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封地全没了,如何成为战国七雄的?

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封地全没了,如何成为战国七雄的?

“赵氏孤儿”的崛起,与一桩桃色新闻引发的系列血案有很大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夫赵盾的儿子赵朔,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妻子,历史中记载这个女子为晋成公之女,也称她为“赵庄姬”。

赵庄姬嫁过去没多久,就生下了儿子赵武,也就是“赵氏孤儿"的主人公。

按理说,赵庄姬已是人妇,且又生了儿子,理应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但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在生下儿子赵武后不久,赵庄姬的丈夫,也就是赵朔突然死了。

具体怎么死的,史料中没有记载,大概是因为得了急病而死的,而他的死,就让妻子赵庄姬在正值壮年之际,成了一个寡妇。

成了寡妇不要紧,但没过多久,赵庄姬却和另外一个人走到了一起,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赵朔的叔叔赵婴齐。

也就是说,赵庄姬和夫家的叔叔,开始了一段有悖人伦的感情。

正是因为这一段不正常的感情,让原本在晋国属于如日中天的赵氏家族,自此沉沦,但也是因为这一段感情,让赵家走上历史舞台,最终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事情的始末缘由,还得从那段有悖人伦的桃色新闻说起。

赵庄姬和叔叔赵婴齐私通之后,两人的感情越发深厚,几乎已经到了如胶似漆的地步,但她们却忘了一句话,就是纸包不住火。

有道是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赵庄姬和赵婴齐的感情,最终还是被旁人知道了。

而知道的人,正是赵婴齐的两个哥哥,也就是赵朔的另外两个叔叔赵同和赵括(不是纸上谈兵那位)得知。

对于自家兄弟与侄儿媳妇有私情的事,赵同、赵括十分果断的进行了举报。

当然,赵同、赵括这二人的举报,并非完全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大义灭亲,他们的目的,其实就是争权夺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当时,赵庄姬的丈夫赵朔已死,而他的父亲赵盾是晋国数一数二的大贵族,而作为赵盾的弟弟,包括赵同、赵括,以及赵婴齐都有继承大哥赵盾地位的资格。

基于这种情况,如果其中一位因为出现问题而被迫退出,对于另外的人就绝对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知道赵婴齐与侄儿媳妇私通之后,赵同、赵括兄弟二人,就知道机会来了,举报赵婴齐,让他丧失前程,必须是一击即中的事情。

而事情的发展,也确实如赵同和赵括所预料的一样,赵婴齐因为丑闻被曝光,最终不得不被逐出了晋国。

按理说,事情到了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任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女人的复仇之心会这么强烈。

在赵婴齐被驱逐之后,最伤心和最难过的,莫过于赵庄姬了,她与赵婴齐之间的感情,已经到了十分深厚的程度,而心爱的男人被赶走,让她不由得怀恨在心。

怀恨在心怎么办,自然是想办法报复,而赵庄姬报复的方式,却着实有些”奇特“,她向当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举报,说赵同、赵括兄弟二人意欲起兵谋反。

从亲属关系上来讲,晋景公还是赵庄姬的兄弟,两人都是晋成公的子女,但亲戚归亲戚,最开始的时候,晋景公对于赵庄姬的举报,并不是特别相信。

为什么呢?首先,赵庄姬是一介女子,古代女子的地位并不高,即便她是自己的姐姐,但对于女子之言,晋景公表示可信程度很低。

其次,赵同和赵括皆是赵家子弟,而赵家对国家的贡献很大,因此族中子弟地位都很高,他们犯不着去冒着被砍头的风险去造反。

因此,晋景公认为赵庄姬的话有假,他不相信赵同和赵括会谋反。

但就在晋景公持将信将疑的态度时,晋国内部两个重要的家族首领,同时也是晋国朝中身居要位的两个大臣站了出来,表示要为赵庄姬作证。

这两个人,分别是栾氏和郤氏家族的栾书、郤锜。

栾氏和郤氏两大家族,在晋国的地位仅次于赵家,他们之所以会主动表示要为赵庄姬作证,其实目的并不单纯,说白了就是有所图。

作为晋国的大家族之一,栾氏和郤氏对于赵家的势力强大一直很是眼红,并且,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在私下,没少和赵家产生摩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很深的积怨。

而今,看到赵家内部出现内讧,这对栾氏和郤氏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因此,在听闻赵庄姬告发赵同、赵括要造反后,他们第一时间跳了出来,为赵庄姬作证,先是晋景公向栾书求证,之后郤锜又对晋景公表示确有此事,最终让原本持怀疑态度的晋景公相信赵同和赵括确实有谋反的嫌疑。

既然有人想造反,那就必须将其提前平定,因此,晋景公一方面安排栾书、郤锜备战,另一方面则号召群臣,为剿灭赵家来做全面的准备。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在晋景公的号召下,晋国那些曾经与赵家有积怨的贵族们,纷纷加入了消灭赵家的队伍之中。

最终,在一切都做足完全准备后,晋景公发难,“意欲谋反”的赵同、赵括两兄弟被诛杀,其他的赵氏族人,也大多在这场混乱中遇害。

简单来说,就是赵家经过此事后,基本上已经被灭族了。

从曾经数一数二的大家族,到如今的轰然倒塌,赵家就这么从晋国的政坛上黯然退出,并且,还是用一种十分惨烈的方式。

这场针对赵家的灾难,历史上称其为“下宫之难”,不过,“下宫之难”有两个不同版本。

在《左传》中所记载的,基本上与前文相同,赵家的覆灭是因为赵庄姬的诬告,以及栾氏和郤氏两大家族的推波助澜。

而在《史记·赵世家》里,则多了一个叫做屠岸贾的奸臣,并且,赵家被灭族完全是他操纵的结果。

不过,根据相关专家的考证,《左传》的记载更接近真实一些,而不管是哪一个版本,赵家在“下宫之难”后,彻底失势是不争的事实。

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为何仅凭赵庄姬的一个诬告,就让包括晋景公以及其他贵族如此“配合”呢?

事实上,“下宫之难”的幕后推手不是别人,正是晋景公自己。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下宫之难”结束后,晋景公的赏赐十分怪异,他并没有将赵家的土地等资产赏给在此事中立大功的栾氏和郤氏,而是赏给了另外一个与此事毫不相干的人祁奚。

祁奚也是晋国的贵族之一,但从头至尾,他并没有参与到“下宫之难”中,却在最后得到了赵家的土地。

那么,晋景公为何会这么做呢?说白了,他就是把祁奚当做了一只“白手套”。

诛灭赵家,是晋景公以削弱国内大贵族的势力,达到巩固自己统治的目的,但如果他在诛灭赵家后,把赵家的土地赏赐给栾氏和郤氏,那么就会让栾氏和郤氏成为第二个赵家。

这显然不是晋景公想要的,也与他的宗旨相违背,因此,只能是把赵家的土地,赏给另外一个能被控制的人。

简单来说,这个祁奚的作用,就是一个“保管员”而已。

除了把赵家的土地等资产安排好,晋景公又在“下宫之难”结束后,“恰如其分”的展现出了他的仁爱之心。

如何展现的呢?就是在晋景公准备将赵家仅存的独苗赵武杀掉时,大臣韩厥站出来进行了谏言阻止,而晋景公则“恍然大悟”,最终刀下留人,放过了赵武。

这样一来,晋景公不仅达到了削弱打击赵家势力的目的,并且,也算是没有将赵家彻底灭门,留了一个赵武来继承香火,因此,晋景公就得了一个“仁爱之君”的美名。

因此,与其说“下宫之难”是源自赵庄姬的诬告,倒不如说其是一场各得其所的阴谋,赵庄姬报复了赵家人,栾氏和郤氏打击了对手,而最大的获益者晋景公,则平衡了朝堂势力,稳定了自己的统治。

除了晋景公之外,该事件的另一个受益者赵武,也自此登上了晋国的政治舞台。

赵家被灭时,赵武尚且还是幼儿,得益于晋景公的“宽仁”,赵武幸运地长大成人,在此期间,晋景公去世,继位的是其儿子晋厉公。

由于政治手段和驾驭群臣的本领不如父亲,因此,在晋厉公登基数年之后,朝堂上的政治格局,形成了以栾书和三郤(郤氏家族的郤锜、郤犨、郤至)独揽大权的局面。

而面对这种情况,年轻的晋厉公很是着急,他迫切的想把大权重新夺回来。

但夺回来谈何容易?栾书和三郤根深蒂固,岂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况且,晋厉公也没有当年他父亲晋景公灭赵家的魄力。

因此,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扶持新的贵族,来制衡栾书和三郤。

不过,扶持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被扶持的人第一个要忠心于晋国,这样就就保证其能为自己所用,第二个则是要有资历,不然根本就没有扶持的必要。

而符合这两个条件的,除了赵家的独苗赵武外,没有别人。

论忠心,赵家祖上数代人都是晋国的功勋,赵武的祖父赵盾和曾祖赵衰都为晋国立下过汗马功劳,而论资历,赵武又是功勋世家之后,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

并且最重要的是,此时距离“下宫之难”,已经过去了八年了,曾经的屠杀,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人忘记。

更何况,在晋厉公看来,赵武在当时只是一个幼儿,对于自己的家族被灭,更应该是一个遥远的记忆。

基于这种心理,晋厉公就决定扶持赵武,而为了表示重视,在赵武成年的时候,晋厉公亲自为其主持了弱冠之礼。

而对于晋厉公的举动,朝中大臣则在赵武的弱冠之礼上,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其中,当初劝谏晋景公给赵家留下子嗣的韩厥,对赵武的态度十分严厉,但严厉之中,透露出殷切的希望,所说之话,也是以谆谆训诫为主。

而当初助力晋景公灭掉赵家的栾书和三郤,则是态度冷淡,甚至三郤当场还泼起了冷水。

至于其他朝臣,有些是只说一些无关痛痒的漂亮话,有些则是真心的希望赵武能光复祖业,比如荀庚和荀罃,但因惧于三郤的势力,只能暗中勉励赵武。

朝臣的不同反应,折射出了他们对赵武的态度,而主人公赵武,却在面对态度不一的众人时,十分漂亮地演绎了什么叫做态度谦卑。

侍奉厉公、尊重栾书、亲昵韩厥、敬重二荀,不得罪三郤。---赵武当时为人处事的方针

在这种方针之下,年轻的赵武得到了快速成长,并且,没有因为晋厉公刻意重视他而遭到栾书和三郤等人的打击,换句话说,他把自己设定为一个态度谦卑,且行事低调的人,以此来换取成长的机会。

正当赵武闷头成长之际,晋国的内部却出现了大问题,晋厉公被杀了。

弑杀晋厉公的正是栾书,由于晋厉公激进的削权方式,导致了部分贵族的不满,因此,在公元前573年初,栾书杀掉晋厉公,拥立新君晋悼公上位。

这场事件,前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时间,一直到晋悼公上位之后,重用了老臣韩厥,并废掉了栾书,最终才将混乱的局势平定。

而在这十年里,赵武也已经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才。

得益于晋悼公的大力改革,将之前朝堂上的浊气一扫而空,同时秉承厚待对晋国有功的臣僚后代这个原则,因此,他开始大力提拔功臣之后。

而作为曾经晋国的功勋之后的赵武,就自此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在此之后,赵武进入政坛,并且,因为表现出色,被晋悼公赞其为“善文,能断大事”,命其佐新军。

这下,赵武算是成为了实权人物,而他在这个职位上没干多久,又再次得到升迁,被委任为首席公族大夫。

赵武的一路升迁,是晋悼公在经过长期考察后,得出了赵武是一个治世贤臣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赵武不仅才华横溢,也确实真的是一心为国。

因此,在晋悼公的欣赏之下,赵武可谓是官运亨通,没过多久,又从新军佐一跃为上军将,其地位也从当时的晋国六卿末位升至中间。

而这些,都为赵武在后期成为六卿之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赵家成为一方诸侯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当然,赵氏能在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靠的可不仅仅君王的赏识,更多的是晋国王室的日渐式微以及和天下大势的变化。

对赵武有知遇之恩的晋悼公,可以说是晋国中后期一个难得的明主。

在他的带领下,晋国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当时,朝政大权尽归其手,同时,他大胆任用包括赵武、韩起等年轻派大臣,君臣等人配合紧密,共同打造了晋国继续称霸中原的宏图伟业。

但可惜的是,正当晋悼公在复兴霸业的路上大展拳脚之际,他突然得病死了。

晋悼公去世后,其子晋平公继位,在此期间,晋国六卿的位置再次发生变化,由于原六卿之首的范宣子去世,赵武得到升迁,位于六卿之首位。

从赵氏仅存的血脉,到如今的六卿之瘦,赵武用了35个春秋,这三十五年,赵家也完成了从几近灭族到再次兴旺的华丽转变。

而在赵氏日渐兴旺的同时,晋国的朝堂之上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原本在晋悼公活着的时候,晋国的政权还算比较正常,但随着他的去世和晋平公的上位,由于晋平公的相对弱势,朝政大权逐渐被六卿所掌握。

到了赵武去世之后,掌握大权的六卿经过争斗,权力再次重新分配,形成了以韩、赵、魏、智四个家族为首的局面。

而在这四家里,智家权力最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为了削弱其他三家实力,智家利用他们三家心不齐的弱点,游说韩、魏两家,以不愿贡献出土地为由,发兵攻打赵家。

最开始,韩、魏两家对于攻打赵家并不情愿,但迫于智家的压力,不得不各自派遣一路部队一同前去,著名的“晋阳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而晋阳之战的最终结果,却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三家大军抵达赵家所在的晋阳后,赵家陷入重围之中,不过,由于当时赵家的家主赵襄子安排得当,让进犯的大军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一边是重重包围,一边是据死守卫,双方在这种胶着的状态下,持续了两年由余。

为了抓紧结束这场战争,智家的智伯瑶在走访晋阳周边的地形后,想到了一个狠毒的主意。

晋阳城的东北方向是晋水,晋水水流汹涌,智伯瑶就派人把晋水改道,让其往西南方向流,这样,就能够用大水冲垮晋阳城。

这个计划实施的非常成功,据史料记载,当时大水倒灌过来后,城里的房子被淹没很多,幸存的百姓们不得不躲在高处避难。

对于这个战果,智伯瑶十分满意,但韩、魏两家的首领就颇有些不自在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两家的城池附近,各自也有一条大河,而今智伯瑶能用水淹了晋阳,保不齐日后也会把这个招数用在他们身上。

唇亡齿寒,就是这个道理,谁也不想将来落这么个下场。

而在他们两家进退维谷之际,赵家暗中派人找了上来,把其中利害关系再次说了一遍,这就更加重了韩、魏两家脱离智家的心思。

最终,韩、魏、赵三家经商议后决定,一起联合起来,反攻智家。

如此一来,毫无防备的智伯瑶以及其部队,在一个黑夜里很快就被其他三家击溃,智伯瑶本人也在乱军中被杀。

有道是趁你病要你命,在杀了智伯瑶后,韩、魏、赵三家趁热打铁,率领联军开始攻打智家封邑,最终,智家上下两百多口人全部被杀,其土地和资产,也被韩、魏、赵三家瓜分。

经这么一闹,三家的势力得到快速增长,而晋国虽说还有国主存在,但基本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之后,韩、魏、赵三家开启了不断蚕食晋国土地的进程,到了公元前438年的时候,晋国的所有疆土,就只剩下曲沃和绛这两个地方了。

而剩余的,早已被韩、魏、赵三家瓜分干净。

三家分晋,就是这么来的,而其最终的结果,是让韩、魏、赵三家,从晋国的大贵族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韩、魏、赵三个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也自此拉开了帷幕。

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封地全没了,如何成为战国七雄的?

“赵氏孤儿”欺骗了大家两千年。朝堂之上,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陷害,其全家三百多人全部被杀死,幸亏赵家门客程婴和老臣公孙杵臼出手相救,才保住了唯一孩子赵武,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最终抓住屠岸贾处以极刑,为全家人报仇雪恨。

这样的故事很容易被读者信服,但现实情况却比这个故事更加复杂,赵氏家族死了没有?死了!怎么死的?其实是一场政治阴谋。

赵家被灭门是权力争斗的结果

赵衰曾和重耳在狄国生活了19年,两人娶了一对姐妹花,在秦穆公的支持下,重耳回到晋国杀死了晋怀公,成为了晋文公。随后晋文公将自己女儿嫁给了赵衰,所以赵衰既是晋文公的连襟,又是晋文公的女婿,跟着晋文公吃了上顿没下顿好多年,两人关系不是一般的好。

不过,晋文公让赵衰当上卿,赵衰却推辞了,让给了栾枝、先轸、郤毂等人,古代被举荐之人或者因为感恩,或者因为利益交换,往往依附于举荐之人,晋国六卿中一半的人都是赵衰安排的,所以赵衰很有权势。

赵衰退位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大儿子赵盾顺理成章成为六卿之首。

有一天,赵盾被晋灵公邀请吃饭,可是晋灵公却因为厨师做饭没做熟,一气之下直接把厨师杀了,喜怒无常的晋灵公看到赵盾后,甚至想连同他一起杀掉(可能原本就想杀),幸好赵盾跑的快,幸免于难。

可是还没跑多远,他的兄弟赵穿就晋灵公给杀了,于是史官董狐记载了“赵盾弑其君”,原因很简单:虽然你没杀,但你也没制止啊,回来后更没处罚他,所以他弑君罪名跑不了。

当时赵盾权倾朝野,那些贵族也不敢动他,可是过了三年,赵盾死了,这时他儿子赵朔也死了,只留下赵朔遗孀庄姬和幼子赵武。庄姬是晋景公的亲妹妹,当时饥渴难耐,与赵盾弟弟赵婴齐有了奸情,被赵婴齐两个哥哥赵同、赵括发现并举报,赵婴齐因此被赶出了晋国。

庄姬十分气愤,于是到晋景公面前诬告赵同、赵括意图谋反,此时中军元帅栾书站出来为庄姬作证,于是让屠岸贾(这个人只有史记中有记载,其他史书皆无此人,可能原型为栾书)围攻赵氏府邸,将赵同、赵括家族全部杀死。赵氏家族世袭的采邑也遭到了公室的没收,史称“下宫之难”。

庄姬作为举报人,她和儿子赵武(当时12岁了)自然没事,赵武从小就在晋景公宫内长大,但赵氏家族的势力却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赵武从弱到强,升为晋国六卿之首

赵武作为晋景公的外甥,一直接受宫廷良好的教育,又过了几年,赵氏家臣韩厥向晋厉公提议:“当年赵衰辅佐文公、赵盾辅佐三位国君,都是国之贤臣,为晋国贡献良多,他们的后代却受到这样不公平地对待。这样下去,有能力的人都要逃离晋国,不敢在此出仕了”。

韩厥意思很明显,就是要让逐渐长大的赵武获得政治上的提携,当时晋国卿大夫权力很大,晋厉公希望赵家人能打破这种僵局,于是同意了韩厥的提议,亲自为赵武主持成年礼,让他拜见八位上卿。

当时晋国权势最大的家族是郤氏,在晋国当时的八卿之中独占三席,其他家族不能与之相比。郤氏家族比当年的赵氏更为骄横,晋厉公忍无可忍发动了一场刺杀活动,直接将郤氏杀死,八卿之中的栾氏、中行氏也受到波及,险些一同被杀。

晋厉公的这种行为很快遭到报复,郤氏鲜血还未干,栾氏、中行氏的家族武装就一拥而上,将晋厉公和他手下全部杀掉,拥立十四岁的孙周为新君,史称晋悼公。

这时,赵武获得了最佳发展时机,晋悼公虽然年纪不大,却很有想法,他上台后,首先保证了栾、荀、韩等大贵族的利益,随后又提拔了魏、赵等弱族,赵武由此位列八卿之末。

赵武从小在宫廷中长大,学东西很快,立刻展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他通过军事打击和外交政策让郑国归属于晋国,同时近征远交,获得了晋国上下的一致认可,也让晋国重新成为天下霸主。晋悼公十分赏识,让他当上了第三正卿的位置,当时第一正卿中行氏荀偃已经六十多岁,第二正卿士氏范匄也已经五十岁,实际晋朝的掌舵人已经成为了赵武。

赵武在任时期最大的成绩就是将晋国强硬对外态度改为怀柔政策,促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二次弭兵之盟,十四国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除齐、秦外,各国须向晋、楚纳贡,谁破坏协议,各国共同征讨。

赵武凭借功勋卓著的成绩获得了不少的封地,但是相对于其他五大家族而言,土地、人口依然匮乏,赵武的孙子赵鞅为家族发展,决定全族北迁,那里有一条汾河,四周交通十分发达,到代国和中山国都很方便,于是赵鞅就在汾河边上修建了一座异常坚固的新都城,这就是晋阳城。

有了城市,还要有人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迁徙,公元前500年,赵鞅带着部队攻打了卫国,让卫国不得不求和,赵鞅一不要钱,二不要地,只要五百户人口,这五百户人口成为了晋阳城的第一批常住人口。

此后,赵氏家族以晋阳城为据点开始休养生息,发展军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局面。

赵襄子固守晋阳,与韩魏三家分晋

晋国势力一家独大,其中关键原因是任人唯贤,发展出了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卿族,这十一个卿族不断地兼并内乱,最后只剩下赵、韩、魏、智四家。

此时,赵鞅儿子赵襄子当家,韩家为韩康子、魏家为魏桓子、智家为智伯瑶。这三家实力此消彼长,彼此各占一方。

智伯瑶脑子很大,他想把赵、韩、魏消耗掉,想了个法子,将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叫来,说道“晋国原是中原霸主,现在反倒被越国夺去霸主之位,简直是奇耻大辱,为了让晋国重新强大起来,我提议咱们每家都拿出一百里的封邑来归还给晋君,我智家身为首席,先带头捐个万户封邑献给晋君,诸位以为如何呀?”

赵襄子说“我赵家不捐,你们谁愿意捐谁捐吧”。

但赵襄子很硬,韩康子、魏桓子却是个软骨头,他们都没有智伯瑶实力强,迫于形势都认了怂。

结果显而易见,谁不捐就整谁!智伯瑶于是叫上韩、魏两家一起出兵攻打赵氏。赵襄子知道后就龟缩在襄阳城里,任凭三家将外面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愣是攻不下来。

这场战斗打了两年,城下尸体堆积如山,城内粮草也几乎快吃没了。

有一天,智伯瑶到晋阳城察看地形,突然他发现有一条河从晋阳城东北流过,于是他果断让人在上游筑起堤坝,蓄水灌城。

这招十分有用,襄阳城被水淹得一塌糊涂,整个被淹成了水城,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去避难,赵襄子于是派门客张孟谈偷偷去找韩魏两家,说道“当年赵氏蒙难,几遭屠岸贾灭族,多亏韩魏两家不遗余力照应,赵氏血脉才得以延续,为此我家主人一直十分感激,如今韩魏两家被迫与智氏结盟,我家主人毫无怪罪之心,反倒为两家感到可惜”。

韩魏两家不明白赵襄子的用意,问道“赵君如今自命不保,反倒关心我两家起来了?”

张孟谈说“我家主人说了,赵魏韩三家唇齿相依,若是赵氏灭亡,怕是韩魏也不远了”

“智伯亲口答应,灭赵后三家共分赵地,怎会灭我韩魏两家呢?”

“如今四家之中,智氏实力最大,此次伐赵出力也最多,倘若赵氏灭亡,智伯怎会轻易分地与韩魏?定会一家独吞,鄙人也听说安邑和平阳也有河水经过,万一哪天你三家闹翻,智伯来一出水淹安邑和平阳,那晋国不就全是智氏的了吗?”

正是这一番话动摇了韩魏两家的立场,而张孟谈也给出了赵襄子的建议“三家灭智,瓜分天地”。

就这样,智伯瑶在睡梦中被擒杀,为了斩草除根,三家又一鼓作气乘势攻打智氏封邑,并杀死智氏家族两百余人,连同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

随后,又逼迫周威烈王发出了诏书,赐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晋国正式名存实亡,实现了三家分晋。

赵国自此实现了三足鼎立,实力由此位列七雄之一。

结语:

赵同、赵括被灭族纯属是政治斗争的产物,而赵武一支得到了保存,在几十年间,他们不断韬光养晦,通过聪明才智保存实力,终于获得了长足发展,赵武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人物,他的思想得到了代代传承,终于成就了一方霸业。

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封地全没了,如何成为战国七雄的?

只能说天不亡赵氏!

前583年,一场惊天动乱在晋国政坛骤然爆发,它的爆发致使晋国赢姓赵氏大宗(赵衰一脉)一脉被灭族,仅剩赵武一人,这场动乱就是后世闻名的“下宫之难”

下宫之难,源于一场发生在赵氏大宗内部的伦理丑闻事件。晋文公时期,晋国六卿之一赵衰生有四子:赵盾、赵同、赵括和赵婴齐,赵衰死后,赵盾为赵氏领袖,继承赵衰执政大夫一职,执掌晋国国政。赵盾生赵朔,赵朔娶晋成公之女孟姬,赵朔死后谥为庄,故称赵庄姬。

赵朔早逝,赵庄姬早早守了寡,寂寞难耐下,就与自己的叔叔赵婴齐有了奸情(叔叔与侄媳妇有私情这绝对属乱伦行径)。事情败露后,赵氏领袖赵括(此赵括非“纸上谈兵”那位)与兄长赵同遂将赵婴齐逐出晋国。自己心爱的男人被放逐,赵庄姬自然怀恨在心,为保护赵括、赵同两兄弟,她就向自己的兄弟晋景公进谗言,诬陷赵括、赵同意欲谋反。

起初晋景公并不太相信赵括、赵同会反。但就在这时,与赵氏家族早有矛盾的栾氏、郤氏家族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于是,晋景公相信了赵庄姬的诬告,误认赵氏会反,命栾书、郤锜备战。

在晋景公的号召下,平日遭赵氏欺压的贵族纷纷举兵而起,向赵氏杀去。赵同、赵括猝不及防下,惨遭杀害。那些姬姓卿大夫憎恨赵氏掌晋国国政时的专制,向赵氏一族举起屠刀,将这些年为嬴姓所压制而积累的仇恨发泄出去。一时血染赵氏宗庙,赵氏惨遭灭族。此时,赵氏大宗一脉仅有赵庄姬之子赵武侥幸活了下来。赵氏被灭族后,其封地被景公赠与祁氏,以壮公族。

这就是“下宫之难”的全部经过!谁也没有想到,曾经在晋国权势滔天,甚至连晋国君主都能杀的赵氏家族,会因为一件伦理事件,一个女人的诬告,而被灭族。

当然赵氏会被灭族,起因虽说是因为赵庄姬的诬告,但是赵氏大宗会被灭族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权力二字。

晋襄公时期,在宗主赵盾的带领下,赵氏独霸晋国,原与赵氏共掌晋国天下的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等晋国公卿世家,除愿意依附赵氏外,其余家族皆被赵氏赶出朝堂,如狐氏一族,本为六卿家族之一,却因狐季反对赵盾拥立公子雍为晋公,继而被赶出朝堂;先氏、箕氏、士氏、梁氏、蒯氏等族,因先都、箕郑父、士榖、梁益耳、蒯得等密谋暗杀赵盾心腹,被赵盾查出,后也被全部赶出朝堂。

与此同时,在反对赵盾的家族多数皆被赶出朝堂时,赵盾也同时在扶持着依附于自己的家族,让他们进入晋国决策层。前618年,赵盾重组六卿(晋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卿大夫来主持的六卿将佐安排),此时的六卿除了中军佐荀林父不是赵盾自己人,其余四卿皆是赵盾一党,上军将郤缺是赵盾的死党,上军佐臾骈是赵盾的家臣,下军将栾盾、下军佐胥甲是赵盾的盟友。

在赵盾的运作下,一时间整个晋国都被赵氏所控,身兼执政大夫和中军将(正卿)二职的赵盾,是牢牢控制着晋国的军政大权,与君主无疑。此时的赵氏是晋国名符其实的霸主,不但全面压制着晋国其他公卿世家,还可以决定晋国君主的人选,甚至是做出弑君之事(晋灵公都被赵盾堂弟赵穿弑杀)。

赵盾虽专权,但却并不乱政,相反他是一个治世贤臣,晋国在他的带领下,国力是蒸蒸日上,依旧是维持着天下霸主的地位。可是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赵盾的专权,虽说是为了统一晋国的思想,好让自己专心与秦齐楚等国争霸。但无论赵盾的初衷是好是坏,他的专权必然会损害到晋国其他公卿家族的利益,比如狐氏、先氏、箕氏、士氏、梁氏、蒯氏等皆因赵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试想,这些被赵氏剥夺权力的家族岂会不恨赵氏呢?

同时,人吗!多数总是以利益为先,谁不想坐上赵盾那个位置呢?谁不想取赵氏而代之呢?正所谓树大招风,在当时,谁想成为晋国执政,就必须得先将赵氏拉下马来,只要赵氏落马,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晋国执政家族。

自赵盾后,赵家在晋国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晋景公时期,晋国置六军十二卿:中军将郤克,中军佐荀首,上军将荀庚,上军佐士燮,下军将栾书,下军佐赵同,新中军将韩厥,新中军佐赵括,新上军将士朔,新上军佐韩穿,新下军将荀骓,新下军佐赵旃,其中赵氏就独占三卿,要知道在当时的晋国能做主的就是这十二位卿大夫,多数时候晋国所施行的各项政策都得经过他们投票表决,他们不同意,哪怕是晋公要推行,也很难实行。

赵氏能在这么重要的十二个位置中占据三席,可想而知其势力是有多么庞大。

但是俗话说得好:“匹夫无罪,怀壁其罪”,若占据卿大夫之位的赵氏皆是有德有才之人,这对于赵氏来说那绝对天大的福气,他们的存在只会让赵氏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但是若占据卿大夫之位的赵氏皆是无德无才之人,那对于赵氏而言,这绝对就只会是一个巨大的灾难,想想看赵氏独占三席,这本来就让赵氏成为众矢之的,此时要再加上这三位皆是无才无德之人,那岂不是在时时刻刻的提醒别人,他们的位置很容易得到,只要再加把火就可以,然后就会日日夜夜的想着去对付他们。

让人日日夜夜的盯上,这绝对不是好事,毕竟人无完人,只要是人难免就会放错!

事实上,当时赵括、赵同等就都是无才无德之人,他们身居高位,明知是高处不胜寒,有很多人在盯着他们,应该要谨言慎行,避免被人抓住把柄。可是,他们却偏不,反而是借着家族内部的伦理之事,趁机去对付自己的兄弟,将赵婴齐逐出晋国,继而惹怒赵庄姬,并最终将赵氏推向灭族之祸。

不是说赵括、赵同处理此事不对,只是他们不该这么大张旗鼓的处理,更不该借此事公报私仇。他们这般处理,惹怒赵庄姬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而当赵庄姬向晋公诬告赵氏将谋反之时,其他有野心,或跟赵氏有仇的家族,自然也就落井下石,加之晋景公对赵氏本也很忌惮,由此在种种原因下,赵氏最终走向了灭族之祸。

赵氏被灭族,归根结底在与他们拥有与他们的能力完全不匹配的权力,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维护自己手中的权力。怀璧其罪,既然没有能力,可又不愿意放弃权力的赵氏,自然就被那些有野心的及与赵氏有仇的家族给盯上了,而当时赵括、赵同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应付这些家族的针对,他们不但应付不了,还自掘坟墓,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让敌对家族有机会将他们推向坑中

最终赵氏毁在了赵括、赵同手上,大宗一脉仅存赵武。

当然,天不亡赵氏!先是赵武活了下来,赵氏大宗不至于绝嗣。之后,幼时曾受赵盾养育之恩的韩厥又顶住权力的诱惑,一心要报答赵氏恩情,向晋景公强谏,称赵衰、赵盾皆有大功于晋国,此时就因他们的子孙犯了错,就要断他们的传承,让他们没有后人祭祀,试问这样以后谁还愿意为国家效力。而晋景公又并非是一个昏君,他也自知自己做的有些过分,于是下令复立赵武为赵氏后嗣,并恢复赵氏的爵位和封邑。

就这样,赵氏大宗再次复立,逃过彻底绝嗣的命运!

而后,因晋厉公想要从此时的掌权者三郤手中夺回权力,赵武这位根正苗红,又与三郤有深仇大恨的功勋贵胄就又被赋予重任,成为厉公对付三郤的一柄利剑。当然,上天似乎真的是不亡赵氏,它为赵氏大宗留下的这独苗赵武,他并非是一个纨绔子弟,而是一位有着先祖赵衰、赵盾之风的能人。

此时,晋厉公对他的重用并没有让他蒙蔽他的双眼,他深知厉公绝没有安好心,如果任由他排布,自己最后定然会被当作替罪羊,所以被重用期间,他是严格遵循着“侍奉厉公、尊重栾书、师从士燮、亲昵韩厥、敬重二荀,不得罪三郤”的规矩,说白了就是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正是这个行为,赵武才幸运的躲过厉公被杀后的清算,并在之后的权力重整过程中再次得到重用。

厉公之后,悼公即位。此时赵武的能力与才干被悼公看中,加之经过赵武“委曲求全”的经营,本与赵氏有仇的家族纷纷摒弃前嫌,与赵武交好,自此赵武的地位是一飞冲天,从新军佐一口气连升五级,跃居上军将,成为仅次于中军将中行偃,中军佐范匄的存在。再之后,经过数十年的经营,随着中行偃、范匄等老一辈人的先后离世,赵武终于又坐上了先祖赵盾曾经的那个位置,成为晋国正卿,执掌晋国朝政。

而随着赵武居执政之位,赵氏终于再次走向兴盛,直至成为后来三家分晋的一员,建立位列七雄之一的赵国。

名小中医Chinese medicine😎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