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那么热,老一辈的人没有电,没有风扇空调,是怎样度过夏天?

三伏天那么热,老一辈的人没有电,没有风扇空调,是怎样度过夏天?

三伏天那么热,老一辈的人没有电,没有风扇空调,是怎样度过夏天?

有些人实在是太小看自然选择的力量了。

人,作为“地球的主宰”自然是经过了最为严酷的自然选择而“优选”出来的最适应于这个星球的动物。

其中,包括对环境温度大幅度变化这一严酷的自然选择。

人类尽管有些怕冷,却从来不怕热,因为人类最为“擅长”的就是耐热。

已知,人类是这个星球上仅次于骆驼的第二耐热的动物。

但是,耐热机制却不同于骆驼,依赖的是超级强大的出汗能力。

只要有充足的水供应,人类可以战胜任何酷暑。

已知,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全身皮肤遍布汗腺的动物,每小时最极限的出汗率可以达到3升。

这是什么概念呢?

每1毫升汗液如果在皮肤表面完全蒸发可以带走0.58千卡的热量。

每小时出汗3000毫升,如果能全部在皮肤表面蒸发掉,可以带走1740千卡的热量。

我们知道,每24小时如果消耗3500千卡热量就已经是极高强度的体力活动,而其中包括约一半基础代谢。

也就是说,极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每天也不过“额外”消耗1700千卡热量。如果把这1700千卡分配到8小时,每小时也仅额外消耗200千卡多一点。

即使加上每小时不到100千卡的基础代谢,每小时仅有约300千卡热量需要散失。

每小时只需要约517毫升汗液在皮肤表面完全蒸发即能带走这些热量。

如果完全不动或者仅有极其轻微的运动,每小时消耗不到100千卡热量,即使其他三人完全失效,只能依靠出汗散热,每小时只要有170毫升汗液在体表完全蒸发即可。

即使大汗淋漓,有大量汗液表白流失,只要仅有10~20%的汗液在皮肤表面蒸发,也能满足散热需求。

因此,一般的夏日高温环境,只要不长时间在没有遮挡的烈日下暴晒而接受太阳的额外热辐射,同时尽可能避免运动;然后,可以不受限制的喝水,最好是含有一些电解质的水——

人就可以轻松维持身体的热平衡,不会造成健康危害,更不会被热死。

唯一“不足”之处就是热得不舒服,热得难受。

因此,不要说老一辈人没有电,没有风扇,没有空调,就是老上万年的史前人类,只要挖个地洞,储存上足量的水,都能熬过任意残酷高温的夏日。

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人体原本自备纯天然,纯绿色,完全无污染的天然空调——这个星球上最为强悍的出汗能力,因此,人类从来不怕热;

相反,相对更怕冷——人类没有强大的机制对抗极端低温的考验。

这也是从来会有“路有冻死骨”,却没有“路有热死鬼”的道理所在。

夏日所有的制冷、消暑措施都只是贪图凉爽的舒服而已。

三伏天那么热,老一辈的人没有电,没有风扇空调,是怎样度过夏天?

记得那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的农村没有电,更不要说电扇空调了,当时还是一个孩子,在三伏天里好像也没有感觉到特别的热,只记得一到傍晚,村里的男女老幼会去村子后面的大河里游泳洗澡,那时的河水特别的清澈,有时还能碰到鱼,河里有一个大坝,男的在坝的这边,女的在那边,互不干涉,河水经过太阳一天的烘烤,温温的并不凉,大家在河水里一起有说有笑的玩耍,不知不觉就到了十来点,赶紧跟着大人回家睡觉,回到家已经困的睁不开眼了,一觉睡到天亮,整个伏天的夜晚几乎天天去河里玩耍,所以那时在农村的夜晚,并没有感觉到热。

相对于夜晚,白天显得比较难熬,吃过午饭后,已是满头大汗,这时骄阳似火,家里的大人会带着孩子去村东头的小树林乘凉,拿着一个小凉席,一把蒲扇,躺在凉席上,听着蝉鸣,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直到听到大人叫回家了,迷迷糊糊的才醒来,感到有凉凉的风吹来,原来是大人们为了让孩子熟睡不停的给孩子在摇着蒲扇。

在三伏天里,没有电没有电扇空调,更没有自来水,冷饮,唯一可以解暑降温的就是村口的深井里的井水,热的难受的大人孩子有时会在井边,把刚刚打上来的井水一饮而尽,喝个透心凉,偶尔的肚子疼,吃点大蒜就没事了,凉凉的井水成了那时的最爱,用井水可以做凉凉的面,加上大蒜,咸菜,食醋,虽然没有菜,却是三伏天的一道美食。还有的把自产的西瓜从上午就用凉凉的井水泡上,下午吃的时候比现在冰箱冷藏的西瓜还要清凉可口,不得不感叹过去劳动人民的智慧,过去虽然科技落后,没电没风扇空调,人们依然能安然度过那么热的三伏天,还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也许就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吧。

三伏天那么热,老一辈的人没有电,没有风扇空调,是怎样度过夏天?

说说我的亲身经历吧。即便以前的三伏天,在乡下也并不是“歇伏”的。双抢,割早稻,抢插晩稻。然后是耘田,锄草,施肥。田耘三遍猪无糠。反正是一年到头都会有农活干的。

干农活是不可能扇扇子的,唯一的替代是草帽。短裤,短褂,有的上身不穿上衣,披一条大手巾,有的用白平布代替。颈子上一条毛巾,擦汗用。真正大热天,早上是天刚亮起床,简单洗漱使出工。干2小时回家吃早饭,继续出工。锄草,耘田,安排在通风良好的田块。如果上午十一点左右,正好在拐角避风处干活,真的能把人热中暑。那个滋味,非亲身经历不能体会。

真正三伏天,一般上午干到11点多收工,回家吃午饭。以前,农村草房多,草房冬暖夏凉的。家里的地平,不是水泥的,也不会用地板砖,就是黄土地。我常常午饭后,去房间的地上躺着。背上有汗,汗还没有干,睡地上便会沾上地上的灰尘。可以说,夏天都不会生痱子。中午饭后,在地上睡一觉。一般下午2点半,甚至下午3点才出工。去生产队屋集中,那儿搭了许多工棚,人们会找荫凉处休息。用草帽扇风。上工前,到池塘里洗一个澡,洗去背上的灰尘,也凉快一下。干活中间的休息,下池塘洗澡,是消暑的主要措施之一。一天可能下池塘洗几次的。

下午干活,因为出工迟,这就得一直干到天黑,这才收工。家里有老人的,煮好稀饭,盛放一个盆里,凉透它。门外,放一张竹床,以前一般人家只有一张竹床,乘凉用。吃晚饭,菜,粥饭放在竹床上。孩子们,有的还没有洗澡,有的洗了,没用,一身汗。大人洗澡后,还会让小孩再洗一次。小孩一般只围一条肚兜。门口地上,用水泼湿,吸去热气。印象中,大人在夏天的夜晚是最难熬的,只一人一扇。让小孩睡竹床上,大人还得替他们打扇,赶蚊子。就这么撑着,家里更热,撑的打瞌睡,打个盹。实在困了,去家床上睡,床上火炉样,累,倒床就睡着了,醒来一身汗。出去看看小孩,大人主要中午饭后那一觉。晚上根本没法睡的。硬撑太困了,倒一觉,什么蚊子什么热,不知道的。

有时,我还想,真不知道那些年的夏天我是怎么熬过来的!

三伏天那么热,老一辈的人没有电,没有风扇空调,是怎样度过夏天?

三伏天,老一辈人是怎样度过这样炎热的夏季呢?一把扇子足以,既能凉爽,还能驱蚊,一举两得。

那么在这里分享一下北方农村怎么过三伏天的吧。

那时其实没有现在温度这么高,每个人手拿一个摇扇,白天都在河边、大树下乘凉。晚上可以拿着自己床铺简单去外边凉爽处睡觉,搭个简单帐篷、蚊帐就可以了。

小孩子一般成群结队去河里去池塘游泳,看谁能游的远,谁能在水下憋气憋的久。这样也是孩子最好的避暑方法。

由于我家离池塘边比较近,每天下午总是听到池塘边孩子们的呼喊声,欢笑声,还有水的扑腾声。

老冰棍,一个啤酒瓶换一个,也是大人孩子喜欢吃,去暑的好方法。

炎炎夏日,总是有人骑着自行车,后边带着一个木箱子,盖着厚厚的棉被,里边整齐摆放着老冰棍,吃一个,又甜又凉爽。

大人们则带着一把摇扇,坐在池塘边大树下,看着孩子们在水里嬉戏,他们聊着家常,或者一群人围在一起打扑克,下象棋。

吃了晚饭,太阳已经落山,暑气逐渐退去。大人们带着孩子去田野上走走。

夏季还有一种大家都喜欢吃的昆虫,我们叫“爬叉”,也就是知了的幼虫,孩子们带着手电,在每棵树下寻找,也是别有趣味。

晚上,大人们在池塘边摆张竹席,坐在上边聊天,瞌睡了就睡一会。到半夜,已经没那么热了,就卷起竹席回家睡去了。

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大家都能过完这个炎热的夏季。

很高兴分享北方农村的一些生活习惯,不知道大家的小时候都怎样度过三伏天的呢?

我是大家身边的生活委员,分享生活点点滴滴。喜欢的关注和点赞吧。谢谢

starry.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