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有电,古人是不是天一黑就睡觉?

飞将军李广职场失意,外出游猎,天黑才回家。经过霸陵,也就是现在西安市东郊白鹿原,被霸陵尉官拦住。李广说:我是先前的李广将军。霸陵尉说:你现在是将军也不能夜行。汉承秦制,宵禁制度还是很严格的,连大名鼎鼎的李广都得在外面小亭子里冻一夜,五更以后才给进城门。

没有灯和蜡烛的时代,晚上怕野兽

古时候不只是没有电,连蜡烛和油灯都是到了文明社会以后才有的。灯发明于上古时期,到汉朝国内才有蜡烛。之前没有灯,晚上行动只能点起火把照明。

就是因为人类在进化中长时间是没有灯照明的,所以一到晚上大家就躲在山洞中或者部落的茅屋旁,点燃一堆篝火,大家围坐在火堆旁烤肉吃。

成年人白天要干活,男人外出打猎,女人采野果,都比较累,很快就睡着了。部落中最年长的老人给睡不着的小孩子们讲故事打发时间,听一会孩子们睡着了,充实的一天也就结束了。

要是半夜里谁想出去方便,那可是个麻烦事,因为没有灯,得把火把拿出来点燃,几个人一块出去。

要是哪天晚上谁被憋醒了,人一懒就不想点火把了,贸然出去方便,可能就被老虎叼走了,所以只有对黑暗有着天然恐惧的人才能活下来。

部落里的长辈怕年轻人懒得不知死活,晚上出去方便时不点火把,就编各种晚上行动的怪物吓唬年轻人,所以自古世界上流传下来的故事中的危险的生物夜行者居多。

老祖先发明了“灯”

黄帝时期发明了灯,就是用一个带底座的陶制盘子,里面放油脂和灯芯草,这就是灯了。灯的发明非常实用,算是人类解放了夜晚。

有句话叫白天云游走四方,夜晚灯下补裤裆。你看,白天去干活,晚上可以灯下加班缝补衣服了,这样生产效率就提高了不少。

再后来部落联盟形成,进入文明社会了,人口聚集在一个地方,就形成了早期的村落和城市。那时候的城市其实和现在的大村庄的人口差不多,有两三千人就是不小的城市了。

城市外边大都是森林和草地,野兽横行,只有城市里面还算安全些。这个时候晚上出来还是很危险,人们主要防备的还是野兽。

再后来形成了国家,人口聚集更多了,一个城市上万人了。街道、排水沟、房屋宫殿一应俱全,还有简单的夯土城墙。自然要处理的事情也多了起来,晚上的娱乐活动也多了起来。

掌灯的人很重要,有专门取火或照明的官职。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度,不只是分封土地,把各种职业也分封了,还能继承。

比如你家是掌灯的,平时就管理油灯就行了,父亲去世儿子接班,后来就可能形成一个大家族。人家问你是哪个家族的,你自豪地说我是掌灯氏,别人就知道你是负责点灯的人了。

有了灯,贵族有了夜生活

有了灯,有钱的贵族阶级就有夜生活了,白天忙一天公务,到晚上的时候就有时间娱乐了,点上油灯,几个人一块喝上几杯,借着微弱的灯光还能看歌姬跳舞呢,更有一番朦胧的美感。

所以就有了楚王绝缨的故事。公元前605年的春秋时期,楚庄王平定若敖氏叛乱,非常高兴,和几个将军喝酒,天黑了点灯继续喝,还让自己的宠妾许姬给大家倒酒。

突然一阵风把灯吹灭了,将军唐狡趁机拉了下许姬的衣带。这还了得,许姬把那人的冠缨给拔了下来去楚庄王耳朵旁告状。

不愧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赶紧先制止了去点灯的火正,让大家把头盔上的冠缨都取下收起来,说这样喝着尽兴。

楚庄王不追究喝酒失态的那个人,和曹操烧书信绝手下疑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唐狡打仗不顾危险冲锋陷阵,屡屡立功,来回报楚庄王的绝缨之恩。

从这个事可以看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贵族们已经可以大晚上点着灯喝着酒看着歌舞搞庆祝活动了。

人口密度大了,不怕野兽怕人,实行“宵禁”制度

人口聚集度大了,野兽也少了,晚上不太担心野兽了,也有灯照明了,好多有钱人晚上不在家待着,老是想出来串门,喝酒娱乐,潇洒人生。

你潇洒了,还有好多人就惦记着你了。强盗和土匪该在晚上行动了,因为当时能够打着灯出来的都是有钱人,你连灯都能用得起,不打劫你打劫谁啊,谋财害命时有发生。

当时破案手段很少,基本都破不了。并且敌人还会趁着晚上来打探消息,探究虚实,你还很难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特别是商人部族有了马匹,还发明了甲骨文,这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文化繁荣。大家就更加安耐不住躁动的小心情,晚上睡不着,都想出来溜达溜达。

别的部族当时没有良马,马长八尺是为龙。商人那样走南闯北做生意,率先引进了比驴大得多的马匹,所以夏人和商人打仗老吃亏了。

大家传言商人的马是普通马和龙生的龙马。夏人也想学商人养高头大马,夏王孔甲还弄来过两条龙(高头大马)让刘累养着,繁殖马匹。良马娇贵,不耐粗饲料,结果还被刘累养死了一只。夏人多想到商人哪里偷马偷技术啊。商人想加强技术壁垒,对夏人严防死守。

敌对双方局势很紧张,加上商人的城市也大了,周边人多兽少了,大家晚上出来打探消息和打劫的收获已经超过被野兽袭击的危险了。这个时候商人为了防备技术泄露,有了宵禁制度,晚上大家都不出门,谁出来谁就可能是敌人,得抓起来严惩。

宵禁制度的逻辑是:你晚上出来有危险,那就别出门了

宵禁制度一实行收效很显著,商灭了夏后也没有停止,沿用了几千年,因为它不只是防备敌人,还能防备自己人中的坏人,比如强盗和土匪。

宵禁制度有个规律,越是人口多的地区,越严格;越是动乱的时候,越严格。

宵禁是一项很严格的法令,主要是为了大家的安全。一般晚上八九点开始宵禁,第二天早上五点解除宵禁。宵禁期间大街上是没有行人的。有人夜行被抓,惩罚很严重的,要打20-40鞭子呢。

曹操二十岁时,任职洛阳北部尉,当时洛阳是首都,曹操当时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曹操很有两下子,实行宵禁,还制作五色大棒,专门打晚上出来溜达的人。

有天晚上竟然有个叫蹇图的老头若无其事地夜行,完全不把宵禁当回事,结果被曹操抓住了。蹇图说自己侄子是宫中大太监蹇硕,很得皇帝宠信,曹操你敢奈何我?

曹操当时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大小伙子,还想做治世之能臣呢,最恨这种仗势作死的家伙了。曹操说你是蹇硕的叔叔是吧,给我打…往死里打……。手下很实在,蹇图被棒杀了。

东西方都有“宵禁”制度,这是人口聚集成城市村落后,对应的现代科技还没发展起来,为了安全起见,形成的简单易行的管理方式

在古代几乎所有朝代都有严格的宵禁制度,大家晚上是不能出门的。晚上外面还有专门的巡逻人员。东方的叫巡逻人,西方的叫巡夜人。

这些年不是流行穿越剧嘛,要是你穿越到古代,听到咚咚咚几下铜锣响,然后听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恭喜你,你已经穿越到古代东方了。

要是你穿越到一个黑灯瞎火的地方,听到有人摇着铃铛喊:“月黑风高,小心女巫”,好啦你这是穿越到西方中世纪了。一定得赶紧躲好,别被当巫师抓走上火刑柱了。

东西方古代都有宵禁制度,在科技和经济都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都是为了防止犯罪,保护大家安全,才制定了天黑后限制大家出行的宵禁制度。

宋朝宵禁比较放松,可以出现吃宵夜

所有朝代中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宋朝。你看历史的话,会发现宋朝的经济特别发达,城市化率达到了20%,大家从一天吃两顿饭变成了一天吃三顿饭,还出现了炒菜这种烹饪方式。

并且宋朝不宵禁。也就是宋朝晚上可以出来活动,去吃宵夜,去串门唠嗑。当然城门是不让出来的,晚上关上城门,在城内活动是不受限制的。

宋朝之所以敢这么干,那是因为有钱,打家劫舍的人少,足够安全,政府才有自信让大家晚上出来活动。

看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吗?里面的狄仁杰因为中了赤焰金龟毒,遇到阳光会自燃,所以白天不能出门,晚上可以出来。他和大家作息相反,他起来时,大部分人都休息了,他只能去比较热闹的“鬼市”走动。

其实唐朝是有严格宵禁制度的,晚上可以外出购物的“鬼市”那是宋朝才有的,电影只是把这个新奇的知识点嫁接到唐朝,来显示唐朝的繁荣。

唐以胖为美它是产生不了“鬼市”这种以物资条件为支撑的东西的。想想咱们现在以瘦为美,三十年前还以胖为美呢。只有物资丰富,都吃胖了才以瘦为美,都吃不胖时才以胖为美。

宋朝灭亡后,到了元、明、清,宵禁制度又开始实行了。直到近代中国,清朝灭亡后,宵禁制度才算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没有电没有灯的情况下,晚上其实有好多事可以做

就算没有宵禁制度了,几十年前经济不发达时,没月亮的晚上大部分人还是不熬夜的。落黑就睡觉,睡不着也躺被窝里,因为点灯费油费钱。

有月亮的晚上我们小孩子是最高兴的,因为可以不睡那么早了,不用担心晚上摸黑走路了,邻居们围成一堆聊天唠嗑。

我从亲戚家拿来几本书,白天小孩子想跑着玩,没时间看书。晚上天黑了不能跑着玩了,也没啥事,就想拿出书来看。大人在月亮下唠嗑,我在月亮下看书,字太小看不清,只能看图画。

我当时还问大家用什么当灯用呢,邻居们都说我真是个好孩子,多么用功啊。嘻嘻,我就是闲得无聊才想看书,不无聊的时候不想看书。

有个叔支招,抓萤火虫放到罐头瓶里,可以借着萤火虫的光看书。我和邻居家的小弟弟一块在村后的草丛里抓萤火虫。

抓了几十只装玻璃瓶里,确实可以照着看书 。可是我有得玩了,就不想看书了,这也是一个悖论啊,最后那本书也没看完,呵呵。

直到后来用得起油灯了,再后来村里拉上电线通电了。不过停电是经常的,能有一半时间是停电状态。

正看电视呢,突然停电了,一停就得好久。我们小孩子还相互安慰:估计已经来电了,电正在路上走着呢,一会就到电视机了。来电后,打开电视机,雷峰塔都淹过了。

要是有电我就不想看书,停电后点起蜡烛或油灯,在一豆摇曳的火光下看书,才有感觉。我们几个同学也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现在都收获了近视眼,戴着眼镜看着很有学问。

看我一个现代人的经历就知道了,我小时候用电有多难,蜡烛和油灯也算奢侈品了。更不用说古时候的普通百姓了,一到晚上确实得摸黑了。

不过古时候就是普通百姓也不是一到天黑就睡觉的。我小时候,大人们白天忙着干农活,晚上用棉花纺线,没有灯照明,就用一根高粱杆,从一头点上,像燃香一样,需要认线的时候就用那一点红红的火星照明,把俭省发挥到极致了。

写在最后

人一天睡觉8-10个小时,再多就不舒服了。古代没有电,也不是天一黑就睡觉的。我还用月光看过书呢,不过纯属是闲得无聊,真来电了,我一高兴就跑着玩去了。大人用火头照着纺织棉花,这可是真的在劳动。

就这两个小例子就知道古人天黑可以办的事情很多,尤其是宵禁不严格的宋朝,说不定像现在这么冷的季节,晚上大家不睡觉,都在村里的铁匠铺里唠嗑呢,创造了好多曲折离奇的故事,还能蹭铁匠的火炉暖和一下。

古时候没有电,古人是不是天一黑就睡觉?

古代没有电,古人们到了天黑就只能睡觉了吗?大部分古人确实如此,在没有电的古代,晚上除了睡觉也没别的事情可做,更重要的是,如果不睡觉四处游荡,被抓到的话就是大罪。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有很多能够在晚上可以消遣的娱乐项目,不管是看电视、电影,还是玩手机、电脑,这些科技产品在为我们到来便捷的同时,也帮助我们打发了漫漫长夜的时光。

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得有电,没有电的话,这些产品等同于废物,因此,与其说现代化的设备重要,倒不如说让这些产品能够正常工作的电更重要。

不过在没有电的古代,古人们在天黑后,都会干点什么呢?没有打发时间的各种设备,是不是一到天黑,就只能上床睡觉呢?

实际上,大部分古代人在天黑之后,都会选择早早地上床睡觉,倒不是他们不知道娱乐,而是在没电的情况下,除了睡觉也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路都看不清,你让他们做什么?

不过,这也要分时代和区域,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区域,对于晚上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是有不同规定的,至少在宋朝以前,大多数古人皆是如此,虽然也有“夜猫子”出没,但这些夜猫子也只能在指定区域活动,也就是到了宋朝之后,人们才逐渐有了各式各样的夜生活。

在古代,古人们是没有太多夜生活选项的,最大也最平民的项目,就是睡觉。

这倒不是古人爱睡觉,而是在宋代之外的各个朝代,都有关于“宵禁”的规定,这些规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古人在晚上的各种娱乐行动。

宵禁,顾名思义,就是禁止夜间的活动,是古代时禁止百姓在夜间活动的相关规定,对于违反宵禁令的,还有专门的罪名叫做“犯夜”。

在宋朝以前,只要到了天黑,就有专人敲响谯楼上的闭门鼓,用来提醒人们夜色已晚,不要再出门,这个时间段历朝历代各不相同。

以唐朝为例,在每天晚上,只要漏刻的“昼刻”走到头,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提醒人们宵禁时间到,而在次日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告诉人们宵禁时间结束。

在闭门鼓敲响后和开门鼓擂响前,如果有人在大街上无故行走,四处游荡的话,就犯了律法中的“犯夜”之罪,一旦如此,那就等着挨板子吧。

“闭门鼓后开门鼓前有行者皆为犯夜,违者笞二十。”---《唐律疏义》

也就是说,在宵禁之后,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出现在大街上的,除非有公事需要急报,或者是家中有婚丧吉凶以及疾病买药请医的私事,才允许在得到街道巡逻者的同意后,方可行走。

不仅仅是在唐朝,在明清时期,对于宵禁的相关制度更为严厉,根据史料记载,在明朝时,如果犯夜,起步就得笞打四十下,这可比唐朝时笞打二十要厉害的多。

正因为有相关律法规定,这就造成了古人们在天黑之后,就没有地方可去,大部分只能留在家里,除了一些学子们在夜里读书学习之外,大部分普通百姓,都会在天黑之后就上床睡觉。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在晚上除了睡觉没事可做,像古代一些富家公子哥,晚上的娱乐项目不比我们现代人少,比如在唐朝时,为了晚上能够有个愉快的夜生活,这些人都会在宵禁来临之前,提早到达长安城内的平康坊,在这里和朋友吃饭聊天,喝酒听戏,度过一个开心快乐的夜晚。

除了因为宵禁制度,让古人晚上不得不睡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的照明设备,实在是太贵,寻常人家根本消费不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人们都是秉承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规律,毕竟白天的太阳,要比晚上的月亮光线强得多,因此,也就遵循着自然规律来生活。

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奈,因为在古代可没有什么像电灯这样方便的照明工具。

根据记载,古代最早的照明工具,是以动物脂肪为燃料的油灯,这种油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楚辞》中“兰膏明烛“之句,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这种采用动物脂肪当燃料的油灯,除了在燃烧时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之外,最大的弊端就是原材料昂贵,并且制作复杂,这就注定了寻常百姓基本上是用不到的。

即使是后来出现用植物脂肪当燃料,仍旧不是普通人能消费的起的,像著名的故事“凿壁偷光”中,就是匡衡因家中无钱,买不起油灯,不得不想出的特别办法。

类似于匡衡这种情况的,还有车胤捕捉萤火虫,用纱布罩起来当做照明来读书,还有孙康借雪的反光来读书,这些故事都说明,在那个时候,很多人的家中,在晚上是没有照明工具的,因此,到了天黑之后,也就只能睡觉了。

而我们熟悉的蜡烛,直到汉代时期才出现,不过那个时候的蜡烛与我们今天见到的大不相同,不仅形状短粗,并且其主要材料是用蜜蜡,这种蜡烛在燃烧时,会发出烟雾,但要它的光亮程度和方便程度,要比油灯好上很多,因此,很快在王公贵族中流行起来。

不过,它还是因为材料昂贵,也就在富人们中间比较流行,像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就曾经将蜡烛当做一种炫耀的资本,还有土豪石崇,家中就“用蜡烛作炊”,把蜡烛当柴禾烧,成了他们一种炫耀的手段。

哪怕是到了宋朝,蜜蜡改为较为低廉点的白蜡,依然也不是普通人能随便消费的,根据记载,宋朝时的蜡烛,稍微好点的价格在400钱左右,而最便宜的,也要150钱,这已经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一家几天的花销了。

不过,当时还有一种用白桦树皮裹着蜡油做成的蜡烛,价格十分便宜,大约在二十钱,不过这种蜡烛最大的缺点就是燃烧时间短,并且烟太浓,也只有那些小商小贩,才会买来使用。

所以,蜡烛对于大部分百姓而言,还是一种比较奢侈的东西的,这也就造成人们在天黑之后,即使家中存放有蜡烛,只要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基本上是舍不得拿出来用的,只要天一黑,大部分人就会选择睡觉。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在古代,哪怕是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在很多农村地区也是如此,人们在天黑之后,不舍得用电灯,早早地就开始休息,一些家庭妇女会在晚上做一些针线活,但也是在油灯下进行,毕竟那个时候虽说有电,但并不十分普及,更重要的是,老百姓们也节约惯了。

因此,在没有电的古代,大多数古人都会在天黑之后选择睡觉,一来是因为有各种宵禁制度限制,二来就是照明设备的昂贵,让很多百姓消费不起,一根蜡烛都得用两三年,你让他大晚上点着蜡烛不睡觉,自然是极不现实的事情。

当然,这只是以寻常百姓为例,而像那些达官贵人,就不会有这个困扰,不仅不用担心晚上如何照明,还有花样百出的各种夜生活方式,以供他们消遣。

比如逛青楼。

逛青楼,是古代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更是一种所有人习以为常的消遣方式。

不过这个逛青楼,并非完全是我们想象中那样不堪,古代的青楼分很多种,更多的,就像是一个让文人墨客能够吟诗颂词,消遣娱乐的场所。

在这里听个小曲儿,喝个小酒,和几个相熟的朋友吟诗作对,也是一种极大的乐趣。

除此之外,在宋朝宵禁制度较为宽松的时期,人们在夜里也会出来走走,像北宋首都开封,在晚上就有十分热闹的夜市,各种商贾云集,小商小贩也有很多,并且大街上灯火通明,因此人们就会三五成群,结伴出来游玩。

还有一些不甘寂寞的,会在晚上会友,几人下棋、喝酒、聊天等,总之只要是有能力的,在大晚上肯定不愿意安安生生的睡觉,都要想办法找点乐趣。

而像那些王公贵族,夜生活就更加丰富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除了没有类似于现代的手机、电脑等,夜生活那是相当多,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度过一个又一个愉快的夜晚。

总而言之,古代的人们,在没有电的情况下,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普通老百姓大多会在天黑就休息,从而避免违反制度,也能节省生活开支,而书生与学子们,大多会挑灯夜读,至于那些达官贵人,即使是没有电,也不影响他们丰富的夜生活,也就是那些普通人,才会在天一黑就只能睡觉。

1989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