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三伏天人们怎么过来的?

三十年前的三伏天人们怎么过来的?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勾起了多少人对那段往事的回忆。

我一直都生活在农村,我记得那时候我们村到处都是泥土路,瓦房和土房就是村里的标准房,如果谁家有一座平房,就像现在高档的小区房一样,显得那么地高大尚。

那时候没有空调,路上也看不到汽车,我只知道再热的天气都挡不住人们的热情,他们往肩膀上随手搭一条毛巾,就去种地去了。

我们村有一条南北贯通的河流,正是这条河,解决了很多人的酷暑。

最热的大中午,有的小孩子们闲得没事,他们也不怕晒,就结伴跑到旁边的地里摘一些莲蓬吃,搞得身上都是泥土,吃完莲蓬以后,索性就跳到河里游泳,那种凉快简直就是享受,比干啥都快乐,一群人都能玩到天黑。

大人们呢,要想凉快就找大树,我们村西头的树林就是他们的去处,大家席地而坐,有人下象棋,有人打牌,真是不亦乐乎。

那时候没有冰糕,也没有冷饮,最解暑的就是绿豆汤和凉白开了。

那时候对大人来说,一天之中最惬意的时刻就是傍晚十分了,大家成群结队去河里洗澡,而这个天然的澡堂似乎已经成为了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每当傍晚,门前路上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因为天太热大家都睡不着,然后都想出来聊天以此来打发时间,一人搬一个小板凳,一人拿一把扇子,大家三五成群,你说一句话,我接一句话,闲聊到打哈欠。

人们没有低头玩没有手机,也没有躲空调房看电视。

我们家的房子是三间屋的平房,每当夜里特别想睡觉的时候,屋里的那股热气,不,就像热浪一样,把人蒸得大汗淋淋,根本就无法入眠。

于是我们一家人就爬到平房上,铺好席了以后,刚想躺下睡觉,结果一股热气瞬间就席卷后背,让人难以入眠,但是比屋内的感觉好多了,直到半夜十分才有一点点的微风,迷迷糊糊之中,看着天空闪烁的星星,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最糟心的就是,当你扇着扇子刚想要入睡的时候,那些可恶的蚊子就在你的周围发疯似地发出“嗡嗡”的声音,趁你稍不留神的时候,就猛地咬你一口,迫使你不得不清醒了一下,然后又冥想了好久才睡着。

在那个最热的时候,大家最希望的就是快点下雨,这样就可以凉快了。

还有可能在你睡觉的时候,雨水突然就打在你的脸上了,于是你赶紧收拾席子,狼狈地跑回屋里。

在那个年代,树上的蝉,叫声特别地响,河塘里的青蛙,叫得也特别有节奏,那些让人整夜都无法入眠的蚊子,咬起人来似乎也没有现在那么疼,就连当时让我们咬牙切齿的臭牛虻,如今也很少接触到了。

三十年前的生活条件就是那样,即使三伏天再热,人们也充满了欢乐,现如今再也看不到曾经那些值得让人怀念和回味的事情了。

三十年前的三伏天人们怎么过来的?

三十年前的三伏天,虽没有电扇,没有空调,可是,人们也都照样活过来了,那时的气温,我觉得比现在还热。

不知道为什么,三十年前,雨水特别多,三五天就要来一场大雨,雨过后,空气便像大蒸笼一样,热的人们都喘不过气来,不过,还好,那时有成片的树林,人们吃完午饭或晚饭后,就去小树林里乘凉。

很多的家庭,都在房顶上搭个小帐篷,吃完晚饭后,就去房顶上的小帐篷里面休息,因为是在房顶,所以,还是比较凉快的。

再有,就是大家吃完晚饭后,都去街上待着,或十个人一伙,或八个人围一圈,中间点燃一堆篝火,(就是用艾草捆绑的艾草把)用来驱赶蚊子,这样的话,大家都能待上两三个小时,等夜深了凉快了,再回屋睡觉。

大人们晚上去河里洗澡,那是最惬意的了,泡在那潺潺的河水里,那真叫一个爽啊。不过,孩子们是不准去的,怕出意外。

那年代,连把扇子都买不起,人们便用高粱叶子绑在一起,用来当蒲扇用,一个个夏天,就这样过去了。

图片源于网络

三十年前的三伏天人们怎么过来的?

三十年前,八十年代的三伏天,许多农村当时还没有通电,因此那是没有电扇,没有冰箱,更没有空调。那么,那个时候,人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呢?作为六零后,芳草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见闻和经历。那时候,没有机械,农民种地很辛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就是三伏天农民辛勤劳作的真实写照。为了防暑,草帽、毛巾和凉水是人们田间防暑降温的标配。有时遇上到田间地头买棒冰的小孩,男人们也会毫不吝啬,买上几个,让全家清凉一下!中午收工回来,吃一顿凉面是最惬意的美食。把擀好的面条和洗好的红薯叶放进锅里,煮好后放进凉水里冰两遍,倒上用蒜头、麻油调好的蒜汁,一大盆凉面顷刻全无。如果再加上黄瓜、鸡蛋皮,那绝对是一顿美食。有条件的家庭,饭后会吃上几块西瓜,心里别提有多爽了!下午从地里回来,男人或女人们都会拿好衣服,带上小孩,不约而同地来到村前的池塘或者村后的小河痛痛快快地舒舒服服地洗一个澡,冲去一天的汗土和疲惫。男人们在池塘的这边,女人们就到池塘的那边。人们一边洗澡,一边聊天,池塘和小河到处都是欢声笑语!晚上睡觉,天气炎热怎么办?吃过晚饭,把院子打扫干净,铺上凉席,扇着蒲扇,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大睡一觉。没蚊虫吗?劳累了一天,进入梦想的人们早已没有感觉。往往第二天早上都被蚊子咬成了“大花脸”;有条件的,放好竹床,支好蚊帐,自然高枕无忧了!三十年前的三伏天虽然条件简陋,但那时的农村人依然朴实快乐。时过境迁,现在条件好了,可许多人依旧怀念那清贫而快乐的夏天。不是吗?(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三十年前的三伏天人们怎么过来的?

我是七零后,三十年前,我过三伏天的时候,还历历在目,那个时候,我们这里已经有了电了,条件好的家庭,有安装电风扇的了,但是因为我家里条件差,还买不起电风扇,更不用说空调了,那个年代,知道空调这种东西得老百姓都不多…三十年前,我初中已经毕业了,记得毕业后的第一个三伏天,我去了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当起了小工,每天天刚亮就来到工地上,搬砖推土,和泥搅拌,每天的汗水都流了不知道多少,热了就喝水,就着自来水龙头一顿痛饮,一天估计能喝五十斤的一大桶自来水,手上也磨起了血泡,于是,就戴着手套继续干,晚上回到家,老妈疼的直哭,边给我涂紫药水,边说不让我去了,但是,第二天,我又带着手套继续去了工地,作为一个男子汉,咱不能让人瞧不起,虽然又苦又累,但是心里蛮开心的,最起码能挣到钱了,虽然干一天,十二小时,只能挣五元,并且还欠着…晚上的时候,因为天气太热,大人小孩们,都在外面乘凉,每人一手一把蒲扇,小时候,我就喜欢给奶奶扇蒲扇,奶奶坐在椅子上,我站在她身后,用力扇,凉风习习,奶奶得意的和邻居说,还是我孙子疼我,不过,扇一会,她就会要过蒲扇,怕我累着,就让我做在一边,她再扇…睡觉时,家里没有风扇,于是就打开窗户,通风透气,窗头放一把蒲扇,热了就扇一会,那个时候,家里的炕上都喜欢铺雨布,因为雨布不怕汗水侵泡,睡着后,汗水流在雨布上,有时候,一起身,后背粘的雨布哔哔响…偶尔也能吃冷饮,那个时候,冰棍五分一块,一毛三根,我们小孩子,偶尔也能吃上一根,家里种的西瓜,摘回来,扔在井里,泡一泡就是最好的避暑美味…三十年前,没有风扇,没有空调,我们七零后,也不知不觉过来了,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一停电,空调不转,就觉得没法活!人,没有受不了的罪,也没有享不了的福!

ADucK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