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老人去世,为什么感觉痛哭的人越来越少了?

现在的老人去世,为什么感觉痛哭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舅爷爷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女儿,儿媳都没有痛哭流泪,甚至还有说有笑地接待了我们,说老人走得好。

舅爷爷去世的时候91岁,他在床上躺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几乎没有下过床。

因为得了食道癌晚期,而且年龄大了,也不适合做手术,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家躺着。

有时候难受得夜里在床上来回打滚, 几个儿女也没有办法,看着他痛苦不堪的样子,几个儿女也非常难受,默默地流泪。

尤其是没有办法进太多的食物,每次吃一点,过了一会儿就全部吐出来了,看着真叫人心疼。

去世的前一天晚上,到了夜里两点多的时候,舅爷爷还在床上来回翻身,喊着难受。后来突然间,就没有动静了,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后来听家里人说,他大儿子当时又长叹了一口气,说了句,“走得好!不然不知道老爷子还要遭多少罪!”

第二天,我们就接到了舅爷爷去世的消息,便赶去了他家。

我几个表伯表姑,也像平常一样接待了我,我也并没有看到他们失声痛哭。

后来,舅爷爷的大儿子,我大表伯联系了医院,联系了殡仪馆,提交了相关的材料后,并和殡仪馆确定了火化的时间。

从火化到安放好骨灰盒,几个子女都没有流过一滴泪。

在回家的路上,我和我爸聊天,我开玩笑说,舅爷爷怎么这么惨,去世之后儿女都没有哭,甚至都没有流泪。

我爸也很平静地说道,人都已经去世了,哭着给谁看呢,而且你舅爷爷年龄已经91岁了,虽然走了,和习俗方面来说也是“喜丧”。

后来通过和我爸聊天,我也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现在老人去世,痛哭的人是越来越少。

1.从农村的习俗方面来说,8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一般为“喜丧”一般在农村,死者的年龄在80岁以上,而且在当地也是属于德高望重的人,一般他的离世,称之为“喜丧”,儿女也不会过度的悲伤。

因为80岁都属于高龄人员了,表示这样的人很有福气,子女应该为老人感到高兴。

甚至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的时候,也会有说有笑,并没有人觉得这样不礼貌。

所以在这样的习俗之下,很多死者的家属并不会痛哭,亲朋好友更是如此。

2.现代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随着60后,70后这一代人渐渐地老去,而80后的人基本上都接受了高等教育,思想方面也更加开放,往往并不拘泥于一些外在的形式,而是更愿意去遵循内心的想法。

他们觉得,老人在世的时候,只要儿女尽到孝心,好好地对待老人,照顾好老人的衣食住行,那么就尽到了做子女的义务。

当老人离世以后,他们或许也会伤心,也会难受,但是有些人并不太喜欢哭,也自然不会强迫自己来哭。

而且对于子女来说,哭又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呢?不是痛哭就表示自己孝顺,痛哭也并不能够让老人活过来。

既然如此,那么就没必要在意别人的眼光,自己问心无愧就好了。

3.觉得老人解脱了,自己的内心的确还有一点,替老人开心的感觉不少老人得了绝症以后,那种痛苦是无法比拟的。但是现代医学又没有办法去解决,所以老人们每天都在痛苦中挣扎,甚至有时候都想早点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在我国,所谓的安乐死,还并不是合法的。

看到老人痛苦的样子,很多子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甚至有时候,希望老人能够早点离开人世,不再受痛苦的折磨。

所以,当老人真正离开了,作为子女来说,我反倒是觉得老人轻松了,至少不需要再苟延残喘受罪了,毕竟太过于折磨。

所以对于老人的离世,自然也不会失声痛哭。

4.殡葬方式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前老人去世以后,多半是土葬,而且遗体会在家中放置2到3天,专门用来棍亲人祭奠。

而死亡是一件大事,在农村有很多的葬礼习俗,甚至是有一个专门的环节,就是让子女对着老人的遗体哭泣。

那么在特定的环境下,再加上一些葬礼工作人员的引导,所以大部分儿女也不得不哭泣。

但殡葬方式改革以后,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火葬方式。

死者遗体的告别会,有多半是在殡仪馆进行的。殡仪馆作为一个公共的场所,也不适合失声痛哭,否则会影响到他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儿女亲属都不会痛哭,更多的是鞠躬,忍不住单独抹眼泪。

那么老人去世,到底有没有必要哭呢?

其实对于这一点,没有绝对性一说。是否要哭,也看个人的情绪和当地的一些习俗。

毕竟是自己最亲近的人离世,很多人难免都会特别难过,会情不自禁地流眼泪或者痛哭起来。

而有些人,是不容易掉眼泪的,这也没关系。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而如果是去参加葬礼,是否需要痛哭,那么入乡随俗。

老人去世之后,一般办理丧事都有哪些流程呢?

1.确定老人是否是真正的死亡。这时候最好的情况是拨打120,将老人送到医院,进行脑细胞检测,做心电图,如果心脏不再跳动,脑细胞全部死亡,那么证明这个人真正的去世了。

这时候需要医院开具相关的死亡证明,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要送去医院?就是为了防止出现一些“假死”的情况,因为科学家判定人的死亡和农村当中判定死亡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单纯的没有了呼吸,或许这个人并没有真正的死亡,所以必须得做鉴定。

2.拿到死亡报告以后,开始联系殡仪馆。确定火化的一些时间,准备相关的注意事项。

3.通知亲属参加葬礼,进行吊唁。

4.安放好骨灰盒。

写在最后: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真正的孝顺,其实是人活着的时候,平时多一些关心,多一些问候,陪老人多聊聊天,去满足老人的一些小心愿。

这或许远远要比人去世以后,再失声痛哭,要有意义得多。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待的呢?都来说一说。

现在的老人去世,为什么感觉痛哭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们村的刘大爷活到七十九岁,他去世的时候,他老伴、还有他的一个儿子、两个女儿竟然没有一个哭的。下葬的时候,司仪在旁边一个劲地暗示刘大爷的儿女,让他们大声地哭上几嗓子,可刘大爷的儿子却说:我们实在是哭不出来啊……刘大爷读了几年书,所以很是自视清高,思想也比一般农村人要先进很多。在他眼里,不存在什么重男轻女,男女是平等的,所以他对三个儿女基本上是一视同仁。

他儿子结婚的时候,他给他儿子说:你结婚我一共在你身上花了三千块钱,等你两个妹妹出嫁的时候,我也会在他们身上花三千块钱。

到他两个女儿出嫁的时候他果真是如此做的,这件事在我们村里很是出名,因为那个年代的农村,能做到这样的父母实在是太少了。

他的儿女各自成家后,对他都非常孝顺,特别是他的两个女儿,因为她们嫁的离我们村不远,所以她们隔三差五的就回来看望刘大爷和他老伴,她们每次回来都会给刘大爷买很多水果和好吃的,逢年过节的还会给刘大爷钱。

一晃刘大爷就七十多岁了。他有了孙子也有了外孙,他的两个女儿为了生计和供孩子读书,都跟着丈夫外出打工去了,他的儿子倒是留在家里老实、本分的种地,地里没啥活的时候就去我们镇上的冷库里打些零工。

刘大爷第一次住院是因为摔断了腿。他去地里干活,需要下一个高坡,下坡的时候没注意,不小心崴了一下脚,就是这么巧,脚没啥事,可小腿却骨折了。他那次在医院住了二十多天,都是他儿子一个人伺候的。

刘大爷怕两个女儿担心,所以也没给两个女儿说,等刘大爷出院的时候,刘大爷没怎么着,可他儿子却瘦了一大圈。

直到快要过年了,刘大爷的两个女儿从外面打工回来了,她们来给娘家送过年节礼的时候才知道刘大爷摔断了腿。

这可把他的两个女儿心疼坏了,一个劲地埋怨刘大爷,嫌刘大爷住院的时候不给她们打电话、让她们回来伺候。她们还叮嘱刘大爷下次再生病一定要给她们打电话。

刘大爷第二次住院是因为脑梗,那时候他的腿已经好利索了。他早上起床的时候觉得头有点晕,他老伴一看他,发现他的嘴也歪了,就赶紧打电话给了他们儿子,把刘大爷送到了医院。

刘大爷那次在医院住了三周,那次还都是他儿子一个人在医院伺候的。因为脑梗,医生不让刘大爷下床,他只能是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他儿子天天在跟前给他端屎端尿,喂水喂饭,很是辛苦,连个可以和他替换的人都没有。他儿子白天吃不好,夜里也睡不好,整个人看起来非常地憔悴。

同病房的人都同情他儿子,以为刘大爷就这一个孩子,可等聊起来才知道刘大爷还有两个女儿。

别人劝刘大爷的儿子,让他给他的两个妹妹打电话,叫她们来替他分担一些,可刘大爷的儿子却说:我爹都不让我两个妹妹来,我有什么资格让她们来。

刘大爷出院后,他儿子也累得病倒了。刘大爷也因为脑梗留下了一些后遗症,虽然嘴不歪了,可走路却没有之前利落了,必须得拄着拐杖才行,而且其中一只胳膊也一点力气都使不上了。

他的两个女儿后来见了他直接落下泪来,她们有点无法接受老父亲一下子变成了这个模样。她们一边心疼和自责,一边埋怨刘大爷的儿子不通知她们,刘大爷的儿子说:咱爹不让我告诉你们,我哪敢告诉你们,不过再有下次的话,他不让我通知你们我也会通知,我这次真是被累怕了。

隔了一年,刘大爷再次住院了,他这次住院是因为股骨头骨折。说起来也是挺巧的,他坐在马扎上,起身的时候没站稳,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当时摔得他疼得不敢动弹,等拉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说股骨头被摔骨折了。

医生说可以做手术,可是因为刘大爷有脑梗史,所以做手术的话会有风险。刘大爷一听说手术有风险,说什么也不同意做手术。医生说不做手术的话也没必要在医院住着,就回家养着去吧。刘大爷的儿子就只能又把刘大爷拉回了家。

这次刘大爷是彻底不能自理了。他儿子给他的两个女儿打了电话,两个女儿都很快从外地赶了回来,三个人商量后,决定轮流伺候刘大爷。

可等伺候起来却发现,这个刘大爷是真不让人省心啊。

他的床前必须得有人守着,一会不是要喝水就是要吃东西,一会这里痒,一会那里疼,总之是不让人闲着一会。隔上十几二十分钟的就要小便,可别人举了半天尿壶,他却一滴尿也没尿出来。大半夜的自己不睡觉也不让别人睡,本来他睡得呼呼的,可只要别人往上床一躺,他那边立马就醒了,醒了就这事那事的,大半夜的还让别人去给他做饭吃,他絮絮叨叨的,一点也不让别人休息。

一开始他的三个儿女计划一人照顾一周,可不眠不休地照顾了两天就受不住了,最后三个人商量后又改成了一人照顾两天。白天刘大爷的老伴还能帮着他们分担一点,即便如此,三个儿女还是被累得痛苦不堪。

刘大爷的几个儿女从一开始的心疼老父亲慢慢变成了不耐烦,又从不耐烦变成了抱怨,所以对刘大爷的态度也都不怎么好了。有一次,刘大爷的大女儿用她那双熬眼熬得又红又肿的眼睛盯着刘大爷说:爹啊,你就一点也不心疼我们吗?你怎么就这么能折腾啊?你再这么折腾下去,等你死的时候我们真是连一滴眼泪都流不出来了。

可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劝,刘大爷还是和之前一个样子。

刘大爷的老伴对他也是一肚子不满。刘大爷从年轻的时候就脾气不好,自从生病后更是比以前还要暴躁,他面对儿女的时候还好一些,有时候虽然会对着儿女发脾气,但至少不会说脏话。可他对他的老伴就没那么客气了,稍微有点不合他心意的,他就会辱骂他的老伴,有好几次他还趁着他老伴给他喂水、喂饭的功夫,用他那唯一可以动弹的手去掐他老伴。

他老伴一开始还忍着,后来再也忍无可忍,给他说,如果他下次再打她,她就直接把刘大爷的手给绑起来。刘大爷认为他老伴不敢,可没成想,他再一次掐了他老伴后,他老伴还真把他胳膊绑了起来。

他在他儿女面前告他老伴的状,可他几个儿女却没有一个愿意搭理他的。

刘大爷在床上一躺就是半年,他的几个儿女后来都借口家里有事,都不在他跟前日夜伺候了,只是偶尔过去看他一次,平时就是他老伴照顾着他。晚上他老伴给他穿上尿不湿,然后就去另一张床上睡觉,夜里不管他怎么喊怎么叫,都不理他。

刘大爷越来越糊涂了,嘴里经常说一些胡话,饭也吃得越来越少了,直到最后连续三天滴水未进后,慢慢停止了呼吸,身体也逐渐变得冰冷。

刘大爷在床上躺了半年后死了,他死的时候他老伴还有他的儿女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们没有悲伤,有的只是解脱。

刘大爷的丧礼办得比较简单,简单中又透着些古怪,别人的丧礼都是哭声一片,可他的丧礼却是静悄悄的,偶尔能听到几声去吊唁他的人的哭声,却始终没听见他儿女和他老伴的哭声。

刘大爷下葬的时候,他的三个儿女还是很安静,谁都没有很悲伤的样子,司仪在一旁有些着急,悄悄地暗示他的儿女哭几声,可他的儿子却说:我们实在是哭不出来啊,我们就算是能哭出来,可是因为心里苦……

他儿子的这句话触动了他老伴和另外两个女儿,几个人总算是流下泪来。

谁也不要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评判别人孝还是不孝,如果我们没有伺候过瘫痪在床的老人,那么就请我们闭上嘴巴。遇到省心的老人还好,如果老人不让人省心,那他的儿女伺候起他来真的是身心疲惫。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有时候真的不是儿女不孝,而是老人把儿女的孝心都给折腾没了。

父母养我们小,我们理应养他们老,可照顾孩子和照顾老人真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做儿女的被老人消磨掉了最后一丝耐心,心里就只剩下了责任和义务。

现在的老人去世,为什么感觉痛哭的人越来越少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老人去世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或是活着的时候深受病痛的折磨。

有的老人活到九十多甚至一百多岁,而且他们走的时候也很安详,有的可能睡着觉就走了,这种在我们那边称之为喜丧。老人的儿女可能都六七十、甚至七八十岁了,他们活到这么大年纪,很多事情都已经看开了,所以就都不怎么哭了。

还有的老人在生前深受病痛的折磨,他的儿女或是亲人亲眼见过他们被病痛折磨得痛苦的样子,所以虽然老人去世了,可在他们看来老人也获得了解脱,不用再承受那么多痛苦,心里也就没那么难过了。

2、老人去世之前折腾的儿女身心疲惫。

现实生活中,刘大爷并不是个例,有很多老人在瘫痪在床不能自理的时候,都很能折腾自己的老伴或是儿女。老人的儿女中,一开始有孝顺的,也有不孝顺的,可在照顾这种老人一段时间后,再孝顺的儿女可能都会变得不孝了。有的被折腾的病倒了,有的虽然没病倒可也是身心疲惫,所以在老人去世后,他们儿女的身心也一下轻松了。他们以前对老人的感情都在这一段时间里被消耗殆尽了,自然也就哭不出来了。

3、老人生前对儿女不管不问,儿女和他的关系不好。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像人们歌颂的那么伟大,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配为人父母,有的老人在生前不止对儿女不管不问,甚至还做了很多伤害儿女的事情。他的儿女和他的感情自然不会很深厚了,甚至他的儿女还会对他抱有恨意。这样的老人去世后,他的儿女肯定是哭不出来的。

其实老人去世后,他的儿女哭不哭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老人生前有没有尽心伺候老人,儿女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老人,胜过他们在老人去世的时候痛哭流涕。

现在的老人去世,为什么感觉痛哭的人越来越少了?

听长辈们讲,家里有老人去世后,子女们越是大声哭喊,越是痛哭,就是对老人越孝顺,越心疼,所以,在农村,每当老人去世时,听到子女们撕心裂肺的哭喊、痛哭就很正常了。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谁家有老人去世,村里人是一定是要围观的,满大街上都是围着看的人,水泄不通,主要是看家人如何哭喊,如何痛哭,如何孝顺,而且,随着家人撕心裂肺的痛哭声,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人家流泪,好多人也偷偷抹眼泪,那场面很是心酸的。

长辈人一直告诉我们:老人去世,子女们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叫,那会让别人笑话的,说明子女对老人的离世不心疼,不孝顺老人,哭声越大就意味着对老人越孝敬。

为了表达子女们的孝心,还有的雇佣“专业哭丧的人”

在农村,盛行了很多年,老人家的丧事上,子女们雇佣“专业哭丧的人”来大声痛哭,以表达子女们的孝心。真心不理解这一行为,但还是盛行了很多年。很多人成为“哭丧”专业户,为此,还有了一份不错的收入。

现在,这种现象已经消失了,可能子女们已经意识到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举动吧!“哭丧专业户”也就此“失业”了。

真正让我改变了对“子女越是大声哭,就越孝顺;不大声痛哭,就是不孝顺”这一说法,还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家事。

婆家奶奶最近5年一直跟着我婆婆的,是我婆婆公公一直在照顾。据说在老家农村,自从婆家奶奶不能帮衬着干家务活以后,婶子就没有给过她好脸色,一直是嫌弃状态,而且两个人还经常吵架。婆家奶奶在老家时,我婆婆公公是出钱的给婶子的。

实在没有办法,和婶子过不下去了,奶奶才跟着婆婆公公到了县城,因为住高楼,没有电梯,只能呆在楼上,就是因为楼高,以前才让奶奶跟着婶子的。

奶奶在县城的这5年,真是享福了,我是亲眼看着婆婆公公认真照顾奶奶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奶奶多次生病住院,都是婆婆公公在守护,他们两个是真心在陪伴奶奶的晚年生活。

90岁那年,奶奶摔了一跤,只能躺在床上,到最后才按照奶奶的要求回了老家,婶子一脸的不高兴,碍于面子,只能接受躺在床上的奶奶,我婆婆回家照顾,不多久,奶奶就去世了。

婆家奶奶活到90岁去世的,在农村老家发丧的时候,我婆婆看上去是比较文明地“哭”,只是小声地啜泣,而我那个呆在农村老家的婶子,则是“震撼般”地哭喊,悲伤地又是让人扶着,又是倒在地上起不来的样子,这种用大声痛哭招来的“假孝顺”让我我感觉不舒服呢!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了一个道理:哭喊的人不一定孝顺,默默流泪的人是真疼在心里!

有句俗话说得好:会叫唤的猫不抓老鼠!大声哭叫的人不一定孝顺!

回到主题上来,现在的老人去世了,痛哭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子女们已经尽孝了,心里能够坦然面对老人家的离开。

子女们已经尽孝了

人到老年,身体上的疾病是老人去世的根本原因,子女们都是竭尽全力去救治,有的病真的是让子女们无力回天,只能尽最大能力让老人减轻病痛的折磨。

老人的寿命都延长了

现在的老人,寿命都在延长,平均寿命都在76岁,80岁以上的老人有很多。按照老辈人的说法,8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就是“喜丧”。

“喜丧”意思就是家族里的德高望重,福寿双全的人去世,预示着家族兴旺。儿孙们就不会那么悲伤,有的地方会停灵3到5天,大摆宴席,雇上吹鼓手,招待亲朋好友。

老人们享福了

现在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子女们有能力让老人安享晚年,吃的喝的穿的都孝敬在眼前,有的给老人雇上保姆,尽心伺候,让老人的生活幸福快乐。

写在最后

大多数的子女面对老人家的离开,只会默默流泪,内心痛苦难受,不会大声哭叫的。其实这种默默地痛苦更难受,有时候还不如大声哭叫,发泄出自己的难过更好受一些。

真正心疼的子女,都是在内心深处痛哭,不自觉地流眼泪,哭不出来,喉咙哽住了,已经泣不成声了。

不大声痛哭,并不代表着子女们不孝顺,他们把失去老人的痛苦埋在了心里。

还有就是,老人在世的时候,已经竭尽全力伺候在身旁,内心能够坦然面对了。

老人在世的时候,一定要经常陪伴在身旁,你养我长大,我陪你慢慢变老。对老人生前的孝敬胜过身后上百次的扫墓。清明节焚烧万堆纸钱,不如老人在世时端上一碗饭。切记:百善孝为先!

现在的老人去世,为什么感觉痛哭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广州9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叫笑丧,尽管亲人都有不离不弃,但很少会有人痛哭。我有一伯母离世时106岁,那晚我和几个兄弟陪堂哥一起坐夜,当时堂哥巳92岁,当晚堂哥和我们谈笑风生,完全没有一絲悲痛的感觉,堂哥说,母亲能活到106岁,很多人做梦都想不到。现在生活好了,很多人都注重养生,我有一朋友经济环境很好!他每月都花过万元去买冬虫夏草给他的父母炖汤吃,他经常跟我说,冬虫夏草可以延年益寿,但他的父母80多岁就离世了。几年前他俩夫妻在花城广场见我用轮椅推着我爸,他问我爸当时多大年龄?我爸跟他说刚好96岁,他俩夫妻都懵了!他们都知道我爸可能连冬虫夏草都未见过,居然可以活到96岁,这可能就是穷人的命吧。

会好起来的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