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康熙御驾亲征三次的噶尔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让康熙御驾亲征三次的噶尔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噶尔丹是怎样的人?正是他,差一点就让康熙做了亡国之君。

提到康熙皇帝,大部分人都知道他是清朝历史上颇有功绩的一位帝王,在位61年里,先后平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为清朝的稳定统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在康熙皇帝的一生中,曾经有一个劲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让他寝不安席,甚至一度被这个劲敌逼的几乎当了亡国之君,而为了将其消灭,康熙皇帝不得不前后三次御驾亲征。

这个劲敌就是大名鼎鼎的噶尔丹,一个让康熙皇帝“魂牵梦绕”的男人。

出生即自带光环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第六个儿子出生,即噶尔丹,原本这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不久后,准噶尔部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这几个客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

前来准噶尔部的,是藏区黄教的几个上层人物,他们前来的目的,是为了向首领巴图尔珲台吉传达,他的第六个儿子噶尔丹,是藏区温萨活佛的第八世化身。

根据黄教人的说法,温萨活佛的第七世为胡图克图活佛,在胡图克图圆寂前,曾遇到过巴图尔珲台吉的妻子,也就是噶尔丹的生母雅穆阿嘎,在雅穆阿嘎的请求下,活佛答应在他圆寂后,投胎至雅穆阿嘎的腹中,因此,雅穆阿嘎所生的噶尔丹,就是温萨活佛的八世化身。

这个身份,无疑让年幼的噶尔丹成为了众人的焦点,而身份的转变,也让他与藏传佛教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至此,噶尔丹便以活佛转世的身份,开始面对不一样的人生。

既然是与佛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学习佛法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在噶尔丹十一岁那年,他在家人的护送下,来到了拉萨,跟随当时的喇嘛演习佛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噶尔丹表现极为出色,不少深奥的佛理基本上是一点就通,因此受到了当时不少人的赞誉。

而在佛法的熏陶下,噶尔丹也表现出了与寻常人不一样的气度与志向,当时他的父亲巴图尔珲台吉曾有意将他立为继承人,毕竟他身上的活佛身份是一个大光环,但噶尔丹却对此表现的十分淡然,并且对此还坚决推辞,表示在他上面还有哥哥,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立为继承人的。

而在数年的精心研读之下,到了公元1666年,也就是噶尔丹22岁的时候,他已经是具有渊博佛学知识的一名僧人,而在当年,他回到家乡准噶尔部时,他一跃成为当时准噶尔部所在的卫拉特地区,宗教地位高的活佛。

身份地位崇高,学识渊博,并且待人处事温和有礼,这一切都让噶尔丹的地位迅速地蹿升,而他的影响力,也日渐庞大。

同样是这一年,康熙皇帝在干什么呢?正当噶尔丹在树立自己的形象,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时,康熙还是一个仅仅登基五年,并且还在为如何扳倒鳌拜而头疼的少年皇帝。

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可能康熙皇帝一生都不会与噶尔丹打交道,而噶尔丹也会在不断传播佛法中,成为藏区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活佛,但命运就是这么奇妙,在康熙九年,一个人意外的死去,改变了事情整体的走向。

意外死去的这个人,是噶尔丹的哥哥僧格,他在父亲巴图尔珲台死后,继承了准噶尔部首领的位置,但不久后,遭到了反对他的车臣暗杀,由此意外身亡。

僧格洪台吉的身亡,让准噶尔部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当时的准噶尔还在藏区传播佛法,关键时刻,在准噶尔的母亲雅穆阿噶力劝之下,准噶尔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回到家乡继承首领的位置,来主持大局。

从传播佛法的活佛,到一个部落的首领,身份的转变,让准噶尔在心态上也有所变化,如果说之前是慈悲为怀,与世无争,而如今却是要为了部落的生存和壮大,不得不奋力抗争了。

自此之后,噶尔丹踏上了东征西讨的道路,而随着被他征服的部落越来越多,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不再满足于当一个小小的部落首领,他的目光,瞄向了大清朝。

公然要求康熙分疆裂土

当然,在野心膨胀之前,噶尔丹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俗话说攘外先需安内,在噶尔丹掌管部落之后,首先就是向谋害他哥哥的车臣发动了进攻。

康熙九年年末,噶尔丹亲率数千精兵攻打车臣,而车臣这边也派出了万余名骑兵迎战,在这一战中,噶尔丹发挥出了优秀的军事天赋,虽说兵力少于车臣,但利用计谋加上悍不畏死的表率,最终带领部众将车臣击败,车臣本人也在混战中中箭身亡。

“独当先,越马挺枪,最深入,斩杀百十骑,溃其军”---噶尔丹击败车臣一战

消灭了车臣,噶尔丹对部落的掌控几乎是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了,在康熙十年,他迎娶了哥哥僧格的遗孀阿努可敦后,开始对准噶尔部展开全面的治理。

据史料记载,在噶尔丹治理期间,他“招徕归附,礼谋臣,相土宜,课耕牧,修明法令,信赏罚”,通过这一系列方针和策略,让准噶尔部的实力越来越强大,而他本人的声望也越来越高。

从古至今,人们都习惯跟随强者,蒙古草原上也不例外,在准噶尔部日渐如日中天的时候,周边的大小部落纷纷前来投靠,比如当时的杜尔伯特达赖台什之孙阿勒达尔台什就率部投奔了噶尔丹,这些部落或归顺,或依附,总之就是围绕在了准噶尔周围。

如此一来,准噶尔从最初的一个单独的部落,逐渐形成了一个藩属众多,并人口庞大的综合性部落,之后,又经过了数年的扩张之后,在公元1677年,也就是康熙十六年,噶尔丹统一了整个卫拉特地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卫拉特盟主。

这样的功绩,是噶尔丹的父兄一生都没有达成的,而今噶尔丹却做到了,之所以噶尔丹能在数年内快速崛起,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拥有活佛转世这个身份,利用这个身份带来的影响力,噶尔丹在不少战役中几乎都是无往不利。

而在建立了这些功绩之后,今非昔比的噶尔丹,就向康熙皇帝递交了申请书,申请加封自己为大汗。

对于噶尔丹的申请,康熙皇帝经过斟酌之后,选择了拒绝,理由是噶尔丹并不是黄金家族的后裔,因此,按照蒙古的传统,他是不可能获得大汗称号的,虽说在此之前,藏区的五世达赖喇嘛曾授予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称号,但康熙皇帝不认,因此也就相当于作废。

清廷的拒绝,自然令噶尔丹极为恼火,但当时他并未马上与康熙翻脸,而是继续积蓄和扩张自己的实力,先后又降服了天山南路的叶尔羌汗国,并击破哈萨克部落,直至称霸整个中亚地区。

由此可以看出,噶尔丹这个人是一个相当有心机的人,他能不被冲动所左右,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低下头,但在他实力积蓄到一定地步的时候,他还是向清廷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噶尔丹最终于清廷决裂,其实这背后也少不了沙俄的“功劳”,当时的沙俄,在看到噶尔丹势大之后,先后多次派遣使者与其接触,而噶尔丹对此也十分欢迎,双方可以说是暗通款曲。

在沙俄的怂恿下,噶尔丹开始打起了距离他不远的蒙古喀尔喀部的主意,趁着喀尔喀部内乱的机会,大肆侵占其疆域和领土,对此,喀尔喀部在上报清廷后,康熙皇帝多次遣派使者,严厉指责噶尔丹的这种行为。

不过,对于康熙皇帝的指责,噶尔丹不仅没往心里去,反而大言不惭地让使者捎信给康熙,说愿意与康熙共同分治天下。

“圣上君南,我掌北方”---噶尔丹

面对噶尔丹的嚣张气焰,康熙皇帝自然是极为震怒,但在最开始,康熙并没有马上教训他,这其中不是他不想,而是当时清朝内部还有不少问题尚且得到彻底的解决,比如平三藩的后遗症等,一切的一切都让康熙颇有些投鼠忌器。

但在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接连占据了几乎整个喀尔喀部后,康熙皇帝慌了,当时的噶尔丹大军,距离京城仅仅只有几百里,如果他再不有所行动,估计很快就会被逼的步了崇祯帝朱由检的后尘了。

康熙三次亲征

康熙的亲征,一是自保,二则是无奈。

从清朝建立的时候开始,如何对待蒙古部落,以及怎么和他们相处,都是清朝统治者首要考虑的问题,毕竟清朝能够建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满蒙联姻,利用蒙古的势力,达到了满人的目的。

而联姻的另一层作用,就是能够分化、拉拢蒙古各部,靠着这个手段,清朝的统治者将蒙古的各个部落变成了自己盟友,如此一来,原本让历代汉民族头疼的北方游牧民族,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因此清朝也会放心的进行中原的统治,其后院也不会时不时的起火。

但噶尔丹所做的统一卫拉特蒙古,却恰恰将在挑战满清的立国之本,如果任由噶尔丹发展壮大下去,那么届时就会出现所有的蒙古部落全部听从他的指挥,到那个时候,清朝的存亡,就危在旦夕了。

所以说,康熙不得不打,也必须得打,如果不打,那么大清就有可能亡国。

而在噶尔丹逐渐势大的过程中,康熙不是没有发现,但是他始终没有出手,这其中也是相当无奈,在康熙登基后,前前后后几乎是没有消停过,平三藩以及收复台湾等战事,让他无法抽身,也无暇顾及,等他终于腾出手来的时候,噶尔丹已经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

前文也讲到,在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噶尔丹占据了喀尔喀部,当时他曾打到如今的内蒙古乌兰布通一带,如果从地图上看的话,这里与京城的直线距离,也就是两三百公里。

也就是说,噶尔丹的大刀,几乎已经驾到了康熙的脖子上,在这种情况下,是必须要打的。

因此,在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皇帝为了报不久前乌尔会河之战惨败的仇,决意御驾亲征,著名的乌兰布通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这一战,双方可以说是打了个平手,清朝这边,佟国维的哥哥,重臣佟国纲战死,而噶尔丹那边,同样也损失不少,由于是异地作战,在最后阶段,噶尔丹的粮草和弹药几乎都告罄,士兵也减员的厉害。

不过,噶尔丹在此战最后还是耍了清军一下,当时由于资源几乎用完,为了生存,噶尔丹假意向清廷投诚,而康熙的兄长福全不知是计,因此上当,这就给了已经弹尽粮绝的噶尔丹逃生的机会,最终,噶尔丹率千余兵卒成功逃往漠北。

这一次失败,并没有让噶尔丹失去自信,在漠北休养生息后,得益于自身的影响力,噶尔丹迅速再次发展壮大起来,同时背后也一直与沙俄勾连不断,到了康熙三十四年的时候,实力大增的噶尔丹,多次对外扬言,要借助沙俄的鸟枪兵,大举侵犯漠南。

看到噶尔丹如此“调皮”,康熙自然是不会坐视不理,毕竟噶尔丹始终是清朝的一个心腹大患,因此,在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康熙皇帝再次御驾亲征。

这一次,主要战场是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一带,清军此次大显神威,将噶尔丹再次击败,清军斩敌首2000余级,生擒百余人,噶尔丹的妻子也在这一战中身亡,到了最后,噶尔丹仅率数十人逃走。

康熙第二次亲征的胜利,除了计谋得当,且将士拼命之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沙俄的态度,在开战之前,康熙皇帝特意遣派使者至沙俄,十分明确的要求沙俄不要参与大清与噶尔丹的战争,而沙俄当面,在审时度势后,最终没有进行插手。

沙俄不仅没有插手,在战后还上演了一幕什么叫做翻脸不认人,在噶尔丹兵败逃亡后,曾经有意投奔沙俄,但沙俄表示拒绝接纳,最终噶尔丹只得是四处流窜。

不仅如此,当时的伊犁河流域以及伏尔加河流域,这些曾经被噶尔丹占据的地方,如今都被他的宿敌盘踞,因此,噶尔丹只能是前往藏区,但不幸的是,前往藏区的道路,早已被康熙皇帝派重兵把守。

也就是说,在康熙第二次御驾亲征后,因为自身的战败,噶尔丹几乎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但饶是如此,康熙皇帝依旧是没敢对噶尔丹掉以轻心,毕竟他知道噶尔丹那惊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时他也知道噶尔丹不会因此善罢甘休,只要给他机会,那么他终究还是会卷土而来。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皇帝决定主动出击,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在筹备剿灭噶尔丹事宜的同时,又派人向噶尔丹传话,要求他“限期来降”,并明确告诉噶尔丹,如果不在规定时间内,亲自到京城请降,康熙必将亲自将其平定。

“朕啮雪往讨,断不中止”---康熙皇帝

不过,没等噶尔丹来降,康熙皇帝自己先坐不住了,在康熙三十六年,噶尔丹的儿子被清军捕获,消息被康熙得知后,康熙判断噶尔丹目前已经是山穷水尽,在近期必然会有外出掠夺食物以及物资的行动,因此,康熙皇帝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第三次御驾亲征,准备一举将其消灭。

事实上,噶尔丹当时的处境确实如康熙所推断的一样,甚至更加恶劣,根据记载,当时的噶尔丹身边仅剩百十人,并且这百十人吃喝都成问题,每天要么偷偷的外出抢夺吃喝的,要么就杀马,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抵抗清军了,连生存都是问题。

期间,康熙皇帝曾派出使者,再次招降噶尔丹,不过,噶尔丹表现的相当硬气,虽说境况堪忧,但还是拒绝归降。

硬气归硬气,现实归现实,在内忧外困的局面之下,噶尔丹本人也是忧虑万分,再加上连年征战,导致他的身体越来越差,最终,在康熙三十六年年中,噶尔丹病逝在科布多地区的布颜图河边。

康熙皇帝一生最大的敌人,就这样离开了人世,纵观他的一生,曾创下了自成吉思汗之后,极少蒙古人能达到的丰功伟绩,但最终他之所以失败,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并非黄金家族的后裔,因此导致蒙古多数部落对他的认同较低,不愿意死心塌地的归附他,而他对此只能是以武力强硬打压,这就造成了蒙古部落的逆反心理,从而给康熙皇帝能拉拢分化创造了机会,最终在多重作用下,噶尔丹在众叛亲离后,兵败身亡。

让康熙御驾亲征三次的噶尔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在其61年的在位时间里,经历了许多场影响深远的战争,包括平定“三藩之乱”、打败郑氏集团收复台湾、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抗击沙俄侵略者等。

在这几场战争中,康熙皇帝都是坐镇北京指挥,并没有亲临前线,可唯独在面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时候,康熙一连三次都是御驾亲征,直至将其彻底消灭。

而康熙之所以要亲自率兵征讨噶尔丹,并不是为了要昭示自己的英明与勇武,在他看来,噶尔丹的“身份”太过于特殊,并且是他本人以及整个大清王朝最为危险、也最为强大的敌人,这也就迫使康熙不得不在每一次面对噶尔丹的时候选择御驾亲征。

噶尔丹,其原本就是藏传佛教的活佛,并凭借此身份迅速实现崛起与扩张。

其实早在噶尔丹出生之前,就已经建立了与藏传佛教的深厚缘分。

噶尔丹的父亲巴图尔珲台吉在很早的时候便与三世温萨活佛所结识。在当时,三世温萨活佛不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公认的高僧,更是四世班禅额尔德尼的老师,在所有藏传佛教信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崇德八年(1643年),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三世温萨活佛对巴图尔珲台吉的妻子、即噶尔丹生母玉姆夫人说,她生下的孩子便是自己的转世,将袭承温萨活佛世系。不久之后,三世温萨活佛圆寂。

果然,在第二年、也就是顺治元年(1644年)的时候,噶尔丹出生,而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四世温萨活佛,并且在其幼年的时候就以极为隆重的仪式被迎请到了西藏,开启了活佛生涯。

顺治十二年(1656年),12岁的噶尔丹正式前往日喀则札什伦布寺师从四世班禅额尔德尼,开始学习藏传佛教教义。6年之后的康熙元年(1662年),四世班禅额尔德尼圆寂,噶尔丹转到拉萨,拜五世达赖喇嘛为师,继续学习了4年藏传佛。在这期间除了接受五世达赖喇嘛的培养和教育外,噶尔丹还同日后的西藏地区的实际领导者、第巴桑结嘉措结为了挚友。

康熙五年(1666年),噶尔丹正式向五世达赖喇嘛告别,结束了西藏的求学生涯,回到了自己所在的蒙古准噶尔部开始传播佛法,噶尔丹在蒙古诸部也就此开始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然而噶尔丹的哥哥僧格在康熙九年(1670年)遭到暗杀,使得噶尔丹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

僧格死后,整个蒙古准噶尔部也随即陷入到了巨大的混乱之中,曾经的部众纷纷反叛,准备投靠其他蒙古部落。而这个时候的噶尔丹率领身边仅有的二十名护卫,直接追上了反叛部队,并带头冲锋,杀向敌阵。结果当这些反叛的军队见到是四世温萨活佛冲来时,没有举刀反抗,相反,全部都跪倒在地上向噶尔丹投降。

在这之后,噶尔丹便利用这样的方式,将已然是一盘散沙的准噶尔部落重新统一了起来,并就此成为部落首领,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噶尔丹藏传佛教活佛的身份。

康熙十一年(1672年),噶尔丹放弃了活佛的神职,正式还俗,同时也开始了对外的征战与扩张。

康熙十五年(1676年),噶尔丹在达赖喇嘛的支持下,打败了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确立了准噶尔在漠西蒙古四部的领导地位,就此建立准噶尔汗国。之后,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尔丹挥师南疆,横扫由维吾尔人建立的叶尔羌汗国,统一了整个新疆地区。

在此之后,噶尔丹又不断利用自己在藏传佛教中的影响力,频繁插手漠北喀尔喀蒙古诸部之间的事务,并且在他的挑唆下,札萨克图汗与土谢图汗开始兵戎相向。而噶尔丹则趁机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时候,突然率兵越过杭爱山,直接攻打土谢图汗,进而降服了整个漠北蒙古,不愿臣服于噶尔丹的漠北蒙古部众也都南逃到了长城以南的地区。

至此,噶尔丹和他的准噶尔汗国达到了势力的最高峰。

面对噶尔丹,康熙必须选择要御驾亲征。

噶尔丹所在准噶尔部属于漠西蒙古,也称卫拉特蒙古,而“卫拉特”,实际上就是“瓦剌”的谐音,当年正是瓦剌首领也先制造了“土木堡之变”,俘虏了明英宗,并率兵围攻北京城,险些将让明朝就此灭亡。

而作为也先的后人,噶尔丹一直以来也有着重现先祖荣光,重新统一蒙古诸部,并不断南下扩张的愿望。为此,还他曾“大言不惭”的向康熙皇帝写信说“圣上君南,我掌北方”,计划与康熙以长城为界,分庭而治。

而在此之前,康熙皇帝先后经历了“平三藩”、“收台湾”以及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确实无暇顾及噶尔丹。等到康熙真正意识到噶尔丹和他的准噶尔汗国的危险的时候,已经处在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在这样的危急局面下,他也只能选择御驾亲征,直面噶尔丹。

首先,就是噶尔丹那令人忌惮的“活佛”身份。

虽然噶尔丹已经不再担任神职,但其影响力依旧存在,并且满洲人和蒙古人都是信奉藏传格鲁派,在面对噶尔丹时,必然有所顾忌,甚至会选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所以,康熙御驾亲征,很大程度上是要用自己“天子”的身份,来消弭噶尔丹作为“活佛”的影响力,从而形成震慑效果,以激励士气,确保战争的胜利。

其次,噶尔丹的实力太强大了,他是康熙一生之中所面对过的最强大也是最危险的对手。

当时的康熙统治下的大清王朝,实际控制的领土只有明朝时期的“两京一十三省”以及关外的东北和内蒙地区,总面积也就是700多万平方公里。而噶尔丹控制的区域,包括了今天的新疆、外蒙古全境以及部分中亚地区,再加上这个时候实际控制西藏、青海以及四川、甘肃部分地区的第巴桑结嘉措选择支持噶尔丹,使得噶尔丹坐拥的势力范围也达到了近700多万平方公里,可以说是与康熙“平分天下”。

与此同时,尽管已经与清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但沙俄仍妄图进行侵略和扩张,于是在暗中给予了噶尔丹重要支持,包括提供了大量的钱粮、火器,特别是这些先进的火炮以及滑膛枪,极大的提升了准噶尔军队的战斗力,在之后的战争中给予了清军以重创,使之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再次,就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乌尔会河之战”惨败,给了康熙以极大的震撼。

噶尔丹亲率两万多人的精锐骑兵部队长驱直入,清朝大将阿尔尼率两万清军主力前往迎战阻击,双方在乌尔会河展开激战,结果是噶尔丹大获全胜,几乎是将阿尔尼的部队打了个全军覆没。

在这一战中,准噶尔军队的勇猛,再加上沙俄暗中提供的武器装备极为先进且威力巨大,这些都是康熙皇帝所始料未及的。

更为致命的是,经此之后,噶尔丹的先锋部队已经抵达了乌兰布通地区(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部),距离北京不足千里,已然威胁到了北京的安全,这不得不让康熙感到巨大的危机。

于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皇帝急忙调集五万军队,兵分两路,一路是由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统领的三万大军,出古北口,一路是由安北大将军、恭亲王常宁统领的两万大军,出喜峰口,两路大军齐头并进,企图对噶尔丹形成夹击之势。同时,康熙又调盛京与吉林将军麾下一万主力部队,从东向西,协同两路大军战斗。

而康熙在两路主力出发后,殿后随行,这便是他第一次御驾亲征噶尔丹。

三次御驾亲征,康熙终于彻底消灭了噶尔丹。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决定大清王朝与准噶尔汗国之间生死命运的“乌兰布通之战”打响。

噶尔丹摆出“驼城防线”,利于火器进行阵地防守,清军也在康熙“集中火力,攻其一点”的策略下发起冲锋。最终清军取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但也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康熙皇帝的亲大舅佟国纲战死,将领、士兵也是伤亡过半。

然而,由于福全的“失误”,使得噶尔丹率残部趁夜色逃走,康熙想要就此彻底消灭噶尔丹的希望落空。

此后经过六年的准备,康熙皇帝决定先发制人,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时候,亲率三路大军主动出击奔向噶尔丹而来,康熙本人更是坐镇中路直接指挥大军,与噶尔丹正面交锋。最终的结果是康熙大获全胜,噶尔丹仅率数十人逃离,从此再也无法东山再起了。

一年之后,也就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当康熙皇帝得知噶尔丹逃窜到了宁夏地区后,随即再一次带兵亲征,渡过黄河,直扑噶尔丹而来。这个时候的噶尔丹已经是众叛亲离,在绝望中,噶尔丹选择了服毒自尽,结束了其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

至此,康熙皇帝算是彻底消灭了他一生中最为强大的对手和敌人噶尔丹。

康熙皇帝连续三次御驾亲征,极大的激励了士气,同时,大清王朝在整体国力上,确实也要比噶尔丹的准噶尔汗国强盛许多,这些都是康熙能够最终战胜噶尔丹的重要因素。

而实际上,噶尔丹之所以会短短几年之内迅速败亡,还有两个因素是不能忽视的。

其一,是噶尔丹对于自己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迫害,最终导致了“后院起火”。

由于噶尔丹听信谣言,在没有经过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就杀掉了自己哥哥僧格的儿子索诺木阿拉布坦,随后又迫害另外一个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并抢夺了他的妻子。这最终导致了策妄阿拉布坦以及众多僧格旧部的不满,准噶尔内部就此分裂。

而就在噶尔丹与康熙在乌兰布通决战之前,策妄阿拉布坦率兵一举横扫噶尔丹的在准噶尔地区的“老巢”, “尽收噶尔丹之妻子人民而去”,极大的扰乱并牵制了噶尔丹,成为康熙能够取得“乌兰布通之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就是噶尔丹对其他蒙古部落的部众进行了残酷压迫,从而招致了巨大的不满。

特别是在“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退回漠北,对漠北诸部进行了更加残酷的掠夺与压迫,使得噶尔丹尽失漠北民心。而当他败退到宁夏的时候,不仅不再得到蒙古部落的拥护,反而遭遇到了持续不断的抵抗与斗争。而康熙也是在得到噶尔丹压迫的蒙古部落的“揭发”和“带领”下,直扑噶尔丹而来,最终导致了噶尔丹在众叛亲离中自尽而亡。

让康熙御驾亲征三次的噶尔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农耕政权和游牧部落的斗争,在古代一直存在。只要游牧民族不团结,对于农耕政权的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游牧民族出现一位能统一各部落势力的领袖。那么,对于农耕政权,将是一个致命的威胁。

蒙古族自从元朝以后,就四分五裂了。直到格尔丹的出现,蒙古卫拉特部落重新统一。噶尔丹作为准噶尔部(卫拉特蒙古的一支)的首领1,于1676年打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建立了准噶尔汗国。格尔丹把松散的卫拉特联盟,变成了“国家”。

并且,五世达赖喇嘛还赠予噶尔丹 “噶尔丹博硕克图汗” 的称号。举行大典的时候,喀尔喀札萨克图汗成衮也前来参加。

本来蒙古族和满清是仆从关系,这一下就变成了两个国家。所以,清朝说噶尔丹对抗清朝是叛乱。

突然间,清朝西北全部失去控制了。这三个部落统治地区加起来跟清朝统治地区大小差不多了。而且,自古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中原政权不占优势。

因为,游牧民族机动性好,你派兵过去了,都不一定找到人。你刚撤走,他就又回来骚扰边境,甚至威胁中原腹地。蒙古骑兵一般每人两三匹马轮换,噶尔丹就曾直接威胁到乌兰布通地区!到北京也就四五天路程了。

噶尔丹统一准格尔以后,开始出兵征服了西方的哈萨克汗国。后又派兵和清朝争夺原漠南、漠北,在1690年,攻入喀尔喀,长驱东进,直取乌珠穆沁。然后,噶尔丹在赤峰附近的乌兰布通南下。这时候,已经紧逼北京!400公里,骑兵四五天就能到。

喀尔喀诸部各首领,联名请康熙出兵。康熙帅兵亲征,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交战。拥有重型火炮的清朝军队,打败了噶尔丹的“驼城”战术。康熙三十五年和三十六年,康熙又两次亲征。最终,康熙三十七年,噶尔丹死了,康熙才松了一口气。

游牧民族尊重能征善战的英雄,只要噶尔丹一天不死。噶尔丹都有可能再重头再来。所以,康熙才会如此重视噶尔丹。康熙知道噶尔丹死讯后,曾激动地跪谢天地。

(文|勇战王聊历史)

让康熙御驾亲征三次的噶尔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噶尔丹是在继成吉思汗之后,蒙古族人中的杰出人物,一生都在和清廷争夺天下,梦想重现铁木真时期的辉煌,成为清朝政府最大的麻烦。康熙皇帝曾三次御驾亲征,才终于把他打败。那么,噶尔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噶尔丹)

一、噶尔丹是准格尔部族人心中的“神”。

噶尔丹是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第六个儿子。他出生的前一年,格鲁派的第三个温萨活佛罗卜藏丹津札木措曾向其母玉姆许诺,他死后将借助玉姆的身体投胎转世。

1644,罗卜藏丹津札木措活佛去世后的第二年,玉姆恰好生下了噶尔丹。因此,噶尔丹一出生就被认定为温萨活佛。

在噶尔丹还很小的时候,格鲁派僧众就将噶尔丹迎往西藏,开始了系统的佛教文化的学习。

1656年,12岁的噶尔丹在西藏受到了达赖喇嘛的接见,拜札什伦布寺四世班禅为师。6年后,四世班禅去世,噶尔丹回到西藏,投入到了达赖喇嘛的门下,继续深造。经过班禅和达赖喇嘛的精心培育,噶尔丹的佛学造诣远近闻名,佛学知识渊博深厚。

17世纪时期的西藏,还处在政教合一的时代,班禅和达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西藏政务的最高统治者。噶尔丹师从于班禅和达赖,集佛学大成于一身,无疑就是西藏僧众心目中的“神”。这样的身份为他后来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平定内乱,图取其意)

二、噶尔丹具有很强的政治军事能力。

1666年,经过10年学习的噶尔丹回到了准噶尔部,协助哥哥僧格管理部族事务。四年后,部族内部发生了军事政变,僧格被同父异母的哥哥车臣汗杀害,整个准格尔部陷入了内战之中,一片混乱。

此时的噶尔丹敏锐地抓住了掌握部族权力的机会,他利用自己的身份,振臂一呼,收拢了僧格的旧部,迅速平定了叛乱,成为了准噶尔部的首领。

据说,他在平叛期间,曾率领区区20人就臣服了车臣汗的数万叛军,就是因为对方知道他是温萨活佛,以致看到他时“众审视惊喜,下马罗拜为神”,不战而降。

成为准噶尔部的首领后,26岁的噶尔丹野心急剧膨胀,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盼望有朝一日能成为成吉思汗一样的英雄。因此,他随后放弃了温萨活佛这一身份,投身于统一蒙古的征程中。

在其后的数年时间里,噶尔丹先后降服了叶尔羌汗国、喀什噶尔、哈密、吐鲁番、阿克苏等部落,一统天山南北,成为了蒙古族最强的部落。但噶尔丹并未就此止步,他继续东征,率兵进攻漠北,迫使喀尔喀蒙古部举族南迁。

至此,准噶尔部的扩张达到了鼎盛,辽阔的疆域不仅覆盖新疆全境,还包括整个外蒙,甚至将整个青藏高原纳入了准噶尔的版图,以致噶尔丹向康熙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的要求。

(康熙亲征)

三、噶尔丹是康熙帝一生的强劲对手。

噶尔丹的迅速崛起,无疑对清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康熙帝在成功地平叛三藩之乱、解决了台湾问题后,终于腾出手来,决定亲征噶尔丹,解决大清西北的严重危机,这才有了康熙帝三征噶尔丹的事件。

1690年,双方大战于乌兰布通。康熙出兵两路,抚远大将军福全率军左出古北口;安北大将军常宁率军右出喜峰口,康熙居中指挥。这一战消灭了噶尔丹近万精锐骑兵,迫使噶尔丹率残部逃往漠北。

1696年,康熙屡次要求噶尔丹订立盟约被拒,噶尔丹还扬言将从沙俄借鸟枪兵六万,进攻边境。康熙忍无可忍,再次发兵征剿。

康熙帝此次兵分三路夹击,萨布素进兵东路;费杨古从西路出兵,堵截噶尔丹的退路;康熙帝亲率中军,从独石口出发。噶尔丹望风而逃,不战自溃,在昭莫多和费杨古狭路相逢,双方一场鏖战,噶尔丹大败,只率数十骑狼狈逃去。

1697年,康熙第三次率军度过黄河御驾亲征,此时的噶尔丹已穷途末路,其长期盘踞的根据地伊犁被侄儿策妄阿那布坦占领,手下亲信也纷纷降清,噶尔丹回天乏术,自杀身亡。

总体上看,噶尔丹虽然最终败给了雄才大略的康熙,但仍不失为一位志向远大的草原枭雄。

(参考资料:《清史稿》)

让康熙御驾亲征三次的噶尔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电视剧《康熙王朝》受到很多朋友的喜爱,剧中大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的交锋堪称经典,康熙与噶尔丹的争斗惊心动魄、蓝齐儿与噶尔丹的爱情赚足眼泪……

不过,电视剧总归是艺术产品,跟史实还是有不少出入。康熙与噶尔丹的交锋远比电视情节要复杂,大清格格蓝齐儿更是1个虚构人物,留下历史烙印的噶尔丹女人是“硕皙敢战,披铜甲,佩弓矢”的阿奴可敦。

噶尔丹既是准噶尔部的首领,这个部落是蒙古卫拉特四部之一,他们明朝的时候叫“瓦剌”,元朝的时候叫“斡亦剌部”,也是成吉思汗口里的“林中百姓”。

噶尔丹是怎样一个人?作为著名的枭雄人物,他并非寥寥数语可以说清楚,不过大体的脉络可以理一下。

噶尔丹出生在绰罗斯家族,他的家族名人不少,但很少为中国人熟知。制造“土木堡之变”,俘虏明英宗朱祁镇的也先,就是噶尔丹的先祖。这个家族还出了蒙古族女英雄——满都海哈屯,她是达延汗的皇后,是北元复兴的核心人物。

登上历史舞台的第1个身份,噶尔丹走的不是寻常路,一生下来就被视为佛教“转世灵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噶尔丹出生之前,西藏格鲁派高僧温萨三世活佛正在准噶尔部弘扬佛法,他在卫拉特牧区传教多年,受到牧区首领、民众的高度信任。

1643年,温萨三世准备启程返回西藏拉萨,却被噶尔丹的母亲拦住马头。她虔诚的要求活佛,赐给她1个儿子,遭到拒绝。于是,这个叫“尤姆哈噶斯”的女人,就希望活佛能转世为她的儿子……

如此恳切的请求,让温萨三世不好再拒绝,就只好应允来世当她的儿子。温萨三世回到拉萨,不久就圆寂离世,而尤姆哈噶斯1年后就产下1子。人们奔走相告,说噶尔丹就是温萨三世的转世……

拉萨方面很快就派人来到准噶尔部,宣布承认噶尔丹转世灵童的身份,并册封他为“温萨四世”活佛。后来,噶尔丹能够极速统一卫拉特诸部,跟他的佛教号召力有很大关系。

1656年,12岁的噶尔丹远赴拉萨深造佛法,老师都是顶级牛人,先师从四世班禅、后求学五世达赖。噶尔丹在拉萨,一边学习佛法、一边舞枪弄棒,练就一身文武本事。

差不多呆了10年,噶尔丹重新返回准噶尔部,他的哥哥僧格遭暗杀,让噶尔丹登上首领位置。借助替僧格复仇的过程,噶尔丹铲除准噶尔部的内部障碍,树立起自己的集权威信。

噶尔丹不甘当1名部落首领,而是志在统一蒙古诸部,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经过数年血战,他统一蒙古卫拉特四部,被五世达赖册封为“丹津博硕克图汗”。

此时的准噶尔部,升级为准噶尔汗国,汗王噶尔丹积极扩军拓土。他采用典型的“两手抓”,一手打外交牌,派人通好2个大国——沙俄、清朝;一手军事扩张,先灭掉发源于察合台汗国的叶尔羌国、再侵吞哈萨克汗国的土地。

在噶尔丹的领导下,准噶尔汗国侵略成性,随着势力的增长,他看上东边的蒙古漠北三部。当时漠北三部内部矛盾重重,其中的札萨克图汗部早已经投靠噶尔丹,攻打土谢图汗部、车臣部只需1个借口,而这样的理由并非难事。

1688年,噶尔丹亲率3万大军东进,很快占据漠北地区。札萨克图汗部、车臣汗部被迫退到漠南地区,寻求清朝的保护。噶尔丹本来打算兴兵进入漠南追杀,不幸的是国内发生内乱,造成重大事变……

原来被羁押在伊犁城的原叶尔羌汗国贵族发动叛乱,噶尔丹不得不带领军队回去平叛,幸运的是侄子策旺阿拉布坦果断平息事变,不幸的是噶尔丹疑心策旺阿拉布坦。策旺阿拉布坦是前首领僧格的长子,当年年幼才让叔叔噶尔丹接管大权,现在英武身姿让噶尔丹感到担心……

噶尔丹派人毒杀策旺阿拉布坦败露,直接导致鼎盛期的准噶尔汗国分裂,策旺阿拉布坦在西边自立,噶尔丹没有回师讨伐而准备与康熙大战。

经历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噶尔丹势力大大受损,妻子阿奴可敦、重臣戴巴图尔宰桑等人皆战死。

无奈的噶尔丹带着数千残部,流落在科不多一带,西部国土被策旺阿拉布坦占据、北部通道被世仇部落掌控、东部是清朝大军、南部的回回人已经投靠康熙。他想潜逃西藏,在清朝的压力下,昔日的同学兼西藏掌权者第巴桑结嘉措拒绝了他……

走投无路的噶尔丹只能流浪,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接受康熙的招降,过着缺衣少粮的生活。前途的绝望,让噶尔丹的部下心生不满,他们成批成批地跑向清军驻地投降。1697年三月,康熙失去最后的耐心,发兵剿灭噶尔丹残军。结果,噶尔丹的女儿钟继梅带着部众来归降,而噶尔丹已经于三月十三日病死。

纵观噶尔丹的起伏,无愧是草原上的大人物,本身文武兼备,带着准噶尔汗国走向强盛。可惜,战略眼光欠缺,选择沙俄都惹不起的康熙皇帝开战,以至于国破身亡。对于他,你会做出什么评价呢?欢迎评论……

让康熙御驾亲征三次的噶尔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噶尔丹,是唯一一个值得康熙亲自出马应对的敌人。

噶尔丹这个人,既有一颗登顶的心,也有登顶的才能。

他以惊人的军事、政治才能,迅速崛起。

他以务实的战略,立求建立稳固的根基。

他以谨慎的方略,力求在与大清的竞争中掌握主动。

换一个时代,他未必不能“登顶”。

不幸的是,他遇到的是康熙。

在康熙高明的打击下,原本拥有强大实力、稳固根基、战略主动的噶尔丹迅速丧失了一切有利条件,迅速崩溃!

惊人的军事、政治才能,使其迅速崛起

噶尔丹,是准噶尔部首领的第六子,原本不是继承人。

因此,作为首领儿子的代表,他被派入藏学经。

好歹是首领的儿子,学经也和一般人不同。他被认定为一位著名高僧的转世,早早拥有了宗教身份。

同时,在西藏期间,他一面研习经学,练习僧人武术,一面与黄教高层建立了同盟关系,获得了黄教高层的支持。

由于黄教在蒙古各部的影响力,噶尔丹的宗教身份,以及黄教宗教领袖的支持,使之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本。

当然,要想成就大业,还得靠军事才能!

1670年,他的兄长僧格被车臣汗暗杀,噶尔丹还俗后赶回卫拉特蒙古,招集逃散部众千余骑,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

噶尔丹首先与杀害其兄长的车臣汗作战。

当时,噶尔丹仅有千余骑,而车臣汗有万余骑,众人都表示“兵寡地险”,建议先不要硬来。噶尔丹慷慨激昂:“进!汝等视吾枪所向!”随即,“独当先,越马挺枪,最深入,斩杀百十骑,溃其军,身不著一矢“。在他的猛烈冲击下,车臣兵败被杀,噶尔丹”遂为所部长“,上位!

独特宗教身份赋予的号召力,身先士卒所向无前的英雄气概,噶尔丹以一位典型的草原领袖形象登上了历史舞台!

旋即,他以其出众的能力,开始扩张之路,迅速崛起!

杰出的战略:深根固本,力求主动

噶尔丹本人有相当强的能力,身边更有高僧指路。

当时,正值大清三藩之乱,噶尔丹想趁机立刻攻清。

他身边的谋臣指出:“立国有根本,攻取有先后”。当年沙陀人很猛,一度在中原建立王朝,但根本不立,终不能成大事。成吉思汗初兴时,灭国四十,有了稳固根本,才灭西夏、金,混一为尊。

噶尔丹采纳其言,采取了先深根固本的战略。

他发展的具体步骤是:1、先统一天山北路的卫拉特蒙古各部;2、攻天山南路,控制回疆;3、东征喀尔喀等部,统一蒙古各部;4、与大清角逐,“混一为尊”。

从噶尔丹与谋臣的对话看,他的最终目的,是“混一为尊”,入主中原。不过,他要先在天山南北、大漠南北确立稳固统治,再与大清争雄。

一方面,他主动保持与大清的朝贡关系,在可能刺激大清时主动收手。

另一方面,他分步骤推进其战略计划,展开扩张。

1873-1875年,经过3年反复激战,他终于“胁诸卫拉特奉其令”。

1879年,他先后迫使吐鲁番、哈密臣服,成为“博硕克图汗”,其地位已与其祖先也先相当。

1680年,他出12万兵进军喀什噶尔、叶尔羌,横扫南疆,确立了对天山南路的统治,完成了其计划中的第二步。

1681-1683年,他向西进攻哈萨克,攻取了塔什干、赛里木等中亚城市,兵锋直逼黑海沿岸。

同时,他积极建设自己的根本之地,招揽人才,严明法度、发展生产,并大力发展火器、骑兵,力求根本稳固。

旋即,噶尔丹开始执行其第三步:进军青海及漠北喀尔喀等部,统一蒙古各部。

向东,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大清冲突了!

如何对付康熙?噶尔丹也有方略:联沙俄。

当时,沙俄不但在雅克萨等地侵略大清,还进入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并侵略喀尔喀蒙古等部。

噶尔丹与沙俄确立合作关系后,于1687年,率3万军队,翻越杭爱山,进犯漠北喀尔喀地区,开始推行其第三步战略。

软肋被抓,节奏全乱,形势被动

从噶尔丹前期的发展来看,这个人的本事非常大,换一个平庸一点的对手,噶尔丹搞不好还真能“混一为尊”。

不过,他遇到的是康熙。

康熙的几个举措,直击噶尔丹软肋。

1、警告沙俄,孤立噶尔丹。

噶尔丹扬言“将请兵于俄罗斯,会攻喀尔喀”。

看起来,准噶尔-沙俄似乎有联盟的可能。

不过,沙俄、准噶尔,各有各的利益,并不可能成为稳固同盟。

当时,康熙二十九年五月,《尼布楚条约》尚未签订,但清俄已经开始议和,康熙派遣使者警告沙俄:喀尔喀已经归顺本朝,你打喀尔喀,就是“负信誓而开兵端”。

沙俄之所以在雅克萨之战后与大清和谈,就是不想彻底和大清翻脸。因此,在收到此严正警告后,自然不便再大力支持噶尔丹。

如此,噶尔丹“联兵沙俄”的企图破产了。

2、利用阿拉布坦,分化噶尔丹部。

噶尔丹原本不是本部的合法继承人,因此,噶尔丹为巩固地位,杀了弟弟,并极力想除掉其兄长僧格的儿子。

僧格的儿子阿拉布坦逃走,流落在吐鲁番。

康熙派遣使者,资助阿拉布坦率部西归伊犁。

噶尔丹进军漠北后,阿拉布坦召集其父兄旧部,向众人揭露噶尔丹的骗术,以及噶尔丹杀害兄弟侄子及族人的证据,并表示:自己得到大清的支持,大家如果拥戴他,可以联合起来,一起推翻噶尔丹的统治。

噶尔丹虽然一心“深根固本”,但毕竟连年征战,“国中分三部轮战”,各部负担极大。且各部多慑于其武力而臣服,加之准噶尔本部支持阿拉布坦,因此,多有支持阿拉布坦者。

此后,噶尔丹留下的“根基”,多归阿拉布坦所有。后来,阿拉布坦及其继承者以此根基,与大清角逐百年(后话),不过,这些“根基”,不再属于噶尔丹了。

由此,噶尔丹不但失去了伊犁河流域的噶尔丹老巢,其对哈萨克、维吾尔地区的统治也大为削弱!

同时,被噶尔丹击败的喀尔喀三部全部南迁!

如此,噶尔丹既无法从后方获得补给,也无法通过劫掠获得补给,陷入困境。

噶尔丹的节奏已经乱了,形势渐入被动。

被“骗出来”的决战

以噶尔丹的风格,他当然不愿意在这种情况下与大清决战!

康熙也深知这一点!

可是,如果让噶尔丹全师而退,回去巩固后方,大清将错失良机!

为了“骗”噶尔丹决战,康熙采取了“羁縻策略”。

一方面,康熙调兵遣将,准备歼灭噶尔丹军,另一方面,康熙派遣使者对噶尔丹“婉言相慰,羁縻其前行,勿怒而激之”。

可是,康熙的首战失败了。

阿喇尼率军进攻噶尔丹,结果在乌尔齐河遭到惨败!

此战引起了噶尔丹的警惕,“退回二宿之地,似欲潜逃”。

康熙一面继续忽悠噶尔丹:阿剌尼等人在边地,以你们侵入境内,不能容忍,所以与发生了冲突,与尼作战,“朕甚非之”。

为了加强对噶尔丹的“忽悠”,福全还奉命给噶尔丹送了100头羊、20头牛,以此“留住”噶尔丹。

另一面,康熙加紧调兵遣将。两路大军,一路出喜峰口,一路出古北口,对噶尔丹形成战略合围!

当噶尔丹发现上当时,为时已晚,只好放狠话:你有十万之众,我又何惧你!

八月初一。乌兰布通之战爆发!

清军10万,噶尔丹2万余!

虽能战多谋,但不能弥补战略失误

此战,康熙原本是要亲自指挥的。不过,在离京后,因患病不能前行,康熙只得返回京师,以福全统一指挥。

这个变故,使康熙一战消灭噶尔丹的计划遇到了挫折。

八月初一,福全率大军出击,中午,迫近乌兰布通。

噶尔丹军部阵于山冈,将骆驼缚蹄卧地,背负箱垛,蒙以湿垫,摆成一条如城栅一般的防线,谓之“驼城”。

清军火器营也前,步骑兵在后,集中火力猛烈轰击驼阵,噶尔丹军则隔河相拒。

激战半日,清军将驼城轰成两半后,福全指挥大军突入,猛烈冲击。

由于地形限制,外加清军火枪数量不足,清军在进攻中吃了不小的亏,康熙的舅舅佟国维中枪阵亡。

不过,因众寡不敌,持续消耗下,夜晚,噶尔丹被迫撤回山上,凭险而守,清军只得停止进攻。

八月初一的战斗,清军凭借兵力优势,取得了进展,但“阵亡中创者甚多”。

不过,噶尔丹远离基地,无法得到补充,再战下去,其覆灭是可以预料的。

此时,福全犯下了错误。

次日再战,福全因惧怕伤亡过大,下令暂停进攻。

噶尔丹知道福全也不敢急攻,将计就计,遣使求和。

福全一面派人向康熙汇报,一面不再强攻。

狡猾的噶尔丹趁清军不攻,逃走了。

此战,就战术层面而言,清军吃了亏。(炮轰“驼城”并没有传说中的效果大)

噶尔丹的军队在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给予清军相当杀伤,以至清军忌惮伤亡,不敢持续进攻。

而在最后,噶尔丹又以其谋略,逃出生天。

可是,战术上的成功,无法弥补战略上的失败。

当初,早在噶尔丹进军南疆时,就率军12万!

如今,与清军展开的决战,居然只有2万人!

由于战略上失误,中了康熙“羁縻之计”,噶尔丹只有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清军决战!以至于战术上再成功,谋略上再突出,也无法挽回失败!

此战,尽管噶尔丹成功逃走,但由于丢掉了所有的辎重、粮食,逃到科布多时,只有数千人了!

如此,无论是回头击败阿拉布坦,收回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老巢,还是继续与大清抗衡,噶尔丹都已经无能为力了。

噶尔丹“混一为尊”的梦想,事实上已经破灭了!

困兽犹斗

不过,噶尔丹始终是“有大志”之人,他依然困兽犹斗。

一方面,他遣使臣服,表示永不再侵犯。

另一方面,他制定了另一套方略:以言语煽动喀尔喀及内地蒙古,使首尾不能相顾,彼时可图大事。大清得知,必然出兵。兵少,咱们就和他干,兵多,我们就退走,等他回军,我们再回来。如此,满清必然疲惫。

其实,噶尔丹此时的方略,与当年匈奴受汉武帝重创后的方略相当。无非是利用大漠阻隔,骚扰、疲敝中原王朝而已。

汉武帝晚年,就是中了这个套路,屡屡跨越大漠远征,结果国力虚耗,武帝被迫“轮台罪己”。

而他“兵多则退”的方略,也与明成祖时期的阿鲁台差不多。你真要来打我,“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立于不败。

由于蒙古各部与大清关系紧密,因此,噶尔丹此谋实质威胁有限。

此时的噶尔丹,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机会、实力再追求“混一为尊”的梦想了。

以常理而言,在大清接纳其求和后,过一过安生日子,似乎更靠谱。

不过,正如康熙所言,噶尔丹这种人,“必将觊伺中原,不至陨命不止”,一定会继续干下去!

再次上当,大势已去

远征漠北非常费劲,一般中原王朝对这种情况,都是当作“慢性病”,不作远征。

所以,在康熙等人讨论进攻噶尔丹时,“议当征者,满朝不过三四人”,都反对远征。

康熙力排众议,坚决远征。

同时,为了粉碎噶尔丹“兵多则退”的策略,避免像明成祖征阿鲁台一样多征无功,康熙制定了新的方略。

1、将计就计,将噶尔丹“吸过来”。

噶尔丹一天到晚煽风点火,煽动蒙古各部叛乱。

康熙令收到噶尔丹策反信的沙律假装答应,并约为内应,诱噶尔丹过来。

噶尔丹中计,进入巴颜乌兰。

2、堵其后路,志在必灭。

康熙分兵进攻,自率中路军为大军,另以费扬古率精锐切断噶尔丹退路,志在必灭。

噶尔丹原本以为“中原皇帝不在中国安居逸乐,乃能飞渡无水瀚海乎”,不以为备。

见康熙大军来到,未战先怯,迅速撤退。

结果,在昭莫多,遇到了包抄而来的费扬古。

交战后,噶尔丹的作战一如既往的猛,“锋甚锐,不可败”。

然而,噶尔丹毕竟是中计而来,拖家带口,大量家属、辎重留在后方。

费扬古发现这一弱点,猛击后方家属、辎重。

噶尔丹军虽勇猛,但一则遭遇夹击,二则家属遭到袭击,军心动摇,崩溃。

此战,噶尔丹只率数十骑逃走!

超乎寻常的坚持与超乎寻常的待遇

噶尔丹仍然不死心!

昭莫多之战后,他逃到塔米尔河,又收集散众5000余人,并召开会议,表示要抄掠清军,进入哈密。

不过,众人都已经不愿再跟着闹了,“无定议而散”。

别人不去,噶尔丹自己去,他仍然抄掠翁金,结果,由于实力实在太弱了,被地方部队所败。

尽管如此,噶尔丹仍无降意,仍要和康熙搞下去!

而康熙,也给了噶尔丹惊人的“待遇”。

康熙认为“噶尔丹穷凶极恶,不可留于人世”,并决定再次亲征!

噶尔丹都已败落到如此地步了,康熙还要发起“三征”,足见康熙对他的重视!

这种重视,既是噶尔丹的“光荣”,也是他的“催命符”。

由于康熙对噶尔丹赶尽杀绝的态度,各地都与噶尔丹划清界限,不愿收留,更不可能给帮助!

最后,众叛亲离的噶尔丹,一连数日“饮食俱废”,病死了。

噶尔丹死,其手下“尽降”。

噶尔丹是一个有大志之人,为此,他历经挫折,仍不放弃。

他的政治、军事才能都是非常突出的,他的战略原本也是稳当、务实的。

换一个对手,噶尔丹或许真的能“混一为尊”。

然而,他遇到了康熙。

政治上,康熙抓住噶尔丹的软肋,迅速分化了噶尔丹,使其丧失苦心经营的后方,迅速陷入被动。

军事上,由于康熙的谋略,每次决战,在哪里打,什么时候打,打多大,都由康熙牢牢把握,噶尔丹军的战斗力非常强,却始终处于被动,表现虽优于清军,但仍然一败涂地。

以此来看,噶尔丹确实有大志雄才,但比起康熙,他确实略逊一筹。

输给康熙,噶尔丹不冤。

只只~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