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死杨贵妃后,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

赐死杨贵妃后,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

安史之乱之前的李隆基有多得意,晚年就有多凄惨,心爱的女人死在面前,被儿子夺了皇位,自己成为了被软禁的“太上皇”,郁郁而终。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契丹、匈奴共15万士兵,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自范阳起兵,仅在半年之后,便在潼关大败哥舒翰,一时间,长安城陷落在即,人人自危。

危难之际,唐玄宗李隆基选择了偷偷逃走,将偌大的长安城以及皇后、贵妃以及皇子丢下,唯独带上了自己最宠爱的杨贵妃,但不曾想,此一去,竟是杨贵妃的夺命之路。

在行至马嵬坡时,宰相杨国忠被哗变的士兵乱刀砍死,又在陈玄礼等人的坚持下,将杨贵妃引至佛堂处死,才算是暂时稳定住了哗变的士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坡兵变”。

兵变之后,李隆基一路南下入川,其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被迫接受了现状,回到长安后,被儿子李亨幽禁,自此,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五年的失意生活。

李隆基的晚年生活,可以说是十分的不如意,从开始两年还能偶尔潇洒,到最后几年的万念俱灰,手中权力的失去,让他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光和地位,同时,李亨对他的猜忌也越来越深,这一切都让李隆基心如死灰,不过也怪不得谁,造成今天这一局面的,都是他“作”的一手好死。

公元755年,对大唐来说,是一个令人黯然神伤的年份。

这一年,安禄山起兵,但大唐承平日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以至于安禄山在极端的时间内,控制了河北、河南大部分郡县。

次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得知消息的唐玄宗气愤之下,以“抵抗不力”处决了封常青、高仙芝两位大将。

随后,唐玄宗任哥舒翰为元帅,镇守潼关,潼关地势险要,这对于唐朝方面是一个极大的优势,如果利用得当,必定能暂时保卫京师不被攻陷。

但李隆基却偏偏不这么干,否决了哥舒翰“坚壁清野”的方案,要求大军尽快出战,同时,宰相杨国忠历来与哥舒翰不合,因此就利用唐玄宗李隆基急于平定叛乱的心理,撺掇李隆基下令,最终迫使哥舒翰带领二十万大军,出潼关,与安禄山部决一死战。

战争结果不言而喻,哥舒翰惨败于安禄山,潼关被攻破,长安城的最后一个屏障没了,陷落在即。

这个结果让唐玄宗李隆基万万没想到,万般无奈之下,在当年6月的一天清晨,带着一干人等逃离出城,将那偌大的长安城就此丢下。

一行人到达马嵬坡后,几个吐蕃使者拦着宰相杨国忠,嚷嚷着索要食物,还没等杨国忠反应过来,就被积怨已久的士兵乱刀砍死,情绪激昂的士兵还将李隆基所住的馆驿包围起来。

危机之际,李隆基不得不亲自出面安抚士兵,但士兵们不买账,无奈之下,李隆基派高力士找来卫戎司令陈玄礼,陈玄礼直言,唯有杀死杨贵妃,方能平息士兵的愤怒。

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高力士的规劝,唐玄宗李隆基即便是万分不舍,也无可奈何,最终,下令将杨贵妃引至佛堂,由高力士亲手将其勒死,一代美人,就此香消玉殒。

“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新唐书》

马嵬兵变之后,李隆基与一同随行的太子李亨分道扬镳,李亨北上至灵武,李隆基南下入蜀,一个月后,也就是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自行宣布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而远在四川的李隆基,就这样被儿子“主动”的请上了太上皇的位置。

马嵬兵变,可以说是一场有计划、有预谋的兵变,而主谋正是太子李亨,其实在安禄山叛乱时,李隆基就有意要禅位给李亨,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李亨会这样的迫不及待这让他大受打击,而李亨自行宣布即皇帝位的消息,更让李隆基黯然神伤,他十分清楚,这天下,他已经说了不算了。

在李亨自行登基后,安排了一个使者前往四川面见李隆基,说是面见,实际是是通知,对于儿子这个举动,李隆基也是无可奈何。

毕竟现在李亨拥有一定的实力,叛乱还得依靠他来平定,权衡之下,李隆基下了一道诏令: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肤知。候克复两京,肤当怡神姑射,堰息大庭。

李隆基的意思很简单,你李亨已经登基了,这我改变不了,暂时接受也成,太上皇当就当了,不过现在让你先行使着权利,但等到我回到长安后,一切还是我说了算。

还是不甘心就此放弃至高无上的权力啊!

与此同时,李隆基为钳制李亨,人事调动也没闲着,先是安排韦见素、崔涣等人拿着册封诏书赶赴灵武,并留任在李亨身边以便节制。

同时,在地方上以及重要部门安排效忠自己的人任职,如襄阳太守李恒为蜀郡长史、剑南节度使,永王傅刘汇为丹阳太守兼防御使等。

单单这几个操作,远不能节制李亨,为了以图东山再起,李隆基暗中大力培植李亨的弟弟,也就是永王李磷在江淮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并传话给李磷,让他“放手做”

所有动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李隆基要节制李亨的权力,来通过这种方式,与李亨竞争。

有效果吗?有,效果就是让李亨对父亲李隆基愈发的猜忌和忌惮。

针对李隆基的几个措施,李亨以一种十分粗暴的形式来应对,先是诛杀了弟弟李磷,之后又将李隆基安排进来的大臣,或驱除,或下狱,总之清理的一个不剩。

皇上与太上皇的较量,以李亨完胜结束!

这次的暗中较劲,使李隆基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这天下,他说了真的不算了,儿子李亨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这是已经不能改变的事实,同时,李隆基的小动作,也让李亨对这个“不安分”的父亲愈发猜忌,这也为李隆基凄惨的晚年埋下了伏笔。

天宝十六载(公元757年),安禄山被儿子诛杀,唐军大将郭子仪趁势收复洛阳和长安,李亨回到长安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入川,请回李隆基。

之所以要把李隆基请回长安,可不是让他回来当皇帝的,而是李亨要名正言顺的坐稳皇帝之位,虽然之前自行继位,但毕竟说出去不好听,因此,十分有必要让李隆基回来一趟。

而对于李隆基来说,回不回长安是个让他十分纠结的事情,呆在蜀地,自己可以以“剑南一道自封”,这样在自己可控的实力范围,还可以向全国发号施令。

但是蜀地历来条件艰苦,无论是硬件环境还是娱乐设施,比繁华的长安相去甚远,这一点又让李隆基很不满意。

几番考量之下,李隆基最终没能抵抗住长安城的诱惑,决定启程回长安。

但在走到凤翔时,李隆基就后悔了,为什么呢?因为前来迎接的宦官李辅国,在见到唐玄宗后,二话没说,就把李隆基的六百护卫给缴了械。

“李辅国诏取随驾甲仗。”——《新唐书》

取而代之的,是李辅国带来的三千甲士,对此,高力士怒斥李辅国,却被李辅国反呛为“不解事”,而李隆基虽心中不满,但真正是无可奈何。

似乎是为了找回点颜面,李隆基不得不尴尬地说“临至王城,何用此物?”,命令护卫自己的禁军士兵按照要求上缴武器。

李亨的这个下马威,让唐玄宗在凤翔犹豫了七八天才勉强上路,估计当时他应该是后悔选择回长安,还没进城就来这一出,这往后的日子,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临到咸阳,李亨身着紫袍亲自前来迎接,见到父亲李隆基后,抱着腿不撒手的痛哭流涕,而李隆基眼见如此,自然知道李亨想干什么,也十分配合的与李亨上演了一出“父慈子孝”的让位大戏。

“上皇下楼,上(肃宗)匍匐捧上上皇足,涕泗呜咽,不能自胜。”

李隆基命人取来黄袍一件,亲自给儿子披上,并“情真意切”地嘱咐李亨,要当一个好皇帝。

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

皇位传承就在这换衣服之间默默地完成,而这背后,是李亨的势在必得,以及李隆基的无奈认命,回到长安后,李隆基在宣政殿,将传国玉玺正式交给李亨。

李亨的皇位算是名正言顺了,但对于李隆基来说,噩梦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隆基深刻地品尝了一把什么叫做人情冷暖。

李隆基刚回到长安时,仍然居住在原来当皇帝时居住的兴庆宫,虽然身边没有了杨贵妃,但幸好还有忠心耿耿的高力士陪伴,以及自己的妹妹玉真公主,日子也算是说的过去,偶尔还能款待一下前来看望他的各级官员。

但时间一长,李亨就坐不住了,暗中加派人手用来监视李隆基,生怕他利用深厚的政治影响力,再来一次“复辟”,要知道,自己这位父亲,当年可是接连政变两次,除韦后,灭太平公主,对于其中的门道,没有比他更清楚了。

越想越怕,终于,李亨实在忍不住了,于是,李辅国带着李亨的又一道诏令来到安庆宫,这次的目的,是让李隆基再次搬个家,搬到与世隔绝的太极宫“安度晚年”。

虽然高力士据理力争,但架不住李辅国手中明晃晃的刀剑以及一大帮面目凶狠的士兵,即便是不情愿,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最终,李隆基只得乖乖的搬到了太极宫。

在太极宫的日子,才算是真正的被软禁起来,而李亨依然没有停止给李隆基下绊子,先是李辅国诬告高力士“有反意”,很快高力士就被削去所有官职,然后被流放巫州,临走前就连想见李隆基一面都没有如愿。

紧接着,陈玄礼等人也被勒令致仕,转眼间,李隆基真正地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曾经的唐玄宗,性英武、喜音律,但在太极宫中,只有不懂事的小宫女和暗地里监视他的太监,如此环境,怎能不让李隆基郁闷?

唐宝应元年(公元756年),李隆基在极度的苦闷中,走完了一生,享年78岁。

小结:

马嵬坡的兵变以及杨贵妃的死,是唐玄宗李隆基人生的重要分水岭,从极盛到极衰,短短数年,让充满权力欲望的李隆基极其纠结和郁闷,曾开创大唐盛世的他,如何能甘心被遥遥无期的软禁?在这种不甘心的思想以及儿子李亨不断的猜忌和打压下,李隆基的晚年时光凄惨,也是实属正常,总之就是,权力让人疯狂,也让父子成为仇人,晚景凄凉,还是权力欲望在作祟。

赐死杨贵妃后,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

公元757年,李隆基回到长安皇宫,又过了五年才驾崩,终年78。这种条件,相对于在安史之乱中凄惨死去的千千万万无辜军民而言,何来“凄惨”之说?

在当太上皇的五年里,李隆基的生存状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莺歌燕舞、风流潇洒;后两年,万念俱灰、郁郁而终。原因只有一个:权力。

其实在当初马嵬驿兵变的那一刻,李隆基很难有好日子过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封建帝王和宠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前者授予后者权力,后者是前者的代理人。很多看似“奸臣当道”引发的乱像,本质上也是帝王意志的体现:有什么土壤长什么果,你以为奸臣是坏人,其实真正坏的是皇帝。

但是,聪明的皇帝最擅长的就是卸磨杀驴、找人背锅,一旦察觉民怨沸腾、怨声载道,他们能果断的干掉自己曾经的宠臣“以谢天下”,成功转移仇恨,毕竟一般人不敢明目张胆的反抗皇权。这一招虽然不地道,但很实用。

但李隆基显然犯了浑。所有人都知道,安史之乱是他自己养成的;封建帝王在位如果超过30年,基本上都会变成昏君,而李隆基在那时已经超过40年,他一改前期的英明神武,在朝廷内任用佞臣、朝廷外重用蕃将,希望用这种所谓的制衡来巩固权位,即使无数人犯言直谏也无济于事。

但事与愿违,他的宠臣之一安禄山,打着清除另一名宠臣杨国忠的名义造反,此时的李隆基已经颜面扫地;而直到这时,他仍不思悔改,不仅没有“机智”的丢卒保帅,反而一边维护宠臣、一边摧残良将——听信宦官,诛杀卖命抗敌的高仙芝、封常清;和杨国忠同穿一条裤子,逼迫哥舒翰兵出潼关;主力军被自己坑完后,立即带着亲信、后宫一溜烟往杨国忠统领的蜀地逃窜......

马嵬驿兵变,实际上针对的是李隆基,毕竟打狗看主人,禁军诛杀杨国忠,实际上就是要将李隆基的军;好在陈玄礼掌军已久,把祸水引向了杨贵妃,替皇帝找到背锅侠,成功限制了事态发展。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李隆基虽颜面无存,但好歹保住了命。

随后大部分军民跟随太子李亨北上朔方,已经充分体现了人心向背。过了不久,得知儿子在灵武称帝(即唐肃宗)、尊自己为太上皇,李隆基虽然内心失落,但也没有其他选择:烂摊子总得有人来收拾,自己无心无力,儿子愿意出头,总比江山落到安禄山手里好吧。

在其后的大概一年中,太上皇李隆基在繁华的蜀地避难,皇帝李亨在朔方调度平叛,双方相安无事。

公元757年,唐军在香积寺大获全胜,斩首叛军6万人,一举收复长安。无论是出于孝道,还是炫耀政绩,唐肃宗李亨都得接回父亲。他也确实在第一时间这么做了,但说辞比较虚伪,大意是:“请上皇东归,朕退居东宫、安心当个太子”。

没办法,皇位固然香,自己也确实有资格拥有,但吃相一定得注意好好包装;何况谁都明白,今时不同往日,李隆基即使再贪恋权力,也会不好意思(不敢)接招。

至于传递大实话的任务,就交给大臣们了。李亨的“诸葛”李泌迅速以群臣的名义写了一封贺表,大意是:“陛下无时不刻不思念上皇,如今京师已光复,请上皇返回京城,好让陛下能一尽孝心”。

两封表书一前一后送往蜀地,结合起来表达了这个意思:皇帝愿意让位,但大臣们不同意。这出双簧,让李隆基父子都有台阶下,深得政治腹黑学的精髓。

果然,李隆基收到第一封表书时,“彷徨不能食,欲不归”;第二封抵达后,他心里的大石头才落地,高兴地命人准备好路上的服饰、食物、娱乐节目,并且把出发的日期都定好了。

随后父子会面的过程颇具深意:

李隆基抵达凤翔,立即把护送自己的600甲兵交给所在郡县,表示自己不会染指任何兵权;李亨获悉,则派了3000精兵前去迎接;

李隆基到达咸阳后,李亨脱下黄袍、身穿紫袍前来迎接,当众跪拜父亲,并请对方使用自己的皇帝车驾;

对于这种态度,李隆基自然高兴,当然也会投桃报李,他要来黄袍,亲自为儿子穿上,其后表态:“天命与人心都已经归于你,你能够让我安度晚年,就是你的忠孝了!”

也许这真的是大实话。父子俩一番客气后动身回宫,李亨亲自为父亲牵马,李隆基高兴地说:“我当了近50年天子,都不觉得高贵;如今作了天子的父亲,才发现贵不可言!”回宫后,他正式把传国玉玺交给了儿子。

上述场景其实挺好笑:父子俩明明都知道皇权有多香,但李亨顾忌孝道,不得不三番五次假惺惺推让;李隆基不敢、也不能接,只好五次三番表示愿意安于现状,套路一个比一个深。

但嘴里说放下很容易,面临赤裸裸的权力诱惑时却是另一码事。

李隆基回到长安,仍居住在自己当初做皇帝时的寝宫兴庆宫。起初李亨对父亲毕恭毕敬,还经常拿一些政事去请示意见。李隆基如果真的舍弃权力,就应该像当初李渊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才对,但他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这里有个例子:

李亨在处理那些当初投降叛军的大臣时,准备宽恕张均、张垍两兄弟。在诏书拟好后,他拿去请示太上皇的意见。

面对这种情况,李隆基不应该干涉才是,当他还是舍弃不了对生杀予夺大权的渴望,拒绝了这一主张;李亨磕头请求后,他才勉为其难的仅仅饶了张垍一命。

更要命的是,李亨之所以想赦免张均、张垍,是因为他们的父亲张说曾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李亨还在娘胎里时,李隆基只是个藩王,他担心太平公主的迫害,准备用堕胎药流掉这个孩子;但张说于心不忍偷偷替换成了养胎药,这才保住了李亨一命。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当了皇帝还不能保住自己的恩人,李亨的真实感想不难猜测。此外,他曾想挖出祸国殃民的李林甫的尸首挫骨扬灰,但顾忌李隆基的想法最终作罢。一个词来形容唐肃宗李亨的状态:别扭。

李隆基住在兴庆宫,这里毗邻街市,长安的繁华一览无余;他有陈玄礼、高力士的侍奉,平日里经常跟一众公主、老臣纵酒娱乐、欣赏歌舞,儿子唐肃宗也时常来探望自己,生活那叫一个滋润;

但这还是不能让他满足,爱好出风头的他,经常登临长庆楼,路过的百姓无不俯身叩拜、山呼万岁,李隆基龙颜大悦,下令在楼下设宴款待众人;

这还不算,他甚至还经常跟一些进京的军队将领有密切往来,将军郭英、剑南道使者都曾刻意前来拜会,享受过李隆基的热情款待。

这就有些踩过界了,李亨碍于父子之情不好发作,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他的亲信可不能忍。

经过安史之乱,李亨对将领极为忌惮,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等宦官受到了重用;这些人跟张皇后勾结弄权,掌控朝政。

其中,李辅国出身贫贱,虽然权势如日中天,但老是被李隆基的身边人瞧不起。为了替主分忧,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他以“上皇勾结外人,陈玄礼、高力士图谋不轨,禁军当初都参与了马嵬驿事变、忐忑不安”为由,劝说唐肃宗把李隆基迁徙到戒备森严的内宫,以免产生祸乱。

唐肃宗表面上不答应,但李辅国何等精明,他先是擅自削减了兴庆宫内的马匹,由300锐减到10;李隆基感觉不妙,但也无可奈何。

不久后,李辅国纠集禁军,哭求把李隆基移居到太极宫,但唐肃宗的态度是“泣不应”,只是哭,但不表态。

过了几个月,趁着唐肃宗生病,李辅国假传圣旨,声称皇上请太上皇到太极宫游玩;李隆基带着亲信走到半路,被李辅国以及手持武器的500禁军堵住了,对方表示“迎接”太上皇移居更加“宽敞”的太极宫。

就这样,李隆基几乎被绑架到了残破的太极宫甘露殿,身边的下人只有几十个老弱病残,陈玄礼、高力士等老部下以及以前的宫女都被剥夺。

其后,李辅国才带着禁军将领前去向唐肃宗“请罪”。当然,他们不仅没被责罚,反而受到了口头褒奖。

几乎被囚禁的李隆基,在接下来几乎只吃素,而且还修炼辟谷之术;也许是因为思念杨贵妃,也许是对自己凄凉处境的悲哀,他形容枯槁、心如死灰、郁郁寡欢,两年后与世长辞。

听到这一消息,卧病在床、好几个月没有探望父亲的唐肃宗李亨悲悔交加、病情加重,不久后也撒手人寰,让人唏嘘不已。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回京的李隆基年事已高,在朝野早已威望尽失,不大可能制造事端,只是之前当了几十年的皇帝,让他突然放下身段、低调享福,确实有些强人所难;而唐肃宗李亨,也不那种为了权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之人,对于太上皇的影响,虽然带来了不便,但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父子俩原本可以相安无事。

但一方面李隆基没能彻底放下权力心;另一方面唐肃宗的亲信不会容忍上面存在掣肘的力量,他们利用唐肃宗的犹豫、纠结心态,越俎代庖摆平了太上皇,造成既定事实。

权力面前,亲情的力量太过于微弱,这就是为什么在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太上皇、皇上并存的情况极其稀少。

赐死杨贵妃后,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

马嵬坡,禁军主帅陈玄礼:恳请皇上将贵妃正法。李隆基一脸不愿,扭头回屋。韦谔冲进去,砰砰砰地叩头,直至血流满面:皇上,不能拖了!

李隆基愤恨不已:玉环常居深宫,与造反无关!但高力士只说了一句话,李隆基就咬牙赐死了杨贵妃。

一、太子登基前,李隆基大权在握,虽几经狼狈,但日子还算逍遥自在

当年,高力士见皇上郁郁寡欢,就帮忙牵红线:您的儿媳貌美如花。李隆基心痒难耐,当即下令:诏杨玉环到华清宫沐浴,自己则躲在一旁偷窥。

这一看,直接将伦理道德抛之脑后了!

之后,李隆基横刀夺爱,毫不犹豫地抢走了寿王妃!为补偿儿子,便给他重新赐婚:一位将军之女。

那时,李隆基大概忘记了,杨玉环是他亲自赐婚给寿王的,他甚至还主持了册妃大典。

李隆基“安抚”完寿王,就迫不及待地将杨玉环接到宫中,还高调地封为贵妃。这一年,他已经是60岁的高龄,而杨玉环才芳龄26岁!

自此,寿王妃摇身一变,成了寿王的“后妈”,恩爱了5年的小夫妻就此分道扬镳。而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开始了。

为了讨好杨贵妃,李隆基可谓是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

杨玉环喜欢穿漂亮衣服,宫中专门给她做衣服的工匠高达700人!

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就派专骑专使,跨越数千公里,昼夜运送!贵妃打开的那一刻,荔枝新鲜可口,仿佛刚从树上摘下来似的。

各地官吏为了博贵妃一笑,争相进贡奇珍异宝,这些人加官进爵、步步高升,进一步强化了官吏讨好贵妃的风气!

在《长恨歌》中,白居易写了一句“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说的正是杨贵妃。杨玉环宠冠六宫,成了李隆基的心头肉,谁与她关系好,谁就能飞黄腾达!

至于杨贵妃的家人,李隆基大肆提拔,就连其远房堂兄杨钊都是一夜飞升,深受李隆基重用!

种种迹象表明,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超过了任何一个女人!

杨贵妃一人得宠,满门皆贵,一度撼动了当时重男轻女的价值观。民间有歌谣传唱:“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君今看女作门楣”。

可是,李隆基如此宠爱杨玉环,高力士却用了一句话,就决定了杨贵妃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

马嵬坡兵变,起初,李隆基不顾将士反对,要保住杨贵妃的命。京兆录事韦谔深知,一旦拖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冒着杀头的危险,冲进了李隆基的房间。

韦谔:如今众怒难犯,安危只在顷刻,愿陛下速做决断!韦谔说完,李隆基低头沉思,并不理会。

韦谔只得不停地叩头,直到满面血污,李隆基才慢悠悠开口:贵妃常居深宫,怎会知道杨国忠造反的阴谋!

高力士见状,站出来接腔:“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内容出自《资治通鉴》卷二一八)

说到底,还是高力士了解李隆基,这根本不是杨贵妃是否谋反的问题,而是将士们铁了心要杀她泄愤。所以,您是保她,还是选择自保?

李隆基闻言,心里有了决断,女人再重要,也抵不过自己的命金贵。于是,他忍着悲痛赐死了杨贵妃,这也等于生生剜去了心头肉。杨贵妃自缢这年,刚好37岁!

杨贵妃的死,给李隆基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他难过的肝肠寸断、泪流不止,却还得强打精神处理自己“作”出来的烂摊子。

队伍继续西行,一群老百姓拦住了李隆基,为首的老头跪在李隆基的马前哭诉:皇宫,是陛下的家;陵寝,是陛下百年后的安息处。如今陛下全都舍弃,是打算到哪里去呢?

李隆基僵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好在他脑子灵活,决定让太子留下来给百姓一个交代。于是,太子李亨被上千名百姓围住,而老爹李隆基趁机去下一站等着。

可是,李隆基万万没想到,这一次分开,他的皇帝宝座要到头了。

与李隆基的大逃亡不同,太子李亨胸怀大志,决定与父亲分开,去讨伐逆贼安禄山、收复失地。

李隆基听完,给了太子2000人马,还将自己的飞龙厩马送给太子。他派人给其捎话,大意是你好好努力,不必挂念我。

李亨听了后,感动不已。而李隆基的心态有些崩了,昨日杨玉环被赐死,今日与太子分道离开。人生真是无常!

到蜀地后,李隆基大喜,情况比预想得好,不仅物资丰富、军械充分,还有骁勇善战的士兵。

李隆基开始整合蜀地的资源,进行部署。

再说安禄山那边,他轻轻松松拿下长安后,露出了残忍暴戾的一面。

他把追随李隆基的大臣家属全杀了;把李隆基留下的王子皇孙干掉了,包括李隆基的妹妹霍国长公主;还把杨国忠和高力士的人统统灭了。

做完这一切,安禄山毫无负担,毕竟,李隆基下落不明,说不定死了。于是,安禄山和众人开始提前庆祝。

安禄山大肆寻欢作乐,让李隆基差点喜极而泣!他的机会来了!

这个阶段,李隆基大权在握,逃亡路上虽然几经狼狈,但好在有惊无险,日子还算逍遥。

二、太子登基初期,李隆基虽是太上皇,但威望不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天宝十五年7月15日,李隆基提出了反攻安禄山的计划,并放权给太子与诸王,让他们自行挑选与任免下属官员,事后上报朝廷即可。

可他晚了3天!

7月12日,当了18年太子的李亨,在灵武登基了。《旧唐书》中,李亨对外宣称“圣皇久厌大位,思传眇身,军兴之初,已有成命,予恐不德,罔敢祗承。”

李亨是想告诉世人,他是父皇传位、天命所归。李隆基得到消息时,李亨已经获得了很多官员的认可。

此时,李隆基面临2个选择,一是宣布太子是“擅自登基”的,李亨很可能会被赶下皇位。后果就是唐朝势力更加散乱、分裂。

二是默认李亨自作主张登基一事,这又让李隆基觉得窝火憋屈。毕竟,他当年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当上皇帝的,且尝过权利甜头的人,哪能那么容易放弃呢!

经过深思熟虑,李隆基决定以大局为重,对外宣布:朕全力支持新皇!并许诺近日会退位。

至德元年8月16日,李隆基最后一次用皇帝的身份发布诏书:即日起,他的制书改称为诰,朝廷及各地官员上书时须一律改称他为太上皇。

2日后,李隆基正式对外宣布退位,同时正式册封太子为皇帝。

接下来,李隆基安心等待李亨那边的好消息。

然而,几个月后,宰相房琯打了败仗,原本是去收复长安,谁知,5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

又过了一个月,江南出乱子了。十六皇子李璘不承认李亨登基,他聚集了几万人马,叛乱了!

李璘母亲早逝,李隆基当时将李璘交给李亨抚养。李亨非常尽心,经常抱着弟弟睡觉。虽说两人是兄弟,实际上情同父子。

然而,在权利的诱惑下,李璘没能守住本心,想要争上一争!可他手中无人可用,除了儿子李偒勇猛善战,其他人都是草包。还没蹦跶多久,就以大败收尾。

(李璘拒捕后中箭,不治身亡。其子李偒死于乱军之中。)

唐朝的情形一点儿都不乐观,除了李璘之外,吐蕃、南诏都在搞小动作,想要分一杯羹。

至德二年年初,安禄山的糖尿病到了晚期,双目失明,身上长了恶疮。身体上的折磨,让安禄山的脾气一点就爆,动不动就暴打近臣和文官。

俗话说,泥人还有三分火气呢,更何况是活生生的人。于是,被暴揍的严庄怒了,他联手安庆绪,趁安禄山熟睡,与李猪儿三人合力干掉了安禄山。

安禄山死后,安庆绪接班,可是,他能力弱,还忙着在后宫花天酒地。李亨的人打到了长安城城下。

至德二年9月27日,15万的唐军与10万叛军一番激战后,取得胜利。第二天,唐军进驻长安城,收复了失去1年零3个月的大唐国都!

10月16日,安庆绪知道后,心态崩了,连夜干掉被俘的唐将,带着金银财宝和亲信跑了。

2日后,洛阳也成功收复。李亨开始盘算接回太上皇的问题。李亨打算迎回太上皇,能臣李泌给他支了个招,让群臣联名上奏表,表达对太上皇的日夜思念,及尽孝的决心!

此时,李隆基已经70多岁了,他心中忧虑,当初自己对李亨并不好。回长安,意味着被全面监视,还会触景生情。

李隆基叹了口气,他必须回去,这样才能避免日后的内耗,好让新皇全力治国,早日还老百姓一个太平。

至德二年10月23日,李隆基率领600多人,从成都向长安行进。

再次经过马嵬驿时,李隆基触景生情:力士,你陪我去瞧瞧玉环吧。

杨玉环的坟前杂草丛生,李隆基站在那里,久久不语,不觉间,泪水满面。李隆基手拿一个绢包,打开后,竟是10多枚干枯的荔枝。

李隆基将干荔枝撒到坟前,哽咽道:玉环,这些荔枝系我亲手摘下,又贮藏至今。你在阴间,断难再食荔枝滋味,就以这些干果为伴吧。

片刻后,李隆基看向高力士:力士,回京后要办的第一件事儿,须以贵妃之礼改葬玉环。

接着,他似自言自语:贵妃自缢前,可曾怪我?

高力士抹了把眼泪:贵妃当时说,只要能保圣上平安,她不惜一死。

李隆基长叹一声,他真是无能,连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至德二年11月22日,李隆基与新皇李亨会和,李亨派3000名精锐奇兵前来迎接。

到了咸阳,皇帝李亨一身朴素的紫衣,小跑着到太上皇跟前,扑通一声跪下,恭敬地磕头。李隆基一把抱住儿子,相拥而泣。

过了一会儿,李隆基命人取来黄袍,亲自给李亨穿上。李亨跪地磕头,并且拒绝了几次。

但是,李隆基坚持给李亨穿上,并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你能让朕安享晚年,就是尽孝了。

一开始,李亨对父亲的确尽心尽孝,不仅亲自给太上皇调试马上的缰绳,还亲自为其牵马。走出去几步后,才被太上皇阻止。

一路上,李亨在前面开路,但不敢走在正路上,这份恭敬和小心,一如他当太子时。

李隆基对此非常满意,忍不住感叹:我当了44年皇帝,没感觉到有多尊贵,如今当了太上皇,才觉得尊贵无比!

李隆基与李亨先去了含元殿,安抚了文武百官。随后去长乐殿给祖先请罪。之后,李隆基宣布移居兴庆宫,把正殿给了皇帝。

李亨没有接受,多次要求退位,但都被太上皇一一拒绝了。

至德二年12月21日,李亨正式接受了传国玉玺。而李隆基威望犹在,开始了滋润的太上皇生涯!

三、新皇登基后,李隆基依旧随心所欲,他的好日子到头了

按理说,新皇接受玉玺,李隆基可以退居幕后了,但他行事无度,犯了新皇的忌讳。

1、在《杨贵妃传》中,李隆基秘密派亲信宦官改葬贵妃,没想到,宦官打开坟墓,却没找到尸骸,只有包裹杨贵妃遗体的紫色褥子,以及杨贵妃生前佩戴的香囊。

宦官只好带回香囊复命。从此,一则流言在民间传开了,也许杨玉环没有死。

马嵬坡兵变,李亨是否参与其中不好说,但他是知情者,也就是说,他至少是默许了这件事的。李隆基如此行事,很容易与新皇发生嫌隙。

2、李隆基居住在兴庆宫,百姓们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忍不住当街叩拜,直呼万岁。这一跪,就是一条街。

李隆基见状,非但不避嫌,还派人在楼下准备酒肉,款待跪拜的路人。这不是给皇帝李亨添堵吗?

3、不仅如此,李隆基还跟各类官员交往密切,甚至有剑南道的奏事官,还特地拜见了李隆基。

李亨又惊又俱,还带着一丝的不忿,他必须得让太上皇认识到,他才是唐朝的皇帝。

李亨的贴身太监李辅国,他主动请缨,接受了敲打太上皇的任务。

这个李辅国不是别人,就是马嵬坡兵变中的参与者之一的李静忠,如今成了李亨身边的头号红人,比当年李隆基身边的高力士还要风光。

上元元年7月19日,李辅国伸出了黑手。他假借李亨的名义,将太上皇骗出兴庆宫。

等李隆基一行人走到睿武门,500名骑兵突然杀出来,将李隆基一行人包围其中,并逐渐缩小包围圈。李隆基吓得差点坠马,连话都说不利索了!

李辅国从士兵后面走出来,阴测测一笑:皇帝认为兴庆宫过于狭小,特地差臣等在此迎接太上皇迁居大内。

千钧一发之际,高力士挺身而出,大喝道:李辅国想要做什么?还不即刻下马跪安!

李辅国曾是高力士多年的仆人,听到高力士的怒喝,条件反射地滚下了马鞍。

高力士趁机大喊:太上皇让我问各位将士,你们都还好吗?!在场的士兵只好丢下兵器,跪下行礼。

高力士趁热打铁,看向李辅国,大声呵斥:李辅国!还不速来为上皇牵马,护送回西内!

李辅国只好硬着头皮牵马,和高力士一起将太上皇送到了甘露殿。

李辅国刚走,李隆基感动地看向高力士:若今日没有你,朕可能就没了。但高力士已泣不成声,他深知,自己快要跟太上皇永别了。

果然,10日后,李辅国用“潜通逆党”的罪名,要置高力士于死地,好在一堆人求情,就改成流放巫州。

同时,李辅国还把太上皇的贴身太监统统流放,将太上皇的羽翼剪的干干净净。

只不过,面子上总得过得去,他精心挑选了100多名宫女,去伺候太上皇,而这些宫女都是对李隆基没有好感的。

李隆基心灰意冷,他成了最高级别的囚犯,所亲近的人怕是再难相见了。一开始,皇帝还来探望,后来因为病情加重,也不能前来问安了。

这对于喜爱热闹的李隆基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他开始日日对着杨玉环的香囊落泪,他好想念杨玉环,想再见她一面。

万念俱灰之下,李隆基居然听信了方士的话,开始辟谷修炼,只为早日见杨贵妃一眼。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隆基在无限的郁愤忧伤中病死了。高力士听到李隆基驾崩,望着长安的方向,号啕痛哭,吐血而亡。

李隆基晚景“凄惨”,他并不知道,儿子李亨早就后悔了,但是李亨自己患病,不敢出手诛杀李辅国。

张皇后想要杀了李辅国,却被李辅国处死,李亨目睹这一幕,惊吓过度,没几天,也死了。

李辅国虽大权在握,但同样死于这一年,他是被新即位的代宗皇帝派人刺死的!

(这一年,李白酒后捞月淹死了。)

自此,大唐的盛世时代彻底结束了。

李隆基晚年色字当头,抢了儿媳妇做贵妃。后来,他耽于享乐,不断给杨国忠、李林甫放权,导致朝堂乌烟瘴气,百姓怨声载天!

可他统统看不见、听不到!甚至自信地认为,安禄山忠厚可爱,怎会谋反呢!直到安史之乱,他还听信谗言,导致哥舒翰近20万的军队全军覆没!

李隆基回长安途中,路过剑门关,不禁有感作诗:剑阁横空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障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这首诗很有气势,可他当初经过剑门是逃难的天子,如今却说自己是巡游打猎的皇帝,好一副滑稽可笑的模样!

李隆基身为皇帝,国难当前,他带头狼狈出逃,最后却平平安安回了长安,路上还有心情作诗。

可近30万的伤亡士兵呢?饿殍遍地的百姓呢?哪一个不是流离失所、支离破碎呢!

相比于牺牲的将士,李隆基最起码有命在,能吃饱穿暖。至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好意思,他将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烂!

赐死杨贵妃后,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

赐死杨贵妃后,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李隆基的晚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自从赐死杨贵妃后,李隆基与以前的生活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是,这一切都是他自己”作“出来的。

安史之乱的关键之战——潼关大战,由于李隆基的瞎指挥,不但丢了长安,就连败象显露的安史叛军就像打了鸡血一般复活了,风光无限的李隆基只好踏上逃亡之路,一眨眼从天堂到地狱。

到了马嵬坡,疲惫不堪的将士们不干了,砍了杨国忠的脑袋,逼李隆基杀了杨贵妃,用老婆换太平,兵变之后,太子李亨带着一部分禁军北趋灵武,唐玄宗则直奔成都,结果到了成都的第14天,灵武使者就送来了唐肃宗李亨即位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直接把唐玄宗打的晕头转向,事已至此,有自知之明的唐玄宗只好表态支持,”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昭告天下传位李亨。

对于一辈子霸气侧漏的唐玄宗来说,这个宝座让的事心不甘情不愿,他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诏书中说,自己尽管是太上皇,但是唐肃宗在处理国家大事的后必须向他报告,等到夺回长安,再用正式的诏书来确定太子的皇位,开创大唐盛世的唐玄宗还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事情并不像他想的那样,诏书一下,他就成了大唐的局外人,李亨送来的都是平叛的好消息,这也为他失落的心里带来些许的安慰。

至德二年(757年),长安终于回到唐军手中,唐肃宗李亨进驻长安的当天,唐玄宗带着高力士、陈玄礼,还有600禁军北上返回长安。

队伍刚走到凤翔,唐肃宗的3000精骑就到凤翔“迎卫”,由太监李辅国带队,名义上是保护,其实就是监视,上来就把唐玄宗的600禁军缴械,“贼臣李辅国诏取随驾甲仗”,以“诏”令的形式收走武器,显然这是李亨的命令,唐玄宗无可奈何,“临至王城,何用此物?”,命令禁军全部把武器装备存放到当地的武器库里。

这件事对唐玄宗影响很大,导致他在凤翔犹豫了七八天才上路,这时候正是寒冬季节,天寒地冻,唐肃宗亲自从长安到咸阳的望贤宫迎接,父子相见,恍如隔世!

据说,当时的唐肃宗没有穿黄袍,而是穿着一身紫袍,“上皇下楼,上(肃宗)匍匐捧上上皇足,涕泗呜咽,不能自胜。”

唐玄宗是个明白人,一看儿子的衣服,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他要来一件黄袍,亲自给李亨披上,”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皇位继承权的问题顺利解决了。

唐玄宗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此时的唐玄宗已经75岁高龄了,就是有政治野心,也是有心无力了。

第二年,战事稍微平定后,在高力士的陪同下,唐玄宗回到了长安,被儿子安排到了玄宗当年做临淄王的府邸兴庆宫,虽然杨玉环没有了,幸亏有高力士陪着,老年的唐玄宗至少还有一个作伴的。

玄宗住在兴庆宫,没事儿的时候就站在长庆楼上观望徘徊,虽然不当皇帝了,但是唐玄宗的政治影响力还是非常强大的,路过的老百姓看到太上皇,纷纷跪下来,高呼”万岁“,唐玄宗也不好甩手离去,就派人拿些酒肉饭菜赐给这些老百姓,剑南来京办事儿官员,由于玄宗流亡时经过那里,这些官员也纷纷到长庆楼拜见,玄宗就让玉真公主和如仙媛招待他们。

这事儿很快被唐肃宗李亨知道了,就有了警觉,派人加强监视,直到有一次,唐玄宗竟然把御林军大将郭英义招到长庆楼,设宴款待。

这件事让唐肃宗感到头皮发麻,好家伙,这简直是复辟的节奏呀,当年老爹李隆基发动两次政变,一次除掉韦后、一次除掉太平公主,逼迫父亲李旦禅位,御林军可是政变的主力军,使用御林军办大事可是李隆基的惯用套路,对于这个政变高手,李亨不得不防,他立即把唐玄宗迁到更加偏僻的太极宫。父子之间最后的亲情,彻底没了。

李辅国带着500甲兵就去了,刀光一片,前来迎接李隆基,高力士怒斥李辅国不得对太上皇无礼,李辅国骂高力士”不解事“,还杀了他的两个侍从,唐玄宗和高力士只好跟着李辅国搬到了太极宫。

高力士就此得罪李辅国,没多久,对高力士的诬告就送到了李辅国的案前,高力士被削去所有职务,流放巫州,临行前,请求见唐玄宗一面也不允许,只好抱憾上路。唐玄宗哭泣”微(没有)将军(高力士官至骠骑将军),阿满(玄宗)已为兵死鬼矣“。

紧接着,王承恩流放播州,陈玄礼告老还乡,就连唐肃宗的姑姑玉真公主也被勒令出居玉真观,李亨派了100多人把玄宗身边的人全部替换掉了,马匹全部收缴,让玄宗欣慰的是,他的两个女儿万安公主和咸宜公主到他身边侍奉。

就这样,唐玄宗在高墙大院内,从此隔离,在漫长的痛苦回忆中,他悲苦的过了6年软禁生活,宝兴元年四月初五,78岁的唐玄宗在愧疚中去世了。

李亨大赦天下,高力士得以回京,就在他走到朗州时,突然听说唐玄宗去世的消息,不禁“北望号恸,呕血而卒”。

高力士一生对李隆基忠心不二,唐玄宗去世后,他也不愿苟活,后人称赞他”高力士真忠臣也!“

爱是陪伴付出和忍让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