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三年级,刚学英语,家长就火急火燎送补习班,这正常吗?

刚上三年级,刚学英语,家长就火急火燎送补习班,这正常吗?

这很正常,一点也不奇怪。

很多幼儿园甚至早教就开始学口语了。三年级不算早。

孩子跟不上,还是得补的,要不孩子对英语有了排斥性,不管的话越来越跟不上,毕竟中考高考都要考的。英语不向其他课除了英语专业毕业家长,一般家长教不了,就是会点也不敢瞎讲,怕发音不准误导孩子。

对于补课,主要是因孩子情况而已,孩子跟不上,不补的话那就耽误了孩子,像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喜欢学习的孩子,在学校就把作业写完了,有多余的时间想学可以补课拓展。毕竟竞争力那么大,该学习的时候多学点,没有坏处。

补课也要适量,劳逸结合

双休两天可以补课一天,另一天让孩子玩耍。

刚上三年级,刚学英语,家长就火急火燎送补习班,这正常吗?

个人认为没有必要。首先学习英语需要的是环境,没有环境完全靠死记硬背是没用的,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应该培养孩子的两个能力,一个是生活的自理能力,一个是学习的自理能力。

刚上三年级,刚学英语,家长就火急火燎送补习班,这正常吗?

感谢提问:

家庭教养焦虑的根源:过度包装,教育=为孩子们穿上文明的外套。

过度包装(Over Package),即包装的耗材过多、分量过重、体积过大、成本过高、装潢过于华丽、说词过于溢美等。

研究生上烟草流水生产线、博士/学士小学老师、大学生安保......个人文化素养&学识提高对提升社会总体生产劳动能力肯定大有益处。但是,就某些个别职业而言,对具体生产劳动岗位高学历要求真有必要吗?

补习语文+数学+英语、强化音乐+美术+体育+舞蹈、拓展思维+胆识......那么,为什么现代家庭一刻也不敢放松对孩子的成长教养呢?

一、不同学历薪酬差异过大

基础职业劳动者月薪2000元、中层职业劳动者月薪10000元、顶层职业劳动者月薪动辄数十万......巨大的职业劳动收益差距,让“职业不分贵贱”成了空话。因此,在职业薪酬任然在继续被拉大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家长敢于放松对孩子的成长教陪投入、没有任何家长乐意让自家孩子未来去干那些只能领到基本生活费的工作。所以,减负家庭生育教养焦虑的第一步就是要缩减职业薪酬差异,让基础职业者不感到被遗忘。

二、“学以备用”的知识增多

学跳舞的未来不一定都以演艺为职业、学美术的未来不一定都能成为画家、学音律的未来不一定都能成为词/曲作家......同样,几乎所有学校教育都开设英语课的中国人之中有多少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呢?

人类社会文明成果源于社会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实践,是对人类适应自然生存环境经验历程的高度抽象性总结。因此,人类社会文明实践进化时间越长,积淀&留待后世“学以备用”的智慧知识就会越多。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化,古诗/词/文、历史典故、立体几何、代数+微积分、材料&量子力学......越来越多与现实社会生活关联性低的文化知识进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多抽象知识被用于社会职业生产劳动实践、社会职业分工劳动“以貌【学历】取人”现象日趋突出。

三、害怕被掉队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是一程没有统一起点、行程和终点的单程“马拉松”,每个人在学习成长历程中总希望能够快速追上自己前方相距最近的那个同伴、总害怕被与自己同行的落下。同样,孩子们的学习成长亦如此,每个家长都期待自家孩子成为同伴中的“龙头”、却没人甘愿自家孩子做“凤尾”。演讲班、舞蹈班、思维班、编程班、足球班......琳琅满目的校内外兴趣班中有哪个不是被成长焦虑“催熟”的呢?

总之,在货币替代实物、机械替代劳力、学历替代能力......在“以貌取人”的时代,教育被“过度包装”只会日盛,并不会因为学科教育“减负”而打消家庭养育的成长焦虑。相反,只有学校智力教育核心突出、课外素质教育被普及、每个孩子都能公允地接受“因才施教”、社会职业薪酬差距主动缩减之后之后,家庭养育焦虑或许能够被消减。

刚上三年级,刚学英语,家长就火急火燎送补习班,这正常吗?

和我一样不正常.送晚了.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应该送了.英语到了小学才学.语感不行.导致现在跟不上.没有补习班的孩子英语真心一般般.至少我儿子同学是这种情况!

刚上三年级,刚学英语,家长就火急火燎送补习班,这正常吗?

人养孩子,养到自己咽气,绝大多数行为都不正常,但严格来说,人活着没什么正常不正常的,除了养本身挺让人感动,其他许多事没什么意义。剩下的一丁点意义,就是等孩子送自己过世,如果他肯。。。所以上英语班在他一辈子中算多大点事?屁事不是。

漫卷~詩情~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