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肉也是一种肉,为什么感觉几乎没人吃?

马肉也是一种肉,为什么感觉几乎没人吃?

农村老话“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但你也许不知道,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谎言。

马肉不仅不臭,反而是健康又美味

人们常常会对那些平常很少能吃到的动物持有偏见,认为这些动物的肉又酸又臭,常见的例如猫、狗、鬣狗...以及本文的主角——马。

但在这我可以负责任地讲,以上这些动物的肉,只要烹饪得当都会变得鲜香诱人。所以马儿要是会说话,一定也会嘲笑人类,你们这是典型的吃不到马儿说马儿酸。

2017年下第一场雪的时候,我在长春有幸吃过一回马肉,刷新了我对于马肉的认知。

那一次,我是去长春的一家供应商做体系审核,当天中午突然开始下起鹅毛大雪,供应商总经理就说晚上带我去吃铁锅炖大鹅,讲这是东北的规矩,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时候就要吃铁锅炖大鹅。

我当时听完这话后对于“鹅毛大雪”这个突然成语有了全新的认知,原来鹅毛大雪不是说雪花跟鹅毛一样大,而是一下雪东北人民就开始拔鹅毛下锅炖大鹅的意思。

回归正题,当天白天工作结束后,我就跟着供应商一行人前去吃饭,车子开到一个不起眼的小门脸前停了下来,他们带着我就进了这里。

当时我心里还嘀咕,这是啥饭馆,看起来破破烂烂的甚至还不大卫生的样子。

供应商老总大概也猜到了我心中的顾虑,笑着对我讲,不要看这个店不起眼,但这里有一个特色菜,是长春有名的,一会带我尝一尝。

大家在房间周围的炕上坐了闲聊等上菜,还要请我去试了一下那个炕,我发现烫屁股实在受不了,就还是回到了凳子上坐,不一会菜上来了,大家纷纷落座准备喝酒。

东北菜就是实在,每一个都用大盆装得满满堂堂,而且还都是肉菜,生怕不够吃。

看铁锅炖大鹅那个量,是真的炖了一整只大鹅,摆了一大盆,据说这是下午就预定好炖上了。在大鹅旁边,还摆了两大盆子酱肉。

这时对方老总指着那两盆酱肉,一脸神秘地让我猜这是什么肉。

我原本以为那就是普通的酱牛肉,但是看对方这架势我就觉得不简单,于是试探性地说,这个看起来很像牛肉啊,但你这么一问我就不敢猜了,莫非是什么野味?难道是你们常说的傻狍子的肉?

对方老总笑了,说傻狍子可是保护动物不能吃的,但这个确实不是牛肉,而是马肉。别看这家店小,但他家的马肉在长春非常有名,是招牌特色,今晚特意带你来这边尝一下,在大酒店绝对吃不到这么正宗的。

说完就给我加了一块,让我尝一下。

我尝了一口,不酸也不膻,味道跟驴肉类似,口感上和酱牛肉也差不太多,略微要柴一点。总的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对方不说,我也许就当成酱牛肉吃了。

在这之前其实我也一直以为马肉不好吃,但吃完以后我才发现,马肉竟然也是一种非常美味的肉类。而且马肉不仅味道不错,营养价值也不低。

马肉含有丰富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铁、镁、锌、硒等矿物质,具有恢复肝脏机能并有防止贫血,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效果;此外马肉脂肪的质量也优于牛、羊、猪的脂肪,马肉脂肪近似于植物油,其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可溶解掉胆固醇,使其不能在血管壁上沉积,对预防动脉硬化有特殊作用。

那如此健康又美味的马肉,为什么却很少有人吃呢?这其实要从历史、情感以及经济价值三个方面来分析。

在历史上,不仅不吃马肉,甚至连吃牛肉都是违法的

在《水浒传》电视剧中,英雄好汉们下馆子总喜欢点上二斤牛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这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殊不知,牛肉在宋朝可不是随随便便能够吃到的。

因为宋代法律明确规定,严禁私自屠杀牛马,更不要说随便吃牛肉了。在北宋初年的《宋刑统》中,有“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的法令。到了南宋时期,处罚和量刑更为严重,“诸故杀官私马牛徒三年”。

就算是病死的牛,屠宰也必须经过官府报备,否则就是违法。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牛和马这两种牲口在古代的定位本来就不是为了肉类提供者,而是生产工具。牛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而马,则是重要的交通运输以及军事工具。

在工业革命以前,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如果想要出远门,除坐船外马儿就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了,要不你就只能徒步几个月,一般遇到急事,如果没有马儿,等你赶到估计下一茬黄花菜都该长出来了。

可以说,牛是古代的农耕机械,而马就是古代的超跑,我想就算在今天,谁也不会为了吃两块肉,就把自己的超跑拆了吧,而且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接触不到超跑。

在冷兵器时代,马匹在军事上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骑兵比步兵的优势,那可不只是大了一点点,历代帝王修长城的目的也是为了抵御塞外的游牧民族的骑兵,一旦入关,那几乎就是一骑绝尘无法抵挡。

综上,从历史传承上来说,我们就没有吃马肉的传统。

马和人类有着特殊的情感

狗和马,应该是人类最亲密的两种动物了,也一直被当做是人类的朋友。毕竟狗狗世代守护着人类的庄园,马儿则世代和人类并肩作战。

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已经不怎么需要狗狗帮我们看家护院,更不需要马儿与我们共赴战场,但世代积累绑定在人类基因中的感情纽带,仍是其它所有动物都无法比拟的。

如果你无法理解这种感情,可以观看一下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战马》,应该能有所体会。

另外马儿还很聪慧且具有灵性,通用说法是成熟马的智商相当于7岁小孩,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和人类一样有喜怒哀乐,悲伤的时候也会流泪。

所以,当你把马当成朋友的时候,你又怎么忍心将屠刀对准自己的朋友呢?

饲养马匹产肉成本太高,经济效益过低

爱上一匹野马?那得先看看你的家里有没有草原。

马儿说起来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但我要问你们亲眼见过几次,估计都不多吧,绝大部分人也就是在动物园看到过几回。

因为马儿主要生活在草原上,离开草原后几乎连看都看不到,所以更别提吃了。

但在新疆伊犁,熏马肉是哈萨克族美食中的一绝,在哈萨克语叫做“苏热特”,原产于美丽的北疆那拉提草原、唐古拉草原,那里素有天马之称的伊犁马肉为原料。熏马肉脂肪丰富,但油而不腻,瘦肥分明,不仅色悦目,而且营养价值很高。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马肉这么好,今天的饲养技术这么发达,为什么不引入到中原地区来饲养呢?

答案很简单,太不划算,宁愿养殖牛也不养殖马。

所有食草动物都会面临一个问题,草本植物的营养大部分都包含在难以消化的纤维素之中,为了更好地消化纤维素,上帝通过进化的方式,给了食草动物两个选择,一种是有足够大足够多的胃,就像牛一样(这就是它们肚子总是鼓鼓的原因),另一种是足够长的肠。

而马儿作为运动型帅哥,自然不可以挺个大肚子,再说吃多了也跑不动,于是就选择了后者。

虽然马儿选择拥有发达的肠道,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胃的不足,但是从总体上来看,马的消化系统对草食的消化率仍然远低于牛,有研究表明,同样是喂麦秸秆,牛的消化率可以达到42%,而马的消化率却只有18%左右。

有研究精神的小伙伴们感兴趣可以去扒拉一下马儿的粑粑,里面通常会残留一些看得见的未消化的草饲料。

这就意味着,在吃下同等数量的饲料之后,牛长的肉比马长的肉要多得多。

此外,饲养马儿在场地、饲料、水源以及管理等要求上也比牛羊要高得多,更加导致养马的成本太高,还不如直接饲养肉类品质接近的牛更为划算。

除非你家是就在大草原,拥有天然的牧场,要不然养马的成本过于高昂,这也是导致人们用牛肉而不是马肉作为摄取优质肉类蛋白来源的重要原因。

说在最后

综上所述,人们很少吃马肉,主要还是受历史、情感和经济效益三个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习惯,并不是马肉真的很难吃。相反马肉还是很多地方的特色美食,除了文中已经提到的著名的伊利熏马肉、熏马肠,大兴安岭的马肉、马板肠也很不错;在日本的烤马肉、马肉刺身也很出名,在法国,也有很多人热衷于马肉排。

所以在最后,我还是要替马儿说句公道话,马肉100%是一种营养健康又美味的优质蛋白质!

马肉也是一种肉,为什么感觉几乎没人吃?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中国的食物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样的食物在厨师的手里,都能做成一道道美味佳肴,但是马肉也是种肉,为什么吃的人很少呢?

因为马的价值不是向人们提供肉食的,在过去马和牛一样都是在农业农耕方面给人们提供很多便利的,马可以用来驮很多货物,因为在以前没有车等交通工具,马可以载人,在战争的时候,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人们不舍得吃它。

马肉与牛肉虽然有点相似,但是营养价值却不如牛肉,因为马的运动能力非常强,所以肉比较柴,比较难嚼,就是有点硬,另外马的产量也不高,因为体型比较大,养殖难度也会加大,只有少数民族养的比较多的地方,可能会吃马肉。

我记得在十几年前去过一次桂林,偶尔有一次吃了马肉炒米粉,当时觉得挺好吃的,在那以后就再也没吃过,也没见到别人吃过。

所以马肉的肉食价值小于在其他用途的价值,这就是感觉几乎没有人吃它了。

马肉也是一种肉,为什么感觉几乎没人吃?

马肉其实是有人吃的,我家附近一起有个屠宰场,那里就屠宰退役的马,然后销售给商贩,我就吃过很多次。

记得以前我们这里有句俗语“吃了驴板肠,不认爹和娘”,用这个来形容驴板肠的美味。

我们这里市场上有个商贩,基本天天都卖两大盆驴板肠,怎么也有个五、六十斤,生意是特别火爆。

一次无意当中,看见他在我家门口这个屠宰场拿货。我知道这个屠宰场杀猪、杀马,但就是没看见过有驴运进去过,原来这家伙一直都是拿马肠子来冒充驴板肠。

马肉也是一种肉,为什么感觉没人吃?

一,感情上的因素

  • 马是人类的好伴侣,而且以前是工作上必不可少的好帮手。
  • 农村没有机械化以前,马、牛、驴、骡子都是顶几个“壮劳力”。我记得小时候听农村人讲,家里要不养牲口,就不是庄户人家,那是没法种地和集肥的。这个估计现在农村可能还有地方养马拉车的吧?
  • 因为马为人类做了这么大的贡献,加上马又特别通人性,所以吃马肉的人,也不说是马肉而说成是驴肉了!
  • 可能10年以前,我们很多时候吃的便宜“酱牛肉”基本都是马肉做的,因为都是退役的老马,价钱自然便宜,所以冒充牛肉卖了,我们也不知道罢了。
二,马肉在一些地方也是名菜
  • 在新疆和内蒙的牧区,就有马肉的售卖,而且也会制作成不少美味的菜品。
  • 哈萨克就有美味的熏马肉和熏马肠,还有我们的邻国日本,就有顶级的刺身“马肉刺身”。据说他们的这个马,都是听音乐、喝啤酒、享受按摩长大的,味道可以说超级赞。
三,现在养马的太少了,所以马肉也变成了小众的肉类
  • 现在机械化早就取代了牲畜,我们这里的农村很难看见养马这些牲口的了!我家门口的这个屠宰场,也早就荒废搬迁了!
  • 马现在估计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很稀少了!只有在草原和牧区才能看见,而且马的养殖时间长,又不能用特殊的饲料让它快速育肥,所以养马的成本高,经济收益不大,自然养的人越来越少,马肉也就不常见了!

结语:马肉做为一种肉,瘦肉特别多,就是肌肉纤维粗一些,不过吃起来也没有什么异味,还是非常不错的。市场上少见,主要还是因为养殖成本太高,经济收益不高罢了。

马肉也是一种肉,为什么感觉几乎没人吃?

老夫于上个世纪的1975年下乡到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插队落户,在3年的时间里,参加农业劳动,也参加牧业劳动,与马接触的机会不少,也学会了骑马。那个年代里,草原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马,人人都必须会骑马,否则就无法生存。逐渐地,我感觉出来,因为蒙古马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依然具备雄悍的马性,它们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能抵御西伯利亚暴雪;能扬蹄踢碎狐狼的脑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蒙古马被农业部确定为138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所以,内蒙草原上饲养的马匹,主要是用来供应我军骑兵部队,少部分出售到东北地区驾驭使用。那么,为啥人们几乎不吃马肉呢?

主要原因是:

一是马通人性, 是人类无言的伙伴,无言的朋友,无言的战友。蒙古族牧民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对马有着很深的感情,也有着深深的依赖。草原上的人们常说,是马三分龙性, 马驮着主人风里来雨里去,长途奔波,运动量很大,每天都很劳累。而且马对主人绝对的忠诚和服从。如果主人不慎从马背上掉下来,它就会站在主人的身边等候,或者是用嘴拱主人。当劳累、饥渴的时候,牛就耍上了牛脾气,说啥也不走啦。而马就不同了,它会咬紧牙关,拼着命继续前行,绝不偷奸耍滑,直至到达目的地,甚至是累得倒在地上。所以,对于长期骑乘和驾驭的马匹,人们是不吃它的肉的,一般都是直到终老,然后掩埋。下图为蒙古马。

二是马肉的口感不如牛羊肉和猪肉,不是最佳的肉类食材。人们感觉不好吃。农村中流传“驴肉香马肉臭”的说法,人们说马肉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个味道。而且马肉的肌肉纤维粗糙,甚至比牛肉的还要粗,口感太差。但也有人说,马肉味道鲜美。真是众口难调啊,看来还是说马肉不好吃的人多。下图为哈萨克马。

三是马肉的来源不良,基本没有特意宰杀的肉食马匹。马的繁殖力不是很强,母马一胎只生一只小马驹,一次怀孕要300天,基本是一年一胎,一般从1岁半开始配种,可以到繁殖到10岁左右。也就是说,母马一生只能生8胎,马匹的价格自然昂贵,而且马肉没有形成稳定的供应链。特别是,在百万大裁军中,我军的骑兵部队编制几乎全部裁撤,草原牧场养马的专业户越来越少,军马场都改为牧羊场了,马匹数量的增长更为缓慢。目前人们见到的、吃到的马肉大都是老死、病死、受伤死亡的马匹。肉质自然要打折扣,味道就更不用说了。人们常常说杀牛宰羊,杀猪宰鸡,没有人靠杀马为生,就是这个原因。下图为三河马。

四是自古以来,马匹就属于战略资源,由朝廷马政机制控制,不得随意宰杀。任何一个朝廷,对马匹的蓄养、使用都有专职机构,称为“马政”。马政也就是历代朝廷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并成为国家重务,养马也成为百姓的重要义务。所以,就有了“自古有天下国家者, 莫不以马政为重。故问国君之当者, 必数马以对 ”的说法。所以,人们吃马肉的机会很少,即使是在战场上,也不准随意杀马充饥,实在不行了,行将饿毙之时才能杀掉战马,以解燃眉之急。久而久之,人们对马肉敬而远之,吃马肉的欲望就逐渐淡化了。下图为伊犁马。

但是,有资料显示,马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钙、铁,有恢复肝脏功能,防止贫血,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增强人体免疫力的疗效。马肉中的脂肪酸具有溶解胆固醇的神奇功能,使其不能在血管壁上沉积,对预防动脉硬化有特殊的作用。还能补肝肾,强筋骨。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等特点。所以,依老夫看来,对于来源可靠,品质较好的马肉,还是可以吃的。下图为河曲马。

马肉也是一种肉,为什么感觉几乎没人吃?

的确,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马肉都是一种非常“小众”的肉类,除了新疆、广西等少数省区外,很少有地方可以买到马肉。因此,在我们的感觉中,在食用方面,马自然无法与猪、牛、羊甚至驴相提并论。不过,作为体型非常很大的家畜,身体上所包含的肉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为什么很少有人去吃呢?

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人们非常喜欢吃马肉

从世界范围来看,吃马肉或者以马肉为食的国家(地区)也很少,但不排除个别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喜食马肉,比如:

加拿大每年有近10万匹马被宰杀,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还远销欧洲市场。哈萨克斯坦、蒙古等亚洲中部的国家,在古代人们以游牧民族为主,不但会充分利用马的功能,而且还喜欢喝马奶、吃马肉。在日本和越南等亚洲国家,人们也是比较喜欢吃马肉的,有的地方还居然喜食马肉“刺身”,是世界上马肉的主要消耗国。另外,像欧洲的丹麦、荷兰等国的人们,也比较喜欢用马肉还制作汉堡和三明治。

从有关资料中可知,世界上对马肉的消费区域,呈现非常集中的分布状态,主要的3个区域是亚洲、欧洲和美洲,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包含特点,这些地方对马肉的制作加工和食用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国,吃马肉比较集中的地区,主要在西南和西北的一些省区,这些地区的人们,要么在历史上长期与马为伴,要么是少数民族,吃马肉都是历史传统遗留下来的一种习惯。

马的驯化历史

在人类社会形成的早期,古人们对于食物的获取方式主要是狩猎,饿了就去出打猎,然后分配肉类进行果腹。随着智力水平的提升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这种寻找食物的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于是从距今3万年前开始,古人们逐渐形成了圈养猎物和农业种植的生活方式,而圈养一些短时间内吃不完的野生动物,则成为了人们驯化动物的开端。

大约在2.5万年前,狗最先被人们驯化成功,随后在距今1万年左右,鸡被驯化成功,在距今9000年前,羊又被驯化成功,随后,猪、牛、马这三种动物又相继成功驯化,这六种动物后来也被人们称为“六畜”,在为人类提供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比如,猪主要是用来产肉,牛主要用来耕田,羊主要用来产奶,鸡主要用来生蛋,狗主要用来看家护院和协助打猎。而马对人的服务功能最为丰富,即能用来耕田、产肉,也可以用来拉车,后来还有一部分进一步驯化为战马,所以马对于古人来说的作用可谓非常重要,虽然被成功驯化的时间最短,但是不妨碍它们成为“六畜之首”。

很少人吃马肉的原因

世界上很少人吃马肉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地域的因素,同时还包含饮食习惯的因素,归纳起来,我觉得这几点应该至关重要。

一是马的数量较少,比较珍贵。自古以来,马作为综合性能最为明显的牲畜,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其的保护都比较严格。特别是古代经常爆发战争,马更是一种稀缺的战略资源,只有饿死、病死和战死的马匹,才会被允许食用。而且古代养马的人也不是很多,除了牧区、官府有专门的“马厩”和辽阔的放马场所以外,民间很少有人具备养马的条件。随着历史进程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马的重要性虽然越来越降低,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养马的人以及养马的规模始终没有太大的提升,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马肉的流通和需求。

二是人类对于肉类的需求,现在看不需要马再来补充。由于马被驯化成功的时间很短,在此之前,人们已经成功驯化了猪、牛、羊、狗等畜类以及鸡、鸭、鹅等禽类,这些动物除了满足人们所需的特定服务功能之外,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产肉的作用,因此,很长时间以来,人们的食肉来源,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呈现不断增长和丰富多元的状态,根本不需要将马肉再作为主要的食肉来源了。

三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很多地区,由于历史上马对人类的贡献非常大,人们通常将马视为家庭的重要成员,战马更是作为战争中的重要物资以及功臣来看待,因此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根本不可能想到会杀掉吃它的肉,这种观念一直流传至今。还有,在某些地区,人们还将马视为图腾崇拜的精神源泉,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物,保护还来不及呢,杀掉它岂不是亵渎了神灵。所以,对马肉对很多人来说,从内心深处是抵制的。

四是马肉的口感问题。虽然马肉的营养价值一点也不逊色于牛肉和羊肉,但是由于马的体型较大,其肉质中的粗纤维含量较高,而且肉质发紧发硬,口感不细腻。另外,根据相关文献记载,马肉性寒、味甘酸,而且还有一定的腥味,多数人对马肉的味道很难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加工、烹饪和制作马肉食物的难度和成本,从而限制了马肉的普及和推广。

综合起来看,之所以很少人吃马肉,这与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密不可分,在传统观念中就没有将马视为可食用的肉类来源,而且人们对肉类的需要完全可以由其它动物来承担,再加上马肉的口感也不太好,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马肉的需求空间,我们很少看见吃马肉的现象就非常自然了。

马肉也是一种肉,为什么感觉几乎没人吃?

吃马肉的地方也不是没有,但确实是很少,这主要是受历史因素、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原因影响所致。

马在历史上属于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作用与耕牛一样重要,地位比耕牛还高。唐太宗去世时,曾将六匹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骏马样貌,雕刻为浮雕,这就是著名的“昭陵六骏”。在冷兵器时代,马匹是军队远距离奔袭作战和长距离运输的重要交通工具。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重视马匹,很舍不得将重要的战马用来食用,即便是个体偏小的藏马、滇马也是用来运输的重要工具,哪能随便被用来食用。

中国古代的秦汉、北朝、隋唐时期都是骑兵数量非常多的时代,这得益于政府广泛推广养马。不过,古代政府推广养马是为了打仗,不是为了给村民积存口粮。

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人多次南下入侵,凭借骑兵的奔袭优势入侵代郡、右北平郡等地,打完就跑,汉军的步兵和车兵也根本追不上。

为了追杀匈奴人,汉武帝在全国开展“马政”,仅在河西六郡就养马30万匹,从而解决了骑兵缺马的问题。

在规模最大的第三次漠北之战时,汉朝出动了骑兵10万、战马14万,平均一个骑兵可以占用1.4匹马的比例。

不过,第二年霍去病、卫青能从塞外带回来的、活着的战马还不到3万匹。出击之前都是骑兵,回来时却有一大半都是步兵,这就是《史记》记载的第三次漠北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19年左右。

此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由于难以再一次性地聚集这么多的战马,短期内没有再发动过如此大规模的骑兵突袭战争。

直到几十年后的汉宣帝刘询时期,汉朝才又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骑兵奔袭战,再次猛攻匈奴的王庭。那些汉朝的战马大都死在战场上了,老百姓哪有机会以马肉作为主要的肉食。

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鲜卑人)曾经在全国放养了马匹200万,达到了历史巅峰水平。唐高宗时,全国也有马匹71万左右。后世的宋、明等朝廷的养马数量均未超过这个数字,可见马匹的珍贵。久而久之,老百姓也就不会把马肉作为主要的肉食了。

由于古代中国社会是以农耕文明为主,虽然有鲜卑、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融入进来,但也没有改变农耕文明的整体框架。

中国古代主要的养马地都在北方,因此马肉在数量上也很难推成全国性食用的主要肉食。蒙古高原虽然是天然的养马场,但是养牛、养羊也不是问题。对于蒙古族而言,马肉既不如牛肉、羊肉鲜美,而且养马花费的精力更多,这是珍贵的战略资源。

对于长城以南地区来说,一来是因为马匹是战略资源,非常珍贵,二来是因为马匹的放养难度大,远不如猪肉、羊肉更容易推广。由于受到历史因素和地理因素的持续影响,古代中国汉族食用马肉的现象也并不多。

只有在极端恶劣和缺食的环境下,古代军队才会杀战马充饥,这在史书上也出现过记载。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率领军队北撤,中途因为缺粮不得不忍痛杀了马匹,取马血解渴,煮马肉为粮,不过这种现象少之又少。

总体而言,马的分布要受地理条件限制,不如猪、羊更容易饲养和推广,而且又是现代车辆出现以前最为重要的运输工具。

香草味扇贝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