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皇帝的圣旨从京城传到广州需要几天?

古时皇帝的圣旨从京城传到广州需要几天?

驿差玩命跑,且一路顺畅的话,大约需要五天。

在现代,如果想往全国某个地方发送一个文件的话,基本上都能做到转瞬即达,这得益于强大的网络和各种先进的通讯工具。

但在古代,这些却是无法想象的,古代传递个文件,哪怕是皇帝的圣旨,都需要以天为单位。

而广州在封建社会时期,称得上是偏远地区,如果往这里发一道圣旨,依照古代的速度,又会需要几天呢?

答案是最快也需要五天左右。

古代传递圣旨以及其他文书的主要方式,就是依靠驿站。

所谓驿站,是古代传递朝廷和官府的各类文书、军事情报等公文的重要场所,有了驿站的存在,就能让那些传递公文的人可以在途中食宿,换马,说的简单点,就是一个中转站。

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驿站,最早建于秦朝,秦始皇嬴政在统一全国后,用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全国各地的交通网络,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建设了“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的全国性驰道,这其中就包括我们熟知的”秦直道“。

在建设道路的同时,秦始皇还将通信方式进行了统一,规定传送文书必须按照政府规定固定的路线前进,采用人力接力的方式,一站一站传送下去,这种方式,秦始皇将其命名为“邮”。

自此,“邮”就成为了通信系统的专有名词,一直沿用到今日。

当然,在秦朝时,不管是驿站的数量还是规模,整体还是比较落后的,并且功能也相对简单一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力的强盛,驿站也就越发完备起来。

比如在唐朝,随着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贞观盛世”来临,驿站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程度,据《大唐六典》记载,唐朝时全国的驿站数量,巅峰期曾高达1639 个,并且,除了传统的陆驿之外,当时还开拓了近三百个水驿,水陆交织,将全国的疆土基本上都笼罩在内。

驿站数量多,自然从事该行业的人也多,据记载,唐朝时驿站相关从业人员,最高峰时曾达到两万余人,这个规模,已经与国军时期全国的邮政人员数量几乎相当,足以可见,唐朝的通信事业是何等的发达。

而那些传递文书的人,在当时被称作驿丁,他们的职责就如同我们现代的邮递员一样,按时按量地将朝廷的各类公文送至全国各地。

星罗棋布的驿站,以及大量的驿丁,使当时全国的各类文书,都能够快速的传达到各地,每天在驿道上,都会看到快马疾驰的驿差,著名诗人柳宗元就曾对此用“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来进行描述。

那么,当时驿差的传达公文的效率又是如何呢?

这就要看公文的等级了,若是普通的文书,一般来说,从中央发布之日起,在两个月内,就会送到全国各州各县,比如唐玄宗时期,有个诗人名叫元结,在他上任道州刺史后,短短五十天里,就收到了朝廷各衙门派发的文书近两百余封。

道州在如今的湖南道县,距离长安约有2700里的路程,也就是1350公里左右,按照元结在50天里接到200封文书来推算,平均每天他就要接到四封,由此测出,基本上他在5天左右,就会接到一封朝廷下发的文书。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当时驿站送文书的速度,大约在每天500里左右。

每天500里,换算过来就是每天前进250公里,这个速度在现代不算什么,但在古代全凭人力和马力的情况下,已经是极快的了。

要知道,不管是人还是马,都会有个极限,在全速奔跑一段时间后,也需要进行休息,这和我们如今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的道理一样。

但人与马休息,公文却不能耽搁,怎么办呢?那就接力,前文也见过,秦朝时就已经明确规定了用接力的方式把公文一站一站传下去,只有这样,才会传递过程不中断。

而根据部分史料记载,唐朝时一般每20里到30里,官道上就会设置一个驿站,驿差也会在这里进行休息、换马等操作,通过不断换马,甚至在特殊情况下换人,保证公文及时的送达到目的地去。

而这只是普通公文的传递速度,若是遇到紧急公文,如皇帝的圣旨,那速度就会更快。

八百里加急

我们在很多古代题材的影视剧或者文学作品里,经常会看到“八百里加急”这样的字眼,这其实就是古代在传递紧急情报时所能达到的极限速度。

当然,若是想达到这个速度,也是需要有先决条件的。

首先就是马匹,古代的驿站中,会备有不同的马匹,传递普通公文自然用的是普通的马匹,但若是传递紧急公文,就会用特有的御马。

这种马以耐力强,奔跑速度快为显著特点,平日里精心喂养,一旦有了紧急公文,那么它们就会派上用场,据记载,唐朝时的御马,每天能够达到600里以上,最快的能够跑至800里。

像唐玄宗时期,范阳的安禄山造反,当时唐玄宗身在长安,两地相距三千多里,仅六天唐玄宗就接到了消息,由此推算,当时驿差的速度,也就是日行600里左右。

但跑这么快的代价也是很大的,通常来说,只要遇到了“八百里加急”这样的紧急任务,基本上都是跑死马的结果,包括送公文的驿差,由于任务紧急,吃喝都在马上,因此身体就会大受损耗,导致劳累过度造成死亡。

所以,如果不是那种边关告急、聚众造反的紧急事件,一般是不会动用“八百里加急”的。

而唐玄宗命人将数千里之外的荔枝送至长安,只为博杨贵妃一笑,这背后付出的代价,可能就是几匹御马和几个驿差脱力而死,难怪他会被人骂作昏君。

另外就是道路顺畅,路上若是出现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道路损毁,那么肯定会影响到驿差前进的速度。

同时,还要考虑沿途的治安,如果是军事情报,难免会被有心之人盯上,采用暗中埋伏的方式将情报截获,因此,如果是涉及到战况的紧急情报,一般都会采取多路传递的“疑兵之策”,以防万一。

至于在途中会不会遇到强盗,这一点在古代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古代劫路的强盗,很少有人会对公文下手,毕竟大多数强盗求得是财,他们也知道如果动了这些重要情报,会招来官府的无情剿杀,实在是犯不上为此搭上性命。

按照这个速度,把皇帝的圣旨送往广州又需要几天呢?

往广州送圣旨需要几天?这首先要看是在哪个朝代,朝代的不同,决定了首都位置的不同,因此,用的天数也就会不同。

还是以唐朝为例,唐朝的首府在长安,即如今的西安,这里距离广州,大约在1700公里左右,也就是3400里,按照加急公文每天不低于600里的速度,正常大致需要6天左右。

而如果以宋朝为例,首府在开封的话,距离广州1500公里,大致需要4天左右。

至于元明清时期,首府在北京,则距离2200公里上下,换算过来的时间就需要8天左右。

当然,这只是说的理论数值,毕竟路上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天气好坏,再比如道路是否通畅,同时,某些地方可能骑马还过不去,需要换成水驿,如此一来,时间上就可能拉长。

不过,古代的朝廷对于驿差送达公文也是有相关考核的,比如唐朝时,规定了如果文书没有按照规定时间,晚到一天的话,就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可处徒罪二年。

而如果是耽误了那些重要的公文和情报,比如紧急军事文书的,则罪加三等,而因为延误情报导致战事失败的,就更惨了,因此掉脑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比如在唐朝时,就有个官员,因为在发公文时,本需要发往两处,结果一时疏忽,只发了一处,就因此被革职拿问,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说,在古代,不仅驿差十分辛苦,那些负责转发公文的官员,同样也是战战兢兢。

但这规定虽说严厉,却避免了驿差不会无故拉长送公文的时限和公文下达的准确性,同时也保证了其效率性,为了减少情报和公文传递的错误,这样做也是必须的。

而通过唐玄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结合当时他命人采摘荔枝的地方(潘州,即广东茂名),再加上荔枝的保鲜期,大致可以算出,当时仅用了5天,杨贵妃就吃到了新鲜的荔枝,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长安发往广东一封圣旨,如果不考虑人和马的死活,可着劲跑,并一路顺畅的话,最快需要5天左右的时间。

综上所述,在古代皇帝的圣旨送往广州,具体要几天能送达这需要看具体的情况,不仅要考虑到朝代的不同,同时还要考虑到圣旨的紧急程度,因为首府位置的不同和紧急程度不同都会影响到送达的时间,但若是以“八百里急报”这种级别来推算的话,基本上在五天左右就能送达。

古时皇帝的圣旨从京城传到广州需要几天?

在这个网络信息漫天飞的时代,我们传递文件那只是瞬间的事。

举例来说,就是我们中央当天下发到各地方的文件都是即发即到的,加密电传电脑传递分分钟的事儿,那我们古代皇帝下达的圣旨从北京到广州需要多长时间呢?

提到这里脑海里会想到“驿站”这两个字,是的,我国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这驿站是全世界最早的信息传递的组织。

在我国古代,一般会每隔 20 里的地方就会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驿员则立马按照每天 300 里的速度来进行传递。

要是紧急情况,传送速度可以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达到 800 里。

而要达到800里,则是要分别由40匹品种优良的马,还有体质健康的驿员以接力式长跑的方式,每隔 20 里来完成,古代的一里比现今的500米要短一点点,这也相当于每一匹马每一段都要跑9000多米。

所以人们常常用“八百里加急”的来形容。

从以上的描述,那么在从如今的北京传递一道圣旨到广州,若是走路那么要用三个多的时间,若水路坐船也要二十日的时间,若是骑马要用十几日的时间,如果是十万火急的快马速送日夜就要四天的时间。

(信使)

如果按照唐代的会更快,因为唐代的一尺相当于是现在的 0.303米,则一里路就是454.2米,然而现在从北京到广州一就是2117800米,如果五百公里为500000米,那么算下来时间大概只需要四天就可以到了目的地,如果能再快一点,那么每天走它800公里的话,只需要两天半多三天不到就能把消息送到了,所以说古代办事效率也是挺高的,但是付出的代价就相当的大。

最后我们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文件传递: 在汉代的时候,按照制度,由中央向地方下达的诏书。

  如图这样一级一级的下发文件,需要传递。

可那时候没有网络电脑、高铁,他们传递公文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分别有步递、车递、马递、船递、最后就是信鸽。

然车递、马递是每三十里左右会设有一个驿站。跟据考证,陆路传递公文的速度,慢的是每日行一百六十里,如果加急的可到数百里。

  汉代的公文系统的完整性客观上基本上为后世王朝奠定了模式,在到后来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是如此。

据《大唐六典》里曾经有过记载,在最唐盛的时期就已经设有1639 多个驿站,且专门用来从事驿务的人员就高达共二万多人。

最出名的就是如唐玄宗,竟荒唐的为了让杨玉环吃到最新鲜的荔枝,讨得她欢心,利用驿丞给自己宠爱的女人运来荔枝。

诗人杜牧专门作了这首诗来抨击玄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玄宗和杨贵妃)

到了明代,皇帝为了使政令通达,就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联络“通讯”系统,而这个系统则是由三部分组成:驿传(信使)、急递(现在的邮政)和递运(运输)。

围绕北京这个地方,这个庞大的网络系统下共有1936个驿站,驿道总长143700里(合84200公里),每隔60或80里就设一个驿站。

然后传递快信就用急递,每到10里就设一个急递铺,送信的骑马就从前一个急递铺转到下一个急递铺,骑行速度是300里/h,简单的说就是两个急递铺之间用时为45分钟。

(明驿站系统)

其实在现在看来中国古代驿站、宣传亭,相对于其他古老帝国,确实是高科技的。

但是随着后来时代在不段的变化,我们的通讯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就是1839年在英国最早出现的电报线路和架设在大西方的铁路。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小土豆

古时皇帝的圣旨从京城传到广州需要几天?

送圣旨的往死里跑的情况下,最短六天可以把圣旨送到广州。

要知道,古代皇帝圣旨作为最高“命令”,一般都是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的。再用简单点的话说,传一次圣旨到远的地方,死几匹马或者死几个士兵、传信使那可是很正常的。

广州,自古以来远离中原王朝的首都之地,传圣旨是难度颇高的地方,仅次于西南的贵州。

古代的没有什么发达的机械交通工具,那些马车并不是最快的交通工具,而单独一马一人,这才是最神速的组合。为了掌控天下,且保证完整的“信息渠道”,古代对于“信使”而言,其实他们每天都在开启“马拉松”的命运,不止是送信的驿站的那些马,死亡率偏高,就连在马上奔波的信使,都有可能劳累过度,造成各种意外死亡。

古代中原王朝的首都往往都是定都在北方,其中长安(西安)幽州(北京)开封等都是热门城市。宋代以前,以陕甘一带为主,南宋时,以江南为主,宋代以后,以华北平原的幽州为主。

这里就涉及了不同朝代,传信到广州的时间长短不同,还有跨过的地形不同,旅途艰难程度也是不一样。

定都陕西,圣旨到广州最难

我国封建王朝中,秦代是为最早的朝代,也是最早定都陕西的王朝。

陕甘地区在周代、商代以前,一直被认为是诸夏民族的发源地。而周代时,天子都城在陕西、河南交替,而始皇帝还是选择了陕西。

陕西西安距离广州的直线距离将近1600公里,也就是3200里,但要是从陕西过来广州,绝不是奔着直线冲锋就行的。

陕西位于二级阶梯,通俗一点地讲,南部的秦岭刚好又是南北分界线,从陕西南下,要爬山。不想爬山就得绕路,但绕路还不如爬山。古代的山崖绝不像现代一样有着大量的机械去开发维修,那可是真的“难于上青天,什么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到了古代都要大打折扣。

对此,我们借用“荔枝”视线来看从陕西到广州的行程难度。

在汉代,《后汉书》有记载:

南海献龙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险阻,死者继路‬

这是汉和帝时期的记载,由此可见,为了送荔枝跑死人,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死了继续再找人跑,牟足力气跑。

而再著名一些。就是到了唐代“妃子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实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运的就是高力士老家凉州(茂名高州)的荔枝,这与广州的地理位置最为相似,也相近。

而对于妃子笑的记载是:

杨贵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其味未变,已至于京师。

没有变味,这意味着,并没有超出荔枝5天以内的保质期。而唐代,关于跑驿站的制度是一天必须“六站”,一个驿站相距十五公里。但,送荔枝和圣旨是一个级别,属于跑死人和马都不能停那种,所以大概估计,当年实属跑出了一天五百公里,也就是1000里的水平,只有如此才能快速到达长安。

唐代驿站制度相对完善了,所以唐代牟足了劲,从首都跑到广州大概四天,汉代因为驿站的补给差距,最长也不会超过六天。唐代与汉代的交通力量相比,只是制度和资源占优,在交通工具上是差不多的。

而之后的时代也是如此。

定都北京、河南,南下有大平原冲刺

河南,作为与陕甘并列的诸夏民族富庶之地。

定都开封、洛阳的王朝不少,正统的与不正统的都极其繁多,地方的财富和文化丰厚。

而北京,在公元十世纪后才逐渐成为中原主角。

但无论是定都河南,还是北京。这两地都有大优势,那就是有着大平原以及密集的城市群用于补给,这对信使本身来讲,是有着极大的铺垫作用的。

就宋代河南而言,从开封拿着圣旨南下,直奔岭南地区,这一路距离并不长,但也在3000余里,但其胜在资源优势上。因为宋代马少,要是想着跑死马送圣旨那也不现实,所以宋代的信使和马稍微有点优待。

大平原地形使交通更加舒适,不再颠簸得厉害。

到了后期,定都北京。北京一样有大平原:华北平原。

当年契丹人南下、金人南下,靠的就是华北平原这个巨大的滑滑板,一路冲刺到河南,威胁北宋。所以定都北京,如元朝、明朝、清朝,当年圣旨南下是要比宋代更要累一些的,毕竟又长了一些路途。

而南宋时期,还有明朝永乐帝以前,定都的都是在南方。

一个是在临安(杭州),一个是在南京。

其实在南方城市南下,相对而言会轻松很多。无论是临安还是南京,南宋时以及明代时,都已经有了强大的经济水平,信使南下广州的渠道非常完善,八百里加急可以做到真的完美无缺。

因为河网密布,补充水资源很方便。最重要的是,这一路过去,贸易商路发达,在路上找到备用马匹难度并不高,这对于千年前从汉首都跑下来苦哈哈的信使来讲,那可真的是幸福得太多了。

而到了清代,本质上的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变,交通效率也只是相对增长,并没有跨时代的进步。就清廷面对着拿着火器都还是信仰八旗的观念来说,依旧没有脱离出“跑死马”的思想观念。

当然,相对于同时期的西方国家,也并没有太强的能力,能够建造从北京到广州的铁路。

所以在外国人对于清代的送圣旨的记载中,长达十一天、十五天的送圣旨记录都可以看得到。

古代圣旨传送速度公式:基建+马种+行政要求

其实,古代送圣旨的速度并不是一致的。

也不是从古到今这个时间尺度逐渐上升的。

例如清代,国外人记载的史料中就有从北京到广州传圣旨花了半个月的情况,这相比当年唐代安史之乱,六天从范阳跑到长安的速度比,那更是要慢得太多了。

所以,传送圣旨的速度,也有一套紧密的逻辑公式。

首先是基建,所谓基建,便是对于一些艰难险阻地形的道路的开辟和维护,除此之外,最明显的“驿站”的多少也很重要。目前史料记载最完善的《唐六典》,是对开元盛世前后的驿站数量有过详尽的统计。

全天下将近1700个驿站,而每个驿站距离在15公里左右,这其实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地区了,所以就唐代而言,基建已经相对完善了。

对于信使的更换以及马匹的更换,都有着完整的维护逻辑。

除此之外,还有马的种类。

人有强弱,马更有快慢。

古代常说千里马,这个千里马并不是虚指,而是真的指能跑上一千里的马,可谓马中帝皇。

当然,千里马自然也是珍贵的,属于战略级通讯资源,不可随便动用。因此,在唐代,所征服的中亚马成为了唐代信使“飙马”的最好选择。

中亚马体型更加小,但是爆发力更强,持续力也更强,所以自唐代以后,对良马的需求也有所提升。当然,后来的时代越来越难获得中亚马。

最后一个因素便是行政要求。

所谓行政要求,其实也和皇帝的“勤政与否”息息相关,皇帝不勤政,圣旨在路上丢了可能都不想管,皇帝勤政,信使自然不敢耽搁。所以,送圣旨的速度,和行政要求强烈有关。

除此之外,还有律法以及政策等因素影响。

综合古今来讲,平均送圣旨到广州的时间在8天左右。

这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总不能用现在的互联网速度比。

但话说回来了,如果古代有王朝在广州建都,皇帝就住在广州,那就没这些问题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H《🍁 🍁 🍁 》Y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