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70年代的老人,能说说当年自己一顿吃多少粮食吗?

希望经历过70年代的老人说说当年自己一顿吃多少粮食?

相信付出爱是让自己幸福的最好方式,深深地相信,美食是抚慰人心的不二法门,更多美食问答,请关注觅源良食,让我们给您答疑解惑!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我爸妈、我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叔叔婶婶都经历过那个年代,小的时候,每当我挑食的时候,他们就会给我说当年的事情,为了能够让大家尽量全面的了解70年代的生活环境,我分别给大家介绍几个小故事,这些都是多年以来,我家的那些长辈说给我听的,故事是这样的:

1、第一个故事,是我妈说给我听的,那些年外公家里的孩子多,外公又比较喜欢热闹、喜欢喝酒,家里虽然条件不算差,他的工资虽然比普通百姓家稍微多一点,但是按照我外公这样的生活方式,那是完全不够的,每月都是借钱度过剩下的几天;

毕竟家里的孩子多,我几个舅舅,在那几年又是长身体的时候,吃的多那是必然,所以,每当我挑食不想吃饭的时候,我妈就会给我将舅舅们小的时候的故事;

最小的一个舅舅,在家最受宠,所以,他吃饭夹菜只要不是特别过分,外公都是不会用筷子敲他脑袋的,这也只是小舅舅才享有的特权,当年小舅舅身体差,他挑食不好好吃饭,所以才有低血糖的毛病;

其他几个舅舅,只要多夹两筷子,外公的脾气就要开始发作,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另外几个舅舅吃饭也有诀窍,首先是盛小半碗,然后多夹几次菜,快速的将米饭吃完,碗里的菜省着吃,接着再盛满满一大碗,先前多夹的菜埋在饭里,然后再去夹一点菜和菜汤,快速的吃完,这样也能勉强吃饱;

我小舅舅,有低血糖的毛病,都是他挑食不好好吃饭造成的,每当出现低血糖的时候,我妈都会去给他买好几个红糖包子,吃下去之后,立马就能见效,那个年代的红糖包子,我很少的时候,好像见过,三角形的,还是蛮大的,按照我的饭量,最多吃下一个,而且那里面的红糖还是那种红沙糖,我妈说加热后吃到嘴里,都能感受到沙沙的口感,你看我小舅舅,一次就能吃好几个,可见那时他还是非常能吃的;

题主说:说说经历过70年代的老人一顿吃多少粮食?我妈说,那些年,每个人的粮食供给国家都是有计划的,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本本,这个小本本上记录着家中每个人的具体粮食供应斤两;

那些年,粮票比钱还重要,光有钱没有粮票,在外面是吃不到任何东西的,所以他们大多都缺油水,家里的粮食都不够吃;

2、第二个故事,说说我堂哥,他们都是经历过70年代的,虽然那时他们也不太大,但还是可以当做故事讲给我听的,说的是家里熬猪油的事情;

猪油熬好之后,剩下的猪油渣在他们眼中那可是宝贝,堂哥每次忆当年都会给我说这个故事,绘声绘色的表情,让我感觉他是在吃山珍海味一般,实际上只是一碗猪油渣拌饭,适量的放入少许的酱油,那时的酱油还没有老抽生抽的区别,而且也都是散装的,去粮油店购买,类似打散酒一般;

堂哥说起他的饭量,他是这样形容的,70年代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比较清苦,物质比较匮乏,家家户户、城里农村的贫富差距也小,过年的时候,堂哥家住的是单位分的房,上楼的时候,路过一楼张叔叔家,看他家吃的什么,就知道这整栋楼几十户人家吃的是什么,原因是,那时大家能买到的各种蔬菜肉类,基本都是定量供应,所以,家家户户餐桌上的晚餐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那时堂哥年纪小,大人都省着给他吃;

第三个故事,说说我爸妈的故事,70年代他们参加工作也有一段时间了,他们那时的一日三餐都是在单位食堂解决的,家中几乎不开火,就连生炉子的柴火也是需要靠每月的柴火票才能按量共给的,特别是冬天,不够用的时候,家中真是连个明火都没有,生活相当艰苦;

他们的一日三餐在单位食堂解决,饿肚子是不可能的,就是油水少了点,我爸说他年轻的时候,遇到重大节日聚餐,一餐吃过10个大馒头,由于年轻力壮敞开肚皮吃,一两斤米饭应该也不在话下,这也是我小得时候不好好吃饭时,我爸妈常说给我听的故事,总的来说我是赶上了好日子;

写到最后,还想啰嗦几句,希望经历过70年代的老人能说说当年自己一顿吃多少粮食?上文给大家简短的介绍了三个小故事,可能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缩影,也可能我说的不对,但总体来说,那些年,70年代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比较清苦,物质比较匮乏;

不比现在,那是还都是国营商店、国营菜市场,但我的父辈,每每回忆起当年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外、更多的是苦中作乐的欢笑、更多的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勤劳朴素;

以至于现在都是2020年了,爸妈喝排骨汤还是要那种由排骨、筒子骨,小火慢炖好几个小时后,汤锅里漂浮着一层油的排骨汤;

我想,那时属于他们的美好记忆,因为经历过缺油水的日子,每每吃到这种油腻的排骨汤。他们才会感觉到幸福,也是他们忘却不了的美味,最后变成了他们这代人最喜欢的味道;

我做的排骨藕汤,清淡的很,几乎没有油腻的口感,这在我爸妈眼中,这就是小孩过家家,闹着玩,他们嘴里说着好喝,其实,他们都没有觉得这是一碗排骨藕汤,估计比他们喜欢的那种加入开水的菜汤要好喝一点而已;

最后的最后,感谢大家的阅读,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聊一聊您的看法?分享带来快乐,我们在评论区等您!

我们尽量做到恰如合适、通过原创图文,在文字与图片之间为您分享一道道菜肴,它们美味、漂亮、营养,您要什么样的美食,在这里希望我们能够给您!

经历过70年代的老人,能说说当年自己一顿吃多少粮食吗?

七十年代,一顿吃多少粮食?

一顿能吃下多少粮食?一顿能吃到多少粮食?必须是粮食,米面,是主粮,粮食是指米,面,其他还有杂粮,粗粮。

我一顿能吃一斤四两,一斤米饭,两亇烧饼,四两,65年夏,在淮南九龙矿下井劳动实习,和工人同上下,同劳动,12点吃饭,吃一斤米饭,另卖两个烧饼,带下井,13点到矿,班前会半小时,换衣,领灯,14点下井,22点上井,洗澡,班后会,会有长短,必须等班长及全班都到齐了才能开会,正常时,23点可以吃饭,工人回家吃,走路半小时或4o分钟,路远的买自行车。这是开拓掘进工,不延点的,采煤延点多,超一两小时正常。

每月32斤粮,一顿能摊几两?

居民24斤,每天八两。

老伴在农村,上水利工地误饭点了,称了一斤米做饭,全吃光,再加半斤也能吃完。

农村每人36O斤原粮/年,原粮指稻麦,稻加工成米,出米率70%,麦加工成标准粉85%出面率,每天7两米,一顿吃多少。

特殊情况,另说,6O年春,我一星期未吃到一粒米,老伴也有十来天未见到一粒米,我俩都是幸运儿,她15岁,上小学二年级,每天(中歺)两碗米糊,标准是4两,能吃上4两?实际她只吃一碗,带一碗给父亲,我三姐,18岁,和我老伴同班,带一碗给母亲,食堂关门42天,42天未吃一粒米的,有多少能坚持42天?

我户口提前转入吃供应粮队伍,和城市一样,每天8两。

60年秋,刘少奇主席纠正浮夸风,恢复正常了,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末,标准低点,伟人都勒紧裤腰带,支援朝鲜,阿尔巴利亚,…赢得他们赞誉:社会主义大旗在北京。

城市标准低点,一直未断粮,

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总量在那儿,每顿吃多少?变量。

经历过70年代的老人,能说说当年自己一顿吃多少粮食吗?

60年代初,我刚记事的时候,每天只有一个感觉就是饿,当时每月供应26斤粮(粮店买土豆也要扣粮食),家里姐弟四人,妈妈每次吃饭时,都要分份,每人一个半窝窝头,半碗煮白菜,见不着油花,但我们四人都只吃一个,每人省下半个窝窝头留给爸爸吃,因为爸爸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吃一个窝窝头怎能顶得住呀?实在饿的不行,姐姐便带着我经常去野地找榆树叶和树皮吃,下面的树皮都让人扒光了,我们便爬到树上边去扒,树皮嚼在嘴里有粘粘的感觉,把那粘汁咽下去还真能顶饿呢,顺便挖些野菜树叶带回家,常年吃这些,腿和脚都是肿的。

到了70年代初,供应30斤粮,生活就好了许多,那时我已上高中了,虽然每天还是吃窝窝头,但菜比以前多了,能吃多半饱了,并且偶尔能吃上一顿馒头或面条了,73年高中毕业当了知青,村里农民生活也不好,产量低不够自己吃,还得吃国家返销粮,我们知青34人吃集体伙食,每天早晚各2个窝窝头,中午送饭到田间是一个大馒头半碗土豆白菜,天天如此,我们干农活实际并不是很多,因为只种一季,都是玉米和黍子,大部分时间都去山上开采石料,农田基本建设,修水渠或去国营钢厂搞基建,用人单位把工资给了大队,大队给我们记工分,活儿很累,又吃半饱饭,女知青知道我们男生吃不饱,有时就省下窝窝头给我吃,我就能吃饱了,她们若不来送,肚子就感觉空空的,那时我身高1米82,瘦得只有130斤,但比60年代强多了。当时,我们队的工分只有2毛3,一年下来干了330多天,除了还口粮钱,只挣了37元钱,34个知青,只有3个人挣了二三十元钱,其它31个人都倒挂,从家里拿钱还口粮。

这些事都过去多年了,我不想回忆那段苦难的日子,如今我们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我也有挺高的养老金,想吃什么吃什么,但我从来不会浪费一粒粮食,有时孩子们见我吃剩饭还说这说那的,我又能和他们讲什么呢?是啊,吃饱了喝足了的人,你和他讲饿肚子的事,他怎么也不会有感觉的。

经历过70年代的老人,能说说当年自己一顿吃多少粮食吗?

原创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六十年代是最吃不饱的时候。

但客观的回想起来,政府供应的粮食并没有减少过。我的整个青少年时期58年到74年,供应的粮食都没变过,都是25至35斤。也就是每天8两到1斤2两粮食,今天很少人能吃这么多的。

但就是不够吃,甚至给我五十斤都不够吃。所以常常会找些野菜来掺合着吃。

总觉得吃不饱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简单到很多人到现在都没整明白。确把它归结于时政,这让蒋国粉们抓到了攻击党中央毛主席的借口。特别是近几十年,他们来了个新款的忆苦“思甜",思甜是假,忆苦才是目的。

那么吃不饱的简单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人口的急剧增加,落后的粮食生产方式远远无法滿足人口的增长需要。

新中国一成立,全国一下进入到和平稳定时期。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家庭生活上来。几千万士兵准士兵成家立业,上亿百姓结婚生子。中国下就出现了生育高峰。人口由四九年前一直无变化的四亿人,到六十年代未一下增加到七八亿人。

可粮食生产的水平远无法达到人口增加的水平。当时少的亩产百把十斤,多的几百斤。千斤水平那是实验田都难有的事。

主要是杂交水稻还在实验阶段。化肥农药也还没形成规模。可用粮的规模与水平却是出乎意料的急剧增加。

如新增的几亿人。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等对粮食的消耗更是大的惊人。特别是战争,粮食的正常消耗和非正常消耗更是出乎意料。比如越军的有意无意乱浪费粮食。战争物品的生产也要大量的粮食,如消毒酒精,药品,布匹都需要粮食或占用粮食的生产资源。

可天阴又偏遇连连雨,三年的自然灾害,苏联的背信弃义更是雪上加霜。试想一穷二白的底子能经受这前所未有的压力否。尽管全国人民为此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

战胜自然和人为的灾害也需大量的粮食支持,否则科研,国防,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也无从谈起。所有这些当时只有靠增产节约来完成。增产受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发展不快。所以一直到七十年代都没根本性的转变。

那比较"见效"的方法就是节约。所以那个年代如果用粮食喂猪是大逆不道的事,甚至是犯罪行为。就算无约朿,自己也舍不得用粮食喂猪养禽的。所以油水越少,越能吃。粮食越是不够吃,假如能用一部分粮食去养猪牛羊,去喂鸡鸭鹅。那吃不饱的问题就不会那么突出,当然这是事后诸葛亮的聪明了。

所以饿肚子是那个年代的现实,是国家发展不愿看到的过程,也是我们这将要离开盛世的这辈人的贡献与洗礼。我无厌无悔,值!

宁的刘一生 分类:美食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