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改变农村白事中的铺张浪费现象?

如何才能改变农村白事中的铺张浪费现象?

现在农村白事的铺张浪费状况据说已逐步走向正轨,孝子及亲朋们都是一个带有孝字的黑色袖章,并且有过去的三天缩减为一之两天。招待凭吊的众人基本上是以大锅汤为主,烟酒方面也明显节省了不少的开支。总而言之红白理事会当然功不可没!从今往后如果传、帮、带工作做得踏实,不久的将来新形势下反对铺张浪费的方式定会蔚然成风…

如何才能改变农村白事中的铺张浪费现象?

题主你好,说起农村白事中的铺张浪费现象,我是深有感触,也亲眼目睹、参与过几出丧事,浪费是相当严重的。一是丧主在经济上的浪费,少则万元,多则十几万、几十万。二是人力、物力、时间上的浪费,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帮忙,一弄就是十天半月的,大兴土、棺木。三是土地的浪费,占用基本农田,堆砌大坟头等。对于这些现象,我曾不只一次地想过,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与时代步伐格格不入的现象。

作为人生之大事的丧葬事宜,自古就留传下来厚葬的传统,旧的习俗,哪怕再穷的家庭,也要倾力让老人走得体面些,有尊严地离去,慢慢的,就形成了习俗。不但如此,而且在形式上也一步步变得复杂多样化,好似不把这事搞得隆重些,就是对老人的不敬、不孝。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推行过"破四旧、立四新”的政策,对红白事宜做过严格的管控,起到过很好的效果,一度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政策的落实,富裕起来的人,就又逐渐拾起旧的一套风俗,在丧葬事宜中大操大办,大把地烧钱,旧的习俗又慢慢漫延开来,时至今日,形成了欲演欲烈,使得许多老百姓无法接受,但又排除不了。

几十年的习惯,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了,不是说改就改的。除了政府出手来抓,发文纠正,采取宣传到导加严管措施,那还得要有人,敢于破除旧规,新事新办,出面带头执行从俭措施,方可实现改变现有局面、实现节俭办事的目的。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一步还没有相关信息出台,只是有些地区,政府发文对彩礼现象做了规范和约束措施。

曾记得,新冠病毒疫情管控最紧张的那一年,封村、封路、封小区,人不出户,甚至于房门都不让出,有事拖着,有病熬着,可久病床前的人要离世,怎么办?那只能简单了再简单,不准发丧,不准宾客上门吊唁,不准多人聚集,只准自己的儿女作陪,火化后直接埋入坟墓。这是政府的强制措施。为了控制疫情不传播,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党和政府就必须要这样做。

可等疫情控制住过后,政府的管控松了,许多地方的丧事就又恢复了本来面目,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管控出效果,放松出后果,许多家庭也是出于无奈。兴师动众的操办,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怕被乡亲们指责,落个不孝的骂名;回收资金,自己随出去的礼,不收回来,心里总是个疙瘩;亲朋好友众多,也是个敛财的机会,不花点钱操办一下,谁来吊唁随礼金。面子,即是花钱买的,又是用钱堆的。

所以,农村的丧葬事宜,要想提倡节俭,也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有人打破常规戒律,别站在回笼资金和借机敛财的角度上去办理,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为出发点,简化流程,实现老人入土为安为目的,加上政府的干预措施,慢慢的引向正路,节俭的目的是能够实现的。

去年,我的本家有三位亲人去世。一位是五服的叔叔,三个闺女无儿户,按照传统习俗办理,由三个闺女领驾,亲戚本来也不多,由于忙人多程序复杂,规矩又多,一弄又是好几天,算下来,二万块钱的花费,收的礼金还不够,姊妹三人又白白地搭进去二千元。我的堂哥,也是无儿,两个闺女,虽然宾客较多,可都是些老表亲,礼金都多不了,可最后一算帐,光烟酒菜就万多,最后算是持平。二万元的花费,在有些地区还可能是少的,但相对于靠种地、打工为生的农民来讲,的确不是小数目,有些费用,不是不能省,而是都浪费在忙人身上,吃喝无节制。

我的父亲是去年十一月走的,他老人家亨年八十一岁,我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从父亲一咽气的那一刻起,我就有了计划,我要在全村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是长子,我说了算,老人生前也享尽了幸福生活,即没亏着,又没饿着,身体一直很好,谁也没想到,他会在二半夜,躺在床上睡着觉得心梗,一声不响的走了,一点前兆也没有。也罢人总有一死,这样安享的离去,一点罪不受,也算是有福之人了。

于是,给父亲穿好寿衣之后,我就开了个大家庭会议,把我的想法公布于众:一是不找乡亲们帮忙,一切由自己家人去干。二是不发丧谏,电话通知,老亲戚一概不告知,只有几个堂姊妹及女婿到场。三是不收礼金,本家及姊妹前来,只带个花圈和火纸。四是不披麻戴孝,只戴白帽和黑袖章,简化一切礼仪形式,表达心意即可。五是不浪费时间,一天办完,上午火化,下午出殡,由我兄弟二人亲自抱着父亲的骨灰盒,去公墓安葬。

就这样,一天的时间,安葬老人,在即简单又轻松的状态下完成,一场看起来很特殊的葬礼,在村里瞬间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感到惊讶和惊奇,但意想不到的是,许多老人对我们的这种做法给予了肯定和赞成,普遍认为,这样做,即照顾了乡里乡亲前去活,又节约了经济、避免了浪费大吃大喝,还减少了程序,孝子们免受跪拜之苦,应该大力提倡,即然你在全村领开了头,肯定以后都会效仿这样做。

说实话,我是准备顶着骂名做出这个决定的,无论有人说对,还是有人说错,说不孝,说大逆不道,我都不在乎。我在乎的是,父亲生前,我孝心尽到,人都说,养儿防老,我对老人该做的都做到了,老人能活到八十岁,也算高寿,我没让他吃半点苦,受半点累,他想干啥、想做啥、想吃啥,我都顺着他,由着他的性子来,他的生活,不是退休干部,确过的超过退休干部,这是街坊们的评价,我希望他活过百岁,可阎王爷不允,这才让他老人家悄无声息的走了,我无怨无悔。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怎样才算真正的孝顺,我做的也不是十全十美,但我认为,尽自己的所能,让老人有个幸福的晚年,等到老人有那么一天撒手而去,你自己觉得没有遗憾,这就算是尽到心了。至于老人走了,再去弄些花架子,敲锣打鼓阵子,这都是什么形式,老人是一点也不知道了,都是做给活人看的,没那必要。因此,厚养薄葬才是正道。

如何才能改变农村白事中的铺张浪费现象?

这个问题我回答最合适了。一个月前我就参与了村里的一次白事。

那天早上,我接到同村朋友的电话说:他母亲去世了,让我赶紧过去。朋友的母亲小脑萎缩瘫痪6年多了。其间老人没有得过一次褥疮,全由朋友妻子精心照顾。

到了朋友家,老人寿衣已经穿好了。我们商议:我去找队长让他去街道办和派出所开死亡证明,并通知火葬场。我再到村里找几个关系不错的村民一起来送老人。朋友负责通知他家的直系亲属。

大约2个小时后,亲戚,村民,灵车都到了。我们一起去了火葬场。中午1点多钟,朋友在殡仪馆安放了老人的骨灰后。我们一起回到他家里。由他妻子给大家一人做了一碗酸汤面。吃完饭大家各自回家了。

此次事件,前后 5--6个小时,花费不到300元。(灵车,火化费,骨灰盒,殡仪馆安放费。我们这边为了鼓励火化,全部免费的。)是这些年来我们村里的独一份,事后大受村民的一致好评。

相比安葬老人,动则好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花费,这次丧葬真的让人耳目一新。不劳累人,不多花钱。

朋友母亲瘫痪6年,儿子,儿媳对老人照顾周到,同村人都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他们的孝心不仅得到了同村人的认可,还连年被县里评为“县级十大孝顺家庭”。

朋友真正做到了“厚养薄葬”。这样的事情值

得大家效仿和推广。

条友们你们说呢?

如何才能改变农村白事中的铺张浪费现象?

如果要改变农村白喜的浪费,

这个问题应该很容易改变,只要有决心,铁棒也能磨成针。国家首先要制订法律法规,政府和村里加大宣传。让人民群众都得法律的尊严,对于白喜的浪费是一种最可耻。

我认为,只要政府支持,村支部党员带头,建立殉葬监督小组,设置老人逝世平台。做好有关宣传工作,一旦老人离开人世,监督小组马上电话通知孝堂。由组中人员上门指导,一次两次地这样的过去。

以后的农村老人离世,再没有人有更多的洋鼓洋号出现。在农村树立美好的社会风俗,文明和谐生根开花,更加优越。

如何才能改变农村白事中的铺张浪费现象?

倡导丧葬从简从俭的社会风尚,走出不大抄大办就是不孝顺的误区;虽然“死者为大”但是只顾“死人”不顾活人后患无穷,碰上有钱人,对于丧葬费用简直就是“九牛一毛”但是生活在农村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家家庭收入来源靠地里的庄稼和打工收入有限,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后绝大多数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一对夫妇生既要赡养生前(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娘家的父母亲爷爷奶奶等)如果相继去逝后又要为安葬(四个至六个甚至是八个)老人不遗余力借钱借债,还不敢提夫妻俩及所生娃娃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放在任何低收入人家里不被逼“疯”便会被逼“死”真正的三座大山其中之一。

活着应该尽孝,对得起死者不要做无谓的“扬名孝子”也不要被世俗陈旧的丧葬风俗裹挟“羁押”动弹不得,跟据自己家的情况白事从简。

在农村一场丧葬费用少说也在五、六万上下,亲人离逝伤心没钱送逝者伤感,除了自己宣传移风易俗丧葬从俭外,更重要的是政府及民政等要大力倡导,殡葬改革迫在眉睫,“生死路上无老少”。

地方上要破除乱埋乱葬破坏可耕地的陋习,完善丧葬流程,建设统一的公坟或公墓,利用荒坡荒山荒地废弃村落旧址等安葬后植树造林种草,让逝者安息绿色环保不占用良田。

自从疫情防控以来,村上的丧葬有所改变和收敛,不再是过去的几十桌几十桌的收礼待客铺张浪费,一纸碗烩菜或一纸碗烩面表表主人心意即可,但是由于丧葬政策制度不够及时完整,大抄大办风气仍旧盛行和复燃各种各样葬埋居高不下。

J.月影檐铃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