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烧欠条后是否有人主动归还所欠的钱?

杜月笙烧欠条后是否有人主动归还所欠的钱?

杜月笙临终前,烧掉的欠条有好几沓,原本他以为有人会良心发现,但最终主动来还钱的只有一个。

1951年的8月7日晚上,已经病入膏肓的杜月笙,难得的感觉身体状态还不错,于是赶紧叫人请来秘书胡叙五,开始交代自己的身后事,也就是订立遗嘱。

遗嘱一共有三份,分别是关于后事如何办理,还有关于遗产的分配,以及欠条的处理等问题。

对于自己死后,白事怎么来办理,杜月笙的原则就是一切从简,在这个基础上,杜月笙只提了

三个要求。

首先,就是要入殓时,给自己穿上一身长袍马褂,这是他特有的一个情结。

其次,入殓所用的棺材,不要太次,要买好一点的。

这两点要求倒没什么,关键是第三点要求,就着实让杜家人颇有些犯难,为什么呢?因为杜月笙的第三个要求,是要在他死后,让家人想办法把自己连带棺材,一同送回上海。

之所以这么做,很简单,就是杜月笙想在死后魂归故里。

杜月笙出生在上海高桥镇,高桥镇就是他的故乡,虽说他在这里生活的那段时光并不是特别幸福,但不管怎么说,这里始终是生他养他的地方。

死后魂归故里,也是国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的朴素愿望,而杜月笙也不例外。

不过,他的这个遗愿,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在他死后,棺木停放在香港东华医院的义庄里,前后长达一年。

而在杜月笙去世一年后,他的太太姚玉兰,又将杜月笙的灵柩从香港运至台湾,暂寄在极乐殡仪馆,又过了半年多,才最终将杜月笙安葬。

所以说,杜月笙临终前这个魂归故里的心愿,最终还是没有达成。

除了交代自己死后如何操持白事外,杜月笙的第二份遗嘱,就是关于自己的遗产分配问题。

说出来很多人都不相信,曾经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的青帮大人物杜月笙,在临终之际,遗产满打满算,才只有11万美元。

但这却是事实,一辈子在金山银海里打滚的杜月笙,临死前真的没多少遗产。

针对这11万美元,杜月笙做了详细的分配,其中,每一房的太太,各分一万,杜月笙的儿子也各分了一万,而杜月笙的女儿,则根据出嫁与否分配。

具体就是,没结婚的分6000,结婚的分4000.

而这样分了一圈后,杜月笙的家当也就所剩无几了,原本,杜月笙以为,他的太太们对这个遗产分配方案会有所不满,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宣读遗嘱时,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

既然都没有异议,那么就该宣布第三份遗嘱了。

第三份遗嘱,是关于如何处理杜月笙的保险柜里,那厚厚的几沓子欠条。

这些欠条都是什么欠条呢?简而言之,就是杜月笙闯荡江湖几十年之间,曾经因为各种原因,借出去的钱。

在这其中,最少的一张,都有五千美元,而最大的,则有几十根金条。

看到这些数额不等的欠条,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杜月笙混迹江湖一辈子,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可以说,他的一大部分财产,都在这欠条里。

所以说,并不是杜月笙没钱,而是他的大部分钱都是欠条。

而对于这些欠条,杜月笙的处理方式,让家里的人以及他的秘书都十分震惊,为什么呢?因为杜月笙一把火把这厚厚的几沓欠条全部都烧了。

要知道,这些可都是真金白银啊,随便拿出来几张,都可以让杜月笙的家人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的提升。

况且,当时杜月笙的经济情况并不乐观,毕竟香港不比上海,在这里他没有多少收入来源,很多时候,他和他的家人,都是在靠着吃老本维持生活。

不然的话,杜月笙也不至于在临终之际,只有11万的积蓄。

不过,虽说心中有很多不解,但杜月笙的太太们以及几个孩子,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是任凭杜月笙将这些欠条烧掉。

而杜月笙也知道家里人对他这个举动十分不解,因此,他在烧完欠条后,把家里人召集过来,对他们解释了为何要这样做。

用杜月笙的话说就是,他烧掉欠条,是为了救家里人的命。

杜月笙这么说,也确实有他的道理,在这厚厚的欠条中,借杜月笙钱的,不乏有国党的军官,还有一些背后势力庞大的人,另外,更少不了一些曾经的亡命之徒。

如果杜月笙活着,并且还在上海滩的话,那么,这些人不管是什么身份,那多多少少都要卖杜月笙几分面子,只要杜月笙张口,无多有少,都要还上一部分。

但问题是,如今的杜月笙,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杜月笙了。

不仅如此,如今的他,已然是油尽灯枯,即将离开人世,这个时候,再想让这些人给面子,无疑是一件有点难度的事情。

而如果把欠条留下来的话,杜月笙的子女家人,必然会想方设法地去追要欠款,但到时候,对方不还钱是小,甚至有可能会对杜月笙的家人带来伤害。

正如杜月笙本人所说的那样,感恩杜家的人,没有欠条他也照样会报答杜家,而不感恩杜家的人,拿着欠条又怎样?说不定就是因为一张欠条,反而害了杜家人。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杜月笙才会在临终之际,甘愿把这些欠条都烧掉,在他看来,钱财始终是身外之物,要是因为这点钱,让杜家人遭到伤害,那就太不值当了。

交代完遗嘱,杜月笙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状态,之后,他曾接连昏迷了多次,每一次都是靠着强心针等特殊方式苏醒过来。

但强心针这种方式,虽说从表面上看,确实让杜月笙暂时保住了性命,但实际上,对杜月笙的身体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油尽灯枯,这就是杜月笙当时最真实的状态。

到了8月16日,杜月笙已经陷入深度昏迷,就连他的小儿子杜维善匆匆从外赶回到他的床前时,杜月笙也是勉强睁了一下眼睛。

而在老蒋的特使洪兰友赶到杜月笙家中时,杜月笙仿佛是回光返照,听到洪兰友转达老蒋希望他早日康复的慰问后,他大声的说“大家都有希望”。

8月16日下午4时50分,杜月笙病逝于香港,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青帮大佬,在异乡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而随着杜月笙去世的消息传开后,他临终烧掉所有欠条的事情,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不在他欠条名单中的人,纷纷赞叹杜月笙的风骨,但在欠条名单中的,则各怀心思。

这其中,有一部分人属于是没有还款的能力,他们在听说这个事情后,暗地里松了一口气,因为这笔账再也不用考虑还了。

还有一部分人,本身具备有一定的还款能力,而听到杜月笙的举动后,都赞叹杜先生大义,认为自己没白交杜月笙这个朋友。

当然,他们也只是赞叹一下而已,还钱自然是不会还的,欠条都没了,还给谁去?

再者说,杜月笙自己都已经把欠条都给烧了,因此,在部分人眼里,这就代表着不用他们还钱,因此,绝大多数人,在杜月笙去世后,再也没有提过还钱的事情。

仿佛,当初杜月笙帮助他们在危难之中的事情,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没办法,有时候人性就是这么现实。

不过,也不是说所有人都没有主动还钱,在欠杜月笙钱的人中,就有这么一位愿意主动前来还钱的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王艮仲。

王艮仲是南汇县大团乡(今上海浦东大团镇)人,算起来的话,他是杜月笙的老乡,并且他还是一位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抗战期间时,没少为抗战事业奔走。

那么,他为何要向老乡杜月笙借钱呢?这说起来,还得从王艮仲先生在抗战时期的贡献说起。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当时,有不少爱国青年参与这场运动之中,而正在上海浦东中学求学的王艮仲,在目睹了军阀混战、列强入侵,导致国家民不聊生的局势后,萌发了爱国、救国之志。

带着救国于水火的热忱,王艮仲在学业完成之后,毅然投入了抗战事业当中。

但抗战不仅需要人,同时也需要钱,虽说王艮仲的家境在当地还算不错,但毕竟也只是杯水车薪,因此,他不得不为抗战四处筹款。

而在某次王艮仲先生筹款时,由于缺口比较大,一时半会凑不齐,思来想去,他就想到了自己的老乡杜月笙。

当时的杜月笙,已经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大佬人物,人人都知道他手下的产业无数,钱财更是数不尽,所以,向他借钱,也最为合适。

托了一圈人,王艮仲先生终于见到了杜月笙,而在见面后,他直接开门见山,张口就问杜月笙借20万大洋。

这个数目,对于杜月笙来说并不算多,在了解到王艮仲先生借款的用途之后,杜月笙也很爽快,当场大笔一挥,写了一张条子,让王艮仲去上海的中汇银行取款。

有人可能会问,那中汇银行是杜月笙开的吗?他写一张纸条子就能取钱?还别说,虽然中汇银行不是杜月笙开的,但基本上和他开得没什么两样。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银行,都知道杜月笙是上海滩的龙头,所以,只要杜月笙开口,拿多少钱都没问题。

银行不怕杜月笙还不起,毕竟光是杜月笙这三个字,在当时就值钱,曾经有一次,有人问杜月笙借钱,由于他身上没带多少,就随手抓了张报纸,在上面写上取多少钱,然后盖个章,借钱的人拿着到银行后,银行立马就按照杜月笙的吩咐把钱取了出来。

所以说,杜月笙给王艮仲先生的条子,那就等同于钱。

而在这之后,王艮仲先生按照借钱时的约定,分批按月的一点点在还款,哪怕是杜月笙去了香港,他依然没有停止还款。

当杜月笙把欠条烧了的事情传开后,王艮仲先生也得知了此事,不过,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不再还款,而是一如既往的,把该还的钱一分不少的还给杜月笙。

甚至到了后来,由于王艮仲经济上出了不少问题,导致他也是捉襟见肘,但他仍然没有忘记欠杜月笙的钱,有记载说,王艮仲最终把自家的田地都卖了,终于清偿完了欠杜月笙的所有欠款。

所以,王艮仲先生也成为杜月笙烧掉欠条后,唯一一个主动归还所欠钱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王艮仲先生曾任政务院参事,并兼任民建会的工作,在他的后半生里,为民建和中华职业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2013年6月,王艮仲先生病逝,享年110岁。

综上所述,杜月笙在临终之前,把所有的欠条烧掉后,虽说他期望有人能良心发现,但大部分人并没有主动前来还钱,也只有王艮仲先生一个人,宁可卖家产,也要把杜月笙的钱还清。

杜月笙烧欠条后是否有人主动归还所欠的钱?

1951年8月1日晚,香港下着骤雨,病入膏肓的杜月笙躺在床上,面如死灰,神情沮丧,他在等一个人,杜月笙扫了众人一眼,长叹一声:“我许了个愿,若京士今天能来,我的病或许还有救,他来不来,我就知道我这病是不会好了。”

原来杜月笙在等自己最为得意的弟子陆京士,打算在陆京士到达以后安排后事——订立遗嘱,分割财产。

陆京士是杜月笙的心腹,也是杜月笙最为得意最为亲近的门生,两人相识二十多年,陆京士比杜月笙小十九岁,情同父子,这份交情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1951年7月29日,杜月笙派人拍电报给台北的陆京士,电文只有他口述的四个字:“病危速来!”接到电报以后,陆京士马上回电报,说8月1日一定赶到。

从8月1日上午到8月2日下午,杜月笙一直在床榻上期盼着陆京士到来,而陆京士也着急见杜月笙,为了赶飞机,几乎一夜未眠,当一身风尘的陆京士看着已经瘦得皮包骨头的杜月笙时,不由得泪流满面。

杜月笙一生朋友无数,可到了临终前,在他的心里、眼里,仿佛就只有一个陆京士,杜月笙终于把陆京士给盼来了,陆京士每天在杜月笙床前陪伴,尽心侍奉,用最大的努力来回报杜月笙的知遇之恩。

8月4日一早,杜月笙安睡一会以后醒来,自我感觉神志清楚,呼吸也比较顺畅,杜月笙看了一眼守候一夜的陆京士,对他说:“京士,趁着我今天精神好,和你说说怎么办我的后事。”

杜月笙神色坦然而平静地和陆京士商讨自己的身后事,杜月笙要求丧事一切从简,只是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条是穿长袍马褂入殓,第二条是要有一口好棺材。

这并不是杜月笙死了也要出风头,而是为了满足他的第三个要求,就是尸骨不能埋在香港,以后要带回上海去,葬在他的出生地高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上海,终究是杜月笙魂牵梦萦的地方。

随后杜月笙让女儿杜美如从香港汇丰银行的保险柜里取出了一个包裹,里面全是别人向他借款的欠条,少则5000美元,多的达上百根金条,这些签名的借款人,大多为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

这些借款人,有一定的还债能力,只要杜月笙想要回来钱,就会有大把大把的钱,然而杜月笙并不是让家人拿着欠条去讨债,而是当着家人的面,把这些欠条一张张撕碎烧掉。

杜美如以及杜月笙的妻儿当时并不明白杜月笙为何要这样做,因为从那厚厚的欠条里面,随便拿出一张来兑现,就足够生活在困境中的杜家生活一段时间。

而且这些钱,是别人借的,如果去要钱是天经地义,合理合法,于是杜月笙的妻儿们终于忍不住问杜月笙:“咱们的手头已经很紧了,怎么还要撕碎烧掉欠条呢?”

杜月笙用自己一生的智慧给他的子女们上了最后一课,他说:“我杜月笙的儿子,不可以成为向人讨债之人。感我们杜家恩的,没有这欠条也会报答我们,不感我们杜家恩的,这条欠条反而会害了你们。”

杜月笙接着说:“我不想让你们在我走了以后去打官司,我没有给你们留什么财产,好在你们兄弟姐妹都已经长大成人,以后要靠你们自己养活自己”。

接着,杜月笙又断断续续地口述了三份遗嘱,一份是写给国家社会的,一份是训勉子女的,还有一份是关于财产分配的。

其实他的妻儿最关心的就是财产的分配方案,但是他们不知道,一辈子在金山银海里打滚的杜月笙,此时并没有多少财产可以分配。

杜月笙说自己打拼了一辈子,最终手里却只剩下区区11万美金,折合港币,也不过60多万,这些钱,每位太太拿1万美元,儿子拿一万美元,没出嫁的女儿拿6000美元,出嫁的女儿每人拿4000美元。

8月6日晚上9点,杜月笙留在香港的3位夫人和4子3女,都聚在杜月笙的病榻前,陆京士代表杜月笙宣读了遗嘱稿,虽然妻妾儿女众多,听完遗嘱后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这是杜月笙没有预料到的。

从8月2日到8月16日,杜月笙5次昏迷,又被众人用强心针、输血等各种方法救活起来,但是这些都折磨得他生不如死,连氧气罩也缓解不了他的哮喘。

8月16日下午2点15分,在外求学的杜维善在陆京士夫人的陪同下抵达香港,为父亲送终。2点30分,老蒋的特使洪兰友抵达杜公馆,他向昏迷中的杜月笙转达了老蒋的慰问。

洪兰友在杜月笙的耳朵旁边,大声说道:“杜先生,总统对你的病十分关怀,希望你早日康复!”没想到杜月笙听得很清楚,他睁开双眼,清晰地说出了他在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好,好,大家有希望!”

老蒋代表的慰问成了送杜月笙最后一程的人间祝福语,多么类似于“一路走好”的话。

1951年8月16日下午4点50分,杜公馆顿时陷入哭的海洋,杜月笙走完了漫长的死亡历程,曾经叱咤风云上海滩的杜月笙就这样客死他乡,从此也结束了他赌徒、流氓、大亨的一生。

杜月笙去世以后,家人和亲友们遵照他的遗嘱,给他买了一口价值15000港币的楠木棺材,灵柩暂时放在了香港东华医院义庄。

两年后,杜月笙的灵柩在台北南郊下葬,杜月笙想落叶归根,葬在上海高桥的心愿,终究没实现。

杜月笙临终前烧欠条是为了告诉子女们,恩要等着别人主动来报,千万别去要。

在杜月笙去世以后,他烧欠条的消息也很快传开,欠债人的心理各不相同,有些欠债人本身负债累累,实在无力给杜家还款,听说杜月笙烧掉欠条如释重负,也有些人佩服杜月笙的大义之举,心生敬佩,认为没有白交这个朋友。

杜月笙烧掉欠条以后,是否有人主动给杜家还债,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在很多人的理解里,就算有欠条,别人都不一定还钱,就算催债也不一定还,更何况欠条还撕碎烧掉了,更没有人主动来还债了。

虽然杜月笙向来有会做人、喜欢结交朋友的好名声,可是后来根据杜月笙的女儿杜美如回忆,父亲一生帮助朋友无数,借出的钱更是无数,但是几经周折来真正还钱的却只有一家人。由此可见很多人在杜月笙烧欠条以后,并不会主动去还钱。

“人生要下好三碗面:人面,场面,情面”。这是杜月笙的“三碗面”论,杜月笙也常常说“别人存钱,我存交情”等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但是他做得到,别人做不到,在他烧欠条以后没有人主动来还所欠的钱,这个结果对于杜月笙常常说的话无异于是一种讽刺。

杜月笙烧欠条后是否有人主动归还所欠的钱?

国民党在逃离大陆去台湾之际,因为杜月笙曾经帮助蒋介石发动的4.12屠杀中利用黑社会杀害了大量的共产党人,老蒋曾经派人劝告杜月笙一起往台湾,但杜月笙却拒绝了,他私下对朋友说:我不过是老蒋的一个夜壶,尿了尿没有用处就扔一旁。所以,他自己选择了去香港。在去香港之前,他召集家人安排留在上海的有关事项。因为他平时对朋友很讲义气,经常把钱财慷慨地借与他人,所以保存了许多借条,大的有黄金几百两到几十两;钱款成千上万到几百几十不等的大摞欠条借据。他告诉子女这些不能留给你们,要统统烧掉。杜月笙为什么要烧欠条?这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杜是个处事老道之人,他看透了人性是附强凌弱的自私本性,在他横行上海滩的岁月里,没有人敢赖他的欠账,所以欠条是个索要的凭据。二是社会的变局,新中国即将取代旧中国,他的黑势力再也没有市场了,因为他自己身负血债,连他自身的安危都没有保障,何况是纸写的欠条。三是把欠条留给自己的子女是给他们留下祸根,欠款之人看到时局变迁,为了赖账,更会把他的子女往死里整。四是人的良知不尽相同,昧良心的人即使有欠条也不准备还,有良心的即使没有欠条也会想办法还,所以烧掉可以让赖账者没有恶念来实施,让其子女免受加害。良心尚存者可能会从其他途径报答,更有利于子女在上海立足。所以说,杜月笙是个聪明绝顶之人,他也考虑到应该是有部分良心未泯的借款人会用各种办法归还的,但主要还是为其子女的安全考虑,他在黑道中混了这么久,应该看透了人性中的阴暗面。

杜月笙烧欠条后是否有人主动归还所欠的钱?

1951年8月的一天,63岁的杜月笙在坚尼地城杜公馆的卧榻上,气喘吁吁,面如死灰。坚尼地城杜公馆,位于香港,这是他最后的公馆,也是最寒酸的公馆,透露出一丝悲凉。只有三室一厅,还门可罗雀。

杜月笙的哮喘病,尽管在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的治疗下,连回光返照也没有。他心里清楚所有的医生对自己的病已回天无力,他让家人叫来得意弟子陆京士,安排后事——订立遗嘱,分割财产。

他那时只有10万美元的遗产,太太们和每个儿子各分一万,没结婚成家的女儿们各六千,结婚的女儿们各四千。所有人都出人意料,尽管分配上“重男轻女”,对“嫁出去的女儿不公”,可他的妻儿对这一决定没有任何异议,一点儿争夺财产的表现也没有。

对于另外三个临终遗言,杜月笙的妻儿也没有异议。1、入殓要穿长马褂;2、要一口好棺材;3、要葬在他的出生地高桥。还有一个,也是最容易引起异议乃至不满的事,杜月笙的妻儿仍是无条件的支持,让曾经号称“春申君”的杜月笙,临终前客串了一把“孟尝君”!

“杜春申”是这样成为“杜孟尝”的。他把从不示人的保险柜的钥匙,让妻儿们去打开保险柜。妻儿们,此时百感交集,悲伤而又兴奋,不知道有多少价值连城的珍宝要分给他们。

保险柜开启那刻,杜月笙一挥手随后发出脆弱而又坚定的命令——烧了,烧了!通通烧了!大家定睛一看,原来保险柜里是一摞厚厚的欠条,每一张欠条都是一笔巨款。就是最小面额的欠条也有是5000美金,甚至还有一张写着欠500根金条的欠条,署名王新衡。

他这一句话,一挥手,顷刻间所有欠条变成了一缕青烟一把灰。据统计,这些欠条加起来过亿。

这些过亿的资产(欠条),在杜月笙还是“上海皇帝”的时候,不过就是一个小目标。可今非昔比啊,他当年的小目标,现在可是难以企及的大目标,怎么说烧就烧了?

孟尝君就那么好做,当年冯谖在薛城烧债券为孟尝君买义,人孟尝君不差钱。杜月笙很差钱,他这样做,他家人虽然执行,但他们愿意吗?理解吗?你留下一个好名声,可家人缺钱啊?杜月笙的妻儿当时并不明白杜月笙为何要这样做。

他们面面相觑,除了不解脸上更多的是挂满惋惜,妻儿终于忍不住问杜月笙:“咱们的手头已经很紧了,怎么还要烧欠条呢?”

杜月笙用了很大气力,平静地,一字一句回复,大致意思是:现在兵荒马乱,很多欠债的人流离失所生死未卜,很难找到他们,就算找到了也难保要回欠款。若留着这些欠条,我死后,你们就会放弃努力,去依赖要账过生活。这样不但毁了“人面”还会毁了“情面”,你们还会丧失生活的斗志。对于那些知恩图报的人来说,就算没有欠条,当你们需要帮助时,也会出手相助的;大恩如大仇,如果是忘恩负义之人就算你们手握欠条也是要不回欠款的,说不定还会引来杀身之祸!

8月16日下午2:15分,杜月笙在台求学的小儿子杜维善匆匆赶来为父亲送终。一会儿,老蒋的特使洪兰友送来老蒋的宽慰口信,杜月笙听了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艰难地从口里挤出几个字:“你们有希望了”,永远地闭上了双目,此刻4:50分,再过一天就是他64岁的生日。

杜月笙是看重钱财,为了钱财他曾当过赌徒,做过摊贩,曾贩卖鸦片,杀人掠货偷盗,投机倒把……黑道白道通吃,各种刀尖火山上行走,终使自己腰缠万贯,成为上海的“土皇帝”。

他奉行“义”字当头,为了兄弟,为了道义一掷千金,挥金如土,大批钱财付诸东流,而他只留下一抹潇洒的微笑。

杜月笙又能放得下钱财,在他眼里钱财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手段而已,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

杜月笙花钱大手笔,又不善于理财,在杜月笙晚年时,他手里已没有多少钱可以挥霍了。但是他一生讲究三碗面:“人面、场面、情面”,烧欠条是他在临终前为了“面”又做出的一个惊人之举。

聪明的杜月笙这样做的确给那些借款之人留足了脸面,给足了“情面”,他舍得了钱财却得到了交情和名望。

历经人生凄苦的他,对生活的不易和被人看不起的痛苦深有体会,不愿让亲人朋友再丢尊严。

杜月笙起初只是个社会最底层的人,他的父亲当过民工,当过跑堂的,做过小商贩,他的母亲是洗衣工,一家人活的相当卑微。

杜月笙在牙牙学语时就没了母亲,4岁前又死了父亲,只读了半年私塾就辍学了,基本属于文盲级别。

年幼的杜月笙常常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受尽欺凌,童年充满了心酸和泪水。当他14岁时,现在初中生的年纪,只身一人到上海十六里铺去闯荡。先是在水果行起早贪黑当学徒,后来在黄永祥的帮助下,免费回收老板卖不掉的水果削掉皮卖钱度日。卖得最多的就是梨子,杜月笙成了削梨高手,人送外号“莱阳梨”。

除了卖梨他还干抛宫顶、摔暖瓶之类的“兼职”,吃尽了别人的白眼,仅有的尊严被人反复践踏,压抑的情绪无处释放,他和一些小瘪三流氓混在了一起,还染上赌瘾。后来找到了“组织”拜了青帮的陈世昌为“老头子”,正式入帮。结识了林桂生,攀上了黄金荣,把自己应得的赏钱全部分给身边的弟兄们,混了一段时间成了青帮老大,开启了他的传奇人生。

杜月笙能坐上老大这把交椅,和他的重义讲情面分是不开的。当时,上海滩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

要说杜月笙会做人,主要体现在他的讲情面上。他常说:“做人做事无需锦上添花,只需雪中送炭”。他在助人的过程中,常常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到别人的尊严,给足了别人面子。

那时,国学大师章太炎的侄儿在上海法租界与人争房产闹出了事。当时章太炎在苏州,心中万分焦急,万般无奈只好写信请求杜月笙帮忙。

此时的杜月笙在上海呼风唤雨,已成为那里的“土皇帝”,要他帮章太炎的侄子只是动动小手指的事,哪里用得着亲自出马。

可是杜月笙考虑到章太炎的面子,于是放下手里的事务专门从上海跑到苏州,去和章太炎商议此事。

此时的章太炎已是垂暮之年,生活窘迫。细心的杜月笙看到后,诚心要帮助他,又怕失了老先生的脸面,因而在临别时,他趁老先生不注意,把折叠好的2000元银票偷偷压在茶杯下。

此后杜月笙每月还派人悄悄给章太炎送钱送物。杜月笙对章太炎救之于水火,章太炎对杜月笙的大义重情面充满感激和敬佩,为了还报他的恩情,一代鸿儒大师冒着“晚节不保摧眉折腰事黑帮”的指责帮杜月笙改了名字,修了祖谱。

因杜月笙出生在中元鬼节7月15日,他的父亲杜文清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月生”。章太炎引经据典,思虑再三,为他改了个非常有意义的高雅名字杜镛,号月笙,出自《周礼·太司乐疏》“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月笙”和原来的“月生”谐音,好叫也不违背先人的意愿。

杜月笙的讲情面并非是看中对方的利用价值,对乞丐依然如此。哪怕乞丐叫着他的外号,他也笑眯眯的有求必应。这不是回来事儿,这是太会来事儿了。

杜月笙发迹后,与和黄金荣、张啸林比肩,号称“上海三大亨”。他常常开着车牌号为“77777”的汽车出门,所到之处风光独好。

半路上常会碰到一些叫花子、小流氓小瘪三,他们跟在车后呼喊着杜月笙的外号:“莱阳梨,给钱花,再给点”。每当这时,杜月笙并没有像其他上层人那样厌恶地把这些乞丐赶走,而是不愠不火让司机停车。那些衣衫褴褛的人便蜂拥而至,呼啦啦围在汽车前,杜月笙吩咐手下说,多拿些钱给他们,每个人都要给到。

还有在他和黄金荣做慈善给乞丐施粥发钱的事上,一样做到讲情面给人面。

在布施的过程中,黄金荣怕有些乞丐会重复领钱,就吩咐下人把领过粥和钱的乞丐带到别处,专人看管,等布施结束后再放他们走。可是这样一来未免伤了乞丐们的面子。

杜月笙却不这样做,每当杜月笙布施时就会对乞丐们放任自由,他说:“乞丐也是有脸的,多领一次也无所谓,我不过多花几个钱而已。但若派人把他们看管起来,让他们太没面子了。”

杜月笙不在意眼前的利益,却在乎永久的情面,这才是真的明智和大格局。

杜月笙的烧欠条,也是给足了欠钱人的情面和脸面。对多数人来说,欠人钱财不能及时还上,心里总会有负担有亏钱的。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去低三下四借人钱财呢,除非有些别有用心的“老赖”。

欠债的那些人有人主动还杜家所欠的钱吗?

杜月笙会不会玩漏了,坑了妻子,害了孩子呢?

杜月笙烧欠条的消息很快传开,轰动一时,有些欠债人如释重负,也有些人佩服杜月笙的大义之举。关于是否有人主动还债,至今没有确切的记载,推测会有忠义之人去还欠条的,就算他们不按欠条上的数额去还,也会以别样的方式去还报杜月笙对他们当初的出手相助的,像章太炎这样豁出去报恩的人并不在少数。

杜月笙死后,他的几位夫人在他旧友的帮助下,风光安葬了杜月笙。

万国殡仪馆的老板听说杜月笙临终前要求要一口好棺材,他主动登门许诺把殡仪馆最好的一副棺材送上,提出只收半价7500块港币。他还免费让杜月笙的家人在万国殡仪馆正厅为杜先生治丧三日,各界名人义士纷纷前来送行,出殡盛况创战后第一。于右任、许世英、何应钦等人,亲自为他送灵柩到汐止镇大尖山上。

还有一位老人,李开明老人,他与杜月笙素不相识,没有任何交情,只是听说他的事迹,敬重他的大义,佩服他的雪中送炭,就决定为杜月笙扫墓,而且一扫就是三年直到他离世。

杜月笙的为人处世,及烧欠条的大义,也泽被后世。

杜月笙告诫自己的子女后代不要走他的老路涉足黑帮,要堂堂正正做人,最终他的子女没有一人涉足黑道,有无数人为他们提供帮助,他们大都接受了高等教育,都留在了国外。并且在异国他乡都生活的很好。

(杜维善左)

杜月笙的七子杜维善定居在加拿大,是一位古币收藏专家,他还经常飞往上海为上海博物馆捐赠毕生所收藏的古钱币千余枚。

我突然感慨,经商要学胡雪岩,做官要学曾国藩,做人要学杜月笙。不失“义”,不丢面,不让人失望。人在情在,人不在了情依然存在。人,生于天地间,能千古留名,受人敬重,死后不留下巨资,杜绝儿孙奢靡庸碌,也是杜月笙的高明之处。

杜月笙去世后唯一的一点遗憾的是,没有叶落归根葬回老家——高桥,而是在海峡对岸长眠。

杜月笙烧欠条后是否有人主动归还所欠的钱?

杜月笙是旧社会上海滩的一位传奇人物,被誉为上海滩三大亨之一(另两位是黄金荣和张啸林),是一个一时间风光无限的人。

在杜月笙最风光的时候,他垄断了整个法租界的鸦片生意,并开设了大量的赌场。1935年到1937年,杜月笙手里有家公司叫三鑫公司,只是这一家公司一年的收入就有5000万大洋,什么概念?北洋政府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才2点几亿大洋,一家公司的收入就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十几!此外,杜月笙还当过60多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有的是挂名,有的是实职,有的是干股,有的是入股,也有不少是正经生意,有了这么多的产业,杜月笙自然是大发横财了。

在杜月笙时代的上海,汽车是奢侈品,就连洋人也未必能用得起。而杜月笙的杜公馆就有9辆汽车,配备的司机和助手有18人,贴身保镖有十几人,整个杜公馆一年的用度高达200万大洋。就当时的生活水平来说,一个上海普通家庭一年如果能有100大洋就能过上不错的生活了,而杜公馆一年的用度就相当于2万个上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度。假设现在一个上海家庭一年的花销是10万元的话,那么杜公馆一年的用度就相当于现在的20亿!可以说一个月的花销就近乎于2个小目标了。

相对于他在上海滩的风光,晚年移居香港的杜月笙可以说是晚景凄惨了,比起在上海时期的多处房产,到了香港后杜月笙全家三十几口挤在了没几间能派得上用场的宅子里。失去了生活来源的杜月笙只能靠着离开上海时候变卖家产所得40万美元积蓄度日。

▲杜月笙风光的时候,在整个上海滩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按照当时的汇率来说,40万美元相当于230万港币,当时香港一名普通文员一个月的收入大约是300港币,按照这个消费水平来说,40万美元也够他们全家生活十多年了。但是当时的杜月笙身体已经渐渐不行了,哮喘病越来越严重,看病、吃药一个月也要花去两万以上的港币。这期间杜月笙也做过些生意,曾经将四川的蚕丝运到香港来卖,但是运送的飞机员工中途起义,飞机降落在了北京,一下子10万美元血本无归!这次打击使他病情加重,从此一病不起。

在杜月笙临死前,只留下了10万美金的遗产,他将其中的5万美金平分给了他的五位太太,长子分得1万,未出嫁的女儿各6000,已出嫁的女儿4000。当然,除了他还留下的10万美金,最为值钱的就是别人欠他的欠条了,这些欠条究竟价值多少如今也说不清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价值连城!其中只是王新衡就欠了杜月笙500根金条,而这还是算欠的比较少的。不难想象,如果杜月笙拿着这些欠条去追债,他的日子肯定会好过很多,但令人诧异的是,他竟然把欠条全都烧了,并告诫家属不得追讨余债。

▲在香港的日子里,杜月笙可以说的上是晚景凄凉

以前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一直没有理解为什么杜月笙会这样做,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才多少感觉到了他其中的用意。杜月笙虽然是青帮出身,虽然是混黑社会的,但与我们一般所想象的穷凶极恶的黑社会不同,真正能在黑社会中混到超级大佬级别的,其实靠的并不是打打杀杀,而是做人。

首先杜月笙是个仗义疏财的人,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在他刚进青帮的时候就有个没怎么帮得上忙的师傅叫陈世昌,在杜月笙发迹了之后也只是街头的一个烂仔,杜月笙对这个人却几乎是予取予求,什么都给。陈世昌的儿子不成器,经常赌钱,一次就输掉好几万,陈世昌便不停地找杜月笙借钱,杜月笙也从不吝啬,来一次给两万,再来再给两万,一直给到陈世昌不好意思再上门要为止。

对自己的朋友仗义疏财,对于底层人民杜月笙也从不含糊,从1935年到1937年间,杜月笙有据可查的捐赠就有150万大洋,他老家有大概200户的穷人也就是靠着他养活的,每个月定时定点地来到杜公馆拿钱,就跟拿工资一样。包括在他的老家修铁路、造桥、开医院、学校,这样的好事杜月笙做了无数。

这些都是杜月笙对别人好的例子,也就是杜月笙的会做人。但杜月笙的做人并不只是对别人好而已,杜月笙的做人讲究的是情面。

这点怎么说呢?我们可以拿《水浒传》中的两个人物,小旋风柴进和及时雨宋江来做对比,这两个人都非常仗义疏财,但两人的仗义疏财又各有不同。就拿柴进来说,对于江湖上投靠他的人士,如果是小混混,即便就几碗饭、几吊钱就打发了,而对于江湖上有脸面的人物从来都是热情相待,他对待不同的人的态度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武松和他不对付,就是因为武松在他那里待过一段时间,待的非常憋屈。而宋江则不同,他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杜月笙就是一个对任何人都一样的人,这是他与黄金荣不同的地方。黄金荣虽然也做过很多慈善,比如在给穷人佘粥、发棉衣的时候,他在穷人拿了粥和棉衣后会命人把他们看起来,因为他怕这些人拿了东西后又跑到队伍后面排队再来 领一份。杜月笙有一次也是给全上海的乞丐发钱,一时间全上海三万多乞丐就跑来排队领钱,杜月笙就没有命人把领过钱的乞丐再看起来,对于杜月笙来说,就算跑到后面排队再来领一份他也认了。杜月笙后来就跟人说,乞丐也是有脸的,即使你给了他钱给了他吃的,但是你把他看起来,不信任他,他心里也不舒服。

当时的很多罢工,当资本家搞不定的时候,往往都是由杜月笙出面搞定,而杜月笙的最终解决方案也不是让资本家出钱,而是他自己出钱搞定的。所以杜月笙在当时上海的底层,无论是工人还是乞丐都非常佩服杜月笙,这就是杜月笙的情面。

包括他与上层文化人打交道,上门了以后非常礼敬地谈话,临走的时候要给人送钱,这场景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掏出一沓子钞票重重地摔在桌上,显得倍有面子。杜月笙是把一张小钱票折成一个小方块,压在茶碗底下,就怕别人不好意思。包括上海滩著名的律师章士钊,曾经在落难的时候得到过杜月笙的帮助,而杜月笙是生怕章士钊不好意思,就通过聘他为法律顾问的方式把钱送给了他。其实当时杜月笙是有自己的法律顾问的,姓秦,也是上海滩一位著名的律师。

杜月笙在接人待物上有一种本能,就是我不仅要对你好,而且要以你最能接受的方式来对你好。不仅在外面要做的体面,而且在人情当中我们是相互尊重。我们也可以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思考,当一个人落难的时候确实缺钱,也希望别人能帮助自己。但是如果这种帮助没有顾及他受助者的面子,当受助的人缓过来以后,就不会真的去感谢帮助他的人了。

▲杜月笙与五太太孟小冬

杜月笙在情面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这也是为什么他能跟那么多人有很好的交情的原因。顺便再说一下,情面是内心一种非常微妙的感觉,是需要把握分寸的,但如果你是用一种技巧去把握分寸其实是没有用的,说到底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其实杜月笙的道德修养其实是非常高的。

在解释了杜月笙的情面,我们再回到他烧欠条这件事情上来,他烧欠条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当时还欠着他钱的,基本都是还不了的情况,如果能还的话应该早就还了,不至于会到杜月笙快死的时候还没还上。欠钱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没面子的事,我们可以想象,即便杜月笙的家人真的上门去讨要,人家一时半会也是拿不出的,与其上门讨要伤了情面,不如做人留一面日后好相见,便一把火全烧了。这样一来,就留住了欠钱人的情面,他们欠钱的事都随着一把火灰飞烟灭了,也就没人知道他们欠钱的事了。

因此说到这里,我们应该能看出,至少在杜月笙生前,当时欠钱的人基本是没有主动还钱的。那么杜月笙烧了欠条后呢?或许有人还过,但能推断的是,绝大多数应该都没还,毕竟凭证没了,即便不还也没事。

杜月笙把欠钱人的情面给保住了,可他的家属们呢?日子总还是要过的,没了钱又怎么过日子呢?其实虽然杜月笙烧了欠条,损失了大笔的财富,但是他却留住了情面,这些情面在日后给他的家属带来了相当多的好处。

就拿杜月笙的小儿子杜维善来说,在杜月笙死后的一段日子里确实过得很苦,但是后来也是在杜月笙生前好友的帮助下逐渐发家致富,成为了一方富豪。杜维善能有钱到什么程度呢?他平时喜欢收藏一些古钱币,1991年他到上海博物馆的时候当时博物馆有一枚古波斯钱币,馆长跟杜维善说这枚钱币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杜维善看后便说道,这样的钱币他有很多。后来杜维善就为上海博物馆捐赠了2000多枚这样的钱币!其实就杜月笙的子女来说,他一生共有8个儿子2个女儿,他的子女们发展都很不错,儿子们大多在金融银行界工作,女儿虽然娇养但是不娇惯,结局都算是好的。

杜月笙的子女们都能有好的人生,多少都与杜月笙生前所攒下来的情面有关。一个两个子女混的好很可能是因为这个人的能力强,但都混的不错,就不只是能力的问题了,而是因为有人帮忙,而且愿意帮忙了。这些人为什么愿意帮忙?其实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是杜月笙生前欠了钱,打了借条给杜月笙的人,杜月笙烧掉了这些欠条,碍于面子他们不愿意承认欠了钱,但心里总会觉得欠了杜月笙的,这种心里上的亏欠,他们也总会想方设法地偿还,只要条件允许的时候。所以杜月笙的子女们在人生中的许多时刻总是容易得到别人的诚意的帮助,就是因为杜月笙烧掉了他们的欠条,留了他们的情面。

所以说,杜月笙烧欠条的做法其实是非常高明的,留住了情面,是否还钱其实也就不重要了。

穿越生生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