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地方土葬后要5年后才能开棺捡骨头?

为什么有的地方土葬后要5年后才能开棺捡骨头?

很简单为了方便捡骨,要是白开始腐烂,那画面不忍直视

我想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这种习俗,通常人死以后入土为安,基本上都是长眠地下了,最多就是过几年之后竖一块墓碑(有的家庭贫困,当时资金有限,几年后才有能力立碑),每逢清明来临,就去给先人扫墓,得以寄托哀思,谁又会去开棺捡骨呢?这恐怕是对逝者的不敬吧!不过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我们没有见过的,不代表不存在

捡骨的种类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迁坟

我家住云南滇中地区,基本上没有开棺捡骨的习俗,人去世以后安葬好,基本不会去动土了,不过我外公家就经历过一次,只不过跟其他地方的捡骨习俗不同,这一次的目的就是为了迁坟

主要原因是,风水先生跟表舅说,外公家的祖坟位置不好,家族经过商量之后,于是才展开了迁坟行动,当时我还小,坟墓的年代也有点久远了,后来听我妈说,先在祖上的墓前举行祭拜仪式,风水先生也在现场,按照他的指挥,于是就破土开棺了,挖去土堆之后,发现里面的棺材都成朽木了,祖上的遗骸因为年代的久远,也不完整了

舅舅们小心翼翼的把骨头捡起来,然后迁到了另外一处地方安葬,还给他们竖立了慕碑,从此每年都要去祭拜,不过那个位置,的确比之前要好一些

二、方便施工搞建设

这一点原因也是存在的,有些公路或者学校都是建在墓地上,所以为了方便施工搞建设,经过协商家人同意后就把坟墓迁开,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到处都是墓地,但是修路搞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后代就会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开棺捡骨,把祖上的遗骸安葬到其他地方,不过现在随着火葬的普及,骨灰基本上都是统一安葬到公墓,就够有效的避免这个问题了

三、少数民族的习俗

题主说到的五年以后才能开棺捡骨,我想指的就是极少数地区的一种习俗吧!不过捡骨的文化源远流长,岭南比较多见,捡骨也是复葬的形式,基本上都是等死者安葬3到5年开始,有些则会更久,考古学家在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就发现了这种二次丧葬习俗

主要族群:闽南人、广府人、浙南人、客家人

这是我们南方百越人的古老丧葬习俗之一,根据史料《列子》以及《隋书》的记载,古代百越人有二次捡骨安葬的习俗,广西壮族、客家族还有少部分广府人等等具有这个习俗,除了国内这些地区在环太平洋原始族群中也有这种习俗,被专家称之为洗骨文化

捡骨方式和禁忌

首先二次捡骨基本上都是3到5年之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规定呢?捡骨就是在亲人去世之后,像其他地区一样,把尸体安葬到土里,等到三五年之后再次取出

首先死者安葬在的坟墓不能太深,不利于后期开挖捡骨,这样做的目的还能加速尸体的腐烂,微生物快速分解,棺椁以薄木或者木质疏松的材料为主

等到五年之后,子孙就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开棺捡骨了,有的人会说,为什么是五年呢?

因为尸体的腐烂需要一个过程,五年之后基本上已经完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方便结果,要是提前在尸体没有腐烂时就开棺,不但对亲人不敬,而且还会给后人造成视觉上的冲击,产生恐惧的心理,甚至留下阴影,也不利于捡骨的顺利进行

捡骨也是有方式方法的,需要把尸骨放置到直径一尺左右的坛子内,这种坛子被称之为“金坛”,其实就是一个陶瓮,而且还需要把亲人的骨骼洗干净,以示庄重和尊敬,然后把朱砂撒在骨头上,写上死者的生辰死忌以及名字,最好加盖封印长埋家族的墓地中,立下墓碑供后人祭拜!

对于这样的捡骨葬,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为什么有的地方土葬后要5年后才能开棺捡骨头?

因为方便捡尸骨!

五年时间的死者,埋在坟墓里,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早就已经是白骨了,这样的白骨,方便死者的后人,把先人的遗骨捡起收敛,这能二次开棺材,捡骨头,可能是有迁坟的需要,才需要开棺材捡走死者的骨头,从新安葬。

其实这捡骨头,确实是挺让人害怕的事,这都是需要胆量大的人,才敢下手捡骨,人看见白骨,恐惧感能小一点,如果是看见,没腐烂干净的尸体,一般人的承受能力,根本就承受不了。

所以这也是留传下来的智慧,等死者腐烂变成白骨了,胆量大的人,才敢捡骨,毕竟普通人,真没有面对腐尸的勇气。

面对腐尸,只有专业人员,能做到,那场面真的是好吓人,尤其那味道。

一般人面对腐尸,都会呕吐,根本不敢看,但有些涉及到刑事案件的,也需要开馆验尸骨,完整的尸骨,也可以找到能突破案件的证据,古代人就有开棺验尸的说法!

所以这土葬5年,开棺捡骨,也是迁坟的需要,人的传统观念里,都希望把先人安葬在风水好的地方,以求福荫子孙后代,这才有了迁坟的说法。

有的死者后代,发达了之后,都会修缮自己家的祖坟,都会认为是先人祖坟埋的好,后代才会有出息,这也只是迷信说法!

为什么有的地方土葬后要5年后才能开棺捡骨头?

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觉得毛骨悚然,以为题主是无中生有,可仔细回想,之前有一次奇特的见闻,证实在中国有些地区确实存在着捡骨迁坟的风俗。据资料显示,这是一种二次葬的葬礼活动,流行于闽南、客家、中国南方、东南亚部分地区。去过梅州地区旅行的人就会发现,在梅州郊区的丘陵山的山腰处,经常会看到一座座形状奇特的坟墓,这些坟墓的形状很像客家名屋围龙屋,是客家人二次葬后建成的坟墓。其实拾骨葬背后有深刻的含义。我们先来了解捡骨葬的起源。

一、捡骨葬源于中原文化

拾骨葬的最早记载见于《墨子•节葬》,书里记载“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

拾骨葬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葬俗之一,它源于战国时期,是古代荆楚地区的丧葬习俗,拾骨葬是把先祖的骨骼装进陶罐瓮里,再进行二次埋葬,这个习俗是来自于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人。

在古代的少数民族地区,一些猎人或萨满人死后就用桦树皮或苇席包裹遗体把它放在高高的树杈上,等到几年后,尸体腐烂了,再捡骨头装到棺材里埋葬。这种习俗一直流传下来,中原人有些人因为战乱长期迁徙,也保留了这样的风俗,像两广地区的少数民族,云南,福建,浙江一些少数民族就存在着拾骨葬习俗。

以客家人为例,我们来讲讲为什么会保留捡骨葬?

客家人本来是中原的居民,在战乱时期,为了躲避战争额,人民不断向南迁徙,举家迁徙的过程中,家人会用陶罐装上祖先的遗骨带上一同前行,等到定居之后再另找地方安葬,这样就能避免因为远徙而无法返回故乡祭拜的麻烦。这样的习惯从古流传下来就变成了现在特有的一种习俗了。

二、捡骨葬的过程

曾经有一个朋友是客家人,有一年曾跟随他回到家乡,对于我来说,客家文化显得十分神秘而有趣。那时在他的家乡住了半个月,有幸见证了一次村里老人死亡的过程。

生老病死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那时朋友的一个堂亲,一位80岁的老人病逝了,这位老人据说已经病了一段时间,他的子孙看到他即将咽气,于是就按照当地的风俗,把他抬到了上厅堂。厅堂里临时搭起来一个木床,在床上面铺好草席,放好枕头,老人睡在上面,亲友们日夜守护伺候着。

几天后老人“过身”(咽气),老人的亲属马上跪下来痛哭流涕,有族人赶忙从河里提了一桶清水,给老人洗脸擦身,帮他穿上寿衣。主人在上厅堂设置了灵堂,有人就向亲友报丧。亲友闻讯赶来吊唁许,亲属举行隆重的家祭。

这时族人会选择一个吉日,找了一帮吹鼓手,奏响了哀乐,举起了飘飘扬扬的铭施、挽樟,把老人放到棺材中给他送葬。老人躺的灵枢由四位壮汉抬着,送到了附近山上事先挖好的墓穴里埋葬。客家人把这样的过程称为“还山”。

过后朋友告诉我们,这可不是真正的葬礼,这是客家人第一次把死者草草埋葬,他们既不给死者的坟墓起莹,也不树墓碑。大概3、5年后,他们还会举行更为浓重的改葬仪式,这样的习俗就做二次拾骨葬。

据朋友介绍,大约五年后,死者的亲属就会重新找风水先生寻一块宝地,在八月初一这天请来安葬师傅,先对坟墓烧了焚香祭拜,再由死者的亲属中的男人,挖开坟墓,抬出棺材,打开棺材后,时常会看到先人的遗骨,完好地躺在棺材中,之前所穿的寿衣大部分已经腐烂了,这时候他们会撑起油纸雨伞。

遮挡住阳光,再由老人的子孙,把老人的遗骨从脚趾开始一点一点捡拾起来,每捡拾一块就用山茶油擦拭干净,再交给旁边的人,旁边的人虔诚地接过骨头后,把它按照人体屈肢的状态装入金盎的陶瓮里,这个过程叫做捡金,此举的意义是把长眠在地下的先人“牵起来”。

之后他们会在陶瓮盖上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倒扣在金盎上,再用砖块、三合土砌成永久性的坟地,砌成了一个像客家民居围龙屋那样的坟墓。客家人对二次葬的坟墓的修筑十分讲究,会在坟前挖半圆形的墓塘,在坟后铸造半圆形的坟头。

客家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继承先祖的观念:人死灵魂在,事死如事生。

三、捡骨葬的意义

对于没有实行捡骨葬的习俗的人们来说,这样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会认为人死后入土为安,已经为逝去的人修建了坟墓,如果不是意外的情况,绝不会进行挖掘,这样无疑是对逝者的打扰,是极不可取的。

然而,对于有捡骨葬习俗的人们来说,这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可能会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总的来说拾骨有几方面的原因:

1、为祖宗寻找一块风水宝地,可以庇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对于客家人来说,寻找风水宝地是一个重要的事,之所以要等到3、5年后才进行,是因为人死后放在棺材里,自然腐化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如果时间过短,开棺之后,看到先祖的遗体还没有完全腐化,那个场面会十分恶心,气味难闻,不利于骨头的捡拾。只有等到3、5年后,尸体自然骨化,那时开棺捡拾先祖的遗体骨骼,会更加顺利有序。

而且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寻找一块风水宝地。好的墓地最好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1. 要有龙势。就是山岭的脉络雄壮,有奔腾之势,落颈俊秀灵活,山基丰实宽敞,这样能使子孙人丁兴旺。
  2. 要有局。及山中罗列的山峰要互相对称、呼应,水势环绕回旋,或旗或鼓,或印或案,都应该为基地的用臣,这样的风水能使后代子孙功名有成。
  3. 要有水。就是墓地的对面要有对逆的江河,不过江水不能直冲墓地,水口回环带水,这样能使子孙财路显通。

由此可见,客家人第一次把先祖入葬是因为找不到风水宝地,所以只能暂时存放在附近山间或者田头,等到日后找到了吉利的地方,再进行二次安葬。当然,这样的习俗到了今天,客家人已经大部分摒除了。

2、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

二次拾骨葬除了客家人的习俗外,其他地方偶尔也会遇见,我们就做迁坟。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很多高速公路从山丘之间穿过,以前先祖去世后,大部分葬在丘陵山间,如今,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有些祖坟必须被迁走,于是后代子孙会挑一个良辰吉日,去开棺捡拾先祖的遗骨,转移安葬的地点。

3、回归祖坟或风水太差

有的人家,家中的老人,有一人先去世了,子孙为了方便把他葬在一个地方,后来另外一个人去世,寻找到了另一处更好的宝地,于是就把先前去世的祖先的骨骼转移到新的墓地安葬。

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家迷信风水,如果家道中落,家中人的运气较差,他们会怀疑是先祖的坟地不利,为了改变家中的运气,后代子孙会寻思着为先祖重新找一块吉地进行安葬。

结语:

丧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有什么样的习俗,有的甚至涉及迷信,但既然存在,就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把它当做一种文化来看待,不要过分执着,不必过于强烈的批判,理性的看待,发掘其中的优秀文化内涵。

比如客家人的拾骨葬,可见他们对于先辈的尊敬,是一种孝道的体现,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至于风水理论,到底有没有理?谁又能说得清呢?信者自然说其有,不信者总觉得是虚幻,而一切不过在于每个人的心,个人认为心善才是至道。

为什么有的地方土葬后要5年后才能开棺捡骨头?

主要原因是:人死土葬后,尸体肌肉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全腐烂风化。如果开棺过早,一些肌肉没有完全腐烂,在检骨时很麻烦,不好处理。所以必须要等3一5年待尸体完全变成白骨时捡骨才行,而捡骨的目的是要进行二次埋葬。这个过程在一些地区很流行这种葬丧习俗。

二次埋葬也称拾骨葬。就是人死后,先以棺木装尸入土埋葬,待三、五年尸体腐朽之后再捡骨进行重葬。具体抽作程序是:捡骨前,先准备好盛装骸骨的瓷瓮,然后挖墓开棺,请捡骨师将先人骨骸取出,用酒擦拭干净凉后凉干,依趾、足、腿…手、头的顺序装入瓷瓮中,盖好盖子,再请风水先生挑选黄道吉日,埋在事前选好的地方进行重葬。

至于什么时候开棺捡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有的是请人选日子开棺捡骨,有的是利用清明节或重阳节开棺捡骨。象我们这里一般是利用农历八月初一这天开棺捡骨,之后再进行二次埋葬。

以上是个人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有不足之处,请留言并发表评论。

为什么有的地方土葬后要5年后才能开棺捡骨头?

人死入土后,肉体腐烂至少要五年时间,经我見的迁坟的几起,五年后一般屁股上的肉最难腐烂,若坟地处在潮湿的环境,基本上都能只剩下骨头,若处在干燥又较为通风的环境,尸体很难烂掉,捡骨头时对人容易产生伤害,所以迁坟最少也得五年以后,这是最保守的时间。

nuomi很乖 分类:其它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