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有40多万军队,蜀汉只有9万,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曹魏有40多万军队,蜀汉只有9万,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那么,“为”的目的就不在所为之事本身,而是利用这种“为”而达到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诸葛亮,不惜劳民伤财,牺牲战士的生命不断北伐,目的自然不是像他高擎的旗帜上写得那样,是为了兴复汉室;

而是以战掌控军权,从而掌控对蜀汉的控制权。

事实上,诸葛亮的确做到了,捎带还赚了一个好名声。

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因很简单,入川后,刘备集团内部的政治派别基本上可以分为跟随刘备入川的“强龙”荆州帮,和“地头蛇”益州帮。荆州帮的头羊是军师将军诸葛亮,而益州帮的头羊在法正死后是李严。

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荆州帮在可利用资源方面远逊于益州帮。

刘备入川后实际上更依赖于益州帮,此时的诸葛亮实际上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以白帝城托孤为例,刘备临终召见和托孤的顾命大臣分别是李严和诸葛亮。

其中,刘备的嘱托分明是以李严为主,诸葛亮辅之。

《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是这样记载的:“章武二年,先主征(李)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病笃,(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这里的“中都护”,相当于东吴周瑜所任的大都督,总领对内和对外的军事。

我们知道,在那个动乱和征伐年代,谁掌握军队谁就掌握真正的大权。

也就是说,此时,真正掌控蜀汉的是益州帮和李严。

然而,这一历史事实却被很多人完全颠倒过来,把诸葛亮排在李严 前面。

再来看刘禅即位后,很多人只知道诸葛亮被封武乡侯,领益州牧,即对内主政。

却不知,李严同时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以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也就是说,此时蜀汉政局是诸葛亮主政,李严主军事,并且,李严的地位似乎在诸葛亮之上。

那么,诸葛亮如何才能实现逆袭,把蜀汉的命脉,即军权掌握到自己手中呢?

战争,是唯一可以实现这一目的的可行途径。

这才有了诸葛亮的屡败屡战的北伐。

北伐的实际结果是,除了劳民伤财,诸葛亮逐渐掌握了对蜀汉的内外事务的绝对控制权,并成功有效打击甚至剪灭了益州帮的势力。

曹魏有40多万军队,蜀汉只有9万,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诸葛亮提出北伐的目的是匡扶汉室,统一中原。

但不能仅仅就此理解北伐的意义。

01

扫除汉贼,匡扶汉室,统一中原。

这是诸葛亮提出的北伐口号,也是对外宣传北伐的目的。

是刘备一生追求的遗志,但不是遗嘱。

据《三国志·先主刘备传》记载,白帝城托孤,仅仅就是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托孤于丞相诸葛亮,以尚书令李严为副。其他并没有详细说明其他具体的事项,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能力比曹丕强十倍,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并说刘禅能辅助就辅助,不能辅助你就自代。而且敕令刘禅以父事丞相。

这已经说得很清楚啦,何为能不能辅助哪?

就是你刘禅要听丞相的话,不要贪玩,否则丞相按照先主遗嘱就废了你。

刘备是没有说要不要北伐,行将就木的人还能考虑的那么多吗?

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这个国是蜀汉,还是大汉?大事是扫除汉贼,匡扶汉室,还是固守蜀汉不要被魏吴吞掉?

所有一切,都让丞相自己看着办啦。

即便刘备没有明确说明,诸葛亮北伐也不能算违背了刘备的遗嘱,毕竟匡扶汉室是刘备一生的口号,这算是刘备的遗志。

但夷陵之战后,蜀汉大伤元气,尽管经过五年的恢复,仅仅也就是缓过气来了,远没有与曹魏叫板的实力。

那么,诸葛亮为何还要年年北伐哪?

而且是在一片反对声中,一意孤行。

这就是作为政治家的高明之处。

02

北伐的真实意图

北伐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策略。这个诸葛亮实在是没法跟任何人说,这是我的一计啊。

诸葛亮《隆中对》的策略是静待天下之变,那为何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主动发起进攻哪?

有句话叫做“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诸葛亮把这个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汉末三国时期,有两大好玩的地方:

一个是,刘备一遇到情况就大哭,都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还有一个就是,孙权一遇到情况就告饶投降。赤壁之战除外,正因为如此,老罗才大写特写。

总之,孙吴一直在示弱,一会儿跟蜀汉求和,一会儿对曹魏称臣,但看到利益下手也很快,也很狠。

但是,夷陵之战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面对孙吴时刻准备投降的架势,诸葛亮还真有些担心,万一东吴假戏真做咋办呢?

北伐的真正意图,诸葛亮没说,我就妄自揣测一下吧:

其一,北伐,在西北方向给曹魏始终保持压力,减轻曹魏给东吴的威胁,增加东吴对抗曹魏的信心,避免曹魏把东吴灭掉。唇亡齿寒,东吴没啦,蜀汉就不可能再存在啦。

这也是诸葛亮的嫡传弟子姜维一直主张北伐的目的所在。

诸葛亮尚且不能北伐成功,姜维就能行吗?

因为诸葛亮只告诉了姜维一人,北伐的目的不是要为了成功,是为了蜀汉的生存采取的进攻性防守策略。

庄稼不收年年种,不管结果如何,必须年年北伐。而且还要认认真真的准备,就像真的一样,这样才能起到作用。一旦露出了破绽,也就玩完啦。

诸葛亮也会哭,有时候哭得还很感人,鬼都不知道他哭啥。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出师表》已经从教科书中删除啦,有人说,这个把孩子都教坏啦。

其二,蜀汉内部政治斗争也很严峻,派系林立,山头众多。特别是当地士族豪强一直没有融入进来,外来政权也没有本土化。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一直用北伐这个借口,采用战时军事化管理。

用战争动员民众,实行军事管理。

如果各方面不予以配合,就军法从事。

同时,让蜀汉各界,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

抛开东吴不说,如果蜀汉与曹魏保持三年相安无事,蜀汉上下就可能松懈。

本来就出于弱势的局势,一旦放松警惕,这是很危险的。

或许说,屡屡北伐,耗费巨大。

但不北伐的话,养着这些兵士,也是很大的消耗。

以战养战,有时候,诸葛亮出动一下,就像流寇一样,扫荡一下,搞一些给养就撤兵啦。

这恐怕也是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原因之一吧。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北出祁山的意图恐怕还要有深意,但不是我们看三国娱乐的人所能够臆测的。

希望以此与好友们交流体会。

曹魏有40多万军队,蜀汉只有9万,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464条回答。

这其实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

曹魏其实并不知道蜀汉的虚实,不知道该国人口只有90万。

而曹魏当时控制长安一带,可以在这里集结重兵,可以防御,也可以迅速南下攻打汉中。

而汉中是蜀汉防御的门户,一旦汉中丢失,四川也就很难防住。

但汉中虽有地形优势,绝对不是牢不可破的,距离长安等曹魏核心地区不远。

如果蜀汉直接防御,曹魏必然会不断进攻。

面对曹魏兵力优势的一次次攻势,汉中地区主要是平原,面积有限,缺乏回旋的余地。

如果不能扼守汉中以北的几个碍口,汉中一丢,四川等于丢了一半。

实际上,曹魏还是多次对汉中发起过攻势的。

从诸葛亮死后,到姜维开始北伐,蜀汉有一个13年的空档期,姜维受到费祎限制不能北伐。

期间,曹魏则多次南下攻击。

比如244年,曹爽率领10多万大军,突然猛攻汉中,主力已经进入骆谷。

当时蜀汉驻守汉中的大将是王平,只有3万人。

当时王平部将都非常惊慌,要求立即收缩部队固守汉中2个要地,连侧后的阳平关都要放弃,等待四川的援军赶到。

但王平力排众议,认为阳平关如果放弃,四川援军即便长距离行军1000多里赶到,也会被堵在关外的峡谷中,难以支援汉中平原。

那么,汉中的3万蜀军就必败无疑。

所以,但是手下将领没有人同意,认为数千兵力根本守不住阳平关。

然而,在极度危险下,王平坚持自己的主张。

曹魏大军进入汉中以后久攻不克,而蜀汉军队在大将军费祎亲自率领下,辗转很久赶来支援。

因阳平关被蜀汉控制,大军北上后很快击败补给困难的曹魏军队,保住了汉中。

但这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王平这点部队,守不住这几个城市,汉中就全完了。

汉中一完,四川也难保,看看后来钟会邓艾怎么摧枯拉朽击败蜀汉的。

所以,诸葛亮很明白,如果蜀汉一味只是死守汉中了,等于是光挨打无法还手,是极为危险的,略有闪失就会丢掉汉中,进而丢掉四川。

而曹魏的兵力是蜀汉二三倍,战斗力又很强,蜀汉单纯防御是极为危险的。

而蜀汉对长安做战略上的进攻,那么无论胜负,曹魏就只能招架,难以进攻了。

所以,到诸葛亮死前,蜀汉大体是很安全的,没有亡国的可能。

但诸葛亮战略的代价也很大,就是常年征战导致蜀汉经济不堪重负,农民几乎破产,怨声载道。

如果没有诸葛亮死后长达10多年的休养生息,蜀汉当时就完了。

曹魏有40多万军队,蜀汉只有9万,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答案就在这几张地图中。

一般人眼中的三国版图:

一般人的思维:哇塞,吴国和蜀汉地盘好大,很强盛啊。

二.然而,这才是真实的三国版图

1.这是主要城市分布图:中原曹魏星罗密布,偏居蜀汉形单影只

2.三国地形图:曹魏尽占中原膏腴平原之地,而蜀汉只有可怜的一点点成都平原。平原有利于更广泛的种植粮食作物,适合经济发展。

3.三国人口密度图:曹魏几乎没有多余之地,所有土地都有人口居住。而蜀汉有大片无用国土,空有领土,但没有人口。

三.总结

可见,汉末十三州,曹魏占了九州半,吴国占了两州半,而蜀汉只有可怜的一州。在三国时代,北方才是经济生产中心,因为北方多平原,适合种植粮食,这也导致了北方城市较为密集,人口众多。而益州仅有成都平原,虽号“天府之国”,但那是相对战乱时期的中原而言。所以,益州属于地广人稀,无效土地众多。一旦中原无战乱,益州的经济生产能力根本无法同中原相比。

据记载,蜀汉军队常年维持在十万左右,而人口仅有九十万。如此少的人口却维持这么多的常备军,经济压力之大可以想象。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言“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并非虚言。在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代,除了辽东外,曹魏已经基本整合了北方所有的资源,战争潜力巨大。而蜀汉以益州一州之力想挑战魏国,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双方闭门发展的话,无疑,魏国发展的速度是蜀汉的数倍甚至十倍。越拖延时间,两国国力差距越大。所以,诸葛亮是被迫北伐,期望和吴国相互配合达到“天下有变”的目的,否则蜀汉很容易“安乐死”。事实也如此,魏明帝时期,魏国已经完全有了从容以一对二,同时应对吴蜀进攻的能力。这就是诸葛亮明知蜀汉贫弱还积极进攻的原因。

《蜀记》:炎兴元年(263年),“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晋书地理志》:“刘备章武元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
《通典》:“三国鼎立,战争不息,及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
红烧肉烧肉本肉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