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下岗的人,现在都在做什么工作?

90年代下岗的人,现在都在做什么工作?

我来,我告诉你们。

我单位是在2000年由利税近亿的地方国企突然宣布破产改制,然后进入清算阶段。

2001年单位的名字由**总厂变成了洋气的**有限责任公司,厂长变成了总,3000人的大厂留下了不到300人。

这2000多人,现在遍布在各行各业。大体有几种情况:

一.单位破产前5年内分配进的大中专毕业生,这部分人数不多,一百来人,有技术有专业,当时单位破产时也就三十岁左右。这些人绝大多数离开单位,当时学历还比较值钱。有的去了别的单位,现在也成了骨干;有的自己创业,身价千万;有几个出国了,据说生活很不错。总之,这部分人现在生活都说得过去。不过有特例,有一个厂里为上马新项目从专业学校要的技术人才,这个新项目后来不了了之,这个技术员下岗后在市场摆摊,媳妇嫌弃他,天天骂他,后来他得了绝症,三十多就去世了。

二,厂里大部分下岗的是当时四十岁左右的人,这部分人没有学历,大都是当年初中毕业招工进的厂,这部分人现在干啥的也有,摆摊,公交司机,保安,保洁,总之多数在底层干脏又累的力气活。原厂址建起了一座商场,里面的保安和保洁多数厂里老职工。这几年,大姐们多数退休了,老大哥们继续花白头发努力着。这部分人收入少,过得很艰难,儿女正逢婚嫁,需要父母出力,他们大多还住在老厂区的老房子里,抠抠搜搜过日子。

三,剩余的就当时厂里留下的300人,年轻的都陆续走净了,剩下的都是等退休的老职工了,厂里给发一份饿不死的工资死捱着,捱不住就走了。原来的厂长成了当地知名富豪,几千万的厂子成自己的了,原厂址卖了上亿,新厂人家也卖了,占股分红,现在退休了,在家含饴弄孙,家里的钱几辈子花不完。

当年全省知名企业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去超市在角落里还能找到厂里出产的产品,不过也就四十岁以上的中老人还记得这个品牌,年轻人连看也不会看一眼。

90年代下岗的人,现在都在做什么工作?

90年代下岗潮,那是大量国企转制,企业原职工失去工作岗位,自谋职业,算是中国经济改革中,壮士断臂的举措,当时下岗职工无论年龄大小,买断工龄,自寻出路,现在的状况可能相当复杂,有已经去世的,有年至耄耋,靠微薄退休金养老的!有下海挣大钱发达了的,各人机遇不同,现在生活状况不同!

就我知道的三个人原来都在供销社等企业工作,在90年代下岗潮中,随供销社改制,全部下岗,但三人的机遇不同,最后的去向也大不相同!

首先说大刘,现在已经是老刘了,90年代时才30岁出头,他是供销社会计,也算是单位领导,在职工下岗过程中,他也是组织核算每个职工的买断工龄资金的成员,但最终还是免不了也下岗!

刚开始丢了工作的大刘,无所适从,似乎有天塌下来的感觉,不知所措,后来,在深圳发展的连襟相邀加盟,于是夫妻俩携手南下深圳,到了连襟公司,大刘依然干他的会计工作,不过,职务叫财务主管!工资待遇是原来供销社的至少十倍!几年挣了百十万元,在2000年左右,西北地区百十万元,那是巨款!

大刘用这些钱,在老家为两个儿子买房,面积都是150平米,还打点两个儿子进入体制内,让儿子不再有下岗的担忧!大刘本人也在深圳领上了养老金,遗憾的是在深圳没买房,如果在2000年时,在深圳买上两套房子,在2018年左右出手,回老家养老,那确实应该是衣食无忧了!

第二个要说的是小李,那是一位漂亮姑娘,当时是供销社门市部营业员,人聪明伶俐,在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营业员,那是人人羡慕的职业,手头有许多紧俏物资权!

在九十年代,随着国家政策放开,私人允许经商,路边的小卖部如雨后竹笋般产生!小李敏感的意识到国营商店,将不长久!

小李于是找到在县城当教育局长的亲戚,说想调到学校去当老师,教育局长也知道上面要进行国企改革的精神,于是,也赞同小李调动,通过亲戚操作,具有高中学历的小李,很顺利地进入一所小学当上了老师,再后来,亲戚又为小李争取到师范进修的机会,通过进修,小李成了一名合格的小学老师!

再后来,小李评上了小学高级职称,现在已经退休,一月领六、七千元工资,含饴弄孙,安享天伦之乐!

第三个是小华,那是九十年代初,通过县上招工进入县级企业的,刚进去时间不久,就开始了企业改革,县上政策是按工龄买断,下岗自谋职业,小华由于工龄只有几年,买断算不了多少钱,一气之下, 小华就没办买断手续,一走了之,去南方打工挣钱!

过来有五、六年,由于家庭需要,小华又回到家乡,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位很铁的朋友,而朋友的舅舅正好在小华家乡当副县长,听了小华的经历,朋友想帮助小华,就去舅舅家谈了小华的事情!

朋友舅舅说,只要档案在,可能有办法,于是,小华去劳动局查找档案,管档案的人竟然说有这么一个人,每次整理档案小华的档案很特殊,有人提议销毁,但大多数人希望保留,找了好长时间,才在一个柜子的角落里找到了小华的档案!

当时,买断工龄下岗潮已经过去,绝大多数职工都已经买断,像小华一样的只有小华一人!副县长认为小华应该仍然是在职职工,只是原来的单位消失了,怎么办?副县长就安排再找一个单位,安排小华上班!

给小华找的单位,是城建局园艺站,一天负责给城区花园浇水、锄草、剪修!由于工龄长,工资也达到四、五千,也算是没下岗的工人!

90年代下岗的人,现在都在做什么工作?

这个问题出的很有历史意义,当年国有企业实行砸三铁,就是以铁手段,铁面孔,铁心肠去砸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废除平均主义大锅饭,来调动企业人们生产积极性,使国有企业充满活力。

结果是工人的铁饭碗真砸了,许多地方铁工资铁交椅砸的革命不够,甚至就是形式主义,国企普遍实行减员增效,大批工人下岗自谋生路。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下岗自谋生路的工人做什么工作呢?我因为工作关系参加过这方面的调研?从天津市开看,因为保留的国有企业比较多,因为政府关怀和下岗职工人数不算很多,下岗职工生活水平明显高于东北地区等地的下岗职工。

天津的这些下岗职工有极少数成长企业家,有房地产开发商,有实体企业法人代表。有一些人参加学习成为理发师,律师,教师,按摩师等等,有些人开出租车谋生,有些人开饭馆谋生,也有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去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大显身手,成为企业高管,也有些低文化低技能的人为私企打工,也有些人是个体工商户,最后还没有职业的下岗职工,天津市各级政府培训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公安交管,城市管理,社区管理岗位上就业。

90年代下岗的人,现在都在做什么工作?

上次回家探亲,遇到了一个同事。我问他这十几年在干啥?他说,下岗了,没技术,年龄大了,能干啥?就打些零工吧!挣的钱少,养老保险也缴不起,有上十年都没缴养老保险了。工龄近30年,好呆明年也就退休了。我问医疗保险,他说入的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我们同在一个单位工作,是粮食企业,2006年进行改制,企业解体,职工买断工龄,全员下岗。只留下了企业正职和粮食局的工作人员。买断的补偿费依工龄计算,每年1200元,平均每个职工不到2万元。医疗保险给每个人缴了一年。

我和妻子下岗时,都已属“4050”人员,但也没有什么照顾政策。之后,开了个小麻将馆。后来又到儿子工作的城市住,在小区当保安,妻子给一个小单位做饭……就这样维持着,养老保险只能按最低档缴,医疗也加入的是城镇居民保险。好容易磨到退休,两人的养老金都低于本省平均水平,拖了大家的后腿。

据我所知,下岗时年轻点的,都到大城市打工了,年龄大点的,基本上都在本地混摸着……个别农村有土地的,种点庄稼维持着。

相信也有人创出一片天地,过上了体面的生活。但也有不少人生活依然困难,虽然退休了,但养老金较低,还有因家庭变故,天灾人祸,生病致贫的,我们也不能忘记他们。

cherry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