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德的根本是和谐。道生万物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万物的本源和归属,道法自然;人合于道则徳,遵从自然界的规律,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去办事就是德,是万物的本性和禀赋。违背自然规律、逆天行事,失德,就要受到惩罚!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与德 • 悟道行德】

北苑:南岸风

道,路。自然道,自然万象存在的法则、规律等。道法,路过的方式。自然道法,自然万象遵循自有存在的法则、规律等。顺道而生,自然而然。逆道而行,自而不然。

《老子》书中有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字面上解释:人循地之道,地循天之道,而后法自然之道。也就是人循地的法则和规律、地循天的法则和规律、天循自然的法则和规律、而后形成自己的法则、规则去顺应自然。

人们对自然万象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对自然的认知,通过观察、接融、感觉、发现等方式,不断对自然万象的存在,以书画诗赋、音乐曲唱、分科著书等形式传递、传承着,顺道而生,逆道而弃。

道,有千万道。路,有千万条。人生存在长、宽、高的自然体中,与自然共生。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欲,感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自然万象的浓厚兴趣,道法自然,而后法道自然。

德,仁。自然德,德行天下。自然仁,仁怀众生。德,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顺道而生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行的标准也不一,贯穿其始终的一个字,就是“善”。善其道而生,德。逆其道而生,恶。善恶分明在人心,德行好坏亦自知。

老子《道德经》中写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此见,道乃德之母,无道不成德。无名乃德之始,有名成德之母。道生德,德成仁,仁行天下。

德的形成,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贯通于人的一生。人的成长,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随人的七情六欲,在不断的变化。“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之德,性本善。近朱赤,近墨黑。德行,是人一生的修行之道。

德有千万种,仁有千万好。思想生活在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中,从始至终,能以“道”、“德”、“仁”、“善”修心修身、修家修业、修才修艺、修国修政的有几人?修成正果者,必龙行天下。逆道而行者,必众叛亲离。道德始然,自然而然。

复兴中华,从道德修养开始。国人梦想,亦从择道立德开始。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顺道而生。中国传统美德,根植人心,顺道而成。悠久的历史文化,圣人的思想精髓,随时光流失,不断沉淀。君有厚生之德,必有后生之福,自然而然。

砥砺前行,从道德养成开始。复兴之路,其漫漫而修远,少年强,则国强。乡村振兴,其蒸蒸而日上,少年兴,则国兴。道德修养,是人一生的路,国之少年,以国之复兴择道立德,国必强盛兴。人修三身之德,以正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必厚生可为。顺道而生,自然而然。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谢谢邀请!

何为“道”何为“德”?

老子《道德经》五千个字,字字值千金,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很显然就是一个“道”字。就是人道,地道,天道。就人道说来有“见素抱朴”的为人之道,“以柔克刚”的谋事之道,“复归婴儿”的养生之道,“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等等。

“德”而言,老子把“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区分的标准就是表现形式不同,是不是有意把“德”表现出来。“上德”不是有意地表现出德性,而是无心表现出来,是自然而然的表现。“下德”是有意表现出德性,有意就是有目的,就是勉强的,虚伪的表现。两者结果不尽相同。

至于“德”就是德性,品德,就是一个人的天性,稟性。“德”就是“道”的行为,结合一起就形成了“道德”。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讲道德观念,就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很自觉的行为表现出来。是仁和义内在的一种自律。法律法规是强制性的,而礼是伦理道德。自觉尊守法律法规,就是有道德,懂道德人士的表现,应值得全社会提倡,尊重!称赞!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什么是“德”?

“德”字在现代汉语中多表示“道德”之义,引申义有“心意”(如“离心离德”)、“恩惠”(如“感恩戴德”)等。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品行”的国家,所以我们的先人在创造这个“德”字时也是费了一番脑子的。

从上列甲骨文形体来看,它的左边是“彳”(chì),它在古文字中多表示“行走”之义;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二者相合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之义。

它是一个会意字。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的形体基本相似,只是在右边的眼睛下加了“一颗心”,这时的人们又给“德”字的含义加了一条标准,即除了“行正、目正”外,还要“心正”,可见人们对“德”字的含义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小篆的形体结构基本沿袭了金文的形体结构,楷体的形体又沿袭了小篆的形体。

《广韵·德韵》里说:“德、德行。”就是说“德”字的本义是指“道德和品行”。《荀子·非十二子》中说:“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意思是说:一个人不知道就要向别人请教,不会干就要学习,虽然会干了(懂了)一定要谦让,这才算是有“德”之人。

在古代不同的领域里“德”字有不同的含义,如儒家以“温、良、恭、俭、让”为修身五德,而兵家以“智、信、仁、勇、严”为将之五德。但不管怎么说,“德”总是美好的东西,有了高尚的品德才会被人所尊重,“德高望重”就是这个道理。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我的回答是:

“道”和“德”是两个不同的哲学概念,最早出现在老子《道德经》中。

一,什么是道?

老子的描述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通过老子的描述,我们得知:道混然成在于开天劈地之前,无声无象,不受任何外为影响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我们不由得要问,道何以能成为“万物之母”呢?《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怎么就成了阴阳了呢?老子进一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道体,好比一个太极图,里面有一阴一阳两条鱼,象征精子和卵子;二就是天和地,天为阳地为阴;由简及繁,演化万物。《淮南子•天文训》说:阴阳和而万物生。由此观之,道包含阴阳,没有阴阳结合,就没有万事万物,阴阳就是道。

二,什么是德?

“道”性蕴含于万物之中,使其健康地运行发展就是德。换言之,德是道的具体体现形式;道为体,德为用。道性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是德;虚无、自然、朴素、柔弱、不争,就是德。在老子看来,德又分为上德和下德,老子说:上德无德。什么意思呢?就是:具备上德的人,没有德的概念,一言一行,一主一动,都符合“道”的规律,而主动用自己的行动去悟道,修道,就是下德。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兄友弟恭、诚实守信,乐善好施,就是德。总之,万事万物在运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体现“道”的特性,就是德。

栗寻 分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