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

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

武则天退位之后,整个人肉眼可见地迅速衰老下去,速度之快让李显都大吃一惊,不过,她人生的最后一年,过得并不凄凉,比起她曾经的公公,同样被逼退位的唐高宗李渊要强的多。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八十三岁高龄的武则天,已经卧病在床数月有余,包括她的儿子李显在内的诸多朝中重臣,已经许久未曾见过武则天本人,而朝政大事,均由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代为传达。

有女皇在背后撑腰,张氏兄弟逐渐就突破了男宠的界限,开始把手伸向了朝政,并肆意陷害朝中忠良,一时间,满朝乌烟瘴气。

由于害怕张氏兄弟对朝政不利,更是出于对李唐江山的担忧,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联合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二张谋反,发动清除二张行动,史称“神龙正变”。

行动的结果,是张氏兄弟二人被斩杀当场,而女皇武则天在众大臣的“逼迫”之下,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禅位于儿子李显,在武则天禅位之后,李显将她徙居上阳宫,自此,武则天开始了她心不甘情不愿的“退休生活”。

从当年正月被迫禅位,到当年十一月病逝,武则天的退休生活不足一年,自打将权力交出去的那一刻,她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衰老下去,连李显见到她都大吃一惊,但这并不影响李显对自己母亲的孝顺,在武则天人生最后的时光里,是李显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周到服侍,让武则天走完了人生的旅程,相比之下,她可要比自己的公公当年被逼退位后,待遇要好很多。

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驾崩,太子李显在柩前即位,是为唐中宗,登基后,李显尊母亲武则天为皇太后。

不过,让李显没想到的是,他的皇帝生涯,会如此短暂。

李显登基的第二年,出于爱屋及乌的原则,打算任命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为侍中,按说这侍中也不算是太大的官,并且还是皇帝的岳父,本不应该有什么问题。

但李显把这个想法和大臣一说,宰相裴炎当即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此事不妥,因此就极力反对,结果,惹得李显勃然大怒,说了一番不该说的话。

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新唐书》

李显的意思是说,我是这个国家的皇帝,别说是一个小小的侍中,就是将整个天下都给我老丈人,又有什么不可?

其实,李显这话,道理是没错,有道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皇上想封谁当官就封谁,没人拦着你,但是你在大庭广众之下,就这么喊出来,就颇有些不妥了。

为此,裴炎很害怕,他倒不是怕李显对他报复,而是担忧李显如此昏庸,往后这李唐江山该怎么办?丢官是小,皇帝无道是大,这可如何是好?

思来想去,裴炎想到一个人能救李唐江山,而这个人就是皇太后武则天。

武则天在荣升皇太后之后,心情并不美丽,为啥?早在李治还活着的时候,就曾经透露出要禅位给她的意思,当时李治的风眩症愈加严重,由于害怕自己时日无多,因此,还特意召集大臣商议,计划让武则天摄政。

不过,商议的结果是,在宰相郝处俊的一力劝谏下,武则天摄政之事不了了之,最终作罢。

因此,武则天在李治驾崩后,并没有实现摄政的梦想,几乎实现的梦想被人打断,她自然是十分不满,她的目标,可不是仅仅当一个皇太后。

不过,当时她手中所掌握的能量,也不容小觑,在朝中拥有着很大的话事权,完全不是一个只能颐养天年的皇太后模样。

所以,在裴炎深感惶恐之际,他才会想到去找武则天,期望武则天能解决他的惶恐。

正打瞌睡,旁边有人递过来一个枕头,用这句话来形容当时的武则天再合适不过,正愁找不到借口摄政,裴炎的出现,让武则天看到了机会。

三下五除二,武则天就把李显废为庐陵王,并很快将其赶到长安,迁往房州看管起来,而李显的皇帝生涯,仅仅过了五十二天就宣告结束。

而一转头,武则天立了小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众所周知,唐睿宗李旦只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真正掌握大权的,是他的母亲武则天,李旦登基后,武则天就开始临朝称制,而身为皇帝的李旦,别说国家大事做不了主,就连自己的人身自由都说了不算。

期间,有大臣多次向武则天进谏,请她还政于李旦,迫于舆论,武则天在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公开表示还政,但李旦不傻,知道这是母亲在试探他,他要是傻乎乎的同意,哥哥李显的结局,就是自己的明天。

因此,他十分“坚定”地拒绝了母亲的还政要求,并请武则天继续临朝称制,自此,武则天就心安理得地把持朝政,这也让她在权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久而久之,武则天就动了当皇帝的心思,朝中对此持反对意见的大臣,逐一被武则天残酷镇压,而李家的宗室子弟,眼见武则天谋夺李唐社稷,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纷纷骑兵反抗,但最终被武则天一一清洗,李氏诸王,死伤大半。

待到时机成熟之后,在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改唐为周,定都洛阳。

武则天登基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使当时整个国力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些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一个令她十分困扰的问题,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

这个问题就是,江山要传给谁?

武则天称帝时,已经六十七岁,她自己也知道,早晚有一天要将权力交出去,但交给谁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她的侄子武三思、武承嗣多次向她暗示,不要将江山交给外姓之人,意思武则天终归是武家的人,自然江山还要紧着自家人来。

对此,武则天确实考虑过,侄子所说的不无道理,毕竟自己顶着天大的压力,冒天下之大不韪夺取了皇位,将来再交给李家,岂不是一切白费功夫?

但若是传给侄子,似乎也有些不妥,到那个时候,自己的侄子绝对会将李家的上下人等赶尽杀绝,难道真的让李家就此消亡吗?这一点,她于心不忍。

最终,武则天的好友兼宰相狄仁杰,一句话点醒了她。

“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资治通鉴》

狄仁杰的这番话,让武则天拿定了主意,还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好,因此,在她的授意下,幽居房州的李显被召回洛阳,并重新被立为太子。

按照当时的局势,一切都似乎回到了正轨,武则天早晚会驾崩,那么江山终归还是李家的,大臣们对此也十分满意,毕竟很多人对于武则天谋夺李唐社稷颇有怨言,如今李显又成了太子,天下大势已定。

但有人就不满意,比如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和武承嗣

这二人,说实话本事不大,但脾气不小,原本以为姑姑会把大权交给自己,但没想到还是要传给李家,这就让他们极为恼火,愤怒之余,他们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姑姑改变主意。

这个时候,有两个人走进了他们的视线,这二人是谁呢?自然是晚年武则天跟前的红人,男宠一号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了。

武则天的晚年,花边新闻非常多,而关于她和男宠的故事,那就更多了,像小贩出身的薛怀义,以及以俊美著称张氏兄弟,都是武则天庞大面首团的成员之一。

而张氏兄弟在武则天的跟前地位最高,也最受宠爱,把晚年的武则天伺候的舒舒服服,因此权势也越来越大,武则天对于他们二人,也是十分信任。

因此,武三思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就准备利用张氏兄弟能吹“枕头风”的威力,寄希望于二人身上,想着能让姑姑武则天改变主意。

而这张氏兄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武则天,尤其在武则天疾病缠身后,二人更是插手朝政,残害大臣,对此,武则天只是听之任之,并未对二张有所处罚。

这就加剧了二张的嚣张程度,到了后来,由于武则天病情严重,连奏折都无法批阅,上朝理政更是不可能,她全指望二张作为耳目,来监视和控制朝中大臣。

此时,武三思等人蠢蠢欲动,二张兄弟胡作非为,而武则天连面都见不到,一时间,大唐上下,人心惶恐,不少大臣生怕这种时候再出什么意外,让李显的太子之位不保,因此,在张柬之、崔玄暐等人的联合下,“神龙正变”就此发生,李显登基,二度为帝,武则天被迫退位。

神龙正变发生在公元705年的正月,而武则天病逝是在当年的十一月,也就是说,武则天的“退休生活”,不足一年。

那么,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被迫退位的一代女皇,是怎样度过的呢?

退位前后的最大变化,就是她的容貌。

根据史料记载,武则天在六十九岁那年,长出了浓密的眉毛,在七十二岁那年,又生出了新的牙齿,并且,她善于打扮,和自己的子孙们站在一起的话,完全看不出她衰老。

但在退位之后,她的容貌迅速发生了变化,肉眼可见的衰老下去,速度之快,让前来问安的李显都大吃一惊。

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是应了那句话,叫权力是最好的美容剂,就在不久前,她还是威震天下的女皇,咳嗽一声,周围的人都要抖一抖,何等的风光。

而如今,她只能困居在这上阳宫,守着这方寸之地,在失去权力的同时,还要看着自己一点点的衰老,这种情况下,心情如何苦闷,可想而知。

至少在情绪上,武则天的日子并不好过,以至于在某次见到李显后,曾经把李显逼得几乎上吊的武则天,居然像个小女人一般,在儿子面前掩面而泣,一时间让李显充满了深深的负罪感。

为此,李显并没有像当年李世民那样,对李渊不闻不问,反而每隔十天,亲自带着文武百官前去向武则天问安,生活起居上,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不仅如此,李显并没有计较武则天曾经废掉自己的事情,反而专门下了一道谕旨,着重强调了自己母亲的功绩,言之凿凿的指明,是武则天在国家危难之际,替自己的儿子守护了十几年的江山,武周王朝和李唐王朝一脉相承,皆为正统。

这还不算完,在武则天去世后,李显严格遵从了母亲的遗嘱,亲自护送武则天的灵柩返回长安,并力排众议,打开了已经封闭的乾陵,将武则天安葬于父亲李治的身边,也使乾陵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两个皇帝的陵墓。

李显所做的一切,让武则天在人生的最后一年中,过的并不是晚景凄凉,虽说情绪低落,但至少在待遇上和关注程度上,要比当年她的公公李渊强不少。

由此看来,李显和武则天,似乎真的是母子情深,往日的恩恩怨怨,好像没发生一样,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肯定不是,曾经的母子二人,确实感情颇深,李显出生的时候难产,武则天为他祈祷,还在龙门为李显建造佛像,以求保佑,包括李显小时候,还能经常在武则天面前撒娇。

但这点母子情,早就在这些年中荡然无存了,先是被废掉皇帝之位,之后在房州幽居的时候,武则天时常派使者“探望”,每一次使者到来,都让李显魂不附体,以至于吓倒几乎就要拿根绳子自杀。

而就在不久前,就因为自己的儿子说了二张几句坏话,就被武则天骂得狗血淋头,不得不逼着自己的儿子自尽,方才了结此事。

因此,要说李显不恨自己的母亲,那是不可能的,但他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他现在是皇帝,身为皇帝,就要给天下子民做表率,无论武则天之前做过什么让自己恨之入骨的事,但至少在表面上,他要表现出传统的孝道,更要表现出身为君王的“大度”胸怀。

不然,很快就有人拿着“道德”的大帽子来扣给他,一个连基本的孝道都做不到的人,还能做什么好皇帝?

其二,神龙政变中,主角不是李显,而是张柬之等一帮大臣,这些人出力最多,事后他们也成了最大的功臣,但功高难制,因此,李显就得着重强调自己是接受了母亲的禅让。

这样一来,就可以淡化这些功臣的功劳,防止日后他们有别的心思,再拥立另一个人登上皇位,所以,多与母亲走动,强化亲情,推崇武则天,就能让自己的地位更具有合法性。

其三,武则天刚退位时,宰相姚崇哭得不能自已,他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武则天对他有知遇之恩,类似于姚崇的大臣,当时不在少数。

因此,如果李显对武则天很过分的话,这些大臣第一个就不会愿意,马上就会出来指责他,这对刚刚登基的李显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说,李显才会在武则天退位后,对她更加的小心翼翼,更加的毕恭毕敬,尽可能的满足武则天的要求,并特下下旨,大肆赞美武则天。

估计李显当时的心里话就是,毕竟也活不了几天了,捏着鼻子忍着点,很快就过去了。

包括武则天死后,李显亲自护送灵柩返回长安,这个举动也是做给那些大臣们看的,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儿子,作为从武则天手中继承权力的人,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仅此而已。

小结: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武则天在心情上确实郁闷,但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一个曾经手握大权的人,如今却被迫放弃权力,任谁都难免郁闷,但李显对她可以说是尊重有加,时常问候关照,让武则天不至于晚景凄凉,并且,武则天的身后事,李显也是严格按照遗嘱执行,因此,武则天的人生的最后一年,整体上过的还是比较不错的。

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

武则天退位的时候年老体衰,还卧病在床,所以她人生最后一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但这并不妨碍她设计向推翻的人复仇。

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唐为周,定都神都洛阳,以李旦为皇嗣,赐名武轮,至此武氏正式取代李氏成为天下主宰。

武则天称帝之后,在政治国理政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继承人问题上,她一直都在立子还是立侄这件事上犹豫不决。

武则天起初比较倾向于立武承嗣或者武三思为太子,但此二人才能平庸,品德也不是很好,让武则天不是很放心,便开始考虑依然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但又不甘心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交还给李家。

就在武则天犹豫不决的时候,她的宰相兼好友狄仁杰对武则天说,“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狄仁杰的意思是,武则天要是立儿子为太子,那以后就可以配享太庙,儿孙千秋万代都可以坐江山了;但要是立侄子为太子,历史上哪有皇帝让姑姑进自家太庙的呢?

狄仁杰眼光毒辣,一句话就戳到了武则天的痛处,武则天因此不再打算立侄子为太子。

后来,武则天多方征询了朝臣的意见,又广泛了解了民心,得出了天下人多数还是支持李唐的结论,她就更加担心武氏后人无法坐稳皇位了,于是下定决心立儿子为太子。

当时武则天活着的儿子有两个,分别是三子李贤和四子李旦。

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后,唐中宗李显继承皇位,他任命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当侍中,还说出了“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之类的混账话,结果触怒了武则天。

武则天最担心的其实是韦氏外戚崛起对她造成威胁,武则天便借机废除了仅仅当了五十五天皇帝的李显,封他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

李旦是个性格羸弱,优柔寡断的草包,所以他就是个傀儡皇帝,大权其实掌握在武则天手上。

许多支持李氏的大臣为了铲除武则天,于是纷纷发动叛乱,这里面最著名的莫过于英国公徐敬业的叛乱了,还有以琅琊王李冲和越王李贞为首的宗室叛乱,但无一例外地被武则天残酷镇压。

为了稳固统治地位,武则天开始大肆残杀李氏子孙,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纪王李慎、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等,这些人要么被迫自杀,要么被拉去市曹斩首,要么莫名其妙地死在流放途中,李唐宗室几乎就要被残杀殆尽了。

到690年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可以威胁到武则天的统治地位了,她便废除李旦,自己登基上了皇帝。

武则天虽然名义上让李旦当皇太子,但因为他比李显年纪小,才能又十分平庸,所以武则天更倾向于李显当皇太子。

在狄仁杰的建议下,武则天将李显接了回来,李旦又很识时务地主动让贤,李显因此顺利登上太子之位。

事情发展到这里,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利于李氏的方向发展,但随着武则天逐渐年老,她也开始变得十分昏聩,不但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还宠信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让他们掌握了太大的权力。

武三思和武承嗣当然不甘心失去当皇帝的机会,于是极力巴结二张,甚至为他们执鞭牵马,极尽谄媚。

二张的态度由此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们开始支持立武氏为嗣,不断向尚在病中的武则天吹枕边风,还陷害支持李唐的宰相魏元忠等人,使得天下回归李唐的形势有发生逆转的巨大危险。

705年,武则天病情加重,开始卧床不起,只有二张在身边伺候她。支持李氏的大臣担心武则天传位给李显的态度发生变化,便决定发动政变,强行让李显继位。

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和袁恕己经过详细谋划,还拉拢了禁军统领李多祚,以二张谋反的名义发动政变,带兵杀入皇宫,斩杀二张及其党羽,然后包围了武则天居住的集仙殿。

武则天见大势已去,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于是下诏传位给李显,并搬到洛阳西北侧的上阳宫居住。

张柬之等人之所以没有杀掉武则天,其实是出于多方面考虑的,但主要有两点,一是担心激起武氏集团的疯狂反扑,二是武则天毕竟是李显的亲生母亲,杀掉她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也正是因为张柬之等人没有杀掉武则天,更没有对武氏集团进行清算,这就为他们自身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李显登基之后,国号也恢复为唐,他开始论功行赏,张柬之等五人都加官进爵,被封为宰相,掌握了朝政的控制权,还都成为公爵,一时风光无限。

而被迫禅位的武则天,自失去皇位并离开皇宫之后,生活就变得比较凄惨了。

据记载,武则天在上阳宫养病,虽然被李显尊为“则天大圣皇帝”,享受着如同太上皇待遇,但其实形同囚禁,她既无法出宫,外人也无法入宫见她,只有李显每隔十日去看望她一次,但也只是形式而已,仅仅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孝道罢了。

大臣卢怀慎曾进谏李显说,不要学习汉高祖刘邦将父亲刘太公放在宫外居住的例子,还是将则天皇帝接回宫中奉养比较好,这样才是真正的孝道,但李显没有纳谏。

事实上,李显心中对武则天是有气的,因为武则天夺取了李唐江山,还将李氏子孙残杀殆尽,李显和弟弟李旦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也过了十几年提心吊胆的日子,简直是苦不堪言,所以他对武则天也就只能这样了。

因此,那时候的武则天可以说是人走茶凉,风光不再,还享受不到天伦之乐。

据记载,武则天晚年的时候依旧十分喜欢打扮自己,“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这对于一个八十多岁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

但武则天自从去上阳宫居住之后,因为心中郁闷,心情不佳,就不再打扮自己了,显得十分苍老和憔悴。

那时候武则天已经病得很重了,她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十分伤感。

但武则天毕竟是个逞强好胜的女人,她不甘心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人生,也不甘心看着发动政变推翻自己的张柬之等人享受荣华富贵,于是决定抓紧时间做最后一件事。

有一次,李显将要去看望武则天,武则天故意不梳洗打扮,还将头发搞得十分凌乱,结果李显看到她这幅模样,立马就给吓到了,便问她为何如此憔悴。

武则天知道李显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哭哭啼啼地说,我听从狄仁杰等人的建议,将你接回洛阳并立你为太子,自然是要将皇位传给你的,可是张柬之等五贼却贪求事功,结果把我赶到这里来,我才变成这幅模样啊!

李显听完武则天这番话,大为感动,便跪地不起,拜谢死罪,武则天则让他起来,母子二人因此重归于好。

太后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衰老。及在上阳宫不复栉頮,形容嬴悴。上入见,大惊。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上悲泣不自胜,伏地拜谢死罪。

事实上,武则天说的这番话,水平之高,用意之深,可以说是杀人不见血的。

那么,武则天这番话究竟包含啥意思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武则天是在告诉李显,自己肯定是要将皇位传给他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武则天在之所以强调这件事,是为了将自己决心还政于李氏的想法明确讲出来,也表达了对李显的爱护和看重;

第二,“贪求事功”四个字说得非常好,武则天的意思是,皇位迟早是李显的,张柬之等五贼为了取得拥立之功,竟然发动政变来提前夺取政权,其居心何在?武则天虽然没有明着要求李显处置这五个人,但她却在李显心中埋下了一颗雷,随时都会爆炸。

第三,武则天利用亲情和政治对李显展开攻势,既可以维护自己的尊严,还可能保护武氏子孙不被李显清算。

那么,武则天的这番话究竟起到作用没有呢?

答案是肯定的。

自从那次对话之后,李显对武则天明显孝顺多了,时常去看望,还加派人手照顾她,她的病情因此缓解了不少,这也是她为何在退位之后还能够多活十个多月的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李显还开始重用武三思等武氏族人,让他们继续参与朝政;但对张柬之等参与神龙政变的人,李显则明显开始产生了排斥心理。

武三思原本就跟李显是姑表兄弟,他的儿子武崇训还娶了李显和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李裹儿为妻,所以二人又是儿女亲家。

李显登基之后,因为跟武三思关系亲近,所以没有杀掉他,只是将其排除在朝堂之外。但自从李显跟武则天交谈一番之后,李显对武三思就更加没有敌意了,还将他对李氏子孙做的种种事情抛之脑后。

武三思重新被启用之后,他注意到,由于李显懦弱无能,所以朝政都是由韦皇后和昭容上官婉儿等人把持。武三思便步步为营,他先是与上官婉儿暗渡风月,然后在上官婉儿的引荐下,与韦皇后苟合成奸。

武三思与上官婉儿和韦皇后的丑事,当时在宫中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有被戴了两顶绿帽子的李显不知道。有时候武三思和韦皇后甚至当着李显的面举止亲密,李显都视若不见,甚至陪着他们一起狎游,可见他的心有多大。

韦氏与武三思调笑戏谑,对饮亲狎,李显视以为常,不以为然,甚或陪着狎游。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野心其实很大,她们都想效仿武则天成为女皇,所以他们这才积极拉拢武三思,甚至不惜出卖肉体。

对于武三思而言,他虽然失去了成为太子的机会,武则天又被迫退位了,但随着他的重新崛起,他也意识到如果与韦氏集团联合,或许有机可趁,所以他才干出不要脸的事,跟儿子武崇训的丈母娘韦皇后搅合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朝局就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张柬之等五人虽然十分支持李唐又大权在握,但李显在武则天的挑唆下开始不喜欢他们,武三思和韦皇后为了实现各自的政治野心,也是欲除之而后快。

而张柬之等人也开始觉得武三思对李唐江山是个威胁,便不断建议李显杀掉武三思,但李显怎么可能听他们的建议,杀掉自己宝贝女儿的公公呢?

我们回过头再说说武则天的情况。

705年12月,武则天的病情开始加重,眼看自己不行了,于是立下遗诏,去掉自己的皇帝称号,改为则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和柳奭三人的亲属。

当年12月16日,武则天去世,享年八十二岁,半年之后后被埋葬在乾陵,与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

武则天的遗诏,其实是她放的最后一个大招,那她这么做的目的何在呢?

第一,武则天去掉自己的帝号,既是为了让自己可以与李治合葬,也是为了再次向李氏子孙示好,更是为了向李显展示自己把江山还给李氏的决心;

第二,武则天赦免罪臣的家属,也是在努力挽回自己乃至武氏家族的声誉,从而博取人们的宽恕和同情心。

第三,武则天何尝不是在暗示李显,自己已经努力在赎罪了,那么陷害自己的张柬之等人该怎么办呢?

武则天这么做的效果确实很好,她死之后,李显不但大办了她的葬礼,还下定决心重用武三思等武氏族人,并对张柬之等人进行打压。

在李显的纵容下,武三思和韦皇后对张柬之等人展开了全方位打压。武三思还在上官婉儿的男宠崔湜和谋臣郑愔的建议下,让李显封张柬之等五人为郡王,以此明升暗降,剥夺他们的宰相之职。

李显自然是很高兴的,于是封张柬之等五人为郡王,免去他们参政事的资格。张柬之等人气得直跺脚,但又无可奈何,只得接受郡王爵位,并远离朝堂在家中养老。

706年,武三思和韦皇后痛打落水狗,在他们的建议下,李显将五王全部贬黜到外地任职。不久之后,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其余三人则被李显派人去杀死。

至此,武则天的仇算是得报了。

我们可以发现,五王之死虽然不是武则天亲自策划的,但她对李显说的话,以及她在临终前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促使李显清算五王,而且最后也确实实现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武则天的政治智慧,也难怪她可以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确实是非常厉害的一位女性。

不过,让武则天没想到的是,自己死后竟然有很多人想向她学习,先是韦皇后为了成为第二个女皇,跟女儿安乐公主一起弄死了李显;后来,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因为受了她的影响,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与李隆基展开了激烈的姑侄斗法。

武则天去世后不到十年,她的后辈之人为了争夺皇权,发动了无数政变,最后搞得血流成河,天下大乱,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因此,我们在赞扬武则天功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她确实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

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仅仅夺了大唐的江山,就连生物规律在她身上都被违反了,在她古稀之年依然对房事“性”趣满满,招了几个男宠,还设了个控鹤监来招纳男宠,公开与多名男性欢好,掌握权力的武则天精力充沛,身边的人都“不觉其衰”,根本看不出她是一个高龄的女人,只不过在被夺权后,武则天就迅速的衰老下去,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形容羸弱”的老女人。

武则天在历史上是个很有争议的人,为了夺权,一步步的铲除权力路上的障碍,就算是至亲也是毫不留情。

武则天最早出现在唐朝皇室,是在十四岁的时候,入了后宫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本来唐太宗挺赏识她的,在听到武则天的驯马高论后,有所疏远,唐太宗病重时,武则天侍奉唐太宗之际,与太子李治相识,两个人也由此有了交集。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在感业寺上香,看到在此出家的武则天,两人郎情妾意了一番,被萧淑妃夺宠的王皇后见状主动提出让唐高宗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也由此在后宫和李唐皇室掀起了腥风血雨。

王皇后本想着利用武则天来对付萧淑妃,没想到两人都被武则天扳倒,为了陷害王皇后,武则天在生下女儿一个月王皇后来看望之机,武则天亲手掐死了女儿来嫁祸她,唐高宗自然不会想到武则天会这么心狠手辣,对自己亲生女儿下手,王皇后百口莫辩,被打入冷宫,而萧淑妃在与武则天宫廷斗争中也以失败告终,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为庶人,恶毒的武则天将她们两人的手足砍断,反绑在背后,浸泡在酒缸中,关在暗室。

在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之后,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几位大臣,最后还除掉了长孙无忌,在唐高宗患上头风之疾后,武则天开始代理朝政,由此开始掌政,权力欲望越来越大,在唐高宗风眩更甚之时,欲禅位给太子,武则天为了总揽大权,就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李弘下了毒手,次子李贤继立太子,没多久找了个借口,将李贤废为庶人后逼令自杀。

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的三子李显即位,当了一个多月的皇帝就被武则天贬斥到房州,立了四儿子李旦为帝,武则天临朝称制、自专朝政,在李旦当了六年的傀儡皇帝后,公元690年,66岁的武则天还是把李旦拉下马来,自己当了皇帝,改唐为周。

掌握着权力的武则天让人看不出一点老态,在唐高宗死后没多久,千金公主就将在街头卖药的小货郎冯小宝进献给寡居的武则天,此时武则天已经60出头,身强力壮的冯小宝让武则天很满意,为了让冯小宝能够自由出入宫禁给她陪侍,就将冯小宝头发剃光,当了一名假和尚,并改名为薛怀义。

公元697年,太平公主将自己的面首张昌宗进献给武则天,进入皇宫后,张昌宗又将自己的哥哥张易之推荐给武则天,此时武则天已经73岁,在品尝过两个小鲜肉后,武则天十分满意,这两个小鲜肉由此飞黄腾达,权势熏天,武则天还设了个控鹤监来招纳男宠,负责人就是张易之,那些想要得到武则天赏识的,要么给武则天进献“男色”,要么就自荐,只不过二张的地位没人能撼动。

善于打扮的武则天和女皇的威严,让身边的人看不出高龄的武则天有一点衰老的样子,而武则天也在尽情的享受这一切。

让人“不觉其衰”的武则天在失去权力以后迅速衰老,失去风彩,在孤独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年。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生病居住在洛阳宫长生殿,陪侍在宫中的是张氏兄弟,太子李显和宰相都很难见武则天一面,深怕张氏兄弟会对朝廷不利,宰相张柬之联合了桓彦范、敬晖等人,拥举太子李显发动政变,挥兵进宫杀死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并包围了武则天寝宫,逼武则天退位。

政变后的第三天,无奈的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即位后复国号为唐,武周朝终结,随后武则天搬到上阳宫,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被夺了政权的武则天并没有被清算,依然有众多宫女和太监侍候,长期处于武则天威势下的李显见到她还是战战兢兢,不敢多说话,唐中宗李显每隔十天会去看望一下武则天,只不过武则天对他却是冷冷淡淡,不理不睬。

失去了权力和爱人的武则天心灰意冷,心绪不佳的她也连带着饮食不佳,就连梳洗打扮也没了兴致,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坐在上阳宫的庭院中,一坐就是一天,在阴冷的天气则懒的起床,裹着被子躺一天。

在这种半禁闭半隐居的日子里,亲人们鲜少会去看望她,宫里的太监和宫女也不敢跟她多说话,武则天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其精神状态迅速恶化,而迅速衰老的样子让李显都感到惊心动魄,不再是以前虽然年老却容颜焕发的武则天,只是一个平凡的、老态龙钟的老妪!

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困居在上阳宫的武则天病死,在临死前留下遗诏,让李显削去她的帝号,改称为“则天大圣皇后”,并“祔庙、归陵”,和唐高宗李治合葬,将当初被她迫害致死王皇后、萧淑妃还有一众大臣平反,让他们的家人恢复了自由身。

武则天死后,在她的陵前立起了一座没有任何字迹的石碑,一生是非功过,任由后人去评价!

sona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