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丧”喜的究竟是什么?按照传统习俗,多少岁算“喜丧”?

“喜丧”喜的究竟是什么?按照传统习俗,多少岁算“喜丧”?

在农村,很多老人去世后办理丧事,都称为“喜丧”,本来人死了不是一个好事,那为什么还会有“喜丧”之说?

按照中国传统丧葬风俗,能够称为“喜丧”,需要满足3个”基本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全福、全寿、全终,才能称为喜丧。就是说,老人活着的时候,享有足够的福气,不过,对于什么才是足够的福气,却往往有着不同的解释。

1、多子多福

比如有些地区,把四世、五世同堂的老人叫做有福之人,当然,现在能做到这些已经很难了。四世、五世同堂,必然是子孙多,大家业,岁数自然也很大。另外,还需要寿终正寝。

有些老人虽然寿命较长,但是最后几年却是疾病缠身,苦不堪言。这都不能算是喜丧,只有自然而然的走了,死的时候很安详,才算是喜丧。

2、足够的岁数

现在能达到上面的条件已经很难,如果单从岁数上讲,多大岁数才算是喜丧呢?

其实,喜丧,对于岁数的大小并非非常严格,不过,太过年轻去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算作喜丧。因此,要想称为“喜丧”,对于年龄还是有讲究的。对于“喜丧”的年龄,曹操就曾经说过 :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耄耋”是指80岁以上的老人,曹操的意思就是说,老人走了,是因为寿命到了的自然死亡,不是因为饥饿、贫困、病扰等外部原因而死,而在世的时候,就连那些草木鱼虫都受到了老人的恩泽,得到了好处。

3、三代后人健在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生的一大悲剧,老年丧子,也是对于做父母的最大的不幸。对于后辈,能有多大的出息,可能老人要求的不是很高,但愿全家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老人就知足了。

不管是老年丧子,还是中年丧子,其痛苦都会伴随老人的一生,心里充满了不甘和遗憾,这种带着遗憾而去世的老人,终究是谈不上喜丧的。

“喜丧”喜的究竟是什么?按照传统习俗,多少岁算“喜丧”?

人逝达到“喜丧”,依习俗,是有一定条件的,不是谁故去都算喜丧,喜丧要具有喜的条件。

在我国,习惯上,不满一个甲子六十岁而死是不可称寿的,不能没享寿,只能说享年。享寿便具有褒义,享年是中性的。满六十而逝,可称有寿享寿了。人是重寿敬老的,越高寿越得人敬,越有喜意。六十岁满是初寿,八十岁是中寿,百岁是上寿,在年龄条件上,初寿之上,中寿之下逝去,是不称喜丧的,要八十以上,具体的要米寿以上才可以算。七十七岁叫喜寿,八十八叫米寿,九十九称白寿,百零八叫茶寿。一般不耄耋之龄逝世,不称喜丧。

不是寿终正寝的自然死亡也不算,天灾人祸意外而故就不能算,要自然合天命,是善终,不是恶死。在社会家庭上也要有喜的条件,要儿女双全,见四代,即享到“全福”:家业兴旺,人丁繁茂,儿孙满堂,坐儿孙福禄,孝抚友爱,在社会享有声誉,对社会有贡献,无恶行,具备善始善终条件,有善心,善念,善意,善行,造福后人。

“喜丧”喜的究竟是什么?按照传统习俗,多少岁算“喜丧”?

大体上讲,有四条标准:

1、寿终正寝。即自然死亡,尽天年,合天命。无疾病。

2、年龄85岁以上,见四辈人。

3、有善念、善意、善心,一生无恶行。

4、家业兴旺,人丁繁茂。

“喜丧”喜的究竟是什么?按照传统习俗,多少岁算“喜丧”?

所谓喜丧,是指过去老人寿长超过八十而逝,就可以让后人欣慰了。为啥呢?因为过去人的寿命普遍短,一般人能活到八十是件很幸运的事。因此:

儿子不想哭。为啥?因为儿子觉得父母能活这么大年纪,已是罕见的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嘛,干嘛再去哭哭啼啼,应该为老人庆幸才对。

孙子不愿哭。孙子和爷爷奶奶隔代了,虽然小时候没少得到爷爷奶奶的疼爱,但是,孙辈长大后也努力地回报孝敬了爷爷奶奶。他们认为内心虽然希望爷爷奶奶继续活下去,但是,还有自然规律限定呢。所以,在孙辈看来,这不过是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没必要假装孝顺哭哭啼啼。

重孙不知道哭。重孙辈一则小二则没有得到过老爷爷老奶奶的疼爱,对他们来讲亲情上不是那么强烈,所以他们的逝去,对重孙辈不是很震撼,因此也就不知道悲伤。

这种局面就被人们称之为喜丧。

各地风俗不同,加上时过境迁,对喜丧的界定也就不一而足了。

比如我们泰安农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享年八十以上,寿终正寝的就算喜丧。而今人们寿命普遍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刚过八十就驾鹤西归,多少有些遗憾。所以现在来讲,八十多点就走了的,说喜丧实在是不好意思。按现在人的寿命来讲,能称得上是喜丧起码也得八十八上吧。

“喜丧”喜的究竟是什么?按照传统习俗,多少岁算“喜丧”?

喜丧,完全来自民俗;和成文的典籍无关;换句话说,喜丧并非属于"国家礼仪规定"而是老百姓在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

为了回答"喜丧"的岁数到底多大?就必须先来看看什么是"寿"。寿的基本含义"活的长久";不仅如此,还必须是"全乎人"(即全寿、全终、全福)。

首先看"全寿";全身的"起点"的七十七岁,即七十七岁叫喜寿,八十八是米寿,九十九为白寿,一百零八为茶寿,一百二十称为天年;

简单说,喜丧的老人岁数应该大;活的越久越符合条件;

这是"硬指标";其次还有"全福";全福的条件一般是"子女双全"、四世同堂,有的甚至可以见到第五代子孙;而且子女中还不可以有夭折或者说死于非命之人;

最难的第三点,即"全终";这里是"善始善终"也就是"建功立业"留下"阴功"造福后人;换句话说,吃,此人还必须担任过高官,为乡里乡亲办过几件实事儿;或者在村里资助过儿童教育,修桥铺路等等。

如此来看,喜丧并非仅仅是看谁活的时间长;还必须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至少也应该是一个大户人家,一大家子人口加起来可以达到一百多人——

人气旺,才有资格说"喜丧"。

“喜丧”喜的究竟是什么?按照传统习俗,多少岁算“喜丧”?

过去的人由于医学不够发达,许多疾病现在能治好的过去就没法治好,加上营养不良导致疾病缠身,国家成立之初,经济萧条疾病肆虐,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多,建国以后为了减少疾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人们体质,人均寿命很快就增至57岁多。

那时候寿命达到60周岁已是过了花甲之年就很不错了,算是福寿双全功德圆满,死也不抱有遗憾,因此,年过七十已是“古稀”。

你想想看,那时年过花甲去世都不抱有遗憾,“人过七十古来稀”,活过70岁还有什么好遗憾的呢,按照过去农村的丧葬习俗,古稀之人驾鹤西去,在操办他的后事就算是喜丧了。

现在七十岁的人去世,在操办后事的时为什么就不能算喜丧呢

因为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好,很注重修养,加上医疗技术先进,人均寿命已达到74岁多,八九十岁的人比比皆是,七十岁就走人他是带着遗憾而走的,因为脑子里想的是根本没活够,给这个岁数的逝者办喜丧,我认为不恰当,逝者没活够,硬给逝者办喜丧,逝者睡在地下都不甘心,没有考虑到逝者的感受,逝者在九泉之下何以安宁,因此,最好不要给70岁的逝者操办喜丧。

多大岁数去世才可以办喜丧呢

我认为应该是八十岁以上,因为老人到了八十岁以后身体的方方面面都老化了,表现在耳聋眼瞎,口辞不清,大小便失禁,不思饮食,步履蹒跚,老态龙钟,有的还是没有了思想的痴呆症,对生活失去了向往,对这个世界不再留恋,阎王爷让他寅时去决不会逗留到卯时,对死没有恐惧感,早死晚死都没有遗憾,他是高高兴兴而去的。

象这种老人仙世后自然是喜死,所以在给他操办丧事的时候就应该带点喜庆的色彩,我这样分析对吗。

碎花洋裙的优雅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