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连亲人都不放过,为何让狄仁杰得以善终?

武则天连亲人都不放过,为何让狄仁杰得以善终?

因为狄仁杰是在武则天晚年时期,唯一可以和她交心的人。

武则天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即位时已经67岁),历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两任丈夫,在她的一手操作下,逐渐掌控朝政,最终建立了武周王朝,自立为帝。

武则天的一生,为了自己的权势之路,曾杀过不少人,据史料统计,仅武则天的至亲,就被其杀掉二十三人,而对于那些声讨她夺位的唐宗室成员,武则天更是毫不留情,足足杀掉了四十余人,而朝廷中反对他的大臣,也被武则天杀掉了近五十人。

这些还不包括受到牵连的人数以及这些人的同党等,可以说,武则天的权力之路,是拿着鲜血铺出来的,但凡对她有意见或者反对她的,统统全部永远的闭上了嘴。

而在武则天不断杀戮的同时,一代名相狄仁杰却能得以善终,不仅深得武则天的信任,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武则天的决策,不得不说,狄仁杰狄公乃奇人也!

这背后,正是狄仁杰懂得求同存异的为官大智慧。

武则天原本是一个商人的女儿,父亲武士彟在早年间,曾资助过唐高祖李渊起兵,因此在李渊登基称帝后,念武士彟有功,加封他为应国公,成为了大唐的开国功臣。

武士彟原本有个发妻,但因病去世,之后李渊经过劝说,并保媒拉线,将原隋朝皇室杨达的女儿许配给武士彟,这个杨氏,就是武则天的生母。

杨氏出身于皇家,因此极具才华,在她的培养下,武则天从小展现出不一般的气质,五岁能文,九岁能诗,十二岁就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在武则天十四岁时,已是唐太宗的李世民听闻其颇具才华,又生的貌美,就召她入宫,封其为五品才人,因其姓武,故赐号“武媚”。

本身抱着一展抱负的理想,但在武媚入宫后不久,李世民就对这个貌美的武才人失去了兴趣,毕竟皇帝的后宫,佳丽众多,有太多容貌姿色以及才能比武媚强的,皇帝作为喜新厌旧的一种生物,对她失去兴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甘心失宠的武媚,百思不得其解,如何才能永远留住皇帝善变的心?这是她当时最大的一个问题,当然,这也是历代后宫中,几乎所有妃子们的问题。

在她郁闷之际,一个同在后宫的贵妃,用一句话点醒了她,由此,她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转变。

以才事君者久,以色事君者短!

正是因为这句话,武媚开始向武则天转变,她不再每日里想着如何去争得皇帝如蜻蜓点水般的宠幸,而是转向不断的求知之路,对皇宫内存的大量书籍,展开阅读钻研,也正因为如此,武则天才能在之后逐渐崭露头角,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因为她深刻明白,"色”是走不长远的。

而在饱读史书之后,更让武则天明白了要想获得更久,获得更自在,那么就要吧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且这个权力,越大越好。

因此,她从一开始不愿意失宠,到后来不甘心老死在感业寺,她一直在为自己做着挣扎和努力,既是被动,也是主动,只是因为她知道如果不努力,失败的后果是什么。

而在回到宫中,成为李治的妃子,武则天想方设法除掉王皇后,自己上位,就是她扩张欲望的具体手段。

正因为武则天明白,将最大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靠谱的真理,所以在和李治并称“双圣”后,她并不满足。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因病驾崩,太子李显于灵前即位,是为唐中宗。李治在临死前,下了一道诏令,要求李显凡军国大事有疑难处,可听从天后(武则天)处置。

正是这一道诏令,让武则天找到理由将权力牢牢地抓在手中。

光宅元年 (公元684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相王李旦(唐睿宗)为皇帝。但没过多久,在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又废睿宗,自己正式称帝。自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

在通往最高权利的路上,武则天为了达到目的,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凡阻碍她的,全都被其无情的解决掉,儿子不听话,那就废掉,实在不行杀掉;把手伸的太长的李家宗室,直接对其清洗,可谓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对于私底下非议她得位不正,阴谋夺取李唐江山的人,武则天启用了酷吏制度,并大开告密揭发之门,利用检举揭发,诛杀了反对她擅权的侍郎上官仪;还大肆启用酷吏如索元礼、来俊臣、周兴、侯思止等人,让这些人罗织罪名,大肆屠戮李唐宗室以及功臣勋戚。

这个过程中,有不少被武则天冤杀的人,但对于武则天来说,并不重要,这些人不死,可能死的就是她,并且会死的更难看,因此,别人死总好过自己死。

在料理完一切后,武则天坐稳了皇位,大臣们战战兢兢,能够反对以及敢反对她的人,坟头草都一尺多高了,所以,这一刻,武则天才算是地位稳固。

稳固之后,武则天就要考虑如何要国泰民安了,更重要的是,要让民众顺服,这个时候,再用杀戮,显然已经不会达到效果了。

这个时候,武则天需要一个参谋,一个富有经验,并且有主见的参谋。

但满朝文武,大部分是对她顺从敷衍,因为他们生怕灾祸会降临到头上,而身边的亲人,如儿子女儿等,都渴望着让她早死,好让位给她们。

至于曾经旗鼓相当的政治对手,不是被整死了,就是老死了,朝野上下,也就只剩下狄仁杰一人,能与武则天棋逢对手了。

在我们很多人的概念中,同时又受到影视剧的影响,认为狄仁杰是一个断案如神的大唐官员,但狄仁杰的能力,远不止此。

早在武则天大行酷吏制度时期,狄仁杰就曾被冤枉下狱,但他与其他拼命申辩的官员不同,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式,最终化险为夷。

对于来俊臣的诬告,狄仁杰知道和他硬刚是得不到好结果的,因此,在深思熟虑之后,狄仁杰将来俊臣诬告他的罪状全部承认,并在招认的基础上,换取来俊臣统一把自己的棉袍送回家的条件。

他将自己的冤屈,写在棉袍内侧,缝好之后,由狱卒送到自己儿子手中,在发现父亲的申辩之后,狄仁杰的儿子直接带着棉袍进宫求见武则天,将狄仁杰的所有冤屈进行上诉,最终,在引起武则天注意并插手的情况下,狄仁杰案件得以重新审理。

以退为进,不仅洗刷了自己的冤屈,使自己逃脱冤死的下场,还令同案的官员也免于一死,这就是狄仁杰的为官智慧。

而他和武则天之所以能够和平相处,甚至颇得信任,是因为狄仁杰能与武则天交心。

在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后,武则天除了希望国泰民安之外,最迫在眉睫的一件事,就是皇位继承人问题。

江山是她从李家夺过来的,这一点无论如何粉饰,都无法掩盖,目前虽然自己稳居皇位,但有非分之想的人可相当不少。

同时,她将皇位传给谁,也是一个大问题,按情理来讲,她是武家的人,皇位传给武家是对的,但被废的李显以及李旦,也是自己的儿子,于情于理,也应该继承皇位。

同时,武则天担心的,还有自己的名声,生前之名自己可以控制,但死后如何,就要看继承人是谁了。

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狄仁杰用了一番话,就解决了武则天的困扰。

在狄仁杰看来,如果立武家人为太子,也就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那么面临的问题就是,武承嗣会为自己的姑妈,也就是武则天建庙立传吗?答案是肯定不会。

那么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女儿,让她再当一个女皇如何呢?狄仁杰认为,传给女儿,那就相当于传给女婿,这样也就意味着,费劲千辛万苦得到的皇位,拱手让给了外人,这个结果,武则天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而最好的结果,也是最名正言顺的结果,就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首先他们是自己的骨血,其次他们是李家的人,由他们中的一位来继承皇位,天下人也都能接受。

狄仁杰正是用这种方法帮助武则天下定了决心,包括他后来推荐张柬之入朝为宰相,也是同样如此。

狄仁杰与武则天的相处,从不会在正面反驳或者对抗,而是以退为进,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坚持自己的立场。

更重要的是,狄仁杰的立场,并不是自私、为己的立场。

包括继承人问题,以及推荐张柬之入朝为宰相这件事情,狄仁杰所站的角度是为国为民,而不是为了自己,正因为武则天十分明白这一点,因此才会听取狄仁杰的意见。

若狄仁杰只是一个庸庸之辈,或者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官员,那么,依照武则天的法眼如炬,恐怕早早地就被踢出局了。

狄仁杰曾遭贬官,从宰相到一个县令,期间落差颇大,但他对于这样的遭遇并无怨言,让他去哪里当官,他就去,并且还把地方官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不去发表一些负面的、或者诋毁朝廷的言论。

这样的官员,试问哪个统治者不爱?

当然,以上只是狄仁杰个人的为官之道,或者说为官智慧,在朝中,有他这样的才能挥着才干的人,也并非仅他一人,他之所以能够得到武则天的长期信任,并且在极为复杂的武周时期得以善终,最重要的是,他看透了问题的本质。

在武则天登基之初,反抗她的声音不绝于耳,其中包括一帮文武群臣,以“有违祖制”等理由来进行所谓的“死谏”,声势十分浩大,甚至有起兵的可能。

除此之外,还有一帮人也对武则天的登基进行激烈的反抗,那就是李唐家族中的人。

无论是文官武将,亦或是李家人,他们抵制武则天当皇帝的理由各式各样,有“不合祖制”,有“窃取政权”,总而言之,每个人都能说出武则天不能当皇帝的理由。

理由花样百出,但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武则天拉下台,至于拉下台后谁来做皇帝,暂时还没考虑。

但与这些人不同的是,狄仁杰对此保持沉默,他不发表任何支持或者反对的言论,即便是因为酷吏的诬陷,导致他被贬,依然是淡定从容,不为任何势力的拉拢而动。

狄仁杰正是有着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才让他从根本上,看透了这场权力争夺背后的关键点所在。

在他看来,依照当时武则天如日中天的势头,以及她所拥有的政治资本,朝臣们以及李家所谓的“对抗”,远不能将武则天拉下台。

更深处还有一点,即便是这些人成功了,期间所产生的斗争,足以让大唐的国力衰败。

对于狄仁杰而言,谁坐在皇位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坐在上面的人,能让大唐的百姓富足,让大唐的官员劳有所得。

这一点,基本上没有人能够看透,而狄仁杰,则是少数人中的一位。

而武则天除了谋取皇位的过程和手段不为人所称道之外,在政治上的能力还算是得到认可的,她的追求,在前文也提到了,要国泰民安,无论是出于生前身后名也好,还是真正的想百姓安居立业也罢,总之,与狄仁杰的追求达成了一致。

狄仁杰深刻懂得求同存异的道理,并且能够在这种方略之下,为自己和百姓换来一个平稳的政治局面,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不做强者的拦路石,只做弱者的护身符,不与强者争锋,而只在她大权的刀柄处,进行控力。

此乃狄公也!

无论怎样,在双方达成默契,并且目标一致的前提之下,所带来的局面也是武则天所愿意看到的,狄仁杰以一己之力,将大唐重新拉回了正道,所以,他得以善终,不是意外,而是大智而良的必然结果。

总结:

武则天是一个权利欲极强的人,她所走过的权力之路,注定了她要有与普通的皇帝不一样的烦恼,归根结底,她所有的手段以及做法,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并且自由的活下去,而在她登上皇位后,却迎来的各种反对声音,这就让她不得不采取酷吏的措施来压制这些声音,而狄仁杰能够在复杂的朝堂局势中,看到问题的本质所在,采取了正确的措施以及正确的态度,让他的目标和武则天的愿景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一致,他是能够和武则天交心的人,所以,才会在武周朝,得以善终。

武则天连亲人都不放过,为何让狄仁杰得以善终?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早年曾经侍奉过唐太宗,因此她的脑海里对“贞观之治”时的盛况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加上她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很深厚的文史修养,对历代的兴亡得失有较深刻的理解与反思。因此,她取代李唐建立武周后,能够效仿李世民的施政风格,较完整地保持了“贞观之治” 所开创的局面,使盛唐的文明得以延续并继续走向繁荣发展。

武则天后来虽然篡唐为周,她虽做了皇帝,但心里并不踏实。她十分担忧朝臣不服,民心思唐。于是她攫拔重用了一批酷吏,用严刑峻法与特务手段来恫吓臣民 ;她还开了一个恶例:大开告密之门,重赏告密者,鼓励他们告发那些潜在的反对者。武则天用残酷手段诛杀了反对她擅权的侍郎上官仪;还利用酷吏索元礼、来俊臣、周兴、侯思止等人罗织罪名,大肆屠戮李唐宗室以及功臣勋戚;王皇后与萧淑妃也死于她手;到后来,权欲勃发的武则天竟连亲生儿子也不放过了。年仅24岁的太子李弘突然暴毙,传闻是被武后毒死的。章怀太子李贤被立为储君5年后,又被武后贬为庶人。她见三子李显人虽平庸,但老实听话,于是改立他为太子 。不久后又将之贬为庐陵王。她一共生了4个儿子,一死两废,幼子李旦早已吓破了胆,只能听任其摆布,哪里还敢表达一点不满。

后来,李显虽然成了唐睿宗,但不过一傀儡而已。

在唐高宗去世6年后,武则天废掉李显,自己正式登基称帝。是谓武周。

武则天以阴谋手段篡了李氏政权,但她又确实很有政治才能,不光老公李治比不上他,四个儿子更是差之远矣。不论先前她以皇后、太后的名义,还是后来以大周皇帝的身份治国理政,都能相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她发展生产,奖励农耕,表现得可圈可点,有胆有识。

客观的说,武则天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因此她被史家誉为能承上启下的“千古女帝”。

武则天手段霹雳,不光冷血铲除一切敢于反对自己的人, 甚至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肯放过。但她又 很重视人才,她通过科举选拔了一批很有才干的官员。比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张柬之等人。而武则天最尊重最依赖之人,就属一代名相狄仁杰了。

狄仁杰不光断案如神,同时他也是一位青史留名的武周丞相。武则天对狄仁杰非常赏识,后来曾两次任命他当宰相。狄仁杰能够被屡次提拔并重用,其实是一位名叫娄师德的老将军向武后举荐的。狄仁杰对此并不知情,反而有点瞧不上娄师德,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不通文墨的赳赳武夫。武则天察觉后,故意问狄仁杰:“你认为娄师德这个人才能如何” ?

狄仁杰答道:“娄师德是一位带兵之人,他能够保卫边疆的安宁,就已经很难得了。至于他有没有才干,我也不是很清楚”。

武则天再问:“你认为娄将军善不善于发现并推荐人才呢”?

狄仁杰:“我曾和他共过事,但并未听说过他有伯乐之能啊”。

武则天微笑道:“我之所以发现并了解您的才干,其实就是娄师德向我大力推荐的。仅凭这一点,他就称得上能慧眼识才啊”。

狄仁杰听后大惭,他喃喃自语道:“娄将军对我有如此恩德,我竟一无所知,真是惭愧啊”!

从此以后,狄仁杰也很注意观察并发现人才,并向武则天大力举荐。

某日,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一人。武后问:“此人有何才干” ?狄答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武问是谁?狄答此人乃荆州长史张柬之。他补充道:“此人虽然年龄大了点,但才能出众,是个当宰相的材料”。

过了几日,武则天召见狄仁杰,又问起为国招贤纳士之事。狄仁杰答曰:“我上次向陛下推荐的张柬之,您还没有任用他呢” 。武后奇怪道:“我不是已经提拔他当洛州司马了吗”?狄仁杰道:“我向陛下举荐的张柬之,是个可做宰相的大才,堪称能吏的苏味道、李峤等人都比不上他,让他当司马是大材小用了”。

武则天听罢立马下旨将张柬之提为刑部侍郎。张柬之果然才华横溢,而且他不负众望,政绩出色,很快就被武则天任为宰相。

类似张柬之这样的英才,狄仁杰又陆续发现并举荐了数十人,其中的恒彦范、敬晖等人,后来均历练成唐代的名臣。因此,史家点赞狄仁杰道:“天下桃李,都出自狄公门下”!

狄仁杰常说:“我煞费苦心地举荐人才,都是为了国家,并不是为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

深谙权谋且雷厉风行的武则天,对狄仁杰却一直非常信赖并敬重。她尊称狄公为“国老”,从不直呼其名。狄仁杰入朝拜见时,武则天总是阻止他行三跪九磕之礼,她说:“每当看见狄公跪拜,我就感到很心痛 ”。

武则天特意免除狄仁杰值夜,并再三告诫他的僚属们:“除非特别紧急的军国大事,否则不必去麻烦他老人家”。

狄仁杰特别喜欢当面直谏,武则天即便心里有不同意见也往往依从他,从未当面驳斥。

狄仁杰年老力衰后,曾多次请求告老还乡,武则天都没批准。他一直活了93岁高龄。他去世后,武则天哽咽着对左右说:“朕失肱骨矣 !从此再也见不到狄公了”。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插图为网图

武则天连亲人都不放过,为何让狄仁杰得以善终?

上面的回答都很对,但是还需略了一点,就是狄仁杰的厚黑学能力。

众所周知,狄仁杰是一位神探,大唐的命官,是一个“中国福尔摩斯”。但其实他的身份很复杂,他还是一位政治家,当过的官职之高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类似现在总理,至少是副总理的职务。他忠心辅佐唐朝和周朝两个不同的朝代,顺应时代的发展的同时,也力挽狂澜,将历史的轨道重回大唐,避免了朝纲混乱。

狄仁杰为人精明,能谋善断,深受武则天赏识,同时他还教过武则天怎样做事。《资治通鉴》记录过这样一件事,太学生王循之上表,请假回家;太后批准了他。狄仁杰说:“我听说作君主的只有生杀的大权不交给别人,其余的权力都归有关部门。所以左、右丞不办理徒刑以下的刑罚;左、右相只裁决流放以上的刑罚,因为地位逐渐尊贵的缘故。学生请假,是国子监丞、主薄管的事,如果天子为这种事发布敕令,则天下的事要发布多少敕令才能处理完!一定要不违反人们的意愿,请全面为他们建立制度就可以了。”太后认为这个意见好。

学生请求放假,武则天批准了,看似简单合理的一件小事,狄仁杰却展开了详细的领导力的论述,他的意识就是,该段论述,值得做领导的,和想做领导的深刻学习的。于是武则天觉得他说的对,对他就想对待老师一样。

这就衍生出狄仁杰受武则天尊重而不杀的原因。

其实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也有很多。例如,朱元璋几乎杀掉了所有的开国功臣,却唯独让汤和活了下来。说实话,能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寻个善终的,他是第一个。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史实已是耳熟能祥,可汤和偏偏能在浩劫中安活下来,真可谓是个奇迹。

说起老汤,他与朱元璋的关系不一般,是老朱的“发小”。童年时和朱元璋一起放牛,青年时正是他的一封信把窝在破庙里讨生活的朱元璋拉上了造反之路,朱元璋濠州投军时,汤和还是朱元璋的上司,可从那时候开始,老汤就对朱元璋必恭必敬,成为朱皇帝最早的铁杆亲信。

以汤和的履历和地位,在建国后他不可能不招致朱元璋的猜忌,但汤和的优点正是他这种“识时务”的判断力与处事方法。汤和基本做到了与世无争,实为老资格元勋的他极少炫耀自己的功劳,元朝灭亡后,汤和是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的将领,后来倭寇扰边,又是汤和受命戍守山东沿海,确保了明朝海疆的安全,功成后毫不争功,把朱元璋的赏赐分给故交后归养故里,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也使老朱终于对他放下了戒心。老资格的汤和在明朝建国后的官位远不如许多功臣那样显赫,而他的结局无疑却是最好的,说起这位老好人的一生,真让人感叹吃亏就是福啊。 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不授人以柄。

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汤和传》曾记有一事:“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这件事,史家们似乎都是为了印衬汤和之过而写的。殊不知,此时的汤和,脑子清醒得很呢。当时,汤和镇守常州,曾经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批准,郁闷之中,他照例是要喝酒的,然后说出了这一段怨言。以汤和之功大,何须主动表功之?我是怀疑的。其实,汤和的用意是清楚的。他只是想向朱元璋表明,我汤和不过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为一点小事,可以酒后胡言,而且酒话中要争的,仅仅是一点点功劳而已。

有一个傍证。似乎可以说明问题。常州民间,有个“人口团子”的传说。大抵与此事有关。当年,汤和镇守常州,其时朱元璋诛杀功臣,人心惶惶。大将汤和也感到自危。因此,汤和常常借酒自隐。他往往在酒后理政,错杀无辜。汤和的副将为避免错杀,便做了几个假人头,染上血色,每当汤和酒醉发怒要杀人时,便把假人头当堂一献。汤和醉眼惺忪,掀鬓大笑。第二天便把事情全忘了。即使看到他要杀的人,也无事。因此,其副将暗暗传令,家家都用米粉做几个假人头,以防被汤和错杀,保人口平安,因此称“人口团子”,并流传为过年的习俗之一。汤和之所为,想证明什么?无非是想说明,他是一个酒鬼,是一个糊涂之人耳。

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杀尽功臣的,汤和能成漏网之鱼,确实是个奇迹。可见,《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

不过,历史上的反例也是有的。韩信功高震主,自恃才高,要挟刘邦,情商极低,更是在朝廷上大摇大摆指手画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被刘邦以谋反处死。

说韩信功力不行,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来:1.韩信从登坛拜将,徙封楚王,再到淮阴侯,直至被杀于长乐宫钟室,前后历时十余年时间,在读者看来十余年时间是非常漫长,但是韩信从公元前二零六年登坛拜将到二零一年六年的时间,基本上是在外独自领兵与他国作战,不在刘邦周围,不知道刘邦驾驭群臣的能力;自己贬为淮阴侯之后虽居住在长安,但是仍然不受刘邦经常召见,始终未象萧何等人进入刘邦为首的中央决策层。2.不善交际,与刘邦周围的权臣贵戚不和(或者是交往不深),以至于自己危难时刻无人为自己在刘邦面前辩护;当刘邦吕后等汉王朝最高统治者欲擒诛韩信时,无论是韩信曾经的部下、还是当时并称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二人都并未发一言相救。3.恃功恋权,要挟与刘邦;汉四年…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韩信受命平定齐国后,看见自己的部下(张耳、樊哙、夏侯婴等人)都封王封侯,而自己却挂着大将、相国的空衔,荫及自己子孙的封地(指爵位的封号,如王、公、侯等)却一寸没有,或许韩信借平定齐国后的时期,提醒刘邦应当对韩信裂图封国,但是此时却不是最佳时机,事与愿违,此事进一步让刘邦认为自己具有不臣之心了,也是刘邦、吕后诛灭韩信最主要的导火索。

所以,现在你知道狄仁杰为什么能活下来了吧。

武则天连亲人都不放过,为何让狄仁杰得以善终?

武则天确实狠辣,即便是对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只要对自己的政治前途有用或者成为了自己权力路上的绊脚石,她都不会心慈手软,更不用说李唐王室成员了。但并不是说武则天就是滥杀无辜之人,相反的,对于贤臣、能臣,只要不是和她作对,她是很爱惜人才的。而狄仁杰,人品、学识和才能都是武则天信得过的,所以武则天才亲切的称呼狄仁杰为国老。

但即便狄仁杰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他在官场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有一次,狄仁杰还差点被折磨致死。

我们知道,武则天在登基前后的十四年里,实行的是酷吏政治,那个时候流行告密,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到了酷吏手里都能脱层皮,甚至就被折磨死了。因为得到了武则天的默许,这些酷吏可以说是毫无人心,他们最开始主要针对的是反对武则天的李唐宗室或者官员,渐渐的就变了味,只要你得罪了酷吏,就会上黑名单,进而入狱被他们变着花样折腾,而且很可能会株连家族,所以当时的大臣们在上朝之前和家人告别的时候气氛都很沉重,谁也说不准这是不是最后一次相见。

很不幸的,狄仁杰也被来俊臣给盯上了。692年的正月,做了还不到半年宰相的狄仁杰就被来俊臣告发反叛,和狄仁杰一起被抓的还有任令晖、李游道、袁智宏、崔神基、卢献。当时的律法规定,如果一经审问就承认的话,很可能会减免死罪,而且家族也不一定会被牵连,这正是来俊臣的高明之处。

来俊臣审问狄仁杰的时候,狄仁杰当场认罪,说:“大周朝实行革命,万物惟新,我是大唐的旧臣,心甘情愿被诛杀,反叛是事实。”来俊臣得到口供后,就把狄仁杰等人收监,等待来日宣判,而且不再那么防备他们了。另一个酷吏王德寿还趁机找到狄仁杰,想让狄仁杰诬陷杨执柔谋反来作为王德寿升迁的筹码,只是狄仁杰用头撞柱子鲜血淋漓来拒绝了王德寿,王德寿吓得不再为难狄仁杰。

之后狄仁杰从狱吏那里借来笔墨,把被子上的布撕下来一块,然后把自己的冤屈写下来,藏在了棉衣里。狄仁杰请求王德寿把不穿的棉衣送回狄家去,然后狄仁杰的儿子就得到了狄仁杰的书信,去见武则天。武则天觉得奇怪,就找来来俊臣问这是怎么回事,既然已经招了为何还要诉说冤屈,来俊臣自然不能实话实说,就说这些人在狱中刚被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他并没有用刑,是他们自己主动招的,武则天派人去狱中看,也看不出所以然来。

来俊臣又伪造了一份狄仁杰的谢死表呈给武则天。但武则天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审问狄仁杰,武则天就问狄仁杰为什么承认反叛,狄仁杰说:“如果我不承认自己反叛的话,很可能已经死在狱中了。”并表示自己并没有写过谢死表。武则天这才决定释放狄仁杰六人,但也只是免了死罪,贬官是必须的,狄仁杰就被贬为彭泽县令。一直到五年后,狄仁杰才再次拜相,也真正成为武则天身边不可或缺的肱骨之臣。

狄仁杰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一场灾难,而同样拥护大唐、受到武则天信任的宰相李昭德的结局就没那么好了。在697年,也就是狄仁杰再次拜相的这一年,李昭德被来俊臣陷害入狱,六月被处死,当然,来俊臣在这一年也被杀了,酷吏政治正式结束。之后的武周王朝政治要清明很多,真正达到了君子满朝。

而狄仁杰更是武则天最信任和敬重的宰相,年近七十的狄仁杰受到了来自武则天的绝无仅有的宠信。700年,狄仁杰去世的时候,武则天相当悲痛。

狄仁杰能够得到善终,与其说是武则天善待他,不如说狄仁杰懂得自保,并且愿意自保,不做无谓的牺牲。

武则天连亲人都不放过,为何让狄仁杰得以善终?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这样的一代女皇,肯定有她传奇的故事,来和有书君一道聊聊武则天那么强的政治手腕为什么还能让狄仁杰得以善终呢?

一、武则天的帝王之术是如何修来的?

每个人都是一本故事书,每一本书都是一部历史,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伟人,唱演了一出又一出的历史好戏。但是在历史中,即使是相隔几百年的人,也依旧会有不为人知的关系。

有人说武则天和诸葛亮是亲戚,不知道你信不信?诸葛亮在三国时期以一己之力帮助刘备在乱世取得了一席天地。两个人之间足足差了近千年,要说这两人有什么关系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不过有人却爆出西安某个地区古代墓葬群。在这座墓葬中,还保留了一方墓志,而上面的字迹证实这座墓葬的主人是唐代的诸葛芬。而据史料记载,诸葛芬嫁给了武则天的三伯武士逸,武则天把她叫做婶婶。

就算是亲戚吧,不过都相隔千年,难不成武则天还能有诸葛亮的秘籍?肯定不是,武则天能当皇帝是让那个特定的年代给逼出来的,我们从电视剧中不难知道,武则天历经了很多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才登上了统治的最高领奖台。

二、武则天为什么要杀她的亲人?

“虎毒不食子”而作为皇帝的武则天为什么要把儿女杀掉呢?就拿李贤来说吧,李贤在武则天4个儿子中是比较出色的一位,文武双全。武则天做皇后时几乎独揽朝政,很多大臣出于儒家“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思想都反对她,于是他们就聚集在太子李贤身边,渐渐形成一个反对武则天的政治势力,为武则天所不容。而李贤听信谣言,认为武则天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于是母子反目,武则天先下手为强废掉了李贤。

李贤是武则天亲生的儿子,她当然是爱儿子的,否则不会培养他又让他做太子。最是无情帝王家,如果不是为了权利,谁又会对自己的孩子下手呢?可是话说来了,如果武则天没有这个狠心的话,估计也做不了皇帝吧?

三、狄仁杰有什么过人之处?

想必各位“狄粉(狄仁杰的粉丝)”都看过《通天帝国》和《狄仁杰》1、2、3这些电视剧,是不是觉得狄仁杰很玄乎?尤其是在断案这方面有着非凡的才能。

当年时任宰相的狄仁杰被酷吏来俊臣诬告谋反,逮捕入狱。狱中的狄仁杰深知这是来俊臣故意陷害他的。因为狄仁杰身在朝中的时候,就知道来俊臣等酷吏的残忍手段。他知道如果自己不承认“欲加之罪”,等待自己的结果有且只有一个就是被酷刑致死。

所以他一开始就选择了承认“欲加之罪”,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再说。最后想了办法让武则天免他无罪。

还有一个就是就是狄仁杰的识人能力,宰辅张柬之就是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的,还有很多的人才为大周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狄仁杰不是一般的聪明,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改变武则天当皇帝的想法,所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江山社稷做出点贡献。

四、武则天与狄仁杰之间的关系?

武则天惜才。也需要人才。

在狄仁杰被诬陷之前,就已被武则天提拔到宰相的位置,说明武则天还是很欣赏狄仁杰的。

武则天最怕的就是唐旧臣不服自己而谋反,而狄仁杰“谢罪表”中恰恰承认的是“谋反”之罪。可是当她看到狄仁杰的“谢罪表”,似乎表现的很冷静,并亲自提审狄仁杰,查明真相,这进一步说明了武则天对狄仁杰的重视。

而狄仁杰在 “留任察看”期间也没有闲着,掌握和破获了一系列的大案和要案,深的武则天的赏识,所以我们看武则天对狄仁杰的称呼从来都是“国老”相称,并且免去了一些常人的君臣之礼。可见狄仁杰在武则天心目中的位置之重要。

李唐的人处处都想要她的天下,也只有狄国老是实心实意的在帮她。 你说一个是抢她的,一个是帮她的,她该怎么选择呢?一般人都知道的答案,何况是一代女皇呢?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南巷孤猫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