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的氧气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十几年了还没耗尽呢?

宇宙虽大,可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却是有限,至少作为人类生存必备的条件之一的氧气就短缺得很,所以,人类想要探索太空,氧气供应也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不过,在几十年来的宇宙探索过程中,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未来也将得到更好的解决。

常用的三种制氧方式

一般情况下,在宇宙中的空间站可以用三种方法来制氧。

一个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电解法,也就是通过电解水来获得人们呼吸所需要的氧气。这种方法我们在初中化学中就曾经学到过,将两个电极放在含有介质(增加导电性)的水中,电流从阳极流向阴极,而在这个过程中,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得出氢气,阳极则会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我们呼吸需要的氧气,氧气被留在舱内供人们呼吸,而产生的氢气一般会被排出舱外进入太空中。

第二种也是一种化学反应,就是利用固体氧气发生器—氧烛。氧烛的主要成分是固体含氧化合物,通过催化热分解的方式来产生氧气,需要供氧的时候,只要给它一个初始的温度之后,它就可以连续不断的反应并产生我们需要的氧气。因为氧烛是以固体的形态存在的,形状长得又像蜡烛,所以才称它为氧烛。因氧烛携带方便,而且不依赖外部苛刻条件,所以它基本上被用作应急使用手段,在空间站中也多是用作辅助手段。

第三种则是使用氧气罐里的氧气,这些氧气都是从地球上直接运来的,在地球上,将氧气直接压缩并装入罐中,到了太空再释放出来使用,方法虽笨,不过倒是省了不少工序和手段,毕竟在太空中做各种化学实验的意外风险还是有的。

水从何处来

空间站中的水基本上也是有三种来源。

第一就是从地球上直接运过去,这是太空用水的来源。我们知道,这些水,一部分被用来电解产生氧气了,当然,电解水产生氧气的过程中,效率还是挺高的。但是,太空中的水也是很珍贵的,毕竟上去一次携带的数量有限,除了制氧以外,还要供给航天员使用。所以,空间站里的水还要循环利用起来。

第二种则是冷凝空气中的水分,这里面也包括了航天员呼气和排汗产生的水蒸气,对它们冷凝得来的水分还可以再次循环利用,同时,这样做还可以使得空气保持干燥,对设备运行也有好处。

第三种则是利用尿液循环系统,将平时航天员的生活用水和尿液收集起来,经过严格的过滤系统之后,回收可以使用的水分。

氧气混合氮气来使用

电解而来的氧气是比较纯净的,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要混合氮气来使用的。

至于原因,一方面,是模拟地球环境,我们知道在地球上大气的成分以氮气居多,其次才是氧气,而将氮气和氧气混合在一起使用,更能模拟出地球的生存环境来。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因为氮气非常稳定,不属于活泼气体,和氮气混合在一起,能有效降低燃烧的程度,从而预防火灾。在空间站里也有着很多的电器,如果是在纯氧的环境中,起火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氧气的燃烧非常剧烈,而如果加入了氮气,则可以有效的阻断燃烧,将大大降低起火概率,而且即使燃烧也不会像纯氧那样剧烈,让人们有充分的时间来预防和处理。

空间站里的二氧化碳怎么处理?

空间站里生活的是人类,人类都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虽说空间站里人少,可也架不住日积月累啊,空间站密闭又不与外界接触,时间长了,二氧化碳的含量也将变得非常大。

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却不能吸入过多,当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比重超过1%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人体产生伤害了,像在地下等密闭空间施工时,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5%就已经算是超标了,超过1.5%则要求人员立即撤离,可见危害性还是很大的。当这个浓度上升到5%以上时,人基本上就受不了了,开始出现昏厥和窒息的情况。

所以说,二氧化碳的处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就目前来说,空间站里二氧化碳的处理方面,主要还是依靠化学反应来进行的,比方说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锂,它们都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从而将空间站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给消耗掉。

结束语:当然,也有人说像地球一样,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来产生氧气,同时还可以利用植物来消耗二氧化碳,种植的植物还可以食用,一举三得。这种想法确实不错,不过,目前这种情况还不太好实现,因为现在的空间站的空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的,人住着都觉得周转不开,更别说再种上一定数量的植物了。

不过,这种做法或许在将来建设外星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您觉得呢?

国际空间站的氧气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十几年了还没耗尽呢?

航天员要想在空间站中长期生存,至少需要三样东西:食物、氧气和水。食物和水还好说,定期由地面发射上去的货运飞船进行补给,氧气就比较麻烦了。航天员无时不刻不在呼吸,需要的氧气量特别大,全部依靠地面进行补给根本不现实。

空间站中是否充满了氧气

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事实,航天员在空间站中是怎么呼吸的,需不需要带着氧气罩?

中国空间站

空间站内部的环境和外部的太空环境是相互隔绝的,而且是100%全封闭隔绝,不能有一丁点儿缝隙。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人类刚刚上天时,载人探测器里面的空气环境是纯氧环境,里面除了氧气什么都没有。

航天员在纯氧环境中呼吸,不需要带着氧气罩,但是却发生了两起致命的悲剧性事件。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瓦连京·瓦西里耶维奇·邦达连科在地面进行耐低压模拟训练时发生了意外,被重度烧伤,最后不治身亡。1967年,美国阿波罗1号的三位宇航员在地面测试纯氧舱时,也因为火灾而意外身亡。

行星

这两起事故的罪魁祸首都是纯氧环境。从此以后人类就放弃了低压纯氧舱方案,改用与地面空气成分接近的方案,即氧气占22%,氮气占78%。这种空间站中的空气环境方案一直沿用至今。

在这种空间站环境中,航天员也不需要带着氧气罩,就跟在地面上正常呼吸一样。所不同的是,空间站中的空气成分少了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二氧化碳和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理论上来说更加纯净了。

空间站中的氧气从何而来

既然空间站中的氧气占比22%,航天员又在时时刻刻地消耗着氧气,那么空间站中的氧气到底从何而来呢?

  • 氧气生成系统

电解水制氧

无论是国际空间站还是中国空间站,里面都有一套甚至多套制取氧气的设备,叫做氧气生成系统。利用这套设备,空间站就能够为多名航天员提供源源不断的氧气。

氧气生成系统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电能分解水,然后产生氧气和氢气,其中的氧气供应航天员呼吸。制氧所需的电能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获得。

空间站中的氧气罐

那么空间站每天需要制取多少升氧气,制氧又需要消耗多少升水呢?

航天员每天需要呼吸的空气量大约是1.1万升,呼入时氧气含量是22%,呼出时剩余的氧气含量是15%左右。简单换算一下,航天员每天大概需要550升的氧气。

通过氧气生成系统制取氧气,每一升水能够制取620升的氧气。这样的话,每天消耗不到一升水制取氧气,就足够一名航天员呼吸用了。具体到通过神舟十二号发射上天的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身上,中国空间站在他们停留的三个月时间里,只需要消耗不到270升的水来制取氧气,就够他们三个人呼吸用了。

太空马桶集成了废水收集系统

而制取氧气用的水从哪里来呢?主要来自地面的补给,也有一部分来自空间站收集的各种废水,甚至包括航天员的尿液(会经过消毒杀菌处理)。

  • 地面补给

氧气生成系统是空间站氧气的主要来源,但绝不是唯一的来源。万一这套系统哪天出现故障了,没有了替代方案,后果将不堪设想。2020年10月份,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的氧气生成系统就瘫痪了三次。

龙飞船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

空间站中的另外一种氧气来源就是地面补给。国际空间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来自地面的物资补给,这其中就包括氧气。空间站里面通常都会存放多个氧气罐,里面存储着大量的氧气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航天员出舱需要携带氧气罐吗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出舱

在进驻中国空间站17天后,神舟十二号飞船的航天员进行了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并且完成了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任务。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

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看到刘伯明和汤洪波携带的氧气罐呢?

实际上,刘伯明和汤洪波每个人都携带了供呼吸用的氧气罐,不过氧气罐被集成到了“飞天”舱外航天服上了。

“飞天”舱外航天服

我国自主研制的这套新一代出舱服造价约3000万元人民币,重约120公斤,可供航天员在舱外连续工作6到8小时。

造价3000万的出舱服

“飞天”舱外航天服采用闭式循环非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在它的背部装有一套专门提供氧气等维持生命所需各种条件的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这套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里面,就装有一个高压氧气瓶,使用40千帕纯氧压力制度为航天员供氧。

(喜欢请帮忙点一下关注,每天推送有意思的文章给您!)

国际空间站的氧气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十几年了还没耗尽呢?

空间站上的氧气一方面靠地面供应,另一方面靠电解水循环使用,空间站上有完整的生命保障体系。

离开空气,人也许只能存活两三分钟,我们在地面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但在距离地面400千米的太空上,是没有空气的。

空气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氧气让人类呼吸,空气的成分以及压强问题也至关重要。

在真空环境中,水的沸点接近0℃,这就意味着人类在真空环境中,身体上的水分会瞬间沸腾起来,水分蒸发殆尽之后,人体很快就会变成一具干尸。

空间站则是创造了一个跟地面类似的环境,提供充足的食物、水源以及氧气,才得以让宇航员在距离地面400千米的地方,执行太空任务。

国际空间站是16个国家通力合作,花费1600亿美元才建立起来的,这个比足球场还大的空间站,是靠一次又一次的火箭运输,才将零部件运送到太空中,最后拼接起来。

那么在上面生活的宇航员,所需的生活物资也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运送上去,但是水源和氧气仅仅靠着从地面运送,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那么空间站上的氧气,究竟是从何而来,为何十几年还没有耗尽?

1、早期载人航天探测器采用的是低压纯氧的环境

现在的国际空间站上的空气跟地球大气层里的是一样的,氧气的占比在22%左右,氮气占比将近78%。但在以前,早期的载人探测器采用的是纯氧环境。

因为发射探测器到太空,重量越小越好发射,采用纯氧可以尽量少携带空气上太空,探测器内部是个低压环境。

但是后来发生了几次事故,让科学家们意识到,低压纯氧并不是好的选择。1961年,苏联最小的宇航员瓦连京•邦达连科,在纯氧舱测试时被活活烧死,当时他只有23岁。

1967年,阿波罗1号的三位宇航员,在地面测试纯氧舱时,也因为突发火灾而牺牲。纯氧低压舱的方案很快便被放弃了。

到了1973年时,天空实验室采用75%氧气和25%氮气的低压环境,但也不是最好的方案。

直到后来的国际空间站,才采用跟地球大气一样比例的空气,无论是氧气含量还是舱内压力,都跟地面上接近。这

才让宇航员最大限度的适应了空间站上的生活,因为他们执行任务的时间,长达数月之久,低压环境很难长时间生存。

当然了,空间站能够采用22%氧气占比的空气,也跟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因为含氧量较低的空气,不可能仅仅靠地面运输来维持。

2、空间站上的氧气靠电解水来提供,并且可以循环利用

国际空间站上的太阳能电池板,为整个空间站的运行提供电力资源,将水电解成氧气和氢气并不太难。

电解水有一个好处,就是很少量的水,可以电解生成很多氧气,1升水完全电解之后,可以生成620升氧气,而一名宇航员一天所需的氧气,大约为550升。也就是说一升水电解之后的氧气,完全后一名宇航员使用一整天。

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氧气供宇航员呼吸,氢气也没有浪费,而是收集起来,借助催化剂,在一个叫作萨巴捷反应器的装置中,与宇航员们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水,只留下甲烷作为废物。

只要空间站有足够多的水,氧气完全不成问题,因此水的合理利用显得至关重要。空间站上的水资源利用率也非常高,几乎所有的废水都会重新利用,包括宇航员小便产生的尿液,都会收集起来,净化之后重新使用。

因此,空间站上的氧气主要来自水资源,通过电解水的方式产生氧气。产生的氢气又可以和二氧化碳生成水,氧气和水就是这样循环使用,只要有水,就有源源不断的氧气供应。

3、补给飞船为空间站运送氧气

以目前的技术,国际空间站上的水资源和氧气,都无法做到100%重新利用,循环使用过程中总是有一些损耗。

因此空间站需要地面补给物资,每隔一段时间补给飞船就会运送食物、水源以及氧气等物资到空间站。

一种方式是直接运送加压氧气罐到空间站,另一种方式则是运送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利用固体粉末的化学反应来制造氧气。目前比较常见的是使用氯酸钠和铁的固体粉末混合物,点燃后会生成氧气。

所以说,地面补给是空间站氧气来源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

4、宇航员太空行走时,宇航服内必须是低压纯氧的环境

前面我们介绍的是,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活环境,空气比例跟在地面上差不多。但如果宇航员出舱执行任务,宇航服内必须采用低压纯氧的环境。

宇航员在执行出舱任务时,将宇航服内灌入纯氧,但不能灌入太多,因为宇航服必须要保证低压环境。

输入纯氧很好理解,可以尽可能多的为宇航员提供氧气。其实保持低压是为了宇航员方便执行任务,因为空间站外是个真空环境,宇航服内如果压力过高,那么衣服会鼓起来,而且宇航员很难活动,这个执行任务带来不便。

5、结语

我们生活在地面上,习惯了呼吸免费的空气,忽略空气的重要性,甚至感受不到空气的存在。

但在距离地面400千米的空间站上,空气是非常宝贵的,空间站必须源源不断的产生新鲜空气,才能保证宇航员的生存。

其实空间站上有一整套保证宇航员生命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让水资源和空气循环使用,可以过滤掉水哥空气中的杂质和有毒物质。

但是不管怎样,在空间站上工作生活,都不一件容易的事,宇航员们在失重的环境中,在密闭狭小的空间里,执行长达半年之久的太空任务,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搭载三位航天英雄,成功登陆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标志着中国航空史新的阶段。

我们的天宫空间站相比国际空间站,在很多方面有所改进,宇航员们的太空生活会更加舒适!

最后向所有的宇航员们致敬,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人类探索太空做出巨大贡献!

预祝我国的三位航天英雄,能够圆满完成太空任务,凯旋归来!

国际空间站的氧气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十几年了还没耗尽呢?

其实宇航员在空间站呼吸的氧气,跟尿液还有一定的关系,想不到吧,看完不得不佩服科技人员的智慧!

我们人体所需的能量其实是来源于糖类的有机分解,在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氧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生命的必须体,一个人无论你处于何种状态,何种环境,都离不开对氧气的消耗,包括宇航员也是如此

外太空距离地球大约370千米,那是一个真空的环境,没有人类所需的氧气,但是宇航员在空间站的每分每秒,肺部都在呼吸,心脏也在跳动,如果是短期逗留,还可以从地面带着氧气上去,要是长期在太空工作和生活,就需要源源不断的氧气,那这些氧气又从何而来呢?

什么是国际空间站

既然你提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国际空间站,宇航员为什么可以长期在上面生活呢?

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就是国际空间站了,人类可以在地球轨道的空间站长期工作和生活,还能够在微重力的环境下提供各种科研实验,从1998年开始建设,耗费十年时间,才完成的建造任务并投入使用,这也是涉及国家最多的空间国际合作事务了

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的国家有16个:美国,俄罗斯,比利时,巴西,加拿大,丹麦,日本,法国,挪威,德国,意大利,瑞典,瑞士,英国,荷兰,西班牙

空间站的建设复杂而艰难,国际空间站是很大的,长就达到了108米,宽88米,轨道的高度为397千米,载人舱的大气压跟地球表面也是相同的

国际空间站的设备都是从地球一点一点运送到太空拼接起来的,总质量大约达到了420吨,太阳能电池阵列长度73米,8个太阳能电池能够提供75至90千瓦的发电功率,加压体积为916立方米,可居住的体积达到了388立方米

大约可以容纳6-7人,甚至可以在上面居住1年,那么长期居住在真空的环境下,又如何提供氧气呢?不可能一直让地面人员运送吧!那样会增加风险和成本!

人体每天的耗氧量

我们普通人在休息的时候,每分钟大约需要呼吸7到8升的空气,那么一天下来,呼吸的空气总量就达到了1.1万升

呼入时氧气占了空气总量的20%,呼出的空气又有15%的氧气,换算下来人体每次呼吸就会消耗掉空气中5%的氧气,而且还会转换成二氧化碳,一个人一天下来,大约需要消耗掉0.5立方米的氧气,约等于550升

休息时人体的耗氧量就会减少,因为新陈代谢率降低了

国际空间站的氧气首先可以从地面携带,长期运送成本又太大

国际空间站处于一个真空的环境,上面是没有氧气的,所以刚开始肯定是会从地球携带氧气上去的,但是不能长期如此,只能短暂解决

可以用补给物资的飞行器,给空间站运送氧气,每次航天飞机升空的时候都是有任务的,需要把航空物资运送到太空,其中就有很多液态氧气,这些液氧可以升华出很多氧气来的

宇航员还可以通过无人宇宙飞船来获取物资的补给,比如俄罗斯的进步号就是无人货运宇宙飞船,它会定期向空间站运送物资,包括食品,货物,燃料,设备仪器等

空间站的物资总有消耗完的一天,所以时间差不多了,就会把航天员所需的生活用品,包括氧气罐,还有固体燃料氧气可以提取氧气给宇航员使用,水也是可以电解出氧的,多运送些水不就好了吗?这根本不现实,成本太高了,但是科学家想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

而且氧气运送也是比较困难的,氧气提纯也存在危险性,大量囤积纯氧到空间站也是有很高的风险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电解水,虽然水资源稀缺,但是可以回收再利用

空间站的工作人员,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的获取氧气,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通过电解水来提取氧气,宇航员消耗最多的就是氧气了,甚至比食物还要多

小学时候通过课本我们就知道,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通过了光合作用就能释放出氧气,但是你要知道太空是根本没有植物的,想要呼吸氧气,就得通过水来电解

我们也无需担心空间站上有没有电能的提供,因为太阳能电池板就能解决,通过太阳能发电,就能把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初中化学就知道水是H2O,它含有氢气和氧气

但是有的人会说太空中的水资源是非常珍贵的,人喝都不够,哪还有这么多来电解,科学家早就想到了,他们发明了一套通用废物管理系统,也就是俗称的太空马桶

这一套设备可就厉害了,他可以把废物回收再利用,甚至还可以回收大便中的水分,通过回收的尿液,经过处理后完全可以饮用

宇航员会把空间站,所有能够回收的液体进行收集,然后采用这套净化设备提出水分,水得到了循环再利用,然后就可以电解氧气了,一升水就能电解出620升的氧气,宇航员每天大概消耗550升,完全可以保障他们自由自在的呼吸

总结:所以宇航员能够在空间站长期的工作,还能源源不断的获取氧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水资源回收再利用,然后通过电解把氧气分解出来,这样就可以保障空间站有足够的氧气了,光靠补给是不能维持空间站的正常运转的,循环利用就是最佳的解决方式

空间站这一套再利用回收系统,每天都会把宇航员的尿液,汗液和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在太空生活氧气和水都是最重要的,化学方程式表明,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通过电解就能把氧分子分解出来了,但是剩下的氢原子怎么办呢?专家想到把氢原子和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再次组合,又可以得到水和甲烷,水可以用于补给,甲烷则成为了废物,排到了空间站之外

还有开头提到的氧气的获取跟尿液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尿液中含有大约95%的水分,所以尿液回收出来的水分占比很高,就可以电解成氧了,看完这一切真是佩服科研人员的智慧,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祝愿我国神州十二号的三位航天英雄圆满归来!

国际空间站的氧气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十几年了还没耗尽呢?

空间站的氧气哪里来?

实在没办法,那就从尿液中分离,你信吗?

单人每天消耗的氧气量约为550升,我国三名宇航员在太空执行任务,180天所消耗的氧气量高达29.7万升,而空间站距离地球的高度大概是400公里,这里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大气都十分稀薄,更别提氧气了。

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为食物、水、氧气,没有食物,人类可以光喝水,勉强可以支撑几天,但如果没有氧气,人类十几秒钟后就会失去意识,几分钟内大脑就会彻底死亡,当然少部分人可能支撑的久一点,但憋气极限也就20来分钟,本质上没多大区别。

为什么不直接送压缩氧气上去?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首次进入外太空,这是载人航天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但“逛一圈就回来”太烧钱,所以各国开始提出“空间站计划”。

以国际空间站为例,16个国家在1993年开始建造,90年代末开始投入使用,算算时间,也要约20年,里面是如何保证时时刻刻都有氧气的呢?

有人说,直接运送压缩氧气上去不就完事了吗?

那或许送的不是氧气,而是命了,1967年1月27日,阿波罗1号太空船在测试时,突然发生火灾,几秒后,火势迅速蔓延,14.7秒后,舱内温度就超过了550℃。

里面的宇航员不停在喊“火”、“放我们出去”等之类的话,但是阿波罗的舱门极其复杂,在火势蔓延的情况下,要让宇航员在短时间内开启舱门,几乎不现实,况且飞船内部空间相对独立,火焰燃烧后内外气压不同,外界大气牢牢把舱门“按住”,就这样三名宇航员被活活烧死在舱内。

随后技术人员通过4分55秒打开了舱门,而消防队赶到的时间是9分钟后,所以不管哪种情况,都救不了里面的宇航员。

当技术员打开舱门后,里面的景象瞬间惊呆了众人,只见三人的遗体和宇航服,都熔铸在了一起,分都分不开,因为宇航服中含有大量的尼龙材料,飞船内部也存在大量泡沫和塑料,于是在高温下,就这样熔铸在了一起,场面十分骇人。

后来经过排查,发生此次故障可能是座底下的线路发生了短路,线路的外层是特氟龙材质,内部是铜线,镀了一层银,但是不知道出了什么意外,这条导线的外皮被划开了,而恰巧旁边冷却管破了,里面的乙二醇滴到了电线上,电线短路提供热量,乙二醇和金属发生反应,本来这次意外并不会酿成什么大灾难,基本就是电路火花之类,但不巧的是纯氧环境,氧气是助燃剂,一点火花都能升级成滔天火势。

直接运纯氧上去,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果整个过程也出现一丝火花,但岂不是又有可能酿成悲剧?

空间站的氧气从何而来?为什么几十年还没耗尽?

1.货运飞船会定期运送物资到空间站,其中就包括制氧产品

目前我国执行空间站运输物资任务的是天舟二号,长度为10.6米,最大直径为3.35米。

天舟二号可分为货物舱和推进舱,推进舱负责提供动力,货物舱负责运输物资,一般每次天舟二号执行任务,货物重量大概为4.7吨,其中有提前给航天员准备的舱外航天服、任务装备、生活物资、科研物资等等,相比于传统货运飞船的2天耗时,我国天舟二号全程仅需要6个多小时,就能完成运输物资任务。

在众多物资中,就有部分是氧气罐,这些氧气罐送到空间站后,并不会立即使用,而是存放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也有很多是高氯酸锂组成的SFOG(固体燃料制氧)罐,点燃后通过化学反应,可以获得氧气。

或者说用氯酸钠和铁粉在点燃后,同样可以生成氧气,这些在航天圈被称为“氧气蜡烛”。

反应方程式:NaClO3 + Fe +点燃 = O2 + NaCl + FeO

2.通过电解水的方式获得氧气

地面国家会通过货运飞船,定期向空间站输送水包,每个水包内有20升水,而一升水通过电解的方式,可以获得620升的氧气。

电解水设备所需的电能,由太阳提供,水被电解后会产生氢气和氧气,其中氢气会留着继续用,氧气则提供给宇航员,供日常呼吸之用。

正常一个成年人每天要消耗550升氧气,而一升水被电解后可产生620升氧气,也就是说,一个20升的水包,可以解决一个宇航员22天的供氧难题。

但是,光从地面源源不断的往空间站运送水包也不现实,毕竟每一次出动货运飞船,成本都很高,所以就奔着节约的目的,从废水中重新提取干净的水。

通俗点讲,宇航员在空间站内所产生的任何液体,都可以被收集起来二次利用,例如汗液、尿液等等,甚至可以是眼泪。

而从宇航员皮肤表层蒸发在空中的水蒸气,也会被空间站的冷凝功能所“捕获”,基本上一个空间内在废水回收方面,效率也高达93%,废水经过多重蒸馏、分离以及过滤等过程后,将被净化成干净可饮用的水继续使用,可以喝,也可以用来电解生成氧气。

再来讲讲电解水过程中产生的氢气,氢气虽然危险,但可以跟宇航员所呼出的二氧化碳结合,得到水跟甲烷。

宇航员在空间站内生活,万变不离其中还是普通人,所以人体也会产生废气,例如硫化氢、氨气等,为了保障空间站内空气的清新度,间站中有一套完善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这些废气会跟其他气体,例如甲烷、二氧化碳等,一同被排出空间站,从而保障宇航员身心舒适。

所以总的来讲,国际空间站虽然投入使用了约20年,但从化学角度出发,氧气并没有多么珍贵,反而很容易被制造出来,再加上循环利用,以及地面的运输,只要一切正常运作,空间站内的氧气是不会耗尽的。

——END——

国际空间站的氧气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十几年了还没耗尽呢?

国际空间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宇航员在里面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国际空间站里宇航员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水、氧气,食物应有尽有。水和物质可以从地面运输过去,然而氧气就难以源源不断地从地球输送到空间站。

“快,快着火了”一位宇航员在纯氧舱训练的时候,突然舱里燃起了熊熊大火,年仅23岁的苏联太空宇航员邦达连科被大火重重包围,十个小时后抢救无效死亡。

这是发生在1963年,人类航天史上第一起残酷的航天事故,当时宇航员测试的就是如何适应空间站的生活,纯氧舱里充满了低压的氧气,没有其它气体。

从1971年苏联第一个在太空建立空间站到现在,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已经走了40多年。

空间站里宇航员赖以生存的氧气怎么解决?

我们都知道地球的大气层里,存在着大量的氧气,氧气的含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高度越高,氧气的含量越少,相反高度越低,氧的含量就越多。

空间站建立在在距离地球表面300多千米的太空,那里是一个没有气体的世界,氧气自然也不见踪迹。

那么,地球上的氧气是怎么来的?

地球上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绿色的植物叶子中含有叶绿素,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身体根部输送而来的水,转变成淀粉等有机物,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氧气。

地球上大部分的氧气是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氧气大约占空气含量的21%。

地球早期没有植物,可大气层中也有少量的氧气存在,这些氧气是来自于二氧化碳与低能量电子发生的两种解离反应。

我们知道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一个碳原子,两个氧原子,地球早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分子通过捕获大气中的电子来产生碳原子负离子或者氧原子、氧分子,这些氧原子可以结合变成氧分子,即氧气。

不过用这种方法产生的氧气的含量很少,当地球上出现甲烷菌和蓝细菌的时候,地球上的氧气含量才逐渐增加。

这些蓝细菌就像一台吸收器,把太阳能吸收之后,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氧气和有机物。这个过程跟植物的光合作用十分相似。

总的来说,植物就像氧气的制造工厂,有了绿色的植物,氧气才能源源不断产生。可是国际空间站里十分狭窄,宇航员的生活、作息都有些拥挤,是不可能种上绿色的植物的。

在那样的真空里,细菌也很难生存,所以想利用细菌的光合作用来产生氧气是徒劳的。

而且空间站建立在飘渺遥远的太空中,通过地面源源不断输送氧气瓶或者氧气袋也很不现实。

然而太空站从建立到现在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一代又一代的宇航员在上面生活、做实验,他们需要的氧气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除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还有其他途径的氧气生产方式呢?

电解水产生氧气

在没有植物的情况下要产生氧气,只能依靠水。水是生命之源,读过化学的朋友就知道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在电的作用下,水分子会产生分离,把氢原子和氧原子分开,之后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气和氧气。

电解水来产生氧气,是太空站里氧气的主要来源,电解过程中需要的电能来自于太阳能的转化,产生的氧气能够满足宇航员生活生存的需要。

而产生的废物氢气,则可以成为燃料,为太空站中的宇航员提供能量。可以说这是相当便捷和便宜的产氧方式。

一升的水,通过电解之后可以产生620升氧气。一个成年人每天消耗的氧气大约为550升,按照这样的方式推算,太空站中的宇航员,每天只需要电解几升的水就可以满足几个人的生存需要。

所以,只要有水就可以制造氧气,不过太空可不像地球那样,到处都有水资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很难,每隔一段时间,地球都会向太空站输送一定的物资,这里面除了食物,还有水。水的量不会很多,在太空里水是十分珍贵的资源,是需要循环利用的。

比如宇航员会把洗脸、洗澡、尿尿产生的液体进行回收、净化,人体散热或呼吸所带出来的水蒸气散发在空气里,也能通过冷凝的方式把水蒸气收集起来利用。

这样既节约了能源,也减少了太空站的空气污染,这样也能保证产生源源不断的氧气。

从地球上带氧气罐

只是电解水是需要一定的设备的,如果宇航员没有其他氧气来源的话,仅仅依靠电解水,当设备损坏的时候,他们的生存就受到很大的威胁。

你想人在太空之中,如果设备损坏了,没有人能够及时帮忙修理更换,宇航员的生存将得不到保障。2020年的十月份,俄罗斯的国际空间站中的氧气生成系统就损坏了好几次,那时宇航员怎么办呢?

其实,这些科研人员早就想到了,在宇航员进入空间站的时候,都会带上一些加压氧气罐,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地球就会向空间上输送一些物资补给,这些物质里边就包括了一些氧气罐,里面贮存着大量的氧气,以防意外之需。

地面补给是空间站储备氧气的一种主要方式。还有另外一种制氧的方式,就是采用固体燃料进行化学反应来产生氧气。

这种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主要利用氯酸钠和铁的粉末进行混合,点燃这些混合物,两者发生反应之后就可以生成氧气。

从这几种氧气来源方式中可以看出,宇航员所处的环境除了氧气,似乎就没有别的气体了。

空间站里的气体成分是纯氧吗?这样是否更有利于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呢?

其实纯氧的气体对宇航员来说存在一定的危险。早期载人探测器里面确实是纯氧的环境,因为制造氧气需要一定的设备,这些设备有一定的重量,在发射的时候重量越轻,发射越顺利。

所以,早期的探测器里是一个低压的纯氧环境。可是后来发生了几起事故之后,科学家意识到低压纯氧的环境会威胁宇航员的生存。

文章开头所举的那位宇航员,就是在纯氧舱进行测试的时候发生了意外,而被活活烧死的。

无独有偶。1976年,美国阿波罗一号在进行地面纯氧测试时,也因为发生火灾,造成三名宇航员死亡。

纯氧的环境之所以会容易发生火灾,是因为氧气本身是一种助燃物,当环境里有可燃物,温度又恰好到了着火点时,此时在纯氧的助推下,就可能发生爆炸。

发生了这样的事故之后,科学家恍然明白,低压纯氧的环境并不适合宇航员的生活,那样实在太危险了,就像在宇航员身上绑了一个不定时的炸弹一样。

后来科学家把太空舱里的气体改为跟空气十分接近的成分,大约有25%的氧气,74%氮气,还有小部分其它气体,这样空间站里的气压跟地面上的气压相似,宇航员比较容易适应。

宇航员在空间站里工作,有时需要出舱进行各种实验。

宇航员出仓需要携带氧气罐吗?

这次神舟12号飞船把刘伯明、汤洪波,几位宇航员送到了空间站里,在进入空间站的第18天,刘伯明与汤洪波两个人先后从天和核心舱出来,在舱外开展工作。

那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宇航员身着白色宇航服,身上并没有携带氧气罐,难道太空里有氧气吗?

其实不是的,这里面的秘密就隐藏在那套白色的宇航服里,他们身上穿的那套宇航服具有自动制氧功能,有一套完整的供氧系统。

宇航服里除了有氧气瓶之外,还携带了制氧设备,这套供氧系统产生的氧气可以供宇航员在舱外工作四至六小时之需。我们可不要小看了这一套宇航服,它的造价每一套在3000万人民币左右,只能穿6到8个小时。

结语:

人类向太空迈出的每一个步伐,都是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探索太空这条路并不平坦,至今,已经发生了七起严重的航天事故。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多位宇航员为航天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我们向这些人类的勇士致敬,感谢他们用生命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太空之门。

下¹场大雨⁸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