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办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农村老人办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去年我堂叔过世,堂哥和堂弟为礼金分配的事起了纷争,两兄弟为这事老死不相往来。

我堂叔一共有四个小孩,2女2男,老大和老四是男孩。堂哥和堂弟在外工作,堂姐和堂妹虽然都是农民的,但都嫁在附近的村庄,经济条件尚可。

堂哥今年55岁,比堂嫂大三岁,夫妻俩都是公务员编制, 堂哥有一个女儿在南宁工作,已经结婚,但还没有小孩。

堂哥人脉很广,以前在乡镇当过镇长、镇党委书记,后来在县直几个单位当过一把手。到了53岁才从领导职位上退下来的,他现在所在的单位比较大,有一百多个干部职工。

堂嫂一直从事财务工作,之前待过几个单位,现在在财政局财务室工作。

堂嫂是土生土长的县城人,父亲都有退休金,堂嫂是家中的老大,下面有四个弟弟。大弟在上海工作,是某个大公司的副总,二弟在深圳开了一个公司,生意做得很大,三弟和四弟在南宁工作,也都是当领导的。

堂嫂的几个弟弟事业有成,他们结婚之后曾经接父母过去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但堂嫂的父母说故土难离,在外地生活不习惯,两老退休之后虽然都是单独自己生活,但平时都是堂哥和堂嫂在照顾他们两老。

两老平时有什么小病小痛,都是堂哥和堂嫂跑上跑下照顾着,甚是辛苦。堂哥和堂嫂这么孝顺,那几个弟弟都看在眼里,他们对堂哥非常感激。

堂弟今年45岁,在某个乡村小学当老师,堂弟媳没有工作,跟堂弟在学校的饭堂那里打工,堂弟有一个儿子正在读高中。

堂弟媳的父母都是在家当农民,堂弟媳是老大,只有一个弟弟而已,弟弟也是没有正式工作,常年在外打工。

堂叔和堂嫂跟堂哥在县城生活了15年时间,前几年才回村里生活的。为了让父母住得舒服一些,堂哥还特意把老房子推倒重建,建起了一栋四开间两层半的房子。一楼客厅是相通的,二楼以上隔起来,堂叔和堂婶住在一楼,二楼的房子堂哥和堂弟各住一边。房产证虽然写的是堂叔的名字,但建房子的钱都是堂哥全部出的。

堂哥和堂弟在县城都有房子,老家的房子平时只有堂叔和堂婶两个人住而已。逢年过节或者村里有红白喜事,堂哥和堂弟偶尔也会小住一两个晚上。

堂叔身体一直很健康,平时只有一点小感冒之类而已,就连发烧都很少有。前年年底,堂叔觉得肚子经常隐隐作痛,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也没有告诉给堂哥知道。直到有一次堂叔肚子疼痛难忍,冷汗直冒,才打电话给堂哥送他去医院检查。

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堂叔得的是肝癌晚期,而且已经扩散了,医生说没有治疗的意义了,建议回家吃中药保守治疗。

堂叔患肝癌的事,大家都是隐瞒着,不给堂叔知道的。堂哥一直都去给人家开中药给堂叔吃,这些费用都是堂哥一个人出的,他不给堂弟出任何一分钱。

堂叔在临走前的一个月,活动已经非常困难了,基本上都是躺在床上度过,堂弟和堂哥经常轮流回来照顾堂叔。

从到大,堂哥都一直关照着堂弟,堂弟也很感激,对堂哥也很尊重,两兄弟关系都非常好,堂嫂和堂弟媳在一起时也是客客气气,从来没有红过脸。

堂叔过世时享年80岁,他是在星期三那天过世的,星期天早上6点钟才出殡。

由于灵柩在家停放太久,我还要上班,不能请太多的假,而且娘家离我住的地方有300公里,星期六早上我和老公才早早从家里出发。

虽然堂哥和堂弟都是有工作的,但平时村里有什么红白事事,他们两个人都回来帮忙。所以堂叔过世时,堂哥只需在家门口放三声响炮,不用上门请人,村里都会自动靠拢过来帮忙做工。

我们村里有红白喜事,从不请一条龙服务,即使家里再有钱也不会这么做,因为大家觉得这么就是见外了。酒席的饭菜也是村里的人帮忙煮的,饭菜的标准也是一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杜绝攀比。

唯一不同的是,灵柩在家里停放的时间不一样而已的,请道公做的法事也是不一样。

堂叔在村里算是比较成功的父亲,两个儿子都在外工作,而且大儿子当了那么多年的领导,在我们村是很少有的。但堂哥说遵循我们村办丧事的标准,决不能坏了这个规矩。

一般什么时候出殡都是由道公说了算了,也不是由家属定的,但出殡的日期也不是定死的,是有弹性的,有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就会多放一两天,仅此而已。

不管家里有多少个儿子,大家随的礼金只是一份而已。我是属于家族里面的亲戚,那就登记在家族这边。堂叔的那两个女儿有人来随礼,就备注是哪个女儿的,堂哥和堂弟有人来随礼的,都会备注清楚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以后还礼。

由于是在村里办的丧事,堂哥和堂嫂的单位虽然都是大单位,但他们单位只是派几个人做代表拿礼金来而已,都不过来吃饭。为了杜绝浪费,在做菜的时候都会考虑到这些的。

堂嫂的娘家非常给力,那边的亲戚就给了8万元礼金,侄女的婆家也封了1万元的礼金,还有堂哥和堂嫂的同事和朋友的,堂哥这边的礼金就达到了25万元。

而堂弟这边就差得很远了,他的同事以及朋友随的礼金是1.5万元,堂弟媳那边的娘家那边随礼也只有3000元,那堂弟这边的礼总共有1.8万元。

我们村里以及别的亲戚随的礼金有3万元左右,这些已经包含了那个两个女儿的了,这个算是堂婶的。

堂叔的丧事一共花了5万元左右。当时还没有收礼金的时候,堂哥给那个管事5万元先拿来开支。

堂叔的丧事一共收了29.8万元礼金,减去5万元丧事费用,还剩24.8万元。

为了合理分配礼金,丧事办理完之后,家族里有几个亲戚就坐在一起商量分配礼金的事。

因为堂弟和堂哥都是在外工作,平时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他们都是以堂叔作为一户随礼的。所以大家就建议先从所有的礼金里面把5万元的本金拿给堂哥,然后从这三部分的礼金里面扣除本金,多还少补,多余的礼金就退原路退回,这个是非常合理的了。

5万元的本金除以3,但由于堂婶是母亲,她这边就拿1.6万元出来,那堂婶这边的礼金剩余1.4万元。

堂弟的这边总共收的礼金只有1.8万元,扣除1.7万元开支,那他的礼金还剩余1000元。

堂哥这边礼金一共是25万元,扣除1.7万元,还剩23.3万元。

这样的分配方案是最公平的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些礼金将来都要还回去的。

自私自利是人性的弱点,堂弟夫妻俩不同意这个分配方案,他们说丧事的费用都平摊给大家,那为什么礼金不平分?听到堂弟夫妻俩这么说,大家一片哗然,怎么有这么不知羞耻的人!

自己平时没少关照弟弟,但今天弟弟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让堂哥心寒到极点。

堂哥再怎么让着堂弟,但毕竟这是很原则的事,堂哥不会让步的。这些礼金是有你有我,有一部分是他们随了别人的礼,这是人家还回来给他的。还有一部分是将来要还回去的,特别是那个几个小舅子和女婿每家随了1万元的厚礼,将来他们是要还回去的。

现在礼金平分了,到时堂婶百年之后也要平分,那堂哥的负担就变得更重了,堂哥肯定不会同意平分所有的礼金了。而且虽然堂哥收到那么多的礼金,他那边来吃饭的人很少 。按照我们这边的风俗,堂哥以后还要在酒店宴请那些人吃饭, 这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

看见堂弟不同意分配方案,族里的几个亲戚就批评了堂弟夫妻俩。谁知堂弟不但不听劝,还在那里拍桌子,态度非常恶劣。

看到堂弟这么无理,堂婶感到非常难过,但手心手背都是肉,她也不好意思说堂弟,害怕矛盾激化。

这个分配是板上钉钉的事 ,由不得堂弟同不同意 ,主事把1000元数给堂弟。原以为堂弟拿了这1000元就走人,但后面发生的事让人始料不及,堂弟一把抓起那1000元甩到堂哥的脸上,跟堂哥说这1000元他不要了,说完话之后就摔门而去。

在场的人看到堂弟这么做,顿时石化。当大家反应过来时,堂弟夫妻俩已经开车走了。

堂弟这么做,让堂哥和堂嫂非常愤怒,觉得这些年简直养了一只白眼狼,心寒到极点,从那以后再也不搭理堂弟了。

农村老人办丧事,4个儿子各收礼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很正常。

这4个儿子,各有各的朋友、同事、同学等,他们各收各的礼,是往后他们还礼的依据。

我国是个人情社会,讲究礼尚往来,你收了多少,肯定也会送出去多少。所以四个儿子各收礼金,是理所当然,属于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农村老人办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情况在农村也属正常,因为每个儿子的人脉不同,礼金的出入相差太大,就拿邻居的老人过世丧事来讲。

邻居有三个儿子。

老大是个瓦工包头,这些年一直在外当包工头,手下几十近百人给他打工……他老父的丧事,几乎是在他手下干过活的人都来啦。当然,他平时也喜欢结交三朋四友、或手下做工人家有红白喜事,都喜欢随个三二百块……现在,他父的丧事,人家当然得回礼。所以,他的人际关系比较宽,收礼就肯定要多些。

老二只是个普通的打工仔。老二的家景也非常特殊,前几年,老二老婆因一场疾病突然离世,留下两孩子,家景不好过……老婆离世,老婆的娘家人也就断了这条路。这样,正如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当然,他的三亲六戚、三朋四友都很单簿了,收礼也收不了多少钱。

老三是个跑摊的,这些年在深圳挣了不少钱,已在城里买了二三套房……并且,老三媳妇娘家人是个大家族,平日里娘家亲戚做事,随礼也大,几千上万的送。遇上老父葬礼这样的事,当然,娘家的人得为自己女儿挣脸面,随礼都送得大呵。在农村里,特别是有个三五几弟兄、三五几妯娌,为了在丧葬礼仪上挣得面子、你强我弱,往往都搞得四分五裂的。

就这样,老大的朋情收礼三万多;老二的亲朋只收了六千;老三的收礼最多,五万多。这样一来,相差太大。

农村俗话——人情无义,照本还情。收多收少,是自己送出去,或将后要送出去的。所以,自己收自己的,并无矛盾。

只要在丧葬的开支上是平均分配,在不是三个儿子的亲朋——比如老人的亲朋、舅舅姑姑老表……以及本队团方四邻,这些礼金或留于母亲(没老的时平均分配),这样子才说得过理。朋友们,你们认为如何?

农村老人办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太正常不过了。前段时间,我们村里一位老人过世了,你猜我爸随了几份礼,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一共五份礼。

前段时间的一个周四下午,父亲给我打电话,说村里小卫奶奶去世了,周六过事,周日埋人,让我回去帮忙。

啊,小卫奶奶去世了,哦,这可是我们村的老寿星了。已经九十六岁了。

小卫奶奶一生共养育了四儿两女,一共七个孙子还有好几个孙女,大儿子78岁了,最小的也57岁了,大孙子和小儿子的年龄都不差上下。

大儿子原来在西安工作,一儿一女,都在省城工作,大儿子退休后一家人都在省城;

二儿子当农民,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一个在县城做局长,一个在农村种地。

三儿子是老师,在村里教了一辈子,两个儿子,也都在县城工作,但平时村子时在谁家有红白事,两个儿子也都回来。

四儿子也是农民,不过他脑子比较活泛,在村里开了个砖场,解决了村子里百十号男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两个儿子虽然书读得不多,但跟了他爸的性格,脑子都比较活,小卫跟他爸在砖场里当老板,一个则自己在县城做建材销售生意。

小卫奶奶快百岁了,去世也算是喜丧,四儿子为了展示实力,决定在村子里为老人大办一场丧事。一来表示对老人的孝道,二来更是彰显一下实力,在村里赢得面子。

前段时间,村子里有个老人去世了,五个儿子一人拿了两万元来操办丧事,不但请了24个吹唢呐的,而且,还专门从县剧团请来了演员,唱了三天大戏。

酒席虽然是请了农村那种一条龙服务队的,但标准高呀,一般农村办酒席,不带烟酒也就是三百元一桌子,但他们则按五百元标准,酒也是一瓶一百多的,烟也是二十多块钱一盒的。

最终折腾下来,花了近十一万元。

这次,小卫奶奶去世,小卫爸说了,人家兄弟五个,日子过得一般,为老人办个丧事就花了十万元,咱们兄弟四个,不管是在村里,还是在外面,也都算是有头有脸的人了。咱们一定不能输了,档次要比他们高,这样才能给咱妈赢个好名声。

此话一出,有同意,也有不同意。老大说,花多花少都无所谓,反正都是自己儿子掏钱。

老二则不干了,不行,这花得太多,平均下来,不得三四万呀,他一个七十多岁的农民了,能有多少钱。

老三则说,古人讲厚养薄葬,咱妈活着时,咱们已经尽孝了,就不要花那么多了吧,而且给村里带来的风气也不好。

老四则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这样吧,标准要高,就这一回了,一定要弄大点儿,要么你们一人拿一万块钱,剩下我全包了。咱们现在除了钱,没有别的什么了。

兄弟四人,再加上他们的几个孩子,有的已经分家另过了,那要随多少份子钱呢。

平时村里谁家有事了,除了老大在两安,其余兄弟三人都是分开随份子的,而且有的分家另过的孩子还要单独再随份子钱,可以说,办一次红白事,这兄弟几个加上他们的孩子,主家可能会收到五六个份子钱。

现在四兄弟葬母,那么以前收了这兄弟几个份子钱的,这次就得给这兄弟四个一起随份子钱。

虽然,这几年我家里没有什么红白事,但平时村里人有什么红白事,都要随份子钱的。

所以,我爸除给老大家没有随份子钱外,给老二随了个份子钱,给老二那个在农村种地的儿子随了个份子钱,给老三随了个份子儿,给老四随了个份子钱,还给老四的大儿子小卫随了个份子钱,因为他已分家另过了。幸亏老四的二儿子还没有结婚,不然结婚分家另过,还得再随个份子钱。

后来,我爸一共随了五个份子钱,幸亏我们这儿的份子钱还比较少,关系一般的就二十,关系好的有五十,还有一百的。算了一下,我爸一共随了二百四十块钱。

因为我和小卫还是发小,所以我又单独给小卫随了二百元的份子钱。算下来,在这场小卫奶奶的葬礼上,我家一共随了四百四十块钱。

我们村人口比较多,基本上每周都有老汉生日娃满月的事情,再加上结婚的,还有一些办丧事的,我爸几乎不是在村子里坐席吃汤水的路上,就是正在坐席吃汤水之中。

当然,小卫奶奶葬事的酒席办得也很好,平均每桌子七百元,酒是二百多块钱一瓶的,烟竟然都是华子。同时还请了市秦剧团的几个名角,唱了三天戏。在农村,这简直是太奢侈了一些。

据说,他们最后花了十五万元。

当然,礼金也收了不少。

老大家收了有五万多,因为老大常年在外,村子里几乎没有人给他随份子。但原来单位的,加上孩子单位的,也算不少。

老二家收了三万元左右,因为农民的圈子就是农民,平时给别人随得少,现在别人给他也随得少。

当然老二那个做局长的儿子收了多少,他们没有说出来,因为那些随礼的,都是直接将份子钱装在了信封里,直接写上名字,塞给了他。

老三家收了七万多,除了村里人外,也是两个儿子收的,但两个儿子在单位也是一般人员,可能没有多少份子钱。

老四家收了近十万元。听起来非常的多,但老四说了,这几年给别人随的份子钱,可能都把几个十万出去了。

做生意嘛,总要打点一些关系,借着红白事,才能把礼金送出去,关系拉拢好。所以他给别人随份子,可能一次都是一千、两千甚至更多。但别人给他,则不一定那么多了。

后来,老二老婆算了一笔账,这么多年,他们随出去的份子钱也都好几万了,这次给老人办丧事,如果不是老四最后兜底,可能他们就赔了。

我国是个人情社会,讲究礼尚往来,你收了多少,肯定也会送出去多少。就是在这种你送我收、我送你收中,交换着人情,增进着感情,延续着亲情。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农村老人办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农村老人办丧亊,4个儿子各自收礼,这情况我们地区也很多,这现象很正常並不奇怪。

因为4个儿子,各有各个单位,同亊、好友、同学、战友等,他们各收各的礼,以利于往后,与他们各位遇到丧事,可以各自处理作为往来的依据。

这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4个儿子为此都会各人,记各人的人情丧亊来往账,以利于往后还礼的依据。

绘丹青_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