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阿密达大喊要砍掉康熙的头为父报仇,康熙为什么转身送给了他一把短剑?

《康熙王朝》中,阿密达大喊要砍掉康熙的头为父报仇,康熙为什么转身送给了他一把短剑?

在《康熙王朝》第四十三集中,康熙御驾亲征准葛尔,一场老丈人与女婿之间的战争在乌兰布通吹响了号角,这场战争的结局以葛尔丹的头颅被大舅哥胤禔砍下而落下帷幕,康熙以牺牲亲情的巨大代价赢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葛尔丹命殒沙场。

女婿死在了自己的刀下,那么女儿蓝齐儿怎么办呢!他当然想接她一起回到北京,只是已经有了儿子阿密达的蓝齐儿当场拒绝了康熙的提议,并且还收到了外孙阿密达的报仇宣言:

阿密达宣言为父报仇

阿密达对着康熙的背影大喊:康熙,康熙你听着,我要为父汗报仇,长大以后我也要砍掉你的头,你等着。

蓝齐儿:阿密达!(赶紧护住自己的儿子)皇阿玛……

康熙转过身掏出一把短剑:(蓝齐儿吓得颤抖了一下,连叫了两声皇阿玛)大清皇帝康熙赐葛尔丹之子阿密达为蒙古准葛尔王,世袭罔替。阿密达(康熙在阿密达面前拔出短剑)这把剑朕送给你,朕不单是大清的皇帝,还是你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是外公求你,不要再报仇了,啊!如果你非要报仇,那就来吧,即使朕不在世了,你也可以找他的后继之君来报仇。蓝齐儿,朕还是盼着你回家,什么时候想回去,那个龙撵朕给你留下,记着朕想你!想你!(说完这段话之后,康熙转身就走了)

蓝齐儿哭着喊道:皇阿玛……

葛尔丹被杀

在蓝齐儿拒绝跟他回京之后,康熙本来已经走了,结果阿密达竟然指着外公的背影说将来要为父报仇,也要砍了他的头。康熙听到这话后转过身来掏出了一把短剑,吓得蓝齐儿以为他的父亲要斩草除根,赶紧将儿子揽在自己的怀中。

可接下来康熙的举动让蓝齐儿大为意外,他不但没有伤阿密达分毫,而是赐官封爵,并且是世袭罔替,还将手中的这把短剑也赏给了阿密达,语重深长的以外公的身份肯求他,不要再报仇了,但如果阿密达执意要报仇他也接受。

帝王所走的路子,有时候还真有点让人看不明白,他对阿密达赐剑的行为到底有何深意呢?难道是将来真的想要他找自己报仇?再者说古代帝王所随身携带的剑那也一定不是平常之物,并且康熙的这把剑还是在打仗时随身带着,可见对他有多么的重要了:

康熙给外孙赐剑

一、一把短剑是一个父亲留给女儿的最后一丝温情

蓝齐儿的处境实在是相当为难,作为女儿她希望葛尔丹不要打自己的父亲,作为妻子她希望父亲不要打她心爱的丈夫,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蓝齐儿都无法舍弃。可在江山面前,在男人心里,这二者皆可抛。

在这场战争中,葛尔丹败了,康熙赢了,蓝齐儿向康熙哀诉道:

蓝齐儿:康熙皇上,你来啦!

康熙:蓝齐儿,朕是你的皇阿玛!

蓝齐儿:是吗?我十六岁的时候你把我嫁给你的仇敌葛尔丹,我不愿去,你非逼我去,说是为了大清献身。后来,我爱上了葛尔丹给他生了儿子,而你又把他杀了,连个囫囵尸首都不留给我,康熙皇上,天下有你这样的父亲吗?你说你配当我的父亲吗?

康熙出现在在蓝齐儿面前时,蓝齐儿已经不再称呼她为皇阿玛,而是康熙皇上,这一声康熙皇上是喊痛了蓝齐儿的心,也叫痛了康熙的心。并连发两问你是父亲吗?你配做我的父亲吗?在康熙心里也很清楚,他牺牲了女儿的幸福,换来了战争的胜利。

蓝齐儿成为了政治联姻的牺牲品

所以他赶紧向蓝齐儿说对不起并赔罪,蓝齐儿看到已经日渐苍老的父亲,由于身体的不适在她面前又差点倒下,蓝齐儿的心又软了,赶紧去扶住康熙,叫了声皇阿玛。此刻无论是对于康熙而言而是对于蓝齐儿而言,亲情在他们的心里是充满了矛盾。

康熙打了胜仗,杀了葛尔丹之后,他以为可以顺利的接蓝齐儿回家了,并发自内心的生出了喜悦之情,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他已经选择了牺牲女儿的幸福,蓝齐儿早就回不去了,因为她并不是将蓝齐儿存放在葛尔丹这里,而是将她嫁给了葛尔丹,人并不是物件,而是有感情的动物,并且她还生了儿子。

所以康熙在外孙扬言要砍他头为父汗报仇的时候,他并未生气,而是选择了封爵赐剑,因为他确实对不起女儿蓝齐儿,此刻女儿既然不再愿意跟他回北京,那么对阿密达的赐剑也是他留给女儿最后的一丝温情,在这一丝温情中饱含着康熙对于女儿深深的愧疚。

同时给阿密达封爵而且是世袭罔替制,这样可保女儿一生富贵无忧,并且还对其他不服者起到了威慑作用,阿密达背后有一个大清皇帝的外公做靠山也没有人敢欺负他们孤儿寡母。

康熙与女儿相拥

二、康熙在与蓝齐儿打感情牌

准葛尔的强大早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场胜仗就能解决根本的问题,葛尔丹虽然战死沙场,但是准葛尔并不会因此垮台,它依然是一个宠然大物的存在,另立新大汗太阳又会照常升起,它对大清的威胁不会因为这一仗而消除。

但是葛尔丹死后,能够合理继承大汗之位的人又会是谁呢?这还用说,当然是他的儿子阿密达,阿密达继承了大汗之位,那么她的女儿蓝奇儿就成为了大汗的母亲,而此时阿密达尚在年幼,母亲对她的引导和教育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只要女儿今后能朝着亲大清的方向教育引导儿子,那么蓝齐儿就能在大清和准葛尔之间起到一个很好的枢纽作用,将来阿密达也会乖乖听话,并不会寻仇。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人物就得看蓝齐儿怎么去做了。

蓝齐儿求葛尔丹退兵

康熙在给阿密达封王赐剑之后,转身走了,并给蓝齐儿留下了龙撵和她小时候玩的玩具小白兔,蓝齐儿看到是潸然泪下,大呼皇阿玛……我们可以看到之后蓝齐儿的态度,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康熙打的感情牌无疑是成功的:

阿密达:额娘,你放心,我长大一定为你报仇。

蓝齐儿:不!额娘不要报仇,阿密达,你听着,额娘要你与大清朝与外公永远和睦相处,不要打仗。

阿密达:(点点头)嗯!

阿密达说了两次要报仇,你们看母亲蓝齐儿的话是多么的管用,蓝齐儿的话可以浇灭阿密达内心深处那颗仇恨的种子。此战之后,阿密达也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做到了与外公和睦相处。他给外孙赐剑,实则是在激起蓝齐儿内心深处的那一抹亲情,也就是她与蓝齐儿的父女之情。

康熙与女儿打感情牌

三、康熙赐剑,此乃帝王的攻心之术

康熙如果选择斩草除根,以绝后患,那这一定是下下之策。因为将阿密达杀了,大清朝与准葛尔结下的梁子就打下一个死结,永远也无法再解开。这一次与葛尔丹打仗,本就是葛尔丹挑衅在先,大清出兵打他是师出有名,也是合规合矩。

在道理上大清朝是站得住脚的,并且仗打赢了,准葛尔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如果此时杀了阿密达,性质就变了。首先阿密达的身份很特殊,他是蓝齐儿的儿子,康熙的外孙,如果康熙连外孙都杀,在亲情和道义上都讲不过去,

还有康熙真杀了阿密达,与蓝齐儿的父女之情也将恩断义绝。此举不但会落人以口舌,他与蓝齐儿所剩的最后一丝父女之情更是无法再维系,对于康熙而言是得不偿失的,对于一个老父亲而言也已经伤不起。

葛尔丹

康熙选择不杀反而赐剑,也意在彰显大清朝的自信,你如果要来报仇,我可以赐你一把剑,这也是在向天下人宣告,我康熙不怕准葛尔来报仇,康熙以一把剑回应了阿密达的报仇之心,当然这是他站在皇帝的角度向阿密达传达的讯息。

赐这把剑实则他也想从一个外公的角度,去感化阿密达,希望可以通过亲情化干戈为玉帛,不要想着世代报仇,冤冤相报何时了,更何况我们之间的战争是亲人间的残杀,一旦发生战争实则没有赢家。

康熙应该是深有体会,他虽然打赢了这场仗,可是他的大儿子胤禔险些丧命,他还差点失去女儿蓝齐儿,而女儿蓝齐儿更是牺牲了她一生的幸福作为了这场战争的代价。康熙看似赢了,实则他亦失去了很多。

康熙赐剑实乃攻心

康熙给阿密达赐剑,有对于女儿的愧疚,有对于女儿的补偿,这是他站在一个父亲的层面。但是站在大清江山的面前,他依然还在利用蓝齐儿,为了大清的利益,如果需要牺牲蓝齐儿,他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

或许作为一个皇帝,他真的得先做皇帝,然后才是一个父亲吧!江山与亲情,在皇帝心里江山永远比亲情重要。只是悲哀的是蓝齐儿,为了达到某种政治利益,她成为了父亲谋划江山棋盘中的一颗棋子。康熙最后赐剑的举动也是充满深意,从这种综合分析来看,蓝齐儿依然还是一颗棋子立在在父亲的棋盘中……看到这里蓝齐儿是不是又要泪崩了!

《康熙王朝》中,阿密达大喊要砍掉康熙的头为父报仇,康熙为什么转身送给了他一把短剑?

狮子选择接班人,都是把小狮子丢下山崖,经过一番苦战,最后一个爬上来的,才会是合格的狮子王。

阿米达说要杀掉康熙为父报仇,康熙却把短剑交给阿米达,这是他帝王之术的考虑。培养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后代远比培养一个懦弱无能的后代强。一代雄主,以后自然可以收为己用,为自己保卫边境。而一个奴才,他会干的,只有伸手要钱。这样一想,把阿米达培养长大,自己自然省很多事,而且作为父亲,培养一个有作为的外孙,对女儿蓝琪儿的后半生自然也是个交代。而阿米达以后要为父报仇,那当然是个笑话。有蓝琪儿在,她自然不会让儿子和父亲战斗。所以根本不用担心。

基于这一切考虑,康熙才会把短剑交给阿米达,他的一生,雄才伟略,所做的每一步,无不耐人寻味,让人回味无穷。

《康熙王朝》中,阿密达大喊要砍掉康熙的头为父报仇,康熙为什么转身送给了他一把短剑?

导读:这个情节发生在《康熙王朝》中康熙第二次西征噶尔丹,在昭莫多之战中击溃噶尔丹并由大皇子胤遈砍掉了噶尔丹的头颅。赠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和蓝齐儿、阿密达母子祖孙三代战场见面时发生的场景。作为杀父之仇,阿密达发出要杀康熙为父亲报仇这个无可厚非。做为人子,况且在剧中是一国继承人的阿密达当然也必须有这个底气来这么说,否则准噶尔汗国怎么在激烈的对抗中坚持七十来年。对于剧中的康熙来说赠剑行为是既出于无奈又出于怜惜的一种复杂情感的体现。

历史背景

康熙在晚年千叟宴上总结自己自己功绩的时候说的是: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平噶尔丹,也仅仅是平定噶尔丹而已。住噶尔汗国作为一个地方政权与大清王朝对抗了68年之久。

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趁明朝和后金都无暇顾及的时刻,抓紧时间并吞统一卫拉特蒙古。到噶尔丹时期,虽然清朝已经入关统一了中原但是葛尔丹趁清朝平定三藩的时刻逐渐统一蒙古各部,甚至吞并了喀尔喀部势力已经逼近内蒙古严重威胁到清朝的安全。

之前康熙没有平定内乱的时候,住噶尔的使者就要求蓝齐儿格格和亲嫁给自己的大汗葛尔丹。清朝当时的内忧没有掺平,所以康熙无奈将心爱的蓝齐儿格格嫁给了噶尔丹。虽然是清朝的公主,但是葛尔丹非常喜欢蓝齐儿甚至为她修建了和北京一模一样的容妃宫(就是蓝齐儿母亲容妃的宫殿)。他们一家很快有了儿子阿密达,一家人生活的很幸福。

但是这都不能阻止大清和准噶尔之间战争的到来,当准噶尔汗国的扩张严重威胁到清王朝的安全时,各自负有历史使命的首领噶尔丹和康熙的战争爆发了。原因正像剧中葛尔丹说的那样:

无论睡胜谁败,是我和康熙的命运。自从我继承汗位之后,我和康熙的生死大战就不可避免了。我盼望这一天盼望了十几年了。

经过先后两次康熙亲征葛尔丹,在付出康熙差点病死的代价的情况下清军艰难的战胜了葛尔丹的军队。(注意是噶尔丹的,准噶尔部还有很强的军事实力)

战争接手后康熙的赠剑行为

康熙在剧中在阿密达明确扬言长大后要看下康熙的头为父亲报仇的豪言壮语下,依然没有斩草除根而做出了赠剑行为大概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康熙,康熙,你听着,我要为父汗报仇。长大以后我也要砍掉你的头”

第一:

蓝齐儿公主是个既幸福又凄惨的女人:自小受父亲康熙皇上和母妃容妃的喜爱开心的像小白兔一样无忧无虑,但是到了婚嫁年龄被迫嫁给蒙古的葛尔丹。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原的蓝齐儿被迫远嫁千里,好在葛尔丹非常喜欢她。在准噶尔的地位和清朝没什么区别,而且他们有了自己的小宝贝-阿密达,也就是剧中未来住噶尔的继承人。

但是准噶尔和清朝的两次战争再次打破了蓝齐儿的这种幸福,大阿哥胤遈亲手杀死了葛尔丹砍下了他的头颅。蓝齐儿刚刚获得的幸福再次被父亲打破,内心的矛盾和悲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康熙作为一个“大男人”考虑更多的是国家大事,所以才不顾蓝齐儿的哀求坚持和葛尔丹开战。但是作为最喜欢的女儿,康熙在击杀对手后同样也破坏了蓝齐儿的幸福所以要有所补偿。所以他才和阿密达说:我不但是大清的皇帝,还是你的外公。并且不希望阿密达长大后复仇,因为康熙怕再次因战争让蓝齐儿失去最后一个亲人。

况且康熙留下了龙撵给蓝齐儿,也是想用亲情来打动蓝齐儿想着自己的家乡;在以后教导阿密达的多化解对大清的仇恨。如果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准噶尔直接内附称藩那就是意外之喜了。如果没有也没什么损失不是?

第二、

所谓赠剑可不是单纯的赠剑,而是有这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在赠剑的同时康熙说:

“大清皇帝康熙赐葛尔丹之子阿密达为蒙古准葛尔王世袭罔替”

也就是说康熙赐给阿密达的是王爵,这个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想到明朝赐给蒙古贵族的顺义王等三王。这个赏赐本身就是没有把准葛尔作为一个独立的汗国,而是作为一个藩属册封。

再有一个这个册封也很阴险,真实历史上准噶尔是怎么败亡的?首先确实是被清军击败,但是那是在葛尔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控制哈密截断葛尔丹归路的情况下葛尔丹逃亡一年多走投无路才自杀的。剧中虽然有所更改,但是准噶尔内部肯定还是有更大的分歧。历史上葛尔丹死后,继承人是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而康熙册封阿密达为准噶尔王明显就有分化准噶尔汗国的目的。

支持葛尔丹的势力肯定支持阿密达,而策妄阿拉布坦也有自己的势力。这样在军事上就起到了分化瓦解准噶尔内部的目的。

第三、

康熙时期击败葛尔丹后清朝也是强弩之末了,在剧中在被葛尔丹烧毁30万石的粮草后抽调江南的新粮在加上直隶全省才凑了十万石。可见后勤保障方面也是非常的困难,所以短时间内想继续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很困难。所以莫不如来个欲擒故纵,故作大度赠剑册封阿密达为准葛尔王。

小结:

综上所述,康熙在短期内无力发动大规模彻底消灭准噶尔的情况下展现了一个帝王的超常的眼界。赠送宝剑册封阿密达的行为一箭三雕,既安抚了处于悲痛的蓝齐儿又有分化瓦解准噶尔的意图真是帝王心术。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康熙王朝》中,阿密达大喊要砍掉康熙的头为父报仇,康熙为什么转身送给了他一把短剑?

《康熙王朝》中,作为帝王的康熙要维护皇帝的威严,就必须无情;但是作为常人,康熙也有悲欢离合,也有人之亲情。他送给阿密达一把短剑,就包含了他的无情与有情。

阿密达与康熙的关系,源自一段无可奈何的政治婚姻

康熙在全力对付郑经时,噶尔丹趁火打劫,先是攻占喀尔喀蒙古,接着威胁康熙嫁女儿。康熙不能两线作战,只能被迫接受和亲,用最心爱的女儿蓝齐儿,暂时稳住噶尔丹。但翁婿两,就此结下国仇家恨。

蓝齐儿到了草原,生下阿密达,也就是康熙的外孙。康熙对这位蒙古外孙,爱屋及乌,人未到礼先至,送了一顶小花帽。但阿密达毕竟是噶尔丹的儿子,从小生活于草原,当父亲与外公发生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站到了父亲身边。

后来,康熙与噶尔丹打得你死我活,最后噶尔丹被打死。阿密达记住了康熙的杀父之仇,誓言要为父报仇。这时的两人,就不单是外公与外孙的关系,也多出一层仇人关系,如同一把双刃剑。

作为外公,康熙不愿意跟外孙计较,剑如同一个小礼物

外公疼外孙,父亲疼女儿,都是人情所致。有钱的外公,送外孙一辆车也司空见惯;条件差点的,也会送个玩具或者给点零花钱。小孩子出言不逊,外公也不会真的往心里去。

康熙富有四海,面对阿密达的吵闹,送他一把短剑只是疼外孙的“开场白”,接着又册封他为准噶尔汗。

一把普通的剑,作用不大,但天子送的剑,意义就不一般了。

当时的准噶尔元气大伤,噶尔丹死后群龙无首,康熙虽封阿密达为汗,但外孙还小,与蓝齐儿孤儿寡母,不一定驾驭得住下面的人,没准就被人“收编”。

康熙送出的天子剑,可以提升阿密达的权威,表示对其身份的认可。准噶尔部的人,刚刚领教过康熙的厉害,看到康熙的剑,多少会有几分忌惮。因此,这把剑无形中起到护身符的作用,能保佑蓝齐儿与阿密达母子平安。

作为皇帝,康熙的行为带有政治考量

当时的情形是,康熙御驾亲征,彻底打败了准噶尔汗国。但为了这场胜利,康熙付出有多大?

一、兵者,国之大事。既然打仗,肯定有人员伤亡。不管是清军还是准噶尔军,都是康熙的子民;不管谁胜谁败,只会加重彼此仇恨。

二、每次打仗,都要烧钱,而且数目巨大。就说清军这边,开战前几年,康熙就让魏东亭准备三千万两专项资金。这笔钱,归根到底都是来自普通百姓。如果没有战争,这些钱可以减轻百姓负担,可以充实国库,可以让康熙盛的泡沫更少一点。

三、康熙为了延缓战争的到来,与蓝齐儿天各一方。

康熙在战争的过程中,看到的是生灵涂炭,看到的是水深火热,看到的是生离死别,连舅舅佟国纲也不幸阵亡。他终生行仁政,不到万不得已,根本不想兵戎相见。

但是,阿密达毕竟只是小孩子,他体会不到战争带来的危害,只会因为杀父之仇而记恨自己的外公。康熙封了阿密达汗位,想要保持和平,就必须从娃娃抓起,让阿密特从小就没有报仇的心理。否则,娃娃长大了,就会是另外一个噶尔丹。他送短剑的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层含义。

剑可以是礼物,也符合草原的尚武精神,但剑也是兵器,可以杀人。在权力与仇恨面前,各种父子相残、亲人相杀的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游牧民族。

剑在康熙手里,可以杀掉任何不听话的臣子;剑在阿密达手里,也能杀掉他面前的仇人。

康熙用剑在告诉阿密达,你想平安无事,就将此剑当做外公送的礼物;你想为噶尔丹报仇,那长大后拔出此剑,大家兵戎相见。小孩子经过一番恩威并施,软磨硬泡,多半也就乖巧了。

同时,康熙也是在用剑提醒身边的蓝齐儿,阿密达是你生的,你有责任教他如何用剑,是剑拔弩张还是解剑拜仇,你看着办。

秋媚说:一把短剑,两个意思,亦礼亦兵,亦私亦公,融合了外公的温情与帝王的无情。

《康熙王朝》中,阿密达大喊要砍掉康熙的头为父报仇,康熙为什么转身送给了他一把短剑?

在《康熙王朝》里,康熙杀了阿密达的父亲噶尔丹。面对阿密达的仇恨,康熙选择给他一支短剑,并告诉他你随时可以来报仇,哪怕自己死后,也可以找自己的后继之君报仇。此乃攻心术也。

康熙三次御驾亲征准噶尔,在经历了自己病倒、大营粮草被烧、索额图图谋不轨等风波之后,终于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一决雌雄。此战康熙赢得了胜利,成功化解了准噶尔的崛起之势,为大清暂时解决了西北的肘腋之患。

此战康熙是惨胜,不是军事上的力不从心;而是自己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可谓牺牲得太多太多。

自己最爱的女儿蓝齐儿完完全全成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自己的儿子胤禔差点成了俘虏;自己也因为这场战争生病而差点丧命。康熙以牺牲亲情得巨大代价班胜了噶尔丹。

而引发这一切的都是噶尔丹的不臣之心,所以噶尔丹必须死。但是噶尔丹死,并没有也不能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

当自己的外孙未来的准噶尔大汗阿密达发誓要替父亲报仇的时候,仇恨的种子开始在阿密达的心底生根发芽。

“康熙,你听着,我要为父汗报仇,长大以后,我也要砍掉你的头,你等着!”

这个局面既世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中的。面对这样的局面,康熙其实有很多选择。但是解决不好后噶尔丹时代大清和准噶尔的关系,就是没有彻底解除大清的肘腋之患。

面对这种威胁普通人的原则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既然康熙已经牺牲了蓝齐儿的幸福,割舍了这份亲情,可以不妨多割舍一些,斩杀阿密达,就不用担心他再来报仇了。

但是这是下下之策。康熙这么做,与准噶尔的仇恨就真的无法化解了,原本明明是噶尔丹的错,康熙打赢了他惩罚了准噶尔。但是康熙如果杀了阿密达,那性质就变了,就是告诉世人康熙害怕准噶尔报仇,将来会有无数的“噶尔丹”出现,去挑战康熙的权威,与大清发生战争。更何况阿密达是康熙的亲外孙啊,亲情本身对康熙而言弥足珍贵,杀了外孙,道义上也说不过去。

康熙知道面对敌人可以用刀兵,但是面对亲情,“攻心”为上。康熙给了一把短剑给阿密达。

10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马良曾经向蜀汉丞相诸葛亮谏言“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要解决南中问题,必须让蛮人彻底从心里服气,诸葛亮因此“七擒七纵”蛮王孟获。

康熙自然无法做到七擒七纵噶尔丹。因为大清和准噶尔的实力对比,绝对不是蜀汉对南中。准噶尔并非一朝一夕的强大。虽然噶尔丹死了,但是准噶尔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的存在。

“阿密达,朕不仅是大清皇帝,还是你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外公求你不要再报仇了,如果你一心要报仇,那就来吧,即使朕不在了,你也可以找朕的后继之君。”

首先,给阿密达短剑,就是告诉天下人,康熙不怕准噶尔来报仇。你要来杀我,我甚至可以给你刀。你不但可以找我康熙报仇,我康熙死后,你还可以找我的后世之君报仇。从而向世人展示了康熙强大的自信,如此自信源自实力。

其次,但是康熙除了不能认输的大清皇帝身份以外,该有一重身份,那就是阿密达外公的身份。从亲人的身份我希望我们化干戈为玉帛,不要再想着世代报仇,冤冤相报的本质是亲人残杀,就像这把剑,当你把利刃面向我的时候,另一面利刃正面对这你自己。相信我,没有赢家的,战争的创伤只有亲情能弥合。

康熙临走的时候,将自己的龙辇留在了草原,他随时希望蓝齐儿能够化解仇恨,带着橄榄枝回北京。

只是若干年后,阿密达长大了。在蓝齐儿亲情的化解下,阿密达选择臣服康熙,要给康熙纳贡。蓝齐儿坐着龙辇回到北京探亲。

到了北京,蓝齐儿才发现她心心念念的紫禁城里的那个小家早已不再可,落满了灰尘,挂满了蛛丝。而自己最惦念的母妃容妃已经被打入冷宫洗马桶去了。蓝齐儿彻底出离了愤怒,她要让阿密达起兵反清。

得之于斯,失之于斯。江山与亲情在康熙这里永远世个矛盾体。维系能化解仇恨得武器却正是康熙的软肋。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康熙王朝》中,阿密达大喊要砍掉康熙的头为父报仇,康熙为什么转身送给了他一把短剑?

“和亲”政策一直是各少数民族之间处理利益关系的不二法宝。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后,为了处理和匈奴的关系,一直以“和亲”求取和平,汉武帝觉得“和亲”是耻辱,于是耗尽国财,也要攻打匈奴。

一千多年过去了,满清统一了中原,虽然同为游牧民族,但是为了和平与发展,康熙皇帝还是以“和亲”求得与噶尔丹的较长时间安宁。康熙牺牲了蓝齐儿格格的幸福,与噶尔丹达成和亲条件。

蓝齐儿在噶尔丹那里重新找到人生的幸福,但是康熙皇帝与噶尔丹迟早会有一战。当康熙皇帝具备了征讨噶尔丹的实力时,便一鼓作气,杀得噶尔丹丢盔弃甲,自己被胤褆杀死。可怜的是蓝齐儿,从此成为草原一寡妇,皇家女儿终究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说实话,康熙皇帝与噶尔丹之间并非私仇,都是野心勃勃图谋天下的铁骨汉子,如果不是因为国家民族利益不同,我想两人一定是不错的朋友。康熙要消灭噶尔丹,是因为噶尔丹不屈服于大清朝,而康熙要维护大清朝的利益,也绝不容许噶尔丹肆意妄为。

“和亲”让康熙的血脉流向噶尔丹的后代。蓝齐儿和噶尔丹的血脉叫阿密达,他是噶尔丹的继承人,他的身上同时流淌着噶尔丹和康熙皇帝的血液,这样的血缘关系对于大清朝的稳定有着非凡的政治意义。

康熙消灭噶尔丹后,阿密达指着康熙大吼要杀了康熙为父亲报仇,康熙转身却送给阿密达一把短剑,并对他说:“皇帝从来不会求人,但是外公求你,不要再打仗了,和大清永远和平相处。”到底是这把剑的意义更重要,还是康熙的话更重要呢?

康熙佩戴的短剑是权力的象征,一个小孩子是很难理解权力这东西的威力的,也很难理解康熙皇帝与其父亲噶尔丹之间的斗争包含着诸多的权力之争。噶尔丹死后,必然是阿密达继承汗位,阿密达继承的蒙古汗位与噶尔丹很显然是不同的,有着本质的区别。

噶尔丹是靠自己打出来的江山和汗位,阿密达则是康熙阴佑之下的后继者,游牧民族的一个最大的政治传统就是谁有本事谁当家,失去了噶尔丹庇护的阿密达,能否扛起蒙古各部落的大旗,实在是为未可知。

康熙通过多次征讨噶尔丹,基本肃清了噶尔丹的军事和政治势力,但是他同样需要有人扛起噶尔丹后的局面,保持边疆的最大稳定,选择阿密达当然是上上之选。康熙将佩剑送与阿密达,就是希望他利用康熙的权力之剑扛起蒙古的局面。而康熙的这把剑,则是对阿密达最好的支持。这是其一。

其二,在于康熙的话,“皇帝不求人”,所以只能以剑相向,你我份属爷孙,但却是国之君王,所以都只能以剑相向。这是浩浩皇威,可是“外公求你,和平相处”,凸显的是则是作为外公亲人的恩情,这就是恩威并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其三,康熙作为一个开疆扩土的皇帝,他需要震慑来自各个利益团体的争斗,阿密达尽管是自己的外孙,他唯一可以做的事也只有臣服,这是皇权至上的地位所决定的,康熙给阿密达佩剑,同时也在要挟和警告阿密达,你的权利是臣服,拿着这把双刃剑,时刻要谨记。

snowy day🌼️ 分类:其它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