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一般都武功高强,皇帝如何确保不被侍卫所害?

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一般都武功高强,皇帝如何确保不被侍卫所害?

武功再高也白搭,能成为贴身侍卫的大多是自己人,一般都不舍得加害皇帝。

在历朝历代的皇帝身边,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武艺高强,甚至一个能打好几个,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职责,就是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这就是贴身侍卫。

贴身侍卫在每个朝代的称呼都不一样,如明朝称之为锦衣卫,清朝则叫做御前侍卫,名字虽说有变化,但工作内容基本都一样。

而在这些侍卫中,不乏有武艺十分高强的人存在,不仅如此,大部分贴身侍卫,还能携带刀剑等武器出现在皇帝面前。

那么,皇帝们就不怕这些人哪一天会动了杀心,趁其不备加害于他吗?毕竟这些人离皇帝最近,若是想行刺的话,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事实上,皇帝们还真不怕,早就有各种相关约束,让着这些侍卫不敢也不会行刺,并且,侍卫们说一千道一万,也不会舍得刺杀皇帝,因为行刺后所带来的后果,会让侍卫们完全承受不住。

所谓侍卫,顾名思义就是侍从护卫,是指古代在帝王左右卫护的武官。

也就是说,古代的侍卫不仅仅是保镖,还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官职,既然是官儿,那自然就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

那么,什么人才能当侍卫呢?

以清朝为例,侍卫在努尔哈赤时代,来源一般都是家丁和奴仆,这些人常年跟随努尔哈赤,对努尔哈赤也是忠心耿耿,因此也就逐渐演变成了侍卫。

到了皇太极登基后,为了护卫皇亲国戚的安全,专门成立了侍卫处这个机构,在这个机构任职的统称为侍卫官,大量的侍卫官共同组成了皇宫内外的安保团队。

这其中,最接近皇帝本人的就是内廷侍卫。

内廷侍卫分两种,一种叫做御前侍卫,另一种叫做乾清门侍卫,两种侍卫分工不同,但最高使命都是保护皇帝本人的安危。

而若是想成为一名内廷侍卫,就必须接受皇帝的亲自选拔,因此入选条件十分严格。

第一个条件,就是要看出身,参选人必须出身于满清宗室或者是蒙古王公子弟,更重要的是,必须是出自上三旗。

不过,这样的选择范围着实有些窄,因此到了后来,随着侍卫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侍卫需求量增大,能成功通过武举,并高中的武进士,也成为了备选来源之一。

其次,就是要看参选人的真本事,说白了就是武艺。

武艺这方面,基本上以选拔武进士为标准,一般分为骑射、兵器以及气力这三场考试,三门成功完成,方可进入下一轮测试。

武艺的要求是选拔侍卫的基本条件,毕竟作为侍卫而言,有一身好功夫,才能更好的保护皇帝,并且在关键时刻,还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比如皇太极在位的时候,就曾在锦州大战中,亲自率领自己的侍卫,拿下了锦州城外的多处军事据点,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贴身侍卫在关键时刻还可以当精兵来用,这就更加要求侍卫必须具备强大的实力。

除了出身和武艺这两项基本要求之外,对备选人的相貌也会有一定要求,包括身高、长相等,毕竟侍卫们是皇家的脸面,长相如果太过奇特的话,也是不会被选拔上的。

另外,侍卫们还会要求具备一定的文采,目不识丁,大字都不认识一个肯定不行。

最后就是忠诚度了,这才是直接关系到皇帝生死的大事,因为一个武艺高强的侍卫,如果对皇帝不利,能得手的机会很多,只有对皇帝忠心耿耿的人,才会避免出现刺杀皇帝的情况发生。

那么,如何才能确定这个侍卫会对皇帝忠心呢?

我们都知道,武艺高低可以通过各种比试来测定,相貌是否合格一眼都能看出来,文采同样也有测试方法,但忠心与否,就有些不好界定了。

毕竟古代没有什么测谎仪,即使是有,人心这个东西十分复杂,如何保证侍卫能一直忠心呢?这个问题,古代的皇帝,早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尽量地用自己人。

还是以清朝为例,清朝的御前侍卫,大多选拔于宗室之内,基本上都是皇帝知根知底的人,比如康熙在位时,大学士明珠就曾经担任过康熙皇帝的侍卫,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明珠的父亲尼雅哈,与康熙的父亲皇太极,是表兄弟的关系。

也就是说,真正的贴身侍卫,一般来说都和皇帝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亲属关系,要么是表兄弟,要么是其他亲戚,总之只有让自己人贴身保护自己,皇帝们才会放心。

所以说,在清朝想当一个御前侍卫,条件是十分苛刻的,不仅要求你武艺高强,比如箭无虚发,能将刀剑舞的密不透风,还能搬动百余斤的石锁行动自如等,还要求相貌、文采都要符合要求,更重要的就是要对皇帝忠心,只要这几项全部合格了,才能成为一个贴身保护皇帝的侍卫。

但即使如此,也不能说明皇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毕竟什么意外情况都有可能会发生,而大多数皇帝都十分惜命,如何保证选拔过关的侍卫们,不会加害皇帝呢?

关于这一点,就得说到侍卫们的各种丰厚的福利待遇,正是这些待遇,让他们不舍得加害皇帝。

前文也讲过,侍卫不同于保镖,他是有正儿八经的官职的,清朝时的侍卫,大多在正三品到正六品之间,根据侍卫的等级不同来划定。

可不要小看这个官职,在古代,谁家里能出一个御前侍卫,那真的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情,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位武进士何礼,在他通过选拔当上御前侍卫后,道光皇帝亲赐花翎以及黄马褂,其家人更是制作了一副巨大的牌匾,上书“御前侍卫府”,挂到家门口,让周边的邻居无比的羡慕。

并且,御前侍卫本身的当职俸禄也十分可观,毕竟是在皇帝跟前当差,各种福利和赏赐绝对少不了,整体下来,一个御前侍卫,甚至比部分边远地区的县官收入还要多。

有证明好的待遇和收入,让侍卫们不仅自身生活得到满足,并且还能以这个职位为殊荣,让自己的家族获得很高的荣耀,如此一来,又有哪个侍卫会去加害皇帝呢?

除了福利待遇好、能光宗耀祖之外,御前侍卫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升职速度很快。

像前文提到的明珠,在担任康熙皇帝的侍卫之后,就开启了火箭式的提拔先是迁内务府郎中,最终官至大学士,成为了康熙朝的重臣之一。

还有一个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人,也是侍卫出身,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和珅。

根据《清史稿》记载,和珅是在乾隆三十四年,被授予三等侍卫,次年就进入了粘杆处,而到了乾隆四十年,就晋升为御前侍卫的副统领,副统领仅仅干了一年,就又晋升为户部侍郎。

再之后,一路高升至军机大臣,成为了乾隆皇帝身边的红人。

从和珅担任三等侍卫,到其任职户部侍郎,仅仅只有七年的十年,速度之快,让一些在官场上混迹数十年的官员都望尘莫及,而他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完全是他自身的武功等有多高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身为贴身的御前侍卫,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就是围着皇帝身边转,换而言之,就是大部分时间,都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这样一来,就会很多机会接触到皇帝。

不要小看这个机会,在古代,即使是一些高级官员,也不是想见皇帝就能够见的,更别提那些低级官员了,但御前侍卫,却可以经常见到皇帝。

而皇帝也是人,不管他去干什么,比如祭祀、巡视等,总会带着侍卫,这样一来,身边的侍卫他就会十分熟悉。

这个时候,一些机灵的侍卫,就会在皇帝面前极力表现,给皇帝留下一个好印象,如果这个侍卫略同文墨,那就会让皇帝更加喜欢,时不时的就会进行赏赐。

一旦表现好了,那么升职加薪的机会也就来了,毕竟只要能让皇帝开心,这只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和珅不就是靠着这个起家的吗?

要是有机会再来个舍身救主,那么这个侍卫有很大概率就能一步登天,明朝嘉靖皇帝在位时,锦衣卫陆炳,就是在某次皇宫失火,他拼命将嘉靖皇帝背了出来,让嘉靖对他十分赏识,从一个普通的锦衣卫,最终坐上了指挥使的高位。

类似的情况,在古代数不胜数,即使是没有舍身救主的机会,但如果平时表现好,被皇帝看中,升官绝对是没问题的。

福利待遇好、能光宗耀祖,还有极大的晋升空间,这不就是一个人一生奋斗的目标吗?有这些条件来打底,没有人会甘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刺杀皇帝,因为如果那样做,就是放着大好的前途不要,哪个侍卫会这么傻呢?

当然,我们不排除一些不为这些身外之物所动的人,宁可什么都不要,也要刺杀皇帝,那么,面对这种情况,皇帝就束手无策了吗?其实并不是,还有更加严苛残酷的条件,来保证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清朝嘉庆皇帝时期,曾经发生过一起刺杀皇帝未遂的事件,作案人就是皇帝身边的人。

嘉庆八年,内务府厨师陈德在当年二月二十日,埋伏于神武门前,等到嘉庆皇帝经过时,纵身而出,对嘉庆皇帝进行行刺。

由于事发突然,让在场的不少侍卫一时没反应过来,眼看陈德就要得手,幸亏嘉庆皇帝身边的一个蒙古侍卫挡了一下,才没让陈德刺中嘉庆。

最终,陈德被捕,经过审问后,被凌迟处死,而他的两个儿子,以及卧病在床的丈母娘,同样也被一一处决。

通过陈德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古代如果去刺杀皇帝的话,先不说成功的几率大与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会给自己的家人和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像陈德这种只是一介草民的小人物,所牵连的人相对还少一些,而那些御前侍卫,大部分都是出自宗室,身后都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很多人的家族中,还有人在同朝为官。

也就是说,假如某个贴身侍卫因为各种原因去刺杀皇帝,一旦失败,那么,他所在的家族,就会因为他个人的这个举动,遭到清洗,抄家、诛九族马上就会安排上,毕竟在古代,皇帝的命是最宝贵的,胆敢行刺皇帝,那就等着被灭族吧。

这样一来,侍卫们都得想想,行刺皇帝到底值不值当,因为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同时,行刺皇帝这件事,成功率也极低,失败的几率很大,可能忙活一圈,不仅没成功,还将自己的家族搭了进去,着实得不偿失。

而即便是成功了,又能如何呢?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成功的案例,但这个皇帝死了,还有其他人当皇帝,几乎很少有一个侍卫刺杀皇帝成功后,自己登上皇位的,朝中的大臣们也不会同意的。

所以,刺杀皇帝这件事,侍卫们一般是不会去做的,因为不仅成功率低,并且一旦行动,所带来的后果,也是令侍卫无法承受的,他一个人的行为,就会让他的家人和整个家族为之陪葬,很少人会傻到这种地步,而那些出身世家的宗室子弟,更不会这样去做。

总而言之,古代皇帝身边,确实有不少武功高强的侍卫,但这些侍卫很少会去加害皇帝,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一就是贴身侍卫大多选自宗室,也就是自己人,因此不会对皇帝下手;其二就是当侍卫有很好的福利待遇,并且晋升的空间很大,这些待遇让侍卫们不舍得加害皇帝;其三就是刺杀皇帝带来的后果,不管成功与否,这个侍卫的家族都会因此受到牵连,灭族都有可能,这几项因素综合起来,就是为何贴身侍卫不会加害皇帝的原因。

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一般都武功高强,皇帝如何确保不被侍卫所害?

在一些皇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历朝历代都在研究防范侍卫作乱,而做得最好的当属清朝。

事实上,贴身侍卫本身就是清朝特有的一种职务。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帝的贴身保镖。

不过这些贴身侍卫可不简单,其选拔流程比科举考试还要困难数百倍,能担任皇帝贴身侍卫的人,皆是人中龙凤。

他们在保护皇帝的同时,也有机会威胁皇帝的安全,为此,清朝皇帝们想出了一套复杂的机制来防范此类事情的发生。

历史上不乏侍卫弑君的事情发生,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侍卫是柄双刃剑,他们既能保护皇帝,也能威胁到皇帝的安全。

历史上,被自己的侍卫、护卫干掉的皇帝不在少数。也正是因此,为后世皇帝们敲响了警钟。

这些皇帝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隋炀帝杨广了。

隋朝末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导致国内四分五裂,义军四起,各地军阀割据。

杨广眼见自己对天下失去了控制,于是日渐消沉,不理朝政,整天混吃等死。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不满的情绪已经在护卫中散布开来。

当时,杨广的护卫都来自于关中,个个都盼着早日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然而杨广完全不打算回去了,他甚至命人开始在江都重新修建宫殿。

于是在宇文化及等人的鼓动下,护卫们哗变了,他们一拥而上把杨广抓了起来,强迫其自缢而死。

南北朝时期刘宋的皇帝刘昱也是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大家都知道,南北朝时期很乱。刘昱作为刘宋的皇帝,一直很注意防备自己大权旁落、身首异处。

当时,萧道成因为屡立战功,已经开始有了功高震主之势。刘昱开始不放心,想找机会除掉萧道成。

萧道成感受到了危机,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联合亲近大臣买通了刘昱身边的25名侍卫,要他们找机会除掉刘昱。

七夕的晚上,刘昱在花园里等着看牛郎织女相会,困了就先睡一会。

临睡前他和身边的侍卫说,看到织女渡河就叫醒他,如果织女没渡河,他就杀了侍卫。说完倒头就睡。

侍卫们原本对刺杀皇帝还是有些犹豫的,不过听了刘昱这番话,也就没什么好犹豫的。

趁着刘昱熟睡之时,直接手起刀落,将皇帝给干掉了。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的皇帝刘继恩也是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刘继恩当政的时候,赵匡胤已经建立了宋朝,大有吞并天下之势,北汉的形势岌岌可危。

一日,刘继恩大宴群臣,喝了不少酒。

宴会结束后,他便在勤政阁中休息。

突然,外面传来喊杀声,不一会,只见侍卫统领侯霸荣率领几十名侍卫冲入了勤政阁。手起刀落,刘继恩这个皇帝便身首异处了。

据说,侯霸荣这么做是为了拿刘继恩的首级去大宋换取荣华富贵,可惜他还没走出皇宫便被消灭了。

最惨的皇帝还是元英宗了。

元英宗在上都办完公务,于是启程返回大都。

一日,队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安营扎寨。

到了晚上,只听外面传来喊杀声。元英宗赶紧起身准备出去问问情况,只见侍卫统领铁失带了一堆人冲进来,将元英宗给咔嚓了。

铁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爹是被元英宗除掉的权臣铁木迭儿。

铁木迭儿死后,元英宗又在清查与其相关人士,予以重罚,这下子铁失慌了,担心自己遭到清算。

而此前元英宗因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罪了保守派,于是这些人便怂恿铁失除掉元英宗。

最后,铁失率领保守派侍卫,一起将元英宗给杀了。这是一场典型的宫廷政变。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忠君思想深入人心的宋朝,竟然也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

当时是宋仁宗赵祯当政,一日夜晚,宫中有几个侍卫作乱,直奔宋仁宗所在的宫殿,明显是冲着宋仁宗而来。

宋仁宗以仁爱待人而著称,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边的侍卫竟然会想要加害于自己。

就在宋仁宗手足无措的时候,正在旁边服侍宋仁宗的曹皇后发威了。

这曹皇后是将门之后,喜好舞刀弄枪,对行军打仗略懂一二。

她立刻命人去找到都知王守忠,让他赶紧带人来救驾。接着便命人关闭宫殿大门。

皇宫的门,个个都是比照城门修建的,不仅结实耐撞,还耐火。对方只有几个人,短时间内根本突破不了大门。

曹皇后明白,虽然宫门耐火,但是毕竟是木头做的,对方人少,必然会用火攻。

于是他命令在场的太监和宫女,赶紧去准备好水,把所有能装水的容器都用上,一旦外面放火,里面就泼水。

最终,逆贼们连宫门都没攻破,王守忠就带着其他侍卫赶到了,宋仁宗才得以躲过一劫。

正是因为历朝历代都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为后来的君王们敲响了警钟。

而历朝历代中,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要数清朝了。

皇帝的安保措施多种多样,贴身侍卫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通过不同守卫力量的相互制约来确保皇帝的安全

清朝皇帝的安保工作之复杂,有些令人叹为观止。

之前的朝代,皇帝的守卫力量大致也就是城内守军、宫中禁军以及皇帝身边侍卫三部分。

然而到了清朝,皇帝身边的守卫力量多而繁杂,各支部队相互交错、监督,这其中有人想要刺杀皇帝,真的是难如上青天。

首先是防卫京城的三大营,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前锋营、火器营以及神机营。

这三大营作为守卫京城的中坚力量,其实平时是没有太多职责的。但是如果出现外敌,那么就轮到他们出场了。

这三支军队,是清朝精锐中的精锐,平时驻守京城。一旦皇帝要御驾亲征,他们也会一齐随皇帝出征。

他们是保护皇帝安全的最强军队。不仅武器先进、装备精良,就连士兵都是千里挑一的老兵。

有他们在,注意震慑京城内外很多别有用心之人。

接着是步军统领衙门。

步军统领衙门的全称是“步军营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门提督。

作为守卫皇帝的重要一环,步军统领衙门负责守卫京城内城的几个城门,同时负责外城的巡视、安保工作。

由此可见,步军统领衙门才是平时京城的主要守备力量。一旦这支军队出了问题,皇帝可就危险了。

然后是禁旅八旗。

这是一支京城内城的守卫部队。主要负责内城(皇宫也算在内)的护卫工作,可以说是皇帝身边的禁卫军。

禁旅八旗,听名字就知道,和八旗的关系紧密。其士兵皆出自八旗。

禁旅八旗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前卫和兵卫。

前卫负责皇城内的安保工作,清宫剧中,我们看到的那些日夜巡视的侍卫就属于前卫。

前卫的将领皆出自上三旗,这是因为上三旗是直属于皇帝的,其利益与皇帝是捆绑在一起的。因此这些将领的忠心不用怀疑。

而兵卫则负责皇城以外,内城的安保工作,八旗各负责一块区域。

一旦有人攻打内城,他们便是守卫内城的中坚力量。这样,即使九门守军有人想图谋不轨,也无法成功。

接下来是内务府包衣护卫。

所谓包衣,出自包衣奴才一词。而包衣奴才则是八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务府包衣护卫,顾名思义,就是由内务府统领,从上三旗包衣奴才中挑选一批人来充当皇帝的护卫。

他们负责着皇宫内,十二个宫门的护卫工作。

内务府,说白了就是为皇帝处理家务事的这么一个机构。

而这群包衣护卫,因为出身原因,其忠诚度完全可以保障。

这支部队说白了,实际上就是皇帝自己的私军,皇帝可以随意调遣。

如果宫中侍卫出现叛乱,这支部队就是皇帝最大的依仗。

最后说说皇帝的贴身侍卫。

这群人由侍卫处负责管理,人数大概有600人。别看人数不多,但是个个都是武林高手,而且分得特别细。

这些侍卫被分为三种,分别是内廷侍卫、大内侍卫以及宗室侍卫。

内廷侍卫,主要负责皇帝上朝时的安全以及护卫乾清门。

大内侍卫就是我们在电视、电影中最常看到的皇帝贴身侍卫。他们会在皇帝周围一定范围内分散开,形成保护网,令外人无法随意接近皇帝。

这大内侍卫又分为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和蓝翎侍卫。级别越高,待遇越好,如果能混到一等侍卫,那可不比朝中高官的待遇差。

至于宗室侍卫,听名字就知道,是从宗室中选取的。

这些人就是到皇帝身边混个脸熟,好以后放出去做官的。指望他们保护皇上,基本不太现实。

皇帝身边的护卫不仅众多,且护卫范围互相交错,如果一部人侍卫想要刺杀皇帝,便会遭到其他部队的功攻击。

也就是说,这些部队间是相互制约、监视的。

这样就在大概率降低了了侍卫、护卫刺杀皇帝的可能性。

针对贴身侍卫,皇帝们也有的是办法防范其对自己不利

不管皇帝们怎么防范,但是总免不了身边只有贴身侍卫的情况。

毕竟,所谓的贴身侍卫,就是要和皇帝寸步不离。

为了防止这些本该保护皇帝的人威胁到皇帝的安全,清朝皇帝也是想出了不少办法。

首先是思想工作。

古代讲究君权神授,大肆宣扬皇帝是受上天庇佑的,做臣子的应该忠君爱国。

这些侍卫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等他们长大成人,这种思想已经渗入他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了。

在这些侍卫看来,忠君爱国是天经地义的,能保护皇帝那是莫大的殊荣。

这一招别看简单,但是贵在实用,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侍卫出于自己意愿的弑君举动。

就算他们被人威胁,也要考虑忠孝到底选择哪一边。

其次是严格的审查机制。

这个审查机制的核心便是对于侍卫人选出身的审查。

宗室侍卫就不说了,他们和皇帝沾亲带故,亲戚嘛,自然是最值得信任的。

至于内廷侍卫和大内侍卫,要么出自八旗中的上三旗,要么出自王公大臣家。

这些人的家庭本身就是清朝的既得利益方,与皇帝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如果这些人都不可信,那么真不知道还能从哪里挑选侍卫来保护皇帝了。

再次是美好前程的诱惑。

为了让这些侍卫保证绝对的忠心,高官厚禄是少不了的。

首先,侍卫内部就有不错的升迁机制,蓝翎侍卫往上升,有三等侍卫、二等侍卫、一等侍卫,如果表现足够好,便能升到内廷侍卫。

而这还没到头,只是新的开始。只要这些侍卫能表现出足够的忠心,再加上够机灵、最好还读过书,那么就有机会外放为官。

最好的例子便是乾隆朝权倾一时的和珅了,他就是从大内侍卫做起的,后来做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除此之外,侍卫的薪水本就丰厚,皇帝时不时还会赏赐一些好东西。

这些侍卫就连吃饭的伙食都比照皇帝。毕竟御膳房每天要为后宫做大量食物,会有大量剩余或者宫中没动筷子的菜。

这些菜和剩菜不是一回事,最后都给侍卫们吃了。

再有就是,这些侍卫普遍被赏赐了黄马褂。

这玩意在我们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当时可是一种荣耀,而且除了皇帝的亲近侍卫,外臣很少得到。

其珍稀程度快赶上奥运奖牌了。

当年施琅收复台湾,可以说是立下了不世之功,结果他却向兵部提出用自己的军功换赏赐黄马褂的待遇。

可见这黄马褂多么珍惜。

然而,就这样,兵部还拒绝了施琅的申请。

后来还是康熙皇帝得知此事,才特旨赏赐了施琅一件黄马褂。特旨说明了,立下如此大功劳的施琅,竟然还不够格赏赐黄马褂。

再看看那些侍卫们,几乎人手一件,可见这是多么大的殊荣。

最后,将侍卫的家族与皇权绑定。

前面说过,这些侍卫的家族都是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是八旗子弟就是王公大臣子弟。

他们好好表现,为皇帝尽忠,皇帝自然会对衙门的家人好。

八旗子弟的家人,会因因此而在旗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包衣变成普通旗人,普通旗人则提拔做了旗官。

而王公大臣的子弟,如果表现好了,自己家人也有可能因此而升官。

如果他们中有人想图谋不轨加害皇帝,那么可不是满门抄斩那么简单的事情,至少也是诛三族,严重的甚至诛九族。

都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些侍卫都是穿鞋的,自然顾虑重重,也就不敢动刺杀皇帝的心思了。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侍卫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乾隆皇帝还发明了一套规矩。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侍卫佩刀的刀柄一律朝后,一旦刀柄朝前,一律按行刺未遂处理。

这么做,大概是因为刀柄朝后不方便拔刀,这样万一侍卫有异心,周围人,包括皇帝来得及反应。

其二,侍卫不许佩刀接近皇帝,否则按行刺处理。

这么做更好理解,皇帝不是担心侍卫行刺嘛,那么不让他带着刀接近皇帝,他不就没法行刺了。

正是因为这多方面的手段,才使得清朝没有出现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发生。

由于过度防备侍卫,反而变相降低了皇帝的安全系数

前面说了,乾隆皇帝为了防备侍卫,制定了一系列规矩,但就是这规矩,差点要了他儿子嘉庆皇帝的命。

一日,嘉庆皇帝准备出宫,途径一处花园时,从里面冲出一个男子,拿着一把菜刀直扑而来,很明显,他是要行刺。

结果在场的侍卫们都蒙了,第一反应不是救驾,而是怎么处理自己的刀。

这一犹豫,就让刺客近了嘉庆的身。

幸好此时一位蒙族侍卫冲了出来,一把抱住刺客,另外饥民侍卫赶忙冲上来帮忙,最后嘉庆才没出事。

在场上百名侍卫,仅有6人出手。

这件事说明,凡事过犹不及。侍卫的作用就是保护皇帝安全的,结果皇帝因为担心侍卫图谋不轨,加了太多限制,反而妨碍了侍卫发挥本来作用。

此举与因噎废食无异。

当一群侍卫都成为摆设的时候,皇帝确实不用担心侍卫危害自己的安全了。但是一旦出现刺客甚至叛乱,谁又能保护皇帝的安全呢?

总之,纵观历史,侍卫加害皇帝的事情,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侍卫还是忠君爱国的。只要用人得当,加上恩威并施,皇帝的安全自然有保障。

与其花心思防备身边的极小概率威胁,不如将时间花在富国强兵上。要知道,清朝并非亡于侍卫,而是亡于军队不给力,缺乏战斗力。

一个王朝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岂有不亡之理?

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一般都武功高强,皇帝如何确保不被侍卫所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般没有危险,因为大内侍卫都是精选过的。

以满清为例,大内侍卫都是皇帝的自己人。

清初,多尔衮执政时,对侍卫人员的招选范围与标准,规定为: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在外总督、巡抚、总兵等官,各送亲子一人入充侍卫,学习本朝礼仪,察试才能之后再相应任职。上述官员无亲子者,可送亲兄弟之子入充侍卫,而宗族中的远支子弟则不许乱送。

这些规定在顺治皇帝亲政后不再实行,侍卫改为从上三旗中选拔,即镶黄、正黄、正白旗,称为上三旗侍卫。

无论是多尔衮还是顺治以后,大内侍卫都是高官或者旗人子弟。

高官不需多说,旗人在当年也是特权阶层,由国家世代供养的。

说白了,大内侍卫和皇帝其实都是一家人,是利益共同体,杀了皇帝等于断了自己的根。

而且,大内侍卫其实也都是连坐的关系。谁都知道,谋反是诛九族的大罪。

如果是民间刺客,大部分是单身一人,无家无口,无妻无儿,横竖死了也无牵无挂。

但这些大内侍卫都是亲贵子弟,家族通常很大。自己如果行刺皇上,无论成功与否,家族都会被全部诛杀。

这种代价太大,一般人是绝对不敢的。

康熙年间,增置了汉人侍卫,入选者都是武举中的高材。

但大内侍卫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也并非都是武功高手,只是身手比普通人要好一些。

萨沙看满清大内侍卫回忆录,提到有个疯癫的男人突然手持利刃,袭击直接扑向出宫的皇帝。一时间,二三十个满族大内侍卫都呆住了,只有一个蒙古族侍卫很勇敢,持刀上去和他搏斗,双方互看数刀,都负了伤,刺客倒地。此时其他侍卫才敢上前,将刺客捉住。

此时是宫廷内部斗争,皇帝草草审问已经就将刺客以疯癫罪凌迟处死。

但此次以后,皇上开始重视蒙古族的侍卫,认为他们更为勇猛忠诚。

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一般都武功高强,皇帝如何确保不被侍卫所害?

确实在我国历史上,侍卫作为非常接近皇帝的一批人,手起刀落之间就能够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和走向,但是我们几乎没有听说过侍卫乱政的事情。

反而是那些太监经常把皇帝给架空,所以同样都是基于皇帝的信任,为什么太监经常弄权,而侍卫却老老实实的保护着皇帝呢?

这里首先涉及一个权力分配的问题,拿明朝最具有代表性的宦官以及锦衣卫来说,锦衣卫是明朝时期专门负责收集情报的一个部门,同时负责管理保护皇帝的那些侍卫。

锦衣卫中只要出了一个大叛徒,把侍卫们联合起来杀了皇帝,那应该说是非常轻松的。而且明朝的锦衣卫权力很大,只要他们掌握有大臣不法的证据。

他们就可以直接抓人,用《龙门飞甲》中陈坤说的一句话叫做“皇权特许,先斩后奏”,这么大的一个权力足以让锦衣卫头子作威作福。

按理说皇帝赋予锦衣卫那么大的权力难道他就不担心吗?别说,皇帝还真不担心,因为放权给锦衣卫本身就是为了让他替皇帝更卖命的服务。

从另一方面来说,宫廷侍卫想要谋反是很方便的,只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把皇帝杀了,谁都不知道。但实际上看似简单的一个行为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出决定的。

一般来说,只有当皇帝的权力被架空时,以及这些侍卫投靠了外部势力,皇帝才会面临来自这些侍卫的威胁。譬如清朝鳌拜专权期间,康熙不信任宫中的侍卫,所以暗地里从贵族子弟中挑了一些人出来。

锻炼他们的武功,这才找到机会把鳌拜抓住。可见,皇帝和侍卫也不是一个整体,侍卫对皇帝忠诚与否取决于皇帝的权力是不是被架空,倘若皇帝依然还有威信。

那么侍卫肯定是不敢贸然杀皇帝的,因为他必须要考虑一个后路问题,他杀了皇帝未必自己就能做皇帝,朝廷中还有那么拥有势力的官僚,怎么也轮不着他。

所以,我们基本上就不用担心侍卫想自己做皇帝就把现任皇帝给杀了。另一方面,皇帝和侍卫其实也是一个共同的利益团体,皇帝通过给予这些侍卫较高的地位和优待,以换取侍卫的忠心。

当然仅仅如此肯定是不够的,想要拿肉喂饱一条狗肯定是不可能的,只有培养他们的忠心才会确保万无一失。明朝皇帝选拔侍卫不同于清朝,明朝都是从民间或者军队中挑选。

第一关除了个人素质要过硬,其次就是要政审,那肯定都是要往上三代都查个清楚,看他是不是良民,有没有不法的行为。这些都过关以后,必然还要进行培训,如此方可上岗。

而像清朝就是从贵族子弟中挑选,这样一来基本上就把这些子弟背后的家族和皇帝一起捆绑在一起,而且对于这些家族来说,能够担任侍卫那是莫大的荣耀。

除了像明朝因为设立了锦衣卫导致侍卫出现过专权的现象,其它朝代侍卫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权力,而且也很难和外界有所联系。

此外在封建时代“忠君”的大环境思潮下,忠诚于君主乃是天经地义的常识,所以侍卫杀死皇帝的事情看起来简单,但反而最不容易发生。

就算那些君主昏庸到了极致,那些侍卫也不会想着说替天行道把皇帝给杀了,因为这样做的风险和承担的压力太大了,一般人真的没有这个胆识。

想要推翻皇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背后没有大势力的支撑,一个普普通通的侍卫怎么可能想着去把皇帝给杀了,当年慈禧那么混账,也不见得有侍卫要去刺杀她。

可见,除了要归功于洗脑,这其中还有一个现实的考虑,那就是你把皇帝杀了以后的退路在哪里?有没有人支持你这样做?

如果背后没有势力支持你,那么你杀了皇帝又有什么作用呢?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侍卫都是属于皇帝的利益团体,只有跟着皇帝才有汤喝。

另外皇帝侍卫在古代属于特权阶级,拿清朝的御前侍卫来说,是属于正三品的官阶,而最低等级的侍卫都是正六品,而像我们熟知的和珅就是从侍卫干出身的。

正因为侍卫非常接近皇帝,所以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其政治前途可以说是一片光明,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脑袋秀逗了,谁会想着去把皇帝给杀了。

皇帝在利用他们,而他们其实也在利用皇帝,所以不要看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侍卫,但是也属于剥削阶级呢。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这些侍卫靠着皇帝这么一颗参天大树,只要机遇到了,这些侍卫飞黄腾达只是时间问题。

像清朝的侍卫待遇就最好,福利自然没得说,主要是升迁空间大,容易得到皇帝的赏识,既可以进入权力中心,也可以下放到地方上当官,可见这些都是笼络侍卫的一种手段。

那么侍卫肯定也要替皇帝卖命了。

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一般都武功高强,皇帝如何确保不被侍卫所害?

最高统治者

古代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专制,他的一句话就可以凌驾任何律法之上,无人能够反驳。

古代皇帝身份贵重,对国家而言也是不可缺少,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正因如此,一些叛乱的反对势力抓住了这个一点,他们经常会选择“擒贼擒王”的策略,直接刺杀皇帝,造成混乱,再徐图天下。

刺杀皇帝的方式很多,有“图穷匕见”的使臣刺杀方式,也武艺高强的江湖人士刺杀方式,还有就是寻找内奸的方式等等。

由于刺杀方式越来越多,皇帝的人身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于是皇帝开始里三层外三层的保护自己,给自己设置保护机构,例如:戍卫部队、御林军、锦衣卫,最近的要数贴身侍卫了,经常陪伴在身边,属于皇帝最信任的私人保镖。

中国有句老话,叫“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正面的进攻好抵挡,但是内奸的刺杀却防不胜防,万一贴身侍卫动了杀心,他武功高强,又贴身与皇帝在一起,还能带刀,谁能挡得了?皇帝岂不是必死无疑吗?其实这个问题皇帝们也都考虑到了,他们有一套他们的办法,确保侍卫忠于自己。

第一、贴身侍卫一般都是打小培养

贴身侍卫很多都是打小培养出来,比如某个忠臣武将家的孩子,一小就送进宫里,跟着皇帝一起读书练武,从小培养感情。

一来,忠臣的孩子还没受到外界的影响,只受到父母的教育,父母又是忠臣,让这样的孩子和皇帝在一起,一定会忠于皇帝,毕竟他的家族都是忠君之士,而且他从小深受皇恩。

二来,这样的孩子和皇帝从小一起长大,光腚娃娃的情谊不是一般人能比,皇帝与他亲如兄弟,稍加恩宠,不怕他不效死力。

第二、贴身侍卫的出身都要查

贴身侍卫的出身,在入职之前都会查的一清二楚,一定是信得过的忠臣之子,一般都是皇亲贵胄,这样的出身让他们轻易不会选择造反,毕竟家里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很不错了,不是一些人随便给点好处就能够打动。

有些侍卫的家族背景很大,这样大的势力支撑他在宫中做皇帝的近侍,本身生活无忧,富贵在手,没必要去冒风险,万一事情不成,则会牵连自己的家族,即使事成,恐怕也不会有善终,所以,家庭背景查验完毕,有富贵在身,忠臣世家,这样出身的人做侍卫,造反刺杀的概率几乎为零。

第三、没有动机

贴身侍卫一般都是皇亲贵胄,家族都是有大背景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有动机刺杀皇帝,皇帝给他荣华富贵,他刺杀皇帝不是自毁前程吗?

古代虽然篡权的事情比较多,但也不是谁都能篡权,如果皇帝是个仁义之君,权臣们都有吃有喝,不可能支持一个侍卫当皇帝,就算侍卫杀了皇帝,也会被其他侍卫直接砍死,根本不可能继承皇位,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贴身侍卫不能当皇帝,刺杀成功也会被人连根拔起,众人会纷纷与他的家族撇清关系,只会墙倒众人推,不可能众星捧月的推上皇位,所以,侍卫刺杀皇帝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自毁前程,给自己家招来灭门之祸,正常人自然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不正常的人又不会被选为侍卫。

第四、机会不多

看似贴身侍卫一直在皇帝身边,其实贴身侍卫刺杀的机会也并不多,如果不能一击致命,恐怕后患无穷。

皇帝身边一般都有太监和宫女服侍,如果侍卫的刺杀来得不够凌厉,尽管太监宫女不会武功,只要舍命替皇帝挡下致命攻击,即使是侍卫,也很难得到继续刺杀的时间,这时候就会有人来救,毕竟救驾的功劳可是富贵捷径。

尽管侍卫武功高强,但是他们不可能有杀皇帝心思,因为在他们入宫的那一刻,对他们的防范和套路没有断过片刻,他们救驾争功还来不及,不可能刺杀皇帝自毁前程!

柔情ོꦿ࿐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