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如果马皇后还活着,就是给朱老四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因此,靖难之役也就不会发生。

公元1398年,刚过“皇帝实习期”的建文帝朱允炆,迫不及待的发动了削藩行动,在经过“大刀阔斧”的一顿操作后,将原本朱元璋赐封的藩王们搞得鸡犬不宁,甚至还闹出了人命。

在削藩的过程中,就藩于荆州的湘王朱柏被人诬告意图谋反,朱允炆派兵捉拿,朱柏不堪受辱,将妻儿召集到一起,紧闭宫门,自焚而死。

在解决掉几个威胁不大的藩王后,朱允炆将矛头对准了最终的目标,也就是他极为忌惮的藩王之一,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

在朱允炆的苦苦相逼之下,朱棣经过几轮的深思熟虑,最终活下去的欲望占据了上风,在和黑衣宰相姚广孝翻阅浩瀚的大明律法后,找出来一个“清君侧”的由头,正式发动靖难之役。

从建文元年一直到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最终成功的打进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皇宫内放火后不知所踪,朱棣登基,是为永乐大帝。

靖难之役是明初的一场皇权争夺的战役,由于朱允炆削藩的操之过急,导致燕王朱棣为了活命而造反,最终朱棣取代了朱允炆,成为大明第三任皇帝。

朱棣之所以敢造反,除了为了活命之外,最重要的是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已经驾崩,同时能够抗衡和管控朱棣的人基本没有,完全没有人能够压制住他,因此他才敢发动战争。

除了朱元璋这个令朱棣惧怕的严父驾崩之外,被朱棣追着认亲妈的马皇后也早在朱元璋之前去世。

马皇后原名马秀英,是明太祖的原配夫人,她和朱元璋的结合,完全是两个同病相怜的走到一起。

马皇后的父亲,和元末时期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是至交,在其临终时,将还是少女的马皇后托付给好友郭子兴,成为了郭子兴府上的一个侍女。

无亲少靠,一个半大姑娘只得每日里低头干活,当侍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人脸色,受人斥责那是常有的事,总而言之,日子过得并不舒心。

如果没有后来朱元璋的投奔,估计马皇后最多也是在年龄大了之后,随便被嫁出去,了此一生。

公元1353年,走投无路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起先还差点被当作奸细杀掉,郭子兴看他面貌清奇,孔武有力,就召他为自己的亲兵,至此,朱元璋正式加入起义军。

略通文墨,且颇有计谋的朱元璋,很快在军中站住了脚,由于战功,从一个亲兵被提拔成小队长,并且逐步得到了郭子兴的信任。

为笼络朱元璋为自己效死力,郭子兴就收朱元璋为义子,这种看到青年才俊就收义子的行为,在元末时期非常的流行,就朱元璋本人,在后期所收的义子数量,就达到了二十多人,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将这些有潜力的人,收之麾下,以供己用。

而为了进一步拉拢朱元璋,郭子兴与夫人一合计,就准备将老友马公之女,也就是马皇后许配给朱元璋。

用一个无足轻重的侍女,来将朱元璋死死的捆在自己的战船上,还能不负老友之托,郭子兴可谓是一箭三雕。

虽然对于郭子兴来说,这两个年轻人走到一起并不让他有什么损失,但对于朱元璋和马皇后来说,那意义就大不同了。

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当时的世上,已经没有亲人能让他们依靠,孤苦伶仃说的就是他们,因此,两个陌生的人走到一起,组成了一个小家庭,双方对于这一切,可以说是极为珍惜。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一生,若说与谁感情最好,那马皇后必须是第一位,因为在朱元璋还未发迹之时,马皇后就视朱元璋为天。

某次,因为朱元璋得罪了郭子兴,被罚禁闭,并且不得吃喝,自己丈夫被关小黑屋还没吃的,让马皇后万分焦急,于是,冒险偷偷的烙大饼,想去送给丈夫。

但途中被郭子兴的夫人遇到,为了不被发现,马皇后将滚烫的烙饼藏在怀中,以至于在送到朱元璋面前时,胸口的肉都被烫熟,扯下来一大块。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也正因为有着同甘苦共患难的感情,朱元璋在登基后,对马皇后依旧是恩爱如初,在很多重要的决策上,马皇后都能提出正确的意见并影响朱元璋。

不仅如此,马皇后生性善良,无论是对于后宫嫔妃,亦或是非己出的皇子,都一视同仁,仁爱有加,同时,马皇后对于大臣也是极为维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言。

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母仪天下,慈德昭彰。--《明史》

而对于朱元璋的众多皇子们,马皇后更像是一个慈祥但又威严的大家长,所有的皇子对他均是极为服帖,至于忤逆,那根本就不存在。

正是因为马皇后极大的威信,因此在明初几乎所有人对他都是敬爱有加,所以,如果马皇后在世的话,就根本不会发生靖难这种事情。

朱棣发动靖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削藩这件事情上急于求成,直接将朱棣逼上了死路,这种情况之下,如何不反?

但马皇后若是在,就不存在这种问题。

首先,假设朱允炆仍旧顺利的登上皇位,成为一国之主,那么他的得位,是名正言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马皇后也会全力支持朱允炆稳定统治。

而削藩,在马皇后的坐镇下,也会顺利进行,所有藩王不会因此有什么心不甘情不愿的想法。

但是马皇后会在削藩的执行过程中,采取较为温和的方式,无论是降低藩王护卫数量也好,还是把他们统一弄到京城管理也罢,亦或是将藩王的嫡长子留在京城,让其投鼠忌器等诸多方法,总而言之,至少不会直接真刀真枪的直接削藩。

这样一来,藩王们鉴于马皇后的威严,也就不会有激烈抵抗的情况出现,削藩可能不会马上到位,但是至少能够正常推进。

既然能够削藩,那也就不存在朱棣造反的可能性了。

其次,即使是削藩遇到阻力,朱棣仍旧冒天下之大不韪,意图谋反,如果马皇后在世,那么他的谋反,就是典型的无根之水。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起兵造反,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搞定的事情,中间需要大量的人才能完成,比如将领、谋士、士兵等等。

但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之下,就是这些人愿意跟着朱棣冒这个风险。

造反这种事情,不是请客吃饭,虽然回报高,但是同样的,风险也极大,搞不好就是全家抄斩、祸灭九族,因此,造反是需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的。

跟着朱棣造反的人,虽然是燕王的属下,但是均是大明的臣子,如果马皇后登高一呼,按照她的影响力,虽说不能让所有人都放下武器投降,但至少也会让朱棣的造反力量薄弱一些。

同时,如果到了不死不休的程度,马皇后肯定是要保朱允炆的,那么她就会号召全国的力量来围剿朱棣,这个时候,在朝廷有明确态度的情况下,朱棣所面临的抵抗压力就会陡然而赠,别说打进南京,能不能打出北京还是个问题。

最后,就是所谓的“名不正言不顺”,朱棣起兵的理由是什么?是皇帝身边有奸佞,因此才借助《皇明祖训》中的一条“清君侧”,名正言顺的起兵。

“朝无正臣,内有奸佞,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皇明祖训》

但如果马皇后在的话,朱棣这场自导自演的战争就完全没有能够立住脚的理由,哪里有奸佞?谁不是正臣?

削藩是朝廷的举措,作为臣子是要遵守执行的,并且前文也讲过,马皇后会采取较为温和的措施来进行,既然大部分人都支持,那么也就不存在什么“朝无正臣,内有奸佞”的事情了。

因此,朱棣发起这场所谓的“靖难”战争,其正义性以及合法性也就荡然无存,并且朱棣对此连辩解的权力都没有,更重要的是,朱棣名不正言不顺,发动战争就是明显的是篡位的行为,到时候被天下人围而攻之,是必然的结果。

总而言之,如果马皇后在朱允炆登基后依然健在的话,包括削藩、靖难等这种事情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种局面,而朱棣,也不敢在马皇后在世的情况下,还冒天下之大不韪造反篡位。

总结:

马皇后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公认的好皇后之一,她出身贫寒,跟随朱元璋从底层走到一国之母,很大原因就是她本性善良,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和尊重,同时她极为善解人意,在不影响朱元璋权威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救下了许多原本要被处死的人,她的善良和大度,也得到了后世史学家的称道。因此,如果她在世的情况下,朱棣是万万不可能敢造反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朱棣,只能老老实实当一个拱卫边疆的藩王而已。

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靖难之役,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朱允文看到叔王们的权利都非常大,让他有一种危机感,于是下令削藩,也就是将权力掌握到自己手里,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更何况是帝王。(马皇后像)

但削藩政策触动了藩王们的利益,而且被削藩的皇叔下场都不好,这就让燕王朱棣为了自保,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也是为了告诉世人:我朱棣不是想篡位,是我的侄子听信小人的话,将我们老朱的江山搞得遍体鳞伤,我是出来收拾残局的。同时朱棣还说自己是马皇后的儿子,是嫡出的皇子,也是在为自己后面做永乐帝铺路。看到这里,试想下,如果马皇后还没死,朱棣还敢反吗?答案只有两个字,不敢!

燕王朱棣名不正,言不顺

据《明史》记载: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马皇后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良淑德皇后,明史也给了她非常高的评价。马皇后从小家境殷实,父母死后被郭子兴收了义女(朱元璋职业生涯中的贵人),文化水平也非常高,属于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女性。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时候就一路相伴,可以说在军队中也是有一定的威望。

而且马皇后性格非常温和,深受百姓及群臣爱戴。举个例子,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之后,杀伐之心很重,马皇后就经常劝谏他。当朱元璋因胡惟庸案要杀太子朱标的师傅宋濂时,马皇后就出面立保,最终宋濂才得以平安无事。朱元璋也想动刘伯温的时候,她也立马隐晦的告诉刘伯温让他赶紧离开是非之地,刘伯温也是立马辞官,多活了几年。(马皇后剧照)

因为马皇后关心百姓及群臣这个特点,导致她的威望很高,很多将领也愿意听她的。如果她坚定的站在朱允文这边,或者明确发布懿旨,老朱的后代不准窝里斗,我想这对朱棣来说是致命的。这也会导致朱棣发起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及合法性荡然无存,而且连辩解的权力都没有,也就是朱棣名不正言不顺,是篡位的行为,会被所有人批判。

削藩或许将不会实施

马皇后是在太子朱标去世前就已经病逝,朱元璋也是再也没有立后以表达对马皇后的思念。朱元璋为了给朱允文留下一个太平盛世,将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功臣,斩杀殆尽。同时在朱元璋死之前,老二秦王,老三晋王也都病逝,燕王朱棣是资格最老的皇子。

如果马皇后在,或许朱元璋哪怕在朱标病逝后,都不会杀了那么多功臣,因为马皇后肯定会出面保下一部分,比如大将军蓝玉等。如果蓝玉活着,朱棣还敢反吗?估计朱棣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家底了。退一万步,如果马皇后无法阻止朱元璋清除功臣,时间点来到建文帝时期,或许削藩就不会进行。

削藩是为了将皇权集中,也是消除潜在的危险。如果马皇后依仗在军队里的威望,或许朱棣军队里就有不少受过她的恩惠,真正跟随战争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建文帝倚靠马皇后,心里就有底了,或许还会跟皇叔们关系处的非常好,毕竟有马皇后从中协调缓和。(朱棣像)

哪怕削藩势在必行,马皇后也会让朱允文不要对皇叔们赶尽杀绝,先来看看削藩的王爷们的下场:周王朱橚贬为庶人流放云南,湘王朱柏不堪受辱全家自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缏都被贬为庶人流放到明朝边境。可以说朱允文对待叔叔们没有一点亲情可言,暴力过激,心肠硬的像石头。而恰巧马皇后是有慈爱之心,她说的话,相信朱允文肯定会听,或许削藩就变得结局非常圆满,中央集权也完成了,叔叔们也都愿意交出权力跟地盘。

结合这两点,朱棣在造反之前就得好好想想,天下民心都不在朱棣这,而且从历史上可以看出,朱朱允文心肠软,朱棣才勉强赢了,如果马皇后还在,借一百个胆给朱棣,他都不敢有所谋反之举。(朱棣剧照)

马皇后如果还在,朱棣起兵就是谋逆之举,同时或许连削藩都不会实施,因为马皇后可以掌控全局。

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其实我们更应该先搞清楚马皇后是谁,她有什么能耐阻止朱棣造反呢?其次我们还需要搞清楚朱棣为什么要造反?最后还需要明白为何朱棣造反能够成功?

如果以上问题都弄清楚了,那才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准确性的回复,所以接下来,我就带大家从这3个方面来深入了解一下靖难之役。

一、马皇后何许人也?

马皇后(1332—1382年),“有智鉴,好书史”,大约在1352年左右被义父郭子兴许配给朱元璋,后来在1368年朱元璋登基成为皇帝后,她也水涨船高成为马皇后。

马皇后主要的功绩就是帮助朱元璋处理好后宫事情,她“讲求古训”,在后宫治理方面是个能手,除了后宫治理之外,马皇后还有最大的优点就是给朱元璋做些提醒,防止朱元璋滥杀无辜。

比如朱元璋为了保住朱家江山,肆意杀戮功臣时,马皇后就多次建议朱元璋不要继续杀戮,朱元璋也还是听取了一些马皇后的建议。直到1382年马皇后去世之前,还依旧叮嘱朱元璋要“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明史》中对马皇后的评价是“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纵观马皇后的一生,我们根据客观事实而言,其实她就是一个贤内助,对于权力的控制,她并没有什么建树,要说她活着,顶多也就是给皇帝朱允炆提些任用贤臣以及听取纳谏的建议,至于权利本身,还是掌握在朱允炆手上,因为马皇后从历史资料而言对权利并不感兴趣,也不会像武则天一样让朱允炆成为傀儡皇帝自己掌权。

单纯从马皇后的生平事迹以及能力而言,她对于控制朱棣或者靖难之役并没有什么决定性作用,换言之,也就是说即使马皇后在世,靖难之役一样要发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朱棣为何造反?

朱允炆原本是朱元璋大儿子朱标的第二个老婆生的孩子,朱元璋登基之后将朱标立为太子,可惜朱标太早就去世,去世后朱元璋才把朱标的第二个老婆扶正成为太子妃,然后立嫡孙子朱允炆为太子。

朱元璋这个操作,其实我是无法理解的,他的儿子朱棣,在朱标以及前三个哥哥相继去世之后,按理来说就是最年长的,而且朱棣战功赫赫,没有理由不立朱棣为太子,朱元璋的做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就让朱棣以及其余儿子都在内心有些许不满,只是不敢说而已。

后来朱元璋于1398年去世,朱允炆登基成为皇帝,这个年轻的皇帝史称建文帝,可是由于年龄太小,而且朱元璋只给他留下“三文一武”大臣来辅佐支持朱允炆处理朝政,可以说难度系数较大。

朱允炆没有贤臣相伴,自己还急功近利,一上任没有几天就开始削藩,对他的叔叔们权利进行限制收回,他的做法还相当残忍,先后将周王以谋反之罪直接贬为庶人,发配云南、齐王也是谋反,废为庶人、代王被废、湘王更是被逼得举家自焚。

削完这些之后他还打算继续削岷王、燕王朱棣,他的手段残忍,没有留下丝毫余地,已经彻底引起各地藩王反感,可是朱允炆还没有自知之明。

轮到朱棣的时候,原本朱棣也没有想造反,可是他派人收回了朱棣北平的兵权,还把朱棣的燕山三护卫严密控制,朱棣一看形势不对,再看看那些兄弟的结果,最终朱棣也是综合利弊不得已而谋反发动靖难之役。

三、朱允炆为何会失败?

原本朱棣手上所有兵力加起来也就十万左右,而朱允炆全国兵力差不多接近200万,实力悬殊如此之大,为何朱棣还能反败为胜呢?

其实这就和朱允炆的军事能力以及经验谋略有直接关系,年轻的朱允炆论经验以及手段谋略断然赶不上朱棣,关键身边还全是一群能力不足的大臣。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允炆才开始就已经陷入悲哀之中。比如最开始朱允炆叫朱元璋留下来的武将耿炳文带领13万大军去平叛朱棣,原本按照当时实力而言,朱棣肯定要失败。

可是朱允炆倒好,眼看56岁的耿炳文被朱棣先后袭击损失三万兵马,就开始坐不住了,耿炳文一再强调要守城熬死朱棣,让他兵力耗尽,就可以不战而胜。

但是朱允炆断然不听耿炳文的,而是听取一个文臣黄子澄的建议用李景隆那个乳臭未干尚无作战经验的孩子作为主帅,最终导致朱棣运用游击战术将朱允炆十万大军逐渐消耗,再抽时间去内蒙古找到宁王朱权借兵八万,让朱棣实力雄厚,势不可挡,最终朱允炆大败。

也许你会好奇,全国接近200万的兵力,为何当时只有13万去平叛朱棣呢,这就和朱允炆削藩有很大关系,由于他的残忍手段让所有藩王都感到害怕,如今朱棣起兵造反,大家当然选择隔岸观火,没有人愿意插手帮忙,所以调遣兵马难,想要寻求支援更难。

在这样的形势下,基本相当于朱允炆已经失去军心,又怎么可能胜利呢?

结语

综上分析,我觉得即使马皇后尚且在世,她对整个靖难之役又能怎样控制呢?朱允炆是皇帝,即使马皇后对他好言相劝,朱允炆又何尝会听呢?至于朱棣,生命垂危,迫不得已,又凭什么听取马皇后意见不起兵造反?

所以历史始终就是历史,某件历史事件的发生,远远不是某个人可以阻止或者彻底改变的,而是需要整个大环境的配合,才可能将一件事情做成功。清朝时期的曾国藩看着朝廷腐败,自己用一生的努力去改变,到最后换来的一样还是自己累死,而国家依旧走向衰亡。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嗯哼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