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王小波?

怎样评价王小波?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他在全家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在男孩中排行老二。

一生不长,45岁。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街道处工人,文革结束后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之后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后来辞职做了自由撰稿人。

王小波在《盛装舞步》说:""人生在世,会遇到一些好事,还会遇上些坏事。好事我承受得起,坏事也承受得住。就这样坦荡荡做个寻常人也不坏。""

有书君试着来说说这个坦荡荡的人。

1、是个特爱有趣写作的人

王小波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多面手,小说、杂文、诗歌、散文样样出彩,被誉为""中国的卡夫卡""。

其代表作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红拂夜奔》、《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

1991年,发表成名作《黄金时代》,1995年被查禁,却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赞赏,后来解禁。

在中国作家群体中,王小波不被纳入任何的体系,而他在读者群体中却非常受欢迎。王小波生活在思想极端的年代,他不得不面对怎样做个思想自由的人。

在《沉默的大多数》一文中,王小波这样写道:""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的是有道理而新奇。""

有趣是王小波在写作中要有意表现出来的。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说:""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趣""。与有趣的人相处,你会觉得世界变得有趣,生活变得有趣,自己似乎也变得有趣起来。

这位有趣的""文坛异类""在生前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可, 而他则以各类作品中的自由主义和智慧有趣影响了一代有志青年,带给了中国文坛强烈震动。

带着批判性的思维,王小波写实的手法让人们看到了小说的另一种讲述方法。王尔德曾经说:""这个世界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

人们被他作品中的智慧、理性和有趣深深吸引住。

王小波的杂文很""杂"",涉及面很广。因此没有人专门研究他的作品,他也没有被列入文学界,直到他因心脏病突然离世,年轻人自发地崇拜起他来。

因此,王小波现象开始席卷文化圈,追随者层出不穷。后来还有了风格幽默诙谐,题材多样的""王小波门下走狗""的中短篇小说合集。

2、是个想要特立独行的人

小学时他的文章在学校广播过,可能是他写作的来源。他妈妈叫他""傻波子"",因为他看起来傻乎乎的,还经常呆头呆脑地愣神,坐着发呆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回家后也不写作业,除了到处疯玩儿,就是找书看,据说他看书非常快,一小时能看一百多页。

后来他说""你必须按所想去生活,否则只能按生活去想。""所以,""特立独行""地思考、写作、生活。

他反抗被安置好的生活。王小波的经典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诙谐幽默,故事里表达了这种思想,他刻画出一只""特立独行""猪的形象让人忍俊不禁。

讲到最后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安置好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在""时代三部曲""之首的《黄金时代》里,他自己曾坦言:""写《黄金时代》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这点《黄金时代》写得有些境界。""

""特立独行""跟《黄金时代》里的王二最初给人的印象一模一样, 是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子。

""特立独行""的他在理解他的妻子支持下,辞职成自由撰稿人直至去世。他反叛、不合时宜,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的文风,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大胆的、积极的、超越时代的。

所以到了今天,王小波提倡的""特立独行""成为一个卖点、一种潮流。大家都做他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3、是个能给人以启示的人

他和他爱的人李银河之间,是灵魂深处契合的伴侣。那个年代的文化人看重的是有才,不像现在的人太看重经济基础。

王小波是那个年代的文化人,有思想的人注定有爱情。爱情与金钱无关,与长的模样无关,与有理想、知识、真诚有关。人们崇尚灵魂的高贵,更努力地去相互影响。

他的恋爱简单率真,能给现在的人以启示。李银河觉得他""有点丑"",但是答应跟他交往后,王小波留下了许多爱的名言。

""你好哇!李银河!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你好哇,李银河,我给你唱一支好听的歌,请你不要吃我好吗?""

他恨不得把全部爱奉献给李银河。""我爱你爱得要命,真的。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

""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你要是喜欢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

在信里他什么都给李银河写。他会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直到多年以后,李银河想起这封信的时候仍然坚信,没有哪个女人能够抵挡如此的诗意、如此的纯情。""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从此与李银河阴阳两隔。从相识算起俩人牵手走过了整整20个年头。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崇尚追求积极向上、充满正气。勇学知识、学技能、学本领,不懂学习就没有崇拜知识的人爱,没有文化就没有与文化人谈恋爱的机会。

他的才情,他的幽默,他的不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

虽然有人说可惜王小波还是走的早了一点,有人甚至说""他的形象,某种程度上因为早逝而更加完美了"",因为遗憾有了残缺美。

但有书觉得有趣的灵魂不会丑。可能这个坦荡荡用全身心投入生活的人活出了精彩,是天妒英才。

王小波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是爱有趣写作,爱特立独行,用爱给人以启示的人。妻子李银河是最懂他的人,一直支持他写写写。她说:王小波是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的思想者。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怎样评价王小波?

王小波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他和他的家庭所处的时代,也在于他个人的经历及所受到的中外教育经历。人民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知识学习与比较,使他能够从社会学的高度和角度,通过小说,但又不仅仅是小说,来表达他对中国文化、社会结构及人性的看法和观点。

王小波的观点:中国文化观念和现实政治中根深蒂固的“反智”倾向,使求知和求真的科学活动始终缺乏必要的合法性和独立性,权力统摄、意识形态禁锢、道德规约等多管齐下,文化不断走向歧途。

他期望自己的努力能对东方思维有所改变,他去世后人们更多的对他作品和人格的评判,说明他的努力是值得的!

怎样评价王小波?

以飞扬跋扈的文字横行文坛的痞子作家王朔向来是目中无人,鲁迅齐白石金庸等等批了一大圈文人,唯独说此人更牛。有记者问:“在你不写的那段时间,出来一个王小波,有人说把王朔盖了。”王朔答:“王小波是好样的,我也是好样的。我们不存在谁盖了谁的问题。王小波要是活着,我觉得他会更牛。他好并不意味着我不好,我们交相辉映可以吧。”王朔在王小波面前表现出少有的谦恭。

王小波 ( 1 9 5 2 一 1 9 9 7 ),出生于北京 ,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 9 7 8年考人中国人民大学 ,19 8 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 ,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 9 9 2年9月辞去教职 ,做自由撰稿人。他的代表作品有 《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 》、《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杂文集 《思维的乐趣 》 等。后来被称做“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 。

王小波是个生前寂寞、死后哀荣的作家,王小波曾自嘲说:“提起王小波,大家准会想到宋朝的四川拉杆子的那一位,想不起我身上。”那个时候王小波的小说难以出版,准备当货车司机谋生。死了以后,爆的大名,走上神坛。

刘瑜说:“他代表的精神中国很缺乏。他那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高晓松说,王小波是“神一样的存在”,“中国白话文第一人且甩开第二名很远”。

李银河说,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者。

冯唐说,第一次读到王小波是在厕所便秘的时候,发现的快乐使我差点像阿基米德一样光屁股跑上街。我偏偏更爱王小波这摊污泥,这混合着灵与肉的污泥。在他的笔下,人没有神性,却处处都是神性的体现。

王蒙说,王小波是“难得明白”,他能用书本上的知识廓清实际生活中的太多的糊涂,明白真实的而不是臆想的人生世界……他争的是个明白,争的是一个不要犯傻不要愚昧不要自欺欺人的问题。

王小波去世后名满天下,追随者甚众,“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甚至有追随者以“王小波门下走狗”自诩,足见王小波如何深得人心。

也有人认为,王小波的名声是炒出来的。女评论家李美皆说:“王小波的蹿红跟李银河有重要的关系,是李银河、出版商、媒体、从众的心态加在一起,共同打造了王小波现象。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王小波,是李银河时代的王小波,是李银河的王小波;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王小波,是市场经济时代的王小波,是商业化的王小波。”

李银河曾言丈夫王小波继承了鲁迅,还言除王小波外别的作家的作品太小儿科,像中 学生作文。情人眼里出西施,李银河高赞自己的老公也是情理之中。

有人认为王小波将会和鲁迅一样地影响几代人,并且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王小波会是第二个鲁迅吗?

王小波被很多读者称为“鲁迅后唯一的自由思想者”,他的天马行空黑色幽默,他的特立独行科学理性,在沉默的大多数人中划出一抹亮色。王小波曾在给李银河的信中写道:“鲁迅是最痛恨肉麻的,我的这个思想也是从他老人家那里批发得来的。”

鲁迅和王小波是两个特立独行的作家,都是崇尚科学、理性、自由,坚决反对虚伪、蒙昧、自大,坚持独立撰稿人的自由立场,以犀利的杂文和批判意识的小说著称于世。

鲁迅说:“但或者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王小波则这样表述:“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有人说鲁迅是铁屋中的呐喊者,而王小波则是圆形监狱的叛逃者,两个人其实是不同的。

王小波和鲁迅有相似的学科背景,一个工科出身,一个医科出身,两人都有留学海外背景。他们都具有很强的科学理性精神,一个是罗素主义者, 一个尼采主义者。王小波继承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对大众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国学新儒、人口生育、影视媒体、域外生活等等再一次反思启蒙。

王小波不是鲁迅,也成不了鲁迅,王小波是个有思想的批判者,鲁迅却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家,鲁迅的高度是难以企及的。

鲁迅是精神界战士,以永不屈服永不妥协的战斗意志挑战旧传统旧文化,改造国民性,改变人的精神。王小波是浪漫骑士,在“智、性、趣”的口号下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鲁迅是积极的自由主义者,王小波是消极的自由主义者。鲁迅看得明白,“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鲁迅拯救灵魂先从“救救孩子”开始,王小波则是从拯救自己的精神开始,王小波认为孩子本无罪恶, “ 都是娘老子教的” , 为了救孩子, 不是迁就他们, 而是从娘老子着手。“ 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人当中,我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人, 就是我自己” 。

王小波是个典型的罗素主义者,许纪霖说过:王小波给人的一个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理性,那种清晰的冷静的英国式的经验理性 。王小波相信理性,宣称:“我这一生决不会向虚无投降 ,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 ”

鲁迅开始是一个尼采主义者,后来鲁迅对于尼采的思想经过了自己的选择、改造和消化,乐黛云在《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中认为尼采对鲁迅思想上的影响在“五四”前和“五四”后是不完全相同的,甚至在三十年代以后,鲁迅和尼采在思想上彻底的决裂。“鲁迅的思想显然正是以尼采思想为其依据,同时又是以尼采思想为其归宿的。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接受尼采思想是把它作为一种武器,意在挽救垂危的祖国。”

王小波在民间的声誉很响,但是在主流文坛上被很多人拒绝。从文学上来说,冯唐说王小波的出现是个奇迹,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但是还谈不上伟大。王蒙认为王小波很有思想,但他坦承王小波的小说自己没读完,因为风格不大对胃口。更有人认为,王小波是卡夫卡的模仿者,奥威尔的模仿者,卡尔维诺的模仿者。关键的一点是,王小波的思想渊源,他所师承的英美经验主义哲学和自由主义在文学界并没有起到主流作用。学术界有些人是不认可王小波的,“不要把王小波评价得过高”( 邓正来) ; “王小波的杂文在常识层面上谈得很好, 在更深的问题层面上就没有讨论”( 陈嘉映) ; “他表达的很多思想内容其实是已成套路的, 并无创意”( 盛洪) 。

十年前王小波是如日中天,十年后渐渐沉寂,有的90后 00后根本不知道王小波是谁。鲁迅近百年依旧矗立在人们心中,有人想把他扔进历史的垃圾桶里,可是鲁迅的存在以各种方式演绎生根发芽,鲁迅活在当下无人能敌,这就是鲁迅的伟大之处。王小波不是神,也成不了鲁迅,鲁迅之后没有鲁迅。

怎样评价王小波?

王小波,中国当代作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封神,被誉为当代文学教父,中国的乔伊斯和卡夫卡。如果王小波不是英年早逝,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中国作家,或许就不是莫言了。

1952年出生,生在与革命年代,野生野长,性格叛逆。后来参加兵团建设,远到云南下乡支援边疆建设,这一时期开始文学创作,天马行空,无所顾忌。这一时期的经历,被他写入小说《黄金时代》,这本书一开始没能顺利出版,但是却让他一炮而红,堪称成名之作。

1973年,回到北京当工人,与李银河相识,两人开始发展恋爱关系,期间写了大量的情书,后来编辑出版,也就是《爱你就是爱生命》。男人的情话有多撩人,不妨多看看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那些情书。

“你好哇,李银河。”这句问候的话感动过无数人。王小波在五线谱上给李银河写的情书,后来收录在《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本书中。

“五线谱是偶然得来的,你也是偶然得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原来爱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极致的浪漫。

1978年,王小波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但是学的不是文学专业,反而是经济贸易。这一时期,王小波开始陆续发表作品,走上作家之路。

两年后,王小波和李银河结婚。婚后四年,夫妻情深意浓,开始一些社会话题的研究。四年后,也就是1984年,夫妻二人游学欧美,这一时期的经历,开阔了两人的眼界,王小波的文学创作也更上一层楼。

《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等短篇小说,以及《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和《革命时期的爱情》等中长篇小说的发表,让王小波在港台地区暴得大名,甚至在海外也有了名气。

但是因为他的文诡异难懂,而且有大量夸张的性描写,与当时的中国主流文学风格相冲突,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王小波为了作品能够在国内出版,做了不少努力。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突发心脏病逝世,一个人在地板上蜷曲着死去。他的妻子李银河远在英国做学者访问,一年前两人在机场拥抱分别,从此阴阳两隔。极致浪漫的美好爱情,在时间的流逝里被永远封存于记忆之中。

“和你分别以后才明白,原来我对你爱恋的过程全是在分别中完成的。”二十多年前,王小波对李银河这样说。

王小波逝世二十一年后,李银河在纪念王小波的文章里这样写道:

“你的生命给我的启示是:人的生命的质量并不能用寿命来衡量。你的生命短暂得像流星,但是就在它存在的那一瞬间,发出了耀眼的光辉,在茫茫夜空划出一道美丽的曲线。”

妻子李银河称他为“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 ”,或许再贴切不过。王小波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者,他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一只独立特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在国内引起很多青年读者的共鸣。

王小波是中国近代作家中的异己分子,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遗憾的是,年仅45岁的他英年早逝,他如流星一般短暂的生命留给了李银河美好的爱情和永恒的记忆;他留给世人的,则是十卷深邃而又厚重的《王小波全集》。

王小波有趣的灵魂,都浓缩在他留下的十卷文集里,都倾注在他笔下创造出的那个叫“王二”的人物身上。关于王二充满黑色冷幽默的故事,则是从“黄金时代”开始。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拆了城墙 分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