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宁死不吃骡子肉”,骡子肉很难吃吗?什么味道?

俗语说“宁死不吃骡子肉”,骡子肉很难吃吗?什么味道?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一些俗语,在这些俗语中大多数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比如燕子不进苦寒门,这是因为燕子喜欢在大门的屋檐下筑巢,而以前穷苦人家大门只是有个门而已,根本不满足燕子筑巢的条件。

但是,“宁死不吃骡子肉”这句俗话显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正是因为对骡子的认知不够,才导致了这句话成为了俗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人们对骡子肉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错误认知?以及骡子肉到底能不能吃?

骡子是怎么来的?

大多数的家养动物都是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来的,但是骡子却是个例外,作为曾经主要的畜力工具,骡子的产生是一场美丽的意外。在距今约7000年前,埃及地区的人首先将野驴驯化成了驴,之后到了距今约6000年前,欧亚草原上的人又将野马驯化成了家马,至此人类多了两个交通和运输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地的人开始了交流,一些地方驯化的动物就开始随着人走向了不同的地方。由于驴主要是用来运输和拉磨的,而马主要是用来骑乘的,所以二者同样的情况越来越多。

由于驴和马的发情期差不多,在饲养时,通常都是单一的饲养,所以驴和马“相爱”了。虽然驴和马是不同的物种,但是二者的基因相似度很高,就这样它们生下了骡子。从史料上看,骡子最早出现在秦末汉初,距今约有2200年的历史了。

骡子出现后,人们发现它兼具驴、马的优点,比如驴的耐粗饲、抗病能力强、马的高大、爆发力强等等。骡子的这些优点恰好是人需要的,所以到了明代,我国开始大量的繁育骡子,从此,骡子慢慢地取代了驴,成为了农村地区主要的畜力工具。

人们对骡子存在什么误解?

在开始我们说过,之所以有“宁死不吃骡子肉”的说法是因为人们对其存在误解,那么误解从何来呢?这还要从人大量的繁育骡子开始说起。

随着骡子的数量增加,人们发现了一个问题:让骡子再次生育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人只能通过让马和驴杂交产生骡子,而骡子年老之后不会留下后代。

这一发现在古代封建迷信的大环境下可了不得了,因为在骡子出现之前,所有的家畜都是能生育的,就骡子一个不能。于是,关于骡子的谣言就开始了,最常见的说法就是:骡子不能生育,所以吃了骡子肉后,人也不能生育。

吃个肉,生育能力都没了,这可把人吓坏了,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这个谣言就在人们之间传播,最后竟然成了一个可以流传至今的俗语。

骡子肉真的可以让人不能生育吗?

这显然是个谣言,而谣言能够让很多人相信是因为以前科学不发达,根本就解释不了作为动物,骡子为何不能生育,所以就只能任由谣言散布了。而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早已经解决了,骡子之所以几乎不能生育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骡子体内本身就是来自于驴马两套染色体结合的,所以它是异源染色体,相比较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原本就很难与其他染色体结合。

一方面是骡子体内的染色体数目一半来自于马(32条),一半来自于驴(31条),所以它有63条染色体,染色体不成对,无法正常的减数分裂。

因此,骡子不具备生育能力是生殖隔离导致的,这与它的肉没有任何关系。

骡子肉是什么味道?真的很难吃吗?

笔者小时候家里养过一头骡子,而且在一天不知道什么情况下死掉了,在当时缺衣少穿的年代,这头骡子自然没有被浪费掉,所以我知道骡子的味道。

首先,骡子肉吃起来比较的柴,也就是很难嚼。当时我们家用了一口大锅炖了整整一个下午,肉依然是难嚼的。现在想来,这可能与骡子的运动量很大以及其吃的东西有关,因为骡子作为当时拉磨、负重的工具,它一天的劳动量是很大的,这让它们身上没有过多的肥肉。

非但如此,骡子的寿命要比驴和马长,所以它被使用的年限也长,而杀它或者它自然死亡时,年龄都很大了,这是它肉柴的原因之一。

而且骡子是一种对食物不挑剔的动物,像牛、羊、马还得放牧,给它们新鲜的草料,但骡子不用,一些干草、玉米秸秆等它都来者不拒。因此,长期的粗饲也是它肉质比较差的原因之一。

其次骡子肉还有一股“腥味”,当然这个腥味并不是鱼腥味,就是不同动物身上特有的味道,比如羊肉的膻味。在“打死不吃骡子肉”前面其实还有两段话:驴肉香,马肉臭。

当然,马肉并不是真的臭,而是有一种马独有的腥味,而骡子身上有一半马的基因,也是携带着这种味的。在当下还有,有各种大料、去腥几件套等等配料,在以前煮肉最多就是葱姜、散白(酒),这是不足以掩盖和去除骡子肉的这种“腥味”的。

总结

俗语里的“宁死不吃骡子肉”实际上是以前的人不懂骡子为何不具备生育能力,从而将它的肉也“妖魔化”了,但实际上,骡子不具备生育能力是生殖隔离导致的,吃了它的肉并不会导致不孕不育。

其次,骡子肉确实不怎么好吃,肉柴还有腥味,如果说像猪肉那样煮的话必然是很难吃的,不过在现在放上各种大料,炒个糖色,慢火两个小时,出来的骡子肉也是香气四溢的。

俗语说“宁死不吃骡子肉”,骡子肉很难吃吗?什么味道?

打死不吃骡子肉,并不只是因为骡子肉有着奇怪的味道,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

说到骡子,可能大多数人都只是听过,但不一定亲眼见过,就更别说吃过了。民间一直有一种骡子肉不能吃的说法,而至于骡子肉为什么不能吃,却众说纷纭。

那究竟是何原因呢?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骡子的来历

要说骡子肉,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骡子。

骡子是驴和马杂交所生的品种,公驴和母马所生的后代俗称“马骡”,而公马和母驴所生的后代俗称“驴骡”。

骡子的外貌介于马和驴之间,但它们长的比驴大,而且又比马还强壮,体质结实,肢体强健,而且寿命也很长,使用年限可以达到20-30年。

虽然说他是杂交品种,却显得比它的父母更加优秀。所以骡子自然而然的被人们所用,慢慢的演变成了人类的好帮手。

早在春秋战国年代就已经有了骡,当时的骡可以说是处于骡生巅峰,它们被视为珍贵动物,仅供皇室贵族玩耍用,每天有人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在明代以前,骡子还很少,直到明代以后,才开始大量繁殖,但它们的用途慢慢的发生了改变,最后彻底的变成了役畜,专门用于为人类劳动。

骡子一直是憨厚老实的代名词,它们吃苦耐劳,默默无闻,是人类的好帮手。骡子一般从2岁就开始劳作,成年骡子可以驼着70-100千克的东西,连续行走5天以上,而且每天可以行走30多公里。这耐力,是马和牛都不能比的。

骡子虽然好用,但它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孕不育,骡子基本上不能生育,要想养骡子,只能通过驴和马杂交才行。

而它的这个缺点,也让人们或多或少对骡肉产生了偏见。

“宁死不吃骡子肉”是因为心疼骡子吗?

说起来,一头骡子,一生可以为主人干几十年的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所以有人说,之所以不吃骡子肉,是因为心疼骡子,不忍心的吃它们的肉。但我觉得并非如此。

牛不也是人类的好帮手吗?说起牛就给人勤勤恳恳的感觉,但即使是帮着犁地干活很多年的老黄牛,依然逃脱不了变成牛肉的现实。

现在人们物质条件好了很多,说是因为心疼骡子不吃它们,感觉有些可信,但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了生存,树根都成了食物,更何况畜生。

所以我觉得,因为心疼骡子而才不吃它的说法并不可信。

为何宁死不吃骡子肉呢?是因为骡子肉难吃吗?

这里有三个比较可信的原因:

1.因为骡子特殊的出生,人们对它有偏见。

骡子是杂交品种,而且不能生育,所以人们对它有偏见,觉得吃了骡子肉会抬不起头来,这是最难以启齿的原因。

另外,在传统的眼光里,会有一种想法,就是觉得吃了骡子肉会影响身体,因为骡子不育,人们害怕吃了骡子肉之后,也会导致不孕不育,所以才不愿意去吃骡子肉。

当然,这只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联想,吃了骡子肉并不会对人的生育产生影响,但这样的联想会让很多人产生心理阴影,从而对骡肉嗤之以鼻。

2.骡子肉不仅不好吃,味道也不好闻。

骡肉味道比较重,很多人都无法接受骡肉的气味,如果做得不好的话,口感也会很差,吃起来还会有一种酸臭味。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有更适合大众口感的猪肉,牛肉可以选择,即使有骡肉也很少有人愿意会去尝试。

3.骡子肉的营养价值问题。

据《饮食需知》上关于骡肉的描述里显示:

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其性顽劣,肉不益人,多食令人健忘。妊妇食之难产。

看完这断描述,你还想吃骡肉吗?

虽然现在很多资料描述里都说,骡肉对人体并没有伤害,而且还富有营养。但不得不说,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大众的影响很深刻。

我们宁愿吃我们所熟悉又好吃的肉类,也没必要去吃这种对我们而言很陌生,评价不是很高的骡肉。

“宁死不吃骡子肉”并非空穴来风。之所以不吃,不仅是因为骡肉的味道不好吃,有酸臭味,更是因为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对骡肉有着心理上的排斥。

俗语说“宁死不吃骡子肉”,骡子肉很难吃吗?什么味道?

宁死不吃骡子肉,实际上它的意思是,骡子本身就是庄户人的好帮手,一般的情况下,骡子是不会被庄户人宰杀的。

之于说骡子肉好吃不好肉,它的味道是和马肉一样的,不难吃。

记着十七岁时,我在郊区生产队劳动,当年有那么一天,队长分派我赶着骡子车去拉玉十米桔梗,当天因为车不大,用的牲口就是一头骡子。那天呀,还因为我年龄小,回去时把骡子赶的飞快,结果是到了圈养牲口的场院,那头骡子出了满身大汗,当时我没注意,让骡子喝了一肚子的深井水,不大一会那打骡子躺下就不动了,最后是惊动了大小队长,而不到半个钟点,那头骡子就死掉了!

当时呀,我心里是十分的难过和自责,就因为我年纪小,不懂事,硬把一头骡子给弄死了!

骡子死后,队里的屠夫立马为骡子扒了皮,而后就是按户分骡子肉。那天呀,当我母亲用骡子肉包好饺子后,我是一口也没吃!原因就是我深深的内疚,直到今天,每当想起这件事情,我都无法原谅我少小时的无知!

木木子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