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是如何由盛转衰的?你如何评价?

西汉是如何由盛转衰的?你如何评价?

汉元帝负主要责任,汉成帝试图挽回,可惜时代变了,后面二皇帝就是打酱油的,他们就是想,也无力回天了。

西汉有一个独特的制度——陵邑制度

西汉皇帝在修帝陵,会将一些“豪强”迁往帝陵旁边生活,因尔帝陵邑更像是一座城市。

比如汉高帝长陵邑迁徙的主要对象是关东的旧贵族——“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

汉惠帝,文帝,景帝也会迁移一些“人”去自己的“城市”,不过这三位皇帝有些局限性,特别是汉景帝时期,诸侯太强,强制迁是迁不动的,所以给钱——“募民徙阳陵,赐钱二十万。”

然后来了个强势的汉武帝,汉武帝迁了三次。

第一次——“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元朔二年夏,募民徙朔方十万户,又徙郡国豪杰及赀三百万已上于茂陵。……徒郡国豪桀及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

第二次——“募民徙云陵,赐钱、田、宅。……徙三辅富人云陵,赐钱,户十万。”

第三次——“本始元年春正月,募郡国吏、民訾百万以上徙平陵。……二年春,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

这些皇帝迁的都是各地的“土豪地主”,就是相当于打击土豪地主,离开发家地,到皇帝的地盘就老老实实做个普通百姓。

然后到了汉昭帝平陵邑的迁徙,这是汉宣帝完全的。打击面进一步扩大,王侯将相也不放过。

元康元年,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更名杜县为杜陵。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訾百万者杜陵。”

汉朝的这种帝陵制度其实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对资源来一次“重新分配”,顺便挖个坑将“旧势力”给埋了,就埋在皇帝陵旁边的陵邑(其实已经成小城镇了)。

结果汉元帝听信儒家之言,放弃了陵邑制度,虽然继任者汉成帝,顶住巨大压力试图恢复陵邑制度,但也架不住外戚(特别是王氏的压力),失败了。

皇太子柔仁好儒,见上所用多文法吏,以刑绳下,常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元帝与汉宣帝就有一段故事。汉元帝(太子时)好儒家,经常劝他爸汉宣帝用儒生,汉宣帝一通说教,得出的结论是——“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宣帝的评价在现在看来,确实没有错误。

西汉是如何由盛转衰的?你如何评价?

历史上真实的西汉,一共存在210年。不过,很多人可能不太知道的是,西汉真正的巅峰,其实并不是在最有名的汉武帝时期,而是在汉宣帝时期。在此之前,汉朝的国力一直在不断提升。而在汉宣帝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西汉出现了外戚把持大权的现象,最后也因此而灭亡。

西汉王朝从开国走向极盛,再由极盛走向衰败,这个故事,真的是说来话长了。

秦朝末年,一场汹涌的农民起义,摧毁了秦朝政府对国家的统治。与此同时,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反秦,建立割据势力。在这期间,沛县人刘邦也趁势而起,拉起了一支队伍,并且很快成为了起义军中的主力。

此后,刘邦更是率先带兵冲进关中,入主咸阳,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但在这之后,因为反秦联军中的霸主项羽,对刘邦十分不满,刘邦不得不让出了咸阳,并且承认项羽的领导权。此后,项羽大封诸侯,将刘邦分到了巴蜀之地。

再后来,刘邦趁着各大诸侯之间内乱,任命韩信为大将,挥师东出,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经过数年的战斗之后,刘邦最后。战胜了项羽,成为了新的霸主。

不过,刘邦成为霸主之后,却并没有像项羽那样,选择继续施行分封制,而是选择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制度。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西汉正式开国。

接下来的几年里,刘邦一方面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另一方面开始着手解决异姓王的存在。经过数年的努力后,汉朝终于解决了所有残存的诸侯国,彻底统一了天下。但与此同时,刘邦为了稳固统治,却开始大肆分封刘氏宗亲,并且留下了非刘氏不得封王的祖训。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其子刘盈少年登基。然而刘盈刚刚在位七年之后,便英年早逝。因为刘盈是少年即位,很难压服群臣,所以刘盈登基之后,他的生母吕雉便开始插手朝政。而刘盈去世后,其子刘恭又是少年即位,根本无法处理朝政,所以吕后开始临朝称制。

吕雉一共称制八年。在此期间,随着刘恭逐渐长大,刘恭因为自己的生母被吕后所害,所以扬言要复仇。此后,吕雉囚禁并杀害了刘恭,改立刘盈的另一个儿子刘宏为帝。

公元前180年,吕雉去世。此后,西汉的功臣党发动政变,诛杀了吕氏一族,而后又拥立刘邦第四子刘恒为帝,这就是汉文帝。汉文帝在位23年,在位期间,一直秉承着休养生息的政策,西汉的国力再次得到显著提升。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其子刘启即位,史称汉景帝。汉景帝登基后,继续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西汉又过了一段好日子。而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的近四十年时间里,后世史称文景之治。

不过,到了汉景帝时期,因为刘邦之前大封刘氏诸侯王,导致地方藩王势力过大,终于发生了叛乱,后世史称七国之乱。好在汉景帝还比较有能力,最后任用周亚夫平定了叛乱,并没有让国家遭受大的损失,反倒是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景帝去世后,下一个即位的,就是著名的汉武帝了。汉武帝登基后,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国力。对内执行推恩令,将原本强大的诸侯国,分裂成多个小国,继而解决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问题。与此同时,汉武帝还对北方的匈奴发起战争,痛击匈奴,将汉朝的势力范围扩张到西域。

另外,汉武帝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择将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纲领,这也成了后来中国上千年沿袭的主流思想。

汉武帝在位期间,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汉武帝常年发动战争,也让汉朝的国力大为折损。尤其是到了晚年,汉武帝听信奸臣谗言,误杀自己的太子,导致汉朝一度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

汉武帝去世后,他的幼子汉昭帝八岁即位。因为年龄太小,朝政只能交由霍光等人处理。而汉昭帝刚刚成年之后,却又英年早逝,而且没有子嗣。所以接下来,大臣们只能从宗室当中,挑了昌邑王刘贺做皇帝。

但刘贺上位之后,却十分荒唐,根本无法承担皇帝的责任。所以仅仅在位27天后,便被权臣霍光给废了。而后,霍光又拥立了另一位宗室成员刘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宣帝。

汉宣帝即位后,前期大权一直由霍光把持。但霍光死后,汉宣帝很快坐稳了皇位,并且成了一位好皇帝。汉昭帝和汉宣帝在位期间,虽然高层经常会发生动荡,但汉朝整体上却开始以休养生息为主。汉武帝时期消耗的国力,也被弥补了回来。

到了汉宣帝后期,汉朝国力终于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同时也是整个西汉王朝的巅峰。此时的西汉,不但在西域设立的西域都护府,第一次将西域实际纳入中原王朝的控制范围。同时更将匈奴彻底打垮,解决了北方的安全问题。

汉宣帝去世后,其子汉元帝即位。汉元帝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在北方继续压制匈奴。那句著名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出现在这个时代。同时,汉元帝为了安抚归降的匈奴部落,还开始重新执行和亲政策。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不过,汉元帝并不是那种雄才大略的皇帝。虽然在位期间,做了很多事情,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西汉的问题。当时的西汉,因为建国时间超过百年,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央集权再次开始衰弱。而这些问题,汉元帝都没能解决。

另外,汉元帝娶了个皇后,叫王政君。这个王政君不太会教孩子,汉元帝死后,其子刘驁登基,史称汉成帝。汉成帝登基之后,贪图享乐,不理国事。再加上土地问题进一步恶化,汉朝内部开始渐渐产生了农民起义。

更要命的是,因为汉成帝不喜欢打理朝政,导致外戚王家趁势掌权,为后来篡位埋下了伏笔。

汉成帝去世后,因为汉成帝死时没有儿子继承,所以只能由侄子刘欣即位,史称汉哀帝。刘欣也不是什么好皇帝,而且在位六年后就去世了,这进一步加强了汉朝统治机器的腐坏。而刘欣去世后,因为没有儿子,所以权臣王莽便从宗室当中,挑了一个当时只有九岁的刘衎即位,史称汉平帝。

汉平帝上位后,王莽全面把持了大权。因为当时刘氏宗亲,大多被压制,而底层百姓又对汉朝统治者比较失望。所以最后,王莽篡取了皇位,逼汉平帝禅位给了自己。公元八年,王莽正式登基,改国号为‘新’,西汉至此灭亡。

西汉是如何由盛转衰的?你如何评价?

汉朝刚开局的时候,压根就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治国。所以刘邦和吕雉,基本上就是什么管用便用什么,并没有章法可言。

汉文帝的老妈薄姬是个性格孤僻的人,没事儿就喜欢读《道德经》,结果连带着儿子、儿媳一起,养成了无为而治的习惯。

因此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采取了道家的无为而治。这种做法,虽然对民间有休养生息的效果,可也纵容出了一大堆土豪劣绅。

汉武帝通过扶持自己的外戚力量(卫青、霍去病集团),拿到了汉朝的最高统治权,他也在考虑,该用什么手段治理国家比较合适。

这个时候,一个叫董仲舒的大胡子跑来告诉汉武帝:跟我一起搞儒学!这玩意儿我改良过了,非常适合你们老刘家的统治。

汉武帝跑去一看,哟呵,孔子要是活着,非得把董仲舒这个不孝徒孙摁在地上狠狠揍一顿不可!因为孔子的儒学,已经被董仲舒改得面目全非了。

不过汉武帝对此非常满意,为啥?因为这套儒学思想,完全是按照守护皇权为己任而改造的。因此汉武帝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霍光、汉宣帝深刻领会到了汉武帝式的治理方式。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真的彻底罢黜百家了吗?当然不是,因为百家之中,法家是最实用的。把谁给废了,也不可能把法家给废了。

所以说,儒学在当时来说,类似喊口号的作用。

而法家的作用,则体现在办实事上。

口号喊得再响,那也只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有身体力行,把事情给办好了。才能真正地获得收益。

因此法家在汉武帝时期,不仅没有被废除,反而得到了大力发展。也正是由于汉武帝这么玩,才会在多年战争的情况下,依旧保证了王朝不断向前的势头。

这事儿霍光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他明白那帮儒生可以宣传主导思想,但绝对办不了实事。因此霍光对此心领神会,他成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后,严格按照汉武帝的那一套办事。所以霍光统治期间,汉朝依旧蒸蒸日上。

汉朝最巅峰,不在汉武帝时期,而是在汉宣帝时期。汉宣帝刘询,深得霍光真传。因此汉宣帝时期,依旧严格执行这套做法:儒家搞宣传,法家办实事。

二、汉元帝刘奭完全搞不懂祖辈们在搞什么。汉宣帝在位期间,将汉朝推向了巅峰。这也得归功于汉武帝、霍光,为他开辟了一种治国套路。可是到了汉元帝刘奭上台以后,事情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当初汉宣帝还活着的时候,之所以把刘奭立为太子,主要是因为他怀念刘奭的生母、自己的原配皇后许平君而已。但是汉宣帝对刘奭这个人,却非常不爽。

为啥?因为刘奭就认死理,在刘奭的心目中,汉武帝就是天神。既然汉武帝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么他就坚定地认为,这世上只有儒学是正派,其他的学术都是歪门邪道。

这可把汉宣帝给急坏了,儿子不开窍啊!汉宣帝也曾经暗示过自己的儿子:治国这种事儿,宣传是一方面,做事是另一方面,我们汉朝的皇帝治国,本就应该将王道和霸道兼而用之,怎么可以厚此薄彼呢?

可惜刘奭一直捂着耳朵:不听不听,我就是不听!

这下好了,汉宣帝叹了口气:我大汉朝,恐怕要毁在这个臭小子手里了!

所以说,这事儿还是得怪汉宣帝,既然明知道刘奭不给力,为啥不换个继承人呢?这下好了,等到汉元帝刘奭继位以后,大力重用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治理国家,这帮人喊口号一级棒,真拉上战场,全都成了手足无措的胆小鬼。

他们干不了实事,也就导致了大汉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犹如儒家讲究德政,所以汉元帝真的打算以德服人。

好家伙,你以为你是雷老虎吗?以德服人真的可以服人吗?当然不行。因为地主豪强们可没那么好的良心,他们看朝廷管理不严格了,整天在那儿喊口号,就是不办事儿。所以这帮人开始兼并土地,做大做强,使得朝廷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三、外戚、儒臣、宦官,三大集团互相争斗。汉元帝登基以后,开始重用儒臣,这可把外戚出身的史高给气坏了。为啥?因为汉朝自古以来都是外戚当政,什么时候轮到儒臣了?

汉惠帝时期的吕家,汉景帝时期的窦家,汉武帝时期的卫家,全都是权倾一时的外戚家族。史高的父亲史恭,是汉宣帝的奶奶史良娣的亲兄弟。

所以说史高本是汉宣帝任命的辅政大臣之首,如今却被晾在了一边。他当然很不爽,可自己的实力又不够。所以史高便联系上了宦官,外戚与宦官联合,共同收拾这帮儒臣。

最终儒臣代表萧望之就这么被外戚、宦官联手逼死了。萧望之一死,其他儒臣纷纷遭到贬谪,反倒让宦官集团走上历史舞台。

汉元帝特别宠幸宦官,即使知道是他们逼死了萧望之,汉元帝依旧选择放权给他们。所以说,汉元帝时期造成的宦官、外戚合伙乱政,是汉朝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汉元帝之后,皇室家风越来越差。汉宣帝没教育好自己的儿子刘奭,这就是汉朝走向衰败的根源。因为这一代做不好,势必会影响汉朝日后的皇帝。

果然,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刘骜,也是个荒淫无道,沉迷于酒色的皇帝。因此他在位期间,皇权逐渐被太后王政君以及老王家外戚给掌握了。

汉成帝死后,没留个儿子,所以汉哀帝刘欣就这么继位了。刘欣本来还打算好好干一场,只可惜身体不好,25岁就去世了。

此后的汉平帝刘衎已经孺子婴,都是王莽手里的傀儡,压根就没有实权可言。西汉王朝自此宣告灭亡,再无回天之力了。

总体来说,西汉就是从汉宣帝将皇位传给汉元帝的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而后期所有的下坡路,都是汉元帝以作死的方式铺垫好的。

参考资料:《汉书》

西汉是如何由盛转衰的?你如何评价?

任何王朝的兴盛在达到顶峰之后都会开始衰败,就像抛物线一样。西汉王朝,昭宣中兴是抛物线的最高端,从汉元帝开始,这个抛物线开始下滑。

汉宣帝曾经说自己的太子刘奭,后来的汉元帝,乱我家的一定是这孩子。不过,因为刘奭是汉宣帝和发妻许平君的儿子,尽管他觉得这孩子会让大汉帝国陷入混乱状态,但他还是舍不得废掉他。

汉元帝一生经历平平,从他任职时期,开始了皇权旁落。他信任宦官石显,信任到偏听偏信的地步,结果导致宦官专权,让国家正常运转遭到破坏。这时候王朝抛物线下滑的还不太明显。

汉成帝的荒唐加速了西汉王朝下滑的速度。他宠幸赵飞燕姐妹,为两姐妹挥霍无度。为了讨赵合德高兴,他还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致使他连个继承人都没有。

汉哀帝从小就是个可怜的孩子,因为他有一个太强势的奶奶。他的皇位是奶奶替他争取来的,当了皇帝后,他的家也是奶奶给他当的。傅太后极力提拔自己娘家人,孙子不给娘家人封官她就不高兴。

好不容易傅太后死了,汉哀帝自己也不学好,看上貌美如花的董贤,跟这个美男子搞起了断袖。他不但赏给董贤大官做,还赏给他很多东西,到最后,为了表达对董贤的感情,他甚至还要把皇帝的宝座要让给美男。这样一个荒唐的皇帝,怎么能管好国家?怎么会不让皇权旁落?

汉哀帝和他奶奶的所作所为,让西汉王朝抛物线直接下滑到接近底端。

至于汉平帝,基本上就是王莽的傀儡,谈不上下滑多少的问题。

和这些荒唐的皇帝相比,王莽真的是学而优的人才,他有学识,人缘好,25年韬光养晦终于达到目的。

Jiang_小琰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