族,官至陈太子中庶子,深受陈文帝喜爱,但很早就去世了,当时虞世南才4岁。

所以说,虞世南是良臣之后,而欧阳询是叛将之子,在讲究出身的古代,这是一个很大的人生“污点”。

二、站错队伍。

话说二人的文才和书法都很好,所以在隋朝都得到了杨广的任用。隋朝被灭后又一起降了窦建德,欧阳询成为礼仪方面的最高长官——太常卿,虞世南则是中枢机关门下省的要职——贰侍中。

两年后,李世民灭了东夏,二人一起降唐。刚开始,欧阳询因为是李渊的旧友,还是受到重用的,但很快,他就投入李建成一派,而虞世南则成为了李世民的幕僚。

玄武门之变后,二人的人生轨迹开始出现巨大的改变:虞世南深受李世民信任,而欧阳询则被排斥在核心集团之外,只是出任一些闲散职位。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欧阳询作为初唐四大家,为什么会和唐太宗结怨?

唐代书法艺术的昌盛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唐太宗有直接关系。唐太宗出身于北方庶族地主家庭,但倾慕南方文化,而且书法艺术造诣颇高,不仅工隶书、飞白,行草得二王法,临古帖殆于逼真,而且对书法有很高的审美见解,他曾经对朝臣说:“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在求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势自生耳”(《论书》)。又说:“字以神为精魂,以心为筋骨,以副毛为皮肤,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指意》)。他书写的《晋祠铭》形貌虽与王羲之不同,但神气冲和确实已达上乘,堪与媲美。

唐太宗于书法独尊王羲之,受禅登基之初,即采取一系列措施弘扬王羲之的书法,下诏以重金广求王羲之书迹,所获至多;每得王帖,即命精于鉴赏的大臣,细加裁定,整理偏目;亲定人选,精工拓摹,赏赐群臣,广为传播;令诸太子临摹王羲之书迹(据说一帖达数百遍);在宫外设弘文馆,诏令五品以上的现职京官,不论文武,均可到弘文馆学习书法,由虞世南、欧阳询执教,在国子监内设置书学,置书学博士,并把书法当作铨选官吏的主要条件之一。

欧阳询仕隋为太常博士,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人称“欧阳率更”敏悟过人,博贯经文,曾编《艺文类聚》一百卷,供诸王子阅读。书法“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人以为法”(《唐书》本传)。书迹远播海外,深受异邦喜爱,高丽尝遣使求其书法。欧阳询传世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被称为唐人楷法第一。宋朱长文评曰:浓纤得中,刚劲不挠,存正人执法,面折庭诤之风;至其点画工妙,意态精密,无以尚也(《续书断》)。宋米芾说:渤海光怪,字亦险绝,真到内史,行自为法。庄若对越,俊若跳踯(《宝晋英光集》)。

欧阳询行书《梦奠帖》、《张翰帖》等体势纵长,独具自家面目,隶书亦工,有《房彦谦碑》传世。就其书法艺术造诣与成就而言,远超虞世南。尽管书名远播海外,然由于其艺术个性太强,缺乏含蓄,在儒家思想为正统、崇尚“君子藏噐”的唐代,时人评价较虞为低。虽然他与虞世南同承太宗诏并教书于弘文馆,但并不受太宗喜爱,故虞世南死后,他还健在的时候(欧阳询谢世晚虞世南三年),太宗就巳概叹:“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与论书”(唐韦述《叙书录》)。传其法者,起初有其子欧阳通,晩唐柳公权、裴休亦曾从中取法。宋代以后,由于欧体端正、平稳、清秀,适合科举,影响才渐渐大了起来。

小环佩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