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守陵的宫女是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的?

中国古代的守陵的宫女是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的?

活着的宫女要伺候死去的皇帝?是的,你没听错,并且还要如皇帝在世时一样伺候,不仅要铺床做饭,还要时不时地来段歌舞,以供死去的皇帝消遣。

在古代封建社会,如果皇帝驾崩之后,除了修建大型的陵墓以便厚葬帝王们之外,还有就是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即以活人殉葬,除此之外,待到安葬完毕,还会有另外一个岗位的人随即出现,这就是神秘的守陵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守陵人充满了神秘感,为了一个使命,世世代代均看守着一座座皇陵,孤独且又坚定,但实际上,除了守卫陵墓的军事力量外,还有一群弱不禁风的女子,同样也守着皇陵。

为什么会有女子守皇陵呢?这和殉葬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并且,这些守陵的女子,并不仅仅限于普通宫女,甚至还有一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后妃之类。

但无论往日如何风光,如今却要在这寂静的陵墓中,度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在这里终老,而这些人日常的工作,就是如同皇帝在世时那样,去伺候皇帝的衣食起居,必要的时候,还要给皇帝载歌载舞,以供消遣,明知道皇帝已经驾崩,但还必须要这样去做。

并不是这些人对皇帝有多深的感情,而是由于在以活人殉葬的制度之下,这种守陵工作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人来这里的原因有很多,但共同的特征就是,没权没势,或者不受待见,才会将大好的青春葬送在毫无生气的皇陵之中。

守陵,是指在人死后,安排一批人在陵墓附近进行守护,而这个待遇,一般也就帝王们才有。

守陵这个制度,自古有之,最早是从活人殉葬制度中演变出来,在帝王们死后,除了陵墓内部要有活人为他们殉葬之外,在陵墓外部,同样也要有相关的人员进行对陵墓的看护、修缮等日常维持工作,以保证帝王的陵墓不受打扰。

而在守陵的人中,就有一群有着特殊身份的人,这些人曾经是高高在上的后妃,但因为所侍奉的皇帝驾崩,就不得不来到陵墓为死去的皇帝守陵,毕竟,作为曾经皇帝的女人,在新皇即位后,这些人的地位就变得十分尴尬,尤其是那些往日里并不受宠,且无权无势的妃子,

如果是在秦朝,这样的妃子会被安排为驾崩的皇帝殉葬,比如在秦始皇驾崩时,秦二世就有明文规定,凡是后宫中没有子嗣的的,就必须进行殉葬,因为这些人曾经是皇帝的女人,如果放任不管,就有可能会对皇家的声誉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去陪着死去的皇帝,是最好的方式。

“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史记.秦始皇本记》

而到了汉朝,由于对人殉这种制度有了不同的看法,因此,就逐渐有了让妃子、宫女守陵的方式,如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吕后为泄愤,将戚姬做成“人彘”,并让大批未曾生育的妃子前去为刘邦守陵,算是将这个制度给明确下来。

包括在汉武帝时期,就有记载,霍光将大批的妃子安置在汉武帝的陵园内,而这些妃子有很大一部分都还算年轻,想到自己余生要伴着坟墓度过,一时间悲痛之声不绝于耳。

而汉朝为皇帝守陵的妃子中,较为出名的,就是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班婕妤曾经在汉成帝活着的时候,是他最宠爱的一个妃子,不仅善诗赋,并且厚美德,最重要的是,班婕妤长得还特别好看,还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女人之一。

但这么一个女人,却因为赵飞燕姐妹的构陷,以至于不得不自请去长信宫侍奉王太后,以躲避后宫的排挤,但也正因为如此,班婕妤逐渐失去了汉成帝的宠爱,不得不任由年华老去。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驾崩于未央宫,之后,班婕妤被要求前往帝陵,为汉成帝守陵,自此,班婕妤便每日里和石人石马相伴,冷冷清清的度过了她人生中最后的一段时光,在其病逝在帝陵后,被获准葬在汉成帝的墓中。

这里要说一下的就是,当初曾经排挤过班婕妤的赵飞燕,在汉成帝死后,同样也被要求前去守陵,但赵飞燕忍受不了那种清苦的日子,在命令下来额当夜,就自裁而死。

“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园陵。”---《汉书》

从班婕妤的经历来看,让先帝的妃子们守陵,在汉朝中后期时,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并且是必须执行的,这种制度,一直到东汉时期,仍在坚持。

东汉时的规定为,后宫中凡是没有生育子嗣或者子嗣已经夭折的,就必须在先帝死后去守陵,并且,对这些人,还有个特别的称呼,叫做“诸园贵人”。

不管是班婕妤,还是赵飞燕,或者是东汉时所谓的“诸园贵人”,这些女子想必均是在被迫的情况之下,前去守陵,毕竟但凡有一丝可能,正值青春的她们,也不会选择与石人石马度过余生,但这也无可奈何,同时,从赵飞燕宁可自裁也不愿意守陵来看,这种日子必定是不好受,不然,班婕妤也不会在守陵仅仅一年有余后,就因病去世。

物质条件艰苦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与生俱来的对坟墓的恐惧,以及人生的毫无希望,这些才是让守陵的妃子们最绝望的地方,因此,历朝历代有不少为帝王守陵的妃子,但大多活不了太久,这里面没有背的原因,实在是这份工作,令他们不堪忍受。

总之,守陵和殉葬性质基本一样,无非是一个死的早点,一个死的晚点,一旦被选中守陵,基本上也就宣告这个妃子的“死刑”了,因为除了上述令妃子们绝望的地方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们在守陵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工作,说白了,就是要像皇帝活着的时候一样,进行伺候,最可怕的莫过于此。

守陵妃子的日常,与她们当初在皇宫中基本一样,大致的日常工作分为四点:

其一,每天按部就班地梳洗打扮,并仪态庄重的去陵墓前祭拜瞻仰;

其二,晚上要铺好床铺,并且要按照和在皇宫里,皇帝前来时一样,做到事死如事生;

其三,定时地在陵墓前载歌载舞,让帝王们在“忙碌”之余,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消遣;

其四,哭灵,要做到每一次哭都心存虔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具体的工作,比如参加各种祭拜,比如朝廷安排的每年对先皇的祭祀,以及先皇的诞辰、忌日以及其他节日所需要进行的祭拜活动等,同时,进行“游衣冠”,即定期将先皇的衣冠,带到宗庙中祭奠,然后在拿回来,整个过程虔诚是第一位,就如同先皇活着一样。

剩下就是干一些清洁的工作,保持陵墓祭台上的清洁和干净等等。

根据唐朝时的记载,这些前往帝陵守陵的妃子,要做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事死如事生”,简而言之就是,要和伺候皇帝生前时一样,

“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

从这段简短的文字来看,妃子们在陵园中,不仅要如平常一样梳洗,犹如每日在皇宫中起床一样,梳洗打扮得当,前往陵墓瞻仰先帝,还要整理被褥寝具等,就如同皇帝晚上还会和他们就寝一般。

这一点就有些恐怖了,要知道,本身就在陵墓中生活,还要仿佛死去的皇帝还在身边,整理妆容,收拾寝具,晚上还铺床伸被,要做到与平日里一般无二,这就会让那些妃子终日生活在死去的皇帝的阴影中,更让她们终日里活在恐惧中。

这也是前文所说,为何在守陵之后,很多妃子宫女均因病而亡的原因所在,毕竟这陵园之内,整日里了无生机,本身就阴气逼人,却每天还要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去做这些看似荒唐的事情,这样的日子,换谁也受不了。

哪怕是心理承受能力再强的人,恐怕在这种环境之下,也扛不了太长时间,早晚会精神崩溃,何况那些本就弱不禁风的妃子和宫女们呢?

不管是以活人殉葬,还是让妃子宫女前去守陵,都是古代封建社会一种极不人道的现象存在,守陵的生活无疑是了无生趣,并且是恐怖的。这种制度,让不知道多少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在正值青春的年纪,以这种方式结束。

小结:

古代守陵的妃子和宫女,无疑是命运最为悲惨的人群之一,曾经的妃子,高高在上,看似风光,但却在皇帝死后,被迫成为了守陵人,这前后的反差之大,就让一些妃子受不了,如赵飞燕就是在前去守陵的前一夜自尽,而在守陵的过程中,繁琐复杂的工作,以及了无生机的环境,更让这些妃子和宫女承受不住,再加上终日里的恐惧,以及毫无未来的希望,让这些人在精神压力过大的情况下,逐一离开了人世。

中国古代的守陵的宫女是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的?

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个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

守陵宫女剧照

并且,不但皇帝活着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宫女们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还额外增加了很多事项。同时,一旦前去守陵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自由身。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守陵宫女,泛指后宫中的一切女人,不只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也包括皇帝生前,伺候过他的嫔妃甚至皇后。

而那些嫔妃,不管之前地位多么尊崇,一旦被派去为死去皇帝守陵,也就基本预示着她们将孤独终老在陵园之中,之前的身份地位也尽皆消失,所以才统称她们为“宫女”。

皇帝陵墓

一提到守陵,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赤胆忠心、威风凛凛的守陵大军。其实,那些守陵将士,就跟皇帝生前的大内侍卫一样,只是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的,并不干具体服侍皇帝的活。

所以真正服侍死去皇帝的,还得是那些守陵宫女,而她们往往是由在宫斗中失势,或者没有子嗣、娘家没有背景的嫔妃组成。

并且,当她们来到陵园之后,过得非常清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没人约束了,每天就可以吹吹牛、唠唠嗑,打打麻将、唱唱歌。

嫔妃痛哭剧照

因为在古代,守陵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错,更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被治一个大不敬的罪,轻则赐死,重则满门抄斩。

那皇帝已经死了,她们到底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唐代诗人韩愈曾在《丰陵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

“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

就是会安排专门的主事官员,看着那些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首先,基础的工作必须干扎实了,要保持陵园内的卫生一尘不染,没有杂草,并且死去皇帝的所有用品,都要按时清洗更换。

皇帝陵园

其次,还要每天照顾好死去皇帝的饮食起居,要按时准备洗漱用品,为死去皇帝整理被褥,准备吃喝,也就是早中晚都要更换祭品,确保死去皇帝每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

再次,还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准备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并且不能重样,还要定期编排新的歌舞,以保证死去皇帝丰富的娱乐生活。

最后,除了上面每日照做的事项外,还要按照礼制规定,定期为死去的皇帝,举行哭灵、祈福、祭祀等大型活动。

古代嫔妃剧照

当然了,宫女们做这些,并不是对着死去皇帝的遗体折腾,她们平日里都居住在陵墓地面上的宫殿之中,所以基本上是对着死去皇帝的“牌牌”和皇帝居住的地面寝殿“表演”。

而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是有特别要求的,所以宫女们还要满足皇帝临死前的特殊要求,比如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也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后事。

曹操在临死之前,吩咐在他死后,他生前喜欢的那些小老婆和歌妓们,要定期到他的陵墓前唱歌跳舞助兴,他还要继续享用这种奢靡生活。

曹操剧照

而皇帝的陵园,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还被松柏等树木覆盖,宫女们不但每天都要干着最累的活,还要面对人烟稀少、阴森恐怖的环境,时间长了,想不崩溃都难,所以里面的精神病也特别多。

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陵园妾》中,描述过那些可怜的守陵宫女:

“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

所以很多嫔妃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去守陵,立马吓得昏了过去,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当听说自己要被安排给汉成帝守陵时,吓得直接自杀了。

赵飞燕剧照

那守陵这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最初并没有这种宫女守陵制度,开创这种制度先河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千年毒妇吕雉。

而吕雉安排宫女给刘邦守陵,并不是为了刘邦好,只是出于嫉妒心理,把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妃都关在了陵园之中,让她们自生自灭。

要说这个吕雉绝对是狠,但她的做法也让后世的皇帝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觉得吕雉这个办法好,毕竟皇帝不但怕死,更怕孤独。

吕雉剧照

于是后世的皇帝们,不但没有替那些无辜的嫔妃们翻案,反而把吕雉的这个行为,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比如,根据《汉书》记载:

“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

再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

“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

可以说,从吕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宫女守陵的制度要求,并且规矩越来越多,礼节也越来越繁琐,总之一句话,就是拼命折腾这些守陵宫女,让死去的皇帝“享清福”。

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没有子嗣以及未被死去皇帝宠幸的妃嫔,才会被派去守陵,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变通的。

古代嫔妃剧照

如果有一定背景,或者有当时的掌权者保着,自然不用去守陵;而那些在宫斗中失败,或者得罪过掌权者的,就算有子嗣,也很容易被派去守陵,毕竟制度是死的,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的。

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制度,其实就是殉葬制度的变通,虽然没有立即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那些宫女却在陵园中生不如死,实乃一种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的守陵的宫女是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的?

守陵宫女很惨,很多人宁愿自杀、殉葬,也不愿意守陵,因为要做的事,实在难以启齿。守陵还有很多奇怪的规矩,稍不注意,可能就被满门抄斩。

先明确一下,守陵宫女和“宫女”可一点都不相同。

在古代,宫女主要指皇宫里伺候人的婢女,但守陵宫女不是。

守陵宫女的范围更广,既包括了嫔妃、宫中女官,也包括干杂活的侍婢等等。

简而言之,只要是宫里的女人,被送去守陵,都被称之为守陵宫女。

守陵制度的演变

最早制定守陵制度的人,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陵里,除了美女殉葬、兵马俑外,还有更大规模的守陵宫女。

秦始皇之后,吕雉也采用了守陵制度。

如果说秦始皇让宫女守陵,是为了显示威严,那么吕雉的目的,就是打发后宫妃嫔。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雉除了对自己痛恨的个别妃嫔除以极刑(比如戚夫人)外,还把其他没有子嗣的妃嫔,都打发去陵园居住。这也就是守陵制度的雏形

汉武帝时期,在霍光的干预下,宫女守陵正式成为一种制度。

《汉书·贡禹传》记载,汉武帝死后:“昭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

此后,历朝历代都基本沿袭了这项制度。

哪些人会成为守陵宫女呢?

前文提到,守陵宫女和宫女的概念不同,那么具体而言,哪些人会成为守陵宫女呢?

具体而言,守陵宫女可以被分为三类。

  • 第一,没有孕育子嗣的妃嫔。

按照规矩,没有给皇帝生下一儿半女的,在皇帝驾崩后,不管生前多受宠,地位多高,都要被送去守陵。

《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倢伃》记载:“孝成班倢伃,帝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倢伃”,“至成帝崩,倢伃充奉园陵,薨,因葬园中。”

这段话的,讲的是班倢伃的故事。

她在汉成帝刚刚即位就被选入后宫,开始为少使,被皇帝临幸以后,被封为倢伃,是历史上有名号的宠妃。然而,皇帝驾崩后,她就被安排去守陵,并在陵园里去世。

在汉朝,倢伃在皇后之下,地位仅次于昭仪,和上卿相同。

班倢伃能到这个位置,算得上非常受宠了,可就连她,也没能逃脱守陵的命运。

除了班倢伃外,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也被王莽贬去守陵。

当时,赵飞燕受不了这样的羞辱,直接选择了自杀。

由此可见,在守陵制度的早期,守陵宫女一般是宫中没有子嗣的妃嫔,甚至可能是皇后。

  • 第二,后宫中的女官和干杂活的宫女。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登基,后宫自然也要大换水。

因此,后宫女官和干杂活的宫女,也会被送去陵墓。

当然了,后宫女官和宫女数千人,不可能全部放到陵墓去,因此,新皇一般会着重挑选先帝妃嫔们的心腹女官、宫女。

  • 第三,因获罪被发配去守陵的宫女。

一般来说,守陵宫女,都是在皇帝驾崩后,被大规模大批量送过去的。

但是在平时,个别宫女因为触犯宫规,也可能会被送去守陵。此时的守陵,相当于一种刑罚。

那么,守陵宫女日常都做点什么呢?

记载守陵宫女日常工作的史料很多。

《资治通鉴》里有一句话,非常贴切地形容了她们的日常工作。

“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便皇帝已死,也要把他当作活着的人,生前怎么伺候,如今就怎么伺候,也就是“事死如事生”。

那到底什么叫“事死如事生”呢?具体来说,大概也就四件事。

  • 第一件事情,打扫。

皇陵里除了有地宫,还有供奉的地上宫殿。

凡是没有被关闭的地方,都必须每天打扫。

守陵的妃嫔、宫女虽然总量多,但是人数远并不上皇宫。可古人对陵墓非常看重,皇陵的面积和建筑大且辉煌,打扫任务非常艰巨。

而在皇陵里,也没有太监的帮忙,可想而知,干活有多么辛苦。

第二件事情,伺候皇帝的日常起居。

古人相信,人虽死,但灵魂犹在,他们只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依旧需要每日饮食。

《后汉书》就专门记载了守陵宫女,到底是怎么伺候“先帝”的日常起居的。

“庙日上饭,太官送用物,园令、食监典省,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

即每天早晚,守陵宫女们要为皇帝整理好被褥、洗漱用品。

每天到了吃饭的点,她们要将皇帝御用的食物摆在排位前上供奉。

每日四次,丝毫不能耽误时辰。

除此之外,四次饭点之间的空挡,她们还要保证牌位前一直摆放有新鲜的水果、点心,绝不能饿着皇帝。

  • 第三件事情,表演各类歌舞等娱乐活动。

皇帝生前要享受,死后依旧要听美女唱歌、看美女跳舞。

《魏武遗令》记载,曹操生前立下遗嘱,要求在他死后,小老婆和宫中的歌舞伎,必须定其对着自己的坟墓歌舞:

“妾与伎人,皆著铜雀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繐帐,朝晡上酒脯粻糒之属。每月朝十五,辄向帐前作妓。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

你看,光是对着陵墓跳舞还不够,还要求跳舞的宫女打扮得漂漂亮亮,声音带着欢乐、面容带着欣喜,开开心心地跳舞。

如果皇帝生前对艺术要求就很高,那么守他的陵墓,跳个舞还得经常编制、排练新舞蹈。

欧阳詹的《相和歌辞·铜雀妓》中,就对跳舞宫女强颜欢笑的场面进行了描写,说她们的声音笑得和哭一样。

“妆容徒自丽,舞态阅谁目……歌声苦于哭。”

直至今日,陕西一带还留少数人会跳这样的舞,而这些内容,都被记载在了《陕西省优秀民间文化名录》中。

  • 第四件事情,按时祭祀。

在帝陵,祭祀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

在陵墓里的祭祀,分为每日祭祀、每月祭祀、每年祭祀。

不同的祭祀时间点,祭祀的地点、规模都不一样。

为了表示祭祀的虔诚,宫女们还得将皇帝的衣冠,定期送到城里的寺庙中,祭奠熏香一番再拿回来,放在皇帝的排位边上。

这个行为,被称为“游衣冠”。

《汉书》中记载:“日祭於寢,月祭於庙,時祭於便殿。……庙,歲二十五祠;便殿,歲四祠。又月一游衣冠。”

以上4件事,几乎是各个朝代的守陵宫女需要做的事。

乍一看,这些工作似乎都很清闲,和皇宫的勾心斗角相比,也没什么生命危险。

那么为什么守陵二字,能让后宫女人闻风丧胆呢?

守陵工作看上去简单,实际上非常难。另外,古代对守陵宫女本身,还有更加苛刻的要求。

  • 第一,守陵宫女,终身不得与外界接触。

在古代,凡是被派去守陵的宫女,就等于终生把自己献给了先帝。

此后,无论生死,她都不得与外界接触。

至于见家人?更是想都不要想,这辈子都不可能再见面了。

哪怕是在皇宫干杂活的婢女,都有出宫的机会。

她们要么被主子赏识,由主子赐婚或者指派出宫,要么等到25岁后被放出宫。

无论如何,只要有出宫的机会,总能和家人团聚。

而这一点,对守陵宫女而言,就是痴心妄想。

  • 第二,皇宫与皇陵,一字之差,待遇天差地别。

在皇宫,妃嫔们的地位和饮食,她们仰仗皇帝的宠爱,享受程度自然不用说。

然而,到了皇陵之后,她们再也享受不到众星捧月了。

大家都是守陵宫女,哪怕你先前是妃嫔,也不再有人来巴结,饮食起居更是一落千丈,甚至还要和其他宫女一起干活。

对于妃嫔而言,这样的差别几乎难以忍受,也难怪赵飞燕宁可自杀,也绝不去守陵。

而对于女官们来说,以前是在高层干活,如今被下放到基层,肯定也有心理落差的。

而对于粗使宫女,落差小没错,可相比以前,守陵的日子每日清汤寡水,过着寺庙般的苦日子,对于性格跳脱的人,也有点难以接受。

根据部分野史记载,有些有特殊要求的皇帝,甚至还会让守陵宫女剃掉头发,宛如尼姑。

  • 第三,皇陵的工作并不清闲。

皇陵里虽然不需要伺候活人,但是却充满了各种仪式。

从打扫到整理、到上供祭祀……基本都要靠宫女完成。

没有可以干力气活的太监,守在外围的侍卫,没有特殊情况,也是绝对不会进来的。

一群女人,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从早忙到晚,日复一日,根本没有休息时间。

这样的生活,简直就是全年无休的终生保姆,伺候的还是一个死人。

  • 第四,精神痛苦太大,难以长期承受。

守皇陵的精神痛苦是多方面的,有对死人的恐惧、对未来的绝望,更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寂寞难耐。

除了妃嫔以外,绝大部分被发配过来的宫女,都是尚未婚配的妙龄女子。

开始守陵之后,她们一年都见不到一次男人,更不用说想要交谈、结婚生子了。

明明已经很难受,却还要强颜欢笑给一个死人跳舞。

这样绝望的日子,一眼望到头,简直了无生趣。

然而,即便生无可恋,她们也不敢自杀。

所有的守陵宫女,都被登记在册,是属于皇帝的女人。

而皇帝的女人,如果敢自杀,等待她们家人的,将是满门抄斩。

那么,有没有人主动要求守陵?

在古代,的确有极少数人,是主动请求去守陵的。

《汉书·东平思王刘宇》记载,汉宣帝时的公孙倢伃,在汉宣帝葬杜陵后,和儿子东平思王刘宇闹了矛盾,就给汉元帝上书,“求守杜陵园”

当然,汉元帝没同意她的请求,还认认真真写了一封信安慰公孙倢伃,并且对她儿子东平思王刘宇斥责了一番。

如今,我们很难猜测,公孙倢伃是真想去守陵,还是以此来逼迫儿子低头。

但汉元帝的表现来看,守陵肯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有人说,把妃嫔殉葬改为守陵,是一种进步,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

可是,一入皇陵,终生老死不得出的日子,摧残了无数妙龄少女,是对人精神的极大迫害。

这种活下来的方式,真的比殉葬更好么?

如果是你,你愿意去守陵吗?欢迎留言。

中国古代的守陵的宫女是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的?

守陵制度其实是秦朝活人殉葬制度的一种变相的执行,当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之后,人殉被人们认为是残忍,一度废除,然而在汉朝时期,由于宫斗的发达,让”人殉“制度又有复活的迹象——让宫女、宠妃守陵,成为一种制度。

守陵制度在起始于汉初,高祖驾崩后,妒妇吕后不仅将戚夫人做成“人彘”,还将大批的未曾生育子嗣的后妃安排去守陵。

汉武帝时期,由于他对美色的贪婪,后宫人数激增,这些美貌的女子很多在汉武帝驾崩后还十分年轻,但是都被派去陵园守陵,一时间宫中哭声不绝,十分凄惨。

汉成帝驾崩后,皇后赵飞燕彻底失势,没过多久被派去守陵,结果赵飞燕于当天夜里自杀,可见守陵是有多苦,否则赵飞燕不会宁死也不去的。

东汉皇帝驾崩,“诸园贵人”随“大行皇帝”的灵柩迁徙陵园,《汉书·安帝纪》:“谓宫人无子,守陵园也。”这些后妃贵人可能一生未曾被临幸,即使被临幸也无所出,后宫无所出就是无所依靠,不过那些有所出的后妃,下场就一定好吗?比如钩弋夫人,生前汉武帝真是万般宠爱,可当她的儿子被立为太子,立即“立子杀母”以绝后患,可怜的钩弋夫人死得十分还非常年轻,而且非常不甘心。

所以守陵的“宫女“并非是干杂役的宫女,而是包括皇后在内的后妃贵人,如果仅仅是宫女,那她们在陵园没准生活得挺快乐,如同在寺庙修行,远离后宫,生命更加安全。而日复一日做的那些活,也说不上有多累,她们已经习惯了那种生活。

而对于高高在上的后妃来说,曾经万人簇拥,在后宫很有地位,甚至受到皇宠以为能一步登天,结果却落得在陵园孤独终老,连个男人都见不着,又不能回家和父母团聚,承欢膝下,心中的凄苦可想而知,毕竟前朝的后妃都是可以放出宫嫁人的。

根据《东汉会要》记载,和帝驾崩后,宫人被派去守陵,其中地位颇高的贵人,如冯、州两位贵人也在其中。

在唐代,守陵的宫女也很多的,据《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记载:“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

说到这里,我们看到古人的丧葬理念——古人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还像生前一样可以享用各种东西,所以必须要“侍死如生”,也就是对皇帝的侍奉更加不能怠慢,甚至比生前还尽心尽力。

守陵的后妃和宫女都有哪些事情做呢?

1、侍死如生

守陵宫女每天要洗得干干净净,换漂亮的衣服,给皇帝送一日四餐,整理被褥,为皇帝准备洗漱用品,清扫陵园,保持陵园卫生干净。必要的时候还要穿得漂亮表演歌舞让皇帝观赏,还要学会哭灵,如果表演得不好,或哭得不真实,还会挨打,十分凄惨。曹操设立的铜雀台就是做这个的,他甚至有遗嘱他死之后,宫人必须对着他的陵墓唱歌跳舞,侍奉他如同生前一样。

2、祭祀

每天要在寝殿祭祀,每月在陵庙祭祀,寝殿里每天提供四次饮食,陵庙中每年祭祀二十五次,便殿则一年祭祀四回。

此外还要将皇帝的衣冠定期请去到城中的宗庙祭奠一番再拿回来,这个过程中要充满虔诚,好像皇帝真的会穿它一样,这叫座“游衣冠”。

总之守陵的生活是辛苦的、沉闷的,而且很恐怖,古人认为灵魂是存在的,宫人们必然带着敬畏和害怕的心,每天给皇帝整理被褥的,在双重的压力之下,只怕那些柔弱的妃子即使不自杀,也活不了多久。

郭帅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