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老人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017年12月我外公的丧事上,一共准备了五个礼本,四个儿女每人一个礼本,还有一个礼本是写公礼的(共同的亲朋好友的礼,即所谓的公礼)。各自的礼本收的礼钱,各自拿。公礼是四个人分。这种情况,你认为是想钱想疯了吗?错!

这种情况,不是想钱想疯了,而是我外公的四个孩子,工作单位不同、社会地会不同、人际关系不同而导致的!

四个孩子都已成家,有儿有女有孙,每个人都有娘家人或者是婆家的兄弟姐妹,都有各自的同事之类的。

所以,单独设置礼本,我认为正常,完全可以理解!各个小家庭的人情关系不同,礼尚往来,自己收了自己还。

我外公外婆,生了四个孩子,三儿一女,我妈妈是唯一的女儿。

妈妈从小在娘家最得宠,三个舅舅都特别让着我妈妈。不仅是舅舅们都特别让着我妈妈,我外公外婆也是对我妈妈特好,和我妈妈同龄人的家庭中,都是重男轻女,我外公外婆家,是重女轻男。

外婆2007年去世的,当时我正在紧张的备考中,外公和我妈妈让我别回去了。所以,我这个不孝外孙女,没赶回去送外婆最后一程。这是我一直都比较自责的地方。外婆对我们特别特别好,有什么吃的,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着我们过去了,给我们吃。所以,外婆去世的时候,是如何弄的,我没回去,不知道,不能随便乱说。我外公去世,我特意从北京赶回老家。

永远都记得,2017年12月6日早上九点多,我正在处理工作上的事情,忽然电话响了,我一看,显示我大姐的手机号,顿时有点奇怪。我大姐一般都不会在工作时间内给我打电话,赶紧接了:“姐,怎了?”电话那头,大姐带着哭腔的说着:“妹,你得赶回来一趟,爷爷(我们从小就叫我外公外婆叫爷爷奶奶)没了。”当时,我握着手机的手,直颤抖,完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外公身体一项很好,怎就忽然没了呢?

挂掉大姐电话之后,第一时间给我老公打电话,告诉他我要回趟老家,让他在这边带孩子。当时原本是想着带着老公孩子一块回去的。后来考虑到路途太遥远,还是不要折腾孩子了,自己回去就成。

当时看机票,发现最早的机票也得下午去。而我们老家那边,机场离家还得几个小时。即使当天赶回去了,到机场也是晚上了,没车回去。这时候,家人都去忙着外公的后世,不要让家人开车来接比较好。所以,我订了当天下午的火车票,晚上睡一觉就能到家。

第二天早上十点多,赶回到乡下,外公的家。回来晚了,没来得及看外公最后一眼。

外公后世,是外公的四个儿女共同操办的。四家共同出钱办这场白事!

我妈半年前已去世,所以我家这,就由我爸替我妈行孝。

我大舅和我爸,都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坚持为外公守夜。

三个舅舅、舅妈,以及我爸,他们七个老人,把外公的后世办的很风光,没有留下任何的遗憾。我这里所说的风光,不是说大办特办,而是完全按照外公生前行事的风格来办的。

外公外婆,一生勤俭节约习惯了,处事特别低调,不愿意麻烦他人。

外公的后世,来了许许多多的人过来吊唁。有外公生前的众多学生,也有外公的同事、朋友,外婆的娘家亲戚等。同时,还有四个儿女们的亲朋好友、同事、战友等。

我外公的四个孩子,就是二舅二舅妈在农村没工作,其他的三个,都有正式的工作,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特别广。

当时之所以准备了五个礼本,不是我们四家想出来的。而是我外公的一个弟弟说的,他说你们四家,一人一个礼本,各收各的礼,以后也好回人情。这种事儿,都是礼尚往来的事情,绝对不能笼统的放在一个礼本上,避免以后麻烦,也记不住来客的礼金,失礼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题主的看法,有点偏激了。真的,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所收的礼金,都是需要礼尚往来的。这事儿,各人有各人的娘家亲戚朋友同事,人情当然要分开。共同的亲戚朋友给的礼金,大家平分。以后共同的亲戚朋友谁家有啥事,四家都得回礼的!

老人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几年前,我在农村遇了这么一家子,老头儿逝去,四摊子收礼。第一次遇这事,让我们当亲戚的摸不着北,不知去哪个礼桌上礼?还费了一香周折,才随上了礼。有意思的是,在那老头儿的葬礼上,致丧的亲朋好友,普遍接受了一次现身教育。

老人寿终八十三,生三男一女。大儿子曾是省城某建筑公司的合同工人,一路打拼,成了该集团公司中层的一个官儿,听说有权有钱,不过农村老家那么多的打工人,没有人攀上过,因为很少回老家,到底官儿有多大?钱有多少?乡亲们只是猜测和想象;老二是女儿,县医院的医生,只要娘家人的事,从不推辞,尽力而为,在娘家的口碑很好;老三县某中学的校长,因为孩子上学,亲戚邻人相求的人也多,有攀上的,也有攀不上的,凡正对其褒贬不一;老四耕地种田人,两个老人在堂前,如古人所言“父母在,不远游”,因为老人,把他两口子拴住,也打不了工,日子困难,全凭他姐姐帮衬。

我们这儿的农村,高寿老人终于正寝,一般要停尸三天,以便吊唁致丧。第一天,由长孝子带上香烟,逐户跪于门前告孝,请庄众办理丧事,并请总管(主事);第二天,正事,亲戚朋友前来吊唁;第三天,葬礼。

这家子请总管不顺,请到村长,而村长公事缠身,没有请到,由村长指定请了社长,尽管社长当总管,而垂帘听政的是村长。前一天请庄众的席桌上,由总管主持,安排丧事上的具体事和工作分工。当谈到礼簿之事,孝子的意见不统一,核心问题是孝子名下的礼金差距大,他们随后还要请客还礼呢,意见最大的是老大。总管听不下去了,带上情绪就说“既然这样,那就设四个礼簿,各收各的礼,各还各的人情。”总管的话一出,正合老大的意,表示同意,其他三人没有意见。

第二天的正事上,四个礼桌四散摆着,桌签上分别标明老大、二、三、四之礼簿,除老四由总管指定村子里的老礼簿先生外,其他三人自己去办。四桌子热闹非凡,常常因对不上号,随礼之人串礼,最有争议的是亲戚的礼,该上哪桌?总管一声令下,去老四家的桌子。四桌子很明显,老大人不多而礼金成堆;老二人多礼金正常份子;老三人少,来者一张纸上几十个姓名,不见礼金,偶有几百成千随礼的人;老四庄族和亲戚的礼全在那儿。

那天人多,总管忙得不可开交,而对四个礼桌上的情况,他是“哑巴吃馒头,口里不说,心中有数”。当各礼桌如赶集收摊子时,四孝子分别跟各自的礼簿先生核过礼金后,老大、老三、老四各自收起了礼簿和礼金,只有老二收了礼簿,而把礼金如数交予老四,钱袋子最沉的当是老大了,庄众看在眼里,估计离10W不远,他当场把钱袋子交予他的老婆管理。

在农村的红白事上,主家请了总管,总管的权力至高无上,既代表主家,又代表庄众。当总管看到老大把钱袋子交予老婆时,他站了出来,当众发表了“重要讲话”:红白事上设四个礼簿,咱们村是第一次,方圆一带没有。礼簿,你们各自带回去,该还人情的按礼簿去还。按照我们的乡俗,礼金合一起,因为老人和老四一起生活,是老四两口子为老人,把凉水烧成开水,是老二管着老人的日常消费,老二已经把她的一份礼金交予老四了。老大身为公司高管,老三身为一校之长,你们两弟兄,应该比我们当农民的明事理,在老人活着的时候,你们尽孝了吗?今天,又把礼金带回去,怎么想的?你们是日子困难差钱,还是?老二是“嫁出去的女子泼出去的水”,人家把礼金如数交予老四,你们俩为什么做不到?你俩若是把礼金不如数交到老四那儿,别惹庄众的众怒。

总管还当众宣布,老人丧事的一切费用由老大、老三分摊,老二、老四不负担。

这一家人,在老人的丧事上,四子女设四个礼簿的原因何在?

圈子不一样

四子女,虽是亲兄妹亲姐弟,而圈子不一样,人情礼金不一样。收礼金多的人,回去还得也多,把礼金留下的话,他们还礼也不是小数额。

自私自利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老大、老三公事干得大,人是挺自私。他们在老人活着的时候不尽孝,庄众早有看法,老大在老人的丧事上还想显摆炫富,而老三受纪律约束,只见人情单子不见礼金,是变相的卖弄,看我是领导就得这么做。他们在老人的葬礼上,账算得很清,而庄众在他们对老人的养老上,记着一本大账,到时候算了总账。

忘了根本

作为长子,老人的事他应当多操心。而他既不堂前尽孝,又与家乡没有来往,是忘本之人,既然来了,还不低调。总管代表着庄众,当众数落,主要针对老大,也有对老二“打黑牛惊黄牛”之意。

农村老人丧事上,子女各自收礼金算得上奇葩。不管你公事干得多大,不管你腰缠万贯,只要根在农村,必须入乡随俗,必须遵守“不灭乡党六情”的古训,平时习惯了飞扬跋扈,回到故乡就会栽跟头。

老人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谢邀请。前几天,同村的刘大爷死了,在他的葬礼上,我们见到了4个儿子各自收礼的一幕。只见大儿子在东边第一张桌子上,执笔人是村会计,收钱人是堡长,抽的是芙蓉王烟。刘大爷的大儿子是远近闻名的企业家,市人大代表,有钱有势。前来吊唁随份子钱的几乎囊括全市各单位的头头,个个开着小汽车,挺胸腆肚,瞻仰遗容后,递上礼金,害得这两个人一个劲点头哈腰。紧接着笫二张桌子是三儿子,这三儿子跟大哥混的明白,现在开了一家保安公司,说白了,就是一群打手,整天吆五喝六,这不,来随份子钱的人看上去就不地道,一个个咂砸呼呼,横眉竖目,出手倒大方,一叠叠钱扔在桌子上,眼睛都不眨一下,两个收礼金的人手忙脚乱,用验钞机点钱还出了一身汗。和东边热闹比,西边两张桌子明显冷清了不少。第一张桌子是刘大爷的二儿子,一个中学教师,前来随份子钱的清一色文质彬彬的老师,有男有女,一个个如丧考妣,哭丧着脸,神色沉重。紧挨着是刘大爷的小儿子,这就是一个老农民,在堡里开了一家超市,平日里堡里大事小情都去帮忙,现在刘大爷死了,左邻右舍都来随份子,然后看看有没有力所能及的活帮一下忙。结果,那一天干活的全是堡里的人,吃喝全是老三那群混混,老大和老二的人自持清高,早早离去。后来听说老二和老四本不想开桌收份子钱,被老大老三逼架子上,说好各人收各人的,才闹出上面动静。

老人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老人丧事,四个儿子各自收礼,不是穷疯了,而是四人之间地位、力量悬殊!

为什么一株吊兰要这样解释?很简单,一株吊兰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且来看看一株吊兰分析的是不是很有道理。

假如,某公年迈驾鹤西去,其四个儿子共同操办丧事。那既然是共同操办丧事,就没有必要分开收礼呀!不,确实分开了。因为兄弟四个人的情况是这样的:

老大是官场上有实权的人物。奔着老大来吊唁的人多是商人、同僚、部属等,这些人的礼节不会轻。

老二是个比较成功的商人。和老二来往的肯定商人也多,这部分人上的礼肯定也重。

老三是在集市上开个小商店,大小也算是个商人吧!平日里互相来往的也多是集上做小生意的,人情往来也应该比农村普通乡邻之间要多一些。

老四在家种了几亩地,兼着伺候老父亲。处于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处的人也就可想而知,和他来往的人上的礼基本上不会高。

好兄弟四个人的情况介绍完了。

大家都知道,所谓礼尚往来,通常情况下就是你来多少我回多少,最多再加一点。

老大除了商人们不需要回礼外,其他人是要回礼的。回答得应该差不多。

当然了,其他人也都应该按照人家来的大致数额来回礼。

这样一来,如果大家把收的礼混到一块的话,老大、老二、老三回礼的时候是要吃点亏的。所以,为了不吃亏,大家分头收礼。

这样好不好呢?不好!一株吊兰不赞成这样做。

大家以为如何?

老人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老人丧事,子女各自收礼。这在不少家庭都是如此,只是有明有暗的区别。根本原因是礼尚往来和亲兄弟明算账。

第一:人情往来首先得看和谁有人情,分开收礼方便来宾随礼。

村里老李头去年过世,两个儿子把丧礼办的挺隆重的。不过当时在账房闹了个不小的笑话,事后让大伙都嘲笑老大见钱眼开。

老二是县一中的教师,媳妇是医院的医生。老人过世,他们两个人单位来了上百人。吊唁完老爷子,这帮城里来的客人犯了难,账房只有一个,不知道怎么随礼了。后来老二的一个同事自己找了个本子,收份子钱记录下来,打算完事了直接交给老二。

老大不乐意了,说你们来给我爸吊丧,怎么还单独设账房?这礼钱应该统一收啊。没想到老二的同事直接给怼了回去,人家来吊唁老人家是情份,但是随礼金是全看老二面子,与你老大有什么关系?如果是一本账,那人家就不随礼走人了。

客人们说的其实也有道理,人家来都是冲着老二的面子,单独收礼方便他们上账。

第二:礼尚往来,谁收礼以后谁回礼,别人不用走心。

我曾祖母过世的时候,当时为了面子好看,显得亲人和睦,就是统一收礼,事后给我们自己找了不小的麻烦。

有不少村里人来随礼,到底算是谁的人情真说不清楚。都是乡里乡亲,平时大家关系都说的过去,冲着谁的面子人家都可能来。礼金我们不在乎分不分,但是以后礼尚往来,回人情就有点麻烦了。

到现在过去十多年了,还有几家是糊涂账,只好我们几家都去走人情。到底人家是想和谁有来往早就说不清楚了。

要是当初分开收礼,哪会有事后回礼的麻烦事啊。谁的人情谁去走动就好了,别人都不用走心,那样多省事。

第三:单独收礼并不是没有人情味,事后算账都会权衡处理。

题主的意思我们也明白,四兄弟分别收礼,一心想着钱,没有兄弟感情在。

但是题主你看到的也只是表面罢了,实际上他们兄弟最后算账的时候会考虑这个因素的。

我外婆过世,两个舅舅当时也是各自设账房,单独收礼。小舅圈子大,来的朋友多,收的礼金也就相对大舅多一些。

办完外婆的丧事,两个舅舅算账。总花费8万多元,小舅主动提出他拿6万,剩下2万多由大舅出。大舅还有点不乐意,想平摊呢,大伙劝说下才同意了小舅的分摊方案。

一般单独收礼,最后算账的时候,来客人多收礼多的兄弟都会主动承担多些的费用。这才是兄弟感情的体现。

第四:老人丧事,最好还是表面一起收,暗地分开记。面子好看,实际公平。

多子女家庭,涉及到老人的丧礼,分开收礼和统一收礼都有弊端。相对而言,我们当地现在的做法比较合适。

账房还是只设一个,客人来随礼的时候记账的人主动问对方是冲老人来的还是冲谁来的?如果客人说跟哪个儿子有交往,冲他来的,那就在记账的时候标注一下,记下是谁的关系。

事后算账的时候,几兄弟对着账本清晰明了,谁的关系谁拿走礼金,以后他去还人情。算总账花费分摊的时候,收礼金多的主动承担多点费用,给其它兄弟减轻负担。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有些传统的习俗确实有些不恰当了。老人过世,子女们单独收礼其实并不是他们太在意钱,其中也不乏人情往来的原因在里面。再说亲兄弟明算账,亲情维护也不止这一个方法,要是想帮衬其它兄弟姐妹,大把的机会呢。

关于四兄弟在老人丧事上面单独收礼,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是支持还是反对?欢迎评论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我是老王断家务事,喜欢分享家庭亲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如果您也感兴趣,敬请关注我,一起聊聊家长里短那些事。

你只是我的梦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