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作者为创作是否会主动寻求悲伤等情绪?

艺术工作者为创作是否会主动寻求悲伤等情绪?

主动去体验是没多少效果吧,也是没有意义的,我觉得还是自然点好吧。

因为主动去为之,你的心里已经做好了承受的思想准备,那么去体验的时候,有力一定的“免疫力”能力了,也显得不那么真切和真实了。

艺术家也不可能什么都要去经历,也没必要去经历,完全可以通过采访、观察、思考等,照样能够提高艺术修养的。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艺术家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宝贵。

武侠小说家自己都不会武功,也没有去“江湖”混过,不是一样能写出经典的优秀的武侠小说的吗?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大家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甚至被许多人痴迷,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家比比皆是。

所以没必要主动寻找悲伤情绪,或者更刺激的感觉吧,但是主动观察了解思考采访等等还是必要的。

艺术工作者为创作是否会主动寻求悲伤等情绪?

不会!因为伤心会伤身!身体不行,怎么创作?艺术工作者应该有悲天悯人之心,有忧患意识,可多愁善感,但不可走火入魔,故意为之。

艺术来源于生活,只要深入生活,与人为善,并且亲近动物,亲近山村,亲近自然,就会有七情六欲,"悲伤”情绪自然会来!

艺术来源于亲情,有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兄妹情等等,歌曲《父亲》《母亲》就很感人!

艺术源于爱情,“梁祝"的爱情改编的电祝《梁祝》,小提琴《梁祝》都非常感染人心。

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如果没有作者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历程,以及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就不会创作出这么有烟火气又荡气回肠的情歌!

我是紫红的乡村史,欢迎您关注,点赞,留言!

艺术工作者为创作是否会主动寻求悲伤等情绪?

开门见山,笔者创作多年,以我拙见,悲伤的情绪往往潜藏在每一位有良知的人心里,艺术工作者仅仅是创作出内心的那一份悲天悯人情感而已,而好的作品总让人心堵,心堵者怜悯也。

这是我的最新作品《哀默》,祝冬安。

艺术工作者为创作是否会主动寻求悲伤等情绪?

我觉得不会,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一直信奉“真,善,美”的创作原则,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只有这样的作品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文艺工作圈里虽然流行着“悲愤出诗人,苦难出作家”这样的话,但前提是真正经历了悲伤苦难的生活而产生出来的情绪。这样的生活经历产生出来的能量是无穷大的,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有无穷的潜力。另外我相信文艺工作者也不想让自己经历这么多苦难悲伤的生活。从纯粹的作品角度来讲,只要是真情流露出来的作品都会是好作品。所以不存在主动寻求悲伤情绪的说法,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

艺术工作者为创作是否会主动寻求悲伤等情绪?

关于艺术,至少有上百种的语言或文字试图去概括它,首先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艺术。艺术现如今大致分为七大类(也有说八大类的,包括戏剧):文学(诗歌)、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电影。

你所提问的艺术工作者是否会为创作主动寻求悲伤情绪。从你的提问角度看。可能是想问的是这几大类: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和电影,因为不是每一种艺术都是用感性去创作的,建筑是一种感性兼并理性的工作,

是一门美学与物理力学集大成者。虽然他的作品可以称之为建筑艺术品,建筑家不能称为艺术家,且建造这样的艺术品是不可能且需要剔除负面情绪的。所以 ,在此不做讨论。

关于悲伤或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力量之大,无论是否做艺术或心理学工作,这其实是很多人的常识。在这个前提下,你的提问确实值得探讨一番。

电影是一门新进的艺术,电影作品本身是一种艺术,当然,在艺术层面,不是所有的电影工作者都能称之为艺术家的,烂片烂导演,和烂文字工作者烂大街的尬舞家一样多。但例如:李安导演,王家卫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威廉•惠勒等等,哪个敢说他们不是艺术家呢?作为电影的一部分,参与的工作者,花瓶小鲜肉演员或明星或许更适合他们的称呼。能称之为表演艺术家的,在表演艺术上一定炉火纯青、浑然天成的。

表演作为一种情绪代入,在此包括舞台的戏剧和舞蹈,一样是要主动寻求一种或悲伤或愤怒或沮丧等等的情绪代入的。而其实判定一个人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否能成为一个表演艺术家、戏剧表演家、舞蹈家的潜力,就看你各种情绪的代入够不够快,够不够真实,够不够自然。够快够真实够自然细致则是老天爷赏这碗饭吃,表演戏剧舞蹈艺术家未来可期。

接着说文学、音乐,文学与音乐其实大多时候是需要模拟各种场景的,场景里各个人物的喜怒哀乐,作者需要的不是寻求自己的悲伤或愤怒各种负面情绪,而是模拟一种场景下的悲欢离合,特别是文学(包括诗歌)这是一种既代入又抽离的模式,是各种情绪的盛宴,你与各个支流的人物相遇或相知或相爱或对抗或配合或你死我活…这种场景下,各种情绪则一定是纷沓而来的,这需要这类艺术工作者有强大而又敏感细致的各种情绪处理能力。这与表演和舞台艺术类似却又迥然不同。当然,当文学或诗歌及音乐作品,剖析的是一种自我内心时,或独白时,真实的情绪表露一定更能打动人心。

绘画和雕塑嘛,别人叫你画一张悲伤或雕刻一个黯然的神情时,你总不能等着自己悲伤和黯然时才下笔下刀吧 ,是以从某种情况来说,这样的工作也是需要代入一些情绪的。但是…

但是,当你表达的是自己的艺术造诣和自己对艺术的见解及内心的一种意境时,这里,用一句话就可以把你的问题回答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定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的。

先勿论人品 ,只从艺术层面去理解,在绘画艺术及雕塑艺术的作品层面上,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是至情至性的,否则他不配艺术家这三个字。真正的艺术家在愤怒或悲伤或表达自己的悲天悯人时,一定是真实的、自然的,而不是去主动寻求式的,当然,或许他会下意识的去设定或追寻这样一种环境或场景,但一定不是在意识层面上的。

一个真正的绘画艺术家不会为创作而主动去追寻这样的虚假,假如一个雕塑艺术家主动去创造这样悲伤场景,那么得出的意境大概也会偏离自己当初设下的风格吧。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所谓的“艺术家”当初就是以假的悲伤去创作的,那么得出的作品应该也是以假著称,这样的作品假如能使其成为一个“艺术家”,这个“艺术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假艺术家,如此,这样的艺术家又能走多远呢?

艺术工作者为创作是否会主动寻求悲伤等情绪?

从心理学角度,人有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叫升华,所谓升华,就是指将原始冲动以一种能被社会接纳的方式释放出来,所以作为艺术工作者,他们往往都有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他们以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形式去创造艺术作品,在创作中不刻意压抑内心情绪,丰富情绪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在作品中表达出来。

不难发现,艺术工作者有一些共性的特点:

1.专业技能良好

2.喜欢观察生活且视角比较有深度

3.审美和观察力很敏锐

4.做事细心,但是又比较随意,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5.同理心比较强,共情能力高,能够很快地觉察到别人情绪的波动,体会他人的感受和痛苦

很多心理比较敏感脆弱的人都会对艺术有所寄托与共鸣,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但同时也容易被情绪左右,要知道有很多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都是艺术家在极具悲伤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快乐安逸不是艺术家的常态。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