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白事”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你怎么看?

对农村“白事”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你怎么看?

铺张浪费,打心底反感这种事儿。但是,又深陷其中,无力去改变,并且还得跟着当地风俗去办事。我想,这应该是很多人的内心最真实想法吧!

2017年端午节下午,我妈妈去世。

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实行土葬,在家停七天,然后再上山入土为安。

就是这么一次亲身经历过老家的这种“白事”开销,让我惊呼,原本真的有人靠着“死人”发大财啊。是他们这些所谓的得道高僧,或者是唱戏的人,哄抬了当地白事的花费,让很多人被迫去接纳他们所定下的所谓的风俗,以及不断的给他们钱。

我们这边的“白事”所需要的开销,少则四五万,多则十来万。我妈妈去世的时候,也是花费了七万多。花了这么多,还有人认为我们家小气,给他们钱给少了。哎,人的贪欲永远是满足不了的啊!

“高僧”每做一场法事,家属就得扔一笔钱给他们。这种法事,在这七天里,往往需要N趟。

比如最后的两天,开始不断的做法事,唱哀歌,哭丧的入场。

先是哭丧的边唱边跳的,唱完之后,拿着个盘子开始围着死者的亲朋好友直接讨要钱了。

前几年还好点,意思一下即可,给个5块、10块就成。这几年,可不行了,给20块,人家都嫌少,非得要50、100的。注意,这是每个人都需要这个数。

哭丧的完事之后,又是高僧开始做法事,念经。死者的亲人,分批次的跪拜。儿子儿媳妇,女儿女婿,每个人需要给多点钱的,最少也是每人一百起步。

然后就是死者的兄弟姐妹们跪拜,拜完之后,掏钱放在高僧放钱的盘子里。

再然后就是死者的侄子侄女孙子孙女等之类的跪拜,拜完之后,同样需要掏钱放在高僧放钱的盘子里,只是他们可以少拿点,10块、20块的意思一下即可。

花钱最多的是最后一天上山的时候,唱戏的、高僧深知这是最后一次“捞钱”的最佳时期了,错过就再也没机会了。

所以,他们更加卖力的唱,更加卖力的要钱了。真的,毫不夸张的说,明目张胆的直接开口讨要啊!

比如我妈准备上山之前,停在路边做法事。分了几波的跪拜。

先是我们,女儿女婿跪拜,每人给100,那就是六百了。

然后就是我的姑姑、姑父、舅舅、舅妈、叔叔、婶婶之类的跪拜。起先,他们想着给几十块钱就成的。可是,那些唱戏的,一个劲的喊着:“大老板,最起码也得一百起步啊,少了怎好意思拿的出手?”并且这话,说好几遍,不搭理他们,他们说的越起劲。后来没办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只能是按照他们的要求,给了。

再后来就是我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堂哥、堂姐、堂弟、堂妹们跪拜,全都掏钱,也是比前面几趟给的多才行。

除了这些花钱多,还有就是他们所需要的烟酒也要的特别多。

每趟事,都得人手一条烟,都得要东西之类的。

不仅是这些,白事的酒席钱,也花费不少。现在大家都攀比着,烟得什么档次的,酒得什么档次的,菜需要多少个菜,什么标准的。

这么一系列弄下来,花费可真的是不少啊!

我家花了7万多,还算少的。我们不想当冤大头,把很多太过分的要求,直接拒绝了。因为我们认为,我妈活着的时候,吃好、穿好、开开心心的了,就算上很好的。生前尽孝,远比死了之后一些铺子浪费,攀比虚荣强多了。

生前不尽孝,对老人不好,死后吹吹打打的做戏给别人看,有意思吗?

对农村“白事”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你怎么看?

坐标鲁西南农村,在我们这里白事的消费大都是一成不变的,不存在什么攀比的情况,“死不起”这种情况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白事上面过度消费是会被严格禁止的,村里面有红白理事会监管,每个家族的长辈也是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存在的,因为一旦这个风气形成,那么你让下面有事情的人,以后还能怎么办。

说一下我们这里的基本花费情况吧,一般来说宴席都是200元一桌的菜,每个桌子上面二盒子烟,烟的价格在8元到十元之间,酒每桌两瓶价格也就是10元到20元,总体来说一桌的烟酒菜加在一起的花费不会超过300元,一般用的棺材大都是在1000元到4000元之间,没有很好的也没有很差的,棺材的价格差距主要是看儿女的意思,唢呐和一些白事上面的丧葬用品价格也就是在三五千元,综合来说也就是消费,普通的农民百姓家,白事上面一般就是坐席40桌,这个花费是12000元,加上唢呐和白事用品的费用算4000元吧,棺材算4000元,总计加在一起也就是20000元,这个白事消费绝对谈不上什么“死不起”。

农村白事上面,基本上参加葬礼的人都是会随礼的,所以不要计较说坐席多少桌,你坐桌越多,来的人越多,那么收的礼肯定越多,而且我们这里亲戚直接白事上面的随礼都是非常重的,一般来说闺女婿随礼都是在5000到10000元,娘家人娘家侄子的随礼也都是最少1000元,另外像是死者的把兄弟,或者是死者儿子的把兄弟,孙子的把兄弟,他们的随礼也都是1000为标准,所以综合起来计算一下,一场白事下来的花费,和收礼的钱一计算,基本上都是有剩余的,最次的也能持平,基本上没有听说过谁家办白事还亏钱的情况。

另外就是这几年一般白事的葬礼,如果去世的人只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那么通常情况下,女儿和儿子都会平摊这个葬礼的钱,但是有不会和自己的哥哥弟弟分配收礼的份子,所以怎么算办葬礼的儿子,都是不会亏钱的,如果说亏钱的只能是闺女和闺女婿。

去年村里面在外创业有成的有钱人老李的母亲去世,在村里面办白事,老李不知道家里面的情况,一开始宴席准备的500元一桌,抽的烟20元一盒,酒100多元一瓶,村里面的红白理事会知道以后,直接就找到老李家族里面的长辈,然后一起给老李说明了情况,这种现象绝对不能在村里面出现,你有钱想要面子,可以去外面办,但是酒席一定要严格按照村里面的要求,你可以全部都顶格办白事,但是绝对不能越级。

老李也是个明事理的人,听了村里面红白理事会的要求以后,很通情达理地接受了要求,老李的母亲也是按照村里白事普通的规格举行的,但是老李一分钱的份子都没有收,全村了只要来送自己的母亲一程,来吃喝就行,坚决不收礼。事后老李对于村里的这种制度非常赞成,并且表示这种情况很好,对于全村了都是一件很实在有意义的事情。

从我个人的看法来说,我对村里面的这种红白喜事的制度安排是非常满意的,红白喜事要办,要热闹要习俗这是传统礼节,这个必须要延续,这是好事,毕竟这是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到有规有序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滋长铺张浪费的风气形成,任何事情掌握在一个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形成的。

对农村“白事”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你怎么看?

针对一些地方的农村,攀比成风铺张浪费,大张旗鼓得不顾及自己的个人家庭情况,盲目地为了比阔气要面子,在攀比的心态下举报白事,我个人是非常反感的,尤其是那种在白事上面请歌舞团,请专门的人哭丧,这个是我非常不能理解的,请一群女的在台子上面唱那些情情爱爱,你的父母地下有知,他们心里面能愿意不?你这是尽孝祭奠老人?还是办歌舞秀呢?这简直就是不堪入目非常低级的表现。

客观事实来说,当老人的都喜欢自己的葬礼办的热闹一些,大气一些,这并没有什么错,老年人爱面子这无可厚非,但是这种热闹大气是建立在一个标准的秩序之下的,老年人想要的热闹是人多,是祝福而不是非议。

孝顺是里子,办好葬礼是面子,一个真正尽孝的人,这两点都不能忽视,里子面子都得要都得抓,不能说你生前尽孝了,你的父母过世以后,你找个地方直接埋了就成了,这同样是不对的,该有的仪式,该有的礼节,该宴请的亲朋好友都请到,一起送老人最后一程,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子女必须要做的事情。

那些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人是最可恶的,生前不尽孝,一分钱不舍得给老人花,等老人去世以后,大张旗鼓办葬礼的人,即便是把白事办的多么高档,多么排场,街坊邻居也是只会在后面笑话他们,在孝顺方面表里不一的人,最让人看不起。

我是农村小小李,认同我的回答就给我一个关注吧,欢迎你的点赞评论和转发。

对农村“白事”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你怎么看?

按照农村人说法,人一生最重要的三件事:出生,结婚,死亡。所以,这三件事的发生,对农村人来说,都是大事。

但再重视,也不能攀比摆阔,铺张浪费吧?何况有些农民家庭,并不富裕,之所以这样,就怕不这样做外人会笑话。所以砸锅卖铁也要大操大办。

个人觉得这种做法不可取。孝敬老人,还是要在厚养上下功夫。

山东地区,受孔孟儒家思想影响,“白事”规矩很多。从我最熟悉的胶东我的家乡来看,礼节的东西绝对不能乱,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但下葬这天,饭菜以吃饱为主,并没发现有太夸张的现象。

胶东农村规矩,“红事叫,白事到”。人一“倒头”,根本不需要自家人张罗,本家叔伯弟兄妯娌,很快就到了。帮着布置灵床,做上供的光头饽饽,通知主事,通知各处的亲戚朋友。一般一个村有个主事的安排,谁去报信通知亲戚,谁去打坟,谁去联系什么,各种的安排,井然有序。

在我老家农村,二十几年前最简单的“白事”饭菜,就是来帮忙的本家妯娌们,用大铁锅熬一大锅白菜豆腐炖粉条,再焖一大锅的米饭啥的,能吃饱饭就行了。

但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白事”吃的饭菜,也渐渐多了花样。由炖大锅菜,变成了炒大锅菜。菜的品种也由一个变为8个(8人一桌)。

只是,本家叔伯兄弟妯娌们一齐动手帮忙干活的习俗没变。烧火的,摆碗筷的,挖菜的,端盘子的,添茶倒水添饭的……都是本家人。

这是支在外面的大灶,灶底木柴燃得正旺,农村厨师在掌勺炒菜花。因殡葬回来较晚,下午2点才开始开火炒菜上桌。

切好的葱姜蒜和香菜,也装在大盆里。

炒好一大盆菜花,农民厨师快速端过一大盆芹菜来。旁边桌上,是拍好的一盆黄瓜,待会儿用蒜泥加猪头肉凉拌。

旁边,有人围观炒菜,交流几句。

本家媳妇们在帮忙把大锅菜分盘。胶东农村规矩大,哪怕吃最简单的菜,也得盛放好,一桌一桌都坐好才开始吃。

看,就是这样简单的餐桌,简单的凳子。餐具也很简陋,但酒杯、茶壶、茶杯、烟、酒、饮料、餐巾纸一样不缺。

以菜为主,没有太贵的菜肴。炒青菜,炒青椒,炒玉瓜,炒菜花,白菜炖豆腐,炒豆芽,凉拌黄瓜,唯一一个荤菜,是炒鸡块。

一桌八人,吃这样一餐饭,在我们这边农村“白事”里,属于中等标准。胶东农村最重视的丧事比较重要的日子,一个是“五七”,再一个是“烧三周年”,要摆祭,扎库扎马,大操大办程度,不亚于婚宴。

个人感觉,主家新丧,这样简单节俭的吃饭方式,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主家悲痛心情的体谅,同时也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人死不能复生,攀比之风要不得,还是量力而行比较好。您说呢?

对农村“白事”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你怎么看?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白事操办也是事实。千百年来,丧葬一直备受重视,大家都希望逝者能风光的安葬,很多时候很多人会将其当作儿女孝敬的"尺码"。

近年来,丧葬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我的看法是:

在哪里都是比较讲究礼义规程,“花费惊人”

"盖棺定论",丧事人来人往,众口皆碑,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逝者生前或后人为人处世的行径。于是,不论身处城市还是农村,都不会对丧事操之过急,简简单单。其实,城市人丧事要比农村场隆重,花费更高。单就宴席,开支就是农村人的几倍。

农村人的丧葬,以我们当地来说,一般丧期五天,民间的老规矩繁冗,丧葬祭品也不是上"档次",逝者棺材和衣物不足万元,其他丧事花费2万左右。超过四五万的只是非富或有公职者。普通百姓也就两万封顶了。很质疑"农村丧事攀比愈烈"的说法。也不是说所有农村的白事操办“攀比愈烈”

农村操办丧事也许有他们的"难言之隐"

风俗习惯的养成。人生在世,努力的活过,也曾使子孙后代有了繁衍生息的希望。对于逝者总是要祭奠一番,由此而形成了丧葬文化。若有逝者也不得不拘囿其中,渐渐的当作一种风俗习惯。并且地方越少,越容易,越沿承。

现在提倡移风易俗,从简而办,只是收效甚微,如没有硬性手段,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是因为仅限于几个村的习俗,用不了几年便可以形成,然后被大家公认了,"照本宣科",觉得已是"古老"的习俗,不能改变,只能传承。

"彰显"孝道的一种方式。丧事礼仪需要整个家族成员的共同参与,更少不了至亲的"捧场"。通常是由村里德高望重之人,担任总管一职。然后由"任命"副总管、书礼、端盘、烧水、迎(陪)客等等人选,"组阁"成临时的"丧礼执事会",确保每个人分工明确,全程负责丧葬所有事务。

丧事之所以隆重,也由此而开始,所有族人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亲朋好友也如约而至。自人去世到下葬,五天(有的是七天),忙里忙外,追忆逝者,缅怀恩情,同时事主为感谢乡邻亲友,天天有酒席。出殡前一天还要大摆宴席,以示答谢。不然,怎么会有"亡人不动口,一天八斗"的说法。其实,就是说人去世后丧事的场面。缺少了这种"场面",就是"不孝",会招致众人的讥笑。

"补偿""孝心"的"潜规则"。相互攀比操办丧事,其实就是"薄养厚葬",也有后人觉得愧疚老人,想以此作为"补偿"。对于这一点,也有两种类型:

其一,明知有错,错上加错。这类人,平日里置父母于不顾,有的还遗弃老人。老人们的老年生活百般煎熬,胡乱的弄口饭吃,不饿就行;有病便拖,拖不起再说。待老人百年之后,他们的子女并不是良心发作,而是怕落下不孝的名声,掩人耳目,掏钱叫个哭丧的就是例证。

其二,自己讨生活,欠父母多。现在的农村,有一个反常现象,那就是"空心村"。人都哪去了,一少部分住进了城市,绝大多数出门打工挣钱了。也就出现了"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他们理解儿女的难处,自己将就着生活。一旦老人故世了,作儿女的觉得愧欠父母的太多,只好将心思用在丧事上以作补偿。

农村的丧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人提神认为也有善义表达的一面。毕竟人来世一遭,总不能悄然无声的入土为安;丧礼繁琐,仅凭一个家庭也未必可以圆满完成,除非特别有钱。基本上是一家办丧事,全村在忙活。至于说花费大,这只是看到了"出",那"进"的份子钱也船涨水高。只要是自办酒席的丧事,大多数还是收支平衡的。说起攀比,只是个别现象,并非全部都这样。人们觉得心安理得便是最高的境界。

对农村“白事”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你怎么看?

现在农村"白事"攀比之风,可谓是愈演愈烈了,在我的老家,真的是已经到了让人心惊肉跳的地步。热菜、凉菜加起来要达到十个八菜,而且还竟然必须要有甲鱼、牛蛙之类,确实是不敢想象、以至不可思议。毕竟现在的农村,还没有实现普遍的富裕。

这股攀比之风源于何时和何种原因,已经无从考试或者无关紧要,但我觉得和以为,很有必要给这种攀比之风刹刹车和降降温,毕竟这已经是很多农民难以承担之重。如果让其继续这样猛刮下去,恐怕最后会把一些家庭的房屋上的瓦片,都给吹到大海里去了。

人来一趟世上不容易,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稍微隆重和热闹一点,其实也不算是太过分,对生者和逝者,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抑或安慰。但应该有一个度,不要把当事人压迫得喘不过气来。否则,倘若逝者在天有知,恐怕也不会同意和认可。

生时尽孝,也许比这种攀比,更有人情味和幸福感。

对农村“白事”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你怎么看?

农村“白事”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这是真的。

不过,地方政府对这件事情已经有认识了,我的老家大部分村子里,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有一个专门的班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规定,对殡葬的一些风俗习惯,做了一些重大改革,对那些活着不养,死了厚葬的儿女,有了一些制约,很受老百姓的支持。

以前家里有老人去世,要在家里停放3至7天,这几天要大摆宴席,还要请吹鼓手唱戏,吃饭,喝酒,抽烟,喝茶,唱戏,都比着干,那家也不愿意垫底,因为垫底有人笑话,看不起,所以大家都竭尽全力攀比,只这一块费用可高达3至5万。

骨灰盒也比着买,有贵的不用便宜的,骨灰盒还要放在官材里,官材也要最好的,寿衣也要最好的,还有扎“纸草”,扎的还很全面,大到楼房气车,小到茶具,还有司机保姆,金山银山,聚宝盆,米山面山摇钱树,五花八门,活着有的,死了都要有,活着没有的,没见过,没用过的,死了也要有,白布按匹拿,这一套没有几万也下不来。

现在都有了新规定,一个人去逝总花费不得超过3千,一切从简,谁家超了,“红白”理事会出面禁止,不准村民给他们家帮忙,一切让儿女自己干。

这个殡葬改革,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拥护,其实人人心里都明白,人死了一切都结束,弄的再好,再上当次,死人也看不到,更享受不着。什么都是活人说的,弄给活人看的,滿足的是活人的虚荣心。

活人花了冤枉钱,死人背了黑锅,死人什么也见不到,纯粹是一种浪费,是一种不良习俗,一种迷信行为,父母死了,愿意大操大办的有这么几种人。

一:有钱人,有权人,儿女活的风光,父母死也要风光,闪摆财富,表现孝顺,收受财物。

二:因各种原因,没对父母尽孝的人,心里欠安,要表达一下心中的欠意,悔意,让心里平衡点,好过点。

三:骨子里就不孝的人,父母死了,他们也害怕别人背后骂他畜牲,想给自己的脸贴点金,好出门见人,给自己的不孝行为来一个伪装,在内心里也是一种庆祝,父母终于死了。

那些有孝心的儿女,在父母活着的时候都尽孝了,他们照顾父母体贴入微,满足了父母的愿望,虽然是一样悲伤,但是心里坦然,觉得自己对的起爹妈,对的起良心,对的起儿女这个称号,问心无愧,他们反而对父母的殡葬一切从简,不会大操大办,不去搞那些形式,不去花那冤枉钱,他们心安理得。

人人心里明镜似的,人活着你对他的好,他能感受到,死了再孝顺他也不知道,活着的时候那怕让他吃一口东西,他都会尝着味道,死了就是为他做满汉全席,别说是让他吃,就是让他看一眼,他也办不到。

我拥护殡葬改革,喜欢儿女生前尽孝,死了连骨灰都可以不要。

图片来自网络。

睡不着觉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