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随母姓”,很多男人都接受不了?

为什么孩子“随母姓”,很多男人都接受不了?

子随母姓,不是没有,不仅现在有,古代也有。先来讲讲子随母姓的起源—母系社会。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最早是用来区分部落的名称和首领的,姓最早为同一女子所生的子嗣。

在母系社会中,最明显的特征:夫从妻居,子女随母系,所以称为“姓”族。但是在母系社会中,出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现象“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那种群婚姻制确实也比较混乱。

由于母系社会的生产力相对落后,日常生活主要依靠女性采集和养牲畜,所以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先进的工具被开发出来了以后,男人凭借身体上的优势,通过狩猎,就占据了家庭的主导地位,所以母系社会渐渐便进入到了父系社会。

父系社会继承了母系社会的姓。就如先秦时代的姓氏:姜、妊、姬、嬴、姚等等,这些姓中都带有一个女字,足以见得这些姓源于母系社会。

为了区分身份,以及不同部落的分支,于是就产生了氏,姓用来区别血缘关系和婚姻,氏则用来区别身份贫贱和同姓不同的分支。

但在秦汉以后,姓氏合而为一。

姓氏起源渊远流长,时至今日,在我们所处的父系社会之中,子承父姓者居多。

如今,子随母姓让很多男人都接受不了,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其他原因:

一、子随父姓,这种传统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上面已经讲到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子随父姓,已经由落后的母系社会子随母姓,变成了父系社会子随父姓,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早就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在人们的心中有所更改。

二、子随父姓,便于以后子孙后代认祖归宗。

姓的起源就是用来区别血缘关系的,氏是姓的分支,把同姓的人再以地区或者其他的方式再区分开来。

姓氏代表了一个家族的血缘,也代表了同姓的各种宗族。子随父姓,就是其父在他的这一脉分支之下,往下子孙后代越来越多,将来的支脉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只要有家族记载,就能依据自己的族谱找到自己的祖先,这也正好迎合了人们不忘先人和延续香火的态度。

如果子随母姓,其血缘关系就是父亲这边的,但是他的姓氏则为母亲一族,这样的血缘宗族就混乱了,几代之后,就没有人记得自己原始的家族和先人了。

三、子随父姓,代表了当代男人的家庭地位。

在现在社会中,子随母姓,往往会出现在上门女婿的身上。女方父母要求男方去女方家当儿子,生了儿子要随女方家的姓,让孩子认女方父母为爷爷奶奶。

子随母姓,不但让孩子的血缘关系发生了名义上的改变,将来他不同的姓氏将要为异性延续血脉。

在很大程度上,上门女婿的孩子,子随母姓就是对男子一种特别卑微的表现,因为他连自己的子嗣都要改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没有家庭地位的表现。

所以,在正常情况之下,子随父姓,才是男人正常家庭地位的表现。

四、子随母姓,容易增加近亲结婚的风险。

子随父姓,一直以来都是血脉继承的标志,几千年来人们一直都在遵循着,才使得血脉、血缘根据姓氏而不同,而且血缘延续也比较纯正。

如果子随母姓,就会改变血缘的关系,虽同姓但不同血缘,虽不同姓可能会存在血缘关系。如果打破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常规,任由子随母姓发展下去,一旦失衡,就会增加近亲结婚的风险。

所以,子随母姓,容易让很多男人都接受不了,其中不仅有历史原因,还有与血缘、血脉都脱离不了的客观原因,还以此说明了男人的家庭地位,长此以往,血脉变得混乱,还会加剧近亲结婚的风险。

为什么孩子“随母姓”,很多男人都接受不了?

因为随母姓只是一个伪命题。其实随的是岳父的姓而己。真正随母姓应该随岳母姓啊。所以本质还是父权之间的内部斗争而已。女儿不过是个工具人罢了。请问那些坚持随母姓的会让孙子随媳妇姓吗?大概率是不会的,因为无法传承,那样做随母姓的意义何在?

真正可笑的是明明是在公公和岳父的父权之间的战争,却被描述成男权与女权的战争,你女方一个承袭岳父父权的工具人,你是在为谁战斗?

为什么孩子“随母姓”,很多男人都接受不了?

你在这里问,不如回家问问你爸,你要跟你妈姓。挑年三十吃年夜饭的时候说,看看你爸是什么反应。是给你包个过年大红包还是直接把饭桌掀了一巴掌把你扇到地上。

跳投永不过时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