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怡亲王胤祥在临死时吞土,这是真的吗?

有人说怡亲王胤祥在临死时吞土,这是真的吗?

人称“常务副皇帝”的老十三胤祥,临终前吞土这件事不仅是真的,并且他吞下去的还是货真价实的泥土。

在不少清宫题材的影视剧中,只要是涉及到雍正皇帝,那必然绕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雍正皇帝最爱的弟弟,老十三胤祥。

老十三胤祥,是雍正皇帝的坚定支持者,不管是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期间,还是在雍正登基之后,胤祥可以说是尽心竭力,毫不保留的支持雍正。

也正因为胤祥高度的忠诚,换来了雍正对他无限的信任,不仅在感情上两人极为亲近,并且雍正赋予胤祥的权力也是大到离谱,以至于让胤祥在后世的评价中,有一个“常务副皇帝”的称号。

而根据史料记载,胤祥在临终前,曾大口吃了泥土,并且吃完后还喜笑颜开,连连对雍正谢恩。

究竟是发生了什么,让老十三吃土居然能吃得如此开心?这件事,还得要从雍正和胤祥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说起。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皇四子胤禛继位,史称雍正皇帝,就在雍正登基不久,就下了一道令大臣们瞠目结舌的旨意。

旨意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任命雍正的十三弟胤祥为总理事务大臣,同时,加封他为和硕怡亲王。

而大臣之所以对这道旨意惊讶,是因为雍正刚一登基,就给老十三封了个铁帽子王,要知道,大清朝自打开国以来,也就封过八个铁帽子王而已。

并且,这八个铁帽子王,还都是当年曾经为大清建立出生入死的大功臣。

而今,老十三胤祥何德何能?能成为大清朝的第九位铁帽子王?但雍正对于大臣们的惊讶视若无睹,依然坚持下达了这道旨意。

之所以雍正会对老十三如此丰厚的嘉奖,是源于他与老十三多年来的深厚感情。

老十三在很小的时候,其生母章佳氏就因病去世,因此他就被交由康熙皇帝的另一个妃子佟佳氏抚养。

而雍正皇帝的养母,也是佟佳氏,年幼的兄弟二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有道是深情不及久伴,在整日的形影不离中,雍正和老十三的感情越来越深,深到什么程度呢?在他们稍微长大一点后,跟随父亲康熙皇帝巡幸,也是经常腻在一起。

这段时光,在雍正登基后,还经常被雍正回忆起来,每念及此,均是感慨颇深。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雍正帝

当然,仅仅是腻在一起并不代表感情的深厚程度,雍正之所以在登基后对老十三好到没边,还是因为老十三在“九子夺嫡”期间,对雍正坚定的支持。

根据史料记载,在康熙晚年时期,所发生的“九子夺嫡”事件中,原本深受康熙喜爱的皇十三子胤祥,前后接连两次被康熙皇帝圈禁。

由于雍正登基后,销毁了不少康熙年间的史料,因此,对于胤祥究竟是为何被圈禁,我们不得而知,但根据分析,胤祥极有可能是因为在当年政治危机的凶险关头,揽罪顶锅,保护了雍正,这才会断送了十几年的政治前途。

这也就能解释通,原本康熙皇帝十分看中的胤祥为何会被冷落,同样,也是雍正会对胤祥丰厚回报的根本原因。

正是胤祥在雍正储位之争中,做出的巨大牺牲,才会让雍正对他一生信任和器重。

前文讲过,雍正登基之初,就册封胤祥为铁帽子王,而这仅仅是雍正对胤祥的赏赐之一,接下来的封赏,更是让朝堂上下眼花缭乱。

先是在胤祥晋封铁帽子王的册封礼上,雍正不惜违背规制,要求册封礼正副使必须为一品官员。

要知道,当时册立皇后的册封礼,才会动用一品大员当正副使,而册封一个亲王,居然与册封皇后的规制相同。

这还不算完,雍正还把胤祥的亲王仪仗翻了一倍,等同于两倍的皇后仪仗。

紧接着,雍正又把胤祥的儿子加封为郡王,并且同样也是世袭罔替,这一举动,让胤祥成为了当时少有的“一门两王”的皇亲。

除此之外,胤祥已经死去多年的生母章佳氏,同样被雍正连跳数级,从一个末等的嫔妃升至皇贵妃,并且,还大费周章的将其从坟里挖出来,陪葬到康熙皇帝的景陵里。

而在对胤祥一家大封特封的同时,雍正对自己的儿子却并没有那么大方了。

雍正的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堂弟弘晓(胤祥的儿子)当上郡王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光头阿哥,连个爵位都没有。

以至于多年后,乾隆皇帝只要一提起这件事,就酸得不行不行的。

到了后来,雍正皇帝对胤祥实在是没什么可封了,就开始变着法儿的赏赐他钱财,曾经有一次,雍正突然觉得他的十三弟很穷,并且还是穷的揭不开锅那种,因此就下令,从国库里拿出二十多万两银子,非要赏给胤祥。

似乎觉得赏银子不过瘾,雍正当时还下令,让老十三可以”支宫物六年“

什么意思呢?就是老十三一家的吃喝用度,雍正全包了,皇宫大内的好东西,任由老十三拿走去用。

类似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终雍正一朝,在对老十三上,雍正皇帝真的是好到没边,除了物质上的赏赐之外,军政大权也是毫不吝啬,几乎就差把皇位交给他了,老十三的“常务副皇帝”称号,也由此而来。

据史料记载,老十三前后担任过的职位,一共有十个之多,而这些职位综合起来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集行政权、兵权以及财权于一身。

比如,雍正曾任命老十三为总理事务大臣和后议政大臣,这两个职位是制定某种决策时重要的参与人员。

还有,老十三还负责整个户部,而户部负责着国家的钱粮。

另外,老十三是圆明园护卫首领兼旗兵佐领,同时还是军机处首席大臣,主司西北军务。

这些岗位,每一个都至关重要,历来皇帝们均不会把几个权力交给一个人负责,但唯独在清朝的雍正年间,全部由老十三掌管。

可以说,雍正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到了老十三的手上,但凡是老十三有二心,那么绝对够雍正喝一壶的。

当然,老十三对雍正也同样没话说,他也不会有二心,在他被雍正重用之后,同样也是投桃报李,把自己的后半生,都献给了雍正。

史料记载,老十三的政务能力极强,并且与雍正一样,也是一个工作狂,为了处理好受伤的工作,也经常会整宿整宿办公,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胤祥的英年早逝,绝对与操劳过度有关。

除了工作上勤奋之外,胤祥与雍正在性格上,也刚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补。

众所周知,雍正属于那种喜怒无常的人,这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而胤祥则是那种思维缜密,且冷静谨慎的人,这两种性格放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完美的搭档。

比如,雍正在某件事情的处理上,过于偏激或是有点过的时候,胤祥就会对他进行规劝,像最早的时候,雍正曾计划打发老十七去看守皇陵,但胤祥认为过于严厉,最终经过他的劝说,保下了老十七,这才有了后来的果郡王。

如果说老十三能多活几年,那就会对雍正起到更大的作用,但可惜的是,在雍正七年前后,他的身体状况逐渐开始恶化。

老十三的病,其实还是当年被圈禁时落下的病根,加上雍正登基后,费心竭力地帮助雍正稳定局势,处理各种政务,在日夜操劳后,最终坚持不住病倒。

虽说雍正对老十三的病心急如焚,同时也让太医院进行了诊治,但无奈的是,老十三的身体还是一天不如一天,到了雍正八年时,基本上已经病入膏肓了。

而老十三吞土这件事,就发生在他病重的时候。

当时,由于老十三病的厉害,雍正虽说极为心痛,但不得不开始考虑老十三身后事,按照他的计划,是让老十三在死后与自己同葬,也就是都埋在泰陵。

但这个意思被老十三知道后,当时的他“惊悚色变”,极力拒绝雍正皇帝的安排。

但雍正对于老十三的拒绝,迟迟没有表态,他的意思还是想和老十三埋在一起,直到最终,经过老十三多次苦苦哀求,雍正才打消了这个想法。

老十三是如何让雍正打消了同葬的想法呢?原来,他见雍正迟迟不表态,担心雍正固执己见,就安排人在距离泰陵不远的涞水县,选了一块墓地,并且,安排侍卫在这里取了一块土样回来。

在侍卫前去取土的同时,老十三继续上报雍正,恳请他将涞水县墓地赐给自己,对此,雍正仍然是不作表态。

直到恳请了数次后,雍正才勉强答应了老十三的请求,得知自己的恳请被同意,当时的老十三高兴的手舞足蹈。

等到了侍卫回来之后,老十三查看土样,认为土色不错,是一块吉地,在感激雍正之余,当即拿起土块,就吞到了肚子里。

他这么做的原因,无非就是担心雍正出于对他的感情,仍然与他合葬,只有吞了土,才能让雍正明白自己的心思。

毕竟老十三的情商极高,他知道臣子与皇帝合葬是历来都没有的事情,他不能因为两人的兄弟之情,就破坏了规矩。

君是君,臣是臣,这伦理纲常,说什么也不能违背。

这就是老十三为何会在临终前吞土,与其说他是在吞土,倒不如说他在“明志”。

综上,怡亲王胤祥在临终前吞土确有其事,史料中也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不想让雍正感情用事,破坏了祖制和规矩。

有人说怡亲王胤祥在临死时吞土,这是真的吗?

历史上关于雍正最喜爱和最信任的十三弟胤祥在临死时吞土确有其事,而且这件事被很多史料所记载。在《清世宗实录》、《八旗通志》以及《内务府档》这些史料中均有记载且言之凿凿,所以可以肯定历史上确有其事。

而胤祥之所以要吞土,这件事还得从胤祥的为人品性以及雍正对他的宠爱度说起。

胤祥在康熙时期的大起大落磨砺出来了雍正时期的性情

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子,生母是敏妃章佳氏,他的生母敏妃家族出身低微,敏妃家族世代为镶黄旗包衣奴才,敏妃最初入宫只是宫女,偶然被康熙所宠幸,但是由于家族出身低微,虽然为康熙生有一子二女,但仍只是没有名号的庶妃,一直到胤祥13岁时,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去世都没有封号,去世后康熙看在胤祥的面上才追谥她为敏妃。

所以说胤祥自幼丧母,而且母系家族出身低微,这让他自幼就很勤奋,胤祥自幼十分聪慧且勤奋,因此后来逐渐越来越受到康熙的喜爱,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12岁的胤祥第一次配父亲康熙外出巡幸,一直到后来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时期,10年间康熙每次外出必定带上胤祥,可见对胤祥的喜爱。

本来按照康熙初期对胤祥的喜爱发展下去,胤祥在康熙第二次册封诸子之时至少会被封贝子级别的爵位,但是很可惜的是胤祥在一废太子时参与其中失去了康熙的宠爱。

史料中关于胤祥是如何失宠于康熙没有详细记载,只是在胤禩之子弘旺所编著的《皇清通志纲要》中有记载一废太子时胤祥与老大胤禔和太子胤礽都被康熙圈禁起来,但胤祥只是短暂的被圈禁起来,很快又被放了出来。

弘旺作为参与九子夺嫡中的主力胤禩之子,他所记载的史料应该不会出错,因此历史上的胤祥确实是在一废太子时失宠于父亲康熙,被短暂圈禁。

放出来之后的胤祥也彻底失去了父亲康熙的喜爱,因此胤祥终康熙时代没有受到封爵。胤祥在失去父亲康熙喜爱之时却还非常不幸的罹患了类似于现今骨结核病的鹤膝风病,失宠于父亲康熙,身体健康还出现问题,这些都使得胤祥逐渐淡出了康熙晚年的政坛。

历史上的胤祥为人性格极为隐忍倔强且好强,他与其四哥雍正性格倒是十分类似,这也和他自幼与雍正长大受其影响有很大关系。胤祥的生母敏妃去世后,胤祥是由四哥雍正代为抚养,所以胤祥自幼就与雍正感情极为深厚。

而雍正的同母亲弟弟胤禵则是自幼与雍正的政敌老八胤禩一同长大,所以胤禵与胤禩关系极为亲密,最终长大之后雍正的亲弟弟胤禵成为了政敌,异母兄弟胤祥反而比同母兄弟胤禵更加亲密。

最能体现胤祥性格隐忍倔强的事情就是胤祥失去康熙宠爱罹患鹤膝风病之后,康熙还是爱子情深,派了御医去给胤祥诊治,鹤膝风病犯病期间十分疼痛,而坚强的胤祥始终在御医面前隐忍一声不出,他也没有借此想御医发出任何哀叹幽怨,更没有借此机会乞求父亲康熙垂怜。

从这可以看出胤祥的性格隐忍倔强且还坚毅,也正是这样的性格,当胤祥失去康熙宠爱后,胤祥蛰伏了下来,他短暂离开政坛寻医治病,与此同时他也在不断磨砺自己的性情,所以在康熙朝经历了大起大落,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落寞的胤祥在挫折压抑中对政治权力的残酷斗争性有了进一步认识,为他日后能获得雍正喜爱和重用以及在雍正朝大展拳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雍正继位后对胤祥隆宠不断,但胤祥始终知进退明得失

雍正继位其实是很出人意料之外,因此雍正继位之初人心不稳,雍正急需信得过的人来帮他治理国家,自幼与雍正兄弟感情深厚的胤祥自然成为雍正首选人物。

于是雍正继位之后立刻册封胤祥为怡亲王兼总理事务王大臣,胤祥由此开始一洗康熙时期的落寞,复出政坛大展拳脚。

雍正在位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前中期很大部分功劳都是胤祥所完成,雍正对其他兄弟比较猜忌甚至可以说是残酷,但是唯独对胤祥无比信任和器重,胤祥在雍正时期的巅峰权力曾经总揽财权、军权、政权以及人事四项大权,可以说胤祥在雍正一朝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权力之大几乎仅次于雍正,说他是副皇帝都毫不为过。

雍正对胤祥如此信任也是古今帝王兄弟之中罕见的事情,雍正在历史上对弟弟们残酷猜忌有名,同样对弟弟胤祥隆宠无比也是历史上皇帝中极为少见的,毕竟皇帝的弟弟不同于其他大臣,皇帝的弟弟那也是皇位继承人之一,所以古往今来很少有皇帝能极为信任和赋予弟弟极大权力,就是防止弟弟权力过盛进而篡位。

但是雍正就这么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非常矛盾的形象,他一面残酷的收拾政敌弟弟胤禩、胤禟等人,动辄将他们圈禁,甚至囚禁折磨致死;可他又一面重用十三弟胤祥,赋予了胤祥仅次于皇帝的权力,这在历史帝王中十分罕见。雍正和胤祥兄弟君臣之间的至诚相托和忠心以报,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也是极为少见,因此世人经常用“棠棣情深”来形容二人兄弟情谊。

胤祥自幼由雍正抚养长大,所以他受雍正性格影响也很深,他和雍正都是同一类人,都是非常务实的人,这也是他们兄弟二人始终能亲密无间的原因之一。

胤祥其实自幼就非常聪慧,文武双全,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曾经带着胤祥去狩猎,林中出现一猛虎,胤祥神色不动,手持利刃上前直接手刃了猛虎,从而得到康熙夸奖,这方面证明了胤祥在骑射武技方面也是非常不错。

胤祥的书法文学造诣也非常深厚,曾经康熙让胤祥和雍正当着朝臣面展示书法,胤祥的书法得到了当时很多文臣名家的称赞。胤祥在康熙晚年退出政坛期间还不断与雍正以诗写信交流。他从没想过在书法和诗词文学方面能流传百世名垂青史,所以他当时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少流传于世的却非常少。

但是由于胤祥为人非常务实,他甚至比雍正还务实,雍正还信奉佛教和道教,胤祥虽然很尊重宗教人士,但他却从来不信奉宗教,他只相信自己。这主要因为胤祥淡泊名利,他不在乎是否名垂青史,他更在乎活着能办多少实事,所以胤祥一直到临死前还在关心着为北运河百姓修筑的河堤有没有建好,这都说明了胤祥在政治上也秉持着务实的宗旨去执政。

雍正赋予了胤祥极大的权力,而胤祥也是雍正一朝最为揽权的大臣,不要以为胤祥是贪恋权势,他那是出于政令通达的考虑,和雄主明君也都喜欢自己掌权一样无可厚非。

除了性格相投之外,雍正能与胤祥给后世留下如此佳话主要还在于胤祥的为人品性,上面说过胤祥为人隐忍坚毅,受到康熙朝起起落落的磨砺之后,胤祥更加懂得政治场上的隐忍之道,再加之他曾亲身参与九子夺嫡,更加明白在帝王之家兄弟之间的情义有多么脆弱,所以他在雍正对他日益隆宠之时能保持清醒头脑,不得意忘形,不居功自傲,能知进退,明得失。

雍正从继位之初就对胤祥恩宠十分隆重,雍正继位册封胤祥为怡亲王之后,他还连胤祥母系家族都抬举起来,先是将胤祥母系家族由镶黄旗包衣身份变为贵族身份,又将胤祥已经去世的母亲敏妃追谥为敬敏皇贵妃,直接一下给胤祥生母敏妃连升两级,同时雍正还为胤祥生母打破了除皇后之外不可陪葬帝陵的规矩,在景陵安葬康熙时,雍正直接把胤祥生母敏妃棺椁迁进了景陵之中。

除了对胤祥母系家族恩宠隆重,雍正还对胤祥妻系家族也恩赏颇厚,雍正又追谥胤祥的嫡福晋兆佳氏老爹也就是胤祥的老丈人康熙朝兵部尚书马尔汉为太子太傅,雍正对胤祥的各种恩宠可谓是非常周全。

除了在身份地位上的恩宠,雍正还经常赏赐胤祥金银,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册封胤祥为怡亲王时,就当即下旨让内务府赏赐胤祥白银23万两,这是雍正册封诸弟时没有的恩宠,雍正只对胤祥和十七弟胤礼赏赐过白银,但胤祥是最多的。

胤祥虽然贵为皇子,甚至后来在雍正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依旧生活极为简朴,所以他根本不需要这么多金钱,于是胤祥坚决推辞不受,最终胤祥拗不过雍正,只得接受了13万两白银的赏赐。

胤祥只收了13万两白银,雍正还觉得不够,又下旨允许胤祥的怡亲王府一切开支从皇宫支出,可以支出6年,也就是弟弟胤祥一家子6年的花销全由雍正本人包了,这也是清朝历史上罕有的事情,通常都是皇帝喜欢哪个儿子然后允许儿子成年以后的花销由皇宫支出,但最多也不超过5年,而雍正对于弟弟胤祥一家子花销全包了而且还一口气就许了6年,这可以说是隆宠备至了。但胤祥仍旧推辞不受,最终雍正拗不过弟弟,只得作罢了这个想法。

除了赏赐金银,雍正还在胤祥的仪仗门面上开始进行赏赐,雍正为了突出胤祥与其他亲王的不同,允许胤祥增加护卫和仪仗制式,可以说就是将胤祥的仪仗护卫规格提升到了几乎不次于皇帝的等级,胤祥还是推辞不肯接受,这回却是雍正坚持到底,最终胤祥用上了和皇帝规模不相上下的仪仗,在雍正朝王公贵族之中就属胤祥的仪仗护卫规模远高于其他亲王。

之后在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又觉得对胤祥封赏还不够,又要给胤祥开一个先例,那就是雍正想在胤祥亲王爵位之上再给他一个郡王爵位,让胤祥指定自己的一个儿子晋封郡王爵位,胤祥依旧坚决推辞,这回胤祥赢了,雍正没抝过胤祥,但是雍正又下旨胤祥这个弟弟太贤明了,每年加薪1万两白银。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雍正对胤祥恩宠真的是古今帝王之中罕见,而这些记载都能看出胤祥每次遇到雍正隆宠恩赏时,都是万分推辞,只有推辞不过才只能接受,而且比如胤祥接受了雍正赏赐的金银之后,他把大多数雍正赏赐的金银都捐了出来,当时西北前线战事不断,胤祥就把这批银子捐作军资,胤祥还自掏腰包为雍正筑造了十尊铁炮用以提升清军军备。

从胤祥的推辞和又将赏赐捐作军资这些举动都能看出来胤祥是知进退,明得失的人,胤祥对待荣华富贵看的很透彻,可谓富而不贪,懂得节制。

所以这样的人莫说还是弟弟,即便只是普通的下属,又有哪位上司不喜爱呢?

胤祥临死前吃土正是他知进退,明得失的最佳表现

通常帝王陵寝都是生前就修筑好的了,只等帝王驾崩就好安葬了,雍正也不例外,他在生前就开始着手为自己寻找福地修建陵寝,而负责为雍正寻找福地的人正是他最为信任的好弟弟胤祥。

胤祥在现今清西陵河北易县泰宁山帮雍正找到了一块福地,雍正对于胤祥选出的福地非常满意,认为这块地方是大吉大利之地,胤祥寻找福地乃是首功,于是雍正又想赏赐胤祥了。

这回雍正的赏赐和以往不同,他这回想赏赐胤祥的是身后之事,他最开始想赏赐胤祥陪葬帝陵的待遇,希望自己死后能和最好的弟弟胤祥同穴而葬。

胤祥听后大惊失色赶忙推辞,连连称自己德浅福薄不敢与帝陵同葬,雍正一看胤祥坚持推辞,然后就又想那就在帝陵旁边再选一块地方赐给胤祥,既然不能同穴那就死后做邻居,胤祥依旧是惶恐固辞,胤祥对雍正说自己在给皇上选福地时,已经在60里外的涞水县给自己选好了一块身后之地,这块地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相符。雍正听后并未吱声,此事就是暂时不了了之。

后来胤祥病重,他担心雍正不肯让他葬于涞水县,于是再三上表请辞,坚决不会安葬在雍正帝陵周围,雍正只得允了胤祥的请求,将胤祥自己选择的涞水县墓地赏赐给他,胤祥得到雍正批准的圣旨后非常高兴,甚至手舞足蹈。

圣旨下达当天,胤祥就立刻派护卫去涞水县墓地取了一坡黄土,胤祥一面查看土色,一面迫不及待的取了一撮黄土吃进嘴里,因为这是皇帝赐予的福地,所以胤祥表现的非常虔诚,边吃黄土边念念有词:“这样的话,则臣心安而子孙蒙福了。”此事也被后世称之为“怡王吞土”。

此事不久,胤祥最终因为过度操劳于雍正八年(1730年)去世,胤祥死后雍正是万分悲痛,为了胤祥勤政的雍正罢朝三日,雍正在胤祥死后允许其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胤祥也因此成为满清第九位铁帽子王。

雍正继位后为了避讳自己的名字,他将诸弟的名字全部由胤字辈改成了允字辈,而胤祥死后,雍正特意下旨恢复了胤祥的胤字辈本名,胤祥也成了清朝历史上臣子之中唯一不用避讳皇帝名讳的人。

胤祥在临死前吃土正是他知进退,明得失的最佳体现,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在君王面前兄弟情义显得十分淡薄,如果依仗皇帝的恩宠居功自傲,不分上下,那当初皇帝对你恩宠有多高,摔下来死的就有多惨,毕竟雍正朝已经有了年羹尧和隆科多两个鲜明的例子,所以胤祥对于雍正的一切恩宠都是坚决推辞,就是为了自己和子孙的安全后代着想。

同时胤祥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也是他深知处世哲理,他不图荣华富贵,也淡薄名利,就是不想遭他人嫉妒,是极高的明哲保身之道。

胤祥死后墓地规格也高出其他亲王很多,胤祥墓是清朝历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唯一有望柱华表的亲王陵寝,并且雍正还派了八旗绿营驻扎在胤祥墓周围,为护陵军队。

雍正在胤祥死后赐予他的极高规格葬礼和墓葬配置,如果胤祥有知肯定会极力推辞,但胤祥死后也只能任由雍正的隆宠了。也正因为雍正对胤祥陵寝如此隆宠,在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胤祥的怡亲王墓遭到了当时民国军阀和日寇侵略者的严重盗挖。

到新中国成立后,怡亲王墓已经基本被所盗无几,只剩一个大坑和一些桥、碑、石柱等建筑物,古墓文物遗迹和胤祥的棺椁以及尸骨都荡然无存。

可见胤祥生前坚决简朴淡泊和富而不贪的性格是多么明智,可惜的是最后雍正还是以隆重礼遇安葬了他,雍正万没想到100多年后也就是因为他给予胤祥的隆重陵寝规格导致了胤祥死后百余年惨遭盗墓且尸骨无存。

写在最后

所以说胤祥死前吞土更主要的是为了感谢雍正对他的恩赐,这也是胤祥在经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总结出来高明的处世哲理。

胤祥对于权力、名利和富贵都看的非常淡薄,他更注重的是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同时为了不让雍正猜忌自己,他必须要表现出谦卑恭逊的态度,自古以来凡是依仗皇帝对自己恩宠居功自傲的人大多没有好下场,因此胤祥深明此理,即便他与雍正的兄弟感情亲密无间,他也知道在皇权面前兄弟亲情是非常淡薄的。所以胤祥以谦逊低调的性情对待雍正,可以保全自身和子孙后代。

因此怡王吞土的事是向世人诠释了为什么对待兄弟以残酷和猜忌著称的雍正能如此十分信任和重用弟弟胤祥,皆因这是胤祥本人高明的处世哲理而换来了雍正与胤祥兄弟情深的佳话。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有人说怡亲王胤祥在临死时吞土,这是真的吗?

对,你没有看错,雍正最喜爱的十三弟胤祥在临死前吞土这件事在历史上还真的是有明确记载的,这件事也被后世称为“怡王吞土”,在《八旗通志》、《内务府档》和《清世宗实录》很多史料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怡王吞土”的事件始末以及胤祥究竟为何要吞土。

怡王吞土源于雍正对胤祥的喜爱

胤祥是雍正即位后第一时间册封为怡亲王,雍正即位后第一时间总共册封了两位弟弟为亲王爵位,一个是胤祥,一个就是老八胤禩被封为廉亲王。胤禩是雍正的政敌弟弟,在争夺皇位中,胤禩人望很高,深得朝野上下人心,雍正之所以即位后立刻就册封胤禩实际上是为了拉拢人心,是一种政治手段。

但册封胤祥这是真正的喜爱和信任,此后胤祥就成为了雍正最为喜爱和信任的弟弟,胤祥此后成为大清第二把手,权力极大,是雍正朝权势最盛的权臣。

历史上的雍正给人的印象其实并不是很好,是抠门、刻薄、寡恩这么个形象,而且雍正对待兄弟也是清朝历史最狠的皇帝,向来是非常残酷无情,但雍正唯独对胤祥非常好,雍正对胤祥都可以算作是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了。

雍正在即位后经常没事就找理由给胤祥赐金赐银,对胤祥非常的好,而且对胤祥的家人也非常好,胤祥生母敏妃生前只是一名宫女,偶然被康熙宠幸才被册封为妃,家族系包衣出身地位低微,而且还早早就去世了,雍正即位后立刻追谥敏妃为敬敏皇贵妃,还将其娘家人拔出包衣身份;胤祥的女儿也被雍正自幼收养于宫中,并被雍正认为养女,被册封为和硕和惠公主。

除了赐金赐银,以及对胤祥亲人极好之外,雍正还给予了胤祥非常高规模的仪仗,胤祥的亲王护卫和仪仗规模远高于清朝其他亲王,在清朝历史上仅次于摄政王多尔衮,从这些就能看出雍正对胤祥有多么的好。

胤祥对此一直是谦逊推辞,其实胤祥在历史上为人是非常谦恭退让的人,他越是如此雍正也越发喜爱和信任他。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开始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寝清泰陵,但是当时雍正还没有选好可以修建陵寝的吉地,于是雍正就把这份差事交给了他最信任和喜爱的十三弟胤祥去办理。

胤祥自幼就身体不好,当时胤祥身体健康已经不是太好,但他依旧接了这个差事去为雍正寻找吉地,雍正也担心胤祥身体不好,为此还特意给他派了一名太医一同前往。

后来胤祥在现今清西陵河北易县泰宁山帮雍正找到了一块万年吉地,胤祥将此地绘制成图献给雍正,在雍正看后他也认为这地方不错,是大吉大利的葬身之地,于是雍正就想赏赐胤祥。

之前雍正都是赏赐胤祥金银财宝,但这一回雍正却赏赐给胤祥的是墓地,因为雍正非常喜欢胤祥给他选的这块吉地,所以他想把这块吉地赐给胤祥一部分作为胤祥将来的葬身之地。

可见雍正对胤祥有多么喜爱,他在死后都想与胤祥为邻,希望能天天见到胤祥,而胤祥听完雍正要这样赏赐他,他赶紧惶恐地给雍正跪下,连说自己德浅福薄不敢与帝陵相伴,胤祥告诉雍正自己已经选好了万年吉地,胤祥在距离易县六十多里地的涞水县云溪水峪给自己选了一处吉地,胤祥认为这块地方比较适合自己的身份,所以恳请雍正将涞水县云溪水峪的这块地赐给自己做墓地。

雍正听后一直没回应胤祥,此事就暂且不了了之。第二年到了雍正八年(1730年)开春时,胤祥病重垂危,胤祥此事心心念的居然还是向雍正推辞自己死后坚决不能陪葬帝陵附近,非要葬在涞水县,于是胤祥再三向雍正上奏折恳请雍正把涞水县云溪水峪的那块地方赐给自己,雍正看胤祥如此恳切再三推辞,又见胤祥病重垂危,只得批准胤祥死后葬在涞水县云溪水峪。

雍正批准的圣旨下来之后,胤祥高兴得手舞足蹈,他当天就立刻派王府侍卫快马去涞水县云溪水峪取来一袋黄土,胤祥一面查看土色,一面高兴地将黄土吃进嘴里,而且一边吃一边面向紫禁城方向下跪感谢雍正的恩德,胤祥边跪边说:“这样的话,则臣心安而子孙蒙福了。”胤祥这一行为被史书记录下来,并被后世称为“怡王吞土”,之后不久胤祥去世,雍正万分悲痛,将胤祥的怡亲王爵位定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并特意允许胤祥死后恢复本名胤祥,不用像其他兄弟那样为了避讳自己的名字而改为允字辈。

因此来说胤祥吃土是源自于雍正对他的喜爱,雍正对胤祥恩赏有加,连死后都想与胤祥比邻而居,但胤祥却是进退有度,雍正对他越是恩宠他越是表现得谦恭,也因此胤祥能成为雍正最为喜爱和信任的弟弟。

怡王吞土也说明了历史上雍正对胤祥的好很可能是一厢情愿

其实翻看史料,现在能看到的大多是雍正如何如何对胤祥好,恨不得与胤祥平分帝位,但同时也能看到胤祥在大多数雍正对他好,恩赏他的情况下,他都是委婉拒绝。

给人感觉历史上雍正对胤祥的好就像是一厢情愿,不可否认,胤祥对雍正新政做出巨大贡献,雍正的政绩至少有一半是胤祥的功劳,可以说胤祥以认真负责处理政务算是在报答雍正的恩赏,但是别忘了,胤祥也姓爱新觉罗,他是雍正的弟弟,家天下家天下,大清也是人家的天下,胤祥的勤政为民更像是为了家国天下变成了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为了报答雍正。

尤其是“怡王吞土”的事,看似是胤祥谦恭推辞,更感觉像是胤祥这一辈子伺候雍正伺候够了,不想死了再继续和雍正在一起了。

胤祥在雍正朝始终是以谦逊内敛的态度处世,但实际上这与胤祥在康熙时期的表现不大相同。

在《清史稿》中并没有记载胤祥在康熙时期的事迹,只知道胤祥在康熙时期一直是没有封爵也不再政治上任职的光头阿哥,直到雍正继位后胤祥才被封亲王理政。

但是根据《清圣祖实录》所载,胤祥在青年时期十分受父亲康熙的喜爱,而且那时候的胤祥也是一位非常爱表现的皇子,并不是雍正时期谦逊内敛的胤祥。

据《清圣祖实录》载,胤祥文武双全,尤其精于骑射,胤祥曾经随同康熙去热河围猎,在围猎时,胤祥曾经单人持刀手刃一只猛虎,可见胤祥的武艺也十分不错。胤祥还精于书法,曾经获得朝臣一致认可,从这些记载可以发现,胤祥在康熙时期是一位表现活跃,非常爱展现自己文武能力的人,但到了雍正朝为何却一改之前变成了谦逊内敛的人了呢?

这就是因为胤祥在一废太子是曾经卷入其中,失去了父亲康熙喜爱,并没圈禁了一段时间,从此胤祥不再受宠,也就没有封爵,黯然退出了康熙晚年的政坛。

据老八胤禩之子弘旺所编撰的《皇清通志纲要》记载,胤祥在一废太子时不知何故获罪于康熙,在当时连同大阿哥胤禔和废太子胤礽一同被圈禁起来,只不过胤祥被短暂圈禁了一阵就放了出来。

胤祥后来又得了类似于现代骨结核病的鹤膝风病,常年寻医问药,胤祥的身体状况不好,以及他失宠于父亲康熙,这都使得他退出了康熙晚年的政坛。

不过胤祥失宠于康熙应该属于是皇家秘闻,即便弘旺本身就是胤祥的侄子皇室中人也可能不太清楚,或者不能公开写出来,因此现在胤祥究竟如何失宠于康熙成为了一大谜团。

但不管胤祥是如何失宠于康熙,不过胤祥在后来被雍正提拔重用后就完全改变了之前的性格,他开始变得谦逊内敛,不再表现自己,这肯定与胤祥失去康熙宠爱淡出政坛有很大关系。

其实从一废太子之后到康熙驾崩,胤祥在这段时间淡出政坛也是对他的历练,他在之前从康熙最受宠的儿子之一变成了最让康熙反感的儿子,可以说他是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也是这种人生经历才磨练出了胤祥后来谦逊内敛的性格。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更何况皇帝这场风可是毫无征兆说刮就刮,胤祥如果继位后继续张扬表现自己,雍正会不会对他很残酷不好说,但绝对不会像历史上这样如此宠爱和信任他。

雍正这个皇帝刻薄寡恩,年羹尧和隆科多都遭到他的清算,连康熙托孤的顾命大臣大学士马齐都在即位之初,因为曾经支持过胤禩,受到了雍正的呵责,这些人都是胤祥的榜样。

年羹尧当初隆宠一时,第一次从西北回京时,雍正亲自到北京城外迎接年羹尧,并拉着年羹尧的手对群臣说年羹尧是他的恩人,于是年羹尧真的以雍正“恩人”自居,然后一年多点的时间,年羹尧就因为居功自傲和嚣张跋扈被雍正定了九十二条大罪赐死了,可以说年羹尧就是被捧得越高摔得越惨。

除了年羹尧,隆科多也是如此,九门提督隆科多和马齐当年同受康熙临终托孤,是康熙指定给雍正的辅政大臣之一,而且隆科多对雍正顺利即位帮助非常大,雍正即位十分出人意料,当时很多皇子和大臣都不服雍正即位,正是隆科多率领步军统领衙门的军队以武力控制住了京师,才确保雍正能顺利即位。

雍正登基之初对隆科多也是感恩戴德,由于隆科多是雍正养母孝懿仁皇后的亲弟弟,雍正也曾经亲热的当着朝臣面称呼隆科多为舅舅,但是当隆科多也像年羹尧一样居功自傲,真的以“舅舅”在雍正面前自居时,那雍正就只能对他说不好意思了,我得收拾你了,所以雍正五年(1727年)隆科多被罢官夺爵圈禁至死。

从年羹尧和隆科多二人身上就能看出雍正善于猜忌,喜怒无常,当他把这个人捧得越高时,那这个人如果不谨慎谦恭,那就会摔死的越惨,年羹尧和隆科多就是最好的案例。所以有了年羹尧和隆科多作案例,胤祥自然对雍正的恩赏保持了警惕和清醒。

因此就看到了历史上雍正一次次的恩赏胤祥,然后胤祥一次次的婉拒了雍正的赏赐,只有是在拒绝不了时,胤祥才会接受,不过胤祥往往都会把雍正的赏赐用在国家公务上,所以这种感觉就好像雍正热脸经常贴胤祥的冷屁股一样,雍正的恩赏都是一厢情愿。但也因此雍正十分喜爱胤祥。

而胤祥的谦恭推辞,也是明哲保身,尤其是在雍正赐他墓地这来说,一般臣子哪个敢和皇帝葬在一起,即便雍正不计较这些,但是想一想未来的皇帝呢?

看看雍正宠信的重臣田文镜下场就知道了,雍正后来在清泰陵附近赐给了田文镜一块墓地,希望田文镜死后能继续陪伴自己,结果田文镜就没有胤祥这样清醒的头脑,他真傻乎乎的接受了,十几年后田文镜的墓就莫名其妙的被乾隆给推平了。

看到这些就明白胤祥为何坚决推辞不肯陪葬在雍正皇陵附近了,所以说胤祥在得知雍正批准他将来葬在涞水县时,胤祥感恩戴德的表演了一番吃土,这样即安了雍正的心,也给自己身后省了一些被清算的把柄,所以胤祥才会边吃土边说“自己可以心安,后世子孙也可以蒙福了”的话。

当然,还存在一个就是,很可能胤祥真的是伺候雍正伺候够了,想想雍正刻薄寡恩还喜怒无常,用现代的角度来看雍正就是一个十分爱挑理且爱计较事儿的男人,在他身边永远都得小心翼翼,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就把他得罪了,然后莫名其妙的挨收拾。

因此胤祥一直小心翼翼在雍正身边,久而久之他也伺候够了,所以胤祥也不想死后再继续和雍正在一起,毕竟这个男人太麻烦了。

有人说怡亲王胤祥在临死时吞土,这是真的吗?

清雍正时的两江总督高其倬不但为官政绩斐然,而且他还是个风水大师。甚至雍正皇帝在选择陵地的时候,都听取他的意见。本来清军入关后,去世的帝王顺治、康熙都葬在了东陵,就是现在的河北遵化。雍正当上皇帝不久,也命张廷玉在东陵为他选择吉地,后来定址九凤朝阳山,这里靠近孝陵和景陵,最初雍正也比较满意。但有大臣提出此地规模宏大,但地形并不完整,而且此地的土壤中夹带砂石,也不利于凿穴,因此不是陵地的理想选地。

于是雍正帝就把选陵的问题交给了他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允祥就和两江总督、风水大师高其倬在易县永宁山发现了一处宝地。雍正也认为此地山水条理,实为上吉之壤。

雍正于是在此地附近选了一块中吉之地赐给了允祥,希望百年之后这两兄弟还是相依相伴。但允祥坚辞不受,反而在距60里之外的涞水为自己另找了一处墓地,并亲自吃掉了取自墓地的一抔土。这又是为何呢?

允祥是雍正夺嫡大战中坚定的支持者,是雍正的铁哥们。在康熙朝,允祥因受夺嫡风波累及,备受父皇冷落。雍正继位后,允祥受到四哥雍正的恩宠,马上被封为怡亲王,任议政大臣。允祥在14岁时,母亲敏妃章佳氏就已去世,这时母凭子贵,雍正又一下把敏妃的封号提升为敬敏皇贵妃。

可贵的是,允祥侍宠不骄,他对四哥的深宠以忠贞勤恳作为回报。

雍正即位之初,根基不稳,身为总理事务大臣的允禩不甘心夺嫡落败,伺机而动;而居功自傲的隆科多也大权独揽,甚至在遴选官员的时候,不经奏请,径直作主,当时朝廷选拔官员都直接被称之为“佟选”。在这种形势下,允祥在政治漩涡中,力挽狂澜,殚精竭虑助雍正剪除政敌,稳固政基。

从1722年12月雍正继位到1730年允祥去世,允祥勤勤恳恳,八年如一日,不辞劳苦地为雍正办差。从主政户部到治理水患,允祥身兼数职,事务繁杂。对雍正交办的事务,允祥兢兢业业,事必躬亲。

更难能可贵的是,随着圣眷日隆,允祥深谙臣子之道,越发谦逊低调,明哲本身。因为他和雍正是一起长大的兄弟,他深知四哥猜忌刻薄的心性和雷霆万钧的果敢手段。早在雍正元年的时候,雍正依亲王之标准,赐给允祥钱粮23万两,允祥就固辞不受,最后经雍正一再宣谕,只得收下13万两。

雍正三年的时候,雍正又给允祥在亲王之外加封了一个郡王,允祥可以指定其子一人获此爵。可是这一次允祥又婉拒了。

雍正赐给允祥陵地,让他百年之后陪葬在自己身边,这是无上的恩宠。可是进退有据的允祥以自己没有资格陪葬为由,请求雍正收回成命。而自己另择墓地,请求以皇帝之名赐地,然后亲吞墓地黄土。

允祥亲吞黄土,表明自己别葬涞水心意已决。允祥在吞土后,曾称“臣心安,子孙蒙福”。允祥在圣眷正隆时,仍清醒地居安思危,婉拒陪葬皇陵的恩宠,以低调求自身和后世的保全。

值得一提的是,允祥保住了自身,却保不住子孙。第六代怡亲王载垣是咸丰帝临终之前任命的八大顾命大臣之首。在辛酉政变中,载垣被慈禧太后赐自尽而亡。

心里有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