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民冬天闲暇时干什么?

六七十年代,农民冬天闲暇时干什么?

我是过来之人,亲身经历了那六七十年代的生产生活,那时除春节基本无闲日,一年四季都有事做,冬天搞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男人挑河,女人搞积肥,剷千脚土,放墙泥,出外挑鸡粪.拾狗屎0

六七十年代,农民冬天闲暇时干什么?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正在农村劳动,说说那时我们村农民干什么,绝对是真实的情况。

那时,没有农闲一说,一年365天都出工,生产队有很多活要做。冬天主要的活是学大寨,平整土地,把山坡上的每一块梯田都平整到外高里低,不让水土肥流失,里边高的地方土下边是石头,要放炮,把石头崩碎,然后把石头捡出去,垒地阶 再垫土,把地整平。这活年年冬天干,没完没了。

还有倒粪,把各家猪圈起的农家肥倒细碎,用牛车马车运到每块梯田能进车的地方,再由社员用三轮车推到地里,三轮车也运不到的地方,两个人一组用筐抬上去,一堆一堆排成行,留到春天种地时撒到垄沟里做底肥。这个活也要男女劳力都参加,倒粪的倒粪,运粪的运粪,抬粪的抬粪。年年都得干,家家有猪圈沤肥,家家猪圈旁一大堆,都得倒细碎,运到地里。

还有打井,修渠,修复渠道,为来年春天种地浇水做准备。因为村里打了井,所以安了自来水。地里有了机井,有的地可以种两季,收了麦子再种别的庄稼。这是冬天的主要农活,还有其他的,像挫玉米,剥花生等等。

夏天天气热,也出工,很多活,比如地里的草都是人工一块地一块地的整,不能地里长草。即使刚刚下过雨,也有活,去山里割荆树,背下来垫猪圈沤肥。

总之一句话,没有闲着的时候,除了春种秋收,其余的时间都为春种秋收做准备工作。看着块块梯田的庄稼,长势喜人,也挺高兴的。

原始的劳动方式,费人力,都得农民亲力亲为,比如当时没有灭草的药,必须不是耪地,就是薅草,每块地都得耪几遍,又松土又除草,这就很费人力。

六七十年代,农民冬天闲暇时干什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说是农业学大寨的火红年代,农田基本建设掀起高潮。田成方,渠成网,地平如镜就是这个年代建成的,这为改革开放后农村包产到户粮食大幅增产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冬天农民衬的农闲季节大搞土地平整,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把农闲变为农忙,实现了农业土地园田化,粮食大幅增产,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农民付出最多,出力最大,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的年代。冬天出大汗,农田大改变。农闲变农忙,粮食装满仓。战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这就是那个时代农民实干苦干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冬闲是农民的大干,换来了地平如镜,渠路成网的高标准农田。这使日后粮食增产的最大保障,可以说现在的农业发展也受益于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付出。

六七十年代,农民冬天闲暇时干什么?

整个生产队时期是奋斗的时代,农民付出了很多。我总结一下几条:

1,国家过程,如治理黄河,淮河,海河等等。免除了多少水患,给沿岸人民带来了多少年的平安?还有修铁路,公路等。

2,地方工程,起初是挖河挖沟,防洪泄洪,使一些涝洼地成了良田。随后是修排灌站,打机井,就我们济宁而言,从城北到汶上县边界四十多里路,京杭运河沿岸就建了三十多座排灌站。与其相配套的百亩方,路沟渠,需要大量的人力。工程结束后,当时真的是旱能浇,涝能排。可惜这些排灌站现在都废弃了。

3,集体副业,队里每年都用买些苇子,分给社员们,让家庭妇女编苇席,苇席交给队里,队里卖给公社采购站赚钱。社员们自己挣工分,还能赚点苇席卖。大雪封门上了大冻,不能野外劳动了,一家老少都忙着编苇席,也不闲着。

这是我们这里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知道其它地方如何。

六七十年代,农民冬天闲暇时干什么?

六七十年代,农民几乎没有冬闲。

可以说正是那个时代农民的苦干、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快速发展。

我六十年代初出生,七十年代末高中毕业,是那个火热年代的半个亲历者。当时还是集体,大家在一起劳动挣工分。我们孩子则靠放牛挣工分,读初、高中时的寒暑假里,我们自愿参加集体劳动,但工分不高,好像一个工就五、六分吧。记得当时队里的男劳力最高十分,女劳力最高六点五分。

到了冬天,在寒冷的北方可能冬闲了。但在我们江南,几乎没有冬闲,主要有以下几项农事要忙活。

一、冬耕冬种。来年的秧田要翻,翻耕后的稻田经过一冬的严寒,可以减少病虫害。冬种就丰富多了,主要有栽种油菜,社员一年的食用油全靠它。还要栽种一些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以增加社员收入。

印象中,冬种作物最多的当属红花草,学名紫云英。这家伙一到开春便碧绿如茵,开出的花紫中泛红,红中透粉,十分好看。当时化肥少得可怜,这红花草便是水稻不可多得的上好绿肥了。

这红花草牛特爱吃,但吃后胀气。一天,我放的牛脱离视线,偷吃了不少,结果牛腹胀如鼓,吓出了我的冷汗,小心脏都差点掉出来。还好,第二天,牛还活着。从此,放牛时我不敢有丝毫松懈。

二、筑水库、修水圳。当时修筑水库的任务几乎年年有,因为县、公社、生产队都有水库要修筑。我记得读初、高中时,县里就在芳溪公社修筑了大丰水库,现在蒙华铁路就从库区穿行而过。公社修筑了白马桥水库,我读高一时,学校曾发动高中学生参与了白马桥水库的修建,前后将近一个月。每天学校送饭到水库工地吃,那时的天气比现在冷,每天早晨,从学校出发踩着地上嘎吱嘎吱的冰凌,挑着土箕去水库工地,连鼻子、耳朵都冻木了。现在,白马桥水库成了县工业园的"内陆湖"了,四周厂房林立,机声隆隆。

生产队修水圳,也在冬闲时。所有水圳修完,一般也需十天半月,不过修水圳往往有意外收获,那就是可以抓到下饭小鱼。主要是一些黄鳝、黄鳅、鲫鱼、鮍稣怪、屎鳏皮…运气好,还可以捉到甲鱼、乌龟。

三、搞三光。所谓三光,便是用田耙把田埂前后及田埂上的杂草全部铲锄掉,归入田中沤成绿肥。还有靠田这一则山坎上的柴草也要砍去或铲除,烧成火土灰,又成了水田中的上等肥料。

四、干塘、打塘泥、积肥。用水车把村前的几丘水塘车干了,把捉起的鱼分给各家各户晒成干鱼,过年时就是一碗好菜了。接着用吊桶把塘中肥沃的淤泥打上岸,挑到水田中,这也是上好的肥料。

五、搭砖坯、砍窑柴、烧砖瓦。我们生产队有一座土窑,烧出来的是青砖、青瓦。砖坯一般在二晚水稻收割后就搭好,然后全队的男女劳力上山砍窑柴,接着就是烧窑,出砖出瓦。这可是生产队的一笔大收入,社员们提高分值全靠它了。

六、民工建勤。参与国道、省道、县道的修建,完成规定路段的土石方。当然,本村道路的修建、修补一般也利用冬闲时间。

综上所述,六七十年代的农民几乎没有冬闲,他们都在为国、为集体而辛勤劳作、付出、奉献。他们参加县、社水利建设、参与民工建勤,政府是没有补助的,吃用都由生产队支付,参与的社员计工分,再按劳取酬。说穿了就是为国家做义务工。

所以,我们应该善待六七十年代为国奉献的农民,现在他们大多年逾古稀,乃至耄耋之年了,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回馈与照顾,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能幸福一些。

六七十年代,农民冬闲时还忙活了些啥?有很多我一时想不起来,希望大家补充一些。

(图片均为作者所拍一一我美丽的家乡.渊明故里.世外桃源)

六七十年代,农民冬天闲暇时干什么?

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人性中的恶,在私有制条件下会发挥的极致。

六七十年代,国家实行公有制体制,集全民族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实现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

所以,当时没有农闲之说。

秋收过后,县、人民公社会组织社员们大搞水利建设,清理河道,建设水库,这是其一。

其二,积攒农家肥,秋收后的秸秆一部分留着烧火做饭,一部分粉碎,加上猪马牛羊的粪便,堆在一起沤,来年春天撒到地里,增产增收。

其三,组织农民学习科学种田,办农机培训班,提高农民素质。

其四,支援城市工业化建设,公社、大队组织运输队,为工厂拉运原料,组织农民修铁路等等。

六七十年代,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农民功不可没。

雅俗共赏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