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比较内向,怎么引导孩子?

孩子比较内向,怎么引导孩子?

在我的一些亲子教育的讲座上面,有时候会有一些爸妈来问我:

我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跟别人说话,我很担心他会交不到朋友,或者被同学欺负怎么办?

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比较开朗,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有一技之长,能够在某些方面超越别人;总的来说,我们好像是想要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有时候,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似乎性格比较内向,就会有一些担心,或者希望能够改变孩子。

那如果孩子确实是性格内向,我们可以怎么应对呢?

首先,我认为接受一个内向的孩子,比改变他对他来说更有益处。

比如我就是一个相对来说内向的人,而且有一些社交回避的状况,但并不代表着我活得不好,我依然能够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过得很开心。

但是作为父母来说,要把自己头脑中间的期待打碎,或者驱赶出来,可能确实很难。因为如果我们无法接受自己,或者对自己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我们会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一种补偿。

所以第一个方面是,我们要思考一下,能否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

第二方面,我们可以去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

每一个孩子的身上,一定有独特的东西。比如一个内向的孩子,你可以跟他说,你很多的时候比较安静,不喜欢热闹,其实你很懂得思考。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孩子的独特,并且给予他鼓励的话,也许这个孩子就会变成一个愿意思考问题的人,发展出很好的能力。一个不太爱说话,老是在思考的孩子,说不定以后会成为一个哲学家。

第三方面,其实孩子未必需要那么的主动。

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会对孩子有一些要求,比如在社交中间一定要主动,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果关系里边两个人都很主动,他们往往是很难成为朋友的。我们会发现,朋友之间恰恰是一个不是很主动,另一个是主动的,这样的关系才会更合拍、更匹配,哪怕是情侣夫妻之间,也是如此。

所以实际上,每一个人都能够匹配到适合自己的人,内向的孩子,没必要那么主动。

第四方面,让孩子能够接受自己。

有些爸妈一直希望能够改变孩子,要求他去做一个外向的人。

就像我有一个个案,他本来没什么问题,只是说比较内向,但是父母就觉得他是不是生病了,然后一定要带他来看心理医生。

在我对他们进行家庭访谈的时候,妈妈不断地跟孩子讲,你有什么要跟老师说的?你心里边是不是有什么难过?她已经先判定孩子有问题了。

我就跟她说,你的孩子也许像他的爸爸,不太爱说话,他认同爸爸这样一个气质。

所以在这里,父母首先要接受孩子,然后孩子才可以接受自己,这非常重要。

只有当他能够接受自己以后,才能在群体中间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跟别人建立比较好的关系。

——内容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胡慎之 (ID:hushenzhixl)——by 胡慎之

作者介绍 :

胡慎之,知名亲子关系专家,向日葵心理创始人,向日葵爸爸。《胡慎之:幸福家庭必修课》在喜马拉雅热销中。新书《陪孩子度过生命第一个三年》、《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京东当当热销中。

孩子比较内向,怎么引导孩子?

首先要了解,孩子性格内向是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并且原因也不同:

第一类孩子,他们对他人缺乏兴趣、对社交缺少意愿,更喜欢一个人玩儿,也就是缺乏交往的内在动机。

第二类孩子,其实对社交是有兴趣的、愿意和小朋友交往,因此,相比较第一种情况,这类孩子并不缺少社交意愿 ,并不缺乏交往的内在动机。

一般来说,第二种情况更为常见。

那么,这类孩子内向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这种内向心里的背后,是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进化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一般来说,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存在两种可能被伤害的风险:

第一种是,生物性、身体性的伤害,他人直接攻击我们的身体给我们造成了人身安全方面的伤害。比如,我们被别人打了,被别人推推搡搡等。

大多数小孩之所以畏惧成年人,尤其是害怕成年的陌生人,实际上是一种人类进化的自我保护机制。

因为小孩的身高、体能、力量远不及成年人,所以小孩在成年人面前,完全是弱势的一方。而陌生的成年人,我们并不了解他,万一对方可能是坏人,就有可能会伤害到孩子,虽然这种概率比较低,但常言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哪怕是概率再低,但只要有一次伤害,就对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量的小孩来说,都可能是非常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所以,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人类的恐惧(也包括动物),其实是一种人类在面对危险情境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是为适应环境、适应生存而进化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

大家想想看,这个世界上也确实存在成年人伤害小孩子的这种情况,新闻上就曾报道到过一些案例。因此,我们作为成年人,尤其是父母,一定要有基本的心理学常识,一定要明白,小孩子在社交场合上表现的内向、谨慎、焦虑、甚至怯场,尤其在有陌生人在场的时候,这完全是正常的。 因为,焦虑、谨慎、恐惧会让一个小孩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变得更加警惕和机敏,他们可能因为害怕,有意的离陌生人保持安全距离,躲得远远的,甚至跑开,这其实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免除了万一潜藏的风险。所以,它具有适应生存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有一个例子:

我家孩子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连过马路都不敢,很胆小,很乖巧,但是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和我爸爸妈妈提出周末要和同学去逛街,我和爱人着实吃了一惊,这时我才意识到,孩子已经快和她妈妈一样高了,这说明,一个人的信心是和一个人的实力有关的。

就像森林中的小老鼠小兔子,因为弱小,所以进化出的敏感和胆小(恐惧焦虑)就成了很好地保护机制,所以,弱小的动物似乎都很胆小,相反,老虎狮子大象,在丛林中的行为总是缓慢从容不迫,因为环境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威胁到他们的。

第二种是社会性伤害,所谓社会性伤害就不是那些可以直接造成我们身体人生安全方面的伤害。

比如:曾经在与人交往中被他人言语侮辱、被责骂、嘲笑、被孤立,等等,这些都是社会性伤害。

而不论是身体性伤害还是社会性伤害,一旦有过类似经历,这些负面经验就会都会形成一种保护机制,让我们变得更加敏感、警惕、焦虑、担忧、恐惧,于是,这时候看起来就表现的很内敛、低调,其实也就是内向。

再简单汇总一下,从根本上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孩子年龄小,所以个子小力量小,因此面对比自己强壮的多的成年人或者大孩子就会感到有种压力,这种压力就会让孩子看起来比较内向,胆小。这是正常的,孩子慢慢年龄大了,身体高大强壮了,慢慢也会好起来。

2、负面经历,不论是身体方面的攻击伤害,还是社会性伤害,比如他人的嘲笑、孤立、被他人言语攻击等,都会形成负面经验,然后启动自我保护机制。

3、缺少对他人心理的了解,缺少和他人打交道的经验和方法。孩子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打交道,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和他人建立关系以及处理矛盾。

所以,尽量教孩子学会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社交技巧,让孩子在这些社交技能的帮助下,能更好的与他人建立关系、维护关系、以及化解矛盾、处理分歧和纠纷,假如一旦靠自己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学会寻求老师、父母等成年人的支持和帮助。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小孩子还需要什么社交技能和经验呢?这不是成年人才需要去学的吗?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孩子的世界里,那些受欢迎并与他人关系良好的孩子,确实可以发现他们的社交技能、策略比一般的孩子要更好一些,因此,由于相对比其他的孩子更懂社交,更会社交,所以,他们社交方面的实力更强,而自信是靠实力支撑的。因此,这些孩子性格上也变得更开放、更自信、更积极、更主动和更乐于与人。

正如前面举的那些例子,小老鼠小兔子之所以胆小,而老虎、狮子、大象自信从容,心门打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实力决定的。能够在社交场合当中看懂他人,了解他人心理,懂得如何建立、经营、维护关系以及化解处理矛盾,会让一个人更具备与他人交往的实力。这时一个人的心门会更加打开,而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这种实力,那么他只能选择把心门关闭,低调,内敛,谨慎,担忧,敏感甚至恐惧,以防备万一受到他人的伤害。所以这时,不管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就会表现的很内向。

谢谢大家,我是实践派心理研究者平易!

雅俗共赏 分类:健康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