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常会有人饿死,河里有鱼为什么不下水抓鱼吃?

古代经常会有人饿死,河里有鱼为什么不下水抓鱼吃?

我老家是河南的,历史上我们老家曾经发生过一次大的灾难,我相信有一部电影叫做《1942》很多人都看过,实际上它就是根据当时真实的事情改变的。目前全国各地很多祖籍是河南的乡亲们,基本上都是那个年代外出逃荒导致的。我爷爷今年九十一岁了,每次我带他来到城市里住上几天,都会带他去饭店吃饭,我是出自孝心,毕竟爷爷年纪那么大了,多享受一点是一点,但是我们俩也总是会因为点菜而生气,他责怪我铺张浪费,责怪我不懂得珍惜粮食。看着爷爷饱含沧桑的眼神,我特别能够体会他内心的感受。

爷爷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大概是初中学历,年轻的时候担任过我们村大队的会计工作。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总是喜欢听爷爷讲故事,刚开始我不懂事,认为爷爷讲的故事是编的,后来我才发现爷爷讲述的全部是自己的真正经历,并且是发生在我们家的真实经历。爷爷兄弟姐妹四个人,因为那个年代吃不上饭,活生生地饿死了两个,剩下一个外出逃荒了,至今下落不明,用我爷爷的话说“估计早已经饿死在逃荒路上了”!

那个年代的人特别的朴实勤劳,并且家家户户都有很多男孩,劳动力相当充足。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还会有人被饿死呢?有一天傍晚,我和爷爷聊天,了解了饥饿的主要原因。还记得我高考之后的那个夏天,因为闲着没事,每天晚上吃过饭都会去爷爷家待上一会,爷爷奶奶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门口大槐树下立起来的“石滚”(那个年代压麦子用的)就是爷爷奶奶一辈子的餐桌,那天晚上奶奶家吃的“蒸槐花”菜,看到我过来非得给我一双筷子让我尝一尝,因为我比较抗拒大蒜的味道,而奶奶做的蒸菜里面刚好放了蒜泥,所以我吃了一口实在难以下咽便转过头偷偷吐掉了,这一幕恰好被爷爷看到,他弯腰捡起自己脚上的千层底布鞋朝我后背上打来。我一边躲避,一边问道“怎么啦?为什么打我”?由于担心爷爷摔倒,我还是站在原地接受着他的打骂,奶奶出来后看到这一幕微微一笑说“使劲打,让你浪费粮食”!我连忙狡辩道“我吃不了蒜味”,爷爷厉声说道“回到1942年,别说大蒜,就是树叶你也抢着吃”!

随着大家都平复了情绪,我坐下来听爷爷奶奶讲起了那个年代的故事。我小心翼翼地问爷爷“你们小时候就不种地吗?为什么还会没粮食吃呢”?爷爷说“当时每家每户确实种地,但是没有化肥,即便是种下去产量也不高,再加上当时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天气好的时候,一亩地能够收一百多斤粮食,天气不好的时候绝收,甚至种子都搭进去了”!所以那个年代每家每户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粮食,平常都是吃一些杂面,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舍得拌一些白面用来蒸馒头,大人都舍不得吃,都给孩子们分着吃了。我感到特别的惊讶,连忙又问“如果真的绝收了,那当地相关部门不进行赈灾吗?不会从外地运输粮食支援吗”?爷爷呵呵一笑说:那个年代到处都在打仗,外国人封锁了河南周边的道路,外省的粮食根本进不来,就算进来也被外国人抢走了。另外别说赈灾了,即便是再饿,每家每户也要捐赠一部分出去当做军粮!

我接着又问“如果真的没有粮食了,你们吃啥呀”?爷爷顿时陷入了沉思不说话了,这个时候奶奶接着我的话说“我和你爷爷结婚那年,过年的时候捡的别人家的红薯皮,又挖了一些野菜叶子,熬了一锅粥,就这样成为了我们结婚时的婚宴,当时日子特别穷,家里面一块钱都拿不出来,我白天去路边刮一些榆树皮下来,晚上捯碎,然后撒一些盐做饭”!听着奶奶讲诉着,我又好奇地问道“吃这些东西能消化吗”?奶奶说“很多人因为吃榆树皮,大便都拉不出来,肚子涨得圆鼓鼓的,多少人因为这种情况丧命”,紧接着爷爷接话说“我哥哥,也就是你大爷爷临死的时候,嘴里面还喊着我饿,我饿呢”!听完爷爷奶奶的讲述真的挺心疼她们的,我连忙又问“为什么不去养一些家禽呢”?奶奶说“人都没吃的,怎么去养家禽,我怀你爸爸的时候,你爷爷跑了十几里地,找到了一个鸟窝,从树上掏下来几个鸟蛋,还被几个人打了一顿,才跑回家给我做汤喝”!

看着爷爷奶奶深邃的眼神,能够体会到他们那些年沧桑的岁月。我家门口就有一个小水塘,突然心生灵感问爷爷“你们饿的时候为什么不下河捉鱼吃呢?毕竟你游泳那么厉害”!爷爷无奈的摇了摇头,后来也耐心的给我讲述了原因。首先: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饿死人,那个年代家里比较穷,家家户户的孩子比较多,并且那个时候家里面没有洗澡的地方,河里就是孩子们天然的洗浴中心,说是洗澡,因为家里面粮食不够吃,其实就是为了抓鱼,小拇指大的鱼就能被抓上来,因为人太多了,河里面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鱼类了。包括其他的水生物刚刚出生就被一些孩子们捞回家吃掉了。如果你身材瘦小,肯定抢不过人家,哪有机会让你捉鱼呀!

其次:后来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每个人都饿的动弹不得,为了保证肚子不饿,大人都不让小孩出去了,因为只有躺着消化的比较慢,吃进肚子的东西承受的时间才会长一些。另外大家都知道河里面已经没有任何东西了,甚至水草都被有些人割回家了,挨个尝试一遍,如果不苦的话放进锅里煮一煮让人去吃掉,太苦的话,用铡刀铡碎喂牲口。另外很多孩子饿得已经没有力气了,如果这个时候下水捉鱼,也很容易发生意外,所以后来基本上没有人下水捉鱼了。

最后: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来日子就已经很难了,天公也不做美了,河南开始出现了大范围的干旱,所有的小坑大河全部干枯露出河床,根本就没有鱼了。那个时候别说鱼了,天上的鸟饿得都不来河南,谁家如果有一只老鼠真的是一件开心事,会发动全家人出动抓老鼠,然后褪毛熬汤,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顿肉呀!实际上就算是老鼠也饿的骨瘦嶙峋。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树皮草根都没有了,大家选择吃棉衣棉裤里面的棉花,还有人吃自己腰里的皮带。这所有的都吃完,也就开始要饭逃难去了。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也许很难体会到那个年代的艰难岁月,去河里捉鱼吃在那个年代真的是天方夜谭的事情。那么在那段艰苦的日子爷爷奶奶还有哪些心酸的回忆呢?第一:爷爷是兄弟姐妹四个之间虽小的一个,之所以坚持了下来,完全是因为哥哥姐姐用命换来的,有什么吃的东西,都会留给爷爷,特别是我的大爷爷,即便快要饿死的时候,收拾他床铺时,爷爷在他被子底下发现了一块红薯没有舍得吃。另外爷爷是村子里的会计,有时候也会偷偷地藏一些粮食带回家,才勉强让一家人活了下来。

第二:当时爸爸刚出生的时候,奶奶的奶水不足,那个年代没有奶粉,即便是有也买不起,为了能够养活孩子,奶奶跪在地上求地主家的奶妈母乳给爸爸吃。爷爷更是给别人干了一年的重活,才换来爸爸一个月的母乳。也是因为这一年的重活,让爷爷留下了终身的病根。

第三:那个时候家里面唯一的调味品就是粗盐,不管做什么饭里面是放盐,后来日子好了,奶奶养了一只老母鸡,也就是这是老母鸡解决了一家人一年的吃盐问题。每次没盐的时候,奶奶就会拿出几个鸡蛋去换盐。后来老母鸡死的时候,一家人伤心地哭了一上午。

这就是爷爷奶奶那个时候的生活,也正是因为从苦日子过来的,爷爷奶奶现在都特别的勤俭节约,直到现在炒菜吃油还是用一只筷子先沾一下油壶,然后一滴一滴的滴在锅里。特别是爷爷每年到了红薯收获的季节,都会尽情地吃上一顿蒸红薯大餐,也许红薯在那个年代就属于奢侈品了,虽然现在日子过好了,但是爷爷早已经养成了生活习惯。

古代经常会有人饿死,河里有鱼为什么不下水抓鱼吃?

你一定是城里人,古人宁可饿死也不下水抓鱼?快拉倒吧。我亲属六0年饿,下河摸鱼,中指不知道被什么动物鳖?蛇?咬了一口,截掉了一大半。

据说江苏一带,可以抓阳澄湖大闸蟹充饥。古代,一般发生饥荒,往往随之而来的就是自然灾害,不是旱灾就是水灾。水灾,洪水无情,淹死无数人,谁还敢下水抓鱼?旱灾,河流、水塘干涸,鱼早就跑没了!

事实上,动物也会先逃跑。它们对自然灾害先知先觉,比人更早知道。听老人说,地震前的一二天,老鼠蛇从洞穴里出来,密密麻麻地排在路上,争先恐后地逃命。

古代“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是常态现象。一是,封建社会农耕时代,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的田地被地主霸占,自耕农占比30~40%左右,雇农流民很多;

二是,古代天灾、饥荒、战乱、瘟疫横行,小农面对自然灾难,不堪一击。每个王朝末年,几乎都是民不聊生,流民生变,饿死战死病死者无数,人口锐减。

据史料记载,明末人口为一亿,到了清世祖时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触目惊心。

古人饿死,很少有零星饿死的。都是遇上大灾荒、大规模战争,然后出现大面积的死亡。仅1877年~1788年的丁戊奇荒,就有1000多万人被活活饿死,2000万人走上逃荒路。

比如晚清,自然灾害不断。连续三年的黄河大决口;道光年间的陕西河南大旱灾;咸同之交的大瘟疫;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还有各种地震、蝗虫灾……,饿死的不计其数。

古代饥民面对饥饿,有什么办法?首先,古代是没有天气预报的。天灾一来,一点办法都没有,朝廷也没办法。旧社会,像《白鹿原》描写的一样,旱灾来了只能去求龙王降雨,水灾来了去求河神。

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随着灾荒越来越严重,老百姓最初都是靠自己扛。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饿个一二天,很快成皮包骨。

实在扛不住了,就会指望朝廷,地方官府布施。皇帝平常总是说,自己是天子,是上天派来统治老百姓的,黎民百姓是子民。

那么大灾大难临头了,百姓不指望朝廷,不指望父母官,还能指望谁来赈灾?

逃荒?这就是最后一条路了。

在古代,老百姓也没办法,农民最大的梦想是“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很多人平时连村子都没出过,不要说州府。

就问你,人生地不熟的,拖家带口,天下之大,你往哪里逃?

其次,没有食物了,饥饿的老百姓最先采取的是自救。一边找邻居亲戚朋友,看有没有接济一些,二是没粮食,找瓜菜代。

瓜,地瓜南瓜,过来人都知道吃多了伤胃。瓜菜也吃光了,就摘野菜,上山采野果。

最后,才是找动物,因为动物最难搞定。山上的老虎、豹子、野猪,一般的老百姓就不用想了,抓不到。顶多是老鼠、青蛙这些小动物。

可是等到最后,灾荒大面积爆发了,千千万万张嘴巴,多么可怕。野菜野果早抢光了,小动物抓光了,只有啃树皮。

饥荒爆发后,很可能是饿死者无人料理,还会引发瘟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为了活命,易子而食也不足为奇。

最后是饥民抢粮,举事。

抓鱼?古代的鱼不是一般难抓古代的河,大多是大江大河,黄河、海河、淮河、漳河几乎年年发大水。饥荒年代,有没有人下河抓鱼呢?

很难!

首先,如果碰到旱灾,几年不下雨。农田崩裂、河流干涸,粮食绝收,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何况平民百姓。更可怕的是旱灾后,往往有蝗灾,蝗虫吞噬一切,包括嫩树叶。

旱灾,小河干涸,就只有大江大河了。

古代没有电,电鱼不用想了;老百姓也不允许私藏炸药,那时的火药都用来做鞭炮了,炸鱼更不可能。

捕鱼,需要有专业的工具,只有渔民才有这能耐。一是用鲈鰦,二是撒网。

除了渔民,普通老百姓徒手抓鱼,你当鱼是傻的?游泳冠军也抓不到。即使侥幸抓到几条鱼,能当粮食吃么,能顶几顿?

其次,如果是水患,河流漫涨,就更加不可能下河抓鱼。

有人说可以去钓鱼,我们小时候经常下水抓鱼抓虾,钓鱼,那只是玩耍休闲。想抓来当粮食吃,那决不可能。

再次,一个古代饥肠辘辘的百姓,饿个皮包骨头肚子胀痛。下河徒手抓鱼,异想天开,跟送死何异?

总之,在古代饿死人的年代,能抓的鱼,早都被饥民抢光了。在深水里的鱼,既使是世界游泳冠军,又能耐何?更别说是濒临饿死、奄奄一息的普通百姓。所以,古代饿殍载道,饥民卖儿卖女,甚至两脚羊的悲惨事情,就不难理解了。

谢谢朋友们的支持,欢迎留言点评!

(网络图片、侵删)

古代经常会有人饿死,河里有鱼为什么不下水抓鱼吃?

饥荒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抓鱼吃,是因为抓不到吗?

这句话,跟鲁豫的那句“为什么不吃肉,是因为肉容易坏吗”,还有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真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别说古代,就是现在设备如此齐全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人抓不到什么鱼。

古时候的农业几乎就是靠天吃饭,我国又位于季风气候区,经常都会发生一些天灾,由此也很容易发生饥荒,此外还有战争之类造成的饥荒,所以古代饿肚子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没有粮食吃的情况下,甚至连草根树皮之类都拿来充饥,老鼠都被吃光了。

这个时候也会有人疑惑,古代环境应该比较好,山上那么多的野兽,河里那么多的鱼,为什么不去抓来吃,就算填补饱肚子,也不至于完全饿肚子。

首先,抓鱼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池塘湖泊河流这样的地方,没水,更别想抓鱼。

可古代要找到一片水域真的很容易吗?未必,我国南方倒是河流湖泊挺多,但也不至于到处都是水,古代的城池,通常情况下也不会过度靠近大型河流。

南方水多还好说,可是我国古代长时间内,人口密集区都在北方,而北方的水系密度很低。

古人大多居住在城池当中,距离河流并不会太近,即便是靠近的河流,往往也是那种具备航运价值的河流,在这种河流中徒手抓鱼,无异于开玩笑。

古代天灾引起的饥荒无非是旱灾与洪灾,旱灾的时候赤地千里,水源都难得,更别说什么抓鱼之类,而洪灾的时候到处都是洪水,没听说过在洪水里抓鱼吃的。

即便是找到了条件合适的水域,但想要抓鱼,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如果去过农村,也知道农村里经常都会在水田、水沟、溪流之类的地方摸鱼,但是那种大型的河流湖泊,还是比较少的,因为水深了危险,而且不容易抓到鱼。

以前,除了专门捕鱼为生的人家,寻常耕种的农户,还有城池当中的居民,很少有会抓鱼的人存在,而且也缺乏这样的工具。

灾荒出现的时候,挨饿的人可不止一家两家,如果是少数人,那都不能叫灾荒。

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根本没有足够的捕鱼工具可以使用,没有渔网,甚至没有钓竿,想要去抓鱼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还要满足那么多的人吃,根本难比登天。

抓鱼,不外乎就是撒网、垂钓,徒手摸鱼的很少,可不管哪一种,抓鱼其实在古代都是个效率相对低下的生产活动,尤其是技术落后的年代。

可能需要花费一整天的工夫,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才能够捕捉到一些鱼。

如果平时也没什么,但在饥荒年代,这实在是划不来,因为原本就十分饥饿的人,还要冒着抓不到鱼的风险与抓鱼,到时候什么都抓不到,反而会更加饥饿。

即便抓到了一两条鱼,也缺乏烹饪的条件,最多水煮跟烤,而鱼类能提供的热量也很有限。

对于灾荒时期的人们来说,意外捕获的鱼自然聊胜于无,但几乎没人会为了填饱肚子专门去抓鱼,因为没人能保证一定抓到,还不如草根树皮之类能填饱肚子。

除了水里的鱼,还有山上的各种野兽,也有人说为何不上山去打猎来填饱肚子。

说起来这种危险性更高,通常猎人都是有本领在身,还要有足够的装备胆量才敢进山,即便是近现代有了枪以后,仍旧如此,因为山里实在太危险。

古代山上遇到虎豹豺狼的几率极高,清朝时期,川渝一带老虎成患,不仅如此,山上的野猪成群结队凶猛异常,所谓“一猪二熊三老虎”,普通人遇上了,就直接去奈何桥报道。

饥荒的时候,人本身就虚弱无力,更别说上山打猎这种充满危险的活动。

古人也是正常人,能够填饱肚子的话,任何食物他们都会去尝试,但前提是要考虑衡量好付出与回报是否值得,不然的话最好不要轻举妄动,饥荒时抓鱼打猎,都是不合算的。

古代经常会有人饿死,河里有鱼为什么不下水抓鱼吃?

闹饥荒,不是突然就断粮,然后大家突然就成群结队地饿死。

从出现饥荒到饿死人,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是这样的:

某一年,某地出现天灾,如旱灾、洪涝。

受天灾影响,地里的农作物会大量减产。

由于粮食不够吃,老百姓只得去挖野、菜野果吃。或是去河里捉鱼虾蟹鳖吃。

有点本事的人,还会去打野生动物吃。不过这类人只是少数。

就这样,大家靠着这些杂七杂八的收获,勉强能扛过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大家可能会嫌野菜难吃,嫌没油水的鱼虾蟹鳖难以下咽。可能会觉得吃鱼补充的能量还抵不上捕鱼消耗的能量。对挖菜摘果子、捕鱼捞虾是一万个不愿意。

大家还会幻想,什么时候能吃上热馒头,或是吃一口大米饭啊。

甚至在个别地区,由于风俗习惯,一部分人宁可饿死,也不会吃一口水里的生物。

接下来,如果天灾慢慢退去,或是官府派粮救灾,饥荒可能就结束了。一切如故。

但是,如果天灾继续肆虐,而官府也不管。

到了第二年,地里的收成进一步减产。更严重一点,直接到了颗粒无收的地步。那就必然会演变成大饥荒。

老百姓为了活命,会疯狂寻找各种能吃的。

不会再嫌弃野菜难吃,也不会再嫌弃没油水的鱼虾蟹鳖难以下咽。

即便是在那些风俗奇怪的部分地区,一些想活命的人,也会破戒,吃一切能让自己恢复能量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山里的野生动物,会被饿急眼的饥民杀绝迹!

山里的野菜野果,会被饥民挖得干干净净!

河里的鱼虾鳖,会被饥民捕捞得一只不剩!

甚至连树皮也会被饥民扒得干干净净。

但是,由于灾民数量多,食物需求量大。即便是到了已经找不到吃食的地步了,大部人也依然吃不饱,依然饿肚子。

到了这种地步,为了活命,很多家里的男主人会把女人和孩子卖给财主。为自己换取一些粮食,同时也能让女人孩子有一条生路。

而如果是老弱病残,也就是对土财主没有利用价值的“累赘”,就没这么“幸运”了。

他们会被丢弃,自生自灭。而他们的结果往往就是直接饿死、病死。

这时候,如果朝廷救灾,饥荒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如果朝廷仍然不管不问,或者赈灾官员把朝廷救济粮贪污了,无视灾民生死,卖高价粮。那么,走得动的饥民,就只能是出门要饭了。沦为灾民。

走不动的饥民,则只能留在家乡等死。

这方面,如果你不能理解。可以参考前些年的电影《1942》。

在大灾之下,别说是老百姓了。有时候连小地主都会破产,都要跟着灾民一起逃亡。

不过,去外地要饭的灾民也好不到哪去。

由于食物来源不稳定,很多灾民在逃亡路上就会饿死。

为了不饿死,活着的人,只好“易子而食”。

经过一番折腾,灾民们终于逃到了没受灾的地方(不可能全国都发生饥荒)。但当大家庆幸自己九死一生时,却发现各个要道都有重兵把守,当地官员根本不许自己进城。

其实,也不是当地官员没人性,而是灾民实在太多了,地方官员也没有办法。如果放任大量灾民进入自己的辖区,那本地的老百姓也会被吃穷。跟着外地灾民一起饿肚子。

在这种情况下,走不动的人,只好认命,凄惨地客死他乡。

还走得动的人,就只能是继续流浪,去到更远的地方要饭。

到最后能活下来的,可能也就是十之一二。

若干年后,听说家乡的灾害消散,生产恢复秩序,没饿死的灾民,就会开始往回走,回到自己的家乡。

又过了数年,灾区经济恢复。年轻的一辈人出生,这些幸运的一辈,蹲在老人身边,听着老辈人讲述他们曾经遭受的苦难岁月。

不过,这种和平景象并不能维持很久。因为多灾多难才是人类的常态。

又过了若干年,这个地方又连续不下雨,或是又遭遇百年一遇的洪灾。农作物减产,老百姓又饿肚子了,又只能无奈出去逃荒。把已经重复了无数次的历史,再轮回一次。

那么,为什么闹饥荒时,老百姓不去河里捕鱼吃呢?

是因为没有油水,鱼虾蟹鳖不好吃吗?

是因为只吃鱼虾蟹鳖,身体扛不住吗?

是因为缺乏捕捞技术,单靠鱼虾蟹鳖吃不饱肚子吗?

是因为特殊风俗习惯,宁可饿死也不吃一口河鲜吗?

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

有些地方,就是有这种奇怪风俗。吃了鱼虾鳖,会心里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有很多人,如果长期不吃主食,只吃野菜和鱼虾蟹鳖,身体确实会扛不住。最后会因为营养不良而惨死。

既然不吃要死,吃也是死,那对于这些人而言,不如躺平等死算了。

然而,像这种情况,一般只会在饥荒出现的早期才有。

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

那些身体素质好的人,求生欲望强的人,并不会挑肥拣瘦。

而当剩下的人,都是求生欲望强烈的人。且地里的作物受灾害影响,颗粒无收时,这些还活着的人,别说是清炖的鱼虾蟹了,就连生的鱼虾蟹,哪怕是吃了会死的观音土,也抢着去吃。

到最后,河里的一切生物,鱼虾蟹鳖,乃至正常人平时根本不会看一眼水草,都会被吃得干干净净。

所以,这个问题要站在不同角度来回答。

当饥荒程度不深时,会出现宁可饿死,也不去捕鱼吃的情况。

但当大饥荒来临,饥荒把身体不好的人给淘汰了后,剩下还活着的人们,在饿急眼的情况下,什么都吃。会直接把河里的鱼虾鳖蟹吃得干干净净,一只不剩。

不可能出现快到饿死了,还挑肥拣瘦,嫌这嫌那的情况。

历史是一面镜子。

近些年,咱们国家一直强调粮食自主,强调耕地红线寸步不可动摇。是非常明智的。

一个国家,可以不富,也可以不强,但不能粮食不自主。粮食就是一个国家的国本。

国本不固,就会地动山摇。后果非常严重。

古代经常会有人饿死,河里有鱼为什么不下水抓鱼吃?

提这种问题的人,大概是城市里的书呆子,说的更加难听一点,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1,现在你到江浙,河流纵横交错,但以前不是这样的。意思是,解放以后,兴修水利,才有了现在这样密集的河流,而解放前,或者是说古代,恐怕没有几条小沟,有的都是大江大河。

2,水无情。那么,你敢下水吗?就算现在,人工开挖的河流,清澈见底,河中间也有两三米,下雨过后,可能达到四五米。对于不会游泳的人,半米的河,就可能淹死。

我老家江苏启东,男孩子基本上都会游泳。什么叫会游泳?那就是在鬼门关反反复复、进进出出。

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十一二岁,我在河边玩虹吸现象,就是把坛子里的水和河水吸来吸去,坛子滑入水里,我抓住坛子,顺势就掉进河里。妈妈在家里写信,突然想起出来看看孩子,河中央只有我两只手乱晃,妈妈急忙操起一把扒草的竹竿,轻轻往我手上一搭,我抓住竹竿,简简单单就上了岸。生死,就在一念之间、一瞬之间。

还有一次是我已经18岁了,在二姨妈家前面的一条大河游泳,想游到对岸,到河中间,突然有水鬼拉着我的腿,死命往下拽。我惊恐万分,拼命挣扎,喝了好几口水,终于挣脱。以后我想,这不是水鬼,而是脚抽筋,如果知道,临危不惧,其实一只脚,甚至不用脚,都可以游泳。

因此,许多淹死的,是会游泳的人。古诗就有“公无渡河公竟渡”。除了脚抽筋,还有头晕,恐怕一下水就没有知觉了。

3,鱼不好抓。就算会游泳,下了河,怎么才能抓到鱼?这是大问题。

我小的时候,知道抓鱼的方法有很多。一是钓鱼。房子周围,地下有小一点的,淡红色的蚯蚓,是最好的鱼饵。可是钓鱼需要耐心和运气,有一次我钓上来一条蛇(不知道是不是鳝鱼),吓得魂飞魄散,丢了鱼竿,从此就拒绝钓鱼;二是有施网,就是四五米长的网片,放在河里,隔十几米再放一片。鱼被网粘住,很难逃脱,有时可以涝到几斤重的大鱼;三是撒网,那是直径为四五米的大网,抓住一头,纲举目张,用力一撒,可能把鱼罩在网里;四是用长线,每隔几米有鱼饵,有能够突然张口的竹片,鱼咬饵,触动了机关,被竹片卡着。这种线,可能有几十米、几百米。

这些都是寻常百姓,大人孩子都可以干的。比较专业的就是下去抓,我大姨父就有这门手艺,穿着皮衣皮裤,在河边的水里行走,用一根木棍,45度一敲,鱼就会乱窜,于是顺手抓鱼。河边的泥巴洞里,可能有虾和蟹,一并抓走。

但是,抓到的鱼、虾、蟹,就是弄回家大快朵颐吗?当然不是。如果有几斤,拿到市场上去卖。有了钱,可以干许多事情。我家兄妹四个,捞鱼摸虾不是好手,都是高中毕业。隔壁高家,姐弟四个都很厉害,从来抓的鱼蟹比我们多。都是初中毕业。后来老二老三是包工头,赚了大钱,我不知道是不是是捞鱼摸虾赚到第一桶金。

而我们家,弄那么一点点,吃都来不及。

4,总结。另外重要的是,鱼虾蟹,都是有时令的。比如经常说,9月9,河蟹连路走。意思是,到了金秋时节,田里庄家成熟,河里也是鱼虾成群;越是青黄不接的时节,比如冬天开春,田里没有收获,河里也是鱼虾稀少,特别是旱灾,田里颗粒无收,河里也什么东西都没有。这时候,该饿死,就得饿死。

捕鱼捞虾抓蟹,需要壮劳力、需要男人、需要投资(渔具)、需要时间,如果有这几个要素,即使不打渔,也不会饿死。而饿死的,明摆着,肯定是老弱病残。

古代经常会有人饿死,河里有鱼为什么不下水抓鱼吃?

古代饥荒是人最大的杀手之一,因为每一次饥荒都有大量的人被饿死,而从我们的视角看,我国地大物博,水系发达淡、海水资源丰富,根据《中国动物志》的统计数据看,我国仅仅是淡水鱼(包括初级、次级以及周缘性淡水鱼)的种类就多达1050种。

那么,为何古代饥荒时,人们不去抓鱼度过难关呢?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聊一下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饥荒是怎么来的?饥荒是因为饥饿导致人类出现大面积死亡的现象,而“饥”在古代的解释是五谷收成不好的意思,“荒”则是蔬菜、野菜等可食用的植物无法正常成熟的意思,那么,什么原因才会导致饥荒呢?有两个主要因素: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

首先是人为,在历史上有多次饥荒是人为造成的,而人为的因素主要是战争,因为一旦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最苦的就是负责种地的老百姓,届时人们流离失所,惶惶不可终日,就会出现粮食危机,从而引发大规模的饥荒。

其次是自然因素。这其实才是历史上出现多次饥荒的主要原因,而自然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干旱和水灾。在古代,人口数量较少,耕地面积较大,但尽管这样,相对落后的种植技术,让古代的种植主要依靠“看天吃饭”,所以,古代的人均粮食产量是比较低的,这就使得大多数真正种地的农村手里是没有多少存粮的。

这为数不多的存粮还要拿出一部分来作为种子,剩下的一部分作为坚持到收获的口粮,这已经是比较困难了,当收获的季节突然遭遇大旱或者水灾时,此时人们手中已经没有了多少存粮,等待收获的粮食又颗粒无收,这样不仅会马上进入饥荒,还会导致漫长的饥荒(即便天气恢复了。也没有了种子种植了),在这种大环境下,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人口死亡的现象。

古代饥荒为何古人不下水抓鱼?弄清楚了饥荒的由来,其实古人不下水抓鱼的原因就呼之欲出了。首先,如果是干旱导致的饥荒,必然是大旱,而大旱之下,河流会出现干旱,湖泊也会大面积缩水,鱼类大部分都干死了,去哪抓鱼吃呢?

而且即便是一些水体还没干涸,里面的鱼数量也会大幅度地减少,仅仅是靠这些残存的鱼类,很难支撑如此庞大的需求。

其次,如果是水灾导致的饥荒,想要下水就更难了,因为水灾之下,村庄都淹没了,大部分的水体都互通了起来,人们逃难还来不及,又有谁会返回去抓鱼呢?

因此,自然灾害导致的饥荒,要么无鱼可抓,要么是不敢回去抓鱼,自然就不可能成为古代饥荒人的救命稻草。

非但如此,在古代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导致的饥荒,往往就会伴随着瘟疫(如今说的大流行病),这是因为在饥荒时,会出现大量的死亡现象,而这些死掉的人通常无人掩埋,他们的尸体进入水中就有可能会导致一些致病菌进行传播,而且一旦出现饥荒,老鼠们反而会泛滥,它们与人争夺生存的资源,同时也会传播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鼠疫)。

而人类又是典型的群居动物,再加上以前的医学也不发达,最终使得饥荒与瘟疫同行,给古人带来了极大的打击。

当然,如果是战争导致的饥荒,确实在战争过后,人们可以抓鱼来果腹,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人类从进化之初就是杂食性动物,这种食性就意味着人必须要保持荤素搭配的生活,这样人才能健康。

早在1951年11月,这就是麦哲伦死后的第7个月,原康塞普西翁号的助理舵手埃尔卡诺成为了维多利亚号的新船长带领剩下的60多人继续完成环球航行,结果到了次年的5月份,60多人就死掉了约25人,这些死掉的船员有着相似的症状,后来,人们根据描述才知道这些船员死于坏血病,这是由于身体长期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疾病。

由于以前航海时,主要的食物补给就是鱼类,在船上长期缺少蔬菜和水果的饮食,最终造成了身体缺乏维生素C,引发坏血病,所以,它又被称为水手病。由此可见,在饥荒来临时,即便不是干旱和水灾导致的,但人们依然是没有多少植物性食物可以吃的(连年征战,几乎没有人敢种地),此时仅仅靠抓鱼吃,短期看没有问题,长期则会导致身体出现健康问题。

而且鱼肉容易消化的特点注定它不能代替淀粉类的主食,再加上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饥荒,人们依然是在流浪和迁徙,路上体力消耗巨大以及抓鱼时巨大的能量消耗,所以鱼显然也救不了饥荒的人。

大旱之后,鱼是如何补充种群数量的?一次能够导致饥荒的大旱,必然是大部分的水体都干枯了,但是,过几年后,雨水再次将干涸的水体注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再次看到鱼群游动场景,那么,鱼是如何躲过“大旱”的呢?有三个主要的方式:

第一:藏起来。当大旱来临时,一些大的水体虽然也会干涸,但是在水体的中间,看似干燥的地面下其实是湿润的淤泥,如果人不小心走入其中,跟误入沼泽其实差别不大。而在大旱时,一些鱼类就是靠躲在这里面度过的。

比如生活在非洲的肺鱼就是如此,在旱季来临时,它们会钻入泥中,用湿润的泥将自己包裹起来,只留下一个很小的呼吸孔,在这种环境下,它们能不吃不喝坚持4年之久,等到雨季来临,它们会再次钻出来繁衍生息。

第二:鱼卵。在大旱来临时,一些鱼类会产卵,这些卵在条件不满足时是不会孵化的,这样在水体干涸之时,始终有些鱼卵会进入到泥中(比如通过上面的孔或者缝隙),只要在这种湿润的环境下,鱼卵也能存活几年之久,这样当再次充满水后,它们就能孵化成幼鱼了。

以前老人说的“千年草籽,万年鱼籽”就是这样的道理,虽然远没有这么夸张,但这也是鱼应对极端情况的一种生存方式。

第三:传播。鱼的繁殖能力是非常强的,我们以常见的鲫鱼为例,虽然鲫鱼的体型不大,但是1龄的雌性鲫鱼就能产下约2万枚卵了,而且它的产卵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比如一条5龄的鲫鱼就能产下超过10万枚卵了。

鱼类强大的产卵能力其实是一种生存方式,因为它们很少会照顾鱼卵,所以必然会有损耗,大量的产卵就是为了增加后代幸存的几率。

而在吃鱼卵的动物中,水鸟是占比最大的,虽然水鸟的消化系统非常发达,但是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在水鸟吃的鱼卵中总是有少量的鱼卵会活着被水鸟排出体外,所以即使一个水体干涸后一条鱼和一个鱼卵都没有了,但只要这个水体再次有了水,很快水鸟的光顾就可能把鱼卵带入其中。而在现实中,即使是大旱,也总有一些大江大河是不会干涸的,这样鱼类就会生生不息。

写在最后古代出现经常有人饿死的现象通常是发生在饥荒之时,而导致饥荒的原因有很多,大规模的水灾和严重的干旱显然是无法捕鱼的,而且即使其他原因导致的饥荒,鱼也是救不了的,因为鱼的捕捞并不容易,同时也是一件耗费较大体力的事情,再加上鱼归根结底是肉,只吃肉,对人的生存依然是有影响的。

最后,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历史上出现过那么多次干旱导致的饥荒都没能影响鱼类的数量,但如今为何要禁渔呢?显然,人类的破坏能力已经超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onceagan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