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三子和雍正的关系有多好?十三爷的后代结局又是怎样?

康熙十三子和雍正的关系有多好?十三爷的后代结局又是怎样?

雍正和老十三,那关系好有一比,叫做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两人关系好到能穿一条裤子。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八月,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允祥病逝,年仅四十四岁,这位被雍正帝称之为“柱石贤弟”的老十三,就此撒手人寰。

在他病逝后,雍正帝悲痛万分,不仅下诏让老十三配享太庙,还亲自为他挑选了“贤”这个谥号,除此之外,雍正帝又下诏,将老十三名字“允祥”改为“胤祥”。

可别小看这个改名字,这是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唯一一个皇子不避皇帝讳的事例,除了老十三之外,没有第二个人再享此殊荣。

雍正此举,不仅仅在于君臣情谊,也是他和老十三非同一般的关系使然,可以说,雍正和老十三,虽不是一母同胞的亲生兄弟,但可要比亲生兄弟还要亲,正是这位十三爷,陪伴着雍正帝从皇子到皇帝,自始至终,都坚定的站在雍正帝身后。

都知道雍正和老十三的关系好,但具体能好到什么程度呢?用一句老话就能形容,那就是好的能穿一条裤子,以至于当时的京城里,暗地里都称呼他为“二皇帝”,当然,老十三也没有辜负雍正的信任,雍正即位后,能迅速稳定局势,打开局面,老十三功不可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没有老十三,就没有蒸蒸日上的雍正朝。

平地陡然而起,从一个光头阿哥晋封为铁帽子王的,老十三胤祥是独一份。

公元1722年,康熙帝第四子胤禛登基,是为雍正帝,在他登基之后,第一时间宣布了一个人事任命,任命的对象,就是他的十三弟胤祥。

“康熙六十一年,世宗即位,封允祥为怡亲王,世袭罔替,寻命总理户部三库。”---《清史稿》

这道任命诏书颁布的同时,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在对新晋亲王胤祥羡慕之余,也对雍正帝不惜违犯祖制也要对胤禛封赏感到十分疑惑。

之所以会疑惑,是因为十三阿哥胤祥,在此之前,只不过是一个没有任何受封的光头阿哥,何以在一夜之间,就陡然而起,成了雍正朝的新贵呢?

其实,十三阿哥胤祥能有今天,也是必然,他舍生入死,坚定不移地支持他四哥胤禛登上皇位,如今的荣誉,也是他应得的。

胤祥的童年时光,并不是十分美满,由于他生母章佳氏出身低微,并且去世的很早,因此,胤祥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雍正帝的生母乌雅氏养育。

就在那个时候,他开始与还是皇子的雍正帝有了交集。

雍正帝还有一个弟弟,也就是皇十四子胤禵,但这哥俩的感情着实一般,可能与他们的生母过于偏心老十四有关,总之雍正帝在小时候,并不是很受待见。

因此,在同病相怜的共同遭遇下,雍正帝对于被寄养的老十三胤祥就十分亲近,两个人几乎是整天待在一起,并且,康熙帝还交给当时的雍正一个任务,让他负责教胤祥算术,这样一来,两个人就更有理由光明正大的待在一起。

有句话叫做深情不及久伴,整天在一起的雍正和胤祥,感情也急剧升温,相比于其他皇子而言,他们两个算是极为特殊的存在,伴着这份日渐深厚的兄弟情义,雍正和胤祥也慢慢的长大。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尊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雍正帝

但在长大后,兄弟二人的境况遭遇就十分不同。

在最初,康熙帝对于他这位能文能武的十三子十分喜爱,不管去哪里都会带着他,当然,老十三也没给他丢过脸,不仅对满洲人的传统骑射技艺十分精湛,并且在文学方面,也是很有天赋,曾经在康熙四十一年跟随康熙帝南巡时,老十三所写的对联工整严谨,字也十分漂亮,让康熙帝和随行大臣都对他赞赏有加。

在此期间,只要老十三和雍正因为随驾外出导致暂时分开的话,两人的书信就会如同雪片般往还,信中涉及内容极多,但大多是兄弟情深。

如果按照这种轨迹继续发展的话,深受康熙帝宠爱的十三阿哥胤祥,也会有一个极为光明的政治前途,甚至有可能会让康熙朝发生的“九龙夺嫡”变成“十龙夺嫡”,但命运很快给他开了一个玩笑,而他的政治前途,也因此中断。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皇十三子胤祥被康熙帝下令圈禁,具体原因史料中并未记载,而就在当年九月,康熙帝曾召集群臣,在行宫里宣读了皇太子胤礽的罪状,并下诏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结合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皇十三子胤祥的被圈禁,很可能是受到了该事件的波及。

在此之后,胤祥在康熙帝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直到康熙驾崩之前,他都处于一种被明显压制的状态当中,在此期间,胤祥还患上了腿疾,这就更让他在政治前涂上,失去了与其他皇子同台竞技的资格。

关于胤祥被康熙帝圈禁,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因为废太子事件,把当时的雍正也给牵连进去,皇四子等人利用此事,意欲将雍正置于死地,但在关键时刻,胤祥挺身而出,大包大揽地将所有罪责扔到自己身上,因此,康熙帝才会降罪于他,将他囚禁起来。

当然,就是哪一种说法是真实情况,已经无从考证,史学界对此也没有定论,但在胤祥被圈禁患病时期,是雍正帝为他遍访名医,甚至求助总督鄂尔泰,让他找精于医理的人来为胤祥诊治。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胤祥的被圈禁,与雍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正是因为如此,老十三胤祥在雍正心中的地位,才会又上了好几层台阶。

也正因为如此,在雍正登基伊始,就对没有任何受封的十三阿哥胤祥大加赏赐,毕竟二人在“九龙夺嫡”期间,在无数次的刀光剑影之下,患难与共,在原本就深厚的兄弟感情基础上,又建立了性命皆可“至诚相托”的战斗友谊,老十三为雍正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功劳,值得雍正帝对他的恩封。

在封老十三之前,大清朝只有八个铁帽子王,并且这八位,都是在开国之初,立下过赫赫战功的,而封老十三这个世袭罔替的亲王,已经是逾越祖制了。

不过,这远远不是雍正帝的意思,对老十三的封赏也远不及此。

可能雍正帝当时的想法是,反正已经逾制了,干脆逾制到底,在铁帽子王的基础上,雍正帝又将老十三的亲王仪仗提升了一个档次,具体是提升到哪一个级别呢?当时老十三的仪仗,比皇后整整高出来两倍。

除此之外,雍正帝又打破一门不能有二王的祖制,将老十三的儿子封为郡王,并且也是世袭罔替。

此时的大臣们,已经是目瞪口呆了,什么时候我大清国世袭罔替的王爷,这么不值钱了,要不然皇上他怎么像不要钱似的,乱封一气呢?

不过,让大臣目瞪口呆的还在后面,雍正帝封完上述的爵位后,感觉还不过瘾,又将老十三的家人名单拿了出来,开始了又一波封赏。

老十三的小女儿,接到宫中养育,封为和惠公主;老十三刚夭折不久的小儿子,封为贝勒;已经去世十多年的章佳氏,也就是老十三的生母,连跳数级,被雍正帝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并与康熙帝合葬。

也就是说,但凡是老十三的家人,不管是活着的或者是去世的,雍正帝都进行了封赏,不仅如此,老十三曾经救过雍正帝的五子弘昼的命,雍正帝直接让弘昼认老十三为父。

前文说到的改名字,其实早在雍正登基之初,他就下旨让老十三不必改字,可以保留原名,只不过是老十三坚决推拒,非要用“允”字方才作罢,到了老十三去世,雍正又下诏改回了“胤”字。

可以说,雍正帝对于老十三的这种封赏,在清朝整个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其份量之重,赏赐之厚,独此一份,就连雍正的亲儿子弘历,也就是乾隆帝,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连个贝子都不是,而他的堂兄弟弘晓(老十三的大儿子),才八岁就已经是两倍亲王依仗了。

乾隆登基后一直对父亲雍正心存不满,也是有这方面原因,实在是雍正对老十三,比对亲儿子都好。

最夸张的,在雍正元年,雍正帝某一天突然觉得不对劲,什么不对劲呢?他觉得他亲爱的十三弟家里太穷,日子过不下去,甚至穷到“家计空乏,举国皆知”,于是,他非要赏给老十三二十三万两银子,同时允许老十三“令支官物六年”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老十三家里太穷,赏给你几十万两银子先花着,然后如果不够的话,国库里的东西,你也可以用,六年之内,随便拿!

这是什么概念?这何止是皇恩浩荡,简直是皇恩似海深了。

当然,老十三还是一个比较冷静的人,这份厚礼,老十三坚持不受,两个人就此事拉扯争执半天,为此,雍正还老大不高兴,特意召集群臣,让他们给自己评理,非要老十三收下全部赏赐,大臣们也是很无奈,均表示“自难定议”。

意思就是,你们哥俩儿看着办吧,我们这些大臣当不了主,最后,在雍正的坚持下,老十三才勉强收下了十三万两。

除了上述的各种恩赏,雍正帝对老十三的其他赏赐也是数不胜数,要知道雍正帝在历史上,一直以“刻薄寡恩、猜忌多疑”著称,但他对于老十三,可以说是恨不得把大清国都赏给他。

不过,古代皇家恩赏这种事情,最终的解释权还是在皇帝手中,什么时候作废也是他说了算,昨日荣光明日身死的事例不在少数,但老十三胤祥却能在”极不好相处“的雍正一朝,恩宠有增无减,也是他对雍正帝忠心耿耿,凭实力换来的。

”九龙夺嫡“期间的各种刀光剑影自不必说,这是老十三和雍正帝建立深厚情谊的重要时期,而在雍正帝登基后,除了对老十三各种封赏之外,还给了他很大的实权。

要知道,古代的任何一个皇帝,都愿意把权力牢牢的握子啊自己手中才放心,雍正帝也是如此,但他对于老十三,却将自己手中大半的权力都给了他。

根据史料记载,怡亲王胤祥曾担任过的职位,大约有十几个,并且,这些职位每一个都是十分重要的实权职位。

“总理事务大臣,后议政大臣;

总理户部,会考管钱粮;

八旗禁军圆明园护卫兼任汉军侍卫,佐领旗兵;

内务府及造办处,掌管皇帝衣食起居和私房钱;

军机处首席军机大臣,负责西北用兵所有事宜;

其他临时交办的外交、水利、祭祀、查案等诸多事宜;“---怡亲王胤祥曾经负责过的工作

从老十三的履历中,就能看出一点,那就是雍正将行政权、兵权、财权这几个十分重要的权力,都交给了他,这在清朝,甚至中国的封建历史上,都十分罕见,没有一个皇帝敢把这么多权力交给同一个人,因为这个人如果有一点二心的话,就够皇帝喝一壶的。

但老十三做到了,集军、政、财等权力于一身,并且雍正帝对他还十分的放心,如果说那些恩封,是出于对老十三感激的话,那么这些实实在在的权力,更是两人关系有多好的直接证明。

当然,这也从另一种角度反映了,老十三胤祥的政治能力确实强悍。

雍正登基之初,从康熙帝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吏治沉珂、官员腐败的大清朝,同时,以康熙第八子胤禩的政治集团,一直对于雍正的登基心怀不满,无时无刻不在想办法攻击、扳倒雍正。

面对这种复杂的政治局面,雍正需要一个强有力并且极为信任的人,来帮助他稳定局势,打开局面,而在诸皇子中,勾心斗角、作壁上观的居多,真正有心且有能力的,屈指可数。

而雍正的十三弟胤祥,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仅曾经帮助过雍正登上皇位,同时为人正直,最主要的,他对雍正是忠心耿耿。

因此,雍正才会不断提拔老十三,甚至不惜的将手中的权力分给他,这就形成了在很多时候,老十三的一句话,比其他人说上十句百句都管用。

当时的京城中,暗中戏称老十三是“二皇帝”,其实一点都不夸张,胤祥在当时的地位,也确实如此。

在被委以重任后,老十三展现出了他极为强悍的政治能力,接任户部后,帮助雍正处理陈年旧案,尤其在处理权贵、官员亏空一事上,他提出的方法极有成效。

除此之外,老十三善于审案,在当时有“善辨真伪”的美誉,同时,他总管内务府期间,负责制造武器等事宜,经他之手,先后改进了威远将军炮、竹营炮、子母炮车等武器装备,为当时的大清国军事力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老十三本身就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但他对于有才能的官员、下属却依然虚怀若谷,只要他认为合适的人,就积极地向雍正推荐,比如抗金名将岳飞的后代岳钟琪,就曾蒙受过老十三的舍命保举。

“王(指怡亲王)恳切陈奏,谓岳钟琪才识兼备,赤心为国,必无负恩忘义之事,愿以身家性命保之”---《上谕档》

公忠体国,一代贤王,用来形容十三阿哥胤祥,一点都不为过,这样的人才,再加上又是兄弟,让雍正怎么不喜欢?怎么不玩儿命地对他好?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怡亲王胤祥因操劳过度,再加上旧病复发,在当年五月初四病逝,年仅四十四岁,在他去世后,雍正帝为其上谥号为“”,并下诏配享太庙。

老十三的忠心勤恳,让他在雍正一朝位极人臣,但他的后代却结局不一。

老十三一共有九子四女,其中有五个儿子在年幼时便夭折,长大成人的,只有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在老十三死后,境况让人唏嘘。

老大名为弘昌,生于康熙四十五年,虽是,却一点都没有他父亲的英豪之气,反而“秉性愚钝、不知率教”,为此老十三很是头疼,无奈之下,便将其圈禁在家,直到老十三病逝后,雍正帝心中不忍,才将其放了出来。

乾隆继位后,封弘昌为贝勒,不过因为卷入弘晳逆案,被乾隆帝革去贝勒之位,此后,在郁郁寡欢中,于乾隆三十六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老三弘暾,生于康熙四十九年,他算是一个短命的人,在雍正九年就因病去世,年仅十九岁。

老四弘皎,就是当年雍正非要给老十三的府上加封一位郡王的当事人,那一年他刚满十七岁,就成为了王爷,但他的和老大弘昌一样,因为牵连进弘晳逆案,为乾隆帝不喜,甚至还公开斥责他“尾大不掉”,并革去了弘皎的所有职位,仅保留爵位。

自此,弘皎心灰意冷,远离政治,终日摆弄花草,在乾隆二十九年病逝,年五十二岁。

老七弘晓,是继承老十三爵位的儿子,在老十三死后,他成为了第二代怡亲王,不过他这个怡亲王,当得实在是憋屈。

乾隆登基后,先是让弘晓干起了乾清宫侍卫,说白了就是保安,这本身就让弘晓十分憋屈了,但没办法,熬吧,好不容易熬到了正白旗汉军都统的位置,还没干几年,又让乾隆把职位革除,原因是在盛京祭祀祖陵的时候,身边不佩小刀,有失满洲旧俗。

不仅如此,乾隆帝还多次当众斥责弘晓,这还不算完,乾隆又将父亲雍正赐给老十三居住的交辉园,赏给了别人,不得已之下,堂堂铁帽子王弘晓,只得带着一大家子人挤在一处很小的宅邸居住。

对于乾隆的这种做法,其实也不奇怪,他登基之后的处事方针,即“凡是雍正支持的,就是他乾隆反对的”,因此,像雍正朝的老臣,如张廷玉、李卫、鄂尔泰等,在乾隆一朝的结局都不算太好,所以,作为曾经让雍正帝宠信的怡亲王胤祥的后代,自然也不会受乾隆待见。

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怎么会允许怡亲王一系继续尊崇?因此,打压就是必然的结果。

小结:

雍正帝和他的十三弟胤祥,是清朝历史上堪称模范的兄弟情深,从幼年开始,两人就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而在长大后,恰逢“九龙夺嫡”这样的政治事件,更是在此期间患难与共,而在雍正登基后,老十三更是对雍正尽心竭力,因此,两个人关系才会如此之好,虽然不是亲兄弟,但真的要比亲兄弟还亲的多,不过,令人唏嘘的是,老十三的后代,却受到了乾隆的打压,大多心灰意冷,远离朝政。

康熙十三子和雍正的关系有多好?十三爷的后代结局又是怎样?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老十三?这不就是胤祥吗?您要问他俩的关系?那不是亲兄弟而胜过亲兄弟。

大家伙也清楚雍正这人,第一个抠门,第二个薄情,第三个寡义,总之这人给人感觉不好相处。但对于老十三,雍正那叫个大度,这些让人诟病的性格缺陷,到了老十三这压根就没有。

最简单的例子,大家伙都知道搁过去,当皇帝的人都有一个避讳,自己的名就是自己的名,天下间其他人压根就不能用自己名中的任何一个字。

雍正叫胤禛,作为同一辈的兄弟,他其他的哥们胤字必须改了,不然犯忌讳,所以一帮子兄弟咔咔咔胤字全整成了允字。可到了老十三这头,这就不好使了。

“啥允祥不允祥的,给哥哥改回来,你呀还叫胤祥,咱爹给起的,咋能改了呢。”雍正嘴巴一咧咧,很不高兴:“咱兄弟还讲究这个,俺的后背丢给你都踏实,不就一个字的事吗?”

得,您瞅见没,这就是两兄弟好的能穿一条裤子的表现。

那么雍正为嘛独独对这老十三例外呢?

这事得从根子上讲。

话说老十三的亲妈,那叫章佳氏,开头就是一宫女。后来康熙瞅着挺水灵的,这就拉到小黑屋了那个啥了。

这事弄的,这就中靶了,就有了老十三。老话说母以子贵,得咧,这章佳氏也就正式的成为了康熙庞大后宫中有那么一小脸的一个人。

说道这里有人要问了:“那么康熙是不是特喜欢这章佳氏?”

咋说呢?喜欢是喜欢,但不能加个特字。为嘛呢?因为毕竟章佳氏给康熙生了三娃娃,一个大小子老十三,还有俩闺女,而且这俩闺女不仅是公主还都加了和硕二字,不可谓不尊贵。(满清那爵位封号但凡加了和硕的那都是这一级别中的佼佼者)

所以喜欢二字没跑,但不是特字,为嘛呢?因为康熙到死都没有把章佳氏他们家包衣奴才的身份给剥离出来,在康熙的手上就封了个庶妃,这说的好听,其实搁老百姓家里就是个侍妾的地位。

也是因为这个身份的原因太低了,所以按照满清那祖宗的规矩,老十三不能养在章佳氏的身边,丢给了雍正的生母乌雅氏身边养着。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层的关系,雍正和这老十三才有了交际。

因为雍正的母亲乌雅氏他开头的身份也是宫女,生了雍正这才破格成为了康熙的老婆中的一员,也是因为身份的原因,就把雍正丢给了当时身份显贵的佟佳氏养着。

因为遭遇相同,而且他们还有一个交集人物乌雅氏,所以俩人就走的比较近。

再加上,雍正他有一个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老十四。按说是亲兄弟雍正应该和老十四走的近才对,但乌雅氏这人有点子偏心,对这没有养育之恩的雍正横挑眉毛竖挑眼压根就是一陌生人,但对这老十四那叫个疼到了心尖上了,连带着老十四也不待见这哥哥。(老十四是养在乌雅氏身边的,那会乌雅氏的身份已经高了)

雍正这心里就苦,有阴影,这事弄的。所以他是把对亲弟弟的感情给了老十三。

老十三那数学还都是雍正手把手教的,从这一点您就能吧嗒出个味来。

咱也知道,外人除了老师教你,其他人都不愿意,尤其是这数学,教的时候特招人恨,特招人烦。这家里边教的人不是爹就是妈,他们教你开头还能和颜悦色,后头恨不得拿大嘴巴抽你。教的最好的其实就是哥哥和姐姐,没人整这差事。

老十三这人

话说这老十三他也聪明,不然十二岁的时候,康熙就把他带到了身边指导了很长一段时间。

反观老十三这里边。人都说母以子贵,这话不假,但他还有半句是子凭母贵。

老十三他母亲身份不高,娘家地位也不显赫,这就造成了他受其他兄弟的排挤。雍正这人眼里揉不得沙子,他其实想把这老十三当弟弟的看,所以小时候有个啥欺负的,雍正就站出来给老十三挡事,毕竟雍正的养母那是佟佳氏,虽然顶着个皇贵妃的头衔,可人家是后宫之首。(后来的皇后封号是死的时候加封的)

所以虽然蹲在雍正身边有点子冷,这是雍正的性格使然,但好歹有片可以晒太阳的好天气,所以这俩人的心就算是栓在了一起,老十三愿意给雍正挡枪。

咱说说挡枪的事。

当年康熙废了皇太子,这事之后一帮子急红了眼的兄弟这就开始对这那皇太子的位子发起了总攻,捎带着就想弄死皇太子。

这事弄的太过激烈了,康熙恼了,哦,你们这帮子家伙对自己个哥哥都能下狠手,那俺呢?有机会,你们是不是也要上手啊!

而这事上,大家伙都挤兑雍正,隐隐的康熙感觉这事是雍正闹腾的,这不老十三挺着个脑壳蹦出来,把这枪给挡下来了。

得咧,这老十三一家伙就被康熙给圈禁起来了,这一圈禁老十三生病了,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那腿就出了毛病,一家伙就成了一瘸子。

就这事,您感觉雍正不会记在心里,这才是能掏心的亲兄弟。

但也因为这事,虽然康熙也喜欢这老十三,但也预示着老十三在康熙的晚年走不到前边来了。

以后的事

回头雍正登基,第二天就把这老十三提成了和硕怡亲王,军权政权都压他肩膀上了。

而老十三他也对得起雍正对他的信任和器重,干嘛事都很出色,这其实就是雍正朝的二把手。有些事您直接找雍正办,他拿大脚丫子踹你,但你饶个弯去找老十三,让老十三给搭个线,这事一准就成。

你比方说老十七胤礼的事,雍正最恨的就是他这帮子兄弟,压根就不准备重用。可回头老十三就说这胤礼心术不坏,怎么怎么滴,得咧,试试就试试呗,雍正根本就没有怀疑,这一试确实好,后来也受到了雍正的重用。

咱就说了,一般人那有这面子。

你别看俩人好的都能穿一条裤子了,但老十三一直严守臣子的本分,不敢逾越一步,这也是雍正看重他的一点。

您比方说,这雍正登基,按照祖宗的规矩,这就要分家,这一分家就会有分家费。老十三一家伙就得到了二十三万两。

咋说呢?那会雍正的国库里都能饿死耗子,满打满算就八百万两的碎银子,这新朝一开,用银子的地方海了去了。

所以老十三一开头坚决不要,雍正那是说了好几次,就要了十三万两,剩下的十万两退了回去。毕竟祖宗的规矩不能破,拿得少这也不成,这不打雍正的脸吗?做的恰到好处。

这不,后来雍正又要赏老十三,让他可以支配宫物六年,这其实也是按照康熙过去的例子整的,这事老十三又推迟了。这样的好人不赏这不行,这是雍正自己个想法。

所以回头,雍正又赏了老十三一顶郡王的帽子,让老十三从自己个的儿子挑一个出来戴上。

老十三一听,脑袋摇的像个拨浪鼓似的:“俺已经是怡亲王了,家里边有一个儿子已经是郡王了,您再给俺的儿子来一个郡王,这使不得啊,这么些年下来祖宗就没这规矩。”

这不又推了,雍正说了好多次,老十三压根就不接受。

其实这些个东西,雍正都给他留着呢,直到老十三死了,这些个东西又赐给了老十三的后人。

“这回闭嘴了吧!给你的东西能拿着了哇!”雍正边说边哭了。

最后再说一件事,这事叫吞土受陵。

话说,当年雍正要给自己选一块吉地,死后好安葬,这差事他就交给老十三。

老十三找了大半天,找到了,雍正表示很满意,回头就把这万年吉地附近的一块所谓的“中吉”之地赐给老十三,让他死后葬到这里。

听了这话老十三压根就不要,说这种地方不是大富大贵之人,他压根就不能享受,坚决不要。

回头雍正非要给,老十三就说:“俺看上了你这万年之地六十里之外的一块地,虽然比不过您赐的那中吉之地,但很符合俺的身份,就那吧!”

得咧,皇帝一看这事就这么定了,所以就下了旨意。老十三得到了旨意之后,就命令自己的侍卫,从那块地去回了一块土。而老十三就把这块土吃了:“这样的话,俺就心安了,子孙有福了!”

这事是真的,不是啥野史里边的,在《内务府档》里边就有记载。

这不后来老十三下葬的礼都远超一般王爷的规格,老十三死后多年雍正都还在作诗怀念这个弟弟。

在补充一句,老十三那怡亲王那是铁帽子王世袭罔替的,不是啥隔代就降级的水货,真真的第九个铁帽子王。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康熙十三子和雍正的关系有多好?十三爷的后代结局又是怎样?

康熙十三子也就是怡亲王胤祥是雍正皇帝最为喜爱和信任的弟弟,胤祥与雍正关系有多么好?看看胤祥生前和死后待遇就知道了,胤祥是康熙诸皇子中唯一一位在死后不用避讳雍正名字而改用本名胤祥书写下葬地皇子,胤祥也是清代历史上臣子中唯一不需要避讳皇帝姓名的人。

由此可见胤祥与四哥雍正皇帝关系有多么亲密无间,胤祥生前基本上就是雍正朝时期的常务副皇帝,下面就来说一说胤祥与雍正的关系有多么好,以及胤祥后人结局如何。

胤祥由于生母出身低微,自幼就跟着雍正长大,所以与雍正感情极其深厚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胤祥出生,他的生母是康熙的敏妃章佳氏,胤祥生母敏妃的出身地位极其低微。

敏妃家族出身是镶黄旗包衣奴才,敏妃最初入宫只是宫女,属于宫廷服务人员,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下,敏妃在侍候康熙的过程中被康熙相中所宠幸,随即便怀了老十三胤祥,在胤祥之后敏妃又生下皇十三女与皇十五女。

也就是说胤祥下面还有两位亲妹妹,不过胤祥及其生母敏妃还有两位妹妹寿命都不是很长,胤祥只活了44岁,而他的两个亲妹妹则更短命,新婚不久就都去世了,一个23岁一个19岁,虽然胤祥生母敏妃出生年月不可考证,但是敏妃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去世,估计应该也就在40岁左右。所以说胤祥兄妹及其生母寿命都不长,估计与遗传基因也有关系。

敏妃虽然生育了三个子女,但是在康熙后宫中地位并不高,一直是没有名号的庶妃,直到康熙三十八年敏妃去世,康熙才怀念她生下了儿子胤祥追封她为敏妃。但是康熙虽然追封她为敏妃,却并没有改变敏妃家族世代包衣的奴才身份,从这也可见康熙对敏妃喜爱也并不是太多,更多是看在敏妃生育了儿子胤祥的份上才追封了敏妃称号。

虽然生母敏妃出身低微,也不是很受康熙的喜爱,但是胤祥却凭着自身的能力获得了父亲康熙的喜爱。

自十二岁的胤祥第一次跟随康熙帝去盛京祭祖后,直至胤祥二十二岁时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前整整10年间,康熙帝只要一离开京城无论去哪里,必将胤祥带往。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康熙对胤祥还是非常喜爱。

胤祥生母敏妃由于在世时是没有名号的庶妃,按照清宫规矩不能抚养儿子,因此胤祥自幼由二哥太子胤礽和四哥雍正抚养长大,所以胤祥自幼就与胤礽和雍正感情极为深厚,胤祥和雍正一样,最初也是力挺胤礽的太子党成员。

也因为自幼一起长大的原因,胤祥与雍正从小到大的关系就非常亲密,因此站在后世人角度来看,雍正对同母弟老十四胤禵都不怎么亲近,甚至还将胤禵圈禁起来,对异母弟胤祥却是非常的好和亲近,就是因为雍正自幼与胤祥一起长大,而他的同母弟胤禵却自幼与老八胤禩一起长大,所以亲兄弟反而成为了政敌,异母兄弟反而比亲兄弟更亲。

但是胤祥在一废太子事件后却突然失去了父亲康熙的喜爱,关于胤祥失宠于康熙史书记载非常少也含糊,但是可以肯定胤祥必定是因为胤礽与雍正的关系而失去了康熙喜爱,也就是说胤祥参与进了争夺皇位之中。

当然,胤祥在一废太子后短暂被康熙圈禁,之后退出政坛,终康熙一朝再无封爵以及重用,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胤祥失去了康熙的喜爱,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胤祥的身体出现状况。

虽然在一废太子后康熙对儿子们的信任大幅减少,但是在康熙五十年(1711 年)胤祥身体出现问题,腿部生了一种毒疮,并且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水,类似于现在的骨结核病,康熙也曾关心过胤祥,让与胤祥兄弟感情深厚还是皇子的雍正为其寻找良医医治。

所以这些也都说明胤祥在康熙晚年不被重用和封爵的原因不光主要是失去了康熙的喜爱,也有一部分是个人身体健康原因。

胤祥在康熙一朝可谓经历了大起大落,有过辉煌,更有过落寞。康熙前期胤祥得到了开阔眼界的机会,在康熙后期胤祥更是在长期的压抑当中磨砺了自己的性情,胤祥在康熙朝受到挫折抑制后,对政治权力的残酷有了新的认识。

因此,胤祥在康熙朝虽然处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却为日后在雍正朝的有所作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雍正继位,胤祥一跃成为大清国常务副皇帝,雍正赋予胤祥极大权力也说明了他们俩之间的兄弟关系亲密无间

胤祥对雍正的忠心耿耿支持,也换来的是雍正对胤祥万般的好,雍正可以说在登基后基本上除了皇位把能给的全都给了胤祥。所以雍正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册封了胤祥为怡亲王。

雍正对胤祥爱屋及乌,除了封为亲王连他的生母敏妃及其家族都得到了极大的封赏,雍正为了表示对胤祥的喜爱和信任,在即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将胤祥封为王爵和总理王大臣,紧接着就将他的生母敏妃家族全部抬出包衣身份,授予贵族地位,同时还追谥胤祥的生母敏妃为敬敏皇贵妃,一下给敏妃连升两级,并且雍正打破了妃子不能从葬帝陵的先例,将敏妃葬进了康熙帝陵之中,与康熙同墓同穴。

清朝皇妃能陪葬帝陵就是由雍正为胤祥生母开创的先例而来,本来康熙生前根本就没有想过让胤祥的生母敏妃与自己合葬,而胤祥生母能被葬进康熙帝陵之中完全是雍正抬举进去的。

《清史稿》中记录雍正给出的理由也很强悍: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亲王允祥贤,追进封。

这理由就是告诉全天下人,之所以能让敏妃死后埋进康熙帝陵,完全是因为她儿子胤祥很贤能,其实就是因为胤祥对雍正是忠心耿耿,所以雍正对胤祥的好是非常全面和无微不至。

自此胤祥经历在父亲康熙那失宠之后,开始了在雍正朝开挂一般的人生待遇,雍正以胤祥为总理王大臣,总揽政务的同时还兼管户部、刑部、造办处等重要部门,雍正更是直接让胤祥参与谋划西北军事问题,可以说在雍正即位之初,胤祥一人集大清财、政、军三大权力于一身。

后来雍正开始对老八胤禩一党进行毁灭性打击,雍正继位之初为了安稳人心,特意将胤禩明升为廉亲王兼总理王大臣,其实是将胤禩架空,雍正初期四大总理大臣首席就是胤祥,其次是胤禩然后是马齐和隆科多,马齐和隆科多属于是骑墙派人物,自然以雍正马首是瞻,胤祥被雍正赋予了财政军大权就是为了压制胤禩,所以胤禩被提为总理大臣就基本等于完全处于胤祥掌控之下,被架空起来了。

当雍正开始对胤禩进行毁灭性打击时,首先就裁撤了总理大臣的职位,在胤祥的压制下,胤禩一党彻底被雍正击垮,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在这一年被雍正囚禁折磨致死。

至此胤祥顺利地帮助雍正剪除了雍正最大的政敌弟弟老八一党,虽然雍正为了制裁胤禩也裁撤了胤祥的总理王大臣之位,但是雍正剪除老八一党后,很快就任命胤祥为议政大臣,雍正随后将隆科多整垮圈禁起来,隆科多被圈禁后,雍正更加倚重胤祥,又让胤祥在原有职务上又兼管了吏部、水利以及圆明园八旗禁军等权力,可以说在老八和隆科多都被剪除后,胤祥更是进一步得到雍正信任倚重,权力更是扩大到人事任免、禁军和水务等各个方面。

至此胤祥的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这时期的胤祥可以算作是当时大清国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待遇了,说他是常务副皇帝都毫不为过。

胤祥对雍正也是非常感激,为了不负雍正知遇之恩以死相报

胤祥被雍正委以重任,他为了报答雍正的知遇之恩,所以尽职尽责的去完成工作,可以说胤祥后来英年早逝,身体被熬垮了,与他有着很强的责任心以及事业心有很大关系。

胤祥不光责任心很强,他对于用人眼光也很独到,在雍正赐死年羹尧之后,朝野上下都反对再任用汉将,这时胤祥力排众议,坚持建议雍正启用汉将岳钟琪代替年羹尧镇守西北前线。雍正对于胤祥是十分信任,所以雍正也坚持力挺胤祥力排众议启用了岳钟琪出任川陕总督镇守西北前线。

结果这一个岳钟琪为大清西北边境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稳定,一个岳钟琪不光雍正朝受益,连乾隆也跟着沾光,岳钟琪被乾隆誉为“三朝武臣巨擘”,并将岳钟琪列为其“十全武功”里的五大功臣之一。

可以说胤祥的对于寻找人才的独到眼光,不止让雍正跟着受益,连大侄子乾隆都得到了好处。而且胤祥用人不拘一格,从来不看出身,更没有满汉之分,可以说雍正一朝善于重用汉族士族人才,也和胤祥对善于发掘汉族人才密不可分,雍正和胤祥也奠定了清朝之后对汉臣的重用基调。

胤祥在工作中非常负责,到了晚年他身体健康急剧下降时,依然为公事劳心劳力,雍正七年(1729年)秋冬时期,胤祥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好了,但是胤祥为了帮百姓修筑河堤,还是不顾病体残躯,坚持和部属一起翻山越岭勘探地形,同时胤祥还爱民如子,他怕烦扰百姓“常至昏夜始进一餐”。这种身心俱疲的工作状态加重了他的病势。

到了次年的正月初八,北运河青龙湾修筑减水坝,此时胤祥已经病得不能行动了,想去现场勘探视察也不太可能,但是胤祥即便在神智都病得不清之下,还依然念念不忘修筑堤坝的事情,一再叮嘱部属要仔细勘探。

一直到胤祥临终前,他还始终对没有修筑好的堤坝放心不下,他对下属说“本图遍治诸河,使盈缩操纵于吾掌之上,岂期一病沉废,已矣何言。”

胤祥重病期间雍正是十分担心,一天都要派人几次去探视胤祥,而胤祥不想雍正因为自己而操心过度反而耽误国事,还总派人向雍正传话,自己再有十天半个月就能好起来,然后再去入宫拜见雍正,结果胤祥却再也没能入宫拜见他的皇帝四哥,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胤祥因积劳成疾去世,享年44岁,雍正在得知胤祥去世消息后悲痛万分。

雍正在胤祥死后允许他不用改名为允祥,还以胤祥的名字立碑,可以说胤祥是有清一代唯一不用避讳皇帝名讳的人。

胤祥死后,雍正追思弟弟的功劳,决定打破满清以军功立铁帽子王的规矩,破格给予了胤祥家族世袭罔替铁帽子王的待遇,胤祥也由此成为满清历史上第九位铁帽子王。

胤祥生前获得了雍正万般的好,雍正把除了皇位之外的所有能给予胤祥的权力和待遇都给予了他,胤祥死后雍正还给了他亲王世袭罔替的待遇,确保他的子孙后代富贵无极,除了这些在胤祥死后,雍正连他生前与之不和的哥哥老三胤祉都收拾了一遍。

老三胤祉与胤祥兄弟之间不太和睦,胤祉在康熙时期就瞧不起胤祥的生母敏妃家族出身,胤祥的生母敏妃去世时,当时胤祉刚刚被康熙晋封为诚郡王,结果胤祉瞧不起敏妃,在胤祥生母敏妃去世百日丧期内剃头,这件事被康熙得知后非常震怒,严厉惩处了胤祉,将他刚封的郡王爵位降级成了贝勒,连带着胤祉诚郡王府的长史和下属都被康熙一并处罚了。这件事也很可能就是胤祉与胤祥交恶的开始。

胤祥为人和气,生前向来不与胤祉太多计较,但是估计胤祥生前肯定在雍正面前表现出对三哥胤祉的不太满意。胤祥去世后,胤祉对于胤祥去世毫无悲伤之情,还在胤祥的葬礼上迟到了,这让雍正十分震怒,所以胤祥葬礼办完不久,雍正就为了替弟弟胤祥出这口气,将胤祉褫夺爵位,囚禁于景山永安亭,两年后胤祉抑郁而亡。

看看雍正对胤祥生前死后的待遇,生前给予无限权力和崇高待遇,死后除了封铁帽子王,还为了给胤祥出口气,连三哥胤祉都收拾了,从这些就能看出雍正与胤祥的兄弟关系有多么的亲密和要好。

胤祥一生也不负雍正,在政务上殚精竭虑,最终把自己的身体给熬垮了,本来比雍正还小八岁的胤祥却比雍正早死了五年。

可以说雍正和胤祥这对亲密无间的兄弟为“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胤祥为雍正朝发展献出了毕生心血,也可以说“乾隆盛世”是雍正和胤祥共同努力奠定下来的结果。

雍正对胤祥的重用和信任也是古今帝王兄弟之中少有的情况,雍正都曾经十分感慨地说:“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雍正和胤祥兄弟君臣之间的至诚相托和忠心以报,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极为少见的,所以后世人经常用“棠棣情深”来形容雍正和胤祥二人兄弟情谊。

胤祥的怡亲王封爵曾在慈禧时期被短暂废除,恢复之后与清朝共存亡了

胤祥去世后,雍正遵照胤祥生前对儿子们的喜爱,准胤祥第七子弘晓继承了怡亲王爵位。弘晓是胤祥嫡福晋兆佳氏所生,在胤祥生前最受胤祥喜爱。

在这里说一个小插曲,弘晓其实本不应继承爵位,主要在于胤祥长子弘昌是侧福晋瓜尔佳氏所生,非常不让胤祥喜欢,不只胤祥不喜欢,连皇帝伯父雍正都很烦弘昌,雍正甚至直接当着胤祥的面痛骂过弘昌为蠢材,胤祥在世时怕儿子弘昌惹祸,曾经将他圈禁在王府中。

直到胤祥去世,雍正才将他放出来,后来弘昌在乾隆时期因为和废太子胤礽长子弘晳交往过密,受到弘晳逆案牵扯,被乾隆褫夺封爵抑郁而死。

除去弘昌不成材,胤祥嫡四子弘晈也是不成才,按道理弘晈比弘晓年龄大,而且也是嫡福晋所生,弘晈应该继承胤祥爵位才对,也是因为弘晈不成材,同样弘晈也是在乾隆年间牵扯到了弘晳逆案之中,被乾隆痛斥,不过弘晈毕竟是胤祥嫡子,比庶长子弘昌好一些,乾隆看在已经死去的十三叔胤祥的面子上,把弘晈臭骂一顿,但是将他的郡王爵位保留下来。

至于胤祥的第七子弘晓确实证明了胤祥眼光不错,弘晓为人谦恭谨慎,且还颇有文采,工于文学和书法,是清代宗室中有名的文学家。

弘晓能力不错,但是他从来都很低调内敛,新君乾隆即位,弘晓担心引起乾隆猜忌,所以很少参与政治,寄情于山水和写作之上,弘晓和父亲胤祥一样,虽然出身富贵豪门,却对权力和财富视如浮云。

弘晓非常喜好写作,他与同时期的小说家曹雪芹为莫逆之交,弘晓曾经替曹雪芹笔录过他的名作《石头记》也就是《红楼梦》,但是乾隆时期文字狱查得很严,《红楼梦》被列为禁书,所以弘晓也不敢私藏,而是将其销毁。

同时弘晓也担心自己所写的作品和诗集牵扯到文字狱,因此他把自己的作品也大多销毁了,所以弘晓受限于乾隆时期的文字狱传世作品极少,但是根据部分流传于世的弘晓诗集,还是能看出弘晓文学功底十分深厚,因此来说弘晓还是非常有才华的人。

弘晓之后的怡亲王大多碌碌无为,多数是富贵闲散王爷,很少过问政治,在政治上也基本没有其他成绩和建树,一直到胤祥第五世孙载垣获得咸丰重用。

胤祥第五世孙载垣时期,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近代史时期,而清政府也已经走向衰落,是帝国的落日余晖了。载垣承袭怡亲王爵位后,凭借着个人能力获得了咸丰帝的赏识和重用。

而且载垣也是当时清政府鹰派代表人物,虽然清政府当时已经没落,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但是载垣依旧认为不能向欧洲列强妥协。

后来咸丰时期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当然还是战败了,负责与英法联军谈判的大清特使正是载垣。

在谈判中载垣表现强硬,坚决不接受英法两国无理要求,拒绝就国家利益做出让步,最终通州谈判就谈崩了,载垣盛怒之下囚禁了英法代表团公使巴夏礼等39人。后来载垣为了报复英法联军侵略之仇,他私自下令将公使团中21人全部虐杀,这其中还包括7名泰晤士报记者。

载垣所作所为引起了英法联军很大愤慨,于是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然后就开始了在北京城中的烧杀抢掠,并焚毁了圆明园。

之后咸丰被英法联军吓得去世了,临终前诏载垣、肃顺、端华等八人为顾命八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同治帝,这八大臣之中以怡亲王载垣为首辅。

载垣等顾命八大臣阻碍了两宫太后慈禧和慈安的揽权利益,于是两宫太后联合咸丰之弟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

慈禧政变成功后,载垣被慈禧冠以谈判不力,虐杀外国使团,酿成了火烧圆明园的奇耻大辱为由,赐载垣三尺白绫自尽,载垣最终自尽。

载垣死后,慈禧还是不依不饶,为了杀鸡儆猴,慈禧废除了怡亲王家族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爵位。

但是怡亲王爵位是雍正亲自御封的铁帽子王爵位,慈禧废除之后不到三年,朝野上下就对慈禧如此废除怡亲王铁帽子王爵位不满,慈禧为了安稳宗室人心,同治三年(1864年)只得下令恢复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待遇。

但慈禧前提是绝对不能让载垣这一支家族的人出任怡亲王爵位,于是慈禧找到了载垣的族弟,胤祥的第四子弘晈的四世孙载墩,由载墩承袭了怡亲王爵位。就这样到了晚清怡亲王爵位又从胤祥第七子弘晓这一支传到了胤祥第四子弘晈这一支上。

载墩由于是白捡了一个亲王爵位,所以对慈禧是唯命是从,此后怡亲王爵位就一直有载墩的后人承袭下去,直到清朝灭亡,末代怡亲王毓麒年仅2岁就承袭了怡亲王爵位,毓麒在公元1902年2岁承袭怡亲王爵位,到1911年清朝灭亡,12岁的毓麒也就从怡亲王变成了普通公民。

毓麒在1948年左右去世,大概48岁,末代怡亲王可谓是和满清政府共存亡了。

怡亲王自胤祥起,传承了八代共九位怡亲王,最终陪着封建腐朽行将就木的满清政府一起走向了灭亡之路。

写在最后

可以说胤祥与雍正算是封建历史上关系最为亲密友好的皇室兄弟典范,雍正始终十分喜爱和信任胤祥,而胤祥也是拼尽全力和心血去报答四哥雍正对他的信任和喜爱,可以说胤祥对雍正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胤祥与雍正是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将清王朝统治推向昌盛的同时,也塑造出一种皇室兄弟之间的理想关系。

连带着胤祥的后人都与大清共存亡了,所以雍正和胤祥的兄弟关系都不是单单的有多么好了,可以说雍正和胤祥这对兄弟之间的关系那真的算是荣辱与共了。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康熙十三子和雍正的关系有多好?十三爷的后代结局又是怎样?

雍正与十三弟胤祥的关系在所有兄弟中是最好的,两人之间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手足情深,肝胆相照”。雍正将十三弟名字“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在清代是绝无仅有的,足以可见感情之深。

胤祥从小就很聪慧,不仅文武双全,还能吟诗作画,得到康熙的极大恩宠。雍正比十三弟胤祥大八岁,胤祥小时候的数学就是雍正给教的。

胤祥十三岁时,生母敏妃章佳氏病逝,之后一直由雍正生母德妃乌雅氏抚养成人。胤祥长大后,跟随雍正四处办差得到历练,感情也更加深厚。

因为太子允礽被废事件,胤祥遭到康熙圈禁,之后彻底退出了太子争夺战,坚定的站在了雍正一边,助其夺得大位。雍正即位第二天,便任命胤祥为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同日晋升为和硕怡亲王。

胤祥在被康熙冷落了十几年后,得到了雍正的重用,给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胤祥成为雍正的左膀右臂,两人感情愈发深厚。胤祥得到重用后,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发挥,为雍正稳定吏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胤祥真心辅佐雍正

胤祥虽然在雍正朝仅有八年,但他凭借自己的才华为雍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雍正初期施行的各项新政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雍正初期,财政亏空严重,怡亲王胤祥总理户部,大力追缴亏空,革除弊政,使得亏空问题得到迅速扭转,为雍正朝的改革打下了经济基础。

从雍正三年起,胤祥开始负责水利事宜,曾向雍正提出很多有益见解。使得京畿地区的水患得到抑制,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胤祥还为雍正举荐了很多贤能之人,如十七弟胤礼,雍正刚即位时对他有所怀疑并没有得到重用。但胤祥向雍正进言,夸赞胤礼心术不坏,是个忠君明义之人。

雍正欣然接受了胤祥的建议,胤礼得到重用,他也没有辜负胤祥的举荐,为雍正朝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胤祥在执掌养心殿造办处时,烧制的珐琅彩瓷,颇得雍正喜爱。

雍正即位后,胤祥就担负起了为其寻找万年吉地的重任。先后多次实地勘察选址,最终将雍正陵址选在易县泰宁山太平峪,使其成为清西陵的首陵。

除此之外,胤祥还辅助军机处处理西北战事问题。总之,胤祥得到雍正的重用后,并没有养尊处优,而是全力以赴辅助雍正,可以说是为雍正付出了所有的心血。

雍正倾力对待胤祥

在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的同时,其长子弘昌就被雍正封为固山贝子。同年,雍正按照康熙朝皇子分家惯例,赏赐胤祥二十三万两白银,胤祥是死活不要,最终在雍正的再三谕令下,胤祥仅要了十三万两。

雍正是变着法给胤祥赏赐,他又找到裕亲王的例子,准许其支配官物六年,胤祥同样是选择了婉拒。据史料记载,雍正曾说:如胤祥这样诚心效力者,若不加恩褒异,则将来之诸王为国效力之心,必至懈怠矣。

于是雍正决定再赏胤祥一个郡王爵位,让胤祥从诸子中指名奏请受封。胤祥本就是和硕怡亲王,其子又被封为郡王,这在清代也是史无前例的。胤祥对此坚持不受,在胤祥的多次恳请之下,雍正只能作罢。

在胤祥去世后,雍正还是将郡王的爵位赐给胤祥之子弘皎。雍正四年,雍正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扁额赐给胤祥,当雍正还是觉得这八个字未能尽善尽美,不能完全表达他对胤祥的感激之情。

在雍正七年,胤祥的仪仗又被雍正增加一倍。次年,胤祥病逝,雍正极为悲恸,以致于食之无味,坐卧不安。雍正身穿素服一月,他认为自古无此忠公体国之贤王。雍正亲自为臣子素服,史上罕见。

在胤祥病逝的当天,雍正就交代了自己的后事,他下旨将孝庄太后赐的数珠,康熙赐的数珠,及胤祥所进鼻烟壶归于一处,在其万年之后放于梓宫之中。由此可见,雍正对这位十三弟的感情是至深的。

雍正赐胤祥谥号为“贤”,并以泪研磨而书之。还将“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加于其谥号之前,又将在胤祥葬礼上迟到的三哥允祉革爵圈禁。允祉因胤祥丧礼而被革爵,足见雍正对胤祥的感情。

雍正登基后,为避讳圣讳,将所有兄弟改胤为允,胤祥病逝后,雍正准许其恢复原名胤祥,开创大清之先例。雍正曾欲将中吉之地赐给胤祥为吉地,最后胤祥在病重时多次婉拒,雍正不得已才同意。

雍正如何对待胤祥子嗣?

胤祥生母章佳氏去世后,康熙给她的谥号为敏妃,只是普通嫔妃,雍正继位后将其连升两级,进封为敬敏皇贵妃,并附葬景陵,开创大清妃子附葬的先例。

对于胤祥的子女,雍正同样是眷顾有加。三子弘暾、六子弘昑早逝,雍正皆按贝勒礼制下葬。长子弘昌初被封为贝子,后来晋封为贝勒。七子弘晓承袭怡亲王爵位,四子弘晈晋封宁郡王,世袭罔替。

据清实录记载,雍正规定胤祥七子弘晓承袭的怡亲王爵位,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是他加与胤祥的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雍正不仅封弘晓为世袭罔替的怡亲王,而且封弘晈也为世袭罔替的郡王。

这份殊荣亘古未见,胤祥成为大清第九位铁帽子王,也是第一位恩封的铁帽子王。雍正对胤祥的恩宠,终其一朝有增无减。胤祥去世后,雍正帝久久不能释怀,多次写祭文诗词表达思念之情。

胤祥病逝两年后,雍正仍然不能释怀,在端午节时仍不让欢庆。这些都体现了胤祥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其与雍正之间的棠棣之情也感人至深。

虎皮大鲨鱼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