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十年后,鱼太多导致水里面没有食物,鱼会不会再次进化?

长江禁渔十年后,鱼太多导致水里面没有食物,鱼会不会再次进化?

2019年,曾经的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宣布灭绝,没能迈过2020年。短短数十年间,长江又一个珍稀鱼类宣告灭绝了。

但更可怕的是,有科学家称长江白鲟其实早在2005年左右就灭绝了,只是推迟了宣布时间。那你是否知道,灭绝两字比“死亡”更加严重,因为它表明这个物种从此在地球上彻底消失,不会再出现了。

01:长江,炎黄子孙的母亲河

长江,世界第3长河,全长6300多公里。它是水中生物多样性排名全球第七的河流,江中共有424种鱼类,特有鱼类就有183种。

但过去几十年间,我们引以为傲的母亲河——长江,因为人类长期毒鱼、电鱼、炸鱼、绝户网捕捞等,让江里的鱼类资源所剩无几。

我听村里的老人说:50~60年代他们坐长江轮时,可以随处看到江豚,到了90年代,江豚只有零星几只,而到了21世纪,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踪迹了。

其实不只是江豚,水中大熊猫——中华鲟等鱼类在这几十年间遭受着“劫难”,因为环境破坏、人为过度捕捞、涸泽而渔,数量急剧减少,如果再这样持续下去,用不了多久,长江里的这些珍稀鱼类,都将走向灭绝。

因而,2020年1月1日起,长江10年禁渔计划开始实施。对此,有部分渔民发愁,也有人担心十年后鱼类会不会长成精了、泛滥成灾?

但我认为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了解长江生态现状的人,都知道禁渔计划有多必要。因而,在解开问题之前,先来了解长江禁渔10年计划产生的背景,才能帮助你得到更清晰的答案。

02:长江为何颁布长达10年的禁渔令?

原因一:长江鱼类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部分鱼类变成濒危物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扬子再无万斤象”,四川地区渔民的一句俗语,道出了近年来长江环境恶化、鱼类资源枯竭的严重程度。所谓的万斤象指的便是长江白鲟,这个有1.5亿年历史的活化石,与恐龙为邻,却在21世纪宣告灭绝。

这是长江鱼类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结果。不止是白鲟,中华鲟和江豚也岌岌可危。自从长江未施行长期禁令以来,随处可见过度的捕捞。人们为经济效益而竭泽而渔,为满足食欲而偷吃保护鱼类,这都是造成珍稀鱼类灭绝的原因。

此外,还有人在长江流域使用电鱼、毒鱼、炸鱼、的捕捞方式,导致很多鱼苗成片死亡,几代鱼可能在这种方式下快速消亡了,造成了不可逆的生态破坏。再加上环境恶化,食物变少,部分地区水质下降等,鱼类的生存越来越难,处境非常危险。

例如,1954年,长江流域渔业捕捞产量为43万吨,1955~1971年下降到26万吨,1980后在20万吨左右,2011年则下跌到不足10万吨,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因而,,此时及时止损,颁布禁渔限令,并且越长越好,才能起到保护长江鱼类资源再生的作用。长江生态破坏严重,因而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

原因二:此前的短期禁渔成效不明显。

长江也实行过短期禁渔政策,但都是以月为单位计算,虽然在这几个月里(3个月禁渔期),鱼类数量得到逐渐回升,但禁渔放开后,报复性捕捞的问题就出现了,仍存在同样的问题,不管是大鱼小鱼,在这种过度捕捞下,为其几个月的禁渔根本起不到保护作用。

原因三:10年的周期,有效保证了长江主要鱼类2-3代的繁殖

10年的周期,也是为了让鱼类安心繁衍。以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为例,它们的繁殖成长周期大约要4年,十年可以让它们2~3代“衣食无忧”。如果时间周期太短,就无法让它们很好繁殖,所以拉长时间周期,对恢复长江鱼类多样性有很大的帮助。

03:禁渔十年结束后,长江会有什么变化?

首选,鱼类资源会更多,鱼也会长得更大只,那些珍稀鱼类或许因为这十年的清净,族群越来越壮大,走出濒危物种的名单。其次,渔业资源更加丰富,捕鱼的产量会大大提升,渔民的收获会更加优厚。再者,长江其他生物也会随禁渔期发展起来,生态环境得到平衡,珍稀物种不会那么快就灭绝。

04:鱼类太多水里没有食物,鱼类是否会再次进化?

这个问题是我们多虑了,如果禁渔的话,水里的水草等食物,也是会跟着成长的;再加上长江流域很宽广,鱼根本不用担心食物问题。

换个思路思考这个问题,十几年前没有禁渔时,鱼类还是活的好好的,禁渔了只是停止一下“捕捞”,暂时恢复了宁静,不会对鱼的食物来源产生太大影响。

那么,鱼类是否会在十年间进化?答案是不可能。进化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周期,不是一天两天、一周两周就可以搞定的,可能是以世纪为单位,也可能是以百万、千万年做单位。

所以鱼类不会再次进化,一是缺乏进化的条件,而是时间远远还不够;想要进化必须内外部条件兼备,并且等上千百万年,因而短短10年,长江的鱼类不可能进化。

总结:

现在的禁渔是为了以后的“多鱼”,长江的环境破坏程度有目共睹,让我们一起来维护母亲河,保护江里的珍稀鱼类,响应号召配合禁渔令实行。

再不好好保护,连中华鲟也没了的话,那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保护母亲河,施行禁令,刻不容缓!

长江禁渔十年后,鱼太多导致水里面没有食物,鱼会不会再次进化?

早在2002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就制定了长江流域的禁渔期,不过,当时的禁渔期为3个月,这短暂的3个月,鱼类刚刚要休养生息,就遭到了禁渔期后的过度捕捞。到了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部正式将长江流域的禁渔期调整为10年,在这10年内,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那么,问题来了,长江为什么要禁渔?禁渔期为何要长达10年?在这10年内,鱼类会不会泛滥导致水中没有食物?带着这几个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长江为什么要禁渔?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它的全长达到了6397公里,比黄河长了900多公里(5464公里),而长江流域的水流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从整体上看,长江是由干流、支流、湖泊和湿地共同构成的,如此复杂的构成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让长江孕育了大量的生物,形成了生物多样性。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中仅仅是鱼类就有400多种,独有的鱼类多达156种。正是如此多的鱼种类,让长江成为了淡水鱼类的主要捕捞“基地”,据统计,每年从长江流域中自然捕捞的鱼类就占我国淡水鱼总捕捞量的约63%,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淡水鱼是从长江捕获的。

连年的渔业捕捞给长江流域的鱼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早在20世纪50年代,长江干流每年的鱼类捕捞量约为43万吨,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在同样甚至是超过以前的捕捞活动的下,一年的捕捞量降低到了20万吨,到了2011年,再次降低到了8万吨,而这并不是人们停止了捕捞,而是鱼类已经越捕越少了。

众所周知,鱼类是水生态中重要的一环,它们体型不一,食性各有差异,小型鱼类会控制水生生物的生长(比如藻类),小型鱼类又给大型鱼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物,而随着鱼类的不断减少,水生态也在逐渐的崩塌。这一点从长江白鲟的灭绝以及白鱀豚的功能性灭绝就能看出来了。因此,长江禁渔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禁渔期为什么长达十年?

从时间上看,十年很长,但是对于长江流域中的水生生物来说,时间并不长。首先,在文章的开始,我们就说过,长江禁渔从2002年就开始了,只不过开始时禁渔期一年之中只有三个月,三个月的时间其实对鱼类的繁殖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会引起禁渔期后的“报复性捕捞”,因此,一个较长周期的禁渔期才更有利于鱼类的繁衍生息。

其次,虽然是禁渔期,但是长江流域非常的长,监管难度较大,即使在禁令之下,依然会有不法分子进行偷捕行为,而且事实上,偷捕行为从来没有消失过。再加上现在的渔具出现了许多细如针孔的“绝户网”,这一网下去,大小通吃,大的被卖掉,小的被扔掉。因此,禁渔期长达10年,更有利于相关部门清理这些偷捕行为,从而更好地推行禁渔政策,更有利于长江流域中水生生物的发展。

因此,虽然从时间上看十年有些久,但是禁渔其实是无奈之举,因为当下的长江几乎进入了“无鱼可捕”的状态,这种状态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手段,若干年后,我们能够留给后代的也就只有一条没有生命力的河了,所以十年对于长江来说时间并不长,毕竟它伤的太重了。

长江禁渔十年,鱼类会不会泛滥成灾,导致水生态崩塌?

我们先说答案:不用说只有10年的禁渔期,就算是100年,长江流域也不会出现鱼泛滥,导致水生态崩塌的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生态链的互相约束。在陆地和水中都有生态链,而不同的生物处于生态链的不同位置,它们相互制约,稳定发展。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人疯狂的捕杀老虎、花豹、狼群之前,野猪从来不会泛滥,这是因为这些食物链上游的动物会制约下游动物的数量,而上游的动物又受到下游动物的数量制约,这样它们的总数量都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我们要禁渔,就是让水生生态缓慢的自愈,水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除非是入侵物种,不然它们不会泛滥。(切记不要在水域中放生入侵物种,比如巴西龟、清道夫等等)。

第二:禁渔期只能恢复一部分的生态。虽然商业捕捞对长江流域中的鱼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其实,长江流域中的鱼类资源大幅度的降低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水利工程的建造。据统计,仅仅是在长江上游就有10000多座大水坝,这些水坝的建立阻断了长江中鱼类的生殖洄游通道,并且这些水坝也阻隔了许多天然湖泊与长江的互通性,这样的结果就是长江被分割开来,鱼类只能与同一水域中的鱼繁殖,再加上商业捕捞之后,区域内鱼类的种群数量会大幅度的下降,从而使得一些鱼类处于灭绝的边缘。因此,即使是禁渔十年,也只能恢复一部分的鱼类,因为鱼类减少最大的原因“水利工程”并没有减少。(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导致长江鱼类目前的状况的罪魁祸首中,水利工程占了约70%,捕捞占了约30%,参考资料:谢平, 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水利工程是祸首, 酷渔乱捕是帮凶. 湖泊科学, 2017, 29(6): 1279-1299. DOI: 10.18307/2017.0601.)

第三:约束。在当下,长江干流中饵料贫瘠(江湖阻隔引起的),饵料贫瘠就意味着一些食物链底层的鱼类的繁衍、存活数量都会受到约束,一旦底层的鱼类受到了约束,上层的鱼类自然很难发展起来。由此可见,长江禁渔十年,想要看到鱼类泛滥的情况是非常困难的。

总结

长江流域中鱼类资源已经到了贫瘠的地步,而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无节制的捕捞和水利工程的建造。因此,仅仅是十年的禁渔期,只是给了鱼类繁衍生息的时间,让局面不再继续的恶化,想要看到大量鱼儿欢快地游动的场景,还需要多方的努力。所以,十年禁渔几乎不会出现鱼类泛滥的问题。

最后说明一点,那就是生存在世界上的物种从未停止过进化,只不过进化是非常缓慢的,而且进化依托于足够的种群数量、较好的生态环境,所以,长江鱼类也不会因此发生什么明显的进化。

长江禁渔十年后,鱼太多导致水里面没有食物,鱼会不会再次进化?

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开局之年!

早在2020年1月的时候,农业农村部就发布了一则公告,内容便是今天要说到的《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并明确了长江哪些支流和干流的天然水域需施行10年禁捕,在此期间,所有人都不得在公示水域对天然渔业资源进行生产性值的捕捞行为。

就在2021年的2月10号,相关部门又公布了一组数据,当然事关长江十年禁止捕捞,共计有11.1万艘的渔船退捕上岸,涉及到的渔民人数也多达23.1万。那么,为什么长江要禁渔、且时间长达十年之久,而等到十年之后,长期禁渔的长江又会不会因为鱼类动物太多,导致河里没有足够的食物给它们吃,然后让鱼类动物再次进化?

长江为什么要禁渔,而且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众所周知,全长6387公里的长江排名世界第三长河,其发源地也与很多大河一样始于青藏高原,相信大家不会质疑长江里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仅仅是特有的鱼类动物就多达一百多种,但是,由于过去几十年对长江环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坏,竭泽而渔成了那段时期不少人的操作,就这样,长江生态因为过度捕捞变得越来越糟,比如曾经数量庞大的江豚,在2018年调查的时候显示仅剩1012头了。

长江和生活在长江里的生物,其实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当人类过度参与其中,长江流域的生态功能便开始明显退化,一些特别珍稀的鱼类动物难以在自己曾经的栖息地里繁衍生息,像长江江豚和中华鲟,正是长江生物链最顶层的两种珍稀物种,但它们的现存数量却少之又少。

当专家们看到这样的现状,不免担忧长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进一步被打破,所以,从2003年以后便开始在长江流域规定每年都有三四个月的禁渔期。

但是,每次短暂的禁渔期之后,便会迎来一些人的报复性捕捞,这无异于让前面几个月的禁渔行动白忙活一场,反正最后都是一捞而尽。于是,为了让长江的鱼类动物们可以得到足够的时间繁殖扩大,然后便有了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在长江里的鱼类动物种群扩大。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看见,事实就摆在眼前,原本被誉为“淡水鱼类的摇篮”的长江,其自然渔业资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持续衰退,比如已经灭绝了的鲥鱼、现存数量极少的野生河豚、种群数量也正在急剧下降的刀鱼,以及快要枯竭的中华绒螯蟹。长江里有诸多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还有被誉为重要经济鱼类的四大家鱼,如果不及时修复长江生态,自然会面临不好的结果。

长江禁渔,竟与鱼类基因进化有关?进化从未停止

然而,长江禁渔才刚刚开始,便有人已经在担心十年不捕捞,会不会导致河里的鱼类动物太多,然后没有足够的食物来喂养,便会导致生活在这里的鱼类动物进一步进化?

这个担忧真的是有些过了,首先,进化从未停止,不管是生活在长江里的鱼类动物,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大家都没有停止进化,只是因为我们可以经历、或可以见证的部分相对很短,所以难以觉察到周围事物的变化。

也就是说,不管这个世界未来会发生什么,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动植物都没有停止进化,只是我们人类的生命太过短暂,没有办法在一生的时间里见证生物不同进化阶段的更替。

正如我们无法观测到某颗恒星的完整演化过程,但却可以通过观测那些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恒星,从而了解到恒星这种星体的生命周期。

实际上,长江禁渔计划,不仅仅是在保护那些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鱼类动物,同时也是为了保护野生鱼类资源的基因可以被传承下去。

大家都知道,如今很多的鱼类动物都在进行人工饲养,但人工饲养的过程却会导致被饲养的鱼类出现基因退化的情况,如果没有野生鱼,那么以后基因完全退化的鱼类便难以在世界上长存,所以,禁渔计划不仅是在保护长江的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在保护野生鱼类的基因库。

星辰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