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岁的孩子有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吗?怎么缓解这种分离焦虑呢?

一个3岁的孩子有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吗?怎么缓解这种分离焦虑呢?

正常现象,分离焦虑从6个月大到3-4岁的小朋友中非常普遍,尤其是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家人,到陌生的环境,如幼儿园。在较长时间中都要面对不熟悉的监管人(老师),出现焦虑是很常见的。这个过程对孩子和家长都可能引起不安,大部分孩子会慢慢调节适应,建议您先不要太担心。焦虑情绪会传染,如果您在孩子面前太担心,孩子可能更难安心,这也是建议家长自己先放松再去处理的原因。

分离焦虑的应对方法

对小孩正常成长中的分离焦虑,您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帮助孩子。

1. 适应新环境 如校方允许,可试试陪孩子在幼儿园待一会再离开。有个熟悉的人相伴,可使孩子对新环境更容易建立安全感,孩子或许不会那么苦恼;

让孩子从家中带一些她/他喜欢的东西,如泰迪熊,枕头或毯子。这些熟悉的物品或有助于您的孩子去建立安全感。在孩子成功过渡后,可逐渐淘汰;

当离开孩子时,尽量告诉孩子,妈妈何时离开,何时会回来。这对孩子建立安全预期也是有帮助的。如果没有说再见或交待清楚,孩子不知大人什么时候会回来,中间过程一直处于不安的心理,下次离开时可能更难解决;

在您离开之前,让孩子进行愉快的活动。离开时,尽量保持轻松快乐的面容。如果你表现得担心或悲伤,你的孩子可能更认为这个地方是不安全的,更容易焦虑。

2. 在家准备/训练

无论多沮丧都建议避免批评或否定孩子的分离困难。例如,避免说“你真没用”或”不要你这样的孩子了”等气话;试试阅读有关于分离焦虑的绘本,通过故事,使孩子能消除部分接受分开的悲伤情绪,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并非是唯一一个要面对分别的小朋友。也可通过故事情节,去给孩子提供一些侧面的自我舒缓的方式,如“小兔兔有些害怕见不着妈妈了,但想起妈妈承诺会四点回家,就告诉自己不要怕,和其他兔兔小伙伴去玩,不要多想”之类;有意识地通过赞扬孩子,给他/她多一些积极的关注和肯定,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3.加强孩子自理能力的学习。自理能力包括自己独立吃饭,如厕,睡觉。如果孩子还不能独立全部完成,至少让他尝试做自己能做的,并且清楚有哪些需要帮忙的地方,教会孩子该如何寻求帮助。

4.不要反复追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刚进入幼儿园孩子还不具备能力清楚自己发生的事情,感受,产生的想法并且能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样反复用追问,比如问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哭?是不是不开心?这样反复追问反而会把家长的担心和焦虑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和孩子做游戏,妈妈扮演孩子去上幼儿园,孩子扮演老师。

一个3岁的孩子有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吗?怎么缓解这种分离焦虑呢?

如果你默认大多数孩子都没有在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 那一个三岁的孩子有焦虑情绪就再正常不过了。

什么叫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就是个体对于从他强烈依附的人分离出来, 而表现出强烈恐惧的感受, 即焦虑。 分离焦虑多见于幼儿。

为什么有分离焦虑

1, 孩子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如果一个孩子能预知事情会怎么发展, 那他就不会那么焦虑。 比如, 三岁孩子去幼儿园,我如果他知道在幼儿园是安全的,放学了妈妈会接他回家, 那他就没有分离焦虑, 相反, 他还会喜欢待在幼儿园跟其它小朋友玩。

2, 有逐步增强的记忆力。要有恐惧的情绪,必须有记忆力,如果记不起来什么让你害怕,日后碰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没办法害怕。大多数孩子在八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有所谓的分离焦虑。三岁的孩子他记得以前所受过分离的恐惧, 如果他又碰到要与他依附的人分离了, 那他肯定有分离焦虑。

3,在大脑中,与情绪最有关系的区域是杏仁核,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杏仁核的反应是比较强烈的。这是因为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差,所以需要通过强烈的情绪反应,来强化孩子的生存能力, 这也是当他面临分离时你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他有分离焦虑的原因。

3, 怎么缓解分离焦虑

其实对于焦虑这种情绪,我们需要的不是彻底清除,而是合理地控制,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比如, 一个孩子完全没有焦虑感, 放学很久了妈妈不来接他回家他一点都不着急。 其实是他妈妈忘记了接他放学这件事。 如果他有一点焦虑感, 看见妈妈那么久都没来, 他会告诉老师的,那老师会留意他的安全, 会打电话给她妈妈。

1,建立亲密的亲子互动关系, 对于大脑发育得比较慢的孩子,更加要耐心。多读些关于情绪的绘本认识情绪,从书中讲解书中的主角是怎么面对环境的变化的; 多聊聊如果妈妈不在场会发生什么, 他应该怎么应对,我实际上是进行一次次的预演。这些都有助于缓解孩子幻想到分离造成的恐惧情绪。

2, 活动前要多给一些“预热”时间,提前告诉他们将要发生的事情,将要见到的人。这样可以缓解孩子在活动中的焦虑感。

这个时间是跟孩子实现定好的。 比如, 孩子进幼儿园前,你跟他说妈妈还在幼儿园外面待上五分钟才回去的。 这样做的原因,是给孩子有个心理缓冲期,也让他感到5分钟是安全的,那预知待在幼儿园是安全的。

3, 及时给孩子正面的鼓励。 孩子有时候表现得比较好,就要用结果鼓励他,告诉他说“你主动和那个孩子说话,现在你多了一个朋友,你们玩得很好。”这能让他们感到接纳别人和被接纳的喜悦。

(4)如果孩子的行为有反复,也不要勉强或指责,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总结。 三岁孩子有分离焦虑是正常的,随着孩子本身的大脑不断发展,大人同时进行亲密的亲子互动,安排孩子多参加活动以提升自信心,及时鼓励但要少批评, 孩子的分离焦虑就会大大缓解。

我是秋枫, 二宝妈, 持续分享育儿心得。 欢迎关注@秋枫聊育儿

一个3岁的孩子有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吗?怎么缓解这种分离焦虑呢?

你好,我是心理咨询师龙龙。根据提到的这个问题,猜测你可能正在跟三岁的宝宝共同经历分离焦虑的挑战,这无论对家长还是孩子,都是一个非常艰难和痛苦的过程。庆幸的是,你关注到了孩子的情绪,并且想要去理解这种现象,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开始,也是让这一切发生改善的很重要的条件。

分离焦虑,是由于与重要他人的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在幼儿时期,它属于一种很常见也很正常的情绪,一般会随着孩子适应能力的提高而逐渐的得到缓解,最终消失。所以,这个答案很明确,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属于正常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孩子和妈妈(或者其他固定抚养人)之间的联结紧密、稳定、安全的象征,因为这个联结方式发生了改变(比如时间在缩短、不由自己控制等等),才引起孩子的焦虑。

当我们了解了这一点,相信心里就会踏实一些。但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伤心的哭泣声声入耳,刺痛着我们的心,所以如何帮孩子顺利的适应环境的变化,缓解分离焦虑,是我们接下来更加关注的。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刚从这个困境中走出来的妈妈的故事,希望能够对题主有所启发。

吴女士的宝宝马上就要过四岁生日了,看着现在独立、自信的孩子,她也是感慨万分。一年前,吴女士决定结束自己全职太太的角色,重新回到热爱的职业中去。但孩子之前都是自己一手带的,要想顺利的回归职场,就必须给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妈妈不在家的生活。经过充分的考虑和讨论,我们建议她这么做:

1 要跟孩子及时沟通未来的变化,帮孩子做到心中有数。吴女士就是这么做的,当她决定了要去工作,就跟孩子说了自己的想法。孩子开始不知道工作时什么,还挺好奇的。但是一听到妈妈说自己白天的时间都要去工作,没有时间陪伴他,孩子就又哭又闹的表示不同意。而且最初的几天,他时时盯着妈妈,特别焦虑,担心一不留心就找不到妈妈。看到孩子这样,吴女士也非常焦虑,担心这样会对孩子不好。但是我们安慰她:这正是孩子情绪情感发育正常、亲子关系紧密的表现,如果孩子知道妈妈没时间陪她,反而表现的很平静、很无所谓、没有依恋和焦虑,反而不是什么好的信号。了解了这一点,吴女士就慢慢的平静下来,接纳孩子焦虑的行为表现。这是很重要的,只有我们能够平静的面对焦虑,孩子才更容易适应。

2 积极回应孩子的情绪。积极回应孩子的情绪很重要,并且也要及时的跟孩子表达家长自己的感受。当妈妈感受到孩子对自己的依恋时,是满足的、是开心的,也是非常自豪的,要让孩子知道这一点。吴女士就是这样,当听到孩子说“舍不得离开妈妈”的话时,她就会蹲下来,摸着孩子的头,或者拥抱一下,并且告诉他:“我很开心你这么说,这是我收到的最宝贵的礼物。”“你跟妈妈想的一样,我也非常非常的舍不得离开你。”“每天有那么多的时间见不到你,对妈妈来说一定非常难熬。”等等。每次她这么说的时候,孩子就会平静很多。家长尝试着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这是什么感觉,他就明白你能够理解他,你很挂念他,他对你很重要等信息,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孩子担心分离,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认为妈妈和自己不在一起的时候,联结就断了,这意味着妈妈可能不要他了,或者不爱他了,这是让他非常恐惧和担心的事情,他不想面对,所以会想方设法拒绝分离。但是当我们把真实的感受告诉孩子,并且去积极回应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原来我在妈妈心中这么重要”、“妈妈这么舍不得我”、“就算不见面,妈妈心里也有我”等,这些感受都会让他的心里更踏实,担心减弱,焦虑降低。

3 进行准备工作。吴女士首先做的事情,是找姥姥来帮忙。这个时间是在她正式工作的前两个月就开始做了。所以,那段时间经常是妈妈、姥姥和宝宝一起活动,这样可以保障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去熟悉和适应其他抚养人。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吴女士会根据宝宝的表现,来调节自己参与的方式和时间。比如今天孩子情绪比较好,或者在楼下有很多小伙伴一起,对吴女士陪伴的需求相对较低,她就会刻意的减少参与程度,比如在旁边的时候尽量不参与,少对话,或者找一些小事情先离开一会儿。逐渐减少孩子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或者很多事情故意表示自己做不好,必须要姥姥帮忙等,刻意的强调姥姥的重要性。帮助孩子在相对安全的氛围中去尝试和适应。所以在正式上班前,孩子已经能够接受大半天的时间和姥姥在一起了。

4 重视仪式感。在正式上班的前一天晚上,吴女士跟孩子说了第二天的情况,告诉孩子会发生的确定的变化,并且告诉孩子自己会在上午吃水果时间、中午午睡前和下午动画片时间之后给孩子打电话,因为她很想念宝宝。同时嘱咐宝宝,如果想妈妈了,可以随时给妈妈留言。而且妈妈非常期待收到他的消息,这让妈妈感到非常幸福。这种仪式感让孩子更加明确他和妈妈的关系。这个过程,表现了家长能够尊重孩子想要找妈妈的心理需求,并且帮他想到办法去满足需求,满足自己的想法。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想找妈妈没错,而且还有办法,并不需要为此承受责骂和批评,也不会不知所措。孩子能够清晰的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就不会因为总是找不到妈妈而更加焦虑了。

5 及时的鼓励孩子。吴女士之前做了很多的工作,但这不意味着孩子就不哭不闹。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哭闹就是他们表达情绪的常见方式。吴女士的做法是,如果某一天孩子哭的时间变短了,或者她打电话过来的时候孩子没哭,或者其他的一些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吴女士都会及时的给与肯定。她会告诉孩子她感觉到了他的努力和成长,她会情不自禁的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让孩子感受到她的自豪。这会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更好,而且他从妈妈那里得到了信任和肯定,这是最大的力量源泉。

6 高质量的陪伴。孩子的分离焦虑来自于变化带来的不好的结果,比如妈妈是不是上班了就没那么爱他了,是不是妈妈更喜欢上班不喜欢他。吴女士用自己高质量的陪伴打消了孩子的顾虑。比如回到家,再忙再累,她也会安安静静的陪孩子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给孩子洗澡,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尽量保证她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还是跟以前一样,这一切的信号是:妈妈除了陪你的时间变少了,对你的爱没有任何的变化。因为爱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种感觉,孩子需要一些具体的事情来获得感受,那这些就是家长能够减少孩子焦虑的具体做法。

因为吴女士能够发自内心去认同孩子在的情绪,并且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她的孩子很快的适应了因为妈妈要工作而产生的分离焦虑,适应的非常好,而且和妈妈的亲密关系不仅没有动摇,还越来越稳定。

当然,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家庭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吴女士的成功经验不一定能够被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但是她做这些工作的一些思路和考虑,确实是有利于帮助孩子去调节和适应分离焦虑的,也希望你能从中得到对自己有帮助的启发和方法。希望你跟孩子都能够快速的去克服焦虑,更好的适应彼此的新的生活。

七月.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