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人独立性很强,为什么现在的人却要一直靠家里?

六七十年代的人独立性很强,为什么现在的人却要一直靠家里?

时代造英雄,环境造就人,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现象。

六七十年代的人,虽然物资有点贫乏,但精神可嘉,都在各条战线上为新中国的建设增砖添瓦;那个时候的孩子们上小学都是自己徒步,条件好的背着书包,差不多的提个布兜,条件差的有的手捧着书本,有的胳肢窝夹着手还搂着怕掉了,有邻居的小孩子们仨一伙结伴同行,相互奔跑你追我赶,一路蹦蹦跳跳就到了学校。

现在的条件好了,孩子们上幼儿园上小学,不是爷爷奶奶接,就是姥姥姥爷送,接送孩子们的时候人山人海,各种各样的豪华车辆川流不息,孩子们都变成了小宝贝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学习用品和各种各样的玩具堆积如山,比爹的年代造就了孩子们辛勤付出的衰弱,这种情况看起来不错,但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也有仰止阻碍,确实值得深思的问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家强啊!

现在的年代,一结婚车房俱全,生个孩子不管养,一吃饭几菜几汤,吃不了就扔到垃圾桶,铺张浪费的现在时时发生,真的是苦了老人们勤俭持家努力奋斗的一生。

六七十年代的人独立性很强,为什么现在的人却要一直靠家里?

请问:六、七年代家秃四壁,你能靠啥子?不靠自己独立,你能去靠谁?

他(她)还想靠你呢!

最后,连两口子也依靠不到的人,两口子也就分家各过各过的了,你见过吗?

六七十年代的人独立性很强,为什么现在的人却要一直靠家里?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人都很穷,相互借钱都没有,向干部家庭、工人家庭借钱又怕纯属的农民还不上不愿借钱,在当时农村人向公社信用社贷款必须由生产队、大队、公社审批,最多只能借贰拾元,哪里借钱都很难,所以再穷谁有靠不住,只有独立强忍着贫穷带来的痛苦了,其它还有什么办法呢?

当今缺乏独立性,其原因是天大的困难也不怕,刚大学毕业才就业,就想买车又买房,银行可以贷款,父母可以要钱,亲朋好友可以借钱来满足的愿望买车买房娶老婆,确实造成了当今年青年人没有自己独立性去生活了!

六七十年代的人独立性很强,为什么现在的人却要一直靠家里?

这个问题出的属于历史性问题,也是历史和现实比较性问题。

六七十年代,就是文革时期,那时因为搞无产阶级文革大革命,搞阶级斗争,人们虽然吃不饱饭,还是互相揭发窝里斗,一个家庭成员都可能因为立场观点不同分成两派或者三派,互相争吵!如果言多语失可能被批斗,被打成反革命牛鬼蛇神关起来的!所以人人自危,独立性,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强。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成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社会风清气正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制健全。家庭恢复了稳定温馨的氛围,子女在父母的关怀照顾下健康成长,子女有困难自然靠父母解决,父母的财产依法由子女继承,人们在家庭里幸福快乐。

不忘过去那个年代的苦日子,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快乐生活,就是要坚定不移跟党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六七十年代的人独立性很强,为什么现在的人却要一直靠家里?

不同时代造就不同的人,人们常说40*50*60*70*后等,这就是代差。六七十年代,几乎村村都有全日制完全小学,学生自行上下学,家长哪有功夫接送?下学后捡柴拾粪做家务,晚上街里喧闹吵嚷大半夜,捉迷藏踢踺子唱民歌,有时跑几里十余里的村子看露天电影或听大戏。那时候兄弟姊妹们多,吃穿用精打细算,为能把孩子们拉扯大,很多父母不惜卖血帖补家用。青年人农闲间隙成群结伙天南海北打工,成亲养家责无旁贷,时势所迫无可依靠呀。现在的孩子们起码衣食无忧,但大部分村子没有了学校、幼儿园,跟城里人一样,上下学接送。数十年计生国策,独生子女多了,兄弟姊妹少了,娇生惯养的小皇帝成了家庭的"中心"。相对来说独立性稍弱一些,但绝大部分文化程度高了些,眼界也高出许多,独立性意识并不弱。当然,媒体也频频曝出"啃老族″"拼爹族""月光族"等负面群体乱象,应该说,这并非主流,绝大部分青年还是中流砥柱,华夏精英,国家民族复兴希望之所在。

🍥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