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我哥年轻的时候是个木匠,有一年他和他的师傅要去云南楚雄那边帮别人打家具,以前出去打工是要自己准备被褥的。

我记得我妈给我哥收拾了两大筐,一个棕垫子一床棉絮,还有一些破旧的衣服。

我嫂子一边收拾一边唠叨,说在外面没有人给你洗衣做饭,没有人给你缝缝补补,这些事情要你自己做了。

她把线团顶针和缝衣服的针放进一个布袋子里塞进被子里,我妈看到以后又给拿出来了,我嫂子说我妈,他出门用得着这些东西,你干嘛不让他带呢?

我妈说呸呸呸,才不是呢,一辈子都用不着。

出门千里不拿针是因为:

一:以前讲究男主外女主内,只有没女人的男人,才会自己缝缝补补。

针线活都是女人做,衣服破了,扣子掉了,男人只要把衣服脱下来,缝补的事儿女人会做得妥妥帖帖。

如果一个男人整天拿着针线缝缝补补,别人会认为这个男人没出息的。

二:缝缝补补表示经济窘迫,外出打工很忌讳。带针表示挣不到钱。

三:针锋相对针尖对麦芒,针会扎人,带针表示此行不顺利。

四:以前老人有种说法,挣钱犹如针挑土,花钱犹如水推沙。

表示挣钱特别特别难,花钱特别特别厉害,老人都忌讳,出门带针表示赚不到钱,而花钱如流水,肯定是不让带的。

而且出门之前说话也挺讲究的,我看我哥的担子有点重,箩筐上的4根绳索又比较细,我就说,我哥这担子太重了,绳子太细了,给他换下,否则会断的。别还没有到半路上就断了……

我话音未落,被我爸啪就是一巴掌,原因是我那话不吉利。那会儿我可能有8、9岁吧。

当时我妈就出来阻拦,意思让我哥那天别动身,换到第二天或者重新选个日子,我哥不干,说大家都约好了的,不能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原因延误行程。

上午9点多钟,一行7、8个人浩浩荡荡地挑着担子出发了,以前不像现在可以随时看手机视频。

那次我哥走了10多天我们家里才收到的回信,我嫂子赶集就去看邮局门口的公告栏,左等没有自己的名字,右等也没有。

她在家天天着急上火的,吃不下睡不着。直到我哥来信说平安到达目的地了,已经开始工作了,家人才放心。

那次我哥去楚雄特别不顺利,先是从高处砸下来的锤子砸伤了自己的脚休息了好多天。后面他们上山用斧子砍树的时候。

不知道他咋回事,一斧子砍自己腿上,那次受伤很严重,处理不及时又感染了,不仅不能工作,还要别人照顾,生活费医药费都没有。

后来我把花了大价钱请了一辆面包车去把他接回来的。

这事儿我和我嫂子内疚了很久,她说她不应该往行李框里放针,我说我不应该说他说绳子会断。

总之老话也是有些道理的,如果别人出门,要尽量多说好话,要不然就闭嘴,什么也不要说。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农村的俗语是非常多的,很多讲得都挺有道理的。今天就来说说“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表面说的意思,但是到底为何会这么说,不少人就说不出道理来了。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为何这么说?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就是说出门去远地方,那就不要拿针。这句话说得有点突然,为什么不能够拿针呢,拿了又会怎么样呢,相信很多人都会在思考这个。有的人就会在想着出远门拿针好像也挺正常的,毕竟同门在外衣服容易破,到时候拿了针直接就可以缝补了。

其实农民能够说出这样的俗语自然是有原因的,在老农看来,至少有这几个说法。

1、出远门不能带无关紧要的物件,以免增加负担

在以前出远门,那可都是需要走路的,可不能够像现在一样一个行李箱什么都装完的。一般来说带一些主要的物件就可以了,如果连针这种无关紧要的东西都带,那根本是带不过来的。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出远门就不要在意一针一线,拿到重要的东西上路就可以了。

2、出远门路途遥远,太小的东西容易丢了

出远门路途遥远,一些大件很容易知道丢了没丢,但是拿针这种不重要的东西,很有可能在半路就直接丢了。因为太小了,丢了也是非常难找的,基本上找不到。再者针也是不值钱的东西,带了容易丢,还不如不带,直接问过往的人家借就可以了。

正是由于上面这两个考虑,农村就有了这样的一句出门千里不拿针的俗语了。不知道大家还有其它什么说法呢,有的话可以说出来。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俗语是古人根据生活的经验,留下的智慧,句子简短,但内容饱满,有时三五个字就道出了人生百态,又因为句子押韵,便于传播,一直广泛的在农村流传,可总有例外,例如“出门千里不拿针”直切主题,既不押韵,也看不出包含了什么道理,怎么就能成为俗语传承下来呢?

【古人对出门和回家是看的非常重要的】,自古就有“七不出八不归”(七:柴米油盐酱醋茶,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一些老话俗语,来强调出门的重要性,有的地方出门还挑日子,决定哪天出发,家里的女人总会再三嘱咐,雨天带伞,晴天带帽,路上的干粮水准够。

【可怎么有出门千里不拿针的说法呢?】关键就在“出门千里”,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千里不过是动车2-3个小时,快的很,没觉得有多远,可对于古人来说,千里就是非常远了,最好的马日行不过千里,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走千里,等于是长途跋涉。

古代不不像现在这么繁华,没出三步就有村庄,可能十里八里都没见一个人,这样的环境下,有些东西就不能带了,例如针。

为什么不带针呢?这就有好几种说法1)出远门,不痛不痒的东西不带

出远门,穿的衣服肯定是专门选过的,不至于破破烂烂,这针肯定是用不上,带着针就是多余了,而且针比较锋利,长途跋涉,一不留神可能还会扎住自己,所以为了方便,类似针这种不痛不痒的东西,就不要带了。

2)父母在不远游,家有娇妻舍不得

针是用来干嘛的?自然是缝衣服啊,衣服本就不容易烂,带上针,意味着长时间不回来了,这不带针,就是一种期盼,希望外出的男人早日归家,有道是“父母在不远游”,不陪伴在父母身边视为不孝。家里要是有娇妻,也会难以忍受长期的分开。

3)大男人志在四方,针线活是女人干的事,出门在外,当以事业为重

古人男主外女主内,出远门十之八九是男人,男人带针,是会被同行的人笑话的,有道是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应该会针线活,带着针算哪门子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娘炮。它也指男人在外要顶天立地,不要像个会针线活的女人一样婆婆妈妈,所以不应该是带针,而应该是带着盔甲。

总结:到了今天,不管男女,出远门,也没见谁带着针线的,特别是男的,虽然有行李箱,但也不会准备针线,就算衣服破了,也不会去缝上,有那个大男人带针线的,下面举手,看看多吗?

🦋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