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祉不参与争储,还第一个向雍正磕头称臣,为何还被雍正囚禁至死?

胤祉不参与争储,还第一个向雍正磕头称臣,为何还被雍正囚禁至死?

皇三子胤祉被囚禁至死,纯粹就是雍正替病逝的老十三出头报复。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康熙皇帝病逝于畅春园,在他死后,皇四子胤禛凭借遗诏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对当初曾参与“九子夺嫡”的几个皇子纷纷进行了报复,其中,尤其以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的结局最为凄惨,不仅被雍正强制改了十分具有侮辱性的名字,最终也被囚禁至死。

但在众多雍正帝的兄弟中,有这么一位皇子,他在雍正帝继位时第一个磕头表示臣服,但最终还是被雍正帝下诏有囚禁至死,这位皇子就是雍正帝的哥哥,皇三子胤祉。

那么说,为什么雍正帝会如此对待胤祉呢?

实际上,胤祉并非完全没有参与争储,而是做得比较隐蔽而已,因此就让雍正帝怀恨在心,而更重要的是,雍正囚禁胤祉,是给自己最疼爱的兄弟老十三进行报仇。

胤祉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个儿子,其生母为荣妃马佳氏,但因为康熙皇帝的其他儿子大多早夭,因此按照序齿来排,胤祉则是康熙的第三个儿子。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皇三子胤祉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超然于事外,并且一心修书的人,完完全全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形象,除此之外,他还具有很高的政治敏感度,随时都能都根据风向来调整自己的站位。

而在历史上,皇三子胤祉可以说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首先在文学造诣上,皇三子胤祉的水平极高,天文、书法都颇为精通,其次就是在满人视为传统的骑射上,胤祉也表现得相当出类拔萃。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十五岁的胤祉陪同康熙皇帝出塞围猎,期间,曾和精通骑射的康熙帝进行了比试,而比试的结果,以两人不分上下而告终,从这里就能看出,胤祉在骑射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水准的。

文也行,武也行,这样的儿子,自然让康熙皇帝十分喜欢,因此,从胤祉少年时代开始,就经常被康熙皇帝带在身边,并且没少委派他执行处理各种政务。

比如,在康熙三十二年,坐落于山东的曲阜孔庙修建完毕,当时康熙皇帝就指派皇三子胤祉和皇四子胤禛前去祭祀。

还有,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准噶尔时,刚刚年满二十岁的胤祉,被康熙帝任命其掌管镶红旗大营,这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实权了。

“三十五年,上亲征,允祉(指胤祉)领镶红旗大营。”---《清史稿》

类似这样的委任在当时为数不少,并且重要的是,基本上每一次康熙帝的指派,胤祉都能较为圆满地完成任务,这一点让康熙皇帝越发的对这个儿子感到满意。

因此,在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大规模分封皇子时,表现优异的皇三子胤祉获封郡王爵位,而在这次封赏中,除了太子之外,只有皇长子胤禔和他获得了郡王爵位,足以可见当时的胤祉是多么受到康熙皇帝的喜爱。

另外,前文也提到,胤祉在文学上的造诣极深,凭借着这个优势,胤祉奉康熙之命,带领编纂集律吕、历法和演算法综合而成的《律历渊源》一书,之后,又参与修著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有人类、禽兽、昆虫,乃至文学、乐律等等,包罗万象的《古今图书集成》。

这两套书集,时至今日,依然是相关科研究人员治学、继续先人成果的宝库。

也正是有了这个成就,胤祉在康熙活着的时候,受到的宠爱始终未曾减少,包括在康熙四十七年之后,因为太子胤礽被废,从而引发的“九子夺嫡”风波,胤祉始终未曾因此受到太大的波及。

当然,胤祉没有受到波及,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实被康熙皇帝所喜爱,另一方面则是他可以表现出来的“不争不抢”。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由于太子胤礽在皇十八子胤祄因病夭折时,表现的十分冷漠,加之在此之后,胤礽于康熙巡行塞外归途中,在夜里偷偷靠近康熙的营帐,并从缝隙向里面窥视,因此招致康熙帝的怀疑,认为胤礽有“谋逆”之心,最终在回京之后,废掉了胤礽的太子名位。

而胤礽的被废,让其他皇子看到了机会,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皇三子胤祉。

但与其他皇子所表现出来的跃跃欲试不同的是,胤祉走的是另外一个路线,在他看来,如今太子被废,他身为皇三子,按序齿来说,他最大的竞争对手就只有皇长子,因此,只要拿掉皇长子,那么他就成为了众多兄弟中,年龄最长的人,也成为了最有可能被立位储君的人。

因此,在太子胤礽被废不久,胤祉打听到了皇长子胤禔利用蒙古喇嘛巴汉格隆,以“魇镇”之术来谋害太子胤礽后,在一个十分“恰当”的时机,告诉了康熙皇帝。

这件事,最终导致了皇长子胤禔被削去爵位贬为庶民,并且就此囚禁,一直到死都没有被放出来。

而胤祉的举报,实际上并没有如他所愿那样赢得康熙皇帝的欢心,因为在康熙看来,他的这个举动,与皇长子胤禔意图谋害弟弟胤礽在性质上没什么区别。

因此,胤祉也没能成为储君,而在次年,随着太子胤礽的被复立,以及积极争夺嫡位的皇八子胤禩被康熙打压,胤礽也许是明白了康熙皇帝的心思,就此退出了争夺嫡位的行列,开始安心的进行修书。

但他的安心,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纯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通过朝局的变化,知道了越是积极争夺皇位的人,越是容易遭到康熙皇帝的厌恶,因此他就开始“以退为进”,用无意于储君之位,并且专心发展学术来赢得康熙皇帝的青睐。

前文讲到的《律历渊源》,就是在“九子夺嫡”期间,胤祉进行修著完成的,他也想借此功劳,改变康熙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在争夺嫡位上,增加一份赢面。

所以说,胤祉并非没有参与过“九子夺嫡”,只不过是他表现得十分隐蔽,表面上不争不抢,实际上他并非如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皇三子胤祉才是参与夺嫡的众多皇子里,心机最深的其中之一。

也正是因为这种极深的心机,让胤祉在康熙活着的时候,赢得了康熙的喜爱,不仅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没有因为胤祉和胤礽走的比较近而怪罪他,并且,在胤礽被复立后,还将胤祉由郡王爵位晋升为亲王。

甚至到了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时,康熙皇帝还因为胤祉没有参与争夺嫡位,相当识大体,因此就赏赐给胤祉五千两白银,以资鼓励。

除了表现出自己超然于事外的态度,胤祉在“九子夺嫡”期间,始终保持着与大部分皇子之间良好的关系,不管是皇四子胤禛,还是皇八子胤禩,以及皇九子、十子等,胤祉虽说身为兄长,但并没有太多架子,反而几个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的还算不错。

这种看似无欲无求,只是认真做事的行为,与当时的雍正帝风格十分相似,两人均是遵循《道德经》里的那句名言来应对“九子夺嫡”的复杂局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只不过,最终胜出的是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而雍正帝登基后,在打压其他兄弟的同时,对自己这位向来表现低调的兄长,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压,这又是为何呢?坦白来讲,胤祉的接连被打压,与老十三胤祥有很大关系。

雍正对胤祉的打压,从他刚登基时就已经开始。

公元1722年,雍正帝下诏,命诚亲王允祉(为避雍正名讳,胤改为允)前往埋葬康熙皇帝的景陵看坟,说是守陵,实际上就是一种囚禁。

要知道,当时雍正刚刚登基,连年号还没改过来,为什么会之所以雍正会在登基之初就对胤祉下手呢?这就要说到一件陈年往事。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的一位妃子因病去世,按照惯例,在皇宫里有丧事时,百日之内是不允许剃头的,但在这期间,皇三子胤祉却公然剃了头。

此事的结果,是康熙帝得知后,训斥了胤祉一顿,并将他郡王的爵位降为贝勒。

之所以要说这件事,是因为这个妃子的身份不一般,她就是雍正最亲密的兄弟,怡亲王胤祥的生母敏妃章佳氏。

雍正与老十三胤祥之间的感情,可以用好到穿一条裤子来形容,两个人之间的情谊,从幼年时的陪伴,到“九子夺嫡”期间的扶持,以及助力雍正登基,已经深厚无比。

因此,胤祥的事那就是雍正的事,胤祥的妈就相当于雍正的妈,而当年老三胤祉在胤祥生母病逝时做出这种毫无孝道可言的行为,自然也会被雍正记在心里,恨在心上。

所以,在雍正登基之初,先拿来开刀的就是胤祉,没别的,就是赤裸裸的报复,当年我收拾不了你,如今说什么你也跑不掉。

而作为胤祉而言,他应该在当时是知道雍正为何如此对他的,只不过即使知道又能如何呢?在那个皇权大于天的时代,他也只能是乖乖地前去看坟。

除了将胤祉打发去看坟之外,没过多久,雍正又将胤祉门下最倚重的人,也就是《古今图书大成》的主要编撰人陈梦雷发配到了黑龙江,并且将其主编的名头抹去,还安排自己人对《古今图书大成》重新进行修订整理。

雍正帝此举,无疑是给了胤祉一个响亮的耳光,毕竟谁都知道,《古今图书大成》是他引以为傲的功绩,如今却被雍正重新修订,这就意味着在学术上,雍正帝对他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而这样的耳光,远不止此,在雍正二年,胤祉的儿子弘晟因讹诈官员钱财被削去了世子之位,雍正帝为了恶心胤祉,还特意下旨将弘晟交给胤祉看管。

这其中的意思就是说,你诚亲王不是自诩清高吗?怎么会教出这么一个不懂事的儿子?难道你所谓的饱读诗书都是假的?

前后两次的打击,让胤祉的名声大受损伤,而在打击的背后,胤祥生母一事是主因,当初胤祉十分隐蔽地参与夺嫡,也是因素之一,总之,在当时的雍正看来,自己的这个哥哥着实是“心机难测”。

“诚亲王其才甚属可用,而其心又不得不置而不用,以朕四十年兄弟事事无不洞晰,而用之之难尚然如此。”---雍正帝

不过,虽说经受的打击,胤祉的亲王爵位尚在,但在雍正六年,因为胤祉私下向山西巡抚苏克济索贿被揭发,雍正帝大发雷霆,将胤祉由亲王降为郡王。

实际上,当时索贿这种事,并非仅仅只有胤祉一个人干过,但很不幸的是,他撞到了枪口上,这才会被雍正削去亲王之位。

好在雍正帝当时还念及兄弟之情,认为自己只有这么一个兄长(当时胤礽已病逝,皇长子胤禔尚在囚禁之中),因此,在两年后,又将胤祉晋升为亲王,只不过,这次胤祉的亲王之位,还没捂热就飞了。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五月,年仅44岁的怡亲王胤祥因病去世,自己最亲的兄弟离开,让雍正帝为此悲痛异常,但就在这个时候,胤祉却再次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他在胤祥的葬礼上,不仅迟到,并且来了之后,脸上没有任何悲伤的表情,仿佛死的不是他的兄弟,而是路人。

胤祉的举动,让悲伤逆流成河的雍正大为光火,要知道雍正对老十三,可以说是就差将皇位传给他了,老十三在活着的时候,权力大到有“常务副皇帝”的称号,而胤祉却对老十三的死表现的十分平静,再联想到胤祉早年就在老十三的生母去世百日内理发,因此,雍正帝最终还是爆发了。

说到这里,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胤祉为何接连两次在涉及到老十三的事情上犯错误,第一次可以理解为他是无意,但在第二次,饱读诗书的胤祉绝对不可能不知道他这么做带来的后果,也就是说,当时的他,应该是故意的。

为什么故意?很简单,就是他对老十三不满,不满的原因,还是那次他因为在不恰当的时间理发,从而被废除郡王埋下的种子,这件事让他一直记恨在心,因此才会在老十三死后,表现出冷漠的样子。

当然,这些都是我们的推测,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考证,但这次雍正帝没跟他客气,直接夺了胤祉的爵位,并自此将其以及其家属囚禁在景山永安亭,而胤祉的囚禁生涯,一直维持到其病逝才算结束。

小结:

雍正将三哥胤祉囚禁至死,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给老十三报仇,毕竟当年先是胤祉在老十三的生母守丧期内理发,犯了雍正的忌讳,因此也就埋下了报复的种子,而最终促使雍正囚禁胤祉的,则是胤祉在老十三的葬礼上表现冷漠,也就是说,胤祉一生栽的两个跟头,都和葬礼有关,并且,还都和老十三有关。

胤祉不参与争储,还第一个向雍正磕头称臣,为何还被雍正囚禁至死?

在康熙朝晚年,康熙皇帝的众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大戏。最终四阿哥胤禛成为了这场夺位争斗的最终胜利者,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后,他成功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伴随着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当年那些参与了“九子夺嫡”、与他争夺皇位的康熙皇子们也随即迎来了“末日”。

这其中结局最为悲惨的当属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这两位在“九子夺嫡”期间给雍正以极大困扰的政敌,被雍正议罪圈禁、迫害致死,并且还被削宗夺爵、逐出宗室,就连名字都被改为了“阿其那”和“塞思黑”。同为“八爷党”成员的十阿哥胤䄉,虽没有被雍正直接打压致死,但是终雍正一朝,他被圈禁在高墙内,失去了整整十三年的自由,直到乾隆登基之后才被放出。而与他有着同样境遇的还有雍正皇帝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胤禵,他先是被罚去看守皇陵、后又遭到了幽禁,最后直接被雍正下令圈禁了起来,也是在乾隆朝才重获自由。

至于大阿哥胤禔、废太子胤礽,这两位在康熙朝时期就被康熙皇帝下旨圈禁起来的皇子,雍正则是依旧将其圈禁,直至这二人死在禁所之中,也没有获得释放。

除了上述几位康熙皇子之外,还有一位在雍正登基后也遭到了雍正的残酷打压与迫害,他便是三阿哥胤祉。

这个时候或许有朋友会说:“你说的不对呀,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对于三阿哥胤祉不是非常的敬重,不是还赐予了他御前免跪的恩典么?”当然,这仅仅是影视作品的演绎,历史真相却是恰恰相反,胤祉非但没有获得任何的封赏与恩典,反而是他的下场和结局同其他皇子一样的悲惨。

“如诚亲王其才甚属可用,而其心又不得不置而不用,以朕四十年兄弟事事无不洞晰,而用之之难尚然如此。”

雍正如此对待这位饱读诗书、一心钻研学术的“文人”阿哥,按照雍正自己的话说,是他的这位哥哥自始至终没有与他“同心同德”,特别是三阿哥胤祉在“九子夺嫡”期间,颇为耐人寻味的表现,也让雍正对其产生了深深的戒心,更是很难让人相信他是真的没有“夺嫡之心”,而这也最终导致了胤祉的悲剧结局。

三阿哥胤祉,可以说是康熙皇子中,发展最为全面的一位。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对于三阿哥胤祉并不陌生,整部剧之中,胤祉最大的功绩以及最为亮眼的表现就是组织陈梦雷、李绂等一众饱学鸿儒,前后历时十多年的时间编制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算是在文化领域留下了一份“不朽之基业”。

而在历史上,主持编修《古今图书集成》确实是胤祉的一大功绩,当然,除此之外,胤祉参与编修了另外一部大作,即将当时新进的律吕、历法、算法三者合为一体的《律历渊源》。

而这也充分展现了三阿哥胤祉卓越的文化水平,称其为康熙皇子中读书最好、学问最深,是一点不为过的。

然而,历史上的三阿哥胤祉的“本事”并不仅仅如此,在康熙皇帝的安排与培养下,胤祉可谓是得到了全面发展。

这一点从康熙安排胤祉参与编修《律历渊源》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先是主动的亲自承担起教授胤礽基础数学和几何的知识,之后又安排了意大利传教士德格里传授其律吕的知识,这也使得胤祉在学科领域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并用。

而在满洲人传统的骑射方面,胤祉同样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在所有的康熙皇子中,也堪称佼佼者。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之时,还被奉命统领镶红旗出征,亲赴战场进行锻炼。

与此同时,康熙皇帝在外出离京期间,也曾多次安排胤祉代为署理国政,培养其理政能力,其表现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可。

可以说,胤祉接受到的是康熙皇帝给予其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无论是在文化、科学、军事、政治等领域,胤祉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再加上他资质较好且勤奋好学,因而在也取得了令康熙所满意的发展成绩。

勘破“魇镇之案”,让胤祉就此卷入了“九子夺嫡”之中。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在热河秋闱期间,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为由,第一次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废黜。而在这之后,以大阿哥胤褆以及八阿哥胤禩为首的一众皇子,便开始落井下石,继续打击已经被废黜的太子胤礽。

这其中,大阿哥胤褆的表现可谓是最为活跃,他在八阿哥胤禩等人的支持下,不断的向太子之位发起冲击,甚至向康熙皇帝谏言,要除掉太子胤礽以绝后患:

“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今父皇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尽管康熙皇帝对于胤褆和胤禩等人持续性的打压太子的行为予以了坚决的抵制和批判,但是其嚣张的气焰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压制,反而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而这个时候的太子胤礽不仅因为被废黜而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康熙皇帝的盛怒以及“八爷党集团”的不断打压,也让其出现了明显的意志消沉情况。

面对此情此景,之前一直没有参与任何政治斗争的胤祉果断决定站出来,准备要拉自己的这位二哥胤礽一把。

其实一直以来,胤礽和胤祉的关系本就非常的密切。

康熙十三年(1674年),伴随着太子胤礽的出生,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因难产去世。于是康熙皇帝安排当时非常得宠的荣妃马佳氏,在抚养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的同时,也要照看一下自己的这个没妈的嫡子。马佳氏是非常欣然的接受了康熙皇帝的安排,之后她可以说是做到了尽心尽力,视如己出,以至于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胤祉出生后,都是先将其送出宫外养育多年后,才重新接回身边。所以,胤礽和胤祉,都是由荣妃马佳氏抚养,两个人自幼的关系便非常交好。

而康熙皇帝也看到了胤礽与胤祉之间的亲密关系,所以早期康熙皇帝安排胤礽差事的同时,也会安排胤祉随同办理,甚至可以说康熙皇帝如此全方位的培养胤祉,也是为了未来更好的辅佐胤礽。

这个时候的胤祉,见到从小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二哥胤礽遭遇到了如此的困境,进而为其感到了担忧,同时胤褆、胤禩等人的做法也引得了当时为人一向正直的胤祉的极大不满,于是胤祉决心要尽自己的力量帮助胤礽扳回局面。

功夫也不负有心人,经过胤祉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大阿哥胤褆“魇镇”太子的直接证据,即标写着胤礽生辰八字的针扎小人,也称“魇废之物”。

胤祉此举不仅仅是挽救了胤礽,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康熙皇帝以巨大帮助。

此时的康熙见到了皇子之间为了争夺太子之位而已然是全无忠孝礼仪和人伦纲常,并且朝局也因为太子的突然被废而变得动荡,所以这个时候的康熙也有了想要复立胤礽的想法,只是苦于“朝令夕改”,恐引发朝堂议论,将自己陷入不利的舆论境地。而此时,这件“魇废皇太子之物”的出现,无疑让康熙找到了一种“刚打瞌睡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的感觉。

于是,康熙皇帝先是下旨将“魇镇之案”的主谋大阿哥胤褆削宗夺爵、圈禁终身,随后又将太子胤礽此前的异常行为和不端做法,全部归咎于这件“魇废皇太子之物”,甚至不惜将已经被他处死五年的索额图搬了出来,再进行了议论批判,还为其扣上了“本朝第一罪臣”的帽子,为的就是为胤礽开脱。

而这个时候胤祉明显感觉到了康熙心态的变化,于是顺水推舟,进一步帮助胤礽。

一来,他长时间的陪伴着胤礽,并对其进行了开导,使得其重拾信心。

二来,他教授胤礽撰写“忏悔录”,并要其主动向康熙检讨,承认错误,请求康熙的谅解;

三来,他又在康熙与朝臣面前,经常性的谈及胤礽的病情,在将责任推卸到大阿哥胤褆“魇镇”诅咒的同时,表明太子胤礽此时的状态已经完全恢复“正常”。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对于胤礽予以了原谅,并且顶住朝臣们的反对,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新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而在此期间,胤祉的表现可谓是居功至伟,于是康熙在复立胤礽的同时,也晋封胤祉为亲王爵位,以示对其的褒奖。

而也正是这件事情,让胤祉算是彻底的参与到了“九子夺嫡”的进程之中来了。

在此之后的胤祉,几乎采取同雍正如出一辙的策略。

历史上的雍正,在“九子夺嫡”期间采取了“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实际上就是“隔岸观火”,坐等“两败俱伤”,看着“太子党”倒台、“八爷党”解体,在所有竞争对手“自取灭亡”的情况下,完成了弯道超车,从而顺利登上皇位。而在整个过程中,他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迎合康熙,将自己的夺嫡之心完全隐藏,进而给康熙留下了一个非常印象。这也成为其的制胜法宝。

然而,三阿哥胤祉在“九子夺嫡”期间的做法与雍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胤祉是紧紧跟随并且迎合着康熙皇帝的想法。

这一点在“二废皇太子”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伴随着“托合齐会饮案”的爆发,康熙皇帝准备第二次废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而这一次,胤祉表没有像此前“一废皇太子”之时那样,为胤礽进行申诉和辩护,而是将自己置身其外,并且在康熙皇帝正式废黜胤礽之后,还表示了理解与支持。

于是,康熙皇帝对于胤祉这样识大体的举动颇为满意,非但没有因为他与太子胤礽的关系亲密而对其进行惩治,反而赏赐其白银五千两以资鼓励。

其次,胤祉并没有想着直接参与夺嫡之争,而是在辛勤的编书。

前文中也说到了,这个时候的胤祉可以说全身心的投入到编书的事业之中,以此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政治斗争之外,同时还通过编修《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不仅收获了康熙皇帝对其的赞誉,更是在朝臣们心中树立了极为正面的形象,算是就此积攒了一定的政治资本。

再次,胤祉在这一时期与众位皇子都保持了非常和谐友好的关系。

尽管正是因为胤祉通过勘破“魇镇之案”,将大阿哥胤褆“送”进了宗人府,并且也是他积极帮助胤礽使其得以复立,按理说他应该“八爷党”集团的最为可恨的“敌人”,然而,在此之后,胤祉快速修补了同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关系。特别是与“八爷党”中的十四阿哥胤禵,胤祉与他的关系是愈发的密切,以至于在后来的胤禵被封为“大将军王”,带兵平定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中,胤祉给予其重大的支持和帮助,使得胤祉本人在其他皇子中间,有了非常好的人缘,同时也树立了一定威信。

反观这一时期的雍正,因为其在“一废皇太子”期间有着从明哲保身、置身事外到支持康熙与太子胤礽这样的翻转表现,遭到了“八爷党”一众皇子的极度鄙视,以至于在其登基之后,依旧普遍对其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由此可见雍正与其他康熙皇子之间的关系之紧张。

而也正是因为在“九子夺嫡”期间的如此行事,让雍正对于胤祉不仅是极度的不满,甚至还有这一份巨大的担忧。

“九子夺嫡”期间的胤祉,雍正一样,都被册封为亲王爵位,生母同属于“四妃”之一,同样在朝中协助康熙署理政务,同样没有任何为人诟病的“政治污点”与“政治把柄”,在资历与资质上,他们两个的条件几乎是一致的。

在康熙皇子所有成年的皇子中,大阿哥胤褆以及二阿哥、即废太子胤礽已经被康熙圈禁,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法理传统,身为三阿哥的胤祉,相较于雍正实际上更具有法理性的优势。所以从合法性的角度来说,胤祉的存在无疑是对于雍正皇位的威胁。

与此同时,胤祉与康熙皇帝的其他皇子之间的关系,相较于雍正来说,是更加的交好与和谐,这就使得不管是胤祉自己坐上了皇位还是其他皇子登上皇位,胤祉都能获得最好的结局,继续保持着极高的权势和地位。

或许历史上胤祉并非如此所想,也或许他就是真的确实没有“夺嫡之心”,可是既然有如此的“可能性”,那么必然就会让性格多疑的雍正感到焦虑,而这也就注定了胤祉的悲剧结局。

雍正朝时期被两度幽禁,胤祉郁郁而终。

雍正登基之后,随即开始对于胤祉的打击,尽管并没有将其的亲王爵位废黜,但是却安排他与十四阿哥胤禵共同守卫皇陵,这是在剥夺他手中一切权力和职务的同时,将其调离政治统治的中心,不让其发挥其影响力。

而这,仅仅是雍正对其打击的开始。

雍正二年(1724年),胤祉之子弘晟获罪,进而被雍正剥夺了“世子”之位罢黜为闲散宗室。雍正六年(1728年),胤祉又被雍正以索贿治罪,从亲王降为了郡王爵位,只不过又在雍正八年(1730年)重新加封其为亲王。

但是,伴随着怡亲王胤祥的去世,胤祉也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同样是在雍正八年(1730年),距离他重新获封亲王仅仅过了不到三个月,与雍正皇帝关系极为亲密的胤祥去世了,之后,胤祉被庄亲王胤禄等人弹劾,说其在胤祥的葬礼上“毫无忧伤”之情。雍正与胤祥之间的感情自不用说,本来就陷入巨大悲痛之中的雍正,听闻胤祉以如此不敬的行为对待胤祥,心中的愤恨是可想而知的。

而实际上,这也是胤祉第二次因为胤祥的事情而开罪君王了。第一次是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的丧葬期间,胤祉就因违反制度理发,而遭到康熙皇帝的处罚。这一次,胤祉又在胤祥的葬礼上表现欠佳,雍正是新账旧账一起算,就此下令将胤祉的爵位废黜,并将其全家一同幽禁在景山永安亭之中。

就这样,在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在禁所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胤祉不参与争储,还第一个向雍正磕头称臣,为何还被雍正囚禁至死?

说胤祉不参与争储,还第一个向雍正磕头称臣,那他就应该是“御前免跪”、得以善终的!怎么又被雍正囚禁至死了呢?很显然,提问者是把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剧情和真实历史混为一谈了……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胤祉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胤祉这个人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编圣贤书”。整个所谓“九子夺嫡”期间,胤祉基本上就是在组织一群文人编书,没有过多涉足皇子之间的争斗。畅春园那场戏,胤祉更是第一个向刚刚即位的雍正帝下跪行礼,算是表示支持雍正帝上位,对雍正帝控制局面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也正是这一跪,为胤祉换来了“御前免跪”的恩典!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胤祉最终是以诚亲王之尊得以善终的。

真实历史上的胤祉

真实历史上的胤祉,前半生与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点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组织一群文人编书,但这位皇子的心思恐怕也不只是在编书上。史籍记载,胤祉在弓马骑射、书画丹青方面的造诣都不低,通俗说就是文武双全!加之齿序又较长,胤祉是一众兄弟中最早封王的。彼时除了胤祉之外,只有序齿皇长子胤禔被封为了直郡王,包括雍正帝在内的其他皇子,最高爵位也只是贝勒而已。由此也可见,胤祉还是颇受父亲康熙帝待见的!

但胤祉是个聪明人,上有皇太子胤礽和庶长兄胤禔、下有一群能力同样出众的弟弟,如果公开去争储,恐怕也只能是撞一个头破血流……所以,胤祉选择了“不争”。所谓“不争”其实也并不准确,胤祉更多地是“顺其自然”——能得到更好,得不到也不刻意去抢,一切以讨好皇帝老爷子为第一要务。看到康熙帝有粉饰太平的需求,胤祉立马组织了一大群文人,开始编书。此举在康熙帝看来,有利无害,既可以为“康熙盛世”粉饰太平,又没有与宗室、朝臣结党,不犯忌。

可事实上呢?胤祉此举更多地还是一种变相的“结党”。编书离不开文人,那么中国古代文人的“未来”在哪里呢?先科场、后官场,加之搭上了诚王爷的顺风车,这些编书的文人不少后来也都跻身官场,甚至不乏高官、疆臣。著名的代表莫过于陈梦雷、李绂等人了,翰詹科道的清流中更是有不少人也出身诚邸……如此一来,胤祉虽然“不争”,可无形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党!说胤祉是彼时清王朝真正的“清流领袖”恐怕也并不为过。

再者,胤祉这个人也并不是真的完全“不争”。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被废之后,皇长子胤禔急于上位,甚至不惜暗示康熙帝杀掉胤礽,因而犯了康熙帝的大忌。为了“加把柴火”,胤祉随即便向父亲康熙帝举报长兄胤禔以巫蛊之法魇镇胤礽,此举直接导致了胤禔被革爵幽禁……胤祉的小心思不言而喻,彼时皇子中除了皇太子胤礽和直郡王胤禔,只有他一个郡王。搞掉大哥和二哥,作为老三和彼时唯一的郡王,他是最有希望的!说白了,胤祉的内心根本没有那么“淡定”。可康熙帝何等聪明睿智之人,难道看不出胤祉的这点儿小九九?虽然没有处理胤祉、事后还将是晋封为了诚亲王,但胤祉在康熙帝心目中却已经彻底出局了……

胤祉因何开罪雍正帝

平心而论,在整个所谓“九子夺嫡”期间,胤祉虽然攻击过胤禔,却没有和潜邸时期的雍正帝撕破脸,二人的关系总体上还是比较和谐的。那么,胤祉到底因何开罪了雍正帝呢?

所谓“清流领袖”的身份

前面说到了,胤祉虽然“不争”,却事实形成了自己的一派势力,在清流中的影响力颇深。那么,问题就来了。清流这种东西是个什么玩意儿众所周知,明王朝的权相张居正就曾经提出过“远清流、重循吏”。历朝历代,清流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没有能力做实事,却又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手画脚,甚至不惜死磕到底!毫不夸张的讲,明王朝之所以会亡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东林党”的那些个清流!

雍正帝即位之初便开始着手推行“雍正新政”,新政想要顺利推行,清流“添乱”的事情就不能让他发生!可这帮“不干事、专添乱”的清流却掌握在胤祉的手中,这就是胤祉开罪雍正帝的原因所在。说白了,雍正帝不是因为个胤祉有仇,而是为了提前除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雍正帝最初并没有打算“法办”胤祉,仅仅是将他打发去了遵化,为康熙帝守陵、变相隔绝了他与朝中清流的联系了事。

与怡贤亲王胤祥的关系

虽然胤祉与雍正帝的关系总体还算和谐,但与雍正帝的死党、怡贤亲王胤祥的关系却糟糕到了极点!早在康熙年间,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彼时追封敏妃)去世,胤祉却在这位庶母的丧期内公然剃头,为此还受到了康熙帝的责罚。丧期内剃头虽然不是什么大事,却反映出了一个现实,胤祉与胤祥的关系相当恶劣。即便不冲已故庶母的面子,兄弟的感受多少还是要顾及的,可胤祉却公然做出了这样的事情,足见二人的矛盾几乎已经是公开的了。

雍正年间,办胤祉的儿子弘晟、胤祉因为“索贿”等罪名遭到弹劾,这背后有没有胤祥的影子,恐怕真的很难说。毕竟彼时的胤祥在雍正帝面前何等地位众所周知,他想要针对胤祉,雍正帝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是吗?雍正帝为了安抚胤祥,也只能是将胤祉革爵、幽禁。当然,这同样也是雍正帝内心想要的结果。或许也正是因为胤祉本身并没有什么太过出格的举动,雍正帝于雍正八年二月又恢复了他的诚亲王爵位。

胤祉的结局如何

就在胤祉被恢复亲王爵位短短三个月之后,胤祥去世,雍正帝悲痛不已,给足了胤祥死后哀荣,不仅给了胤祥家一顶“铁帽子”,而且额外还多给了一个宁郡王爵位。胤祥的怡亲王园寝也被雍正帝全面升格,超过了清朝历史上所有亲王园寝的规制!按理说,这个时候胤祥不在了,胤祉如果低调一些、本分一些,或许也就得以善终了。可胤祉偏偏没有!在胤祥的丧礼上,胤祉不仅没有丝毫哀荣,而且还迟到、嬉笑不断,此举彻底激怒了雍正帝!不久之后,在雍正帝的授意或默许下,庄恪亲王胤禄等人上书弹劾胤祉,雍正帝就坡下驴、将胤祉再次革爵、幽禁,这一关就是一辈子……雍正十年,胤祉死于幽禁之所,雍正帝下旨以郡王礼治丧。

从雍正八年雍正帝恢复胤祉的亲王爵位来看,彼时的雍正帝应该没有打算将胤祉幽禁终生,否则他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也可见,早年间雍正帝打压胤祉,这里面多少也还是有胤祥的因素在其中的。再联系胤祉死后的郡王级丧葬待遇来看,雍正帝对他似乎也没有那么“敌视”。要知道,雍正十二年长兄胤禔去世时,雍正帝只给了他一个贝子级别的丧葬待遇,远低于胤祉!

既如此,为何雍正帝还有将胤祉幽禁终生呢?个人认为,很可能还是为了“提前除害”。试想,胤祥刚死,胤祉便如此这般来了一通。将来雍正帝驾崩了呢?胤祉既是新皇帝的三大爷、又是亲王,他会不会给新皇帝添乱?这个真的很难说!与其如此,倒不如将他幽禁终生算了,以免不必要的麻烦。当然,与胤祥的感情也是一个原因,胤祥去世了,雍正帝悲痛不已,可胤祉却嘻嘻哈哈,雍正帝心中作何感想?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提问者完全是将电视剧《雍正王朝》和真实历史混为一谈了。真实历史上的胤祉远没有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那么“无用”和“淡定”。胤祉之所以倒台,完全是因为他背后的清流势力。虽然没有公开“争储”,但胤祉却形成了自身的一派势力,而这派势力恰恰又是历朝历代皇帝最忌惮的清流,其实这就已经注定了胤祉的结局……无论谁当这个皇帝,都很难容得下他!当然,与胤祥的关系恶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雍正帝即位之后视胤祥为股肱,得罪了胤祥等于就是得罪了雍正帝,这对于胤祉而言无异于是雪上加霜,他的结局凄凉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Kitten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