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为什么“饿”不死?

俗话说“饿不死的鱼,撑不死的鸟”,还是具有一定依据性的!你不信也无妨,若有闲情逸致呢,且听我跟你慢慢唠唠嗑,叙叙旧,曾经,我也是个村里人,鱼为什么饿不死的道理我都懂。

对于男人有多么爱钓鱼,才是真的问题~

城里人爱养鱼,村里人爱喂鱼,只不过是取决于数量的多少罢了,一个是养尊处优,一个是群居喂养,生活环境的局域性不同,也造就了鱼儿们的命运不同。

就好像,我凭啥出生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人,而有的人出生就是含着金钥匙。

对于鱼为什么饿不死这个问题,非常有科学探索趣味,虽然咱们是个农村人,但从小就知道,这鱼儿“扛饿”的道理。

小时候屋落院子里,有一口青石大水缸,从未放过水,却在下雨天接满了水,随着时间流逝,这缸里的水会慢慢长出青苔之类的杂物;

仔细观察,还会有一些细小的红色与黑色交杂着的水生虫子,在里面悠闲自得,游来游去。母亲时常喊我远离水缸,不是怕我被淹着,而是怕我因为里面的脏水而生病。

有一天,父亲下田干活的时候,幸运的是抓了几条鲫鱼,正好可以改善家里的伙食,毕竟二三十年前,家里可是穷得叮当响,那可真的是许久不见油荤,甚是想念。

由于有两三条特别小的鲫鱼,可能还不够塞牙缝,父亲随手就丢进了院子内的大水缸里,时间一长可能忘记了,后面就一直没有管过这鲫鱼。而我每天都会去瞅一瞅,看一看,这鱼儿啥时候能长大点,也好再尝尝鲜美的鲫鱼汤。

时间过得很快,而这缸里的鱼儿也长大了一丢丢,却从来没有喂过食物,我也是非常好奇,就问父亲,这鱼儿不吃东西也能长大?难道它们饿不死吗?好神奇啊。

父亲说,这鱼不是饿不死,你想想看,鱼在没有丢进水缸里的时候,长满了青苔和小虫子,那么好多天都不下雨,形成了死水,还会发臭,而自从放了这鲫鱼儿,你再仔细看看,还有以前那么多青苔和小虫子吗?

鱼儿不是饿不死,而是这些青苔和小虫子它都可以吃,让会发臭的死水也变得清澈见底,很干净,只不过这些小东西勉勉强强只能够维持生存,却不足以让鱼儿们快速长大。

如果这水缸里的鲫鱼多了,也还是会出现饿死的鱼,因为食物不够了,也就应征了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如果鱼儿多了,粪便也就多了,水缸里的水也还是会浑浊。

这就让很多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只要有水的地方,通常是两年以上的水,自然而然就会凭空而来,出现各种鱼类,比如鲫鱼、草鱼、鲤鱼、螃蟹、甲鱼、小虾等等。

这些统称为水中鱼类的生命体,是由其他鸟类或者昆虫类,携带着鱼籽散播而来,也有可能是其他地方引过来的水,也携带着鱼籽。

长大了,学到的东西也就更多了,鱼类属于冷血物种,不同于哺乳动物那样,需要有规律的进食。鱼类在食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会减少自身的体温热量,降低新陈代谢的排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更长的时间。也就是随着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鱼的体温也就比生存环境高0.5~1度。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鱼的粪尿中,存在氮,实际发挥作用也挺大,可以促进水中藻类物质的生长,还有空气中落入水中的微生物,小虫子,昆虫产的卵等,这些都是鱼儿的食物。

而鲫鱼的生命力还是蛮顽强的,一般自然环境下可以活到10年,而野生鲫鱼可以长达15年,要想饿死一条自然环境下的鲫鱼,需要很多年呢,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看不到会饿死的鱼。

养过观赏鱼的人都知道,假如一段时间忘记了喂食,鱼儿的游动频率和活动量会明显降低。也就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得到处活动,饿肚子就只能缩着睡觉吧。

鱼类生态学中有个“不可逆转”的概念,是指鱼的饥饿过程也是会有时间限度的,超过这个时间,就算恢复食物的喂养,它也已经虚弱到丧失摄食能力了,所以不喂食的鱼顶多是留着一口气在,指望它长大是不可能了。

鱼为什么“饿”不死?

小时候就记得水缸里有一条鲫鱼,一直没喂它,也没有长大,到现在已经有十来年了,还好好的在水里。鱼为什么饿不死呢?

题主的这个问题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那时候村里还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是在自己的院子里面打井,喝水井里的水。那时候的井水打上来是可以直接喝的,清凉甘甜。我们把井水打上来倒进水缸里。只要是家里水缸比较大的,人们就喜欢在里面放一条或者几条鲫鱼在里面养着。当时我们这些熊孩子甚至把从河里捞到的鲫鱼扔到井里面养着。

图示:鲫鱼

在水缸里面养鱼很有意思。既然水缸里面的水是用来喝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像现在鱼缸里面养的鱼那样天天给它喂食。水缸里面的鱼是从来也没有喂过的,为什么饿不死呢?

鱼为什么饿不死?其实就是水缸里面为什么要放上一条鱼的原因了。一些大水缸盛水是比较多的。打满一缸水几天是用不完的。特别是在夏天如果水缸里面没有鱼,我们就会发现水变浑浊了,甚至会有红色乱蹦的小虫子和绿色水藻产生。如果水缸里面放上一条鲫鱼,那么水缸里面的是会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保持清澈。

图示:农村的水缸

这因为鲫鱼吃掉了水中的微生物,小虫子和水藻等。这样水缸里的水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变坏。鲫鱼就是靠着这些水中的生物作为食物才没有饿死。

毕竟水缸中的微生物是比较少的,也就勉强维持鲫鱼生存。所以鲫鱼在水缸中虽然不至于饿死,但是也不会长得很大。这也印证了一句名言“水至清则无鱼”。水过于清澈了,水中的食物就少了。鱼没有食物吃就不会在这里生活了。水缸里的鱼的生活是比较清苦的。

前面提到的被扔到井里面的鲫鱼怎么样了呢?有一次大人们淘井把它们捞了上来,发现个个都是肚子瘪瘪的,瘦骨嶙峋的没有一点肉。井水不见阳光可吃的食物更少,这些鱼都饿坏了。

图示:鲫鱼

虽是这样但是这些鲫鱼还是顽强的活着。鲫鱼的生命是非常的顽强的,换成其他的鱼放进水缸里面用不了半天就会死掉。而鲫鱼可以水缸里面长达几年不死。

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发现鲫鱼一般能够活10年,野生鲫鱼最长寿命达15年。看来题主说家中水缸里面的鱼活了10来年是一点都不假啊!

鱼为什么“饿”不死?

小时候养过一条鲫鱼,到现在10来年了,还好好地在水里。养过鱼的朋友都知道,题主所说的这种现象确实很常见。

农村有不少地方都采用古法养鱼——准备一个大水缸,里面的水藻长起来之后,就把各种鱼放到里面,像小鲫鱼、鳑鲏鱼、斗鱼等。即便不投食,三五年之后不少鱼还能活着,这种现象让很多人以为鱼是“饿”不死的。

▲▲美丽的高体鳑鲏,在农村又叫菜板鱼。

事实上,水缸里的鱼并不是一点东西都没有进食。有心的朋友都会留意到,一场大雨过后庭院里的水桶和盆里往往都会盛满积水,过一段时间后里面就能看到一些来回抖动的小虫,这其实是摇蚊幼虫。

摇蚊是双翅目摇蚊科的一种昆虫,全世界有5000多种,分布极为广泛。雌性的摇蚊在水面上产卵,一次就能产下几十枚卵,水中的卵子不需要受精就能够直接孵化成幼虫。对于鳑鲏、鲫鱼来说,这些幼虫营养丰富,是非常好的生物饵料。

▲▲摇蚊及其幼虫

水缸里的鲫鱼看起来什么都没有投喂,但事实上,水缸里会产生很多像摇蚊幼虫一样天然的饵料。虽然这些昆虫在数量上不至于让鲫鱼“大快朵颐”、“顿顿饱餐”,但在饥饿的时候“打打牙祭”还是没有问题的。

2018年夏天,我从小河里特意捉了不少鳑鲏、爬地虎,还有很多叫不上来名字的野杂鱼,把它们统一放到一个透明的养鱼水缸中。接着,我用实现收集好的摇蚊幼虫投喂,结果鱼缸瞬时就“炸开了锅”,鱼儿的抢食现象非常激烈,几乎是一口一个。当天下午,水缸中就发现了不少粪便——由此可见,摇蚊幼虫还是很受鱼儿们“欢迎”的。

另外,如果水池或者缸里的水长时间不换,水质就会逐渐老化,富营养化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藻类等浮游植物的密度会越来越高。有些鱼类就是以浮游植物直接为食的,比如四大家鱼之一的白鲢。另外当浮游植物的数量起来了,各种浮游动物就会紧接着繁荣兴盛起来,这些都是鲫鱼、鳑鲏鱼的可口食物。

关于鱼类的耐饥饿能力,国内也有不少专业的研究。

一般来说,受到饥饿胁迫的鱼类在形态上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比如体型消瘦、头大体小,解剖之后可以发现肠管变细、肝胰脏缩小、卵巢也会发育不良等现象。

1963年,两位国外学者首先提出了仔鱼在忍受饥饿时出现的“不可逆点”(PNR),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不可逆点”指的是:当仔鱼饥饿到一定程度时,虽然还能存活较长一段时间,但由于过于虚弱,此时的仔鱼已经失去了恢复摄食的能力——此时即便投喂丰富且适口的饵料,仔鱼也不能正常摄食,也就是所谓的“生态死亡”。

对于成鱼来讲,耐不耐饥饿主要跟温度有关。鱼类是典型的变温动物,其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的降低而显著下降,代谢水平也会大大降低。当鱼类因温度过低或者严重缺水时就会进入休眠状态,最常见的就是鲤鱼的越冬现象,非洲肺鱼长达3~5年的深度休眠也是类似的原理,本质上都是受到了胁迫而不得不对代谢、生理进行调节。

但话说回来,饥饿对鱼类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比如导致消化能力和免疫力下降

2002年钱云霞等学者研究了饥饿对鱼类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的饥饿会导致鱼类消化蛋白酶的活力显著降低,其中肝脏蛋白酶的活力下降速度最快。

2006年国内的学者又发现,饥饿会导致黄颡鱼的抗菌活力下降,溶菌酶的活性也随之下降。当饥饿到了24天时,黄颡鱼的免疫力就很低了,各种病原菌也就有了可乘之机。

▲▲黄颡鱼

总之,鱼类“饿”不死只是一种假象,如果将鱼池里的水全部都换成纯净水,不含有任何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那么鱼被饿死只是迟早的问题。即便不被饿死,随着鱼体免疫能力的下降,在后期也很有可能因感染细菌性疾病而死亡。

像题主所说的那样,水缸中的鲫鱼能活很长时间,那是因为水缸中还是有不少生物饵料的,只不过这些“食物”很难用肉眼观察到罢了。当然了,在挨饿的情况下鱼类也会通过消耗自身的脂肪和肌肉中的蛋白质“艰难度日”,从外观上看起来就是长不大(或者越长越瘦小)了。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指出并讨论!

立思行勉 分类:情感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