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靖难失败,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如果朱棣靖难失败,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历史有剧本。

大明洪武三十二年,在北平卫所的四皇子燕王朱棣起兵造反,联合周王朱橚,又在卫所内秘密制造刀箭、旗帜,整军备战。但是周王的儿子朱有爋直接把父亲的阴谋告发了朝廷。 小皇帝朱允炆先是派李景隆抓了周王朱橚一家废为庶人,又废了几家叔叔,以此震慑朱棣。奈何朱棣仍然不思悔改阴谋叛乱,朱允炆只得刀兵相见,御驾亲征兵临北平。燕军见天兵降临,纷纷准备逮捕朱棣献给皇上,朱棣心中惊恐,焚烧了兵器文书之后派人请降。朱允炆兵不血刃进驻北平,赦免了守军之罪,留下朝廷的人马留守,然后将朱棣等人带回南京。

返回朝廷后,朱允炆立刻宣布将朱棣废为庶人,秘密关押起来,然后将平叛之事写成《北征记》一书昭示天下。同时把姚广孝、张玉、朱能等一干人等尽数诛杀,以同谋罪伏诛者六七百人,受牵连而被诛杀者一千五百多人,流放者亦有七八百人。黄子澄、齐泰等朝廷大员纷纷上书要求惩处首恶朱棣,明正典刑,朱允炆不愿背上杀叔之名而不许。直到有一次,朱允炆去监牢看望四叔,朱棣尚不治收敛,故意绊倒朱允炆,朱允炆大怒之下,把朱棣扣在一口铜缸之下活活烤死,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以及尚在襁褓中的朱瞻基等人也被尽数屠戮。

以上情节纯属虚构,但比起真实的历史来,任何文学家的虚构都会黯然失色。历史上的朱棣死后,仁宗朱高炽干了八个月就没了,又是一个皇太孙朱瞻基即位,又是一个打了半辈子仗的强悍叔叔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而且同样是有人告密,皇帝一开始也都不忍心直接出兵,不忍背上杀叔之名。但是同样的剧本,换了一波人,节目就不一样了。与朱允炆那个皇太孙相比,朱瞻基也是打小从军营里长大的,一直跟着他爷爷到处打仗,而且他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孙,他爹还没即位呢,他爷爷就认证他的皇太孙身份了。所以,同样是平叛,朱瞻基敢御驾亲征,朱允炆只敢躲在南京发小孩子脾气,这次的皇叔朱高煦只有钻铜缸的份儿了。

朱允炆其实并没有杀过一个叔叔,在朱棣之前他废了五个藩王,都是贬为庶民软禁起来,只有湘王朱柏不堪忍受举家自焚。朱瞻基同样也不想杀他的叔叔,奈何汉王爷非得自己作死。明朝还有一次王爷造反,就是正德皇帝的叔叔宁王朱宸濠,闹腾了四十三天,死了三四万人,宁王被王阳明逮住了。正德皇帝又让王阳明把他放了,御驾亲征亲自逮了一回,再押回北京处死。电视剧里的朱棣说,他们老朱家造反起家,确实不假。

自古以来造反都是个风险远大于收益的活动,成功率极低,成本极高,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输掉自己以及全家、全族的脑袋。因为没有哪个皇帝允许造反的人好好活着,要么是没那个实力,但凡能把造反的逮住,恨不得给他上满清十大酷刑了。你没见太平天国,不管是被清军俘虏的,还是投降的,一律凌迟处死,那些将领的孩子因为太小剐不够三千六百刀,宁可养几年养大了再剐。朱棣如果真的被朱允炆抓住,估计也只有死路一条。

或许有个别皇帝心慈面软,不忍杀害亲人,但是被裹挟的那些兵卒民众何辜哉?每次造反,总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如果朱棣靖难失败,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朱棣靖难失败就是建文削藩成功,且不论朱棣的燕军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失败的,朱棣只会存在“自杀”、圈禁、消失匿迹三个的结局。

自杀或者“自杀”参考明太祖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建文帝即位后不能审时度势,强力削藩。以意图谋反、伪造宝钞、杀戮百姓为名准备逮捕文武双全且屡建战功的湘王朱柏,政府的军队伪装成商队,将武器藏在马车里突然包围了湘王府,朱柏以“太祖之子,宗亲之王,不可蒙冤下狱受辱”,阖宫自焚,薨年28岁。

朱允炆做得也很绝,他不仅逼死了他的亲十二叔,湘国除国外,还给湘王加谥为曰戾(残暴乖张),人死了还背上骂名。

没有任何公开造反举动的朱柏,尚且自焚而死,燕王朱棣率千军万马,金鼓齐鸣的举着“清君侧、靖国难”大旗明目张胆地杀奔京师,可想如果他失败的下场要比朱柏有过之而无不及。

真实的历史中,朱允炆下旨众将领在战场上不得对朱棣下死手(不背杀害宗亲皇叔之名),但并不表示朱棣不会“负罪自杀”,死于军中。

设想,如果燕世子朱高炽没有守住北平,兵败被俘,没了后方大本营。如果李景隆,郭英、吴杰率六十万明政府军在白沟河围困了燕王朱棣和高阳王朱高煦(来去是梦),如果这时一直“骑墙观景”的诸王见风使舵的群起而攻之,朱棣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选择自杀的可能性很大。

即使是朱棣被俘,建文帝如何处理这个烫手的山芋也是个难题,为了威慑诸王或者一劳永逸,正如靖难成功之后朱棣对待建文帝一样,朱棣也很可能“被自杀”,死法可能“很飘逸”。

明史可能改写为“燕藩谋逆,贼兵发于北平,上亲旨伐燕,命宗室诸王共讨之。二年,燕庶人棣兵溃被围,忧惧自焚(自刎,自缢,投河,服毒,跳井),命囚棣子高炽,高煦,高燧于凤阳。燕国随除。”

囚禁之后暴毙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建文还没迎来改元,因西平侯沐晟奏周王朱橚、岷王朱楩之过,朱允炆下旨“废两王,徙漳州”。又因代王朱桂残暴,废其为庶人。齐王朱榑也被废为庶人,禁锢京城。再加上逼死了湘王朱柏,建文帝继位伊始,五个叔叔就由太祖亲赐的宗王变成了阶下囚和“阿飘”。

所以明朝宗室庶人从第二代就开始有了,如果建文朝没有被推翻,除了当时建文所废的周庶人,岷庶人,代庶人,齐庶人之外还有更多的宗室庶人的名称会流传下来。

当然这里边会有燕庶人,因为朱棣早就成燕庶人了。朱棣靖难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建文帝朱允炆就祭告太庙奉先(成败皆空),削去朱棣宗籍,废燕府为庶人。

所以在朝廷看来,朱棣起兵不是燕王靖难,而是庶人率兵造反。朱棣如果靖难之役失败投降或被俘,等待他和他的子嗣们只有被锁拿京城问罪,然后被圈禁京城或者凤阳高墙(朱元璋设的皇室监狱)。

朱允炆不会明着杀朱棣,因为《皇明祖训》中规定:“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除谋逆不赦外,其馀所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许法司举奏,并不许擅自拿问。”

《大明律》规定:宗室“轻则量罪降等,重则黜为庶人,但明赏罚,不加刑责。”

朱棣造反失败所犯的属于不赦的谋逆大罪,诸王会议后朱允炆自决的结果大概率会是“永远圈禁”。

正如史实上朱棣“靖难”成功后,将建文帝二子,年仅两岁的朱文圭废为建庶人,一直囚禁到五十七岁,被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提防了三代人,直到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才放出来。

如果朱棣失败了,这个“燕庶人”(建庶人)很可能就变成朱瞻基(明宣宗)了,等到建文太子朱文奎之后的若干嗣皇帝之后才会被放出来,可能朱瞻基也会变成“牛马不分”的老婴儿了。

而朱棣及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永远也别想牧马南山,射猎塞北了,等待他们的只有无限的圈禁,数年后突然“暴毙”。

兵败后隐遁或者出家朱棣靖难失败后也许化妆逃跑,隐匿民间,了此一生,或者一把剃刀,一张度牒,带上几两散银在道衍大师姚广孝的帮助下做回了他父亲的老本行儿,靖难大将朱能可能会成为被油煎的“铁铉”,张玉可能就要变成灭十祖的“方孝孺”。

那么今天大家不是在猜建文帝的下落,而是再猜朱棣的踪迹了,郑和也不用下西洋找了,北平也不会是北京了。也许朱允炆也会找一个烧焦的尸体哭着说:“四叔唉,何苦啊,你都烤糊了”,然后顺道给埋了,平息了人们的猜测。

在《太祖实录》和《明史.诸王》中,朱棣的光辉形象将变成被太祖朱元璋唾弃的不孝,残暴,弑杀,谋逆,荒淫,贪婪,猥亵及十恶不赦的燕庶人,更不会是马皇后的嫡子。

开创明朝一代文治武功的明成祖朱棣的事迹将变成薄薄的一本“《建文讨逆录》”,被朱允炆当成反面教材传习后人。

以上为个人推论,历史无法改写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朱棣靖难失败,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个人观点,如果朱棣靖难失败,无外乎就两个结局,其一是在战斗中战死,其二是被俘押送京城,囚禁一生,寿终正寝。

但我个人还是更偏向于第二种结局。

靖难之役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在侄子朱允炆削藩政策的步步紧逼之下,愤然起兵抗争,自此,叔侄2人之间展开了一场历时4年的生死大战,最终以建文帝朱允炆彻底战败后离奇失踪,叔叔朱棣彻底胜利并如愿登上皇位而告终,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朱允炆战败的原因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一开始是占据了绝对优势的,毕竟他贵为一国之君,全国除了北平都是他的地盘,兵力更是没得说,反观四叔朱棣,地盘仅有北平那区区弹丸之地,他手下的将士,虽说普遍能征善战,但也区区十万兵力而已。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最终的事实是,朱允炆还是输给了四叔朱棣,输得彻彻底底,彻底到连自己具体确切的下落都没给后人留下。

俗话说,有因必有果,反言之,有果也必有因,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会在靖难之役中败得这么惨,必然是有他的原因的。而个中原因,我觉得无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建文帝削藩过于急躁。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自己在初来乍到、根基维稳的情况下,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就匆匆开始了他的削藩之举,实在太过于急躁。而自古以来,过于急躁都是兵家之大忌,绝对是失策的。

其二:双方人才资源悬殊过大。关于这一点,朱允炆的爷爷、太祖皇帝朱元璋应该要负全责。洪武中后期,朱元璋为了给继任者朱允炆留下一个稳固的统治环境,于是大肆屠戮开国功勋,一众开国功臣几乎屠戮殆尽,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朱允炆几乎无将可用。反观朱棣,虽然兵力少,但文有堪称当世第一谋士的姚广孝,武有朱能、张玉、朱高煦、朱棣本人……人才数量虽然不多,却无一不是当世良才,直接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建文帝用人不当,所托非人,错失良机。战争全面爆发后,朱允炆首先是将兵权交到了开国老将、长兴侯耿炳文手中,耿炳文作为开国侯爵,身经百战,能力确实不错,但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几次和朱棣交手,虽然没吃多大亏,但收效甚微,这让朱允炆深感失望,于是作出了整场战役中最错误的一个用人决定,起用年轻将领李景隆。

要说李景隆,那来头是真的大,他是开国六公爵之一的李文忠之子,父亲去世后,他还继承了爵位,年纪轻轻就高居公爵之位,地位显赫,风头无两。然而,也就仅此而已,与父亲李文忠相比,李景隆可以说是完美地演绎了什么叫做虎父犬子。因为自打李景隆上任以来,领着几十万的大军,却没打过一场胜仗,整天就被兵力远少于他的朱棣跟在屁股后边追着打,完了还不忘贴心地给朱棣留下大批大批的物资,使得朱棣实力不断得到增长。等到朱允炆反应过来,才再次将兵权正确地交到了盛庸手中,可惜,此时朱棣羽翼既成,白白错失了歼灭的良机。

其四:双方心理上的差距导致在战争中的表现截然不同。整场战争中,朱棣虽然是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可自打起兵那天开始,不论是朱棣本人还是手下的将士们都很清楚,从此他们都将深深地烙上反贼的印记,成了,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失败了,则身败名裂,为了一线生机,惟有奋勇杀敌。反观朱允炆方面则完全不同,他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负担,除了极个别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成功了,无非就是加官进爵,失败了也没什么,无非就是解甲归田,实在不行还可以投降(事实上最后确实也有很多人投降了),犯不上去拼命。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作用下,战争效果可想而知!

其五、朱允炆过于心慈手软。相对与爷爷朱元璋、四叔朱棣霸道的性格来说,朱允炆在性格上可谓是温和得多,这种性格平日里还好,可放到战争当中,那往往是致命的,果不其然,战争才一开始,他这种性格就令他出了一计昏招,那就是下达了一道极为糊涂的命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这道命令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原来,靖难之役爆发后,向来宽厚仁慈的朱允炆似乎对他这个造反的叔叔还不死心,还心存侥幸心理,还企图以亲情感化朱棣,因此,在将领出征之前他都要反复交代领兵将领: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将领们,你们打归打,可千万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啊。将领们顿时目瞪口呆,既要让我们打人家,又不允许我们伤害人家,这是何道理?从这道命令中,他们看到了将来叔侄和解的可能性,在与燕军的每次战斗中他们多少都有点投鼠忌器,这才使得朱棣在整场战争中多次死里逃生,直至一切不可挽回。

那么,如果朱棣战败了,又会如何?以上五点是朱允炆在整场靖难之役中最终战败的原因分析,而战败的结果就是,朱允炆离奇失踪,朱棣如愿登上皇位。

那么,这场战争中,如果最终战败的是朱棣,那他的结局又会如何呢?我们接下来进行逐一分析推测。

我们在做分析之前,有一些事实已经是客观存在了的,那就是,以上我们分析的五点导致朱允炆战败的原因已然存在,但朱允炆方还是克服了那些原因所带来的困难,最终战胜了朱棣,那么朱棣的下场又会如何呢?

第一种可能:那就是朱棣在战斗中战死,但是这种可能性不大,原因在于朱允炆的那句话: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也就是说,在这句话的约束下,南军将领们在与朱棣的北军交战中,对于朱棣多少都是会有所保留的,因此,朱棣直接战死的概率是不大的,除非是乱军中被乱箭射死,抑或是战败后朱棣因不想做阶下囚而自杀身亡。

第二种可能:朱棣战败被俘后送往京城,囚禁起来,寿终正寝,这是很有可能的,至于原因,还是朱允炆的那句话: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前面我们就说过,朱允炆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君王,即便是与叔叔朱棣身处在生死对立的情况下,都尚且会做出“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的交代,一旦朱棣战败被俘,押到他面前时,更不可能做出杀之而后快的举动了,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做出这样的假设:如果朱棣真的战败被俘,虽然会失去一定的人身自由,也不会再有藩王时期手握重兵的风光,但他应该还是能够继续享受着王爷的生活待遇,寿终正寝的。当然了,如果真到了那个地步,朱棣是否会在建文帝朱允炆手下忠臣们的运作下,某一天突然暴毙,这就不好说了,这是后话。

综上所述:如果说,靖难之役最终是以朱棣失败而告终,那关于他的结局,很大的可能就是,作为一名人身自由受到一定限制但依然能尊享荣华富贵的王爷,了此余生,总的来说,与古往今来其他的造反者相比,结局应该不会太差,毕竟,建文帝朱允炆就是那么一个性格。至于说,在这种情况下,大明王朝走向究竟如何,谁都不知道,只能说,未必会比朱棣统治的差。当然了,这纯粹是一家之言,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相互探讨!

阿彻很暴躁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