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老农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老农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丧事喜办,这是对死者的不敬,也是打死者家人的脸,这种陋习应该废除。

很多人都看不惯这种低俗的做法,本来,人死了是最伤心的事,怎么能丧事喜办呢,这不是颠倒黑白吗。

这种陋习在我们老家没有,家里有人去世,即使没有哭得死去活来,也不会把丧事变成喜办,因为,在一般人的眼里,失去亲人是最痛苦的,毕竟,从始一别,阴阳两隔,有今生没来世。

有些地方,人死了还唱堂会,又是吹笛,又是敲锣打鼓,实在是不敢恭维这种做法,而且办丧事的荤菜比办酒席的还丰富。

农村也应该学城市一样,移风易俗,破四旧,立四新,喜事庆办,丧事简办,这样才符合时代的进步规律。

其实,人死了没必要搞得那么隆重和麻烦,毕竟,死人并不是什么好事,丧事喜办,不仅费财,费力,费神,而且还被别人嘲讽。

在农村,人去世了,一般都是守一夜灵,请吹唢呐的的道公佬做一夜法事,第二天12点钟前入土为安。

现在的人活着难,死不起,生前被病痛折磨,死了要出钱请人帮忙埋葬,连累了儿女,为自己有病花钱,又因为死花钱安葬返穷。

一个人死了什么都不知道,活人为死人办多大的场面也没有意义,人类从来讲究入土为安,只有这样,才最对死人的安慰。

这种丧事喜办在北方比较多见,也许是南北风俗习惯不同,所以,也不必过多的评论,因为每一个地方的习惯,都有他的道理。

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老农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高龄无疾而终,含笑九泉,喜登极乐世界。可以说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属。有些地区的农村,确实存在着丧事喜办的现象。

我三奶奶,87岁,上午还在村老年茶馆打麻将,中午回家吃完饭,坐饭桌边,烟还没抽完,就断气了,前后不到10秒钟。

我几个伯伯,叔叔,赶紧通知亲朋好友,等我们赶到,三奶奶寿衣已经穿戴整齐,躺在门口里面的凉席上了,我扑跪灵床,嚎啕大哭,想着三奶奶生前对我的各种好,从今往后再也看不见她了,真是特别伤心。几个伯伯,叔叔都拉我起来,并劝慰,人死不能复生,她这是喜死,值得庆贺才对。

大伯家请厨子进门,大摆筵席,广接亲朋,也请来了据说是,县里最好的乐队,前后唱闹了三天,有小品,魔术,歌曲,戏曲,当然,也有搞笑的,甚至低俗的歌舞都有,比如歌曲:今天是个好日子,开心马骝,千年等一回 ,小苹果,八戒背媳妇等这些歌舞。

我从三奶奶去世,一直忙前忙后,开车帮忙采购食材,祭奠用品。帮忙联系火葬场,选择下葬墓地,迎来送去的工作,三天两夜都没休息,几天都沉浸在悲痛和忙碌中,听他们闹这些歌舞,我上台把乐队电子琴,架子鼓都给他们掀了,后来被人拉住。

大纲我不反对停丧三天的习俗,主要是怕去世的人假死。更不反对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缅怀逝者对我们的帮助和淳淳教诲。我讨厌的是,在这庄重悲痛的时刻,被恶搞表演破坏亵渎。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活着不孝,死了胡闹这些农村陋习,希望被文明风气所替代。

文章乡村健康生活大纲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删除,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都看到这里了,还愣着干嘛呀?赶紧点赞关注啊!每天都会有精彩与您纷呈。

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老农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问:农村出现了「丧事喜办」的怪现象,老农民不解,这事还值得庆祝?试想一下,丧事上唱着《千年等一回》是怎样的一种画风?难道是好不容易等来一回丧事吗?还是终于解脱了?又比如,两口子中的一位意外死亡,丧事上却放着《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目,难道想让剩下的那一个也早点嗝屁吗?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

这些丧事歌舞会、丧事音乐会究竟几时休?对于这种现象,归结于喜丧、丧事喜办也说不过去。喜丧一般是「福寿全归」,需满足全寿、全福、全终,即高寿、子孙满堂的人自然无痛苦地去世。

现在能达到这样条件的老人不是很多,高寿者多,但三天两头生病吃药者也不少;儿孙满堂者多,但养儿养仨没有家的老人也有;而那种在去世前还在做农活的虽然无疾而终,但直到去世还没从种庄稼的岗位上「退休」,算得上凄凉,也反映出儿孙的不孝,怎算得上喜丧?

一、丧事喜办实为娱乐在世者好些其实并不满足喜丧的,因老人活了七老八十,算过了古稀之年,在儿孙看来当属喜丧。喜丧可谓悲喜交融,悲的是灵堂的布置,透露出一股悲伤的气氛,而喜的是设在院坝里的舞台,请的商演队伍唱着流行歌曲、跳着肚皮舞,洋溢着却是节日的喜庆。

这哪里像个丧事的样子,更有甚至,某些丧事舞台上竟毫不在意地上演了低俗的节目,惹得众宾客哈哈大笑,乐开了怀。所以,刺楸认为这类喜丧实际上是花钱娱乐宾客的,而事后也会成为大家的笑柄。

二、请人哭丧的假孝子只要肯花钱,就能买来眼泪。丧事音乐会已让人嗤之以鼻了,又来了哭丧表演。虽为哭丧,实为表演,属于丧事喜办的变版。

老人去世,儿孙悲伤都来不及,竟然花钱请戏子哭丧,就算哭得昏天暗地、山河挪位,宾客们也会议论纷纷,甚至会为哭丧者的动容演出而啧啧称赞。哭丧者流的眼泪是真,但眼泪中没有真情,更没有亲情,有的只是铜臭味。

以上就是刺楸对农村「丧事喜办」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老农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农村现在有句老话,是这么来形容极少数人操办丧事的“活着不孝,死了乱叫”,确实存在一些人对老人生前不管不顾,离世后大操大办的现象,加上一些地方习俗,“丧事喜办”,让一些人很不理解,真的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想不通的人估计很多,其实这都是对地方农民的一些误解,或着说是对地方习俗的不理解。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这是丢掉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对于农村老人来说,活着时子女孝顺,比什么都重要,农村老人养老多半靠的就是儿女,子女是不是孝顺,直接体现在了老人晚年的生活状况,有人惦记照顾,生活无忧,无人管无人问,举步维艰,村里的老人养老,花不了几个钱,就是需要一份操心,子女不孝顺,往往出现在儿子多的家庭,老大不管老二不问,“一个和尚挑水喝”的老话是一点没说岔。

对老人来说,“子孙满堂”,这本是一个大家庭,老人一离世,膝下子女又往往怕世人多闲话,丧事大操大办,就差“孝子”两个字刻在脑门上给亲朋们看了,可老人生前好不好,村里人一眼看透,看透不说透,事后就有了“活着不孝,死了乱叫”的说法,加上现在越来越偏向“丧事喜办”的习俗特点,很多人就越来越不理解这种现象了。

为什么说“丧事喜办”是对农民的误解?很多城里的“键盘侠”,没参加过农村的丧事,主观的就认为,人死就该悲伤,悲伤喜办就是不成体统,是完全违背常伦的,这是误解,是对农村丧事习俗的误解。

湖南的“丧事喜办”习俗是个人见过最典型的例子,就算家里在怎么窘迫,就是借钱,也要把丧事办的热热闹闹,咱们老家和湖南挨着,地域上的习俗有一定的共性,这些年也越来越倾向“丧事喜办”,为什么会这样呢?

《礼记·问丧》中有“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

也就是说,自古以来,农村的丧葬都有守夜的说法,守夜的目的是缅怀逝者,守夜会点上油灯,指引逝者灵魂回家的路,守夜不仅仅是迷.信,也是古人对死亡条件判断能力不足,避开假死的一种方法,也希望三天逝者能够重新活过来。

而守夜,演变到地方的习俗,一定要热热闹闹,特别是逝者入土的头一天晚上,热闹的氛围是让逝者安心离去,像咱们老家,往前几十年,只要周边村里有老人离世,方圆十里,也会借着夜光前去守夜,在我们那叫“闹山”,因为“闹山”有“闹山茶”,各种零食,瓜子花生糖等等,这对于那个什么都缺的年代,“闹山茶”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只要有吃的,守夜就会很热闹。

发展到今天,不愁吃不愁穿,谁还为了点吃的去捧场到凌晨?很多人选择吃完晚饭,随了礼金,就回来了,如果没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守夜会变得越来越冷清,这不符合人们对葬礼文化的期望。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入土前一天晚上依旧热闹,越来越多融入现代元素的葬礼活动多了起来,舞蹈、二人转、唱歌等等,嫣然农村一小型歌舞会,中间参杂着主家的致谢词,对亲朋前来送老人最后一程表达感恩之情。

所以,“丧事喜办”归根结底是想营造一种热闹的氛围,让逝者安心离去,也是千百年来习俗的一种演变,绝不是大家表面理解的“丧事值得高兴”,不要这么来误解。

并不是所有的丧事都是“喜办”在农村,老百姓普遍的认为,只要逝者生前积德行善就不会受到病痛的折磨,“无疾而终”而自然老去,且通常指七十以后,此即被视为“喜丧”的根本条件,达到了这些条件,丧事就成了红丧事,喜丧,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丧事上用的纸,由白色成了红色。

一生平安,没有病痛到老,是所有人都认为离去的最好方式,大家口中说的更多的是老人积德行善的生前旧事,这不需要过于悲伤,符合条件的“丧事喜办”,只图热闹,也是农村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习俗,也不能说成“值得高兴”。

总结:对于农村丧葬习俗,个人觉得不用过多的去批判,我们既要做到生前孝顺,也要尊重一方习俗,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批判,是对农村这种习俗的一种不尊重。

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老农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你想不通,说明你是老古懂,赶不上时髦了;如今,一切都在变,就差男人和女人的性别没有变了。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生离死别。亲人去世,本是一件伤心的事;但如今,有些老人刚驾鹤西去,体温尚存,子女起先从眼里挤出几颗泪水、嚎上几声之后,一切又恢复如初了。

过去,条件虽然艰苦,但老人去世,当大事者一样的请先生来为逝者操度忘灵。至今,我仍然记起当年我奶奶去世,家人为她操办丧事时的场景。

整个天都像塌下来似的,全家人的脸上没有笑容。在为我奶奶操办的整场丧事中,周围环境庄严肃穆,除了听到有亲人为奶奶哭丧时的哀蜿嘶鸣之外,根本听不到欢声笑语。就连前来为我奶奶吊丧的亲友,也是一脸的凝重。

在我的记忆中,过去老年人去世,场面庄重。即使偶尔看到舞狮队前来祭奠逝者,围观的人们也是神情凝重。可今天不一样了,后来看到的老人去世,丧事场面办得轰轰烈烈、热闹非凡。我不是思想守旧的人,但我看到这场面,也是一脸的茫然和懵圈。

有一次,我去赴一场丧宴,还没走到逝者灵堂前为其叩首,老远就听到从当大事的家里,高音喇叭传出“今天是个好日子”之类的歌曲,根本听不到过去老人去世时的哭天抢地、催人泪下的声音了。

现在,人们晚上为逝者守灵,听到的是划拳喝酒声、打麻将为钱争论声、拍抖音时发出的快乐声。一场丧事当中,人们还能看到各种节目,如耍金钱棍的、耍魔术的、专门搞笑的、唱歌跳舞的……

整个丧事场面就宛如赶庙会或闹元宵,哪还有过去庄严肃穆的场面?并且,如今把丧事办成喜事的现象,在农村越演越烈。在攀比的过程中,把丧事当成喜事来办的规模,一家比一家庞大和热闹。一场丧事办下来,动辄上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你老农想不通,我一个平凡老夫更想不明白,现在人们的观念究竟怎么了?即使时代在变,但对逝者的悲伤不能变啊!虽然人的死是自然的事,难道亲人就不能为逝者痛苦几天吗?是不是有些家庭为了老人活着而痛苦?死了之后反而认为快乐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一类似的家庭就没有什么道德伦理可言了!

还有,更想不通的是,花了这么些钱(甚至有的是为了攀比而借下的钱)来办丧事,老年人在生前,子女为何舍不得给老人花呢?我那次去赴丧宴的这家,平时几个儿女就很少在老人身边。老人依旧在农村,每天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破旧、住着几十年前的老屋。子女却长时间居住在城市里,老人一去世,子女们反倒舍得花钱了。

为此,真正的孝敬老人,子女必须趁老人还活着的时候,给他们吃好、穿好和住好;而不是老人去世之后,子女为逝者大操大办,更不能把丧事当成喜事来办。所以,当地政府有必要去狠刹这股“丧事喜办”的不正之风!

心有余悸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